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笔记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4-26

劳动经济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学习能力培养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费时费力。这和他们的学习能力息息相关。学习能力是人终身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是人开发潜在能力的一把钥匙。缺乏学习能力,就等于缺乏竞争力,跟不上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有一句话:“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我们知道,“鱼”就是把钓好的鱼给别人;而“渔”是教会别人打鱼的方法,让他永远都会有鱼吃。所以,课堂教学绝对不是简单重复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能持续学习的能力,获得能持续学习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在中职德育课中做了积极的探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动、静结合,提高学生注意力

注意力又称专注力,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它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一般包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几个维度。中职学校学生在注意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上课不专心听讲,易走神,厌学,作业、考试中经常出错,情绪不稳定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上课的时候采用了动静结合、交替实施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展开,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道德法律与人生课程的第四课第一节“提高法律意识”中的“我国的法律体系”部分,涉及法律体系、法律部门两个概念,同时涉及我国的主要法律部门等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的内涵和外延。如果采用简单的传统的讲授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会分散,影响教学效果。笔者的做法是:第一环节,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笔、纸,课上学生分组协作,用20分钟时间利用手机分组查我国有哪些法律法规,将具体名称写到一张纸上,看哪一组查到的多;第二环节,用10分钟时间,组员分别到别的组取经,也就是听、看别的组查阅到的法律法规名称,再将自己没查到的写到纸上(注明取经);第三环节,分组汇报自查和取经的结果,同时交流查阅资料的方法,分组协作的体会;第四环节,学生阅读教材,初步理解“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的内涵和外延;第五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把查阅到的法律法规按上一步的知识进行归类,同时讲解。

在这五个环节的活动中,学生自己查阅资料、阅读教材、听教师讲是培养学生在相对静的状态下的注意力,而取经、汇报等环节是培养学生在动的状态下的注意力,特别是取经活动,不但要注意听、看,还要记。这样动静交替进行,让学生不断接受新的刺激,维持注意力。教师在活动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不断延长活动时间,延长学生注意力的时间,循序渐进,以达到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二、从目的性入手,提高学生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是一种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是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培养观察力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发展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职学校学生在观察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部分人在观察中通常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不能对事物进行有效地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缺乏对事物的概括性。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上课的时候从目的、方法入手,培养学生观察力。

例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第三课第一节“职业与企业”中的“企业员工的职业化”部分,涉及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内容。以往利用图片采用简单的讲授方法,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很低,缺乏启发性,学生很难产生共鸣与认同感。笔者现在的做法是:第一环节,教师按不同班级的专业特点,在课下准备三段反映该专业某一典型工作场景的三段视频,分别录制企业工作人员、刚毕业实习的笔者学校学生、在校生在同一工作内容中体现出的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第二环节,教师在课下根据视频资料和教材内容设计三个问题:评价视频中企业工作人员、毕业生、在校生的职业态度,区别是什么;描述视频中企业工作人员、毕业生、在校生的职业形象,区别是什么;总结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特征有哪些(用表格)。第三个环节,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并用表格总结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特征有哪些。第四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同时要求思考三个问题。第五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前两个问题,要说明视频中的具体做法,细致描述,要求每人发言,并分组填写教师分发的纸张,然后分组展示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特征,教师与学生共同评议每组的总结(准确性、全面性、用词等)。

在以上五个环节中,教师准备的视频资料贴近学生的专业,容易引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事先设定观察的题目,体现了对学生观察目的性的培养;让学生按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特征去观察,体现了对学生观察条理性的培养;让学生分析企业工作人员、毕业生、在校生在同一典型工作场景的区别,体现了对学生观察理解性的培养;根据视频和教材的内容用表格总结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特征,体现了对学生观察精确性的培养。笔者把观察力的各种品质结合起来,从观察目的性入手,按照预定的目标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理解的、深刻的、真实可靠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知识。

三、引入思维导图,提高学生记忆力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它分为“记”和“忆”两个过程。

记,就是识记和保持过程;忆,就是回忆或再认识的过程。“记忆力”是人脑对信息的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能力。记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中职学校学生在记忆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主观上不愿意背知识,认为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能不能记忆无所谓;客观上缺乏科学记忆的方法,大部分只会死记硬背,所以对记忆知识没有兴趣。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上课时会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以选择适合的科学记忆方法为重点,培养学生记忆力。

