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范例(3篇)
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有四个级别。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重点在设计、管理、测试和技术支持。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主要考核对应类别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技能。四级定位为“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主管”。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项目包括笔试和上级考试。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wWW.133229.COm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更是学生通向理想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法码。近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校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切实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1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融入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结合性较差。
市场经济需要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是专才基础上的综合性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也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2学生起点高低不同
造成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能力的主观因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发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没也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这些地区的学生,从小就能频繁的接触到计算机,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处理文件资料等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能进行网页设计、制作音频、视频等。而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零起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他们进行统一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这样不能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照顾到起点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3教学中实践训练比重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课程教学时间少,教师数量有限,学校和教师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水平。学生为了学分、考证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意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很多学校的机房数量不足,学生也确实上机操作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该校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计算机知识是应用性极强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2计算机等级考试
中存在的问题
2.1过分注重通过率
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通过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来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任何考试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衡量人们某方面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人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学位挂钩,这样,学生以通过率为向导,参加汁算机等级考试的功利性增强,而不注重对计算机知识的持续学习。
2.2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不断加快,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例如,目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很多人都需要通过网络来购物,关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须了解的,但在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反映相当知识的内容很少。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应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
2.3测试结构有待改进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结构有待改进。例如,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考试中编程语言的内容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编程部分的比重。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上机考试的比重,因为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3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关系
3.1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对象和目的都不相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高校大一新生,目的是通过标准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3.2两者的联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等级的大纲相适应。大一新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他们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动力。
4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们探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其进行改革,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考试反映时展的要求,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上机考试的比重,重视考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领域中能熟练利用汁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以应用为向导,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校根据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既能鼓励先进又能照顾多数,对于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目前,大学新生都是90后青年,他们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个性较强。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更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促使其自主学习。
4.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标准,只能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解放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以实践能力为向导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4.3变革考试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模式,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三个部分。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逐步提高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模式
