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3-14

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范文篇1

关键词:区块链;农业大数据;技术推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农业受生产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农产品供应和需求严重失衡。因此,需要改变、优化、升级农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等模式,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一种新的方式,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互联网开始成为许多行业发展的新视角。2018年区块链技术开始融入农业领域,“区块链+农业”的开始,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1-2]。

1区块链概述

提到区块链,人们第一反应是比特币,其实区块链更应该看作是比特币的一种补充实体技术。将区块链看作一种实物账,每个区块都是这个账对应的页面,每个页面都记录着交易的信息,每个人都各自记录自己的账,但需要所有人的确认这个账才能够生效。简单来说,区块链是由数据区块通过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密码学原理等技术构成的一个可靠的数据库模型[3-6]。它的独特性能够帮助解决在农业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数据不真实、网络安全等问题。

2区块链在农业领域的场景探索

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广泛,涉及到物联网、云计算、供应链、人工智能等领域,全球主要国家都开始注重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根据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区块链技术与农业之间可以进行以下6种结合。

2.1“农业物联网+区块链”

目前,物联网发展迅速,但由于物联网设备的快速增多,数据中心的维护、管理的成本特别高。将区块链与物联网结合在一起运用在农业上,农业数据将被物联网真实准确地采集并保存记录,从而大幅度减少大额的维护费用,并且提高了物联网的智能化与规模化。

2.2“农业大数据+区块链”

随着区块链扩大,农业大数据系统将会与之关联,而大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安全管理、数据维护等将是目前面临的难题。区块链技术可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及不可伪造性,对于传统的数据库而言,农业大数据区块链化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2.3“质量安全追溯+区块链”

当人们不再只考虑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时,饮食安全开始被大家关注。从种植到端上餐桌的过程中,消费者对生产、加工、运输中使用的农药、化肥、添加剂等难以信任,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可以确保这一供应链中信息的真实准确性,让人们更加放心饮食的安全。

2.4“农村金融+区块链”

目前,金融行业在区块链的运用上比较成功,但农村金融在这一块却相当薄弱。例如,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贷款时,需要银行、征信公司等机构提供相应的信用信息,但这些信息可能不完整、数据可能不准确,而区块链技术可以让信息实现公开化、篡改困难,从而减少成本。因此,在申请贷款时,银行、征信公司等机构不用提供证明,可以在区块链上直接提取信息。

2.5“农业保险+区块链”

每年都会发生农业灾害,损失惨重,农民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但农业保险对灾损评估不准确,对灾害监测不准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定损、理赔实施困难。区块链技术与农业保险的结合将会大大提升农业保险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保险流程。此外,将智能合约运用到区块链中,智能合约会让农业保险赔付更加简约化、智能化,如果检测到了农业灾害的发生,理赔程序将会自动启动,从而提高赔付的效率。

2.6“供应链+区块链”

供应链中环节众多、信息数据量大,区块链技术的运用让交易信息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公开透明,优化了整个供应链条,从而确保供应链条上的各方参与者快速发现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从而使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永久记录信息、避免篡改、安全性高,还可将供应链内产品流通时出现的假冒伪劣问题一次性解决。

3区块链进入农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的发展却十分缓慢,区块链技术的到来将会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改变,但在区块链进入农业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3.1技术本身还要优化在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农村科技发展要实现更大的进步,所受到的限制还是很多的,其底层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制约。目前,区块链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吞吐量、延迟时间、安全性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因此,在农村科技发展和区块链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突破区块链的技术限制与农业的融合,实现二者有机结合。

3.2技术进入门槛高

区块链技术较复杂,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一些前沿科技。农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弱项,目前最缺乏的就是这一方面的人才,这导致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比工业落后。因此,要不断提升农村农业发展和区块链结合过程中的科技准入机制,提高门槛,让区块链在农业上的应用更加专业化。

3.3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

“区块链”概念最早是由中本聪于2008年提出,2015年开始在我国传播,但直到2019年2月15日《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才开始颁布实施。2019年3月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了第一批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这也是首次公布备案情况。虽然区块链技术朝着规范化迈进了一步,但还需完善,在科技基础网络条件不完善的领域还存在风险,导致许多人不敢尝试引进区块链技术。

3.4应用场景还需继续拓展

在促进区块链和农村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扩展在农村的应用场景。当前,很大一部分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与农业农村衔接困难。因此,应以互联网为基础,在对农村网络市场的开发建立中,不断的开发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最大程度的提升区块链的价值。

3.5相关科技人才缺乏

在农村推广区块链技术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大量专业人员积极推广。由于该技术才起步,在农业方面运用还不成熟,目前仍缺少农业区块链方面的科技推广人员,而且农村条件艰苦、待遇较低,很难吸引高学识的专业人才,所以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

4区块链在农业发展方面应用的建议

4.1促进农村科技发展,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

大多数农民受教育水平低、观念落后、劳动质量也不高。在某些农村地区,网络设施并不完善,计算机科学方面知识还不够,还不能使用计算机来销售农产品,因而农业的发展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支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对农村科技的投资力度,增强农民对区块链的了解,用区块链新技术打造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此外,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宣传“区块链+农业”的知识和利益,尽早实现“平台+基地+农户”模式,从而达到“互利共赢”新局面。

4.2增加农业发展的各种投入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农民的人工劳作,还需要动员社会一切力量,逐步建立对政府、企业、农民和信贷的多元化投资。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鼓励个人投资,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对技术进行投资。财政部门应当制定支持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解决现代农业的运行和发展所需的资金[7]。

4.3完善“互联网+农业”的利益机制

在现代农业管理过程中,应加快完善利益调节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使基地和农民之间形成利益共享,运用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方式来确保农民的利益。建立以政府为支持、市场为导向、技术供求互动、农业科教一体化、科技与产业之间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的新型农业。

4.4重视“区块链+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区块链技术的运用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需要运用先进技术,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网络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需要促进农业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增强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应运用区块链新技术建立示范园区,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人看到区块链技术的好处,从而加入其中,让农业得到更好发展[8]。

4.5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训

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范文篇2

在经济学理论界,产业升级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各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对产业升级问题进行研究,各说其是,产业升级内涵也未形成统一认识。早期的产业升级研究基于发展经济理论,如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罗丹的大推动理论以及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等,是对一些发达国家产业升级事实的规律总结,并以此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提出指导建议。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在价值链框架下研究产业升级受到重视。国内学者陈羽和邝国良将这两种研究思路分别称为结构思路和价值链思路。随着模块化理论的兴起,一些学者基于模块化理论对产业升级进行研究,本文将其研究称之为模块化思路。鉴于此,本文从基于发展经济理论的结构思路、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价值链思路及基于模块化理论的模块化思路对以往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本文剩余部分行文如下:第二部分基于纵向和横向产业分类对产业升级的内涵做出清晰的界定,并将产业升级的类型分为单个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第三部分将基于发展经济理论,从早期的理论研究及后续的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产业升级文献进行综述。第四部分是基于价值链理论,从促进论和被俘获论两大观点对产业升级研究文献综述。第五部分是基于模块化理论对文献进行梳理。第六部分综合评述已有研究,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1产业升级的内涵

在界定产业升级内涵之前,应首先明确产业概念。产业来源于社会大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产业是分工与专业化的产物。杨公仆指出产业是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的集合。史东辉也认为产业既是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产业是生产具有高度替代性或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群。根据不同的目的,产生了不同的产业分类,大体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产业分类方法,如下图1所示。

1.1纵向产业分类

纵向产业以加工对象的特点或最终产品的用途为基准,其中三次产业分类是纵向产业分类的代表,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粗线条产业分类,分别指代广义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经济学界普遍接受费希尔和克拉克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了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在三次产业分类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产业分类还有四次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及霍夫曼分类法等。这些分类方法的优点是使人们对国家经济认识更全面,也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操作简便的工具。其缺点是过于笼统,难以分析产业内部变化所产生的影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分类有不断细化的趋势。如张其仔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和方法,依据产品特性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对产业进行了重新分类。

1.2横向产业分类

横向产业分类方法来源于以Gereffi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基于生产要素的特点对产业进行划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的模块化发展打开了企业生产的黑箱,使原先一体化的组织向模块化组织演化。企业可分解的三类组织为:生产产品的前期规划、设计、研究等以智力劳动为主的组织;生产产品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智力劳动为辅的组织;商品集成、销售策划、渠道管理等市场活动以及专业服务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组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横向产业分类方法,认为产业可分为研发产业、制造产业和营销产业。其优点是以要素的特点,突破了产品产业分类的局限,适应模块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其局限是要素特性的界限模糊,难以界定,且数据难以获取。

1.3产业升级内涵的界定

产业升级是产业经济学中的基础概念,但其内涵至今未有统一的认识。产业升级的内涵为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韩红丽和刘晓君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视角,对产业升级的内涵进行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从产业升级的主体出发,本文认为产业升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个产业的升级,这表现为产业内企业的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种类的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从而提高产业中企业的获利能力。从产品类型出发,产业升级是由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转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主要表现为单个产业的升级。

另一方面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可以称作产业转型。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比重。具体表现可以为产业由第一产业为主导转变为由第二产业为主导,进而由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过程。也可以表现为产业由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转变的过程,比如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即是由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转向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这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代表。纵向产业分类下的产业升级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表现为主导产业的更替,由高消耗、低附加值和低技术的主导产业转向低消耗、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的主导产业。如上图1所示,假定在纵向产业分类的情况下,产业1代表经济体的主导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2成为了经济体的主导产业,则产业1产业2就实现了产业的结构升级(产业2相对产业1具有更高附加值和技术,且消耗低)。

单个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一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产业结构升级以单个产业升级为基础,单个产业升级是量变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是质的飞跃。在国民经济中,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互相支撑。单个产业升级是以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为背景,脱离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单个产业升级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单个产业升级后,也改变了国民经济中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整个产业结构也会实现升级。总之,单个产业升级的结果是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又会进一步促进单个产业升级,两者紧密相关。

鉴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单个产业升级的紧密联系,在现实中无法分开。本文涉及的产业升级的概念为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高消耗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低消耗转变,其类型既包含产业结构升级,也包括单个产业升级。

2基于发展经济理论的产业升级研究

2.1早期理论研究

早期的产业升级研究与经济增长研究联系紧密,提出的产业升级理论分散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中,研究多限于辅以数据的理论的分析。我国学者早期的产业升级研究大多是对国外研究理论的引入,并以此研究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性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技术进步、政府政策支持等。

日本学者赤松要在1935年总结日本纺织业发展的历史,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雁行产业升级理论。赤松要研究了日本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经验,提出了区域经济雁阵产业升级模式,大致分为七个阶段。吴崇伯认为东盟国家(不含文莱)产业调整的重点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指出产业升级是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金碚指出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升级进入新的阶段,并强调政府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石万鹏以纺织业为例,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郑新立指出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西蒙库兹涅茨在三次产业分类的框架下,搜集20多个国家的数据,分析了产业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农业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工业部门中该比重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趋势,而服务业部门中该比重呈现先缓慢上升后迅速上升的趋势。钱纳里利用比较分析法,通过27个变量全面描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的变化,研究了产业升级过程。

2.2后续实证检验研究

进入产业升级研究的第二阶段,学者们的研究由理论阐述为主转向实证研究为主,更注重对理论研究的检验。什么因素影响产业升级?如何实现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如何衡量?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这个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

2.2.1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产业升级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推动因素是从产业内部出发,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拉动因素分析是从产业外部出发,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等是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推动因素是产业升级的内因,拉动因素是产业升级的外因。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产业升级。

Arthur认为技术创新诱使规模报酬递增,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Antonelli指出本地要素市场的不均衡引致技术创新,要素价格的改变会影响技术创新的速率和方向,进而影响经济产业结构。陈敦贤认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因素是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其动力也主要来自于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所形成的比较生产率差异。刘芳和倪浩运用层次分析法,指出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并认为政府在推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大有可为。孙军从需求因素出发,认为后发国家的需求层次空间和政府的政策因素对产业升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姜泽华和白艳指出社会总需求、科技进步、制度安排和资源禀赋是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梁树广认为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有人力资本、社会需求、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对因素的作用机理做出了分析,并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各因素的影响。得到了各因素对产业升级在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具有不同的影响。

