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范例(12篇)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愈发重要。现阶段,市场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推力作用就是农产品的营销体系管理,因此,要想达成农产品畅销目的就必须注重其市场营销管理方式和市场渠道。区块链技术作为新时期的时代产物,能够将产品的不同信息要素进行高度整合,比如产地信息、物流信息、销售信息[1],这也直接说明了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有机融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此外,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可实现产品数据的快速传输、分析和评价,一旦记录在区块链信息平台,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主观改动,会使得农产品销售信息更加透明化、系统化和真实化。鉴于此,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全过程有着先天的绝对优势,能够实现农产品市场营销信息全程可追溯,促进生产加工、物流配送、销售等环节的整体管理效率,降低附加成本,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在各行业领域大面积推广应用。其起源于2008年的比特币技术,它的显著特征主要是建立分散式数据总账、共识信任、非对称加密、智能合约和时间戳等;基本原理主要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建立区域数据共享平台,所有农产品参与主体均能够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进行数据查阅、分享、记账和核账[2],从而保障共享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可靠性,即使在没有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情况下,充分保证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的秩序。简而言之,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时代,能切实摒弃以往的产品营销不信任的弊端,从而本质上解决人力物力财力高居不下、产品信息传输速度慢的问题。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已在食品安全管理、物流运输管理、能源管理、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交易成本高、交易量较低等现状,需结合实际,构建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融合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易量高、产品信息共享、真实安全市场秩序的营销体系迫在眉睫,从而满足客户群体对现代化农产品营销管理体系的个性化需求。
(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体系逐渐成为农产品创造更为可观经济效益的“主战场”,主要目的在于从本质上解决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在时间、空间、信息等诸多方面内容的束缚和矛盾,使得生产商、物流商、消费群体利益最大化。农产品相比于其他产品具有显著特征和特殊性,比如工业产品、金融产品等,较为依赖市场主体和交易平台,正是这些制约因素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了各参与主体须重塑安全有序、信息共享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产品交易主要以摊位制现货、批发中心等形式为主,显然,这种营销方式俨然无法满足社会进步的必要要求,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农产品交易价格不透明、物流与农产品生产销售分离、交易信息滞后等缺陷,因此,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对区块链技术更加依赖,进而形成了仓单交易,远程合约交易、网络交易、期货交易等创新模式[3],具有交易速度快、管理效率高、交易透明化等明显优势。虽然当前农产品市场营销、销售方式整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融入区块链技术,加快市场经济秩序的转型升级,这无疑对农产品发展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方式探索
(一)以区块链技术为切入点,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众所周知,以往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企业合作需第三方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对农产品物流信息进行动态掌握。采取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相结合方式,从而保证用户随时掌握购买的产品信息,主要包括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和销售全过程信息,同时还能够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从农产品电子商务支付平台角度进行分析,当前线上支付方式主要是银行支付、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这种第三方形式,某种程度而言,以上支付方式具有一定风险性。借助区块链技术,健全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支付体系,通过取缔现行的中心化技术和中心平台功能,进而降低各参与主体的附加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用户支付的安全性,为其带来了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商业信用体系,主要目的在于对产品信息进行收集、记录、分析和评价。一般情况下,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依托权威机构对农产品市场营销数据进行记录,保证产品信息的完整性。再者就是各参与主体对农产品流通的各节点进行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定期审查,保障农产品信息的合法性,从而确保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
(二)以区块链技术为落脚点,搭建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可借助P2P网络将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等不同主体进行有效串联,无需利用第三方权威机构便可实现产品交易目的,总体上呈现去中心化功能平台的显著特征。因此,在区块链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必须对农产品营销全过程进行数据验证、数据整合及区块传播等任务[4]。此外,若想搭建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应立足于现状,建立农产品营销的线上分布式体系,同时,为保证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必须设置农产品营销准入机制,从而对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等不同主体进行科学管理。农产品流通各节点参与方必须将相关信息和资质呈递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审查,审核通过后给予准入许可[5],只有完成以上工作后,才能保证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的有效性,从而凸显农产品“质”和“量”属性。
