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之旅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8-28

非遗文化之旅范文

一、文化旅游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文化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体现了我国居民从单纯的物质享受转变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在文化旅游产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特色,通过文化旅游可以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同时也能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扬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反过来可以大大的促进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充实文化旅游的内容,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我国文化旅游的内容的丰富

文化旅游注重对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的欣赏和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满足我国居民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传统的节日、地方的风俗习惯、少数名族特殊文化礼仪等等,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财富。这些财富的存在,可以带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的存在,提升了地方旅游产业的等级,由传统的旅游转向文化旅游,由传统的物质享受转变为精神教育。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丰富我国文化旅游的内容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文旅游化产业规模化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由于之前的内容单一或者是地方特色限制,往往形成的规模比较小,居民对于文化旅游的范围受到比较大的限制,精神层面的享受也比较单一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可以延长文化旅游路线,扩大文化旅游的范围。例如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红色旅游的结合,将革命老区串联在一起,让居民可以在旅游之中感受党从创立到发展再到建国的奋斗历程,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增强了我国居民对于我党以及我国未来的信心。这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撑下的文化旅游规模的扩大,其现实教育意义远远的超出了经济效益,在我国现阶段对于文化高度重视的背景下,可以长久发展,保持兴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改变了原有文化旅游的意义

原有文化旅游主要是感受地方著名文化的特色,实地的去接受相关文化的教育,丰富自己的视野。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文化旅游意义也变得多样化。少数名族特殊习惯和利益的保护有利于我国多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我国民族之间紧密的联系;节日等非物质文化保护可以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工艺技术的保护可以传承我国传统艺术,展现我国先辈的超人智慧。

二、文化旅游视野下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实践

由文章的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我国文化旅游的内容、规模以及意义等方面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显而易见。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工作在于保护工作的实践,只有将工作做到位,才能切实的保护这些财富,提升我国文化旅游的档次。

(一)以文化旅游保障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进行

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持久而且代价比较高的工作,除了简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探索、保护工作,还有很多复杂的细节层面的工作需要做到位。很多地方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而相反,我国也可以利用文化产业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旅游来宣传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国居民甚至是国外居民来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以及传承。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能单靠政府官方的力量进行保护,地方文化产业集团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部分的资金支持,比如一些博物馆或者纪念馆的建设,或者是对于某些传统工艺产业提供支持等,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去。

(二)改变部分文化旅游产业的功能,提升社会效益在其中的地位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在于经济效益,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地方部分产业可以改变传统的功能,而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对于非物质文化的宣传以及保护。而其中缺失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文化旅游带动的住宿、餐饮等服务产业的发展来弥补。

(三)注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倒退

文化旅游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地方的开放以及自然人的流动,这期间由于种种不文明行为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可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破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进反退。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要特别注意防止这种现象的产生,加强检查的力度,保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

非遗文化之旅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河南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将中原经济区打造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河南作为全国文物和文化大省,积淀了数量巨大、内涵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环境变迁等原因,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受变异或消亡。与此同时,河南的旅游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虽已形成了旅游要素协调配套、功能齐全、有较大规模的比较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但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深度,许多景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较强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将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能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可以达到文化和旅游的共赢,对于提升河南文化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推动河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作用

(一)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能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王牌”旅游产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例如日本、韩国积极发掘本国民俗文化资源,以此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实现了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我国云南、广西、海南等地非常重视保护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积极维护文化生态,充分理解和挖掘民族文化,通过发展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使民俗旅游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推动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运用市场机制整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能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当地居民经济收入,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发展。

(三)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河南是旅游资源大省,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但河南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审美娱乐价值,深层次开发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使蕴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可以提升河南旅游资源的品位,使文化旅游逐步成为河南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先后三次共有372项入选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市也纷纷公布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在已经公布的三批1530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共有95个项目入选,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舞蹈、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民俗等涵盖了国家公布的各种类型。这些项目囊括了木兰传说、浚县泥咕咕、马街书会、朱仙镇木版年画、豫剧、少林武术、陈氏太极拳等河南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传承、审美艺术、科学认识、社会和谐、旅游开发等价值。

(二)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分析

1、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河南是中国有人类出现和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原文化的厚重历史,不仅独具根源文化价值,而且是人们寻根溯源的活历史。如大弦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源于唐朝宫廷梨园戏,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无论是在剧目、音乐还是在表演上,大弦戏都基本保持了原生态的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比号称“戏曲之祖”的昆曲还要早四五百年。再如宝丰马街书会自宋元年间成俗,绵延700多年而不衰,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每逢正月十三,河南、安徽、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数千曲艺艺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宝丰马街,说书卖艺,争夺“状元”,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丰富而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资源品位和旅游吸引力,强烈地吸引着中外游人前往观赏、体验、研究。

非遗文化之旅范文篇3

一、引言

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直到90年代,当大众旅游开始市场细分时,人们才开始对文化旅游的实质加以确认。根据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不同,目前约有35%~75%的国际旅游者被视为文化旅游者(Richards,1996c;Antolovic,1999)。从这些数据来看,那么每年都会将近有2.4亿人次的国际旅游都包含了某种文化旅游的因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所具有的广泛的表达形式和传承百年乃至千年的生命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更具价值的财富。因此,有必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一些探索,从而为文化旅游乃至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根据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口头传说和表述,其中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以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所有的旅游活动几乎都包含着对体验或者产品的消费(Urry,1990;Richards,1996c)[3],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