2.2.2产业升级的动力与路径

产业的升级的动力可分为两类:市场推动和政府推动。第一类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主要依靠市场动力机制进行产业升级。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产业升级应充分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的梯度升级。林毅夫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应与固有的资本和劳动禀赋结构相符,必须遵循经济体的比较优势,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扭曲经比较优势的经济体的企业不具备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也必将难以为继。张其仔也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路径必须遵循比较优势。指出中国的出口之谜是表现为对比较优势的更好利用,而不是扭曲。蔡昉等人也认为我国遵循比较优势的产业升级路径,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观察到中国经济体具有的地区经济差异,把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理论与雁行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中国既可以维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又可以在信息技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取得竞争力。通过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可实现中国内部的产业雁行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张其仔在蔡昉等人的思路下,基于能力比较优势理论,也得出了中国实现雁阵式产业升级,并指出中国雁阵式产业升级可能面临比较优势断档的风险。李天舒分析了东北地区工业的比较优势及面临的问题,认为实现地区产业升级必须依靠地区的比较优势,并为进一步提升比较优势提出了建议。第二类是政府扶植主导产业,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推动产业升级。与比较优势理论不同,这类观点源于李斯特、汉密尔顿等人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通过进口替代,实现产业升级,最终实现后发国家的经济赶超。我国学者洪银兴就指出,单纯遵循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可能会使经济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产业发展应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政府发展主导产业的经济学基础是由政府推动建立的产业园区可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从而带来产业的竞争优势。梁琦指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可以产生集聚效应,可以促使地方经济不必遵循比较优势。梁琦和詹亦君以长三角制造产业为例,利用长三角内16个城市1998-2003共六年相关数据计算表明:地方专业化能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化,从而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卜庆军和章莉莉选取全国具有产业集群现象的省市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得出了产业集聚对产业升级具有正向的作用。

2.2.3产业升级的测定及方法

通过找到适当的指标与方法,对产业升级进行衡量和测定。整理已查阅文献发现,衡量产业升级的指标大致包括:非农产业的比重、产业结构层次系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霍夫曼比例指标、基础产业超前系数、工业加工程度指标、Moore结构变动指数、K结构变动指数化、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等。学者对产业升级的实证研究一般通过类似指标来评价产业升级。李晶将中间产品的实际国产化率作为衡量产业升级的简单指标。蔡昉等人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中国雁阵式产业升级。在测定方法方面,蔡德发和傅彬瑶以黑龙江省为例,依据产业升级的多目标性和评价信息灰色性的特点,采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产业升级定量和定性评价。姚志毅和张亚斌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产业升级指标体系,对中国产业升级进行了整理与省域两个层次的评价。一些学者采用动态测度方法,以Moore值和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衡量产业升级速率,以产业结构超前系数衡量产业升级的方向。

3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业升级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知识与信息经济的形成,由于产业中不同要素的特性是不同的,产业突破了国家边界和产品边界,以生产产品的要素为界限。不同要素形成不同的价值,最终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价值链条。价值链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波特研究的领域是企业内部价值链。

随后,国外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将价值链理论应用到全球不同的企业中,研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的企业在价值链条中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其中代表人物为GaryGereffi,以亚洲服装产业为例,以全球商品链视角在产业层面研究了国际贸易网络,指出后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组织学习效应,可以实现产业升级,其路径是从委托组装(OEA)到委托制造(OEM)和自主品牌生产(OBM)。他在文中同时指出在形成全球化的经济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价值链:生产者驱动型(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航空、计算机、半导体和重机械等)和购买者驱动型(具有大量的零售商、品牌制造和销售商在链条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服装、玩具等)。在Gereffi的基础上,HumphreyandSchmitz提出了产业升级的四种方式:工艺升级(Process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Upgrading)和跨链条升级(Inter-sectorUpgrading)。前三种方式是链条内产业升级,最后的方式是链条间产业升级。上述代表性的研究形成了价值链产业升级研究思路的基础。依据现有的文献,对价值链产业思路产业升级研究主要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后进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可以获得全球要素分工的好处,是产业升级促进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后进国家被俘获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无法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是产业升级被俘获论。

3.1产业升级促进论

第一种观点认为后进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可以不断从全球价值链中进行学习,新技术的不断引入、技术的外溢和企业市场化运作方式的掌握,有利于本土产业实现升级。GaryGereffi通过对亚洲服装产业的分析,认为进入全球商品链的后进国家的制造商首先在生产方面有很好的升级前景,然后会进入附加值更高的研发、设计及营销等环节,实现由OEA到OBM的产业升级。在影响全球价值链要素配置的因素中,市场规模也是重要的因素。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也将更多的创新置于新兴市场经济体,一些学者将这一变化称之为逆向创新。这为后进国家提升至全球价值链高端提供了好的发展机遇。金京等人也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主要归功于中国加入全球要素分工,实现了产业的升级。中国未来的发展更是要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不断提升中国企业整合全球要素进行创新和经营的能力,实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

3.2产业升级被俘获论

一些学者认为后进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并不能使其产业实现自动传导式的产业升级,相反,会被发达国家所俘虏,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全球价值链主导企业一方面帮助后进国家企业实现附加值较低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一旦后进国家企业从事附加值更高的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就将对其进行压榨和遏制。MartinBell认为Gereffi所描述的升级路径是仁慈的阶梯。Schmitz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的类型包括:市场型、均衡网络型、俘获型和严格等级型,本地产业在不同的价值链中的升级难度不同。一方面会促进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的制造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抑制了其技术创新的动力。同时产业上游的控制者形成垄断势力也是本地产业升级的一大障碍。KaplinskyandMorris指出由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是一种贫困化增长路径,产业产出水平增加而单位收益下降。Humphrey表明发展中国家在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升级易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其升级的路径也是受限的和脆弱的。刘志彪和张杰认为中国融入被俘获价值链弱化了中国发展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装备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国内产业和循环体系发生裂缝,其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全面萎缩;第二,中国制造业加入GVC表现出两头在外的特点;第三,中国制造业的外向发展模式抑制了发展现代服务的可能性空间;最后,抑制了中国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可能性。张少军和刘志彪利用1998-2009年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揭示了中国国际贸易增长对内资企业产业升级产生了抑制效应。孙喜以中国车用柴油机工业发展为研究对象,认为我国加入全球价值链只能处于产业演进和国际分工体系的被动位置,国际专业咨询机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和国际环境规制的三方挤压使得中国企业形成了长期的技术依赖,从而使中国企业丧失了自身的产品研发能力。

4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产业升级研究

随着信息知识时代的到来,模块化理论研究兴起。青木昌彦等人更是把新产业结构的本质称之为模块化。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产业模块化的前提。产业模块化能有效提高产业的灵活性,因而能有效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和缩短产品研发时间,进而促进产业升级。这里的灵活性是指模块化使企业的产品设计能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企业的产品更多样化,形成产品簇群。

4.1与供应链理论相结合的产业升级研究

一些学者将模块化理论与产业供应链理论相结合,通过研究产品的绩效与模块化的关系解释产业升级现象。AntonioandRichard将产品模块化因素加入到SCPC(供应链-产品共同发展)模型中,提出产品模块化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生产能力、灵活性和售后服务,从而提高产品绩效,促进产业升级。并以香港制造业为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理论假设。Voordijk等人认为产业模块可以从产品模块化、过程模块化和供应链模块化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并以建筑产业为案例验证了模块化理论分析产业演化问题的有效性。Liao等人基于技术吸收能力视角,研究了模块化制造和一体化制造对产品绩效的影响,提出两者都能提高产品绩效,但模块化制造对提高产品绩效(PM)更有效。Ethirag在模块化产业中,不管是瓶颈模块企业还是非瓶颈模块企业,都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研发设计投入,解决产品的问题,提高产品的绩效,促进产业升级。

4.2与产业组织理论相结合的产业升级研究

另一些学者通过分析模块化对产业结构、行为及绩效的影响,研究产业升级。柯颖和王述英从产业组织角度,理论分析了模块化对产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指出模块化的生产网络是一种与传统产业组织明显相异的新兴产业组织形态,具有优化产业组织的作用。叶洪涛通过模块化理论分析和国际成功经验的剖析,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可以通过模块承接后的干中学和自主创新,具体通过产业核心资源调整、模块企业的创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生产性服务的发展等途径实现产业升级。梁军基于产业模块化为新产业结构的本质,对国际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为使产业价值向高端转移、改变产业创新路径和弱化产业内不平衡格局。提出中国应从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升级思路中转变出来,抓住产业模块化的机遇,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梁军指出产业模块化是以产品模块化为前提,是新经济条件下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模式,并指出产业模块化下企业的应对战略。李晓华以山寨手机为例子,认为模块再整合通过降低产业技术壁垒,重塑了产业格局,可以作为一种产业升级路径。

5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5.1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升级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__基础。然而,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以往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具体表现为:

首先,基于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更为宏观,但缺乏微观基础。基于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以国民经济结构为对象,可以给政策制定者提供明确的政策指导,但它并不是理论的逻辑演绎,缺乏微观基础。基于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宏观地分析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结构变化,给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特别是对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基于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出明确的指导。但是,基于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所依赖的规律是通过对发达国家产业演变归纳而得到的,并不是依据经济学基本原理推演而出。例如配第-克拉克定律是指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依次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其实是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通过计算20个国家的各部门的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总结。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与上述规律相符,并假设发展中国家必然会走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因而成为指导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的指导规律。这实际上是产业升级的结果,将其作为产业升级的原因并无理论依据。

其次,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业升级研究缺乏产业对经济发展战略性的考虑。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业升级研究注重企业通过创新对价值链的攀升,而不注重考虑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同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在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中,一些产业被称作主导产业,是能对较多产业产生推动和拉动作用,是能带动经济高涨的产业。后进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明确自身的主导产业。以我国建国之初为例,我国以工业产业为主导,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为我国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价值链的产业升级研究注重单条产业链的研究,往往会忽视不同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异质性。

最后,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产业升级研究理论框架还不完善。现有的研究只是借助模块化的思想,是对产业模块化现象的经验总结,而并未建立起模块化与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

5.2未来研究展望

首先,产业升级是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可以明确的是,目前学术界都认同政府和市场都应该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因此,政府和市场应该如何相互协调,发挥各自的优势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产业升级并无定论,这是否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有关?

其次,目前研究关于产业升级的路径、模式及影响因素等都有大量研究,但对产业升级所选路径的难度研究较少。Song对中国制造业的不同产业升级路径所面临的阻力进行了分析。张其仔基于能力比较优势对产业升级的难度进行了探索。但在实证研究方面这类文献更少。我们只有明确了各种升级路径的升级难度到底有多大,才能选择合适产业升级的路径。因此,对产业升级阻碍因素的研究也是产业升级研究的重要方面。

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范文篇3

关键词网络教学;协作学习;高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143-0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单是为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即能灵活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显然,只有有效的学习方式才能快速达到这一目的。协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但网络更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有把两者有效地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它的课程特点来说,还是从学习对象和授课环境来说,都为开展网络协作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专门的网络协作学习平台是很有必要的。

1网络协作学习概述

网络协作学习是协作学习和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由两名或多名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与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网络协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题学习资源及实时和非实时的协作学习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和探索发现精神非常重要。

网络协作学习的组成部分包括学习设施、学习资源、学习平台、通讯工具和学习工具。1)学习设施:学生学习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及其网络,如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2)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3)学习平台:向学生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开发语言有Java、ASP、、PHP等。4)通讯工具:用于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5)学习工具: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实践、协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3网络协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1高中信息技术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的模块设计

平台的结构设计要以协作学习为核心,以高中信息技术为框架,按照章节进行选择,在各节内部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设置超文本链接。如设置课程简介、学习资源、协作交流、在线测试、实用工具、作品欣赏及评价和友情链接等七大模块,如图1所示。

1)课程简介。以文字链接的方式向学生呈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基本内容、教学层次及其实施方案等。

2)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库中存储了所有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知识资源,并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类、组织,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时需要的图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上传资源、修改资源和删除资源。学生也可以在经过教师审核批准后在此上传资料,作为学习平台的资源共享。

3)协作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交互工具,比如在线聊天室、博客、留言板、BBS和论坛等,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专题进行协商讨论、答疑指导,讨论和交流不限于小组内部,小组之间也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发表观点和见解,从而进行互相交流学习。教师要对这一讨论区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及辅导。

4)在线测试。题库中存储有专题知识的相关练习题、思考题,并以单元测试、综合实践和总结性测验3种形式呈现,测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学生通过调入相应的测试题就可以进行自我测试,测试时系统会进行自动计时和客观题评分,教师要对主观题评分,并把答卷情况反馈给学生,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调控。

5)实用工具。该模块中设置了辅助学生完成作业的相应工具,包括在线编辑器和个人网络硬盘。用户使用在线编辑器可进行作业编辑、试题编辑、论坛发帖编辑等,即可以实现文本、段落格式的调整、表格的插入与编辑、多媒体素材编辑及网页内容的预览、复制、粘贴、撤销编辑等。个人网络硬盘是学生用来存储个人的重要信息和学习资料的,方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记录或查看重要的资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6)作品欣赏及评价。学生可以在此进行作品创作,并通过系统提供的上传功能完成作品的提交,所有上传的作品是透明可见的,即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查看所有上交的作品并对此进行评价。在评价时可以利用投票功能,以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

7)友情链接。当学生使用该系统开展学习遇到操作困难时,就可以进入此模块查看系统使用说明书,如果对该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有什么建议,也可以在此给管理员发送E-mail,便于系统的管理维护和进一步完善。

3.2学生应用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的学习活动

利用网络协作学习平台进行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时,学生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和分组(一般4~6人一组)情况,组内任务的分配可以由教师在分组时来制定组长和成员任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协商具体任务,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明确自己的职责后,学生就可以去学习资源模块查看或下载需要的资料,找到相关资源后就开始按要求实施行动。如果遇到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聊天室、论坛、BBS等渠道向组员或教师进行求助;如果问题难度较大还可以发动全班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系统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保存,当学习结束时,学生就把自己的作品按照系统提供的上传功能上传到作品展区,并查看和评价他人的作品,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最后还要对自己整个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

4总结

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确实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是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学生还未真正做到有效的网络协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资源的设计,如何进行科学的分组和实时监控,如何把握好讨论区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的优势,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但可以确定的是,网络协作学习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虹娟.“课堂学习博客”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优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2):30-32.