(三)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现阶段,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应借助计算机技术,设计出针对农产品营销的数据系统,从而促进农产品营销的流通速度,使得相关信息更加透明化和安全化,促进提升农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主要包括多点实时上传模块、即时信息共享模块两部门组成。对于多点实时上传模块而言,借助区块链技术,达成农产品营销体系“共享账本”的特点,交易数据、交易核算、交易记账可多点实时上传,并各参与主体协同完成。具体而言,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主要包括种植户、专业合作组织、批发中心、农贸市场、物流企业、大型商超等,从而确保各节点获取的产品信息更加系统和有效。对于即时信息共享模块而言,主要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共享”特征,将农产品的区块链各节点有效衔接,实时更新产品信息,及时反映农产品流通信息、相关参与主体信息、物流配送状态和交易量等。鉴于此,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的共享模块应包括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进而保证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协同合作,实时共享农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
四、结语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范文1篇2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企业集团;企业集群;集群式创新
一、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
尽管多数理论集中于产业集群对竞争力产生的正效应,然而,集群也可能变成孤立内向的系统,正如西欧的很多老工业区那样。集聚导致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和锁定(Lock-in)正是造成国家或区域竞争力降低的原因,德国学者格拉伯赫(Grabher,1993)提出了功能性锁定(FuncfionalLOck-ins)、认知锁定(CognitiveLock-ins)和政治锁定(PoliticalLock-ins)等三种锁定,因此这也就从理论上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升级这个命题。
当今地方产业集群正快速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价值链分析从对单个企业研究扩充到对整个集群的研究。沃勒斯坦提出全球商品链(Globalcommodifychains,GCC)的概念,Gereffi(1994)进一步提出全球价值链(GVC,GlobalValuechain)的概念,即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包括所有参与者及其价值、利润的分配;迪肯(Dieken)等人也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理论,认为全球价值链是全球生产网络的简化形式;Gereffi(1999)进一步将产业升级概念引入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分析模式。
Humphrey和Schmitz(2000,2003)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将产业的升级分为四种类型:流程升级(ProcessUpgrading),即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升级(ProductUpgrading),产品复杂化、单位价值提高;功能升级(FunctionalUpgrading),占据更多附加值的环节,如从OEM向ODM、0BM的跨越;跨行业升级(IntersectoralUpgrading),利用在原行业某种优势进入新行业。利用交易成本理论研究全球价值链,识别了四种治理模式:市场式(Arm’s-lengthMarketRelations)、网络式(Network)、准等级制(Quasi-hierarchv)、等级制(Hierarchy)。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3)等根据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又提出市场式(Market)、模块式(Modular)、关系式(Relational)、俘获式(Captive)和等级制五种治理模式的分类方法,认为网络式具体包括模块式、关系式;俘获式则与准等级制类似。
全球价值链各种治理模式与四层次产业升级关系这种分析框架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如Bazan和Navas-Aleman(2003)用系统和比较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巴西SinosValley鞋产业集群,认为集群升级前景依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而有所区别;PietrobelliC.和RabellottiR.(2004)通过对拉丁美洲40个中小企业集群的实证调研,把中小企业集群分为四类,分别论述了四类集群升级的问题。国内的研究主要有,张辉(2005)认为占据不同价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形成了严格的空间等级体系;梅述恩等(2007)基于技术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分析了企业集群的升级;张杰等(2006)实证剖析了主企业领导型网络对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推动作用N23;盛世豪(2004)提出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思路;文娉等(2005)探讨了全球IDM公司的治理行为对浦东IC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影响。
总之,众多文献表明,嵌入全球价值链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方便进入全球市场,较快实现工艺流程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又使得中小企业依赖于主导企业,阻碍了功能升级和跨行业升级。所以研究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集群如何实现更强的创新能力尤其必要。
二、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获取经济性的不同及其互动发展过程