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4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环境。学校应加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扩大机房规模,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软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能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开展教学,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学习,又要照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2)
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基础财经素养;高级财经素养;自信水平;股市参与
1.引言
在当代的金融市场中,人们变得日益活跃,同时各类新型金融产品和理财服务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参与股票市场的积极性。然而,一些金融产品对人们来讲过于复杂且难以理解,尤其对于那些对金融知R毫无所知的投资者。伴随着市场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和不断的结构改革,社会保障的养老金政策都将经济决策权从政府转向个体(Van,Lusardi,&Alessie,2011)。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财务健康承担更多的责任,更需要有一定的经济知识储备。个体对经济、财务知识的了解程度就是个体的财经素养(finicialliteracy)。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Program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将财经素养定义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体理解和把握财经概念和金融产品,意识到金融风险和机遇,并做出正确财务决定以改善财务状况和实现财富增值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能力(阴祖宝,倪胜利,2013)。而过去的研究却发现人们的财务知识普遍处于匮乏状态,甚至完全不了解最基础的经济原则(Hilgert,Hogarth,&Bevedy,2003;Lusardi&Mitchell,2007)。同时,缺乏财务相关知识使得个体不能够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Lusardi&Tufano,2009),很容易产生高利息抵押贷款(Moore,2003),并且会出现更多的债务问题,也不能够为退休后的生活积累足够的财富(Campbell,2006;Lusardi&Mitchell,2007)。
财经素养确实对一些经济决策造成重要影响,那么财经素养也会影响一个重要的经济决策――股市参与行为吗?如果有影响,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发生机制?这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只有Van,Lusardi和Alessie(2011)对财经素养和股市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过调查,得出高级的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度正相关的结论,但并没有进一步揭示二者的中间机制。其他研究集中在考察人们的财经素养水平,及其与其他经济决策(如储蓄行为、投资组合选择、退休养老金计划)之间关系:Lusardi和Mitchell(2008)在2004年的美国健康与退休计划调查(HRS,HealthandRetirementStudy)中加入了一个测量财经素养的模块,该模块包括一些非常基础的财经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复利、通货膨胀、风险分散等等,结果发现人们的财经素养普遍不高,特别是女人、老人和受教育水平低的个体。同时研究被试年龄均50岁以上,并且大部分都有支票、信用卡,或者曾经使用过抵押贷款,但结果却普遍呈现出较低的财经素养。同样地,Hilgert和Hogarth(2002)曾经通过国家经济教育委员会(NCEE,NationalCouncilonEconomicEducation)的问卷对各年龄的大学生和成年人的财经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也发现这些人的财经素养不高。此外,对于更小样本和特殊群体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人们普遍缺乏财经素养(Agnew&Szykman,2005;Bernheim,1998;Mandell,2004;Moore,2003)。经合组织(OECD,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在许多发达国家,如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低财经素养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Bernheim和Garrett(2003)的结果表明,在大学或者工作单位接受过财经素养教育的个体会储蓄更多,而那些财经素养较低的个体并不会计划好退休,也不会积累较多的财富(Hilgert,Hogarth,&Beverly,2003)。进一步研究发现,青少年和老年人最容易出现财政问题,同时这两类人的财经知识处于最低水平(Agarwal,Driscoll,Gabaix&Laibson,2009)。一项瑞典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贫穷、受教育程度、移民等人口学因素与财经素养高度相关(Calvet,Campbell,&Sodini,2009)。
目前的研究都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的财经素养不高,而那些财经素养高的个体往往会有积极的财务结果和良好的投资理财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行为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同时,现有的测量财经素养的方法大多较为粗糙。Lusardi和Mitchell(2007)使用了三个问题来测量财经素养。Stango和Zinman(2009)仅使用一道题目来判断财经素养的高低。此外,这些测量方法大多仅针对财经知识,并没有对财富、储蓄或者一些其他的经济决策结果进行测量。本研究克服了前人在测量方法上的缺点,借鉴Van等(2011)在研究中设计的方法来测量财经素养,即根据财经知识的复杂专业程度将财经素养区分为基础财经素养和高级财经素养,并在这里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决策结果:股市参与行为。
虽然关于股市参与行为已有许多研究,但是我们仍然好奇在当前充满机遇的股票市场中,为何还有许多人不持有股票。已经有一些研究结果给出了答案,如卖空限制、收入危机、偏离预期效用最大化等等(Haliassos&Beaaut,1995)。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年轻人不能借钱,因此就没有钱来投资于股市(Constantinides,Donaldson,&Mehra,2002)。这些结果似乎为人们不参与股市的行为提供了一些解释,但是并不充分,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大比例的人群不持有股票。近期一些研究已经考虑了其他相关因素,比如个体的信任水平越高,越相信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证券监督机构的监管水平,越容易参与股市(Guiso,Sapienza,&Zingales,2008),那些身边邻居和同伴参与股市的个体也往往会参与股市(Brown,Ivkovic,Smith,&Weisbenner,2008;Hong,Kubik,&Stein,2004)。还有一些研究者考虑到了计算能力、智商、认知水平和资产意识,认为这些变量与股市参与有正相关关系(Chfistdis,Jappelli,&Padula,2010;Guiso&Jappelli,2005;Kezdi&WilIis,2008)。
本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更精细的测量方法,引入了自信水平这一变量,进一步探讨个体财经素养水平与股市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自信包括了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态度,自信的人往往更加肯定自己的价值,也往往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方式(谈文娟,2009)。同时,个体财经素养水平会影响到对自己财经素养的自信水平,而自信水平会影响行为变量。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自信水平在高级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从十余所高校选取了非财经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105人,完成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情况调查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44人,女生61人,平均年龄23.38±1.78岁。被试分布于心理学、自动化、法律、医学、机械、电信、文物与博物馆学等近30个专业,且这些专业不涉及任何经济、财经知识的学习,避免了由于后天专业学习导致个体财经素养偏高的情况。
2.2研究工具
2.2.1财经素养测量
本研究采用了Van,Lusardi和Alessie(2011)研发的财经素养测量问卷。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财经素养,第二部分包括更高级的财经素养,一共16道题。在本研究中,基础财经素养的Cronbach'sa系数为0.83,高级财经素养Cronbach'sa系数为0.89,总的Cronbach'sa系数为0.92。
