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1-02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范文

一、关于康德哲学李秋零指出,安瑟尔谟以从观念到现实的巨大跳跃提出了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康德曾给予其彻底的批判。但康德在伦理学中提出上帝存在决不仅仅是为完善体系的需要才不得不做出的假设,更不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神论倾向而向宗教当局故作姿态。上帝本来就是他的伦理学的应有主题。在伦理学中通过至善引入上帝的存在并不是康德思想的历史进程,而只不过是一个思想展开的逻辑进程。但恰恰在这一逻辑进程中,康德重复了安瑟尔谟的逻辑错误。也许,上帝的确不是逻辑思维的对象,任何用逻辑来思维上帝的做法都不免要有逻辑上的缺陷或错误,这是人类力图认识上帝所不可避免的悲剧。(《康德何以步安瑟尔谟的后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周祝红认为,康德已具备辩证法基本要素的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统一的哲学体系,由于其自身的深刻矛盾随时都面临解体的危险。因为对他来说,真正的本体,即作为存在的存在仍在这一系统之外,并未作为可认识的对象而融入体系,而能认识的存在又只是一个仅能运用于经验和现象界的主观范畴。另一方面,绝对的存在(物自体)虽不能进入认识的系统,却能从这一系统外部影响和决定这一系统。这一矛盾却使其系统关联成为机械的、外在的联结,随时面临解体的危险,以致不得不求助于某种自然合目的性来维系整体系统的统一。这也正好暗示了问题的实质及解决的惟一可能途径,即辩证法不是主观外在的工具或技巧,而正是整个客观世界通过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本体或本质的规律,因而也是人的认识能动地超越现象而达到本体或本质的规律,它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向人的认识乃至于向人的全面本质生成的合目的性大系统,成为一个相对于人的能动实践活动而言的人的无机的身体或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正如哥德尔定理所规定的那样,康德的纯粹理性哲学无论是在哲学思辨上,还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理性把握上都已被超越了。经典自然科学并不像康德认为的那样是普遍必然的绝对真理,而且现象与物自体悲剧性的对立更使得康德对认识主观能动性的阐发受到根本局限,归根结底是被动的。康德没有实现他所要的,所许诺的东西,但却为他不曾想过的真正的能动的辩证法开辟了道路。(《追忆古典——以哥德尔定理解读康德纯粹理性》,《江汉论坛》1999年第1期)HTSS〗

张继选指出,先验演绎是康德全部理性批判工作的核心,康德正是在先验演绎论证中确立其理论哲学,乃至包括实践哲学在内的整个批判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因此,研究先验演绎理论对理解康德哲学具有决定性意义。现当代研究康德的专家们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康德研究中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迄今这个问题尚未取得比较一致的结论。有鉴于此,必须从不同角度出发,特别是在坚持康德关于“一般直观”与“特定形式的直观”之间的区别这一前提下,通过梳理康德关于先验演绎的文本,才有可能重建康德的先验演绎的证明结构,确认这一结构的综合性。(《论康德的先验演绎证明结构的综合性》,《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韩秋红认为,康德哲学是古典哲学的终结,又是现代哲学的开端。叔本华作为现代哲学的开山祖,是从康德出发的。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从科学方面说,康德结束了那种认为知识反映外在实在的古典意识,开辟了实在不过是人们所经验到的世界,而科学不过是关于这个经验世界的符号系统的现代意识。科学似乎失去了神圣性,但却丢掉了沉重的包袱,获得了原动力和生命力。从伦理方面说,康德挖掉了古典伦理那绝对、永恒的形而上学基础,代之以一个所设定的基础,使伦理学也真正地成为了以人自身为根据的学问。或者说,康德告诉人们,关于人生的问题,只有从人的自身才能找到答案。(《康德哲学的人本化启示》,《长白学刊》1999年第3期)