(一)研究对象界定: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集群的对立统一性Hayter(1997)曾提出以大企业为核心的集聚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集聚这两种集聚方式,本文假定产业集聚主要有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以SMEs为主)两种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二者互动推动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创新。企业集团以母子公司制为基本特征(成员可分布于不同的集聚区),其子公司可能会被剔除而融入企业集群,也会吸收集群中的优良分子进入集团;而企业集群中的优秀企业也会因为率先创新而成长为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对于当地产业集聚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某一知名企业集团的入驻往往可以促成企业集群的形成;企业集群对于企业集团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率先内生的企业集群往往会演化出企业集团(如温州的正泰集团),其走向全球的过程同时也是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发展自身价值链的过程。企业集团若不能善于利用全球不同地域企业集群的优势,必将因缺乏活力而萎缩;企业集群若不主动嵌入企业集团的全球价值链,或自身不能培育出具有一定管理、技术优势的企业集团,其发展必将陷于低层次重复的怪圈,最后也必然要“锁定效应”而走向衰落。
Gereffi(1994)曾经将全球商品链(价值链)分为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和购买者驱动(Buyer-driven)两种,在前者中生产者在协调生产网络运作中起主要作用;与前者相比,后者以大型零售商、品牌营销商、品牌制造商为战略经纪人(StrategicBrokers),综合运用研究、设计、营销和财务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将主要市场与生产厂家联系起来。此外,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还有许多处于两者之间、兼具两种驱动特征的全球价值链。将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联系起来看,与全球化相联的却是片段化。片段化与集群密不可分,“片段”往往分布在地方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域。片段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主动配置资源的结果;与之相反,为了升级集群也迅速以各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片段化”与“主动嵌入”方向相反,“片段化”反应的是企业集团正向配置、利用全球资源的状态,而“嵌入”表现的却是集群反向地快速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过程。所以,就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关系来看:企业集团要善于利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优势,利用各地集群来发展自身;企业集群的企业要通过充分竞争和主动嵌入企业集团的全球价值链,积极培养出企业集团,以保持自身旺盛的生命力。
(二)基于技术和文化两个维度——对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的互动分析研究产业集群的文献主要有:“新产业空间”学派(scott,1980;Stoper,1986)以交易费用和投入一产出系统为分析工具;新产业区论(Bagaasco,1977;Piore&Sabel,1984)强调本地化、嵌入性;创新环境学派(Grannovettor,1985)以“根植性”、“弱联带”为分析工具;Nelson(1993)的创新系统理论也从制度创新的角度人手;Porter(1990)则以钻石理论为分析工具。综合来看主要有两个维度,即技术、生产维度和社会、文化维度。新产业空间学派侧重生产联系的角度,其它理论则强调社会、历史及制度方面的因素。
类似的,McCarm、Arita和Gordon(2002)把产业集群分为纯粹聚合式(PureAggloneration)、产业综合式(IndustrialComplex)和社会网络式(socialNetwork)三类,认为分析产业集群时必须分析其不同的性质㈣。在这里,产业综合式就是侧重生产和技术的维度,社会网络式就是以社会和文化的维度为主,纯粹聚合式则仅仅是纯粹市场原子式的,联系薄弱。联系前边Humphrey等人或Gereffi等人的治理模式的分类法,网络式中全球价值链内的联系更为平等,包括了模块式、关系式两种,模块式显然侧重技术联系,关系式则侧重社会文化联系。进一步可以从生产技术和社会文化两个维度,对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3)提出的的五种治理模式加以分析,模块式、关系式即前边网络式的细分,模块式显然侧重技术联系,关系式则侧重社会文化联系;俘获式和等级制的内部生产联系多些,而模块式集群在技术上可发挥更大作用,市场式内部两种联系都弱。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基于生产技术和社会文化关系两个维度,对于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的互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如果将企业集团与其密切相连的中小企业集群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则可以从生产技术、社会关系两个维度,对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进行分类,即市场式、模块式、关系式和集群创新式四种类型(如图1),二者的互动推动了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集群创新式即综合了模块式和关系式的优点,是发展的高级阶段。集群式创新包括以下内涵:(1)个性化需求是主导,信息化发展到了一定水平;(2)以精益生产方式为主要思维模式;(3)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是基础,强调集群中企业间的互动行为;(4)创新主体通过地理位置的相对集中,互利合作,功能目标是为了获得创新优势。
三、企业集群式创新的实现过程
(一)集群式创新的实现途径——模块集中化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模块集中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网络组织形成的过程。网络组织的形成与模块化是分不开的,能够构成网络组织的基础就是若干模块的分工协作。立足于产业集聚发展的大背景,是产业集聚促成了分工细化和模块化,企业集团整合产业集聚区内部和外部的优势功能模块,模块集中化以提高创新能力;众多模块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规则联系,协同创新,就促成了集群式创新。
系统的结构越复杂,事先设计的规则越容易有缺陷,局部调整就要付出牺牲整体最优的代价,所以模块分解并非越细越好。当模块之间的互补性很强时,就需要中间阶段的信息交换以便于联系规则的微调。在模块化当中,有提出联系规则的领导者(或叫做舵手),也有模块的制造者。二者之间关系的不同反映了日美的差异。青木昌彦(1990)以日美企业为对比,模块集中化主要有两种模式:事先确定了模块之间金字塔型的联系规则的“A模式”(IBM/360型)和日本汽车工业里联系规则在模块之间随信息交流不断修改的“J模式”(丰田型)。A模式中,信息是单向的,由领导厂商(青木称为舵手)指向各个模块供应商;即使环境发生了变化,只有领导厂商有权改变联系规则。J模式中,信息是双向的,领导厂商与供应商不断交换信息,联系规则会随环境发生变化。此外,青木昌彦(1999)又在J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硅谷模式”,看作是多个J模式的叠加,J模式只有一个领导厂商,硅谷模式则是多个舵手,因为在IT行业,可能是较多的领导厂商在争夺主导的联系规则,所以会有多个舵手。
