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含义范例(3篇)
心理健康的含义范文篇1
关键词:康复景观景观设计医疗机构概念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关注的升温,康复景观这一与之相关的概念也受到了各方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外对具有康复作用的景观的相关研究在上世纪末才刚刚兴起,理论和实践都还在实验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体系,这导致HealingorTherapeuticLandscape、HealingGarden、TherapeuticGarden等相关概念定义不明确,存在一定的混用滥用现象。国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晚于国外,加之理解和翻译等问题,名称的混用滥用现象就更为普遍,所以本文从对该领域概念的剖析入手,明确了康复景观的名称、定义及研究范围,并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对目前康复景观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康复景观的概念
康复景观的名称确立
对于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名称的确立至关总要,HealingorTherapeuticLandscape在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已发展为国际景观设计领域重要的分支之一。而在国内相关研究虽然也已经开始,但使用的名称略显混杂,如康复景观、医疗景观、康复园林、医疗园林、益康景观、康健景观、健康景观等,一定程度上给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系统回顾,本文认为相关研究领域应选用康复景观作为其名称,理由如下:
康复,而不是医疗、治疗、益康、康健、健康、保健。Heal有康复、重获健康、治疗、愈合之意,在这里Healing指可以降低痛苦、缓解压力、增进健康,同时具有名词和形容词之意。Therapeutic意为医疗的、治疗的,有益健康的。“康”即安宁、无病,“复”即还原、使如前,“康复”为恢复健康之意,对应于Healing和Therapeutic的含义,且在中文语境下比医疗、治疗的意义都更加积极。而益康、康健、健康等词所涵盖的意义过于宽泛,不能与普通景观区分开,容易造成相关概念的误用和滥用,且未能准确表达此类景观的帮助使用者由非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回复的意义。
景观,而不是花园、园林。景观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HealingorTherapeuticLandscape所包含的范围广泛,不仅是物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也包含了森林山地等宏观尺度的景观类型,美国国家公园之父JohnMuir在《OurNationalParks》就曾写到:
“Climbthemountainsandgertheirgoodtidings.Nature'speacewillflowintoyouassunshineflowsintotrees.Thewindsblowtheirownfreshnessintoyouandthestormstheirenergy,whilecaresdropofflikeautumnleaves.”
可见,康复景观在很多方面已超出了一般花园和园林所能涵盖的范围,而近年来大热的康复花园或治疗花园(HealingorTherapeuticGarden)都应是是康复景观研究范围的组成部分。
康复景观的定义
确立康复景观的名称有益与在国际相对成熟的研究背景下对康复景观进行探讨,明确其含义。本文在《TherapeuticLandscape:TheDynamicBetweenPlaceandWellness》一书中对康复景观的论述的基础上,对康复景观定义如下:一种和康复或治疗有关的景观类型;一种场所,与康复或治疗相关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依托于此;是以帮助人们恢复身体、精神和心灵的健康为目的的景观。
康复景观的分类
近年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为康复景观提供了大量研究素材,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对这些康复景观经行分类,有助于研究人员和规划师设计师更深入细致的对康复景观进行研究和实践。按场地位置,可分为医疗机构附属康复景观,养老机构中的康复景观,公园中的康复景观,居住区中的康复景观,特殊学校中的康复景观。按主要功能,可分为冥想花园,感官花园,园艺疗法花园,纪念景观,治疗景观,疗养景观。按适用人群,可分为儿童康复景观,老年人康复景观,残疾人康复景观,观各类伤病患者的康复景观。按参与方式,可分为观赏型康复景观,体验型康复景观,参与型康景观。(Marcus&Barnes,1999;王晓博,2012)
康复景观的主要研究方向
自然元素对人健康的影响
这类研究通过实验手段,研究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受到压力后的恢复状况。如对测试者施加一个压力,在让其观看室外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视频,通过医疗仪器记录被测试者的生理变化(如血压,脉搏,脑波等),研究他们从压力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速度快慢、持续时间、景观偏好等(如Ulrich,1981,1984,1991;Hartig,1991,1993)。RogerUlrich和TerryHartig等人在这个领域的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都表明在观看自然景色或或使用自然景观后,测试者从压力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速度更快,健康状况得到了提升。这类研究是户外空间的潜在益处相关研究中最主要的部分,帮助人们了解康复景观可能为健康带来的益处。
人们心中理想的康复空间探寻
这类研究通过对参与人员自我报告的研究,同样证明了在压力和非压力状态下自然元素对人们健康的重要性。一项关于154名位于五处不同地方的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在面对压力、沮丧或失落的情况时,71%的人选择去与自然相关的环境中去寻求慰藉和减缓压力(Francis&Marcus,1992)。另一项研究让300名受试者回忆他们在无助、受伤、痛苦等状态下的时间地点,借此来勾勒出一种可能具有治愈效果的环境特征,结果是所有的此类环境够包含有自然因素在其中(Olds,1985)。
康复景观的使用状况评价
使用状况评价(POE)的概念在经历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诞生期,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成熟期,在九十年代进入了多元发展期(Preiser等,1988),开始应用于康复景观的研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包括:Marcus等人对旧金山湾区的四所医疗机构的研究(Marcus,Barnes,1995);Whitehouse等人对圣地亚哥儿童医院花园的研究(Whitehouse等,1999);Perkins对加拿大一所精神病院花园的研究(Perkinse,1999);Singleton对威尔士两所小型社区医院花园的研究(Singleton,1994)等,这些研究开启了康复景观使用状况评价的序幕。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使用状况评价的实践以及方法日趋成熟,对康复景观使用状况评价的相关研究也进入了成熟期,涌现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包括:Sherman等人对一所儿童癌症中心的研究;Bergeman对Rosecrance药物滥用治疗中心的研究(Bergeman,2012);Davis对FortSanders医院康复中心花园的研究(Davis,2002);Heath对加拿大阿兹海默综合症医疗机构的研究(Heath,2004)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了解花园环境是如何影响使用者的都有重要价值。
小结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医疗机构进行建设和改造,景观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必然会对总体医疗环境和使用者的健康产生影响。通过康复景观的研究,景观和医疗将有机会通力合作,在避免不利因素的前提下,使景观更好的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王晓博.以医疗机构外部环境为重点的康复性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CCMarcus,MBarnes.Healinggardens:Therapeuticbenefitsanddesignrecommendations[M].1999