二、关于黑格尔哲学章忠民指出,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由于对目的所包含的各种矛盾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和把握,便有了外在目的与内在目的之分。黑格尔批判、克服前人在目的观念上的外在、“应当”之僵硬和虚幻,抓住人类行为活动的目的性这一根本特性,深刻揭示、呈现出目的的内在环节,并对目的与工具的辩证矛盾加以精辟论述,从而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客体的客观制约性的矛盾统一于“目的理性”,为切实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关系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对黑格尔“目的理性”的批判及运用,有助于理解和阐明现当代西方哲学中价值学说与工具主义所人为设置的目的与工具的对立僵局。(《黑格尔“目的理性”的确定及其意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金林认为,要真正理解黑格尔,不能仅停留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纯原则及纯理性的方面,还应从黑格尔本人对思辨理性及辩证法的实际运用来看待它。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与辩证法是不可分离的,通过辩证法,黑格尔克服了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并使唯心主义的一般理想和基督教信仰达到了高度的和谐。这也正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哲学价值和宗教价值。HTK〗(《黑格尔辩证法的哲学价值和宗教价值》,《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范文

一、引言

科学与哲学,远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分支,科学哲学创立于20世纪初,它的两端连接着科学和哲学,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领域。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相类似的,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是19世纪末工业革命对城市产生巨大影响之后才兴起的。而城市规划活动及其理论思想,则是伴随着城市的形成、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城市规划本身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社会与技术过程,主导其思想演变的除却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外,作为哲学一个影响深远的分支,科学哲学也起着不容忽略的作用。

如前所述,科学哲学萌芽于古希腊时期,真正创立于20世纪初,这两个时期也是城市规划思想起源和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与古希腊时期相比,古罗马的哲学和社会思想总体上处于一种全面的庸俗化状态,虽然在技术尤其是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可是在哲学与科学方面取得的建树很少,其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也是为实用主义和歌颂皇权、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服务的。而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对世俗和精神世界全面占领,学者们基本上没有学术自由,经院哲学方法上的基本取向是反经验的,科学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生存的理由和空间,科学方法论的讨论基本上被忽视了。中世纪时期的思想基本上对哲学与科学贡献并不多,其城市规划思想以体现宗教图景和自然秩序为主。因此,本文试图从科学哲学这一视角,着重分析从古希腊时期和近代在学科的萌芽和起源时期,科学哲学的发展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演变的影响。

二、古希腊时期哲学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

古希腊是科学思想的摇篮,近代科学的各个学科,几乎都能在古希腊的科学里找到其思想源头。科学史上的古希腊,不仅指政治历史意义上的古希腊,而是包括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2世纪,跨越政治历史意义上的古希腊、马其顿帝国、古罗马的近8个世纪的时间[1]。

古希腊人对宇宙万物充满着好奇,其思考的对象已触及世界的起源、理性的作用、方法论等方面。古希腊哲学一方面是一种以理性为取向的自然哲学,承认世界http://运动是有规律的,整个宇宙万物之间是和谐有序的。其中代表的思想有以泰勒士(thales)和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所代表的自然实体主义和以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和柏拉图(plato)所代表的数学形式主义。所谓实体主义是相对于形式主义而言的,它们的共同目标是追问事物的本性。实体主义者把本性问题转换成事物的实体构成问题,形式主义者则把问题转换成事物的构成形式问题。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们又认识到知识和理性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提倡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这种种的哲学思考和探索,都对古希腊的城市规划思想起着深刻的影响。

(一)《理想国》与泰勒斯和德谟克利特所代表的自然实体主义自然哲学

泰勒斯首先认识到宇宙的和谐性。他提出万物源于水”的命题,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水,又复归于水,因此世界是统一的。[2]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则提出原子和虚空的概念,认为万物的本原不是自身也会发生变化的水、土、气、火等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自身不变的物质元素,即原子。原子是最小的、不可见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而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由于原子的大小、形态、次序、位置不同,原子彼此的碰撞结合成世界万物。[3]

尽管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描述不同,但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都意识到,在多变的经验感觉之下,大自然其实是有着不变的性质和规律的。这种思想被广泛接受,并被运用于对社会事务的有序安排中。他们认为,在家庭、团队、政府、社会等不同层面上,不同的构成单元有不同的角色和位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但同时又相互依赖和协助,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统一、有序的图景。这些理念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提供了思想基础。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著名代表作,书中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柏拉图对于政治制度和理想城市形态等问题的探索和设想。柏拉图强调这个理想国(城市)”是用绝对的理性和强制的秩序建立起来的,首先,应该通过劳动分工和社会角色的分类来重整城市秩序;其次,城市居民应分为各个阶层,即哲学家、武士、工匠、农民和奴隶。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完整性和均衡性只存在于整体之中,为了城邦应不惜牺牲市民的生活。[4]这种思想对于古希腊后期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希波丹姆斯模式”与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所代表的数学形式主义自然哲学

