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范例(3篇)

daniel 0 2025-06-27

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的室内设计与西方相比较,并不是存在创意水平上的高低,更主要是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上的不同。不论中西方,其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各不相同,这期间也不排除异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但丝毫不会影响本民族文化特征中的鲜明个性与面貌。

一、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性

谈到中西方艺术的差异,首先必须分析中西艺术的各自特点。艺术作为一种人性的表现方式,主要是指人们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行为。中西艺术的差异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人们的意识差异导致了艺术的差异。

古希腊时代,是西方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代表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儒家思想产生并盛行的时期。这也是比较中西文化一个有代表性的时间起点。谈到艺术,必然要谈到文化。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些行为举止上面往往都表现得十分直接,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直接、张扬,这是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差异。西方艺术偏重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在当时西方的大部分建筑、雕塑、油画等等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艺术家们所喜欢的一个认识客体--人体(人体艺术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至今还是很难被国人接受)。而中国艺术则讲究一种意境美,它是朦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本身,客观事物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比如诗歌,文字和语言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差异,衡量的标准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中西方艺术特点是由各自文化所约定的,中国艺术家含蓄的特征,西方艺术家直接的表现,都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艺术美。虽然各国的艺术审美文化不尽相同,都有其个性的一面,但是,他们又都同属于人类社会艺术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同中求异"的现状和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中西方艺术差异性对中西室内设计的影响

1、西方室内设计的特点

英国室内装潢杂志的专家认为:"90年代以来,居室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增加空间感。空间是居室的最大财富,室内装潢与设计就是要尽量增加空间容量,居室不仅仅是为了看而设计,更重要的还应该实用,换句话说,就是看上去舒服用起来便当。因此人们不再玩技巧,而是设法让居室变得更加休闲、宽敞与舒适,更为理性实用。眼下,现代居室装饰也崇尚返璞归真,体现出人与物的本来面貌,并显示人们居住环境的特点,这就使设计与工艺手法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现在人们之所以崇尚自然,是因为在都市中工作生活节奏快,人们精神紧张,而终日身居钢筋水泥"森林"中,更有压迫感。加之环境污染,人们渴望宁静,向往自然,求得身心得到放松。

2、我国室内设计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通常还表现为室内对称的空间形式,在多数的宫殿和厅堂中,梁架、斗拱等都是以其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成为室内设计表现的一种艺术形象。从装饰上说,大量建筑室内天花藻井、家具、陈设等上面的图案,无不含蓄的表达出喜庆祥和、光耀门楣、长寿多福、家和兴旺之类的期望与祝愿。从空间布局上说,室内除了固定的隔断外,还有移动的屏风、半敞开的罩、博古架等与家具相结合,这些半开半闭的通透的隔断造成含蓄内敛的气氛,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藏"的精神,都体现在这亦隐亦现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楼宇化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在室内设计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比如:新古典主义、新地方主义、新少数民族风格、中国现代主义、后现代风格,这些流派的出现使我国的室内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目前我国建筑室内设计方案中,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和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简洁、明快、洗练的设计风格,同时采用了色彩、质感、光影与形体特征的多种手法,其中也包括了把现代高新科技的装饰材料用于室内装饰装修上,由于在设计时充考虑到了本国国情、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等,因而设计出来的风格又带有中国设计文化的底蕴和特色。

三、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1、室内环境设计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增强;同时,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现代室内设计除了仍以建筑设计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外,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一些观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在室内设计中显示其作用。

2、室内设计的发展,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都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环境的文化内涵。

3、中西设计理念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使得设计风格多样化,不单单是形式、符号的结合,而要了解中西方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使之相互融合。西方设计界甚至认为"没有中国元素,往往就没有贵气"。

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和了解,不仅只限于形式、造型,更重要的是对古代文化艺术中传统的美学思想、民族文化气质和哲学内涵的理解与继承。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民族情、国际观、时代感的发展理念仍然是中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现代艺术设计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面对变化万千的现实社会,每一位艺术设计工作者应当扪心自问,我们哪一天离开过传统?我们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同时应更加珍惜传统,传统造就了今天,今天则是未来的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汲之不竭的源泉,关键是我们如何正视传统,发展今天并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房萍:-89-91.浅析中西建筑教育的差异性中国科学教育论文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18

[2]刘天华.《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中西艺术比较丛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范文

