非遗文化专业范例(3篇)
非遗文化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问题;对策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通过,并于同年6月1日正式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保护途径中,校园传承因为其特有的优势,逐渐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继中央美术学院之后,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南昌大学等多所高校用不同的方式对非物质方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不同层面的尝试,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优势
首先,高校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各层次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高的技术性,需要培养大量专门人才。高校可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和学科,承担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这些专业人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可以大有作为。其次,高校可以提供专门的研究机构,产生一大批研究成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平台。最后,高校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设施,可以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档案、展览等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一定的场所、文献资料作为保证。高校一般都有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相对宽敞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二、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的现状
目前,多数高校的非遗工作尚未起步,部分高校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上有所尝试,个别院校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粗略统计,2004年以来,我国高校,相关“非遗”保护和研究学科建设的单位超过30余家,其中,有9家提出明确的学科建设规划和相关教学要求。这些“非遗”研究机构几乎都担负着一定的人才培养任务。其中许多高校只是开设一下相关课程,初步形成了专门人才培养的多种层次结构。
三、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的校园传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阶段,已涉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高校在全国范围的比重是很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没有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高校缺乏参与意识,已经参与非的高校缺乏有效经验。目前真正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高校屈指可数,很多高校完全没有这种意识,就算已经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中,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缺乏有效的经验。
2.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课程特点,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的要求很高。由于学科建设时间短,多数教师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专业学习,学生很难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并从根本上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3.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很多高校都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相关课程纳入正式的教学课程体系当中,没有相应的学分,这样导致其开课呈现一种不稳定状态,同时,这也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问题的对策
导游的服务质量与导游薪酬制度直接相关,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势在必行,《旅游法》使导游人员的薪酬制度改革有了法律支持,但在其已实施一年的情况下效果仍未明显体现出来,因此,重要的在于如何去执行和完善当前的薪酬制度:
1.政府部门进行引导,高校自身增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高校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当认识到高校的使命、职责与非遗传承工作的一个契和。政府应当加强宣传引导,以及在政策上的给予一定的支持。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要从教师的教学能力抓起,对在岗的教师加强培训,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开讲座、进行学术交流或兼职任课等,也可以聘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兼职教师,以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性认识。
3.开展相关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可以开设与非遗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非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并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态度。其次,在高校部分专业学科中合理融入与非遗相关的课程。例如,美术专业中开设版画、剪纸、泥塑、木雕等课程,服装设计专业可与民间染织、民族服饰研究相结合,舞蹈专业可在课程中穿插对民间舞蹈种类的学习。此外,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甚至可以聘请民间艺人和非物质方化遗产继承人担任客座教授,将项目的学习纳入日常教学中,通过民间艺人手把手的指导,让大学生转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者和传承者。
参考文献:
[1]丁永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2]沈燕红.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2(07).
[3]刘宁,地方高校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研究,大众文艺2013.