形式主义者力求找到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因而更加发展了抽象思维,强调了概念的重要性。毕达哥拉斯最先提出了数的形式主义,认为数为万物的本质,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体现。”其后,以巴门尼德(parmenidesofelea)为首的爱利亚学派从逻辑上论证了不变的概念才是事物的本质。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理念论,把形式主义推向极端,同时也高扬了理性的地位,把自然之秩序、规则高悬于感性具体多变的自然事物之上。万物皆数”的数理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不但对天文学、物理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被成功应用到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中。

这种哲学思想同样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得到充分诠释。在建筑学中,不仅可以利用数学原理取得工程成就,而且在建筑形式上追寻数学比例可以求得形式美,以直达世界的本质,感受到和谐的宇宙秩序。古希腊建筑的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大多构成和谐的比例关系,直至今日,比例依然是当今建筑师处理建筑形式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希波战争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古希腊法学家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提出了一种显现强烈人工痕迹的城市规划模式,即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得秩序和美”。[5]希波丹姆斯模式被大规模应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的建设以及古罗马大量的营寨城中。

(三)雅典卫城与普罗泰哥拉为代表的怀疑论学派

在庞大的古希腊哲学体系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毕达哥拉斯等学者在哲学方向上坚持理性主义,注重客观性,认同认识论上的可知论,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但同时,有一批学者从批判的角度,坚持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致力于寻找理论中的不足和不完备性,寻求理论自身的有效适用边界,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大力推动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6]这些学者被称之为怀疑论者”。

怀疑论者的代表人物普罗泰哥拉(protagoras)提出了其学派最基本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万物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衡量者……在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之间恰好存在着重大差别。那些事物是什么,对于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来说是不同的。”普罗泰哥拉相信民主体制和个人主义,反对权威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效用和价值的感受和标准,统一标准既没有必要,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转贴于http://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古希腊诸多的城市和建筑群,都突出反映了注重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协调的思想,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地形以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和建筑景观。雅典卫城就是其中的典范代表。雅典卫城的建筑群布局以自由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原则,既照顾到从卫城四周仰望它时的景观效果,又照顾到人置身其中时的动态视觉美,堪称为西方古典建筑群体组合的最高艺术典范。”[8]

三、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一)近代主要自然科学与哲学发展回顾

17~19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制度瓦解和灭亡的时期,也是自由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是西欧社会结构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起源于法国的理性与科学思想启蒙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自然科学精神。启蒙运动使人们相信人类凭借理性能够完善地认识整个世界。近代的自然科学家们相信,确定的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过数学分析的,事物可以通过精确量化来达到确定性的目的。而笛卡尔(renedescartes)的分析几何、牛顿(sirisaacnewton)和莱布尼兹(gottfriendwilhelmleibniz)的微积分等新数学手段的发明,也为研究复杂现象提供了精确的手段。

与此同时,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偏重于逻辑理性推演的唯理性主义成为推动近现代自然科学进步的有力武器。笛卡尔主义者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只要为人类知识找到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即绝对正确的、不容怀疑的第一原理),然后按照演绎逻辑的规则,就可以推导出一切人类知识。这种认识论后人称之为基础论。笛卡尔的哲学思想还强调,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是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解为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地解决的程度为止,然后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9]

另外必须一提的是牛顿力学的机械论自然观,其机械运动观念在几个世纪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对物质世界存在客观规律性的主体思想和信仰,不断鼓舞、推动着人们对自然的无穷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18、19世纪不仅开启了一个科学方法的新时代,也使之成为一个信仰科学的时代。

在近代一系列的科技革命中,一场生物学的革命极大地动摇了之前人们对人与世界的认识,这就是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有关进化论的思想,它指出人类只不过是宇宙中整个生物进化链条中的一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摧毁了以人为宇宙中心的传统宇宙观,沉重地打击了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的自我陶醉观念,使人们对世界、对人与人的制度的本质等进行了重新思考,人们开始不再把社会看成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10]