关键词:陕西省;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83-02

一、问题提出

创造性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创造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1]。该概念由Torrance于1958年提出。创造性动机是影响人类创造行为的核心因素之一,是创造活动的动力调节机制,在该领域的著名研究者,如Sternberg、Amabile、Herzberg等人的创造力理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创造性动机及与创造力的关系日益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2]。2000年以来,有关创造性动机的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从研究方法看,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并举,但以量化研究为主,主要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3];从研究范式看,理论范式众多,有认知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跨文化范式和组织文化变革范式等;从研究领域看,覆盖面宽广,主要涉及了人文艺术、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和社会治理等领域;从研究的核心问题看,对Amabile提出的“内部动机决定创造力”假设进行检验,并探讨一些人格变量如个体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心理授权等因素对创造性动机的调节作用[4]。

近几年来,国内在创造性动机的研究上研究的主要人群是研究生、科技人员和公司员工,关于大学生的研究较少。陕西作为教育科技大省,高校众多,大学生规模巨大,但与其丰厚的历史底蕴、深远的革命文化、鲜明的民俗特色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对陕西大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进行研究,可以一窥陕西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中的偏差,促进陕西高等教育应对性的改革,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动机。

二、研究方法

对陕西4所高校共44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410份问卷,回收率为92%。其中男234人,女176人;文科140人,理科136人,工科134人;大一110人,大二113人,大三104人,大四83人。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该问卷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四个因子,共50道题,采用Likert3点量尺评分。问卷得分越高表明创造性动机越强。问卷信效度良好。采用团体测验方式,分不同学校采集数据。采用SPSS16.0处理所有数据。

三、结果

1.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的总体表现

研究发现,大学生创造性动机总体平均分为106.53。创造性动机总分在133以上、133~111、110~70和69以下的四个分数段的人数比例分别为6.3%、44.3%、46.8%和2.5%。创造性动机四个因子的平均分高低排序依次是好奇性>冒险性>想象力>挑战性。

2.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专业差异

以创造性动机四个因子得分和总分为因变量,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独立t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创造性动机总分及四个因子上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

以创造性动机四个因子得分和总分为因变量,以年级、专业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在总分上年级和专业的主效应显著(P年级

进一步年级和专业因素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见表2。

在冒险性因子上,大一与大三差异极其显著(P0.05)。在挑战性因子上,工科与理科、文科与理科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四、讨论与结论

1.陕西大学生创造性动机水平较低,高创造性动机人群偏少

研究发现,陕西大学生总体创造性动机水平较低,平均数(106.53)位于110~70的低分区间。高创造性人群较少,在总体人群中仅占6.3%,说明陕西省大学生的创造性动机水平中高创造性动机的群体相对偏少。从创造性动机的成分看,四个因子平均分高低排序依次是好奇性>冒险性>想象力>挑战性,好奇性和冒险性高而挑战性低,反映了大学生认识方面兴趣广泛、具有很强的探究欲望,但缺乏创造技巧和迎战创造过程中未知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总体而言,陕西高校在创新教育体制和实践上还存在着不足,与科教强省的地位不匹配。在教育对策上要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要着重优化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人格韧性。

2.陕西大学生创造性动机无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创造性动机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男性和女性在创造性动机上没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与独生子女、女性意识、性别角色变化、教育期望等因素有关。目前独生子女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独生子女在个人成长方面更背离传统两性角色的认识,使得两性无论在社会期望还是教育投入上更加公平[5]。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女性通过社会学习改变了个体的性别价值观、职业观和学业观,缩小了在全部人口中存在的两性差异。

3.陕西大学生创造性动机存在年级差异

研究发现,年级因素对陕西大学生创造性动机有显著的影响,经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影响主要存在于创造性动机的冒险性因子上,大三年级的冒险性显著地大于大一年级。

从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的发展看,大一学生的创造性动机水平最低,随着年级的提高,大学生逐渐树立了冒险的信念,开始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学习,创造性动机逐渐升高,在大三到达顶点,但大四则开始急剧下降。从实际学习看,大一学生还处在高中――大学学习的过渡阶段,高中的应试学习惯性对他们的创造性动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其创造性动机水平最低。从大二起,随着自我认识的逐渐提高、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个人发展目标的确立,大学生创造性动机水平也开始提升,在大三阶段,其创造性动机尤其是冒险性方面,表现出专业领域性,创造性动机也最强。而大四由于面临毕业、考研和就业等一系列压力和问题,创造性动机也从学习阶段转移到实践阶段,对于创造性动机有所抑制。

4.陕西大学生创造性动机存在专业差异

研究发现,专业因素对创造性动机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创造性动机的挑战性因子上:工科的挑战性显著大于理科,文科的挑战性显著大于理科,而工科与文科的挑战性之间无差异。