基础财经素养一共包括5道题,主要测量基本运算能力(基础题目1),对复利的理解和计算(基础题目2),对通货膨胀效应的理解(基础题目3),同时还考察了被试对时间价值(基础题目4)和货币知觉(基础题目5)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些题目涉及到的概念主要涵盖基础金融运算、财务规划和一些日常的财务决策。
高级财经素养一共包括11道题目,高级财经素养所涉及到的题目比基础财经素养的问题更为专业且复杂,其目的在于测量一些与投资组合、风险决策相关的更高级的金融知识。这些题目涉及到的概念有:金融工具(如股票、基金、债券)、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收益率、风险分散投资、股票市场的作用等等。
除了对客观的财经素养水平进行测量以外,本文同时测量了被试对自身财经素养状况的主观评价――自信水平,要求被试在5点量表上对自己掌握的财经知识水平进行打分,为了避免财经素养测试影响被试的自信水平,该题目放在问卷开始要求被试填答。
此外,本研究加入了Lusardi和Mitchell(2007)在研究中使用的三道计算题目来测量被试的数学运算能力。
2.2.2股市参与行为的测量
本研究自行设计两道题目来测量被试参与股市的情况。第一道题目询问被试现在是否持有股票或者基金。考虑到被试为学生群体,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为了排除经济因素对股市参与度的影响,研究测量了被试的未来持股意愿,即对于那些选择未持有股票的被试,设置了对应的题目:假如你现在拥有充足的资金,你是否会持有股票或者基金?本研究中将实际持有股票和实际虽不持有股票但有充足资金后会持有股票的被试两种情况均作为参与股市处理,将真实不持有股票且有充足资金后也不持有股票的被试作为不参与股市处理。
2.2.3研究程序
本研究通过两种方式招募被试:一是通过网络平台“问卷星”电子版问卷,二是通过纸质版问卷要求被试填答,两种方式均采用单独施测的方式进行调查。完成整个问卷大概需要20分钟。
3.结果
3.1大学生财经素养水平
被试在基础财经素养各道题目的正确率如表1所示。被试在简单的数字运算和通货膨胀这两道题上的正确率较高,均超过了80%。同时,对时间价值的理解水平也较高,76%的被试能准确把握时间价值的内涵。但是当涉及到复利和货币知觉时,被试的知识储备就略显不足,正确率均达不到70%。结果表明被试掌握一定的财经概念,但是被试对基础财经知识的理解能力欠佳。
被试在高级财经素养量表上各题目的正确率如表2所示。很明显,被试在高级财经素养上的表现与在基础财经素养上差异很大。高级财经素养一共涉及11道题目,其中7道题目的正确率都在50%以下。正确率最高的题目考察了不同金融工具的风险程度,这反映出被试对股票、基金和银行存款的风险有一定了解。但是当题目涉及到具体金融工具的作用和内涵、以及他们与利率的关系时,仅仅有30%左右的被试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许多金融学的投资组合模型中,他们都假设人们都富有财经知识并能良好运用,而我们的研究结果却显示被试总体上匮乏财经素养,特别是对高级财经知识的了解和理解能力非常糟糕。这与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出现了一致性结果,进一步质疑了投资组合模型的可信性(Van,Lusardi,&Alessie,2011)。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高级财经素养、自信水平与股市参与行为两两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级财经素养与基础财经素养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数学运算能力与财经素养的各个指标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3.3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行为的影响:自信水平的中介作用
在本文中,对于中介的效应检验按照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和刘红云(2004)提出的分步程序进行。
本研究将性别、年龄这两个人口学因素在回归分析中作为控制变量,又考虑到被试在基础财经素养上表现差异不大,因此将该变量也作为本研究的控制变量,同时数学运算能力不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因此也将它作为控制变量。
第一步,构建一个以股市参与为因变量,高级财经素养为自变量,性别、年龄、数学运算能力、基础财经素养作为控制变量,且回归系数为c的回归方程M1。结果表明,高级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c=0.24,p
第二步,构建以自信水平为因变量,高级财经素养为自变量,性别、年龄、数学运算能力、基础财经素养作为控制变量,回归系数为。的方程M2。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高级财经素养对财经素养自评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a=0.23,p
第三步,构建以股市参与为因变量,高级财经素养与自信水平为自变量,性别、年龄、数学运算能力、基础财经素养作为控制变量回归系数分别为c’和6的回归方程M2。结果显示,a、b作为回归系数均显著,且c’=0.16,p>0.05,这表明,当模型中纳入自信水平这一变量时,高级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行为的回归系数不再显著,说明自信水平在高级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的预测中出现了完全中介效应。
回归结果表明,高级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行为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这验证了假设H1,同时,自信水平在高级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H2。中介模型见下图。
4.讨论
4.1财经素养的普遍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基础财经素养题目上表现一般,有中等偏上水平正确率,而在高级财经素养题目上表现糟糕,正确率偏低。这一结果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大体一致,个体的财经素养普遍处于较低水平(Agnew&Szykman,2005;Bernheim,1995,1998;Mandell,2004;Moore,2003)。
同时研究发现,不仅基础财经素养与数学运算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高级财经素养也与数学运算能力无相关关系。这与前人的研究出现了一定分歧,如朱小虎,杨玉冬和陆Z(2015)通过对2012年PISA财经素养测试数据分析发现,上海学生的财经素养与数学成绩显著相关。本研究并未支持这一结果,我们认为数学运算能力并不能迁移到对财经知识的理解应用中,特别是当高级财经素养涉及股票、债券等较为专业的金融知识时,数学运算能力的迁移作用就大大削弱。而本文的结论证明,高级财经素养对经济决策行为(如股市参与)存在显著影响,而非基础财经素养。可见,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更重点培养个体的高级财经素养,如@种专业类的教育尤其在大学及以后的教育中得到重视,而非通过培养青少年的数学能力能够实现。
4.2自信水平的中介作用
在前人已经证实高级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后(Van,Lusardi,&Alessie,2011),本文引入了自信水平这一中介变量,对高级财经素养起作用的具体过程或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自信水平在高级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因此,拥有较高的高级财经素养,可以提升个体财经素养的自信水平,而良好的自信水平促进了个体更积极地参与股市。自信水平分数本质上是个体对自己在财经素养方面的自我评价和认知,而早有研究证实自我评价与许多行为变量高度相关(黎建斌,聂衍刚,2010),如良好的自我评价可以减少工作倦怠(Wanberg,Glomb,Song&Sorenson,2005)和学业倦怠(甘怡群,奚庄庄,胡月琴,张轶文,2007),增加求职行为(Wanberg,Glomb,Song&Sorenson,2005)等等,而在本研究中,在财经素养上的良好自我评价可以增加参与股市的行为。本研究结论进一步丰富了自信水平方面的相关研究,也进一步解释了高级财经素养影响股市参与行为的中间机制。
4.3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尽管本研究在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的内在机制方面有了一些发现,但是仍然存在某些不足之处。首先,本文采用的是问卷法,虽然通过回归检验揭示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略显薄弱,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虑使用实验研究,更好地检验本研究的假设。其次,本研究只考察了个体自信水平的中介作用,而个体的股市参与行为可能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自我效能感、同伴影响等等,未来研究可以考察更多变量的作用。
5.结论
中级经济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平台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26-03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对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需求强烈,尤其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才需求旺盛,而应用型人才是市场需求的主体。但目前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前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市场需求。基于该背景,本文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探索满足社会需求、适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