例如,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第二课第三节“理解税收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中的“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部分,涉及税收的立法和政策制定、税收的征管、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纳税人与负税人、违反税法的现象、纳税人的权利等内容。以往只是教师结合案例简单讲授,学生很快就忘了。笔者现在的做法是:第一环节,根据班级人数,将此部分知识分为若干模块,将学生分组;第二个环节,每组布置不同的模块任务,要求学生按模块内容查阅资料,寻找与本模块内容相关的、与本行业相关的案例,制作PPT,准备讲解,同时组内商讨如何记住讲解的内容;第三个环节,课上学生按组讲解,分享记忆方法,教师评价;第四个环节,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的特点,教师指导、学生按组将本次课的全部内容画成“思维导图”,在全班展示。

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学生自己准备讲解内容本身就有助于记忆,教师可以让负责讲解的同学谈体会。让每组的同学分享记忆方法,学生可以谈很多,联想法、理解记忆法、编成顺口溜、写成歌词等等。教师可以把这些具体的方法进行归纳,提升理论高度,让学生之间有互相交流的机会,提高对科学记忆的兴趣。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思维记忆方法,可以很好训练记忆、归纳能力。画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思维特点,教会了学生记忆的方法,激发联想与创意,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

四、运用哲学思想,提高学生理解力

理解力是对某个事物或事情的认识、认知、转变过程的能力。理解力是衡量学习效益的重要指标。中学生在理解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探究能力有待提高,缺乏辩证的、整体性的思考问题、分析事物的意识,有时不能正确把握现象和本质、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课上以全面认识事物为基础,培养学生理解力。

例如,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第三课第二节“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涉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与“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的内容,学生总是反映,教材中的数据、经济学名词很难懂,更谈不上全面理解我国的经济形势,所以笔者做了更改。第一环节,教师设计六个任务:查阅资料,回答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现状);查阅教材中不懂的词汇;结合实例解释教材中“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的七个方面;结合实例解释教材中“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的五个问题;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大而不强”;分析自己所在专业的所属行业,哪个环节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如何避免?第二个环节,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引导学生讨论以上六个问题。第三个环节,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分析事物的方法,结合课程内容提示学生如何发展、全面、系统、普遍联系地看待事物。

以上三个环节中,教师设定的第一个问题很重要。“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现状)”,这个问题是在教会学生要弄清事物的意义,把握事物的结构层次,理解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结合实例解释教材中的问题,是避免因教材中的数据难懂,学生失去理解问题的兴趣。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解释,客观分析优势与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全面理解我国现有的经济形势。最后是选取两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专业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学会整体思考、学会洞察问题、学会类比、学会解释,从而提高理解力。

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提高学生思维力

思维力也叫思考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思维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思维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因为受到中考失利的打击,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不愿意去主动的思考,对抽象的知识缺乏学习兴趣。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课上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提高学生思维力。

例如,道德法律与人生课程的第二课第二节“学会和谐交往”中涉及人际交往的作用、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交往的方法、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学校内的人际交往、家庭内的人际交往等内容。如果按正常的顺序讲解,学生会认为太枯燥,笔者进行了改变。第一环节,教师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因为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在一年级完成的,学生刚刚入学,所以对新的环境要有一段适应期,如果这一阶段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产生很多矛盾,所以,笔者把“学校内的人际关系”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习本部分知识。第二个环节,课堂上,教师打破常规的提问方式,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列举入学后个人或他人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可以描述具体的事)以及同学们的解决方法。教师用电脑记录,同时和学生一起按人际关系的种类进行分类。第三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按教材中“人际交往的原则、方法、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的方法”的内容,分析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妥当,如果欠妥,制定正确的解决方案。第四个环节,用同样的方法讨论家庭内的人际交往问题,但要提示学生,家庭内的人际交往的特殊性决定了解决方法的特殊性。

以上四个环节中,教师重新整合教材的内容,把“学校内的人际关系”作为切入点,以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为目的,抓住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点。采用头脑风暴法,是增加学生针对同一类问题的信息量,扩大思维的空间。分类、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是让学生把握思维的方向和着力点,避免出现精力分散的现象。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家庭内的人际交往,是让学生认识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锻炼他们的概括和迁移能力,善于运用规律,触类旁通,从而提高思维力。