[2]徐永东.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之我见[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08(39):138-140.

[3]朱锦秀.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高中信息技术协作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0):30-33.

[4]顾晓.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协作学习初探[J].成功:教育,2011(1):250-251.

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范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055-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比特币的产生和广泛使用,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以其高效、安全和透明的优势逐渐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前沿和热点。

随着区块链的不断发展,其也吸引了保险业的关注。在2016年7月的《机会还是威胁―区块链在保险业中的发展》报告中,麦肯锡定义区块链为“通过运用共识机制来检查事物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的分布式寄存器,其过程并不需要中央处理器进行数据记录和协调。”在国内,各家保险公司也纷纷参与到区块链的研究中,阳光保险于2016年3月推出“阳光贝”积分,同年7月推出具备区块链特性的微信保险卡单。

在区块链对保险业的影响方面,Mainelli(2015)提出,新兴的举措和创新战略对保险公司改进个人定价方案、提高盈利能力和保留客户有着重大意义。英国首席科学顾问报告(Walport,2016)中指出,预防欺诈行为仍然是当前保险行业的首要任务。KosbaA,MillerA,ShiE,etal.Hawk认为,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简化付款和索赔处理流程,可以减少欺诈性索赔的风险。MartinStellnberger(2016)认为,保险行业当前存在的不道德的营销手段和不透明的定价模式损害了保险业的声誉,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重新塑造保险业的保险模式。王和(2016)认为,区块链中的去中心化将使得保险公司的角色从传统的风险直接吸收者和处理者转变为风险管理顾问和风险资金池的管理者。

而在区块链潜在的风险方面,Henk和Bell(2017)提出:“公司必须考虑采用区块链后带来的潜在效率增益和潜在风险。将这种网络设施到公众或半公众的网络中,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可能会造成重大障碍。”德勤(2017)调查发现,缺乏技术标准是当前尚不成熟的区块链所遇到的主要障碍。MarkCrawford(2017)则认为,监管治理问题将是保险业采用这项技术必须面对的最大障碍。对于区块链的监管,可能需要新的法律和协议,而这些则需要数年的探索才能得出。李赫(2016)认为,保险区块链面临着客户信息泄露风险和数据泄露风险,此外,区块链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在实践中存在着技术风险、业务管理风险、智能合约风险和法律风险。赵岳(2016)认为,随着保险业的发展,行业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区块链,如何整合各种区块链并确定行业标准是监管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保险业各家企业对区块链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实践和研究时,保险监管方却对区块链的监管却毫无动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其必然会经历一个“创造性破坏”的阶段。在实际发展中,基于区块链所创造的比特币在发展中出现过很多意外事故,区块链自身存在很多安全风险。基于此,本文根据区块链自身的特点以及当前在保险业中的运用情况,对国内的区块链监管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业中的运用现状

(一)区块链概念与工作原理

根据麦肯锡对区块链的定义,区块链是指通过运用共识机制来检查事物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的分布式寄存器,其过程并不需要中央处理器进行数据记录和协调。通俗地来说,其利用密码的方式将交易产生的数据进行编码形成新的数据块,其数据块不仅包含该交易自身,同时还会包含其他交易数据的信息。

如图1所示,交易信息Tx1,Tx2,Tx3,Tx4,Tx5,Tx6,Tx7,Tx8经过区块链中的编码,转换成默克尔树中的根1和根2,再组合形成一个区块。各个信息按照时间轴顺序编码,因而前后的区块往往是前后相继。各个区块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联接而成的链条即为区块链。与传统的保险公司将数据存储在中心保险系统不同的是,区块链的信息是记录在各个系统的终端设备中,即各个节点上。

(二)保险业内区块链运用现状

自2016年后,国内各家保险企业纷纷开展对区块链的实践:中国平安于2016年4月加入区块链国际联盟组织R3,同年8月成立金融科技部门;阳光保险于2016年3月推出“阳光贝”积分,同年7月推出具备区块链特性的微信保险卡单;易安保险、慕尼黑再保险于2016年7月成立“区块链保险实验室”,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前景;众安保险于2016年11月成立众安科技,发起上海区块链企业发展联盟。

从上述各企业的具体实践情况来看,保险业参与区块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在保险公司内部成立区块链研究部门;第二是成立科技子公司,使其可以独立法人的身份对区块链进行探索;第三是直接将区块链进行小范围的运用,从实践中摸索;第四种是联合其他机构一起建立一个新的区块链研究所,共同研究。

以上四?N区块链的实践情况中,目前可以观测到的保险公司对区块链技术进行运用的只有阳光保险,而其他在区块链方面的研究则是尚处于实验室之中,并未真正在现实实践中施行。与国外的比特币、莱特币等方面相比,国内在区块链方面的实践处于较为谨慎的状态。

阳光保险目前在区块链运用上主要为积分互送和保险卡单方面的设计。在积分互送中,用户可以以“发红包”的形式将积分个人积累的积分向他人转赠。而在微信保险卡单中,只需在微信端输入被保人和航班信息,就能立即获得保障,赠送者也可以随时随地在微信端发红包将航空意外险赠送给他人,免去了繁琐的操作和时间成本。从阳光保险当前的区块链应用上,可以发现:首先,区块链在保险业的运用有利于缩短保险投保、索赔和理赔的流程,减轻投保人和保险人的负担,节约时间;其次,区块链的应用有利于减少保险欺诈,缩短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信息不平等;最后,区块链的运用在灵活保单转让上有着巨大的优势,省去了保险人繁琐的确认流程。

从各家保险公司的研究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区块链还将涉及到保险理赔、承保履约等各方面。保险公司也可引入客户的个人数据,以更低的成本设计出更个性化、更符合公众需求的保险产品。

(三)国内区块链运用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调查追踪难。区块链的设计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除去设计者外,别人很难介入其中对信息进行解析。监管者若想追踪交易链条并寻找相应密匙来破解,有着一定的难度。这便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定的监管空白区。

其次,风险管控难。由于区块链交易发生即清算,风险传播速度将大大快于以前。当区块链系统出现巨大风险时如何迅速做到风险隔离保护投保者是个较大的难题,这也需要监管者设计出一定的安全隔离方案。

最后,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区块链在去中心化的同时,也将投保者(交易者)的信息附带编入了其他服务器和其他交易信息区块中,倘若编码方式和密匙失窃,大量投保者信息也将随之流出,易造成个人隐私权侵害。

综合以上种种,可以发现,区块链带来保险业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如何把控风险,如何监控风险,是监管机构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关于区块链的监管建议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目前国内对于区块链的相关法律法规尚存空白,对于区块链的概念、区块链使用者的资质等方面缺少规定和限制。因此,国内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平台的提供者、平台的使用者和平台本身实施监管。此外,还应出台区块链的行业标准,争取在各家公司各类型区块链泛滥之前确定其基本的行业标准,从而为后期的整合提供基础。法律中还应要求保险公司运用区块链之前将区块链的编码方式和密匙在监管机构内部进行备份,从而避免后期追踪时的不利。

(二)采用包容性监管的沙盒机制

沙盒机制是指将其比作是在一个非人工干预环境下让业务创新发展壮大,待初具规模以后再逐步介入监管的一种过渡性机制。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环境予以成长。其成长过程中定然会出现一定的错误,通过“沙盒机制”,既可以筛选出条件成熟的区块链业务,也可以帮助监管者更好地建立区块链监管制度,实现监管与保险业务的共同创新。

(三)控制好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节奏

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会最终抹去中心的存在。从保险业来说,区块链使得每个人成为全区块的一个节点,而系统对于其个人信息的记录亦会帮助了解其个人的风险状况、确认其保费的定价。在这过程中,保险公司的保费定价功能会慢慢退化,其资产管理功能会慢慢占据一个重要地位。但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会有个渐进过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保险机构与区块链平台的差别与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化。但作为监管者而言,需要控制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节奏,使其始终能够控制对整个系统的监管,而不会因为行业技术领先于监管技术而导致监管能力不足。

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范文1篇5

1.教学目标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一般偏重于了解和掌握理论与技术基础,其教授方法为“授之以鱼”,即重点是给学生讲述已有的经典解决方案和技术原理。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则侧重于对学生研究与开发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其教学更注重“授之以渔”,即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针对研究生开设的“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来讲述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原理,并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方法、进展和趋势,便于学生选择今后的研究方向,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参考。

2.教学内容的组织归纳国内各高校研究生阶段的“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发现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沿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以计算机网络的软件体系结构的分层架构为脉络,对其原理的讲述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提升,另一类是开设一系列的前沿技术专题讲座,以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方法、进展和趋势。上述两种授课模式各有优缺点,第一类讲授模式能够帮助研究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核心问题,但该课程课时较少(我校为27学时),无法完整和透彻地讲授该教学内容。第二类讲授模式能够帮助研究生迅速把握本专业的热门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但课程内容的组织缺乏系统性,难以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无法单纯遵从以上两种授课模式。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研究生选择今后的研究方向,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参考。因此教学内容既要反映计算机网络领域研究的主流和前沿问题,又要分析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具体算法,以便既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又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经过研究确定了本课程的授课方式,拟定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剖析、无线网络,P2P网络,云计算这四大模块为教学内容。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剖析。本科阶段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特别是对工科类学生只是较浅显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的基本内容,并未涉及较核心的原理。而且在讲述和原理时,往往直接平铺直叙,即“是什么?”。为了培养研究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内容应侧重分析“怎么找解决方案?”。所以,仍然将计算机体系结构模块纳入“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范畴,但赋予新的教学思路。该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述、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子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等。(2)无线网络。随着有线网络技术的成熟,人们除了科技和商务需要外,日常生活也越来越依赖各种网络应用。无线网络安装方便,性价比高,成为当今网络发展的趋势。因此无线网络的相关技术已成为了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研究生必须了解其技术的基本原理,以便为今后的研究方向的选择奠定研究基础。此模块的教学内容重点包括两部分。一是各无线网络类型的最常用和经典的实现协议介绍,二是各种典型的无线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该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无线局域网:IEEE802.11的协议;无线个域网:IEEE802.15和蓝牙技术;无线城域网:IEEE802.16d的技术;无线广域网:IEEE802.20的技术;移动AdHoc网络的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无线Mesh网络的技术。(3)P2P网络。P2P网络的中文全称为对等网络(PeertoPeer,简称P2P),主要指前些年为了解决若干用户同时到服务器上下载音乐文件而造成的网络和服务器的重负荷而提出并设计实施的一种逻辑对等网,该网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即时通信软件、下载文件软件、网络游戏软件、数据搜索及查询软件、协同计算软件中。鉴于该网络的广泛应用性,学生有必要了解P2P网络的基本原理。其次,P2P网络的实现原理中有不少巧妙、经典的解决方案,深入学习该网络的相关核心原理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启发学生的解决思路。该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P2P网络概述;第一代P2P网络:混合式P2P体系及代表产品BitTorrent的特点和原理;第二代P2P网络:无结构P2P体系及代表产品电驴的特点和原理;第三代P2P网络:结构化P2P体系及代表产品的特点和原理;P2P的核心机制等。(4)云计算。云计算是近年来研究的一种热点计算模式,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继个人计算机变革、互联网变革之后,云计算被看作是第三次IT浪潮,它将带来生活、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了解云计算的相关原理有利于把握未来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趋势。该模块的主要内容是:云计算的概念、发展现状、实现机制、网格计算与云计算技术介绍;云计算理论的研究热点和体系结构研究、关键技术研究、编程模型研究、支撑平台研究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1.课堂教学(1)类比启发式教学法。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直接陈述现成的原理和算法,而是重点分析如何寻找解决方案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类比启发式教学法来完成该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将日常生活中的类比问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先思考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再启发学生自己提出计算机网络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既方便学生理解原理,又调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类比启发式教学案例如下所述:提问:实现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软件体系结构的理想5层结构是否可减少一些功能层次,比如有了数据链路层可否省略传输层?类比案例:处于甲地的A写信给处于乙地的B的整个通信实现过程。分析:通信步骤可分解为:1)A写信,具体内容、语言以及书写格式由A或AB协商确定。2)为保证信件一定被收到,A与B事先约定收到对方信件后立刻回信。3)A将信放入信封交给邮局。邮局按照收件人地址安排运送路线。4)为保证信件能正确到达目的地,邮局要求每个转接点均与前一个转接点签字确认。5)信件按照每一段选定路线由交通工具运送至下一转接点,一直传送到目的地为止。其中1)2)由用户完成。3)4)5)由邮局完成。2)4)分别是用户和邮局保证信息正确传输采取的手段,4)不能取代2)。与计算机网络通信软件需完成的功能对应可得出相应层次的主要功能。1)应用层。用户按照收发双方的约定对信息进行处理。2)传输层。用户采用相应手段保证收发双方信息的正确传输和接收。3)网络层。保证通信子网提供源点到目的点的数据传送(Packet)。实现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网络互连。4)数据链路层。保证相邻两个连接点间(数据链路)无差错的数据传输。5)物理层。在物理线路上传输原始的二进制数据位。其中1)2)由用户计算机终端用户完成。3)4)5)由通信子网完成。传输层不能省略。(2)课堂讨论、自主学习。本课程的无线网络模块、P2P模块和云计算模块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先将模块中的教学要点公布,提供参考教材,然后指定部分要点或难点要求学生上讲台讲述,其他学生提问,教师最后再提问和讲评。