非遗文化专业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考
基金项目:2012年西安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适度’产业开发研究”(项目号:12L25)、2012年西安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地区的周秦汉唐文化运用研究——以城市建设为中心”(项目号:12L28);2009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陕西乡村不良习俗调查与文明风尚建设研究”(项目号:09JK044)
中图分类号:K103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2002年10月,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非遗”整体进入中国教育体系的开端,体现了“非遗”教育引入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其一,高校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汇集了大批青年学生,他们是“非遗”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他们对“非遗”的关注、传承和参与对于实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大学期间接受有关“非遗”方面的知识,可以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对于传承和抢救“非遗”、从事“非遗”保护工作以及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二,在高校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造就具有自我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大学,也是创造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内在条件。其三,高校作为学者云集之地,又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因此,“非遗”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势所必然。
地方高校设立“非遗”专业的现状与困惑
教育传承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最佳、最深入人心的方式。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中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公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实施指南中,要求“以适当的方式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学习列入学校的正式课程”。近几年,我国各地高等院校纷纷设立“非遗”及其相关专业。然而,地方高等院校教育中关于“非遗”相关学科极度缺乏,使得教育难以培养传承和保护“非遗”所需要的社会人才。一些地方高校在“非遗”专业设置上,并没有系统完善的教育体系,盲目追求大而全,造成专业不强不特,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许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应冷眼看待地方高校“非遗”热现象,理性思考地方高校“非遗”专业优化的问题。
地方高校“非遗”专业优化的思考
地方高校是地方的文化中心,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承担着地方社会服务功能,正确认识区域“非遗”的价值,充分利用区域“非遗”资源,努力发挥区域“非遗”的社会功能,构建特色鲜明的“非遗”教育体系,应该是地方高校“非遗”教育工作首先面对的定性、定位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非遗”专业:
1.加强“非遗”学科建设和知识体系构建
“非遗”教育和研究是一门新兴的、范围很广的领域,它涉及到了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众多的学科。因此,地方高校在设立“非遗”专业的时候,必须考虑清楚学科构成和知识构成的问题,依据自身优势,加强学科建设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比如,陕西高校在“非遗”专业的建设上,就可以利用陕西各地丰厚的历史积淀和资源,通过分别构建周、秦、汉、唐文化题材的“非遗”教育体系,为学生开设西周史、秦汉史、隋唐史、区域文化史、古代建筑研究、帝王陵墓研究、文物考古研究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组织学生参观文物、考察文化遗址、遗物,整理民间文学、撰写文化研究文章。这样能够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角度,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师生教学相长,推动学校人文特色建设和学科优势培育。此外,我们要在对学生进行概念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非遗”主要是在实物的运行和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亲身体验的行为方式来传承和传播的、并且在民间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实践使之得以调整和固化的知识体系。
2.设置科学而有特色的“非遗”课程
直接参与实践和体验是研习“非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然而,在当前地方高校的教学体系中,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践课程很少甚至没有开设。教学内容的重大缺失和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的不平衡,将会导致相关专业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因此,地方高校在设置“非遗”课程时,应该充分体现开放性,遵循“三结合”原则,注重“四个统一”。所谓“三结合”即: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学生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书本教学与民俗“田野调查”相结合。所谓“四个统一”即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校内与校外的统一。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打破单一课堂教学的局限,使“非遗”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并了解传统文化,使他们更加热爱传统文化,自觉树立起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非遗”教育在多角度、多层次上为培育学生成才服务。此外,地方高校在“非遗”理论课程设置基本一致的同时,应更加注重“非遗”教育特色和文化实践上的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和百花齐放。
3.加强“非遗”师资队伍的引进与培训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作为“非遗”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需熟知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等,同时还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地方高校应制定“非遗”课程师资队伍培养方案,邀请相关专家、教授以及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非遗”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有计划地对高等院校任课教师进行培训;任课教师定期举行艺术实践活动和教学研讨等;培养一批集保护、科研和传承为一体的专业教师队伍。定期邀请当地“非遗”方面的领导、传承人等来自民间一线的专家,举行专题讲座。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资源,聘请当地文化部门的有关专家和当地“非遗”的传承人、代表人物等,担任专业顾问和课程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等工作,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共同培养当地“非遗”传承与保护急需的实用人才。
4.加强地方教育部门对“非遗”专业的指导和保障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地方各级政府要将“非遗”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纲要;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保护工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科学布局现行地方高校“非遗”专业设置,指导地方“非遗”课程的开设;同时,加大当地“非遗”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一批“非遗”精品课程。此外,地方教育部门还应充分整合地方“非遗”民间艺术的社会资源,将民间艺术的教学、科研以及排练演出等,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共同研究当地“非遗”的抢救保护工作。同时,保障“非遗”课程的经费投入,为当地“非遗”的研究,提供经济基础。
总之,“非遗”牵手高校在今后将会成为高校专业增设的一个热点,但无论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地方高等院校,还是教育教学研究专家、“非遗”教育传承研究学者,都应理性、慎重地思考这一问题,为“非遗”专业的科学发展和“非遗”本身的有效传承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伟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质教育功能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8,2.
[2]张仲谋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8.
[3]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9.