总之,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雷.道德法律与人生[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2]庄永敏.经济与政治常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3]宦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劳动经济学笔记范文篇2

关键词:财产权知识产权

一、引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其名著《经济学》第1}版fll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显然,绝大部分知识是利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但它通常既不是物品,也不是劳务。那么它与经济学是什么关系呢?现代经济学对知识产权尚无深人的研究,甚至未将知识作为一种产品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作为私有财产权,知识产权显然与经济学有关,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既是一个法学概念,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事实上,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仅在法学领域予以讨论已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德霍斯(diahos)教授指出:“在对知识财产进行哲学分析时,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资源”(21.但drahos主要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学的作用的。

他写道:“经济学对于知识财产权的最终判断必须以成本效益核算的结果为基础”,“没有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知识财产将会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制度”图。也就是说,drahos已经将知识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财产来看待,经济学只是成本效益核算的工具。但问题显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知识产权和知识是否或何以成为经济学中的财产尚不清楚。

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学中,人们往往省略了权(rift),而只谈论财产(p}p}ty)o这里的财产主要是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在法学领域,人们更多谈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但同样忽略了财产与财产权的区别。这从英文p}p}’一词既被翻译为财产,又被翻译为财产权即可看出。

受此影响,在知识产权领域,则有将ip(intellech}alp}l}n3’)与ipr(intellectualpropertyrift)混用的情况。例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常将知识产权称为知识财产、智慧财产。drahos教授也在其《知识财产法哲学》图一书中多次使用“知识财产”一词。

足见本领域将知识产权混同于知识财产的混乱局面。严格说来,财产、财产权、财产权客体等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本文下一节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是有形①资源的配置问题,所以经济学中的财产主要是指有形的物质资源,而法学讨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利。正如笔者在文中}1指出,在物权(有形财产权)这一特定语境下,经济学与法学是一致的。因为在物权领域,无需区分财产和财产权。事实上,在物权领域,财产和财产权不可分离,实际上是同义语。但在知识产权领域,这种区分却非常必要,因为知识产权之客体并不处于私有领域(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fal),其配置方式与物权领域的财产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在物权领域,由于财产与财产权永远被绑定在一起,经济学与法学之间存在一座天然互通的桥梁,但在知识产权领域,权利客体与权利却往往是分离的(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al中的表1)。于是,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经济学理论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就不灵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汪丁丁曾谈到,他和香港的张五常教授多年研究知识产权之经济学,结果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法学家们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法学原理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其表现之一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保护知识产权所持的显著不同的态度。例如,美国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国内法中设置针对进口贸易的‘`337特别条款“。美国商务部前部长古铁雷斯甚至认为:”对美国来说,保护知识产权不是一个可以谈判的问题;侵犯知识产权就是犯罪,也必须当作犯罪来处理“②。

换句话说,古铁雷斯要求动用刑法而不仅仅是民法来保护知识产权;相反,印度则对授权专利的保护做出限制。根据其专利法,印度知识产权局向印度专利权人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以及被许可人须在2010年3月31日之前向印度专利局提供其专利发明在

印度的应用情况,否则将面临100万印度卢比(约合2.2万美元)的罚金以及专利强制许可令。如果提供虚假信息,则将面临牢狱之灾。可见,在知识产权领域,什么东西应当作为财产加以保护、如何保护以及保护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就法学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达成共识。这与现代经济学的严谨和对基本理论的共识形成了鲜明对照。

事实上,在知识产权领域,经济学与法学相互分隔,成了彼此独立的孤岛,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在知识产权领域架起一座经济学与法学互通的桥梁。

本文将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一一边际效用价值一来讨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阐明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概念内涵,弄清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来历,以阐明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如何建立在仅仅处于公有领域的知识或信息之上,从而明了知识产权及其制度的本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得不从经济学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说起。

本文所称知识产权将仅涉及财产权,不涉及精神权。

二、关于资源、财富、财产、商品、价值和财产权

本节标题中的这些概念早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似乎其内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实际上,这些概念的真实或准确含义大有学问,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在学术界迄今尚未达成共识。按照本文自我设定的构建科学理论的目标,笔者将在本节对这些似乎普遍知晓但实际上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本节探论的这些概念仅限于经济学领域,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社会科学领域。但即使这样,对这些概念的见解也纷繁众多,各不相同,难以一一评述。为简单起见,笔者将不在本文综述他人的观点,而是直接提出见解。正确与否,请读者鉴别。