(二)科学哲学影响下的近代主要城市规划思想简述

上述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广泛而深远,包括催生了城市规划学科的诞生。

在17世纪西方建筑、园林和城市的建设中,强调唯理秩序的古典主义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从思想根源上来说,此时的古典主义是唯理主义的直接产物。它要求在社会生活和一切文化艺术的式样中建立起高贵的体裁和统一的规则,这些规则是不依赖于感性经验的,是理性的、绝对的、唯一的、超时空的,这种文化为较严格地创造自然或人工环境提供了依据。”[11]在唯理主义思想的主导下,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呈现出一个个完整而有序的景观。而建筑师和规划师们随即从中提取了规整、平直的道路系统和圆形交叉点的美学潜力,并迅速将之运用到整个城市空间体系中。这种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思想,为其后西方各国的城市建设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18、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更由于工业革命的巨大推动力,使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急剧城市化使城市产生了大量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生活质量的极度下降使人们深感不安,力图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前述的基础论和唯理性,使人们相信物质世界存在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性,不少怀有社会良知的思想家们开始构思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和城市形态。摩尔(thomasmore)、圣西门(henrisaint-simon)、傅立叶(charlesfourier)、欧文(robertowen)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哲学背景下产生的,而他们所认同的解决问题的基础和根本途径,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民主社会。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虽然很不成熟,在当时的小范围社会实践中也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但其进步性对其后的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霍华德(ebenezerhoward)的田园城市”思想。

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全面探索,也促使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全面考察。19世纪90年代,霍华德受伦敦政府的委托,对当时英国的城市进行调查,并提出一整套整治方案。于是,霍华德对各种社会问题如土地所有制、税收、城市贫困、城市膨胀、生活环境恶化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他认为,只要牢牢掌握了简单的事实,社会的剧烈变革就会迅速开始。他倡导一种全面社会改革的思想,对城市的性质定位、社会构成、空间形态、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进行了全面的探索。[12]霍华德的规划思想,充分体现了19世纪末人们对于人与世界之间关系认知的改变,把严峻复杂的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综合考虑,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取向,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霍华德也被誉为近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两位大师之一。

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另一位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大师盖迪斯(patrickgeddes)的规划思想,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烙印更加明显。盖迪斯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重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他提出城市学”的概念,指出城市改造者必须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复杂统一体,其中的各种行动和思想都是有机联系的”。除了强调城市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盖迪斯还提出了区域协同的综合观,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同时,他还极度重视人文要素与地域要素在城市规划中的基础作用,他的思想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13]盖迪斯对城市问题的认识,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更飞跃了一个层次,不但为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

近代各类城市规划思想活跃,与霍华德、盖迪斯等人文主义者不同的,是一些深受唯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的工程师和建筑师。他们基于近现代技术提出了各种被后人称之为机械理性城市思想”的城市规划主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塔(autorosoriaymata)的带形城市模式和戈涅((tonygarnier)的工业城市模式。这些城市规划思想,深受笛卡尔由分解到综合的机械论思想影响,强调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分布的秩序,对此后的《雅典宪章》的城市功能分区思想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范文篇3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总体研究

(一)综合来源说

北京大学黄楠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进行了细致的综合梳理,提出了综合来源说[1]。他认为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出现了从不同方面反映现实社会矛盾的新学说,其中主要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法国历史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材料和理论来源。其中古典经济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给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的世界观以启迪。

南开大学姚顺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创立到第二国际》中也提出综合来源说观点[2],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文化环境是基于空想社会主义、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王朝复辟时期历史学的提出,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姚顺良更强调古典政治学和法学的重要意义,而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社会历史条件阐述。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说

依据安徽师范大学於燕飞在《才智》中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3]以及吉林省高校工作委员会弓克在吉林大学学报中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新探》[4]等文献可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也可归纳为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直接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间接理论来源包括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历史观、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观、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观点等。其中,直接理论来源是作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先导而出现的哲学思潮,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正当古典经济学家试图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永恒的自然形式来论证的时候,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作为间接理论来源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而二者共同提出而未解决的问题,则为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综合来源说全面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但是没有区分主次;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说弥补了这个不足,但是对于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的具体划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专题研究

经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看出,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研究,不同领域的学者往往从不同立场和角度进行探究,以期对该问题阐发独到的见解。这其中就包括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研究者在某些特殊问题上存在的一些争议和分歧。

(一)关于经典三大来源

许兴全在《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5]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其哲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稳固的根基,但在当今学术界看来,这个传统的观点忽略了精神价值理念,从价值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同时,还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独具特色的自由传统和自由精神。