大学生创造性动机总分及因子的学科差异表明创造力是存在领域性的。事实上文科、理科和工科这三大学科类别分别和人文社科艺术、自然科学理论及工程技术工艺相对应。在这三大领域中,从事人文社科艺术的文科生始终要保持强烈的人文情怀和对外部世界的敏感性[6],而从事工程技术工艺的工科生在现今追求实用、崇尚功利的时代最易出成果。相对而言,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理科生在学习中要长期进行学术积累且不易出成果。三个领域的这种差异导致了文科生的内在动机较强而工科生的外在动机较强,并最终导致三大学科类别上的大学生创造性动机存在显著的差异。

大学生创造性动机总分及因子的学科差异还可能与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等因素相关。文科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这使得文科生较早地在大学生树立丛林法则意识,将视野放在更为宽广的社会生活领域,发挥其社交技能强、社会洞察力敏锐的优点,因而其创造性动机中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而工科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最高,这使得工科生具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早地为未来职业做准备,加之工科的社会实践机会多、更注重实效、与技术社会联系紧密,因而其创造性动机往往与需要首创精神的技术发明、工艺革新等相联系。

参考文献:

[1]李艾丽莎,张庆林.研究生的创造性动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4).

[2]杨柳,张庆林.初一年级学生内、外动机与创造性关系的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3]RobertJ.Sternberg.TheAssessmentofCreativity:AnInvestment-BasedApproach[J].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2012,4(1).

[4]张燕,怀明云.组织内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11,(2).

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范文篇3

关键词: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音乐美学

基于音乐美学角度,富有的思想与价值的歌曲,不仅是高雅艺术,也是富有美学韵味的艺术。不同国家由于文化特征的差异,其歌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但表达情感是共通点。中西方音乐美学在思想内涵、演唱方法、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相同点

1.1重视创作形式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在创作形式方面存在着共同点,均重视改编民歌。西方艺术歌曲是基于本国民歌发展而来的,我国的艺术歌曲则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民族音乐的研究,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得以发展。在民歌创作方面,西方以美声唱法为主,譬如《我的太阳》《友谊地久天长》等,这些作品被广泛的流传。而我国本身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歌演唱的形式较多,以民歌为主题的代表作包括《玛依拉》《在银色月光下》等,是基于民歌进行改编的。

1.2重视织体调性的创作技巧

中西方艺术歌曲重视伴奏织体的创作技巧,因为伴奏织不仅能够使得歌曲的情感更加的丰富,同时能够烘托歌曲的气氛,展现和声的优美之处。西方艺术歌曲多以浪漫的旋律为主,发挥伴奏织体与调性的作用,使得歌曲的艺术情感更加的浓郁,代表作包括《菩提树》与《魔王》等。与此同时,中国的歌曲创作者也重视旋律伴奏的创作,多采用民族调性的织体,进行歌曲写作,极具本民族特色,代表作包括《茉莉花》与《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2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差异分析

2.1美学思想上的差异

由于地域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歌曲的美学思想存在差异。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不同,最早起源于西周,受礼乐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春秋战国时期,受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影响较深,观点迥异的音乐美学思想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也深受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封建统治思想的制约,使其处于保守发展状态。

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西方音乐美学在中世纪时期,受宗教思想的禁锢,在近文明时期-20世纪期初,才得以发展。音乐成为专业学科,是以“五线谱”的出现与应用为标志,伴随新美学思想的出现,使得西方音乐艺术得以快速发展,西方美学思想呈现批判创新的发展态度,重视联系具体作品,以解决作品中的审美问题。

由于时代背景与文化的差异,影响着作曲家们的音乐视角与审美情感。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作比较:这两首歌曲均是将玫瑰花作为创作素材,其中《玫瑰三愿》这首歌曲是以“淞沪会战”为创作背景,歌曲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采用小提琴与钢琴作为伴奏,旋律以淡雅宁静为主,弥漫着忧郁的情绪,而作品《野玫瑰》是歌德根据德国的一首民谣改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旋律较为明亮简洁,内透着欢快活泼。

2.2歌曲演绎方法上的差异

歌曲的演绎方法最能体现歌曲的情感内涵,不同的演绎方式与方法,则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西方艺术歌曲多为美声唱法,注重胸腔共鸣发声,采取科学的发声方式,演唱时追求感情细腻,声音较为宏大,并利用声音来描绘作品的意境。美声唱法咬字较为靠后,需要演唱者做到气息流畅,咬字圆润,善于运用声音的穿透力,来展现歌曲作品的欢快情绪。中国艺术唱法融合了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民歌唱法等,歌词咬字的位置相对靠前,利用喉咙的上下移动,来调整歌曲的声音,注重淡雅,追求高洁的艺术意境,这与我国民族歌曲的审美相符,譬如:作品《玫瑰三愿》的演绎,注重旋律强弱的变化,歌曲的整体速度较慢,演唱者不仅要表现出女性柔情的一面,还需要确保音色统一。