2.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和多媒体动态演示课件教学(1)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推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利用教学网站来辅助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让学生体验到自由获取知识的乐趣。笔者利用学校提供的课程中心网上教学平台,实现了协同的教学环境。模块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进度、动态演示、课后思考、视频资料、课程互动。(2)多媒体动态演示课件。在前述网站中的动态演示栏目中的内容既可以是直接内嵌在网页上的动态演示构件,也可以是能下载至本地机的动态演示构件。动态演示构件是指通过编程方法制作完成的课件,演示内容并不是事先预备好的固定算法执行过程图片,而是参数由用户自己任意填入,演示内容能根据用户给予的参数自动变换绘出。该演示构件是一种较复杂和有效的原理或算法演示工具,让难弄懂难理解的概念或算法形象化、具体化,能更好地表达讲课内容,因此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原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专门为本课程的计算机网络原理部分编写了几个动态演示构件,以路由选择算法RIP和OSPF为例。在该演示构件中最上面的图形区,用户可以自己建立网络拓扑图。当点击鼠标左键,将自动在点击位置画出圆点(代表路由器)并命名,连续用右键点击两个圆点,则在两点间画出连线,开销值可由构件右侧的文本框的输入值来改动。指定源端路由器后,点击“开始”按钮,在图形区下端的文本区1中则按照用户选择的RIP或OSPF算法一边计算,一边显示计算的中间结果,同时在图形区把正在计算的路线变为红色来给用户提示。算法计算完毕,在文本区2继续计算各路由器的路由表,并将结果显示出来。

三、结束语

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范文篇6

关键词:总线变频器

中图分类号:TP2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7-0094-01

1罗克韦尔现场总线的主要技术性能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1158标准定义,现场总线是指安装在生产过程区域的现场设备和仪表控制室内的自动化控制装置和系统之间数字式、串行、多点双向通信的数据总线。罗克韦尔自动化采用了由EtherNet、Control-Net、DeviceNet组成的三级计算机通信网络结构并形成了具有优异通信性能的罗克韦尔网络结构,均有自身的技术性能。

1.1设备网技术性能

DeviceNet作为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工业标准开放网络,为简单的底层工业装置和高层如计算机、PLC等设备之间提供连接。设备网广泛适用于各种高可靠性应用场合。其具有优异的网络通信效率,提供I/O报文和显示报文两种报文类型。I/O报文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和面向控制的数据,而显示报文则适用于两个不同设备间多用途的点对点报文传递。

1.2控制网技术性能

ControlNet作为IEC国际标准的现场总线,提供了控制器和现场测量控制设备之间的高速通信链路。它是一种高速确定性网络,用于对时间有苛刻要求的应用场合的信息如I/O状态和控制互锁等信息的传输。ControlNet将I/O控制和编程置于同一物理介质链路上进行,强大的诊断能力使网络易于维护。同时,其允许在同一链路上采用多控制器控制相互独立的I/O。

1.3以太网技术性能

Ethernet是以TCP\IP(传输控制协议\国际协议)作为其传输协议的开放型的网络信息层。在实际应用中,骨干网可采用光纤传输,现场设备的连接则可采用屏蔽双绞线,对于重要网段可采用冗余网络技术以提高网络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

2基于DeviceNet的变频器控制技术

控制器通过DeviceNet总线扫描器1756DNB进行总线数据的通信,1756DNB作为总线扫描器,对由RSNetworx软件所配置的设备进行数据采集,经格式转换后送控制器;同时将控制器的控制指令等输出经处理后送给变频器。变频器系统则通过20-Comm-D通信适配器连接到总线中。

2.1使用RSNetworxforDevicNet软件组态变频器

DNB网络中的节点地址不能重复,且不能大于63。DNB模块的地址设置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模块上使用手动配置按钮进行设置;二是在RSNetworxforDeviceNet的菜单中选择ToolsNodeCommissioningBrowse,选择需要更改节点地址的DNB模块,打开该设备的NodeCommissioning对话框,在其中更改节点地址和波特率。变频器的地址设置也有两种方法:一是在20-COMM-D通讯卡上直接将地址拨码盘拨在所需的节点地址;二是将波特率拨码盘拨在PGM的位置,然后在变频器面板中使用第03号数来更改变频器的节点地址。

2.2设备网寻址原则

DeviceNet网络中的控制器可以有两种方式与变频器通信。一种是数据映射方式,另一种方式为确定信息的交换。数据映射方式输入输出数据的区域大小最多只能为10个字,确定信息的交换方式中可通过块读写指令BTR/BTW读写变频器的参数。输出命令字包括变启动、停止及频率给定源等。输入状态字包括变频器使能、达速及故障等状态。输入输出区域的8个字A1~D2,则由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自行选择设定其通信内容。

3基于ControlNet的变频器控制技术

根据相应的工艺要求及控制功能,PLC通过控制总线ControlNet网络接口实现与变频器的硬件连接;控制程序中,将变频器作为PLC的I/O设备进行组态。在配置ControlNet网络过程中,同时对控制系统所需要对变频器控制和读取的数据进行了数据链接配置,在标签列表中出现自动生成的结构体。

4基于Ethernet的变频器控制技术

将安装有20-COMM-E适配器的PowerFlex系列变频器、ControlLogix框架和计算机分别连接在EtherNet上,将变频器作为PLC的I/O设备进行组态。其中20-COMM-E是为PowerFlex系列变频器设计的内置的由DPI端口向EtherNet转换的适配器。设置20-COMM-E的IP地址时需要注意的是通讯卡和以太网模块的IP地址一定要在同一网段。其它的设置、功能和编程与控制网相同。

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范文篇7

图3计算机拼图游戏系统功能用例图3.2整体设计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实现上图的三大功能。经过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阶段形成的主要实体类、边界类和控制类表示。系统的关键为游戏控制类cjigsawgamecontrol,它一对多组合了拼块cpiece类,并且一对一关联了算法决策类cdecisionmaker、计时器类ctimer、封装directsound的声效播放器类cspeaker。cpiece拼块类的图像显示旋转等操作是由其内部关联的cjigsawbitmap类完成的,cjigsawbitmap是基于gdi+bitmap的适配器。用于自动拼接的cdecisionmaker算法决策类关联了分别用于颜色、纹理和形状算法接口类,封装了初始化算法库、算法权重设置、核心控制各算法搜索策略等方法。以颜色算法类ccolorarthmetic类为例,由它派生出基于颜色直方图相交法的cchistorimarthmetic类和基于颜色累积直方图相交法的cagrhistorimarthmetic类,而它们的具体实现在相应的动态链接库中,由动态链接库加载器类cdllloader类完成动态加载。3.2.1所用设计模式模式,即在某一个情景下的问题解决方案。软件设计模式,那些经过前人总结和时间考验的解决方案为我们创建可复用的、高质量的软件和改善代码的可修改性使之更容易处理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本系统的不同应用场景和意图,我们主要采用了adapter、singleton、stragy三种模式。1)adapter模式在系统中的应用adapter模式的意图是: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7]。对于拼块cpiece类要求的拼块图像操作已经被gdi+bitmap类完全实现,但cpiece类需要不同的方法名称和参数列表,并且也不需要gdi+bitmap类的全部功能。故我们加入了cjigsawbitmap适配器类,cjigsawbitmap类包含gdi+bitmap类,并且把收到的请求转发给内部的gdi+bitmap类对象。2)singleton模式在系统中的应用在本系统中有且仅有一个游戏控制类cjigsawgamecontrol实例,并且为了满足面向对象技术要求消除全局变量的准则,我们选用了单件模式。cjigsawgamecontrol的公有静态方法getgamecontrol会检查对象是否已经被实例化。如果对象已经被实例化,仅仅返回一个指向这个对象的指针,否则先对象实例化再返回新对象的地址。3)strategy模式在系统中的应用strategy模式的意图是: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可相互替换[7]。这点正好符合我们系统的定位,即为教育演示系统,针对每一种特征提取匹配会有多种的算法方案。我们在cdecisionmaker中包含颜色算法抽象基类ccolorarthmetic、纹理算法抽象基类ctexturearthmetic和形状算法抽象基类cshapearthmetic。每个抽象类中都有一个抽象方法指定如何调用算法。每个派生类根据自身算法特点来实现这个抽象方法。如cchistorimarthmetic类使用基于颜色直方图相交法实现matchbycolor,而matchbycolor在cagrhistorimarthmetic类中使用基于颜色累积直方图相交法。3.2.2各主要模块设计1)手工拼接跟传统电子拼图游戏类似我们把每一个拼块实现编号,从1,2,3,……到n记数。对每一个拼块cpiece类除了记录本身id,还记录上、下、左、右四方向邻居拼块的编号,如果没有邻居拼块简单赋值为0即可。用于判断在游戏中两拼块是否邻接来触发自动磁性粘贴功能。手工拼接模块主要涉及人机交互方面,即玩家可以通过系统标准输入设备鼠标来实现拼块的拖拽移动和放下来完成拼图。其中最重要的是文档视图结构中视图类的用于鼠标消息响应的onlbuttondown、onlbuttonup和onmousemove三个方法。onlbuttondown方法中遍历各个拼块,如果鼠标指针位置在某个拼块盒中,则说明玩家选中该拼块,记录拼块编号和鼠标指针位置(x1,y1)与拼块盒左上角坐标(x2,y2)之差,用于移动拼块。onmousemove方法中实时更新选中拼块盒左上角坐标。onlbuttonup方法中遍历除已选拼块外其余拼块,分别判断是否是已选拼块的顶端、左端、底端和右端拼块,如果是调整选中拼块盒左上角坐标。最后根据各拼块盒左上角坐标和宽高信息重新绘制视图中所有拼块。2)自动拼接通过ui由用户根据待拼接图像特点来选择使用单一颜色、单一纹理或单一形状算法以及它们的组合。例如对于一张灰度图像,用户会选择基于纹理和形状特征,而不会采用颜色特征来完成拼块自动匹配拼接。更进一步来讲,用户还可以具体到选择使用何种颜色、形状、纹理算法来比较和评价检索算法。系统所用的每种算法都被包装成一个动态链接库(dll),平台对这些dll是采用动态载入的方式调用的。这些dll要求有统一的导出函数声明,即名称和参数列表。这样,我们调用每种算法时只需要提供通用的一些参数,如图像位图文件全路径,而算法程序也就是根据这些位图数据计算出检索所需要的特征和特征间相似距离再予以返回。在本系统中正是由cdllloader的loadlibraryapi(lpctstrlpszdllname,lpctstrlpszmodulename,farproc*exportedfunc)来加载名为lpszdllnamedll文件中名为lpszmodulename的算法函数。

4关键技术与实现4.1颜色、纹理、纹理特征分析算法1)颜色特征分析算法本系统使用了颜色直方图的方法进行了颜色的提取,首先得到图像的rgb三个通道的直方图,然后将其转换为hsv分量,因为hsv是一种符合人的视觉习惯的一种彩色模型。首先从rgb到hsv的转化公式[8]。

然后,将hsv三个分量进行量化用于对直方图的匹配。在匹配方法上采用了直方图相交距离的方法进行了图像的匹配。设hq和hd分别为选中拼块图像q和其它拼块图像d的hsv统计直方图,则两图之间的匹配值可以借助直方图相交法来计算。

2)纹理特征分析算法本系统首先利用二维傅里叶变换f(u,v)将图像变换到频域。二维傅里叶变换后的频谱能描述纹理的粗糙度和方向性[9]。然后将(u,v)直角坐标系转换成(r,φ)极坐标系,其中r是以原点为中心的圆周半径,φ是极位角,这时计算各图块的粗糙度。取r=0,4,8,12,16...24共七个半径值,计算各幅图七个圆环的功率谱。在内径为r1,外径为r2的圆环上的功率谱为:

p(r1,r2)揭示了不同频率分量的能量分布信息,在纹理较粗的情况下,若r较小,p(r)很大,r很大时,p(r)反而较小;而在纹理较细的情况下,r变化对p(r)的影响不是很大。再计算各图块纹理的分布方向性。取6个角度,计算各幅图的6个扇形的功率谱。计算扇形区域内的功率谱p(φ1,φ2):

