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范例(3篇)
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
1.从科学技术发展看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形象思维是人在头脑中运用形象(表象)来进行的思维。人类发现,掌握事物的本质,人类科学技术发明,首先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如我国古明家鲁班,因为手被有带齿的小草刺破而发明了锯子;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了万有引力;著名科学家瓦特看到水壶里水开了,蒸气能掀动水壶的盖,从而发明了蒸汽机。所有这些都说明,形象思维实质上是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感觉的应用,这种直觉以表象为基础,进行联想与想象,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我建议把形象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这将把我们智力开发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2.从儿童思维发展看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必然性。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个阶段的抽象思维仍然占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但是,在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多,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少,造成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对具体事物(图形)直观感知以后,教师还没有引导学生对直观感知的材料进行概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并能运用这种形象进行思维,就直接跳到抽象概念,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中,有的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了火柴盒、工具箱和水泥板以后,立即提出问题:三个物体中哪一个所占空间最大?哪一个所占空间最小?接着就概括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的概念。虽然有直观过程的感知,有问题的思考,但学生对物体都占有空间吗?不同物体所占空间大小都不一样吗?这些都还没有理解,没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形象,因此对体积概念的认识也就一知半解,导致有的学生误认为物体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弊端。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前提,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符合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任务。
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
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表象、联想和想象。在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正确、丰富的表象,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想象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
1.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必须先有正确丰富的表象。
表象是对过去知觉过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映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具有一定概括性。没有表象就不可能有形象思维。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学时,教师如能把抽象知识“物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操作,有感受,能在头脑中产生映象,就有利于学生学习。如分数是一个抽象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具体事物让学生操作,把一个圆形硬纸板平均分成2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把一条绳子平均分成5份,再分别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与其余各份一一比较。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并对操作中知觉过的东西进行概括,就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的形象。有了这个形象,就可以概括出分数这个概念。由形象到抽象,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2.联想能促进记忆。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前后知识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学习新知识要以有关旧知识为基础。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记忆能力,而记忆常常要借助于联想。小学数学中的联想主要有:①接近联想。如学生进行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就想起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要进行简便计算就想起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学生要化简分数就想起约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②类似联想。如由约数联想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联想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由整数加减数位要先对齐想到小数加减小数点要先对齐、异分母分数加减要先通分。③对比联想。如扩大与缩小,增加与减少,增加到与减少到,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等。由此可知,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促进学生记忆的一种手段,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系统数学知识。
3.想象是克服应用题教学难的妙药。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存在的数量关系,用文字叙述形式表达出来的实际问题。由于应用题条件和问题是蕴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数量关系比较抽象。而学生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解题时,他们如果不能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再现为具体图形进行形象思维,解题就产生了困难。如果学生审题时边读边想,并能根据题意,把题中数量关系构成具体图形,解题就容易多了。这种根据应用题语言的表述,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示意图)就是想象,属于再造性想象,可见培养学生再造性想象能力,是克服应用题教学难的有效方法,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
三、对如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探索
1.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具、学具的运用。
教学中要运用学具、教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就能获得正确表象。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应用要注意多角度、不同方位和多样性。如角的认识,既要观察有锐角、直角的物体,也要观察有钝角的物体;要出示大小不同的角的图形,也要出示位置不同的各种角的图形;既要出示静态中的角,也要演示动态中的角。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越全面、深刻,获得的表象就越正确、丰富,形象思维水平就越高。
2.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形结合。
数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是具体实物、图形、模型、学具。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着的,学生只有先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观察、操作,进行比较、分析,在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抽象,才能获得数的知识。如1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先要数小木棒:1根小木棒、2根小木棒、3根小木棒……10根小木棒,然后数课文实物图:1只熊猫、2只小鹿、3只蝴蝶……10只小气球,通过数具体事物,在获得感性材料基础上,才能建立1、2、3……10的概念。在这样数形结合的教学中,也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形象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
1.引言
在新课标中关于小学几何教学内容中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数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指对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位置关系进行观察、分析、加工、创造想象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几何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空间想象能力的特点是对于在人脑中构成的研究对象的空间表象,进行认识、加工、改造。所以它的本质是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和创造”。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客观世界中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的知识,包含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位置的知觉,在培养空间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从而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2.1能借助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来认识客观事物的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能认识用语言及数学式子所表达的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2.2能熟练地从较复杂的空间图形中抽象出基本图形并分析其基本元素的关系。
2.3能对已有的空间表象进行加工、创造,从而产生新的空间形象。