20世纪大汽车公司非常依赖于中央集权的设计体系,现在也因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压力而逐步实现模块分解化。第一步是重新定义生产过程的单位,例如奔驰公司在阿拉巴马州建设新型跑车的组装工厂时,把汽车结构重新分解为由大的生产模块组成的几个零部件集团。例如把包括汽囊、空调、仪表盘、安全带的驾驶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交给通用旗下的“德尔菲汽车生产系统”的郊外工厂生产,德尔菲为该模块又组建了几十个供应商网络。生产系统方面的模块化重要,设计的模块化更为重要。而在设计的模块化方面,却是日本企业开了先河。浅沼万里(1997)指出日本汽车业的重要竞争源泉就来自于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设计上的模块化,不同于美国汽车企业提供图纸给供应商加工的做法,日本汽车企业尤其是丰田集团,在确定了一般的共识界面之后,就放手让供应商去做,在“认可图纸方式”的框架下,设计过程被供应商“浓缩化”了。结果使得各模块的设计可以同时进行,大大缩短了改换车型的时间周期。
企业的集群式创新应该善于“模块集中化”,可以在不同产业集聚区通过收购、兼并、合资、许可证协议及供应商合约,推动技术联合,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形成一个自主创新的网络。这样既可发挥市场调节、产品协作的有利因素,全面强化企业的技术实施机制,又能避免母子公司制带来的较高成本,所以企业集团应该围绕模块集中化,实施集群式创新。企业以集群式创新为目的的模块集中化的过程,是以企业集团为行为主体,控制产业集聚区的各种模块资源,不同模块之间分工协作,分别从事设计、生产、交易等活动;通过这种种活动,模块之间实现联结互动,促成集群式创新。这种集群式创新又分作两个部分,即横向联结不同产业集聚区的优势资源模块,和纵向的客户——供应商的互动,来促成集群式创新的实现。(二)集群式创新实现的案例分析与美欧的纵向一体化的强制性和机械式的组织结构不同,日本的企业组织为授权性和有机式的官僚制度。日本的国内直供商一般属于第一层面的供应商,或称作紧密层供应商,其它的次紧密层供应商或间接供应商则由其协调和控制,因而分布更有层次性。紧密层是系统整合的直接供应商或是技术上对总装厂有重大影响的间接供应商,其责任包括研发(特别是首次应用于汽车业的技术的研发)、管理分包商、准时供应、产品工程师积极配合总装厂工程部门的工作,以及所提供的总成模块质量保证方面的责任等;次紧密层是向前者提供用于系统整合的零部件或提供支持的供应商。不同层面的供应商通力合作,通过这种波浪式的创新传播机理,可有效利用集群范围内不同供应商的优势,实现集群式创新。
供应网络中各个层面上的参与者均使用相同的语言,遵循相同的规则,成为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传播知识促使各个层面的供应商共享默认理解,这又反过来有助于进一步的传播和吸收知识。在丰田公司巨大的供应商网络金字塔中,每一子集群或系统中的小金字塔与网络中的其他子集或金字塔相似,成为相互之间的自我相似;这种自相似的集群的最大益处是内在简单性和对于“处方”的可复制性。以集群式创新在丰田城的传播为例研究其传播机制。如图2A,“组织层面I”是丰田企业集团,第二层面是其直接供应商集群,第三层面是次级供应商集群(为直接供应商供货),直接供应商一般离丰田城不远,次级供应商离直接供应商也较近,相邻次级供应商就是“顾客与供应商的关系”(如图2B)。供应商丰田Kyohokai(供应商联盟)的问题解决小组和Jshuken(自主研)是贯彻丰田主义的有效工具,特别适合丰田生产系统(TPS)在供应商之间的传播。第一或第二层面供应商也会仿效丰田公司,组织Kyohokai(供应商联盟)或Jishuken(自愿学习)委员会。通过多重增值者的努力,丰田公司的知识传播和供应商的发展在较低的成本基础上得以实现,“丰田主义”得以贯彻。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区块链;图书馆;信息安全;存储共享
区块链作为一项重要信息技术已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图书情报领域研究者也纷纷加入相关研究和实践中来。区块链在隐私保护领域的应用,已使数字图书馆用户个人信息隐私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如:柳林子等人[1]提出通过加强行业自律、技术标准、馆员素质和信息保护教育等途径,来促进区块链技术保护读者个人信息的实施;汪琼等人[2]认为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著作权保护中发挥的效用非常巨大。刘红[3]提出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用户和资源数据库“上下游终端”双向加密认证的馆藏资源安全存储应用途径。区块链在图书馆数据共享方面也有一定研究成果。徐俐华等人[4]引入区块链联盟链技术,构建了基于数字图书馆联盟链的信息资源安全共享模型,以此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房永壮等人[5]研究了大数据共享环境下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并提出要保障数据共享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但是,当前关于区块链技术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研究尚不多见,由于信息安全技术不断升级,产生的安全威胁程度和破坏力也相应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而这些都给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
1区块链关键技术
1.1区块和块链式结构
区块是链式存储结构中的数据元素,其中第一个区块被称为创始区块。区块作为区块链的基本结构单元,由记录当前区块的特征值区块头和实际数据的区块体构成。其中区块头包含了每个区块自身的身份识别信息、父区哈希值、时间戳等内容。区块体记录了所有的交易数据。
区块链由区块相互连接形成链式存储结构,它的数据结构含有父区哈希值、随机数、难度值和时间戳等信息,该结构将数据以区块为单位进行验证与存储,由于硬件或管理机构无中心特征,任意节点都是对等的,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将对链上数据库进行共同维护。
1.2哈希算法
哈希算法是提供一个数据的摘要或者指纹,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哈希函数具有无冲突和不可逆的特点[6]。哈希算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哈希算法有MD5、SHA-1和SHA-256等,一般来讲,哈希算法越长,安全性也越高。在区块链中通常采用SHA-256算法,该算法能生成256位,即32字节长度的哈希值,能够满足当前区块链利用哈希算法对交易数据生成交易摘要信息,最终得到Merkle根值的需求。
1.3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
区块链网络系统共识机制是N多个参与者对一个交易或提案是否将交易提交到账本及交易排序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共识机制推动了更多用户参与到区块链网络维护,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使用的共识机制不同,区块链网络及其出现的特点、性能也会有所不同。在当前算法中,主要有工作量证明机制(Pow)、权益证明(Pos)、拜占庭容错协议(PBFT)和改进授权拜占庭容错协议(dBFT)等。
