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例(3篇)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一;英语写作;有效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高一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是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写作教学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重视写作结构又重视交流信息、表达观点和态度。”去很好地开展英语写作教学,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因课程时间安排问题,加上英语写作是一项费时又费力的教学活动,往往会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只在英语的语言形式上下工夫,对学生进行机械、孤立和繁琐的字、句、词的讲解和训练,从而造成许多已进入高二的学生,写作能力依然很差。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教学标准》要求,对高中阶段英语写作教学的目标是这样设定的,要求考生应根据提示进行书面表达。由于高中英语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启动知识及信息储存,巧妙地对文章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对思维的逻辑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及文章的条理性都比口语要求更高。而我们实际的英语写作教学效率却这么低,这很值得深思。
二、有效的高一英语写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高中英语教学就是要研究怎么教,怎么教的有效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后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什么没能有效提高,与教师不当的教学策略有着很大的关系。
1、高一英语写作教学要注重层次性和基础性
在高一英语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平时不注重写作的基础性训练,忽视对学生词、句、段、篇的训练,写作训练时间没有保障,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写作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学生害怕写英语作文,写作水平仍停滞不前。教师要具有写作教学的层次性和基础性的意识,让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循序渐进地发展,保证写作教学渗透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之中。学生英语语言的输出往往依赖于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通过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和内在的消化,才能达到英语语言输出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养成每时每刻积累词汇和短语的习惯,在高一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单词、短语记忆的越多,写作时发挥的空间就越大,写起英语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
2、探索合理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设计
有些教师的写作教学活动往往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他们常常对于整个学段的写作教学活动缺乏整体安排,教学模式简单,即: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学生完成写作任务、老师费力批改、下发作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费力很大,而最终一学段结束,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提高不大。因此,应合理有效地设计英语写作教学内容及活动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在从荣立成老师语文作文教学中实施的“一文一得”教学法中得到启示,觉得英语写作教学中也可以进行“一文一得”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时可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将“读和写”有机结合。一些英语教学专家认为阅读对英语写作有积极地影响。具体的练习模式可以是模写、改写、缩写、扩写以及写摘要等。因为,结合阅读进行英语写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和运用语言技巧和写作技巧,反过来会促进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
(2)将“翻译和写作”相结合。虽然现在的英语教学不再强调翻译技能,但适当使用翻译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句法特点的理解。每周给学生一段含有经典句型或语句,让他们翻译成汉语,并保存起来。第二周又让他们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并对比原文,这样长期坚持,必然会对他们的组句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3)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在英语对话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听、说之余,要求学生将听、说的内容转化为书面表达的内容。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听、说内容,还可以训练写作能力。
3、制定合理的、分阶段的书面表达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与写作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许多老师高一就给学生下发高考评分标准,让学生依据这样的标准规范自己的写作。这种做法有它的积极意义,但是笔者认为在整个高中三年的教学中,高一时一定要激发、开发、保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这往往比写作练习本身更重要。评价标准过高,会导致很多学生认为不管怎么写、怎么学,书面表达水平也很难提高,造成很多学生丧失写作的信心。为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对学生的英语作文评判应采用奖惩结合式评判、分项评分法和讲解式评判,避免以单一分数终结学生每次写作训练作品。
另外,在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消极情感,比如缺乏学习动机焦虑、胆怯、内向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消极因素。教师在评判学生英语习作时,可以通过段批、眉批、尾批、写评语、夹批等方式,对学生的英语习作表达出具体的赞扬和肯定。批注要富有个性化、针对性强;感情充沛,要以情激情;语言整洁流畅,要有示范性;言语得体,容易为学生接受。