2.3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第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国音乐作品审美观念注重感性思维,不受固定思维观念的拘束,属于非逻辑性思维。中国歌曲作品讲究意境美,歌曲追求的深远意境,能够给人遐想的空间,使个人的思想情感能够得以升华。而西方音乐审美思维方式则重视科学与逻辑思维,在20世纪前,由于西方在包括心理学、数学、生理学等领域的发展,使得西方音乐思维方式,也朝向科学与逻辑思维方向发展。在创作作品时,创作者重视调式和声的合理布局,以及伴奏织体技巧的使用,其作品多崇尚理性思维,歌曲结构鲜明,且技法细致,多数艺术歌曲作品中,大胆采用了调式和声。

第二,以歌曲作品为例分析。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做对比分析:作品《玫瑰三愿》采取单二部曲式结构,共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使用的是E大调,这部分的旋律优美,但略一丝伤感,主要对绽放的玫瑰其绚丽多彩的形象进行刻画,而另一部分,采用关系小调#c,进行调性调整,旋律逐渐增强,将歌曲推向高潮来描述玫瑰花,同时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使得歌曲耐人回味。而舒伯特的《野玫瑰》是采用调试和声,在转调与变和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作品共由三段歌词组成,采用的是G大调,歌曲旋律悠扬,富有逻辑性,歌曲将前4小节,作为创作主题动机,贯穿于歌曲的全部,其曲调明亮且流畅,同时,使用临时升降记号来转换调性,旋律多采用四度与六度跳进,歌曲中的钢琴伴奏旋律较为简洁。至于歌曲的间奏与尾奏,多使用顿音与装饰音,作为写作手法,营造活泼的气氛。

2.4创作方式上的差异

就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而言,中西方音乐审美艺术存在差异。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与一体性,多数作品不是作曲家的个人行为,而是凝聚了多人的共同创作思想,作曲家还需身兼作品歌唱者或演奏者的双重或多重角色,与此同时,作品演奏或者歌唱过程具有即兴性。然而西方音乐作品创作具有个体性,其一度与二度创作是分离的。而且西方歌曲作品主要是作曲家的个体劳动,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作曲家不需要兼顾演奏家的职能,只需完成乐谱创作即可;再则,中国音乐作品强调意境与气韵,追求创作妙趣,作品较为含蓄与婉转,而西方音乐作品则带有浓烈的宗教气息与道教色彩,作品表现形式较为固定,作品具有神圣感。西方后期作品更多融合了生活气息,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直白与强烈。

本文基于音乐美学视角,对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做以了简要的论述,试图强调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美学思想差异、歌曲演绎方法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创作方式差异等方面,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趣味的区别。

参考文献:

  • 下一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范例(3篇)
    上一篇:嫁接树苗方法和技术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嫁接树苗方法和技术范例(3篇)

      嫁接树苗方法和技术范文关键词冬枣;育苗技术;嫁接技术;病虫防治中图分类号S6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4)21-0086-011整地做床育苗地宜选择地势平坦和排灌良好的肥沃..

      daniel 0 2025-06-27 14:42:20

    2. 武术教学方法范例(3篇)

      武术教学方法范文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它融汇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变的技击方法,如踢、打、摔、拿、击、刺等,而且不同的击法又有不同的劲力要求与技巧..

      daniel 0 2025-06-27 14:41:07

    3. 网络安全培养方案范例(3篇)

      网络安全培养方案范文关键词:网络工程;网络安全与管理;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62-020引言网络工程专业从1998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以..

      daniel 0 2025-06-27 14:39:51

    4. 电子竞技运动的特征范例(3篇)

      电子竞技运动的特征范文篇11.研究样本选择本文选取2011—2012年在深沪两市连续两年披露研究所需数据的电子信息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在剔除被ST、PT和数据披露不完整的上市公司..

      daniel 0 2025-06-27 14:38:31

    5. 人文精神的内涵范例(3篇)

      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一、教育学专业人文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对于教育课堂来说,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方式,作为教育专业的指导思想,能够帮助学生以创新的思想来丰富..

      daniel 0 2025-06-27 14:36:57

    6.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范例(3篇)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范文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活动的指标和目标,“工学结合”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如何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进行高职体育教学,成为现在值得考虑..

      daniel 0 2025-06-27 14:35:01

    7. 医护人员年度考核总结范例(3篇)

      医护人员年度考核总结范文“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这是2009年新医改方案所提出的绩效工资改革方案,成为指导众多公立医院推行..

      daniel 0 2025-06-26 14:48:46

    8.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总结范例(3篇)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1《预防医学》在临床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很多高等医学院校都在尝试不同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学生在社会..

      daniel 0 2025-06-26 14:47:25

    9.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6-27

    10.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