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范文篇8

关键词:冷链物流;网络模型;信息技术;物流系统

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developmentofthecoldchainlogistics,wediscussthe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thecoldchainlogistics,andmakeapredictionofitsfollowingdevelopment.Usingthemodularconstructionmethodforinformationtechnology,andcombiningthetheoryofinternetmodel,ourarticlediscussesthenecessityofconstructingandimplementingthecoldchainlogisticsnetworkmodelinChina.Wecanimprovetheoperationefficiencyofthestructureofthenetworkbycombiningtheinformationtechnologyinenterpriseswithcoldchainlogisticsnetworkaccordingtotheapplic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enterprises,alsousingthemodelwhichisconstructedbythemodularconstructionmethod.Finally,weintegratetheapplicationofvarietyininformationineachmodule,wecanmaketheflexiblesupplychainenterprisenetworkmodelwhichfocusesonthethirdpartylogisticsenterprise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

Keywords:coldchainlogistics;networkmodel;informationtechnology;logisticssystem

随着社会进程的逐步加快,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低温冷冻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低温冷冻品往往保质期相对较短,这就对其运输及保管提出较高的要求,冷链物流也就应运而生。

2009年,国家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中将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行业之一。2010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涉及到“加大力度建设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2010年6月,为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家发改委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仍然把物流业作为国家重点项目实施,我国的冷链物流业也适逢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冷藏冷冻业、物流业乃至医药卫生、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而对于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而言,冷链市场仍处于劳动力素质低下、市场秩序混乱、信息化程度较低、纯手工作业的阶段。因此,冷链物流在我国将是一个新兴的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市场,也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1冷链物流的相关研究

1894年,美国人阿尔贝特・巴尔里尔(AlbertBarrier)和英国人J・A・莱迪齐(J.A.Ruddich)最早提出冷藏链的概念;1959年,美国皮尔斯柏利公司与美国航空航天局联合开发航天食品时,创造了现在被世界各国采用的科学、简便、实用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HACCP(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体系[1];DenOuden、Zuurbier(1996)首次提出了食品供应链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农产品和食品生产、销售等组织为了降低食品和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质量、提高食品安全和物流服务水平,而实施的一种一体化运作模式[2];2004年,美国《冷链质量指标》,为整个易腐货物的供应链认证奠定了基础[3];朱伟伟、陈兰荪(2007)提出要应用信息处理技术、先进的物流设备、标准化的物流包装、多样化的物流服务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来提高水产品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4];刘娜、李锐(2010)提出将RFID技术应用在冷链物流中[5]。

本文与以前研究者的区别主要是:运用网络结构理论,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根据模块化的方法构建关于整体冷链运输的信息网络结构模型。该模型给冷链物流的供应链架构注入信息的灵魂,进而扩展冷链物流企业的作业范围,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和运作效率。

2冷链物流及其发展

2.1冷链物流的定义

所谓冷链是指冷藏冷冻类物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都处于其所必需的温度条件下,以保证物品的质量安全、较少的损耗,防止物品变质和污染的供应链。而冷链物流则是依托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将需要冷冻冷藏的物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流动过程[6]。一般情况下,适合于冷链物流的商品可分为三类:一是初级农产品,二是加工后的食品,三是药品、血液等的特殊商品[7]。

2.2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由于冷链物流在一般物流的基础上结合冷藏冷冻工艺,使得其具有一般物流所没有的特点:(1)建设投资大,运营成本高,技术复杂;(2)冷链的各环节要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3)市场单一,网络建立相对困难。

目前我国物流业才刚刚起步,还未形成统一的物流体系,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物流的规范化作业以及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这首先为冷链物流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其次,人们对于冷链的认识尚处于冷藏(冷冻)库等片断的节点阶段,并未形成一个体系化的概念[8]。除此之外,冷冻设施的相对落后、冷链物流人才短缺、管理落后也影响我国冷链物流业的发展。

2.3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及目标规划

针对上述面临的困境,我们首先可以在设备和设施上予以改进。其次,从国家的层面上,以行业为主导,建立健全作业规范和物流标准,并以冷链物流标准化为基础,与先进的物流技术相结合形成信息化系统以及网络交易平台。并在实际作业中以冷链储运中心(冷库)为核心,结合运输配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并且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冷链物流企业,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3冷链物流网络模型构建

3.1冷链物流网络模型构建的必要性

冷链物流网络(ColdChainLogisticsNetwork,CCLN)是以满足客户对冷链商品品质和保鲜程度的要求为基础,建立从产品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运作结构,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供应链网络运行模式,进而形成的以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为核心带动多种冷链产品流通的物流网络组织模型。

企业网络是资源配置和交易的一种方式,而且非核心业务外包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因此,从冷链产品生产商的角度,将运输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支出。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角度,可以与多个冷链产品供应商和下一级销售商或消费者达成协议,形成战略联盟,例如B2B、B2C、B2BC等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达到规模经济的效益,降低各个组织自身的成本,达到双赢乃至共赢。

此外,冷链商品与普通商品最大的区别是易腐性,所以在物流过程中不得不采用低温保质保鲜的手段,但是构建物流全过程的低温环境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因此其最优的策略应该是降低冷链运输的时间。一旦形成冷链物流网络,各组织之间形成战略联盟,实现信息共享会免去很多麻烦,加快商品的流转速度。

3.2对冷链物流网络模型的模块化构建

冷链物流按作业流程可以分为4个方面[8]: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而这4个方面都要求温度的控制,根据商品对温度的需求,可将冷链物流分为三类[9]:冷冻(-18℃)、冷藏(2-8℃)、恒温(8

-18℃)。基于上述分类,可对冷链物流网络模型(ColdChainLogisticsNetworkModel,CCLNM)进行如下的模块划分:

(1)冷库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又分为加工和储存两个不同的次级子系统。加工子系统中主要是对需要加工的货品实施简单的再加工,可以借鉴普通物流中心的流通加工环节。而储存子系统中涉及到货品的出入库管理以及货位选择等作业流程的控制,相对加工子系统来说比较复杂,可以借助于WMS(仓储管理系统)进行设计。

(2)运输管理子系统。冷链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这个模块对运输中的车辆进行实时监控,也可以对货品的环境进行控制。该模块可以应用TMS(运输管理系统)的原理进行改进,为冷链物流企业所用。

(3)恒温控制子系统。该模块是分散应用于冷库管理及运输管理两个子系统中的,并且根据不同的需求设定不同的温度进行实时控制。

(4)客户服务子系统。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客户主要由供方和需方两部分组成,两方均可以应用CRM(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设计。

(5)财务分析子系统。任何企业都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利润核算的过程中必须有财务方面的系统支持。财务分析子系统就是在整个冷链物流的模型中进行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资金调控等活动的子模块。

4信息技术在CCLNM中的应用

4.1物流系统中的信息平台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LMIS)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以数据库为中心的网络人机系统,能帮助企业从商流中和由商流引发的物流中提取与物流有关的信息进行存储、处理、汇总、分析和流程控制。进一步服务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需要,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3]。一般认为,物流系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Internet和Intranet(企业内部网)的应用、EDI与电子商务平台的结合、3S(GIS、GPS、RS)在运输中的应用以及条形码和RFID的应用等。

4.2CCLNM中的信息化建设

上述这些技术均可应用于冷链物流的实际操作中。但是,由于冷链物流必须满足“3P”(质量、处理工艺、货物包装)、“3C”(爱护、卫生、低温)、“3T”(时间、温度、耐存储性)、“3Q”(数量、质量、快速反应)、“3M”(手段、保鲜方法、管理措施)的要求[10],所以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将这些信息技术加以改进,并与冷藏智能控制系统进行整合,才能形成冷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CCLMIS)。

冷藏智能控制系统主要是通过智能温度仪与冷藏车载GPS系统无缝对接,对车辆的运行轨迹和温度等信息自动保存[11],也可以与WMS结合,实现对冷库的温度、库存、库位安排等的一体化控制。

4.3信息技术在各个模块中的应用

(1)冷库管理子系统。在该系统中应用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有仓库管理系统、Intranet系统、条形码和RFID。其中仓库管理系统可从属于企业内部网建设的一部分,而条形码和射频技术是应用于整个物资流通过程中的,在整个冷链商品供应链中可用条形码(甚至可以将二维条形码应用其中)和RFID来标识物品的各种属性。除此之外,还要涉及到冷链商品的特殊性,为了保证商品一直处于特定的温度条件控制下,必须结合温度控制系统(TCS)来进一步规划该子系统。

(2)运输管理子系统。在冷链物品运输过程中,必须用到3S来确保流通的畅通,并且合理安排物资流通过程,而且必须把TCS应用其中,确保在运输过程中的冷链商品一直保持在特定的温度条件下。

(3)涉外子系统。对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要在冷链商品上游供应者和下游需求者之间构建商品流通的桥梁,必须在供应链网络中处于结构洞的中间节点位置。因此必须取得信息共享,形成企业间的纵向一体化。这就应用到Internet、EDI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

基于上述分类和讨论,可以大致把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网络系统中的应用在简图中简单的显示出来(见图1)。其中,信息流主要包括一些关于冷链商品自身的供给信息、需求信息、保管及库存信息、运输在途情况等。这些信息流的传输及收集主要通过例如RFID、Internet、EDI以及条形码等几种途径。

5结束语及未来研究

本文根据信息技术的模块化方法将冷链物流的信息网络模型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并逐个进行分析。结合冷链商品自身的特点,在网络模型中注入信息的灵魂,根据现有信息技术的特点,在特定的子系统中进行分析应用。该网络模型扩展了冷链物流企业的作业范围,提高了整条冷链商品供应链乃至供应网的经济效益和运作效率。

(1)本文以冷链物流企业为中心节点构建企业间网络结构,将产、供、销连成整体。对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来说以商品为中心可形成规模经济,对于上下游客户来说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可降低成本,最终实现企业间的共赢目标。

(2)冷链商品的易腐性和运输环境的难控性决定了冷链流通的快速性和实时监测性。也正因为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信息技术的监控性,可将两者结合,以保证商品的品质,进而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3)将信息技术与网络模型结合形成以网络为载体,信息为灵魂的活的网络结构模型有利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利用信息的及时性和价值增值性也为加快商品的流通速度提供了可靠保证。

(4)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还不是特别完善,在物流系统的应用中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对于其在冷链物流网络模型中的应用也自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1996年刚刚提出的商业智能(BI,BusinessIntelligence),也可能会在冷链物流网络模型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应用。而对于易腐商品的供应链网络结构的构建也会随着不同供应链管理理念的进步而得到更高层次的改进,例如在QR(快速响应,QuickResponse)和ECR(高效客户响应,EfficientCustomerResponse)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在冷链物流网络模型中的应用可行性探讨等。这些新兴的信息技术将进一步在冷链物流网络模型中得到应用。

(5)本文仅探讨了各种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网络模型各个模块中的应用,至于各种技术在实际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方案、信息工程设计、模块互联方式以及各种信息工程中的设施布局和工具选用也将做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我们将就冷链物流模型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参考文献:

[1]MortimoreS..HowtomakeHACCPreallyworkinpractice[J].FoodControl,2001(12):209-215.

[2]QudenD.,ZuurbierPJP..Verticalco-operationinagriculturalproduction-marketingchainswithspecialreferencetoproductdifferentiationinpork[J].Agribusiness,1996,12(3):277-290.

[3]孙婧.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评价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4]朱伟伟,陈兰荪.我国水产品物流的发展模式[J].时代经贸,2006(8):6-7.

[5]刘娜,李锐.浅议RFID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82-83.

[6]杨博.基于系统思想的冷链物流研究[J].物流科技,2010(4):1-3.

[7]韩菊.我国冷链物流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100.

[8]邓汝春.冷链物流运营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9]李芳,罗清明,叶春明.JIT方式在冷链物流配送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99-101.