[4]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
非遗文化专业范文
首先需要制订出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音乐文化遗产课程体系,修订完善地音乐遗产文化专业学习人才培养方案。高师音乐教学的科学发展关乎下一代孩子的教育模式,也直接影响未来的音乐文化遗产发展方向。因此,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要明确为地方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音乐专业人才,使他们不仅仅掌握音乐文化遗产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音乐文化遗产相关的基本素质和科学理念,不断为音乐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对音乐文化进行弘扬的继承人。这就需要我们对音乐文化遗产的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调整,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对教学方法加以调整,在不同的学期分别开设音乐文化遗产教学的实践,促进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民间戏剧文化遗产、民间舞蹈文化遗产等有关内容作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促进音乐文化遗产的科学发展。其次,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一艺术实践机制。
艺术实践是高师音乐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的主要方式,它是培养和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舞台,也是考核和检验高师音乐教学创新机制效果的重要手段。高师音乐教学,应以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在音乐教学中注重“课内实践——课外艺术实践——教学实习”三个环节。一方面组织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参加当地音乐文化遗产以及音乐类的社会艺术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与音乐文化遗产有关部门或团体建立音乐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理论与实践结合,让社会检验教育教学成果。同时还要举行音乐文化遗产专题讲座和表演。
实现“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一艺术实践机制。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机制和体系。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地方各级政府要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纲要;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保护工作。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将民间艺术的教学、科研以及排练演出等,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共同研究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合理利用民间艺术资源,传承弘扬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民间艺术文化品牌,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类课程的经费投入,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经济基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科学的布局“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一艺术实践机制,整合地方音乐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社会资源,用政策指导音乐文化遗产如民间音乐、民间戏剧、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课程或者选修课程的开设;同时,要加大对音乐文化遗产艺术精品课程建设力度,整合资源,努力挖掘,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类精品课程。最后,还要加强高师音乐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建设。
音乐文化遗产的创新机制研究离不开一批专业技能熟练,熟知音乐文化遗产发展的历史、社会等,通过有计划地培训,必须培养一批集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和创新为一体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高师音乐文化遗产教育,促进科学合理的创新机制落地,不仅是将一种不可再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进入群众精神生活、和高等教育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对中华民族集体情感、民族智慧、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认知、习得的过程。将音乐文化遗产教育以及创新机制研究导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领域,纳入高校本科教育体系,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教育创新机制,这也是我国音乐文化遗产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作者:张迎芬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
非遗公益广告范例(3篇)
非遗公益广告范文篇1羊肉泡馍、广式月饼等被纳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担忧――不欣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山西省介休市举办的第二..
-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范例(3篇)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范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培育务实作风创新作风战斗作风作风建设是部队的根本建设。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部队作风建设,是促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现代化建设不断发..
-
能力作风建设年总结范例(3篇)
能力作风建设年总结范文【导语】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范文》,供您查阅。近一年来,我社区在街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始终坚持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科..
-
非遗雕刻技艺范例(3篇)
非遗雕刻技艺范文篇1关键词:工艺美术;木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中国工艺美术的现状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是生活的艺术。它作为一个传统技艺,蕴含着不可估..
-
发财范例(3篇)
发财范文我想了三个方案,分别是长期,中期和短期。长期就是用三百块,置一身行头,买个破碗,驻个拐杖。加上利润合理投资的话,一二十年间,大概给结余三十万。中期的话,去金碧辉煌夜总..
-
市场营销渠道管理范例(3篇)
市场营销渠道管理范文篇1【关键词】烟草企业;营销渠道;渠道管理由于我国烟草行业长期处于专卖专营的垄断体制下,烟草企业的营销渠道也相对较为稳定。但是随着入世以后外国烟草..
-
科技创新的目的和意义范例(3篇)
科技创新的目的和意义范文关键词:弘扬雷锋精神高举创新旗帜弘扬“三大精神”(雷锋精神、北京精神、中关村大中企业创业精神),发挥“三大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实..
-
预防医学的定义范例(3篇)
预防医学的定义范文【关键词】医院感染;监测;危险因素;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15-0115-03doi:10.14033/j.cnki.cfmr.2016.15.061医院感染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