一、国内外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
国外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表现的特点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选修课比例大、强调实践性教学。美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宽阔的视野和应变能力。同时学生的选修范围非常大,除核心课程和少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为必修外,其它都由学生自己选修。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动手能力不足、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近年来国内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积极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包括对通识课程进行重新梳理,加大选修力度,提高实践环节教学比例,大力发展与企业的合作来开展实践教学。但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现有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尤其侧重于对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而从经济管理学科大类考虑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见。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线,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既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因此,发达国家的高教改革往往首先都是从课程改革入手。从整体上来看,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考虑社会需要。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也是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适合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满足当今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
2.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应深入研究国外同类大学在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先进经验,吸收其长处,如加强通识教育、跨学科专业设置选修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等。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应以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质量标准,调整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增设一些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有明显时代特征、体现学科交叉等的课程;同时,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之重点。
3.形成自身特色。每所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在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保持特色的条件下逐步地进行改革。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由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两大块构成。其中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构成。目前,各高校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多数构建了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平台。公共基础课平台主要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置,课程设置因学校而异,但大都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数学、物理和化学类等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体育健康类课程等。公共选修课程平台主要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需要,以人文素质拓展课程为主的一系列课程组成,由学生进行选修。除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建立平台外,各高校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大多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和要求进行设置。
目前,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是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通行模式。通识教育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强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对人才素养、潜质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内涵是按学科和专业构建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结构,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学科交叉、拓展专业面向,强调课程综合,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目前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类人才的需求,注重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的相互融合。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力图突破原有的专业限制,跨专业从经济管理大类角度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建立“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见图1。具体思路如下:
1.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公共选修课平台”多级课程平台模式。即在目前由学校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平台的基础上,由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在学院(通常为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
2.在多级平台课程基础上,根据会计、金融、贸易、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特色突出的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几大专业模块课程。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根据以上的建设思路,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课程平台建设和课程模块建设。
1.课程平台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平台包括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各平台建设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由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及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构成,具体的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课程。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应根据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确定专业基础课。