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数据共享平台;设计

大数据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以及组织机构的发展运营都带来了新的便利以及挑战,数据成为如今发展之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掌握数据,能够在数据之中挖掘其真正的价值,就能够在如今时代找到真正科学的发展渠道。数据共享平台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通过该平台能够提高政府单位或者其他部门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效率。该平台的运转以及设计与区块链技术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我国社会以及单位运营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开始大量建设数据共享平台,但是区块链技术仍旧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与价值,也是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对其进行研究,深入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内核,同时阐述如何通过区块链技术设计出完善有效的数据共享平台。

1区块链技术简介

区块链是一种基于密码学原理构建的分布式共享数据库,其本质是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允许系统内的所有节点都备份当前区块链的一个完整副本,每隔一段时间,系统选出这段时间记账最快最好的节点,该节点利用密码学技术计算和验证,将这段时间内的所有有效交易数据和当前区块链的“数字签名”记录到一个新区块上,并将新区块链接至当前区块链副本的末尾,形成新的区块链副本。区块链的任何变动都会依托整个系统的消息广播,实现全网区块链副本的更新。如上所述,区块链技术具备分布式对等、去信任、集体维护和无法篡改四大特点,因而与数据流通场景有着天然的契合度。

2基于区块链技术数据共享平台设计之中存在的问题

(1)大数据管理意识不足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属于长期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落实,在结合区块链技术的使用过程之中,需要单位有数据化底蕴作为支撑才能过发挥效果,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对于信息数据的利用方式与之前出现根本差别,需要信息管理部门具备大数据管理意识,才能够有更加良好的效果。但是因为我国大数据发展时间较短,对于区块链技术真正认知还不够全面与深入,所以在实际应用以及建设的过程之中还不够完善,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之中存在较大限制。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对于数据共享平台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很多单位和部门并未建立大数据管理意识。政府部门都将信息管理数据作为机密,不仅在同行业之间,就是在单位内部也拒绝功能共享。为了保证信息部门的独立性,很多单位对于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相互之间数据传递不够流畅,也影响了单位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和利用的效率,也导致区块链技术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果。(2)信息数据集成化难度较大数据共享平台的最终任务是帮助单位建立一个高效并且完善的信息系统,在进行该方面的建设之中,前提是需要单位能够有效将信息以及业务之间进行良好融合,进行集成化处理,这也是保证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实行的前提。而两种技术之间的有效融合并不简单,其中有很多分支系统需要同步与完善。尤其是涉及资源整合,更是其中关键环节。每个环节的推动以及事件需要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联动,但是目前国内很多政府部门在该方面的建设都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之中,缺少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导致数据共享平台难以发挥预想效果。而且还有部分单位计算机应用人才缺乏,尤其是缺少数据共享平台专业化人才,在建设之中本身就存在较大的疏漏,无法发挥出数据共享平台的效果。(3)信息管理数据失真无论是平台的建设还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信息数据的真实性都是基础,对于组织而言,信息管理数据失真所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一直以来,政府部门的其他单位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降低出现信息管理数据失真的概率,其中信息管理数据共享平台就是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大数据时代数据共享平台的有效建设,能够帮助使用者提升信息管理运算精准度,降低信息管理数据失真出现的概率。但是如今,因为单位数据共享平台系统还不够完善,稳定性不足,所以在运作的过程之中,还不能够精准提供数据,导致偶尔还会出现信息管理数据失真问题,这需要逐渐完善与改正。(4)信息部门缺乏大数据人才对于信息管理而言,我国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2019年我国信息管理从业人数已经超过700万人。虽然信息管理人数较多,但是能够进行信息管理数据共享平台的专业化人才却不够。一方面,信息管理工作需要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大部分成熟的信息管理工作者年龄较大,对于数据共享平台之中新形势的业务接触较少,了解也不够透彻、新的工作人员对于数据共享平台有较强专业基础,但是缺乏实践操作的经验。数据共享平台对于人才的要求较为严格,一方面需要对传统信息管理业务有较强的了解以及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也要有全面的认知。目前我国缺少的正是这种复合型人才。政府部门在信息技术人才引进和留驻方面,本身比较薄弱、信息管理数据共享平台与操作之中因为专业化人才的缺失,导致内部经常出现信息软件使用混乱的问题,影响实际效果。而且目前很多高校机构对人才实施单一专业方向的培养,想要培养出适应现代数据共享平台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较为困难。

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改进对策

(1)培育大数据管理意识虽然目前国内很多政府部门领导对于数据共享平台问题较为重视,但是大部分领导对于该问题的认知还是存在偏差,很多领导者不具备大数据管理意识,认为政府机构的数据化管理是信息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针对该问题,需要进行有效改善,让领导者真正意识到信息管理数据共享平台是整个单位和全员的事情,并非局限于某一部分、某一个职位。加强大数据管理意识的培养,在该方面进行有效建设,需要政府部门能够真正加强对于该方面的认知,在日常运营的过程之中,更多通过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处理业务问题,对于业务进行良好的考评,将业务数据一体化真正应用到日常发展之中,真正让信息管理系数据发挥出最大的效果。(2)创新政府部门信息管理组织结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共享平台需要业务一体化发展需要完善的组织机构作为依托。目前,国内一些知名软件公司已经推出云概念信息管理服务,具有在线记账、资金管理、报表处理等常用功能。政府部门想要有效实现上述功能,需要对于自身管理组织进行优化,整合数据共享平台和信息管理行业的资源储备。构建平台技术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鼓励数据共享平台供应商和单位部门以及个人的合作实践,从而降低开发难度,缩短研发时间,分散安全风险,通力合作开发数据共享平台。(3)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制度由于数据共享平台的功能特性,只要运用得当,不仅不会增加信息管理数据失真的风险,还可以有效防控和避免传统信息管理数据失真问题。建立完善信息数据管理制度是核心也是前提,在该方面进行有效落实,可以通过以下方案执行:(1)信息管理科目设置不合理,管理混乱问题,使用数据共享平台服务后,信息管理科目由服务商设置,在功能设计上会参考相关专家意见,减少出现不按信息管理制度操作的行为。(2)数据披露不实的问题,由于数据共享平台有较强的共享能力,只需要求数据共享平台服务商将披露的数据进行共享设置,则会大大减少这一问题。(3)记账不及时,随意性较大,由于数据共享平台拥有独立第三方进行动态评审,那么一旦出现记录不及时的情况,通过日志便能够清晰地查明,从而监督用户行为。(4)手续不完备,数据共享平台需要符合准入机制才能进入市场,那么就可以控制数据共享平台服务商,在软件设计时增加手续完备性验证,一旦发生手续不完备的情况,则会及时报警。(5)签字、印章造假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数据共享平台具有天然技术优势,可以将人员姓名进行加密,无法进行汉字输入,只能通过输入密码的形式转换成汉字姓名,这样就可以保证非本人使用则无法签字;电子章则编制用章记录,每次使用都会记录用章时间、用章位置、使用人等数据,以便日后审计。同时还要调整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废除一些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陈旧管理制度,修正管理制度,使制度跟上单位部门整体发展的步伐,让组织单位能够更好的进行日常业务管理,让单位各个岗位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自觉承担责任,提高信息管理数据质量,保证单位持续稳定的发展。(4)构建信息管理智能系统政府部门应该根据自己现有设备设施、服务保障的基础上,建设符合国内实际情况的数据共享平台,增强数据的加工处理能力、软件的交互效果和网络的抗干扰能力,利用故障自检自查、自动报警等功能及时自动恢复或人工修复数据共享平台,加大网络通讯建设,提高用户与数据共享平台服务商数据同步的实时性,大力开发适用于苹果、安卓、Windows系统的移动通讯设备客户端,充分发挥移动办公的优势,分析现有的信息管理数据系统,使用习惯和业务流程,抛弃革命式的转型模式,选择循序渐进的转型途径,与现有系统进行融合,平稳过度到数据共享平台,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其次需要完善服务功能,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首先要夯实信息管理数据系统的基本功能,其次需要提供专业化的功能,增加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模块,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充分考虑不同单位的不同需要,进行差异化管理。(5)提升人员基本素质首先负责人是管理负责人员,对政府部门信息管理数据的真实完整性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如果忽视了对单位部门负责人的培养教育,容易造成信息管理专业水平低小、能力较弱和对信息管理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充足,容易导致信息管理工作难以进行,更有甚者会形成违反信息管理法律等的诸多问题。因此,加强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教育和信息管理法律意识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其次负责人的法制观念对于社会、部门和具体的信息管理相关人员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负责人不能依法行事,便会造成信息管理人员的违规违法操作,从而造成信息数据失真,最终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增强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法制观念尤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对负责人的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允许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在政府部门实际发展进程中,始终要保持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维护我国信息管理法的权威和尊严。信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要定期向上级领导和负责人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传播,避免其授意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信息的造假。只有单位负责人拥有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确保单位经营状态满足相关管理要求。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岗位作用,从而才能够减少信息管理数据失真的现象。

4结论

数据作为组织单位日常经营和决策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共享资源,由于它自身的可复制性和易传播性,使其流通和共享过程受到了安全层面的严重制约。该文以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与可信任等特点为基础,对于区块链技术以及如何通过区块链技术创新信息共享平台进行概述,同时,结合目前国内政府部门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以及理解现状,总结目前区块链技术以及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之中所存在的不足,最终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期望通过研究能够真正帮助国内政府部门意识到区块链技术以及数据共享平台的重要性,围绕在这些方面建设与应用中还存在的不足,进行更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李莹,陶云.大数据时代构建“数字高校”档案共享平台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16):75-76.

[2]李果.计算机数学模型的远程医疗数据平台网络架构[J].数据技术,2022(08):133-138+144.

[3]李克.基于区块链的电子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2(10):119-121.

[4]欧阳美兰,王梅叶,李裕圣.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辅助定标系统——佛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优企E选”平台浅析[J].招标采购管理,2022(07):30-33.

[5]王倩,徐尚英,陈冬林,等.面向科技服务数据共享策略的智能合约激励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19(8):1-9.

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范文1篇10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保持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柱。尤其近年来,学术界对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逐渐深入。其中,国外学者主要偏重具体实践方面的研究,并与丰田、戴尔等知名企业展开合作,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而国内学者则主要关注理论方法方面的创新,在知识管理架构、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稍纵即逝的商机要求供应链向敏捷化方向发展。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例,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供应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如何针对顾客日常需求的变化进行敏捷供应链快速组建并在短时间内提供相应产品成为农产品供应链发展中的难题。传统的供应链知识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商业环境。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敏捷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及知识重用,但对敏捷环境下知识管理系统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以北京市农产品供应链为研究背景,以敏捷化为目标构建一个敏捷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引入面向服务的思想以增强分布处理能力和可扩展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本体、工作流管理等方法对其中的知识服务检索、组合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农产品供应链的敏捷性和知识管理水平,为都市型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背景

北京市是农产品消费的大都市,据相关资料推算,全市每年消费蔬菜约40亿公斤,果品约29亿公斤,生猪约400万头。随着北京市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强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中高档蔬菜瓜果、肉食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是北京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北京市各级农业管理部门也认识到这一点,在近年来实施的改革过程中,农产品物流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问题依旧比较明显:(1)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在农业增产上投入较大,但产品储运技术和物流设施等方面却明显投入不足,加工水平低、运送方式落后、冷链运送比例小,致使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难以满足奥运期间巨大的物流需求。(2)市场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物流主体不清晰,众多小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加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一起构成了农产品流通主体多元化的格局。(3)物流信息不畅。北京市农户生产规模较小,市场主体分散,信息传递手段落后,导致产品流通时间拉长,农户在供应链全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供求信息,进而导致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快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面向服务的敏捷知识管理系统

本文针对上述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知识管理存在的不足,从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面向服务的敏捷知识管理系统(services-orientedagile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该系统基于web服务技术,支持异构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对系统中的所有用户提供分布透明性、跨平台透明性以及异构数据透明性。其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该系统能够实现敏捷供应链中知识资源的分布式动态集成,包括提供知识资源的动态发现、集成和绑定等服务,从而解决了敏捷环境下知识资源集成的关键问题。

(一)相关概念

面向服务的架构自提出以来一直没有标准的形式化定义,许多学者对此方面进行了研究。侯丽珊等提出了基于环境本体的服务描述框架并用基于?仔演算的进程表达式表示服务的行为语义。饶元等在对时序逻辑语言xyz/e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对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以及系统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形式化定义。然而,上述研究都只针对传统服务展开,没有考虑到知识服务的推理性、创新性和语境相关性等特点。因此,本文根据知识的特性,对敏捷知识管理系统中相关概念进行如下定义:

定义1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由多个服务角色通过基于标准协议的基本连接件按照特定的业务模式组合而成的一个分布式敏捷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根据角色的请求及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

定义2知识服务(knowledgeservice):由一个或多个知识模块组合而成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自治的软件体,通过wsdl对外部接口进行描述,利用soap消息来完成消息通信。详细定义为:ks=,其中id代表服务名称。dis代表服务描述,主要包括服务功能描述和服务契约描述两部分。if代表服务接口,是服务功能特征的集合。attr是服务属性的描述,包括属性、属性值以及之间的映射关系。

定义3知识服务组合(compositionalknowledgeservice):由多个基本知识服务根据特定需求组合而成的具有复杂功能的软件体。其内部的消息通讯与服务调度以及与外部服务间的通讯使服务组合具有更为复杂的动态行为,且服务的重用粒度也更大。详细定义为:cks=,其中ks为基本服务集合,其他定义与上述知识服务类似。