在中国区域旅游开发面临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产品的开发由低投入高产出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变化时,吴必虎于1999年提出应该从资源、市场和产品这三方面来进行程序化评价论证。[4]当时这一模式给洛阳市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指导性建议。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但在旅游开发方面仍然存在着整体开发水平较低、旅游产品形式较单一等不足,因此本文采用RMP分析(即昂普分析)模式,分析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以期为以后的旅游保护和开发提供指导和借鉴。

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MP分析

(一)资源分析(Resource)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安徽省文化厅最近公布的数据,目前,安徽省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0项,此外还有省级、市级以及其他没有收入名录的遗产。同时,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较多,涵盖了国家公布的各个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流传也较广泛,影响力较强。例如池州傩戏、安庆黄梅戏等具有表演性和观赏性的传统戏曲。旅游者能够通过各艺术家的现场表演、节庆活动、故事讲述或者当地集市对安徽省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文化形成深刻地认识。因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比较浓厚的旅游者,想要消费此类型的旅游产品则更多的关注遗产背后的关注和体验。同时,通过一些节庆活动和展演活动也能让旅游者更加零距离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风格流派等各方面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并能够现场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因此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主要应该利用传统戏曲和传统手工艺资源,在旅游市场上打响自己的品牌。

(二)市场分析(Market)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有较强的区为优势。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临江近海,紧靠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沿海与内地的过渡带,可以说是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省份,地理区位优势极其明显;其次,从交通条件来看,京九线纵穿安徽省西北部,郑杭线贯穿安徽省南北;公路四通八达,省内旅游城市如合肥、池州、黄山等大部分都有机场对外开放,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安徽省发展旅游有着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第三,从旅游市场来看,安徽省拥有长三角经济区,并集中了湖北、湖南、江西、河南、江苏、浙江、上海等十几个省市市场资源,人口众多,各省市年人均GDP都已超过3万元。因此,安徽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拥有较为庞大的一、二级旅游市场优势。

但是,受经济水平、地理位置、旅游地通达性以及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正面临着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旅游产品的可替代性,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主要是受到周边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竞争。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总体数量上而言仅仅多于江西省,与上海市持平。同时,很多省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是安徽的两倍多,例如全国旅游资源大省浙江、山西等省份。此外,江苏、河北、湖北、湖南、河南等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也远远多于安徽省。而且由于地缘性和区域性特征,很多周边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与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有相似性。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总体竞争力较弱。当然,竞争力的比较不能仅仅从数量上来看还要综合各方面指标,但总体而言,安徽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其市场威胁较大,主要是来自周边省份旅游产品的竞争。

(三)产品分析(Product)

安徽省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艺术流派异彩纷呈,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大省。从旅游开发的视角来看,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乃至经济优势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相关细则,本文对安徽省各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资源类型定位,具体见表2。由表可以看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节庆类、表演艺术类以及传统手工技艺旅游资源丰富,且此类型的旅游资源都可以通过参与型或者体验型的方式向旅游者展示,特别是已经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戏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庐剧、池州傩戏、黄梅戏、徽剧、花鼓戏等戏曲,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厚,长期受到安徽地域文化的浸染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特色,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目前,政府通过各项规定和政策保障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很多优惠政策。因此,安徽省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产品的创新开发,积极开发参与性和体验性产品。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才能推动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才能有利于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

三、结语

  • 下一篇: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收集9篇)
    上一篇:关于节日的作文范文(整理6篇)
    相关文章
    1. 非遗文化专业范例(3篇)

      非遗文化专业范文篇1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问题;对策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通过,并于同年6月1日正式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

      daniel 0 2024-08-28 20:58:35

    2. 非遗公益广告范例(3篇)

      非遗公益广告范文篇1羊肉泡馍、广式月饼等被纳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担忧――不欣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山西省介休市举办的第二..

      daniel 0 2024-08-28 19:23:07

    3.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范例(3篇)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范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培育务实作风创新作风战斗作风作风建设是部队的根本建设。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部队作风建设,是促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现代化建设不断发..

      daniel 0 2024-08-28 17:43:00

    4. 能力作风建设年总结范例(3篇)

      能力作风建设年总结范文【导语】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范文》,供您查阅。近一年来,我社区在街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始终坚持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科..

      daniel 0 2024-08-28 16:31:55

    5. 非遗雕刻技艺范例(3篇)

      非遗雕刻技艺范文篇1关键词:工艺美术;木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中国工艺美术的现状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是生活的艺术。它作为一个传统技艺,蕴含着不可估..

      daniel 0 2024-08-28 13:36:23

    6. 发财范例(3篇)

      发财范文我想了三个方案,分别是长期,中期和短期。长期就是用三百块,置一身行头,买个破碗,驻个拐杖。加上利润合理投资的话,一二十年间,大概给结余三十万。中期的话,去金碧辉煌夜总..

      daniel 0 2024-08-28 10:45:33

    7. 市场营销渠道管理范例(3篇)

      市场营销渠道管理范文篇1【关键词】烟草企业;营销渠道;渠道管理由于我国烟草行业长期处于专卖专营的垄断体制下,烟草企业的营销渠道也相对较为稳定。但是随着入世以后外国烟草..

      daniel 0 2024-08-28 07:47:42

    8. 科技创新的目的和意义范例(3篇)

      科技创新的目的和意义范文关键词:弘扬雷锋精神高举创新旗帜弘扬“三大精神”(雷锋精神、北京精神、中关村大中企业创业精神),发挥“三大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实..

      daniel 0 2024-08-28 04: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