(一)资源

所谓资源,是指对市场主体(亦即经济利益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有用(具有效用或使用价值)的事物。无用的事物不能成为资源。

例如,土地、阳光、空气、水、矿藏、能源、动物、植物、建筑物、工具、材料、汽车、飞机、食品、服装、烟草、药品、工艺品、可用于发电的风和潮汐、道路、空中航线、劳动者、以及其它对市场主体的生产和生活有用的事物,甚至作为建材的沙子,都是资源。但当我们在漫漫旅途中身陷广裹的沙漠时,周围的黄沙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处。这时,沙子就不再是资源了。当然,如果把沙看作土地,可以支撑我们的躯体,则沙漠中的沙也是有用之物,是资源。但这已经是在另一种意义上谈论沙子了。

应当指出,资源不仅限于上述有形之物,还包括劳动力(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出力和脑力劳动出力)、劳动能力(个人的天赋、知识和技能)、人际关系(人脉和信誉)、有用信息(知识产权之客体)、特许专营权和专卖权(例如航线的专营权和烟草的专卖权),甚至包括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法律制度及公共政策,因为它们都是有用的事物。这些有用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无形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无形资源,而前面列举的资源则是有形资源。

此外,市场也是有用的事物,因而市场也是资源,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是市场主体一一尤其是跨国公司—激烈争夺的对象。市场是人们交换商品的场所。在现代社会,市场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的市场包括百货商场、超市等;无形市场如阿里巴巴、当当网等各种虚拟的网上市场。事实上,即使是百货大楼这样的有形市场,也包含着自由流动的商家和消费者会聚于此这样的无形成分。如果某一天商家和消费者减少了,则同是这个百货大楼,市场价值将大减;

另一方面,网络等无形市场也包含着有形的成分。

例如服务器、接人网等有形资源。所以,市场通常既有形,又无形,很难将其绝对划人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但在笔者看来,其无形成分更多,即无形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商家和客户及其交易量是构成市场的主要成分。所以如果硬要划分的话,笔者宁愿将其划人无形资源,而将承载这个市场的物质载体(建筑和设备)从市场剥离开来,划人有形资源。

在日常用语中,市场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市场主体所占有的客户资源,也就是市场占有率。

本文中,市场和市场占有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市场指的是交易场所;市场占有率指的是市场销售份额或客户资源份额。两者可分属不同的市场主体,都是有用的资源。市场有时是有形的,有时是无形的;市场占有率则肯定是无形的。

注意,以上笔者将权利(right,例如特许权)和权力(power或authority,例如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也列为了资源,因为它们也是有用的事物。显然,权利和权力是无形的。

需要说明的是,学界对劳动力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在许多文献中,对劳动力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即劳动者;二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但笔者认为在经济学的意义

上,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因为劳动力已经被约定俗成地作为商品对待(马克思即在《资本论》中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如果劳动力是劳动者,则不可能是商品,因为在废除了奴隶制的现代社会,作为人的劳动者不可以买卖,因而不是商品。至于劳动能力,则绑定于劳动者,任何情况下均无法分离,当然也不可以买卖,故不是商品。可见,在认可劳动力是商品的前提下,劳动力不可能是人,也不可能是人的劳动能力。

在本文中,劳动者和劳动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者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是有形的;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出力,其有效的部分物化于有形的产品之中或蕴含于无形的服务或信息产品之中,是无形的。显然,劳动者与劳动力密不可分。

劳动经济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财产权知识产权

一、引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其名著《经济学》第1}版fll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显然,绝大部分知识是利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但它通常既不是物品,也不是劳务。那么它与经济学是什么关系呢?现代经济学对知识产权尚无深人的研究,甚至未将知识作为一种产品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作为私有财产权,知识产权显然与经济学有关,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既是一个法学概念,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事实上,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仅在法学领域予以讨论已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德霍斯(diahos)教授指出:“在对知识财产进行哲学分析时,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资源”(21.但drahos主要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学的作用的。