冯超英在《对科学社会主义来源的再认识》[6]中也说,纵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以上论述,尽管三大空想家的某些主张和观点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但是就其思想内核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则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批判中就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这些观点构成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内容,但在三大空想家的思想精神中却找不到理论支撑,因此,过分强调三大空想家对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影响,缺乏充足的理论论证;更没有理由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完全归囿于社会主义空想学说。

(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

赵明义、方雷在《科学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7]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主义的构想,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给予了科学的论证,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冯超英也在《对科学社会主义来源的再认识》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即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问题,学术界对此有过深入的探索和广泛的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来源于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以巴贝夫和布朗基为代表的法国空想共产主义学说。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思想来源

林锡奇在《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来源探索》[8]中提出,国外学界按现代西方哲学的说法,或者把马克思历史观归结为黑格尔历史观的简单扩展,或者把它归结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历史观的直接延伸。而目前在我国哲学界,除现行哲学教科书有一种笼统含糊的说法外,即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直接理论基础。还有这样一些说法:或者把马克思历史观理论来源的各类思想资料不分主次地并列看待,或者把费尔巴哈哲学排斥在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来源之外,或者把法国复辟时期史学家的历史观作为马克思历史观最直接的理论来源等等。

三、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研究趋势

在综合分析整理目前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来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

第一,从宏观整体的角度看,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多数学者从事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总体研究,研究趋势突破了三大来源说,且综合来源说趋于稳定,基本认同五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历史观、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观、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观,五大理论体系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且由于在具体理论来源上的差异而更显丰富。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研究的趋势来看,作为总体研究中的综合来源说在学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细化,在国内学界提出直接来源说与间接来源说,并且在不同领域逐渐得到认同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认为,将综合来源划分为直接与间接来源进行探讨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研究更具方向性。从新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也可以拓宽研究视野,取得更大的突破。

第三,随着时代精神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也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更加关注对于马克思哲学理论来源的专题研究,针对性与学术性更强,观点更为新颖,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探索,其研究日趋深入,使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及历史观思想的解读更上一个台阶,为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开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意义角度讲,这种专题性研究突破了三大来源学说,使我们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视域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客观全面地审视、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随着马克思主义文献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法学等)研究的深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研究也会愈加全面和深入。

参考文献:

[1]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14.

[2]姚顺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20.

[3]於燕飞.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J].才智,2011,(4):245-246.

[4]弓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新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1):9-13.

[5]黄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再研讨[J].江西社会科学报,1988,(3):77-81.

[6]冯超英.对科学社会主义来源的再认识[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6):54-60.

  • 下一篇:膳食安全知识范例(3篇)
    上一篇:我心中的偶像作文(优)(精选6篇)
    相关文章
    1. 古典主义文学范例(3篇)

      古典主义文学范文关键词:古典主义;20世纪现代文学思潮;学衡派;梁实秋;欧文·白璧德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12)04-0141—071920、30年代,古典主义文艺思..

      daniel 0 2024-01-02 10:16:12

    2.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方案范例(3篇)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教学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大学扩展,在校学生人数迅速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

      daniel 0 2024-01-02 09:44:12

    3. 公共事业管理范例(3篇)

      公共事业管理范文篇1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

      daniel 0 2024-01-02 09:12:12

    4. 公共网络建设范例(12篇)

      公共网络建设范文篇1传统的公共管理政策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相应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为缓解当前公共管理危机,要求政府机构应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来不断完善公共管理..

      daniel 0 2024-01-02 08:40:12

    5. 科技与创新教育范例(3篇)

      科技与创新教育范文[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科学发展观统筹一、问题的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大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在我国工科教育呈现喜人景象的背后,我们却..

      daniel 0 2024-01-02 08:08:12

    6. 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看法范例(12篇)

      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看法范文篇1关键词:加工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侵权界定;商标侵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呈现出以价值链为基础生产的强劲趋势。在这一变革过程..

      daniel 0 2024-01-02 07:36:12

    7. 如何与家长沟通的技巧范例(12篇)

      如何与家长沟通的技巧范文1篇1【关键词】临床护理护患沟通护患沟通是指护士与患者在特定环境中交感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的沟通。我科自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以..

      daniel 0 2024-01-02 07:04:12

    8. 如何上好第一堂课范例(3篇)

      如何上好第一堂课范文关键词:高数第一堂课课程体系学习方法对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讲,无论所学的是理工类专业还是经管类专业,都必须学高等数学。高等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

      daniel 0 2024-01-02 06: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