4、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由于许多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英语表达乏力,内容也缺乏深度,有的学生把写作当作翻译,这都是由于学生缺乏有效的英语写作思维训练。许多教师往往以说教的方式告诉学生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或者以背诵范文、学生套句作为思维训练的方式,其结果是因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句意不明,条理不清;因思维僵化,出现内容贫乏,语言单调。
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逐步提高。笔者认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运用话题讨论发展写作所需的创新思维能力。目前高考试卷的书面表达部分增加了开放性的内容,考查考生表达意见、观点、评论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是指人们重新组织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和当前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维。
(2)通过分析文章句子结构、篇章结构,提高英语写作所需的逻辑思维意识。在阅读时,不是仅仅考虑让学生掌握重点语法和词汇。应帮助学生判断、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建立起段落中的句子具有因果、总分、转折等逻辑关系的概念,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段落中的句子不是随意堆积的。除了熟悉课文中段落内的逻辑关系之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掌握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和能力。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篇2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于ESP教学与EGP的争论就已经存在。2004年,蔡基刚在其文章中,再次对ESP的理据提出支持,指出由于中小学教育对于英语的重视,语言的基础已经在大学前打好。继续在大学阶段进行普通概念的英语教学,是一种重复性建设。同时他也指出,提出专门用途英语决不是要替代或削弱基础普通英语教学。它们不是对立的或互不相容的,基础英语教学和ESP教学是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在实际的教学中,长期的通用英语教育,以考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教学双方都产生了极其功利的学习态度。以ESP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没有脱离开功利目的的学习预期之下,就难以达到良性的产出。同时,现有的外语教学模式,基于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基础,将语法、词汇、逻辑表述等分块割裂开。传统的EGP教学都是以词汇语法的习得输入为主要途径和手段。在少数的科技英语相关课程中,也只是以相关专业文章作为教学平台,注重词汇讲解和翻译训练,难以达到全面的技能提高。盲目进行ESP教学,只能是将EGP的教学模式代入,简单停留在词汇和翻译阶段,学生获得的更多仅仅是词汇压力和考试压力,于专业几乎毫无帮助。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虽力图培养外语全能,其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往往外语不能,专业没学好,对国家和个人来说实在得不偿失”。
2逻辑数理智能与语言学习
2.1逻辑与语言
逻辑学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蔡曙山通过对数学及逻辑的发展,认为就逻辑与数学的关系而言,逻辑不必假定数学,而数学却需要假定逻辑;就逻辑、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而言,并非所有学科都要使用数学,而所有学科都必须使用逻辑。”也正因为逻辑学时众学科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逻辑学作为一级学科,列于各学科之首。金岳霖先生曾说,为了工业化不可只注重工程学和经济学,一定要同时发展纯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金先生主张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展逻辑学。国内逻辑学者提出,逻辑学的研究要注意结合自然语言,注意语言的表述意义、表现意义和激动意义。形式逻辑要联系实际,就必须结合自然语言,结合自然语言不单是用逻辑翻译自然语言,而且要研究丰富的语言中的逻辑形式。语言逻辑的研究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导致逻辑学的研究发生了语言转向。近年来,逻辑学又发生了认知转向。当我们将这三个要素放在一起,就可以发现,逻辑、语言、认知,实际上就是第二语言教学中最需要关注的三个层面。以逻辑为主导的语言教学,既符合逻辑学的发展趋势,也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更符合在语言教学中需要考虑的大脑认知能力的各种理论和假设。
2.2逻辑数理智能与语言智能
霍华德•加纳在其著作《多元智能》一书中提到智能的多重构成。其中,语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典型的逻辑类型中,最常见的是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科学方法会综合运用两种类型的逻辑:假设通常由演绎推理发展而来,而结论则是建立在归纳思考的基础上的”。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和解释英语语言中的形式逻辑,主要应向学生解释逻辑检验中的论证是如何建构。在教授逻辑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心智,帮助学生了解逻辑的各个环节是否有效,证据是否充足。事实上,逻辑数理智能和语言智能是智商测试的主要基础,传统心理学家对这两种智能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这两种智能被认为是可以跨越不同领域或专业解决问题的原始智能”。在其他智能的开发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都是基本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中谈及的智能还包括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认知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智能的开发和发展,离不开作为基础的语言和逻辑数理智能。作为语言教学,首先注重的是语言智能的开发培养,并注重逻辑数理智能的同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辅以其他智能的开发。例如,通过团队合作,就可以很好的开发人际关系智能;通过个人演讲和表演等形式的任务布置,则能够将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进行提升。