智能合约是部署在区块链网络中的一种服务程序,区块链网络使用智能合约,对分布式账本进行受控访问,支持信息一致性更新。智能合约的编码信息具有开放性,且不受硬件设备的制约。智能合约这种高效、安全的约定协议,可以促使参与用户在区块链上自觉履行所有承诺的协议内容。
2区块链的数字图书馆无中心网络信任安全
2.1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风险
目前,图书馆网络建设和应用大多采用中心化架构,在这种网络结构体系中分布式或联盟链上的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需由核心服务器控制、分配来完成,此种方式在通信过程容易出现非法获取、篡改、欺骗等数据安全问题。因中心化故障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整个系统崩溃,中心化作用和地位已成为整个网络系统的潜在安全威胁。因此,需采取图书馆网络系统中各节点的身份进行管理和认证措施,以确保消息传输安全可靠。
2.2区块链的数字图书馆网络信任机制
区块链融合多维技术,发挥信任机制最大效果,需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结合,打造一个超级账本,确保数据源头的真实、有效。图书馆无中心网络信任,需做到去中心化网络及对传输数据进行验证、审查。在数据使用过程中,由于源头数据问题,造成网络异常,通过相关时间、日志和交易等线索,进行反向追溯,查找问题的根源,找到威胁发起者,对其追责。引入惩罚激励机制,通过区块链网络生态资源,阻止对数据的伪造行为,并对用户正向行为给予奖励。区块链技术能够确保数据在网络中的完整、有效、真实的对等传递,不受制于人为因素的干扰或控制,在区块链的两端,做到人为与技术的结合,最小化信任问题。
2.3区块链的图书馆无中心网络信任安全传输模式
利用联盟区块链的数据加密、身份管理机制与共识算法,基于PBFT设计一种区块链的图书馆无中心网络信任安全传输模式,如图1所示。
网络节点模块用于对Node访问权限的控制和管理。ClientNode发起消息传输请求,构建联盟专用、封闭式通道,联盟区块链节点自主选择加入,但都会受到严格的身份审查,验证通过后才允许加入Channel通道中。AnchorNode负责与其他组织节点的通信,CryptoGenerator读取文件信息进行配置,快速生成证书和密钥。由于通道具有隔离和封闭性,对于外部节点不可见,能够保证内部参与节点完成交易发起和记账可信、有效,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图书馆数据的安全传输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采用信封结构对消息数据进行封装,节点传输数据不再发送至中心服务器,而是通过多节点集群共识模块完成数据完整性检查、消息内容的真实性和身份验证。同时,无需考虑加入节点使用何种通信方式,由此可满足图书馆不同网络协议或版本兼容性的要求。
数据信息处理使用认证授权区块链作为RootCA,将其存储到区块链网络的创世区块中,为节点用户提供登记、事务调用等证书服务。TLS证书保证用户或区块链组件之间通信的安全链接,以解决图书馆无中心网络信任数据来源权威性问题。
合约共识层PrimaryNodeCluster根据制定策略对发起的传输消息进行验证,若请求传输的消息被区块链网络中三分之二的节点投票通过,则把经过签名消息发给PrimaryNode排序服务节点,由其按时间戳来对传输消息进行排序,否则丢弃本次传输消息处理,并返回告警信息给发起端Client用户。排序后的消息在信息传输通道内部送达接收ExecutorNode,由其对接收到的消息内容进行处理,消息一旦被正确处理完成,生成消息传输区块记录,对链上的所有节点发起广播,最后将消息传输的执行结果响应给发起端Client用户,实现联盟区块链图书馆节点用户传输数据完整、可靠。
3区块链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数据信息保护
3.1数据泄露途径与区块链应用于个人信息保护适用性
数字图书馆不仅拥有规模巨大的电子资源数据,还存储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脆弱的网络环境、功能低下的硬件系统、缺少风险意识的数据管理漏洞及不断升级的黑客攻击手段等,已成为当前图书馆用户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尤其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应用感知层,如果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信息被处于监控、识别、追踪的状态下,用户的基础信息、位置信息、行为信息都有被非法获取的可能性,根据获取得到的信息,分析、推断出用户数据隐私,增加读者用户数据泄露风险[7]。
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信任化的特点,引入新的管理机制,信息集中管理向无中心或弱中心化管理转变,从意识、操作、技能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图书馆数据管理者对接触用户数据泄露的机会。区块链对任何的交易行为和业务操作等都有时序记录,可对图书馆用户数据信息进行追溯。
在分布式、多节点、无中心的区块链网络体系中,传统图书馆中心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不再被依赖,而是利用区块链可信任、透明的技术框架,按照智能合约规范对隐私信息自动执行不同等级的保护措施,最大程度限制使用大数据挖掘、知识关联等方式获取图书馆用户数据信息的可能性,降低读者数据信息泄露的风险。图书馆用户使用区块链非对称加密技术,通过匿名或非匿名的方式,关联个人行为数据,允许用户非实名制所持有公钥进行签名,并对数据加密私钥持有者身份进行验证,感知层用户数据得到匿名公钥加密保护,有效降低个人数据被非法获取、篡改的风险。
3.2区块链的图书馆用户全域化数据保护模型
应用区块链基础架构,设计图书馆用户全域化数据保护模型,引入智能合约块锁,使区块链对用户数据保护不再限于指定层级保护,达到保护全域化效果。图书馆用户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储、操作、销毁等全生命周期均能得到区块链技术的保护,以确保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区块链的图书馆用户全域化数据保护模型如图2所示。
图书馆用户全域化数据保护模型采用(p,t)-门限NTRU算法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保存Hash值,当需多租户使用共享密钥对数据解密时,私钥将被分成p份,某一个用户想要获取数据,那么至少需要其他t-1个用户同意,共同解密才能完成,调用数据访问接口实现数据的请求和访问。即使是部分用户通过数据中心对密文pagenumber_ebook=57,pagenumber_book=55得到求和结果,也无法推导出每一个用户的私钥Vk,Epk(Vk)不能被解密,该模型能较好满足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安全防护保密性、防篡改功能要求。
4可信区块链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与共享保护
4.1可信区块链应用于数字资源存储与共享技术优势
在区块链体系中,任意节点用户可随时向图书馆联盟链无中心网络请求数据,对等节点不再受制于中心化平台或系统方面的影响,实现单节点或多节点集群海量数据的公开透明及安全数据的交互共享[8]。在信任问题上,传统馆内部门或馆际之间的信息共享主要出于业务信任关系方面的考虑,这种信任机制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考虑核心智能合约技术可以对信任实施锚定,链上的任意节点均可相互监督,共享信息的参与主体,无论是馆与馆之间,还是馆与数据服务商之间,其信任问题均可解决。
应用区块链技术组织图书馆链式数据资源结构,允许用户或平台管理者参与数据库、安全存储建设,提供资源数据开放式服务,最大化利用数据资源。区块链技术无中心网络信息安全传输和加密算法,结合数据聚合和深度挖掘、知识关联等,完成信息安全认证,提升资源数据存储安全水平和等级。