定义4知识服务描述(knowledgeservicedistribution)是对服务功能以及调用契约的描述,定义为sd=。其中sf为功能描述,包括接口功能、参数格式等。sc为调用契约,包含调用协议、调用权限等,其中知识服务接口(serviceinterface)是服务访问的语法规范,仅提供服务名及特征,并不描述服务的实现方式。定义为:si=,其中sip是接口参数的集合,slm是服务方法的集合。

定义5知识服务属性(serviceattribute):对服务特征的描述。可细分为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静态属性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只是与其他服务区分的基本依据。动态属性则会随着时间等外部条件的不同而取不同的值,刻画了资源的变化特征,例如服务状态、服务负载等。定义为:sa=,其中attr={a1,…,an}是服务属性的集合;ran={v1,…,vm}是服务属性值的集合;f:attr->f(ran)是资源属性到其值域上的一个映射。

(二)体系结构

敏捷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三层,包括交互层、应用层和数据层。其中交互层是系统面向用户的接口,对外提供系统的公共服务,主要负责接收服务请求,并进行服务请求的解析,将相关信息提交给系统其它模块进行下一步处理。而应用层是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服务注册模块在传统vddi的基础上实现并进行语义扩充,除了保持uddi基于关键字的服务查询和发现功能外,还扩展了基于语义的服务发现功能,实现系统服务的注册、查询和语义映射工作。经过接口封装的各应用系统服务,除了在uddi进行正常注册之外,还使用领域本体对其进行语义描述,以支持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发现机制。

服务匹配模块根据服务请求内容,对服务注册中心的服务进行关键字及语义匹配,并返回最优服务。在服务运行的同时,由监控模块根据服务匹配和运行的情况对服务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追加到服务注册信息中,作为今后服务匹配和选择的参考因素。

服务组合模块只有当一个服务请求需要一个复杂业务过程才能够完成时发挥作用。首先该服务请求会分解为基本服务请求,每个基本服务请求都要经过服务的匹配过程,最后所有匹配的服务按照业务定义中的逻辑顺序进行服务组合,形成可执行流程,最后解释执行。

数据层主要对成员的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进行存贮和分析,以建立联盟知识库。

(三)组建过程

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例,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组建过程描述如下:(1)首先以行业协会的形式建立农产品供应联盟,并对联盟中的企业进行分类,包括生产、物流、销售企业等,其中每个企业均需要进行资格认证并进行评级,通过认证后各成员连入联盟内部intrenet并在uddi注册;(2)当有合适的市场机遇出现时,联盟统一市场信息并进行分析,确定所需供应商类型。有合作意向的成员向联盟提出申请,联盟根据市场情况并结合成员的各项评级及所提供服务的质量评级进行供应商选择并组建供应链;(3)供应链组建完毕后,入选的注册完毕后,敏捷知识管理系统初步形成。当有成员需要知识服务时首先到联盟知识门户提交进行知识服务请求,若此服务存在则进行共享权限确认,然后由协会作为第三方与服务提供者绑定并进行交互。(5)当市场机遇消失后,敏捷供应链解散,各企业知识服务注销,重新回到步骤(2)。组建过程如图3所示。

(四)应用实例

这里,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例,对敏捷知识服务进行简要说明。在对农产品进行清洗加工的过程中,加工企业通常需要了解农产品的农药使用量及所包含的化学成分,而作为需进一步对农药生产企业进行知识查询。在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农产品加工企业只需要向联盟提交知识查询即可,由系统进行知识服务的组合调用并迅速发现结果,实现知识的敏捷重用,使原有查询过程得到简化。

四、关键技术

(一)服务检索与组合技术

知识服务作为一种语义密集型的高层应用,用户通常需要具备全面知识才能正确使用,传统uddi基于关键词和简单分类的服务发现机制已经不能很好满足需要。因此,本文在敏捷知识管理系统中提出一种基于领域本体和语义相似度的知识服务发现方法。首先将用户查询需求进行语义扩展,细分为功能需求、质量需求等,然后判断功能需求是基本服务还是组合服务,若为基本服务则直接对uddi中已有服务进行语义查询。若为组合服务,则对该查询进行基本分解后进行相似度计算,得出结果后再使用工作流技术实施服务组合,如图4。其中,服务组合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服务形式。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基于流程的方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前者以工作流技术为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wsfl、bpel4ws等;后者以语义描述模型为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owl-s。而本文提出的方法则将服务检索与组合相结合、人工智能与工作流相结合,充分考虑了知识服务自身的特点。

(二)服务质量描述及评价方法

传统uddi没有考虑服务质量的问题,当请求者从uddi上同时检索到若干相关服务时将面临着选择问题,因此web服务中的质量(qos)管理,特别是服务组合的qos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已经有一些研究领域提出了基于qos的服务评价及组合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多数都没有考虑web环境的动态性,而且只支持特定的服务类型。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支持qos的服务描述及评价方法应用于敏捷知识管理系统。该方法根据农业及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定义了一组描述服务的qos属性集,采用qos协商和反馈评价机制,支持携带qos描述信息的服务以及基于qos约束的服务发现。该模型不需要改变uddi的内部实现,而是基于wsdl直接对现有的uddi服务进行扩展。具体实现方法将另文详述。

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范文篇11

【关键词】区块链加密货币供应链供应链金融物流

1.引言

在Gartner公布的《Gartner2016年度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中,“区块链”首次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技术板块处于接近曲线顶点的位置,是个备受期望的新兴技术。有人说,16年是区块链的元年,17年是区块链的落地年。关于区块链,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根据区块链的发展进程进行理解。区块链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区块链1.0可以理解为加密数字货币和公布式交易账簿的区块链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块链可以看做一个所有节点都可以“记账”,选出某段时间最快最好的“记账”,然后将该页帐发送给各节点的去中心化技术;区块链2.0是指资产数字化加智能合约,与1.0最大的差别就是通过高级的编程语言把现实中的业务场景与逻辑在区块链上加以实现;区块链3.0是指结合互联网、物联网、认知计算,将区块链应用在各个领域,而不仅仅是在金融领域。区块链有着去中心化、集体维护、去信任、可靠数据库、匿名化、可扩展等特征,引起了广泛关注。

2.区块链的优劣势

2.1区块链的优势

2.11去中心化,不可篡改

以往的信息系统中,为了防止数据被篡改,都是靠多层设防来控制访问。如果想进入数据库,必须进行身份认证、识别权限等过程,而且该过程将会留下痕迹。这种传统的保证数据安全的思路与银行将金库埋在地下深入类似。但是传统信息系统下的整个业务网络依赖于一个或几个中心系统,一旦发生问题,包括欺诈、网络攻击或错误,都会导致整个业务网络是出现问题,使得整个业务网络较为脆弱。

区块链对数据的保护则是另一种思路,即这些数据对每个节点的参与者都是共享的,没有所谓的中心。区块链的原理是基于共识算法与密码学的、所有节点都可以“记账”,选出某段时间最快最好的“记账”,然后将该页帐发送给各节点的去中心化技术。使用密码算法确保网络上的参与者仅仅可以看到和他们相关的账本内容,交易是安全带、授权的和验证的。如果想要篡改数据,不是攻击中心数据库即可,而是必须“串谋”大多数节点,几乎没有可能。

2.12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每个参与方都有自己的账本,在交易时各自更改,所以各方都产生了协调各参与方而带来额外的工作。此外,为了解决各方的信任问题,常常需要一个中介机构来进行协调和管理,而各方都要支付给中介一定的服务费用,成本较高。

区块链架构使每一个商业网络的参与方都有一个共享的账本,当交易发生时,通过点对点的复制改变所有账本。去除了信任化,不必借助中介或对业务“合同”重复处理,从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2.13高可用性

区块链系统是每个节点都在实体的操作与控制下维护一整个副本,再基于共识算法使数据保持一致的活性系统。在这样的活性系统下,单个节点遭到黑客攻击、硬件出现故障、软件发生错误或网络遇到问题等情况均不会影响其他节点,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该节点要想再投入工作,只需要排除故障、同步数据即可。此外,由于个别节点出现问题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一些节点可以下线进行系统的例行维修。这些都是区块链高可用性的体现。

2.14自动化

区块链的自动化是指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完成,还有可信度高、透明、实时、强制的优点。智能合约是与区块链1.0最大的差别,即通过高级的编程语言把现实中的业务逻辑在区块链上加以实现。以往智能合约由于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运行环境,即支持可信代码的运行,故无法自动执行,但区K链的出现让智能合约不再只是一个构想。结合资产数字化与智能合约就可以通过区块链来描述许多现实中的业务场景,从而将区块链应用到各个领域。

2.2区块链的劣势

2.21隐私保护不强

传统信息系统中数据的隐私保护通常是由中心来进行的,但是在区块链中,所有的数据对于所有节点的参与者都是共享的、透明的。现在区块链对于隐私保护的解决方案是匿名,即只可以看到交易的信息,但看不到是现实中的哪个人进行的交易。该方案对于一些领域可以解决隐私问题,如比特币,但是区块链必将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而对于一些需要实名的领域,这样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再适用。同态加密等新型密码学的思想或许可以解决区块链的隐私保护问题。

2.22耗费大量资源

区块链耗费大量资源主要体现全网算力和网络宽带两个方面。由于区块链是各节点都可以记账,然后再选择记的最快最好的帐,所以全网的算力不是类似于云计算的协同合作。每次只选择一个节点的记账成果,那么其他节点的运算就失去作用,被浪费。东北一家有2500台矿机的挖矿厂每月电费达40万元。另外,区块链在运算时需要耗费大量宽带资源,甚至可能导致网络性能瘫痪。

2.23升级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信息系统进行升级修复时只需要先暂停运行进行集中升级即可,而区块链的升级机制与传统的信息系统不同,即区块链无法关闭系统来进行集中升级。现在的主要解决方案有软、硬分叉升级机制,但是还处在摸索阶段,有待完善。或许稍稍弱化“去中心”或实行多中心可以帮助解决该问题。

2.24技术难操作

区块链作为一个全新的思想理念和技术,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从理解理念,到接受认同区块链,再到实际运用区块链技术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此外,互联网是区块链的基础,目前等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对于不熟悉网络安全知识的用户而言,即使将加密算法、共识算法作为黑箱的一部分,应用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外包也要支付大量的费用。因此,区块链自身的复杂性可能会让一些企业望而生畏,选择保持原有的系统。

3.区块链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趋势

3.1业务流程的跟踪查询

我国物流现在还存在着快递丢失、错领误领、快递员冒快递、信息泄露、信息难以追溯等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货物从出发到接收过程中的所有步骤,并且不可篡改,从而确保信息的可跟踪性。比如对于多式联运,业务要经过多次中转,故信息很容易缺失。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各个参与方共享完整的信息,且易追溯和问责。对于快递业务,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顾客签收行为的可验证性,从而避免错领误领、快递员冒领的现象发生。

3.2产品的防伪追溯

区块链可以完整记录产品整个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包括采购、运输、生产、加工、配送、销售、售后等环节。应用区块链技术后,当产品出现问题时可以追溯到产品的原材料来自哪里、由谁运输、在哪里生产和加工、什么公司进行配送、在哪里销售及谁负责售后等信息,可以快速、清楚地找到出现问题的地方,且具有不可抵赖性,从而精准、快速问责。同时,也可以避免产品被伪造,有利于打假,保证消费者和各方利益。

3.3实现智能化运输

目前欧洲已经有地方利用区块链、借助集装箱尝试实现智能化运输,即把集装箱信息存储在数据库,区块链的存储解决方案会自动决定集装箱的运输路线和日程安排,还可以对以往的运输经验进行分析,不断更新路线和日程设计技能,使效率不断提高。对于收货人来说,不但可以随时掌握货物从出发到目的地全过程的物流信息,而且可以随时修改优化货物运输的日程安排。

3.4替代港航EDI的应用

在进出口贸易中,涉及到采购方、销售方、承运人、港口及海关等众多主体,有十几种业务单证,极为繁琐和复杂。现在各国都是由EDI服务商来专门负责数据的整合与交换,由于只有EDI服务商一个中心,因此存在着信息泄露和数据安全等问题。此外,由于各个参与方的数据都有不同的标准和格式,造成了现在数据标准与格式混杂的复杂局面。有着“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特点的区块链可以取代EDI服务商的应用,使其不再是中心。供应链上各个参与方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共享各环节的物流信息,可以用统一的格式对数据进行更新,从而节约成本和高效交换数据。当某环节出现问题时,也可以快速追溯,精准问责。

3.5完善供应链金融的管理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通过授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是我国的供应链金融遇到了交易流程不够透明,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评级和信息识别能力有限的瓶颈,而区块链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区块链可以实现所有交易流程和数据的准确记录,且不可篡改,实现供应链上各参与方数据的共享与同步。区块链使得所有数据透明公开化也打消了银行对中小企业交易数据的可信度的疑虑,从而降低了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难度。

对于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评级和信息识别能力有限的问题,银行可以将区块链应用在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来实现企业信用评级和信息识别的智能化,从而减少信用评级和信息核实的难度。

此外,现在我国银行对于供应链金融中“预付款融资”和“存款融资”的在押品管理难度较大,即使安排“巡核员”也不能保证在押品确实在押。银行可以通过区块链来进行资产的智能化管理,从而清楚、准确地掌握在押品的实时状态,减少风险和成本。

4.结论

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和理念,有着去中心化、集体维护、去信任、可靠数据库、匿名化、可扩展的特征,可能颠覆我们现有的一切体系。与传统的信息系统相比,区块链技术有着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提高效率,节约成本、高可用性、自动化,智能化的优点。但是作为一个还未成熟的技术,区块链也有着隐私保护不强、耗费大量资源、升级机制不完善和技术难操作的劣势。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大多应用在金融领域,其他领域还在展望和探索阶段。可以预测到区块链在供应链领域会有业务流程的跟踪查询、产品的防伪追溯、实现智能化运输、替代港航EDI的应用和完善供应链金融的管理的应用,值得期待,但是要真正落实区块链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林.区块链的优劣势和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16(17):39-40.

