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概述范例(3篇)

daniel 0 2025-08-05

旅游资源概述范文

[关键词]智慧旅游;CAA框架体系;核心技术;价值供给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66—08

1

智慧旅游的起源及发展条件

1.1

智慧旅游的起源

智慧旅游来源于“智慧地球(smarterPlanet)”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smarterCities)”。2008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指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从理念到实际、落地城市的举措。IBM认为,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该定义的实质是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我国专家对“智慧城市”有自己的解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网络城市,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形象的说法是:数字城市+物联网=智慧城市。新加坡提出2015年建成“智慧国”的计划,台北市提出建设智慧台北的发展战略,上海、深圳、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宁波、佛山、昆山等城市相继推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IBM的“智慧城市”理念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指引下,旅游业开始寻求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旅游产业体系与服务管理模式重构方式,以实现旅游业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的质的跨越。受智慧城市的理念及其在我国建设与发展的启发,“智慧旅游”应运而生。从城市角度,“智慧旅游”可视作智慧城市信息网络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实现“智慧旅游”的某些功能可借助或共享智慧城市的已有成果。因“智慧旅游”是一项侧重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惠民工程,将“智慧旅游”在城市视角下纳入智慧城市有助于明确建设主体并集约资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旅游者与城市居民的特性与需求差异,“智慧旅游”与智慧城市体系下的“旅游”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旅游并不仅发生在城市,前者要比后者具有更广泛的内涵。

1.2智慧旅游的发展条件

智慧旅游概念源于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但其发展的推动力依托以下六个方面:(1)全球信息化浪潮促进了旅游产业的信息化进程;(2)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尤其是旅游业被国务院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来,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引导旅游消费、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关键环节;(3)物联网/泛在网、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具备了促成智慧旅游建设的技术支撑;(4)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促进了旅游者的信息手段应用能力,使智能化的变革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5)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提供了智慧旅游的应用载体;(6)最为重要的是,随着旅游者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旅游是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了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

2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

2.1

智慧旅游概念评述

旅游资源概述范文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陈忠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旅游资源概述范文

进而对旅游用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旅游用地是指在土地生态系统中,由原生自然、人文景观共同组合而成的可供观赏、游览、娱乐、休憩,并能被旅游业所利用的风景游览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未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等。”

【关键词】旅游;旅游用地;概念;旅游用地规划;土地分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也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项经常性的消费行为,我国旅游业也快速发展起来。旅游及其相关的旅游活动都依赖于土地资源,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旅游项目的建设用地需求的急剧上升,旅游建设项目的大量增加势必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包括耕地),这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用地紧张的局势。[1]纵观国内外对旅游用地的探讨,由于国情不同,界定旅游用地的基础和方向亦不经相同,因而对“旅游用地”这一概念得理解有一定的区别。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旅游用地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对旅游用地规划的研究。我国对旅游用地的界定多从土地利用分类着手进行探讨。如何在有效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又能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开发,同时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首先就应对“旅游用地”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为此,本文在阐述和总结国内外已有的“旅游用地”概念基础上,从旅游用地规划、旅游用地分类的角度,结合我国现行相关土地政策,对旅游用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明了旅游用地的基本内涵。

1国外对旅游用地的研究

国外,关于旅游用地问题的研究,开始于对旅游用地规划的研究,并随着人们对城市规划以及旅游规划研究的认识不断深入并逐步发展。[2]

1933年麦克默里(K.Mcmurry)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成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与旅游业发展相关联的土地利用问题从此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地区开始对旅游用地规划进行专项的研究[3]。其中具有完整旅游用地规划形态的是1959年的夏威夷州规划,这次规划也被视为现代旅游用地规划的先驱。但在这些规划中,尚未对旅游业发展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相互影响提起重视,也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研究范围也比较狭窄。[]20世纪50到80年代以来,法国、英国相继出现了较为正式的旅游用地规划。此后,许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都开始积极推动并参与各个旅游用地规划的编制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旅游用地规划开始普及到许多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发达国家开始对旅游用地规划进行修编,更加强和深化了旅游用地规划的力度。[2]

2国内关于旅游用地的探讨

我国关于旅游用地的研究最初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及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中[2]。1964年7月,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国家旅游局的前身)成立,标志着中国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同时,相关建设、林业部门开始进行风景旅游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等与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项规划。20世纪90年代后,各级政府开始将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各类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自然风景保护区的出现,使对旅游用地的研究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3]。