他写道:“经济学对于知识财产权的最终判断必须以成本效益核算的结果为基础”,“没有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知识财产将会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制度”图。也就是说,drahos已经将知识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财产来看待,经济学只是成本效益核算的工具。但问题显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知识产权和知识是否或何以成为经济学中的财产尚不清楚。

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学中,人们往往省略了权(rift),而只谈论财产(p}p}ty)o这里的财产主要是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在法学领域,人们更多谈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但同样忽略了财产与财产权的区别。这从英文p}p}’一词既被翻译为财产,又被翻译为财产权即可看出。

受此影响,在知识产权领域,则有将ip(intellech}alp}l}n3’)与ipr(intellectualpropertyrift)混用的情况。例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常将知识产权称为知识财产、智慧财产。drahos教授也在其《知识财产法哲学》图一书中多次使用“知识财产”一词。

足见本领域将知识产权混同于知识财产的混乱局面。严格说来,财产、财产权、财产权客体等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本文下一节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是有形①资源的配置问题,所以经济学中的财产主要是指有形的物质资源,而法学讨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利。正如笔者在文中}1指出,在物权(有形财产权)这一特定语境下,经济学与法学是一致的。因为在物权领域,无需区分财产和财产权。事实上,在物权领域,财产和财产权不可分离,实际上是同义语。但在知识产权领域,这种区分却非常必要,因为知识产权之客体并不处于私有领域(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fal),其配置方式与物权领域的财产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在物权领域,由于财产与财产权永远被绑定在一起,经济学与法学之间存在一座天然互通的桥梁,但在知识产权领域,权利客体与权利却往往是分离的(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al中的表1)。于是,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经济学理论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就不灵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汪丁丁曾谈到,他和香港的张五常教授多年研究知识产权之经济学,结果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法学家们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法学原理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其表现之一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保护知识产权所持的显著不同的态度。例如,美国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国内法中设置针对进口贸易的‘`337特别条款“。美国商务部前部长古铁雷斯甚至认为:”对美国来说,保护知识产权不是一个可以谈判的问题;侵犯知识产权就是犯罪,也必须当作犯罪来处理“②。

换句话说,古铁雷斯要求动用刑法而不仅仅是民法来保护知识产权;相反,印度则对授权专利的保护做出限制。根据其专利法,印度知识产权局向印度专利权人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以及被许可人须在2010年3月31日之前向印度专利局提供其专利发明在印度的应用情况,否则将面临100万印度卢比(约合2.2万美元)的罚金以及专利强制许可令。如果提供虚假信息,则将面临牢狱之灾。可见,在知识产权领域,什么东西应当作为财产加以保护、如何保护以及保护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就法学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达成共识。这与现代经济学的严谨和对基本理论的共识形成了鲜明对照。

事实上,在知识产权领域,经济学与法学相互分隔,成了彼此独立的孤岛,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在知识产权领域架起一座经济学与法学互通的桥梁。

本文将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一一边际效用价值一来讨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阐明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概念内涵,弄清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来历,以阐明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如何建立在仅仅处于公有领域的知识或信息之上,从而明了知识产权及其制度的本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得不从经济学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说起。

本文所称知识产权将仅涉及财产权,不涉及精神权。

二、关于资源、财富、财产、商品、价值和财产权

本节标题中的这些概念早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似乎其内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实际上,这些概念的真实或准确含义大有学问,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在学术界迄今尚未达成共识。按照本文自我设定的构建科学理论的目标,笔者将在本节对这些似乎普遍知晓但实际上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本节探论的这些概念仅限于经济学领域,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社会科学领域。但即使这样,对这些概念的见解也纷繁众多,各不相同,难以一一评述。为简单起见,笔者将不在本文综述他人的观点,而是直接提出见解。正确与否,请读者鉴别。

(一)资源

所谓资源,是指对市场主体(亦即经济利益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有用(具有效用或使用价值)的事物。无用的事物不能成为资源。

例如,土地、阳光、空气、水、矿藏、能源、动物、植物、建筑物、工具、材料、汽车、飞机、食品、服装、烟草、药品、工艺品、可用于发电的风和潮汐、道路、空中航线、劳动者、以及其它对市场主体的生产和生活有用的事物,甚至作为建材的沙子,都是资源。但当我们在漫漫旅途中身陷广裹的沙漠时,周围的黄沙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处。这时,沙子就不再是资源了。当然,如果把沙看作土地,可以支撑我们的躯体,则沙漠中的沙也是有用之物,是资源。但这已经是在另一种意义上谈论沙子了。