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逻辑教学设计
鉴于逻辑学与语言学的密切关系,语言教学中进行显性逻辑的相关教学即成为必须。在初高中阶段,具备基本的词汇积累之后,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达到自觉输出和惯性反应的前提下,可以在英语课堂中进行逻辑教学的补足。事实上,也只有在足够的心智支撑和语言积累的前提下,逻辑教学才称其为可能。当高考入学为教学指挥棒的前提下,在初高中英语课堂开展逻辑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客观难度。而在大学中开展相应的课程,既能使大学英语教学脱离空心课程”的怪圈,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学术思维训练和专业实践提供基础的智力保障。大学英语在目前阶段要求多数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必修,是在大学基础教育中时间跨度最长的人文学科课程。在语言教学中,有目的的导入逻辑教学,可以对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判断,对热点事件做出自己的分析,而非盲从书本和权威。鉴于初高中英语教学中,对于逻辑思维培养的忽视,在大学阶段以相关性课程进行逻辑智能的培养,可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强调大学英语中的逻辑教学,并非是要用英语进行逻辑学授课。多数逻辑学的论文及著作中都存在大量的公式,而这会让文科背景的教师产生认知恐惧,且缺乏足够的数学基础,阅读此类文章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更遑论进行教学。将逻辑带入英语教学课堂,主要是从语言本身的规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实际语言使用中存在的逻辑问题。由于在中国逻辑的发展中,各种类型的逻辑混杂,界限不明,且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对于语言结构的形式逻辑没有独立出来,而这才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解释的重点。基于以上讨论,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积累,笔者提出对大学英语课堂的逻辑训练可做以下尝试。
3.1逻辑判断测试训练
英联邦国家通行的雅思考试(IELTS)中,其判断类题型在很大程度上考察的是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学生在实际做题中,对于NotGiven的概念模糊,其根源在于逻辑能力的欠缺。此类题目曾经在四六级考试中出现过一段时间,遗憾的是现在已经被剔除出测试体系中。这种题型,即可作为基本的语言输入教学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训练。例1:(原文)Manylecturesfindtheirjobveryrewarding.(题目)Themajorityof/all/someofthelecturersgetsatisfactionfromtheirwork.此例中涉及对于全称量词(universalquantifier)和存在量词(existentialquantifier)的差异理解问题。most和many的问题如果独立出来,从数学集合的角度,是很容易理解的。虽然这一概念在数学集合概念中已经习得,但是学生显然没有将其转移到语言分析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很快的跳入后句的词汇含义的比较,或依旧无法摆脱翻译式阅读的定式,缺乏对基本的集合和逻辑概念的思考。例2:(原文)Inthebusymodernworldwelivein,itisveryeasytotakeforgrantedmanyofthethingsourforebearshadtostruggletoachieve:adequatelyheatedhousing,andsufficientfoodonthetable,tonamebuttwo.(题目)Ourlifearebetterthanthoseofpeopleinthepast.此例中如果对于内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的概念模糊,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进行形而上的逻辑判断,将温饱简单等同于生活质量。此例也比较典型的反应出学生在进行判断时,缺乏对比较信息的构成分析。这种错误的逻辑思维,即使脱离开语言教学的环境,学生也很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误导同时缺乏逻辑判断而被谣言欺骗。国内学者研究中发现,在二语句子加工过程中,词汇意义的激活和提取先于句子意义的建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句子意义和词汇意义的交互过程中遵循词汇优先的原则。藉由类似测试训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建构起逻辑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体会语言逻辑严谨的魅力,和多数人所存在的常识误区。
3.2语篇逻辑训练
国外语篇分析学者认为,英语语篇的思维模式有三种,即问题-解决型(Problem-SolutionPattern),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Pattern)和匹配-比较型(MatchingPattern)。王墨希在上世纪90年代的调查发现,中国学生最缺乏的语篇思维是一般-特殊型”,而对于问题解决型的语篇模式掌握较好;语篇思维模式与英美本族人相比,带有隐伏型思维模式,即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而用采取多种暗示,最后才回归主题。该调查的时间距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是其揭示的问题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上依然存在一般-特殊型的语篇是英语中十分普遍的语篇类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论说文中常见。可以说,这是在学生脱离英语课堂教学以外,最可能接触到的文体类型,也是他们在以后各自的专业领域中要大量接触到的文体类型。赵崇华认为,由于学生的语篇思维模式的问题,学生在阅读稍长的文章时,对于段落间的内在关系不能有效辨识,影响阅读效果。具体表现为虽然词句不存在理解障碍,但是对篇章结构不熟悉,失去方向感,抓不住文章的重点。此类语篇在段落与段落间,有着清晰的逻辑脉络,大体表现为因果,排序,分析,例证,对比等,环环紧扣主题。在教学中,对语篇逻辑的侧重,可以采取以下循序途径:a.引导学生对于不同的逻辑结构方式的引导词寻查,训练学生对于此类结构的敏感性;b.归类段落功能,就上下段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认知;(参考IBT阅读同类题型)c.在乱序的段落主旨中,要求学生对各段及相应主旨进行配对分析。(参考IELTS阅读同类题型)通过对语篇逻辑的训练,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应可以较快把握篇章的逻辑结构。同时通过发现特定语篇内在的逻辑漏洞和证据缺失,让学生养成批判性阅读的思维习惯,不再拘泥于权威知识,形成独到见解。