JohnMuir.OurNationalParks[M].1901:51
AllisonWilliams.TherapeuticLandscapes(GeographiesofHealth)[M].AshgatePubCo.2008.CitedbyWangxiaobo,2012.
PreiserWFE,RabinowitzHZ,WhiteET.Post-OccupancyEvaluation[M].NewYork:VanNostrandReinhold.1988:36-42
心理健康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中医“未病”亚健康联系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86-01
当今国际医学界的共识是:最好的医学非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最好的医生不应只是把病治好的医生,更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理念的更新变化,医疗模式由传统的单纯疾病治疗逐渐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新模式。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全球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有疾病患者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状态具有双向性,容易转化,若采取正确的处理则向健康状态转化,若不采取措施或采取错误措施则往疾病状态转变。然而,由于临床目前尚缺乏针对亚健康状态的系统干预措施和手段,医护人员面对亚健康状态者时往往无所适从。中医“治未病”来源于先秦诸子的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源自《难经》及《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预防思想和原则。《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语中的“未病”即包含了亚健康状态。因此,中医“未病”与亚健康之间存在诸多关联,但治“未病”与治亚健康并不是等同的,两者有不少本质的区别,很有必要厘清两者的关系。
1中医“未病”的概念
归纳历代中医学家所强调的“未病”是个较笼统的大概念,根据古代中医文献,“未病”至少包括三层含义。其一为未患病的健康状态——“平人”,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健康者,为机体的最理想状态。此含义源自于《黄帝内经》记载的“阴平阳秘”之人——个体没有疾病,内在脏腑气血功能有序,心身机能协调,此外还涉及“人与天”(即个体与外界环境)的适应与和谐。故“未病”包括健康者。其二是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即“未病之病”。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2]记载了“欲病”之说:“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此处进一步提出了“未病之病”的概念。很明显,这里的“欲病之病”者,已非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平人”,而是指潜在的、有可能生病的未病之人。因此,也可以说它是现代亚健康概念的滥觞,构成了当前通常被称作“亚健康”者的主体。其三是指已病状态下的“未病”,即机体已出现病理状态,但尚未进一步迁延发展,对于将要被累及的脏腑来说,尚属“未病”。正如《伤寒论》与《难经·七十七难》所言:“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一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很显然,这些是临床治疗学所必须关心的内容,而非今天亚健康概念所涉及的对象。
2亚健康的概念
当今社会对健康的认识,已从单纯的躯体健康发展成为包含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后来扩展的生殖健康、道德健康等全面的健康认识。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前苏联学者Berkman提出来的。“亚健康状态”为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目前,国内外对亚健康暂无公认的统一定义。有人指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偏离了健康状态但尚未达到疾病状态的中间状态,即经临床医生系统检查后未发现有躯体疾病,而患者自身确实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不适状态[3]。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我国约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尤以中年群体为主,约占48%-50%。亚健康状态在城市居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机关干部以及军人中普遍存在。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的亚健康状态比例高达70%。为此,亚健康的防治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中医“未病”与亚健康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中医“未病”与亚健康本是两个跨度相距2000多年的概念。亚健康是现代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在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视野的拓展及医学模式更替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很多人片面地认为亚健康就是中医的“未病”,亚健康的防治等同于中医的“治未病”,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显然,中医“未病”包括无病的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以及已病未传状态三个方面,亚健康状态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因此在防治上也是不一样的。亚健康注重的是采取措施防止其往疾病方向发展,使其向健康转归。而“治未病”则是根据事物运动的特点出发,不仅包括未病先防,也包含了非显性疾病的治疗,且注重调理疾病临床前期的先兆症状,涵括了病中和病后身体、心理的整个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重视以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更显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对亚健康的干预具有明显的优势,也为亚健康的干预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如情志调摄、饮食调节、运动功法、起居养生、经络穴位保健等。总之,中医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优势弥补了西医在防治亚健康方面的不足,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开展和推广中医“治未病”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展及创新与预防疾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青山,王生涛,荆春霞,等.应用Delphi法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67-1468
[2]何裕民,沈红艺,倪红梅,等.亚健康的范畴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8,29(1):2-4
心理健康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手机依赖;心理健康
智能手机在青少年人群中已经普及,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日趋严重,过度使用手机会使青少年产生身心健康问题[1-3]。我国中职生群体多为中考分流中的失利者,是青少年中的弱势人群,更易于出现身心健康问题。近年来,中职生群体的规模日趋增长,2014年全国中职生入学人数占高中阶段总人数的44.12%[4],其身心健康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有关手机依赖对中职生影响的研究不多,其中关于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多偏重于精神症状的评估,忽略了心理健康的多维度特点。本研究运用问卷和科学量表对广东省某健康职业学院的在校中职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中职生手机依赖的现状,探究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中职教育中手机依赖的预防干预及心理健康的促进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于2016年6月抽取广东省某健康职业学院中职部护理、助产、药剂和农村医学4个专业1~2年级共16个班级的1055名学生。