国内最早的有关旅游用地的论述出现于1981年吴必虎的论著《区域旅游规划原理》[4]一书,他在书中提出: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区域内不同功能区的划分来实现对土地利用的控制,起到组织游客活动、保护旅游资源的双重目的。就一个较大范围的区域来说,可能同时存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村镇或城市、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等不同类型的功能空间。这体现了旅游用地的复合特征,也就是说一个旅游项目中会存在多种类别的土地。

1984年国务院的《自然保护区条例》[5]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经国务院或省一级人民政府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

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6]中规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可见,按照我国当前法律,旅游用地是我国建设用地中与商业、娱乐等并列的营利性较强的用地。在用地的取得上,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应有偿取得;二是应采用招标、拍卖或挂牌等竞争方式取得。

毕宝德的《土地经济学》[7]中提出了旅游业用地的概念,他将其定义为: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保险、猎奇和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均可称为旅游业用地,其实质仍然是旅游景区内部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布局。

3旅游用地在土地分类中的体现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用地分类是按照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并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对旅游用地类型进行的归类[8]。尽管旅游地内的土地有着多种不同的利用类型,但整体上看,旅游用地还主要仅限于用于旅游业,而直接为其它行业利用的程度较低,功能结构单一,复合利用程度底。尤其是耕地在旅游开发中被占用后,大部分都失去了原有的农业生产功能,加剧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1]。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用地范围在逐渐扩大,用地需求越来越强烈,全国土地分类中旅游用地的分类已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要求,由于分类的不明确也导致了旅游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冲突。

3.1旅游用地在土地分类中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土地分类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动,其中影响深刻、广泛的分类体系主要是1984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9]中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9年9月《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定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10]以及在上述两个土地分类基础上制定的《全国土地分类》[11](2002年1月1日试行)。但在上述3个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土地分类系统中,并没有将“旅游用地”作为一个土地类型明确提出,且涉及相关的旅游土地类型较少。

1984年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中,相关的旅游土地体现在“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二级分类“特殊用地”下的“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墓地、陵园等用地”。1989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中,“特殊用地”被取消,原特殊用地中的“名胜古迹、风景旅游、陵园等”归为“市政用地”中的“绿地”。并且,在这两次土地分类中都没有体现如旅行社、餐饮旅馆、娱乐场所等用于旅游接待的用地类型。

2002年1月1日起试行的《全国土地分类》是在上述两个土地分类的基础上修改归并而成的,在此分类体系中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级,并涉及了相关旅游土地类型。《全国土地分类》对《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中的居住用地进行拆分,扩展了绿地地类外沿,在建设用地的二级分类“公用设施用地”类型下,增加了“瞻仰景观用地”,包括名胜古迹、革命遗址、景点、公园广场、公用绿地等;在“商业服务用地”下新增“餐饮旅馆业用地”,包括饭店、餐厅、酒吧、宾馆、旅馆、招待所、度假村等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在“商服用地”中的“其他商业服务用地”中涉及“旅行社、运动保健休闲设施、夜总会、歌舞厅、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相关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用地。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家明[12]将旅游度假区按性质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用地;第二类,公用事业、交通服务设施等用地;第三类,间接为旅游度假者服务的用地。度假区的用地分类为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合理配置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旅游用地的分类提供了分类方法。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13]根据游憩功能是由谁提供的以及其土地利用商业程度大小将所有的游憩用地划分为商业性和公益性两种基本类型,这种旅游区用地分类体系为制定不同区域的旅游总体规划提供了依据。

3.2现行旅游用地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在不断的变革和调整中,虽然也对旅游用地分类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迅速,旅游资源内涵和外延的扩充,导致旅游用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旅游用地范围也不断加大。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多种行业部门,用地需求较大,土地类型较为复杂。在进行旅游项目建设时,不但要占用建设用地,而且还涉及农地,林地,未利用地等。但从目前关于旅游用地的分类情况来看,我国当前的土地分类系统没有完全涵盖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土地类型。

旅游业是一项经济行业,其主要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土地是满足旅游业经济目的,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现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中,与旅游用地相关性较大的“瞻仰景观用地”更强调旅游业的公益性质,并没有充分体现旅游业的经济性质,这限制了旅游业的空间拓展及经济效益的实现。