3.3语言逻辑输出训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慎思明辨”。对于现代的语言教学而言,不外就是以清晰的逻辑思维对事物进行分析、思考、辨析,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输出教学中,大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是言之无物。虽然通过专门的应试训练,尤其是CET序列的考试模式训练,学生的写作可以套用不明所以的模板,写出在语篇逻辑结构上基本合理的文章,但是切合到具体的观点、论据等问题,又是一头雾水。究其根本,语言逻辑、思维逻辑和知识与文化的逻辑这三要素的缺失,导致输出失败。同样的问题也反映在口语输出上。金利民就提出,在辩论中的论点(claim),论据(evidence),论证(warrant)三个环节中,学生最弱的就是warrant,反映出来的就是思辨能力(analyticalability)的不足。而经过一年的辩论学习后,这种情况有很大的改观。同时,文秋芳指出,教师的命题视野和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如果还囿于教材或教辅材料提供的时效性较差的话题中,学生的参与度自然较差。90后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大量的外国文化产品,同时又通过社交网络,频繁接触各种热点话题,却在课堂上缺乏类似的释放平台。基于此,用学生关心的热点来进行语言的输出训练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下例为美剧《生活大爆炸(TheBigBangTheory)》中的一个片段:Sheldon:Allright,I'mreadyformynextquestion.Amy:Inaworldwhererhinocerosesaredomesticatedpets,whowinstheSecondWorldWar?Sheldon:Uganda.Amy:Defend.Sheldon:Kenyarisestopowerontheexportofrhinoceroses.ACentralAfricanpowerblockisformed,coloni-zingNorthAfricaandEurope.Whenwarbreaksout,noonecanaffordtheluxuryofarhino.Kenyawithers,U-gandatriumphs.Amy:Correct.Myturn.这种纯粹为达到戏剧效果而编写的对白中,暗藏了逻辑与思辨的最基本要素:立论、证据、及证据对立论的支撑。藉由类似话题的导入,教师可以重设讨论话题和讨论场景,由学生与教师讨论设定话题;由学生为主导,对话题进行深入的资料寻查,主要是阅读输入;进而根据热点话题抽象为辩论话题,分组进行辩论,在整个辩论过程中,个体学生通过对论点的把握,认知,进而产生个人的书面或口头语言输出。
4结语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口语考试既是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促进。本文根据一些教学实践,分析大学英语口语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探索解决其中部分问题的办法,以期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是针对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的考生所设置的一项重要的外语能力考试,要求考生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中全面运用所掌握的词汇、语法知识,不但涉及词层次、短语层次和句层次的语法知识,而且涉及语篇层次和语用层次的语言能力。口语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在几分钟内熟练、正确地综合运用这些能力,做到词汇丰富、语法结构较为复杂、语意连贯、表达适切。要达到这一标准,考生有必要接受适当的口语训练,而且通过适当口语训练考生能够达到口语考试的基本标准。考前需要一定量的练习,但是更重要的在于平时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通过对部分考生口试结果进行分析,笔者总结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将考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实践教学结果反馈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期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口语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在“描述”、“讨论”和“即席回答问题”三个项目测试的过程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语言基础方面的问题与语用方面的问题。前者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法错误较多、连接词单一,大部分是and,but,also,so;词汇不丰富,绝大多数是中学的简单词汇;少数语音语调不准,影响理解。后者表现为:讨论时思路窄,老是那么几句话;逻辑思维不强,连贯性差。但主要问题还是语言基础不扎实,突出表现为语法错误较多。这些语法错误可归纳如下:
1)主谓语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其谓语动词一般现在时形式与主语不一致;
2)therebe句型错用,以及therebe与have混淆不清;
3)人称代词格混乱、几个代词连用时顺序错误、单复数矛盾等;
4)名词可数与不可数混淆不清(如information,furniture);
5)maybe与maybe、people与person、either与too混淆不清;
6)错用连词though—but,because—so,suchas+thatclause,like+thatclause;
7)词性混乱;
8)句子结构错误。
二、原因分析
1.母语的影响。
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时的许多语言错误可以归结为母语的影响,即母语迁移(languagetransfer)造成的错误(母语迁移: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和应用的过程)(Ellis,2000:140),如“though...but...”、“because...so”、第三人称谓语动形式、谓语动词的时态变化、名词单复数及可数与不可数形式、句子结构错误等。中文交流时我们经常用“尽管……但是……”、“因为……所以……”这样的关联词,讲英语时自然就会将其用进来,于是就出现了though...but...,because...so的现象。中文动词词尾没有时态的变化,只是通过副词“已经……了、正在、将”等体现某一动作是否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难怪学生学英语时会犯动词时态方面的错误。中文的名词没有可数与不可数之分,也没有集合名词的概念,学起英语来难免会混淆不清。母语迁移原则有利于学习母语和目的语类似的部分,但对于两种语言不同部分的学习却有很大的干扰性。在教学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弄清两种语言的异同,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既可避免走弯路,又可防止因滥用母语迁移原则而造成的难以纠正的错误。
2.缺乏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