(2)经济管理类专业选修平台课程设置。选修类课程是为了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而设置的若干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本学科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与发展趋势的选修课程以及其它学科(专业)的跨学科课程。一般来说,学校的公共选修课平台多为跨学科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主要为对包括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跨专业选修课,帮助学生了解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企业内在和外在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课程可包括经济理论与应用类课程、企业运作与管理类课程、对外贸易类课程、投资与理财类课程、管理素质能力培养类课程等选修课程,见图2。
(3)实践课程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得对实际科学技术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合作精神等。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均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比例,强化实践环节教学。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在现有的军事训练、社会调查、暑期实践等综合素质类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大类实践课程平台(见图3)。即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开设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同时,应尽可能开设综合专业实践课,如专业认知实习、经济管理综合模拟实践、创新与创业实践、毕业实习等。通过综合专业实践性课程实破原有的专业实践局限性,让学生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的组织架构、内部流程及管理、企业外部资源利用和管理。
2.课程模块建设。立足本科层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正确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通过设置课程平台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同时,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应通过在专业核心、专业选修、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中开设应用性强、能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模块,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培养要素,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
(1)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即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课的设置应在参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国高校本科专业总览》以及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专业规范设置的基础上,考虑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特色设置相关课程。
(2)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通常作为专业选修课程的一部分,是由延伸某一方向专业技能的课程组成。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上,学生依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志趣爱好对专业研究方向进行选择,是专业的再细分。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可在统一的专业培养基本规格之上,注重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在宽口径专业内柔性设置2~4个模块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组,实现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
(3)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是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相对应开设的实践环节。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专业技能实践课程通常是模拟企业环境、通过运用和操作经营单位的管理系统,让学生熟悉企事业单位的运转和管理过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对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应紧密结合本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与理论课程衔接,相互融合,体现特色,合理设置专业技能实践课程。
综上所述,本文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探索满足社会需求、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希望能够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经济管理类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君.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优化与整合[J].科技信息,2009(32):16-18
2.赵波.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优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9-63
3.李远辉,应用型本科“3+1”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147-148
4.杨明秀,夏新斌.基于教育分流理论的选修课程体系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管理系为例[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6):139-140
5.王玉玺.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5)
6.毛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科技风,2010(12)
-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范例(3篇)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摘要】探索有效教育模式和途径,应遵循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规律。课堂教学、基地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教育的有效模式..
-
科技发展的成果范例(3篇)
科技发展的成果范文〔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驱动;学科服务;信息建设;模式研究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04〔中图分类号〕G2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
半导体工艺培训范例(3篇)
半导体工艺培训范文一、德育1、健全网络,建立组织,发挥党、政、团、工、队各组织的作用,形成全体教职参与德育工作的局面。同时加强与学校以外有关单位的联系,共同搞好德育工作..
-
科技发展的表现范例(3篇)
科技发展的表现范文关键词:另类服饰科技设计检索:.cnAbstract:Intoday'srapi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s,alternativeclothingdesignshowsanewfeature.Thisarticlecombstheneww..
-
行为科学的概念范例(3篇)
行为科学的概念范文一、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科学概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科学现象与知识都是通过学生观察而获取的,科学概念也不例外。观察作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学..
-
西方经济学知识范例(3篇)
西方经济学知识范文篇1适应专业需要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适应经管类专业化教育需要,把课程融进教育之中受整个社会行业的“专业化”浪潮影响,教育专业化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
科技创新分论点范例(3篇)
科技创新分论点范文篇1论文摘要:同志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科技思想,对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
农业旅游策划方案范例(3篇)
农业旅游策划方案范文划入原区商贸旅游局有关全区旅游服务管理、市场发展与建设以及再生资源管理的相关职责。二、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有关旅游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拟..
-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