4.2可信区块链数字资源存储与共享安全架构设计
区块链数据管理中,数据被记录到可信区块链上,元数据在各个参与主体的数据库中存储,程序记录海量数据信息,并将所有数据均存储在区块链网络计算机节点上,使用无中心结构,链上任意节点实时、同步更新存储数据,解决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和共享数据完整、可靠性问题。可信区块链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与共享安全架构如图3所示。
数据存储和共享行动主体或行为一旦被记录到可信区块链上,节点每一次交易信息即被清晰、透明的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交易明细清单。任何节点间交易都能够被查询、追溯,所有交易需使用一组公钥和私钥进行加解密处理,将其添加到可信区块链上,永久不可改变。当对某个区块值产生疑问时,可查看历史交易记录,判别该值的正确性,确定该值是否已被篡改或记录有误,确保数据的存储安全。
设计使用去中心化的机构联盟方式,各机构向信任区块链网络密文公布共享数据索引,通过透明、可控的机制实现机构间(馆—馆—数据商)数据流动和交互。机构与数据源提供者之间,通过数据接口对接,不接触数据平台,所有请求以匿名代码形式发送。整个区块链信任网络中数据索引在区块链中存储,机构获得请求后向区块链上各数据源进行查询,得到详细数据。不允许共享源数据环境下,应用这种共享服务模式,可以增强联盟链多节点数据的共享安全度。
4.3区块链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安全防护保障策略
4.3.1区块链的数字证书双链分离的审计与存储
资源数据的存储模式主要有区块数据结构、非对称加密和记录数据结构等[9],为增强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审计服务、安全认证有效性,将分别记录签发、审计和撤销等相应信息的证书分发链、撤销链进行分离。CA为依赖方提供证书请求验证和管理服务,并将对证书的一系列操作记录保存到区块链中。区块链去中心化的证书状态,在线查询协议OCSP,服务接口对CA维护的撤销链证书状态记录进行审计,在证书分发链CA无伪造虚假情况下,将查询认证结果向发起证书申请者或客户反馈。
第三方其他节点通过CA提供的独立区块链查询,接口对双链上每一次操作都可以进行审计,通过共识机制达到一致性目的。双链分离安全认证在较小空间证书撤销链上,实现高频次数字证书审计数据的查询、认证操作,解决过度依赖中性化服务CA证书签发问题,有效防御针对数字图书馆信息发起的恶意攻击。
4.3.2可扩展的安全多方计算
将共识机制应用于分布式节点共同计算,以达到对数据有效性最大化共识的结果,亦是一种可扩展性、安全多方计算模式(MPCM)[10],用以解决图书馆数字资源安全体系在一致性、完整性和高时间复杂度等方面的问题。数据用户向区块链发送数据存储请求MemoryRequest,运行智能合约随机选择存储节点集合,使用公钥对分割数据集合{di}进行加密,将其发送给存储节点。为可支持系统扩展性,系统会设定时间对节点集合Qs重新计算,新产生数据分块集合经安全传输通信协议转储到Qs’中,一定时间内原节点数据仍会保留,期间一旦出现数据丢失,即可从原Qs相应节点恢复丢失数据。ServiceProvider向区块链发送计算服务请求,进行验证节点权限判断,验证过程由各计算节点异步完成,当获得数据持有者访问权限后,调用预设合约选取“一次性”计算节点集合Qc,加密共享对数据进行分块,作为新计算节点输入,当qc获得全部数据分块,进行数据的安全多方计算,计算结束需由日志信息组成事务信息对事务的合法性进行检验,最终将重构得到的正确计算结果返回ServiceProvider,并执行支付报酬或惩罚等相应的激励机制。
图书馆资源安全防护使用MPCM模型,参与任务计算的节点产生的特征数据通过协作,实现区块链的验证功能。各参与方仅获取与私密数据相应的输出数据,而无法得到任何其他有效信息,自身数据信息不会泄露其他参与计算节点。信息记录保证了资源数据可查询和追溯,通过验证各节点存储的元数据一致性,满足图书馆数字资源安全防护模型的可扩展、高效和安全性需求。
4.3.3云数据验证及完整性保护
网络系统部署由多组数据库服务器构成文件灾备体系,服务器节点对资源数据操作日志及源数据产生的审计验证作为元信息被存储到数据块。数据服务器对某个节点数据进行数据上传、修改等操作时,该操作发生的所有动作信息都会被审计和验证模块监控、记录,并生成一条包含操作类型和节点ID、数据存储路径、时间戳等内容的事务信息,信息验证通过,将被新增到块链上,且对其不可篡改。为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将元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之后,再将其添加到区块链。
数据传输至云存储服务器,节点用户使用私钥加密处理文件数据,通过Hash值,对数据文件进行身份证明和参数完整性校验,以防止对数据恶意篡改及对未授权数据读取或下载,导致数据信息泄露或伪造。云服务器收到节点用户数据上传、提交请求后,检索、分配存储空间资源,然后将请求存储的加密数据进行Databasereplica多副本数据库备份。如果节点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意外损坏,或是遭到恶意的篡改,使用云存储的数据库备份副本,即可对损坏数据实施恢复。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篇4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会计信息系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一、引言
区块链技术架构(Blockchaintechnologystructure,类似Ajax)设计的提出,对数据信息的基础语言或处理平台产生革命性影响,区块链技术结构是当前热门的新型技术。区块链技术结构是比特币的一种底层技术,李政道(2016)可以实现数据结构自引用,同时存储大量商业数据交易信息。最大特征是数据的加密性、公开性、透明性、不可篡改性、会计记录的可追溯性等。马西莫•莫里尼(2016)区块链技术架构的应用将对审计、会计信息、金融、公司内部控制、商业活动等信息数据记录与交易活动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内部控制是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经营活动市场竞争力的保障,中国上市公司已普遍地建立了一套完整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现代,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那些无法有效防的风险将对公司生存发展产生影响。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Hermanson(2000)调查发现信息系统的资源性控制能对管理产生有用价值、改善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影响公司的运营决策。彭家生(2011)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具有时态性,所以区块链技术架构对今天的会计信息系统将产生了新的应用与理论创新机遇。张林,丁鑫(2011)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尚有不完善状态,相关制度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刘梅(2015)会计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对以往传统内部控制理论产生新的需求。综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内部控制的作用、完善和构建,另外大量文献研究围绕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但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提出和构想,学者需要重新对新技术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内部控制的创新进行研究,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二、区块链技术架构下会计信息系统对传统内部控制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变化将体现在:
(一)内部控制的环境将发生变化
在区块链技术架构下的公司会计信息系统推广之后,会计的业务处理较之前相对集中变的去中心化,每下区块链上的参与者都独立自主地进行记录,最后选择出一位最好的会计信息记录者记录商业活动,并将最终数据传输给每一个商业活动的参与者保存。由于区块链技术架构下的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系统的增加了会计核算活动和交易记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为了确保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能像这前那样通过内部控制体系保障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能反映出该活动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公司治理的边界将不断的完善和扩大,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会计知识还要掌握信息化系统,并能够熟练应用区块链技术记账。这就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内部控制体制要比传统管理环境下对会计的控制,增加了对加强网络数据安全以及信息化系统运行稳定要内部控制要求。
(二)控制主体发生变化
在传统内部控制环境下,会计人员是公司业务的重要管理主体。在经济业务发生后要进行记录,并且要严格按照会计处理的流程进行信息分类和账目保存,例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如果有人恶意修改,那么在凭证的存根上很容易留下痕迹。而且会计的每个工作流程都必须经过领导签章,通过层层审核,才能结束此项工作。未来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由人与人的联系转变为网络站点与站点间联系。会计信息记录工作实现区块链分部式记账,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的主体变的不现明确,在方便有效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管理主体风险。但是根据产权理论,公司是有明确主体的私有产权,因此为了保证财产安全与完整,确保公司提供的经济活动信息真实可靠,重新确认内部控制主体成为重中之重。
(三)会计信息理论的挑战
传统的会计信息理论与内部控制理论是建设大不完信息下的,在非对称信息契约下,公司为了获取有效决策信息,不断投入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成本。区块链技术结构下,会计信息理论将一次巨大改革,不管是传统的手工记账还是信息化的会计工作理念,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使其信息能够真实准确,防止会计工作人员弄虚作假,是每个单位都应重视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内部控制为确保公司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务安全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控制流程,只有不断地完善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公司的整体分析以及决策能力,为公司决策者和高层管理者提供正确、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好地实施其工作职能。但是在区块链技术下,会计信息变成共享和完全信息,信息不再是资源和博弈的决胜条件,这将对理论和信息理论产生挑战。
三、区块链技术架构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对区块链技术下会
计信息系统变化认识不到位由于公司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区块链技术架构下会计信息系统认识不足,会计观念还在传统记账和核账的内部控制理念下停滞不前,无法完全的认识到区块链对会计工作颠覆。仅仅认为区块链技术是一种新信息化手段,只是可以替代过去集中核算的工作,从而减轻会计人员记录、内部审计人员的审核,及内部控制的制度性过渡约制产生负效应、会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达到更好的内容控制的准确性。显然这样的认识是不能有效应对区块链技术对传统的会计和内部控制产生的颠覆的。
(二)内部控制的基础工作难以应对区块链技术的挑战
未来实施区块链技术的环境中,将无法建设有机动态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公司部分高层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指使他人对会计信息弄虚作假,公司财产安全性内部控制不足,在区块链的新型商业环境中会对公司经济效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大量非经济管理因素造成了公司会计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的基础工作难以实施,在区块链的经济运行中,将会发生会计信息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工作混乱,会计凭证的保管与传递出现错误,会计数据和财务报告的质量不足,甚至出现个别虚假现象。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
在未来区块链技术结构下,内部监督不健全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督不严格,审计监督职能不全面。内部审计部门对一些技术性违法和外部区块链上的其它公司的违规问题产生忽视,将影响本公司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二是审计人员的制度实施边界产生模糊。审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部门,不同公司的审计部门与会计部门会因区块链的记账特点而将审计范围混为一体,工作的严谨性和审计监察边界难以划分。
四、应对区块链技术架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革命的措施
(一)提高公司管理者的区块链技术认知
我国是“互联网+”的创新大国,未来必将是普及区块链技术架构下的公司会计信息系统最快的国家和地区,对于传统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种新生的冲击,在内部控制制度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得到公司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公司领导者是该公司的引导者和决策者,如果没有公司领导者的支持的区块链技术架构下的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内部控制的完善将很信难以进行下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论哪家公司都需要符合制定和优化本公司的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相关内部控制的制度性变革。只有公司的管理者技术意识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抓住区块链技术到来对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挑战的主动优势,所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要有强烈的责作感和紧迫感。