个体思维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学阶段以逻辑思维为主,大学阶段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但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一定与学历成正比”,“因为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需要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文秋芳,1999:179—180)。考试过程中考生表现出来的现象:讨论时思路窄,老是那么几句话;个人陈述观点时逻辑思维不强,连贯性差,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与母语思维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求考生用英语进行逻辑强、连贯性好的口头表达,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尤其必要。
3.缺少扎实的口头训练,尤其是语篇层次的口头训练。
参加口语考试的学生笔试成绩均在良好以上,其语言基础知识应该掌握得比较好,词汇量也不应该小。口试中出现的问题说明他们在英语语言方面的认知、辨别能力较高,但由于缺少足够的输出练习,特别是语篇环境下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口头练习,因此在实际口头交际中就会采用目的语规则泛化(overgeneralization),即将目的语的某一语法规则套用到错误的场合(胡壮麟等,2000:334)。例如:将名词复数“s”规则用于所有名词。
4.口试中临场紧张,缺乏应变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在传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在语言应用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平时的口头练习大都停留于句层次上,而语篇层次的语言能力有待于开发、培养。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口试时一紧张就不知如何表达,往往是顾了语言的准确性,顾不了表达的连贯性、逻辑性;或者顾了内容,忘了表达形式的正确性,有的甚至很长时间讲不出几句话来,即使讲出来,也不一定切题。自然就出现了词汇简单、思路窄、逻辑思维不强和连贯性差等问题。
三、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前两类问题尤其是语法错误主要是母语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或目的语规则泛化所致。这些问题如果未得到及时纠正,就会朝语言石化或僵化(fossilization)发展(语言石化: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尚未达到目的语的水平就停止提高这一现象)(Ellis,2000:29)。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下几点。
1.语言知识要转变成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就要加强语篇环境下综合运用英语的口头练习;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习英语就是要掌握读、写、听、说四种技能,而这四种技能相互依赖,读和听是写和说的前提,写和说是读和听能力的体现,没有前者就很难有后者,要将前者转换成后者则需要相应的训练。
3.课堂教学将潜在的语言技能转化为实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可能的,这种转换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心理、逻辑思维、交际策略等。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如语法、词汇、遣词造句等,合理运用语言学习策略,如分析母语与目的语的异同,恰当运用母语迁移原则,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避免滥用母语迁移原则或过度概括原则,及时分析、纠正因此而产生的语言错误,防止语言石化现象。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Ellis,R.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ForeignLanguagesEducationPress,2000.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
篮球教学学期计划范例(3篇)
篮球教学学期计划范文关键词:篮球训练,教练员,素质前言:现代篮球比赛具有激烈的对抗竞争性,同时又受诸多因素影响。篮球比赛的实质是比赛双方教练员以本队的训练水平和拥有的实..
-
法律专业行业分析范例(3篇)
法律专业行业分析范文关键词:经济法课程;高职院校;财经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功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传授讲解简单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
-
立体影像范例(3篇)
立体影像范文篇12010年新年伊始,电影《阿凡达》就在中国刮起了一阵“阿凡达”热,一度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景象。到目前为止,其国内票房已经突破7亿元人民币,成为内地市场首部..
-
财务报表间的关系范例(3篇)
财务报表间的关系范文【关键词】财务报表;列报;变革;逻辑一、引言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在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批评中逐渐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英为主的西..
-
文明施工宣传方式范例(3篇)
文明施工宣传方式范文根据国家建设部《关于组织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十周年系列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在巩固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于5月13..
-
文体之星事迹材料范例(3篇)
文体之星事迹材料范文一、评选活动的组织领导(一)本次评选活动、组织安排、联络协调、评选表彰等各项日常工作均有银协自律工作委员会负责。(二)各会员单位负责本行服务明星评..
-
新学年学校督导工作计划范例(3篇)
新学年学校督导工作计划范文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督导队伍素质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要求督学既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又..
-
乡村文化的特征范例(3篇)
乡村文化的特征范文关键词:乡村景观自然色彩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Abstract:Oneofthecharacteristicsofruralcolorasacountry,isafieldtostudytheruralplanning..
-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