4旅游用地的概念界定与基本内涵

旅游用地是土地利用的一种方式,就其定义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提法。

4.1旅游用地是旅游地内最基本、最广泛的具有旅游功能的各种土地的总和[1]。广义的理解,旅游用地就是旅游业用地,它是指在旅游地内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是一个由旅游地各项与旅游相关的自然因素并综合了相应人类劳动成果的自然、经济地域综合体,是自然作用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14]。

4.2狭义的理解,旅游用地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确定的各级风景名胜区的全部土地。即供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经济结构和形态的旅游对象的地域组合[8]。实质上是吸引能力和接待能力的统一[1]。

4.3旅游用地具有复合性,这种特殊的复合性导致旅游地土地的构成比较复杂。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旅游业的发展也有投入和产出,土地即是其中的一种投入要素。旅游用地包括风景游览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未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等。从土地利用角度看,旅游用地既不属于农业用地,也不属于非农业建设用地,它是出于满足旅游者休闲的需要,由原生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同组合的可供观赏、游览、娱乐、休憩的土地[14]。

另一方面,其他的用地类型也可以用于发展旅游,从而成为旅游用地的一部分。旅游业只是旅游用地土地利用中的一种方式。其土地利用不仅具有原有的土地利用功能,如山地、森林、河流、工厂、城市、乡村、旱地及水田等,同时也具有旅游用地的功能,如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14]

旅游用地的概念在不断深入的同时,范围也在不断延伸。旅游用地范围不但包括建设用地,而且已经延伸至农用地、林地、未利用地等。通过以上分析,根据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旅游用地的特征,参考和借鉴上述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将旅游用地定义为:旅游用地是指在土地生态系统中,由原生自然、人文景观共同组合而成的可供观赏、游览、娱乐、休憩,并能被旅游业所利用的风景游览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未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等。

参考文献

[1]杨荣金,周申力,唐道甫.旅游用地现状特点及发展变化研究――以广安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03:117-122

[2]周丽.国内外旅游用地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797-13799

[3]赵莹雪.旅游用地研究进展[J].旅游论坛,2008,8,1(1).

[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

[5]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Z],198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Z],2002.7.

[7]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

[8]张娟.旅游用地分类的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8.2,1O(1):63-68.

[9]国务院.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Z].1984.

[10]国家土地管理局.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Z].198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Z].国土资发[2001]255号,2002.1.1.

[12]刘家明.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2000(3):13-16.

[1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4]李青,李禾.云南旅游用地可持续性问题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2-4.

[15]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下一篇:初中体育教研组工作总结(收集4篇)
    上一篇:民族的文化特色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民族的文化特色范例(3篇)

      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关键词:本土广告语民族文化特色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给文化下了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daniel 0 2025-08-05 14:55:41

    2. 体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范例(3篇)

      体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范文关键词:体育英语教学实证研究研究方法研究主题1.问题提出目前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研究正在成为相关专家、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体育科研..

      daniel 0 2025-08-05 14:55:02

    3. 网络课程的缺点范例(3篇)

      网络课程的缺点范文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国内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视度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这一现象更为..

      daniel 0 2025-08-05 14:54:23

    4. 工业环境污染治理措施范例(3篇)

      工业环境污染治理措施范文篇1为切实抓好我镇萧绍边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按照《萧绍边界环境污染整治协调会会议纪要》的要求,彻底解决萧绍相邻区域水污染问题,严肃查处环境违法..

      daniel 0 2025-08-05 14:53:44

    5. 科技创新容错机制范例(3篇)

      科技创新容错机制范文关键词: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科技竞赛作者简介:吴凤娇(1984-),女,陕西杨凌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把多铎(1954-),男,甘肃兰州人,西北农林..

      daniel 0 2025-08-05 14:53:05

    6. 呼吸科常见的护理问题及措施范例(3

      呼吸科常见的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关键词】全科护理颅;脑外伤;护理干预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和工业的发达,交通事故与工地意外伤日益增多,颅脑外伤合并多发性损伤的发生率和严重..

      daniel 0 2025-08-05 14:52:38

    7. 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范例(3篇)

      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预算管理;风险预警系统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它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浓缩和集中体现,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客观情..

      daniel 0 2025-08-05 14:52:08

    8. 科技创新的理论范例(3篇)

      科技创新的理论范文关键词: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战略类型战略分析方法一、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职能的提升“战略”一词与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

      daniel 0 2025-08-05 14:51:33

    9.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8-05

    10.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