1.2方法
培训施测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到场施测。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所有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依据自愿原则和保密原则,参与研究的被试者现场填写匿名问卷并回收。剔除漏选、多选及全选同一选项的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统一编码,获得有效问卷989份,有效回收率为93.74%。数据采用软件Epidata双重录入。
1.3评价标准
(1)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由王小辉编制[5]。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9,分半信度为0.882,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量表总分及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手机依赖程度越深。共16个项目,包含戒断性、突显性和强迫性三个维度。其中戒断性包含有4、6、9、11、13、14共6个项目;突显性包括3、5、7、10、15共5个项目;强迫性包括1、2、8、12、16共5个项目。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从1“极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总分大于48分(不包含48分),及平均分大于3分者(不包含3分),即判定为有手机依赖倾向。(2)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由王极盛、李焰等人编制[6]。共60个项目,包含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性不良、情绪波动性、心理不平衡性10个维度。评分为5级评分,用1~5表示程度由低到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各效应因子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职学生手机依赖评分
989名中职学生手机依赖量表总分呈正态分布,平均为(40.4±10.5)分,戒断性、突显性和强制性三个维度的均分分别为(15.2±4.8)、(14.9±3.7)和(10.3±3.8)分。
2.2中职学生手机依赖各维度的人数和检出率
200名学生被检出有手机依赖倾向,占总人数的20.2%,戒断性、突显性和强制性的人数和检出率分别为761人(76.9%)、435人(44.0%)和91人(9.2%)。
2.3中职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3.1手机依赖组与非依赖组心理健康评分比较手机依赖组与非依赖组心理健康总评分及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10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3.2手机依赖组与非依赖组的心理健康得分的相关性分析手机依赖总分与心理健康的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10个维度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手机依赖戒断性、突显性和强制性3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及10个维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见表2。手机依赖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484,P<0.001),见图2.3.3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维度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手机依赖为因变量,选择单因素分析P值在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心理健康的10个维度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敌对、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是手机依赖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3。
3讨论
-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范例(3篇)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范文关健词: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引导一、“樱桃生蛆”事件始末端午节前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热传一条“警告”称:“樱桃千万不能吃了!今年樱桃里寄生了一..
-
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范例(3篇)
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范文【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审美评价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当代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正如电脑和算..
-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范例(3篇)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范文关键词:校园网规划信息化中图分类号:TP39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162-01近年来,某高职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
-
艺术校园文化设计范例(3篇)
艺术校园文化设计范文一、以文化为主的高校校园环境1.具有校园文化特点的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美的创造,校园环境艺术与环境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设计出..
-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例(3篇)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文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同时分析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光电子技术科学范例(3篇)
光电子技术科学范文(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光电子产业作为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主导产业之一,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起到巨大驱动力的作用。而《光电子..
-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例(3篇)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篇1关键词:课堂管理教学教师学生情景创设课堂管理,无论是出现在哪门学科,还是面对不同的受教对象,都是一门艺术,甚至更确切地说,它是教师在课堂环境中..
-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例(3篇)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14-02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
-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