[2]孙建钢.区块链技术发展前瞻[J].中国金融,2016(8):23-24.

[3]梅海涛,刘洁.区块链的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J].电信科学,2016,32(11):134-138.

[4]Y润祥,魏长江.区块链的应用进展与价值探讨[J].甘肃金融,2016(2):19-21.

[5]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ActaAutomaticaSinica,2016,42(4):481-494.

[6]谢辉,王健.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6(9):192-195.

[7]周立群,李智华.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6(7):49-51.

[8]李岩溪.结合区块链技术的代收款解决方案[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23):60-60.

[9]一冰,.区块链技术,中国物流需要吗?[J].中国储运,2016(11):56-57.

[10]徐凯.区块链技术在港口与航运领域的应用趋势研究[J].港口经济,2016(12):5-8.

[11]赵刚.区块链将有助于大幅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J].中国储运,2016(11):58-59.

[12]吴思进.区块链将在物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J].中国储运,2016(11):58-58.

[13]孙杰贤.共享经济与区块链[J].中国信息化,2016(4):15-15.

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范文篇12

论文关键词:课件,CAI,教学平台,教学资源

0引言

因材施教是教师们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有效地利用CAI进行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一种手段。然而在CAI的应用中,由于课件开发的复杂性,造成一些应用上的问题,教师们因材施教的能力大大地减弱了,极大地影响着CAI的教学效果。在CAI的教学上,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复杂的课件设计技术使教师很难自己设计复杂的媒体表现来表达自己的教学思路,其次耗时费力复杂的课件设计过程,使课件设计不可能在常规的备课时间内完成,遇到随机应变的教学问题,不可能在教学现场马上就组织出一些媒体表现来动态解决教学问题,突出了CAI不能灵活处理未预见教学问题的缺陷;最后,购买市售课件,由于课件固有的教学路线、定型媒体及其表现意识潜在的针对性和不能随意修改重组的特性,使此类课件不可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现场[1,2]。这些问题成了长期困扰CAI应用的难题,使昂

贵的CAI设备在教学中很难发挥出预期的效果。

为此,我们利用校园网络与数据库技术,设计一种即选即用型CAI开发平台,使教学设计、教学选材只用选择、复制、粘贴、链接、修改重填等简单操作教学资源,符合专业教师的应用特点,可以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和设计课件,选择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活动。每个班级、不同水平的小群体、甚至个人,可以准备多种针对性的选材,在教学中,遇到不同的教学情景,就调出不同的选材,结合合适的教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学效果不容置疑。我们开发了一个以C语言课程为例的SnPCAIP平台,该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高质量的样本课件及构件、简单方便的检索与修改重填手段,灵活的教学材料的展示平台,实现了即选即用的目标,提高了教学质量。

1SnPCAIP总体结构模型

图1是SnPCAIP总体结构模型,SnPCAIP由四大部分组成:(1)系统软件:由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和教学材料选择与展示平台组成。(2)数据库,分五个库[3]:知识文本资料库、教学思想与教学策略库、多媒体教学素材特征库、微教学单元特征库、样板课件及构件特征库。(3)公共程序、文档集、样板课件及构件文档集,教学资源相关程序、文档的信息、特征数据和定位信息均记录在对应的特征库数据记录中,利用检索手段,可以迅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选材程序或文档,组成了教学平台的网络教学资源。(4)用户文档集:由教师与学生个人组织与使用的课件、小课件程序及文档和个人选用的教学选材定位信息文档组成。

2系统结构的关键部件

插入模块与更新模块:插入模块负责多媒体教学材料的入库工作。更新模块负责多媒体构件或媒体项修改、删除后的完整性处理工作,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前述操作,只要涉及到锚或者链接,可能会使一些具有媒体项链接关系的课件出现问题。一般规定,只有当知识更新、剔除陈旧、老化的教学材料时,才启用搜索模块,输出相关的课件及构件集合信息,由系统管理员通过更新模块集中进行必要的处理。

特征处理模块:特征库的关键是对不同的多媒体材料设置不同的特征字段,对入库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如:微教学单元、样板课件及构件等)记录相关信息,保存特征数据。教师们在备课时可以通过相关数据作出判断,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素材组织教学。

检索模块:多媒体的检索模型是非常复杂的,按这些模型实现相关匹配检索模块开销非常大。建立特征库后,数据库提供的检索手段很容易实现基于知识点的相关检索,模块设计开销不大,能快速定位给定分类的相关对象集,包括与同一知识点相关的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教学材料。

用户文档集:由用户自用课件和个人选用的教学选材文档组成。自用课件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开发工具在网络教学资源的支持下开发,也可以在SnPCAIP平台支持对象的链接教学资源,配备微教学单元或其它教学选材的目的也是配合课件使用,可以简化课件设计的复杂程度。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的展示与切换,配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基本功的运用,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

3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

知识文本资料库:包括,C语言知识点、语法知识调用规则、注意事项、相关表格、相关程序、相关例题等,通过选择、复制或粘贴加以利用。

多媒体教学素材:图像、图形、声音、视频、OLE控件、Flash按钮、Flash动画等,提供裁切、复制、粘贴、链接等功能。

微教学单元:教学模型分析、算法设计分析、程序设计分析、动态框图、程序模拟运行分析等。专业教师可以写脚本,提供自己的思路,由专门的小组开发。一个问题可以有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表现手法。教学中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新思路,所有能有效地与学生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产生作用的媒体表现手法,分析、启发、提示思路,都可以融合到微教学单元的设计中去。不限定开发工具,但规定必须编译成可执行文件的形式,课件可以方便地链接或调用,并保持精化、充实、升级的过程。

样板课件及构件:各种教学环节使用的课件,都有相应的样板,如教师用的教学课件,学生用的预习、复习课件,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协助式学习的课件等等。课件的组织意识、课件的教育目标、媒体项的处理技术、脚本设计、热区定义、交互手法、导航线路等,有独特的思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课件开发经验较少的用户,通过修改重填,也能组织出质量较好或链接利用其中的媒体项,减少开发设计的工作量。此类课件主要供用户们参考、移植、派生或组合利用,加快生成教与还课件的速度。

教育思想与教学策略库: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从各种教育类书刊、杂志中,精选最新的教育思想、各种教学策略、常用教学模式、优秀教育经验、优秀教学法、各种独特的课件开发技术等,分类整理,汇集成库,供组织教学时参考。

特征数据库:为了快速地从众多的教学材料中检索到所需的教学选材,分类建立了多种特征数据库,对应的文档则通过定位信息关联,把实现难度很大的多媒体素材的匹配检索,转化为较简单的数据库记录定位检索,再通过定位信息找到对应的对象,简化了检索模型的复杂程度。

教学平台由知识教学备课窗、样板课件及构件备课窗、黑板与图形黑板等几部分组成。知识教学备课窗提供分类检索的手段,选中的记录中就具有你需要的知识文本资料教学资源,供你选择、复制,转到样板课件及构件备课窗中进行修改重填,无需任何复杂的操作,很短的时间内即可以组织出教学需要的各种高质量的课件。文本黑板、图形黑板允许你复制文本、绘制简单图形,用于解决教学中的突现问题,提供文字、图形收缩放大、变色闪烁等功能。课件平台的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窗体的切换调用多种教学选材与工具支持教师的教学进程,解决动态的教学问题。

4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包括插入与更新模型、检索模型、特征处理模型的实现技术。限于篇幅,现仅对检索模型采用的主要技术作简要概述。

对于文档检索,采用基于关键词的查询,用向量空间模型的检索方法,向量空间模型是把文档和用户查询用等长的特征词向量表示,设D为待检索的一文献,T=(t1,t2,…,tn)为某文档集中所有特征词的集合,则D=(w1,w2,…,wn),其中wi为第i个词在文档中权重,权重的范围在[0,1]中,如果某一特征词不在文献中出现,则权重为0,权重越大,词越能反映文献的内容,词越重要。同理,用户查询Q=(w1,w2,…,wn),权重的计算见文献[4]相关内容,文档集中的文献是否符合用户需要用文档与查询之间的相似度表示,相似度计算如下:

其中,表示某文档和用户某次查询的相似度,相似度大的,表示该文献越适合用户需要,和分别表示文献向量和查询向量的模。我们记录并统计同一用户(系统通过验证进行识别,如用户ID号)所输入的关键词及选择的文献的序号及次数,当下次同一用户输入相同的关键词时,直接对以往的选择的文献的次数作一排序,输出相对应的锚信息,通过链接进入相应的文献,这样,当系统中文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减少系统响应时间教学资源,而且也满足教学上的需要。对于图形和图像的检索,采用基于摘要进

行选择。

5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一个即选即用型CAI开发平台SnPCAIP的设计,它与传统课件的主要区别是:该平台提供了高质量的样板课件及构件,在网络教学资源的支持下,简化了课件的设计过程,在常规的备课时间内足以完成必备的教学组织工作。一些多媒体材料也不必集成在课件中,选择与展示平台提供了方便的调用手段,使教师对教学材料有充分的选择权与使用权,不必再跟着课件的展示顺序被动地使用不一定合适的教学材料,完全可以根据教学进程的需要在教学的必要时机,才引用合适的教学材料,配合教学法与教学基本功的运用,足可以从容的应对千变万化的教学现场。此教学平台,除了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之外,也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的要求,丰富多彩的教学选材,提高了知识和传授效率,对平台进行一些功能的扩充,增加相应的教学资源,很容易将系统扩展成为面向多种课程的SnPCAIP平台。在充分发挥现有CAI设备作用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雷鸿.关于开放性课件软件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2]徐万胥.积件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意义及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3]施农.一个基于积件思想的新一代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4)

[4]RicardoBaeza-Yates,BerthierRibeiro-Neto.ModernInformationRetrieval[M].AddisonWesley,1999

  • 下一篇: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范例(12篇)
    上一篇: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总结和述职报告(整理10篇)
    相关文章
    1. 大众传播的特征范例(12篇)

      大众传播的特征范文篇1关键词:文化定位大众传媒分众文化观念文化霸权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一般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的总和。此外,我们还从人们主..

      daniel 0 2024-03-14 02:16:12

    2.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范例(12篇)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范文Abstract:Theteachingresearchistheteachingestablishmentandthereformimportantbasis.Basedontheliteraturesearch,thisarticlepublishedtothere..

      daniel 0 2024-03-14 01:44:12

    3. 政治文化的作用范例(12篇)

      政治文化的作用范文高职院校由于在生源上有着先天的”劣势,学生素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有着很沉重的阻力。由于高职院校主要向生产和服务的第..

      daniel 0 2024-03-14 01:12:12

    4. 新消费主义的概念范例(12篇)

      新消费主义的概念范文关键词:奢侈品商品经济概念定义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时代,尤其是在经济得到长期快速发展的中国,行将作为奢侈品消费大..

      daniel 0 2024-03-13 22:32:12

    5. 媒介融合的问题和对策范例(12篇)

      媒介融合的问题和对策范文篇1关键词:融媒体;传媒;现状;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014-02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具有必然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

      daniel 0 2024-03-13 22:00:12

    6. 司法制度的作用范例(12篇)

      司法制度的作用范文1篇1一、司法鉴定制度历史发展与现状(一)西方司法鉴定制度的起源与完善鉴定活动是随诉讼活动产生的。国家的司法职能出现以后,由于诉讼活动的开展,便有通..

      daniel 0 2024-03-13 21:28:12

    7. 区块链技术的背景范例(12篇)

      区块链技术的背景范文篇1(一)北京地区(1)2016年8月10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金融工作局2016年度绩效任务》,其中第八条提到,推动出台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综合试点方案,推动中关村..

      daniel 0 2024-03-13 20:56:12

    8. 税务事务所实习报告范例(3篇)

      税务事务所实习报告范文:一、实习目的成都,曾被这份杂志是由成都市地方税务局主办的,其中,“在税法公告”栏中,我能了解到最新的税务政策,例如,《成都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开展落实下..

      daniel 0 2024-03-13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