应当指出,资源不仅限于上述有形之物,还包括劳动力(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出力和脑力劳动出力)、劳动能力(个人的天赋、知识和技能)、人际关系(人脉和信誉)、有用信息(知识产权之客体)、特许专营权和专卖权(例如航线的专营权和烟草的专卖权),甚至包括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法律制度及公共政策,因为它们都是有用的事物。这些有用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无形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无形资源,而前面列举的资源则是有形资源。

此外,市场也是有用的事物,因而市场也是资源,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是市场主体一一尤其是跨国公司—激烈争夺的对象。市场是人们交换商品的场所。在现代社会,市场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的市场包括百货商场、超市等;无形市场如阿里巴巴、当当网等各种虚拟的网上市场。事实上,即使是百货大楼这样的有形市场,也包含着自由流动的商家和消费者会聚于此这样的无形成分。如果某一天商家和消费者减少了,则同是这个百货大楼,市场价值将大减;

另一方面,网络等无形市场也包含着有形的成分。

例如服务器、接人网等有形资源。所以,市场通常既有形,又无形,很难将其绝对划人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但在笔者看来,其无形成分更多,即无形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商家和客户及其交易量是构成市场的主要成分。所以如果硬要划分的话,笔者宁愿将其划人无形资源,而将承载这个市场的物质载体(建筑和设备)从市场剥离开来,划人有形资源。

在日常用语中,市场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市场主体所占有的客户资源,也就是市场占有率。

本文中,市场和市场占有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市场指的是交易场所;市场占有率指的是市场销售份额或客户资源份额。两者可分属不同的市场主体,都是有用的资源。市场有时是有形的,有时是无形的;市场占有率则肯定是无形的。

注意,以上笔者将权利(right,例如特许权)和权力(power或authority,例如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也列为了资源,因为它们也是有用的事物。显然,权利和权力是无形的。

需要说明的是,学界对劳动力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在许多文献中,对劳动力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即劳动者;二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但笔者认为在经济学的意义上,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因为劳动力已经被约定俗成地作为商品对待(马克思即在《资本论》中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如果劳动力是劳动者,则不可能是商品,因为在废除了奴隶制的现代社会,作为人的劳动者不可以买卖,因而不是商品。至于劳动能力,则绑定于劳动者,任何情况下均无法分离,当然也不可以买卖,故不是商品。可见,在认可劳动力是商品的前提下,劳动力不可能是人,也不可能是人的劳动能力。

  • 下一篇:我喜欢梅花作文(作文)(精选8篇)
    上一篇:城市空间规划设计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城市空间规划设计范例(3篇)

      城市空间规划设计范文【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安全1、城市道路交叉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1表现出明显的几何构造。历史上,由于我国对于道路规划不够重视,在一些城..

      daniel 0 2024-04-26 18:16:13

    2.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范例(3篇)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范文篇1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对机械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当前机械设计中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分析,阐述机械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并对现代机械设..

      daniel 0 2024-04-26 17:45:09

    3. 铁路运输研究报告范例(3篇)

      铁路运输研究报告范文篇1关键词:港区铁路建设程序Abstract:Thispaperiscombinedwiththeactualsituationofengineeringconstruction,makesapreliminarystudyonthebasicconstr..

      daniel 0 2024-04-26 17:44:12

    4. 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范例(3篇)

      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1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一、前言郁达夫曾经说过:“书本原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也就是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它产生了人生存在的意义,它供给..

      daniel 0 2024-04-26 17:12:57

    5. 航空货运市场的特征范例(3篇)

      航空货运市场的特征范文篇1四是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开展陆。海、空、铁路的联运,调节客货流量与流向,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此..

      daniel 0 2024-04-26 17:12:13

    6.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例(3篇)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篇1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模式创办的本科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是普通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形式。九十年代..

      daniel 0 2024-04-26 16:41:17

    7. 资本市场的含义范例(3篇)

      资本市场的含义范文论文关键词: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经济理论的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地位下降,研究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

      daniel 0 2024-04-26 16:40:13

    8. 水利信息管理范例(3篇)

      水利信息管理范文篇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相互融合,正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当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

      daniel 0 2024-04-26 16: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