3.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1加强识图训练,丰富空间表象。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具有抽象性特点,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教学的初始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图形。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几何图形,教学时注意数形结合,在教算术的同时应让学生观察图形和认识图形。指导学生对模型、实物,以及直观图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比较、对照和识别,认识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让学生能看得懂直观图,能分解出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并能画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例如,认识长方形时,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实物(门、窗、课本等)观察,用直尺度量长方形的四条边,用三角板度量长方形的四个角,得出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角都是直角。然后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位置的长方形,以及近似长方形的图形(比如梯形),给学生识别,进一步掌握长方形的特点。
在识图训练中,要让学生抓住图形的基本特征,先认识图形的各个方面,然后综合起来形成对图形的整体感知、认识。要求看到直观图能感知图形的真实形状,能想象出看不到的部分的形状。有时候需要把直观图分解,抽出其中一部分,认识清楚后再回归到整体,比如求图1中长方形和三角形的个数。
利用图形的转化也是培养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例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是通过图形的切割、组合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圆柱的侧面积也是转化为长方形计算。总之,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和实物模型,培养小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初步的想象能力。
3.2坚持画图训练,提高构图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图形是交流空间想象的重要工具,而识图和画图是两个重要的认识过程。它们都要通过空间想象来完成。关于直观图的画法,学生开始会感到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或想象所画几何图形中元素的位置、大小等结构,然后再构思想象画图。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先画简单的图形,如线段、垂线、平行线、角等,再画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然后画一些立体图形,如圆柱、长方体等。通过画图练习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进一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由直观图形能想象出对象在空间中的实际形状,以及基本元素的位置关系,能根据实物画出一些简单的直观图形。
3.3重视想象训练,发展创造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所以小学生对空间形式的直观感觉是很难的,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意思地培养空间想象过能力从实物模型到想象过渡,最后脱离模型,在大脑中不仅仅能对已有的素材加工,甚至能创造出新的空间形体。有关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可在有了一些识图、画图的基本能力之后训练,也可以与前两种训练交叉配合进行。在低年级侧重前两种训练,在高年级更应突出第三种训练。构造训练想象训练举例:
例1:先把右图沿虚线剪开,拼成一个正方形。用其他方法也能拼成正方形吗?(小学数学教材思考题)
例2:用方格纸剪成面积是4的图形。其形状有以下2种,哪一种图形拼成面积是16的正方形?
类似的练习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创造能力。
4.总结
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抓好双基教学,即识图画图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空间想象创造能力;加强对空间图形的看、画、想三方面的训练,看、画是基础,想象是目标。多媒体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具有色彩丰富,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等特点,在几何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为什么很多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不好几何,这和小学阶段没有学好几何基础知识,未能形成空间观念不无关系。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抓好双基教学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为小学生升入初中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意竹,张卫国等编著.小学数学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赵启泰,赵国宏,王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岑国健.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1.
[4]陶文.中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与培养[J].小学数学教师,2010,4.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郜舒竹.数学的观念思想和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智力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3)03-0271-01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始于观察认识。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物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实物(矿物、地形、地貌)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物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物,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论,地理观念材料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揭示地理事物之间、人地之间联系和关系,要运用辩证思维,如地球环境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河流与气候、地形间的关系,人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揭示和沟通地理多要素,多层次间的联系与关系,要运用立体思维,如地理结构的六大同心圆层,天体系统的结构、水圈的构成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属性,在上述不同思维形式中做出正确选择,以便发挥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训练。
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记忆能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既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我国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四城市联结而成梯形,俄罗斯地名后多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两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与原因间的联系等,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
污泥处理的形式范例(12篇)
污泥处理的形式范文1篇1关键词:涤纶聚脂生产废水UASB+AF反应器颗粒污泥快速启动上流式厌氧复合床反应器(UASB+AF)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反应器[1],兼有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
污泥处理存在的问题范例(12篇)
污泥处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篇1【关键词】水资源;城市污水处理;回顾与展望;对策措施前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不断发展壮大,致使城市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大量..
-
生态修复内涵范例(12篇)
生态修复内涵范文篇1[论文摘要]开展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应理清环境、生态、环境生态、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生态工程等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及科学内涵,避免概念上的混乱。我国..
-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例(12篇)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1.1定义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当前水资源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按照相关规定,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最大效益;开发利用水..
-
水资源保护论文范例(3篇)
水资源保护论文范文篇1关键词: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现状水资源是一种具有多种属性和功能的自然资源,可用于生活、生产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
-
洪涝灾害的应对措施范例(12篇)
洪涝灾害的应对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现代城市;防洪规划;重点问题;探讨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引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在城市建设的时候,不仅..
-
洪涝灾害应急管理范例(12篇)
洪涝灾害应急管理范文暴雨洪水灾前防范1.平时注意多学习一些防灾、减灾知识,养成汛期时关注天气预报的科学生活习惯,做到随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好家庭防护准备,确保安全。2.密切..
-
森林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例(3篇
森林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关键词森林资源;现状;问题;对策;云南永胜;三川镇中图分类号S7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1-0205-021三川镇森林资源现状三川镇是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