(二)做好区块链的会计基础管理工作
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会计数据流程是否规范,基本数据是否准确、真实、全面、公允、高效、完整等。为了完善区块链技术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公司必须建立健全的新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新的员工岗位责任制度、云计算记录操作流程管理制度、大数据维护流程管理制度、移动互联网管理制度、传播交易信息安全保管制度、去中心化权威机构管理制度和可追溯性管理等制度。要完善好会计信息档案保管工作,包括联盟链的输入输出数据的管理、提前备份数据的管理、工作量证明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程序等方面的管理。
(三)强化区块链下的内部审计
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在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中将担负重要的信息监督职能。内部审计人员要持续检查与信息化系统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工作与数据生成,以确保账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者和提供原始数据的部门要积极配合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审计检查该部门在区块链上制作和传递的电子数据与书面提供的资料是否保持一致,防止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等现象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内部审计人员要确保审计其独立性,公司治理中的审计委员会要为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可以直接跃过中间管理层,向公司第一负责人进行汇报提供基础和保护。在开展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运行后,会计的工作范围将得到了更大物理空间的职能范围的扩展。此时,内部审计工作要与会计工作的变化相结合,鉴于区块链技术架构下业务的巨大变化,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主动积极参与与会计工作有关的深入细节,在源头上深度参与以保证公司在区块链技术下会计记录信息得到为管理决策有效服务,并且公司的治理得到相应的优化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政道,任晓聪.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探析及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0):75-78.
[2]马西莫•莫里尼,王潇靓.从“区块链热”到金融交易实践[J].金融市场研究,2016,(07):113-126.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区块链;物联网;农销生态系统;智能合约
1三大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正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三大问题出现在农业生产、流通与消费方面。
1.1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环境下,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3]的问题日益明显,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由总量不足所引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仅是简单的“调结构”和“去库存”[4]。一方面大部分的农民因为不知道地里种什么收益高而觉得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因为缺乏有效抵押物且现阶段征信机构存在信息不完整、数据不准确、信息调取成本高等问题,农户难以筹集生产所需资金[5]。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收益持续下降,使得农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减弱。
1.2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农产品流通实质上是农产品从生产地流通到销地或消费者的过程。农产品流通是否高效安全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也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关系着农产品能否有效实现自身价值,最终影响农村市场的繁荣程度。农产品具有地域性、季节性与时效性,但在我国当前环境下,尤其是在生鲜产品方面,流通成本高但效率低,冷链物流设施与技术落后,损失率往往达到25%~30%[6],农产品无法有效实现保值增值,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反过来也影响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1.3消费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农产品溯源虽然自古就有,但时至今日其发展也不甚全面。当前我国主要参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农业部、工信部、商务部等国家部门与各大商家平台对可追溯性产品的支持程度有着明显差异;因为信息平台、信息服务平台、追溯软硬件的缺失,我国的消费者目前尚不能有效迅速的获取产品相关信息;因为存在“中心化”的问题,生产销售并未真正意义上实现公开透明,消费者信心仍旧不足。
2应用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区块链技术
2.1区块链原理
区块链技术起源于2008年由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nakamoto)的学者在密码学邮件组发表的奠基性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区块链是一个利用共识机制、密码学原理、智能合约等技术的分布式数据账本,是一种通过去中心化、可信的方式构造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模型[7]。
2.2区块链的安全机制
为搭建一个新型而又真实可靠的农业生态系统,规模化地实现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利用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本身拥有的数据加密、信息可溯源、分布式储存等特点,很好地解决现代农业发展所遇到的三大环节上出现的问题。首先在数据加密方面,区块链中的数据以哈希值的方式存在,每一个关键字只有一个散列地址与之对应,更改一小部分就会导致随后的哈希值产生巨大变化,提高了篡改数据的难度[8];而数字签名技术常与哈希函数一起进行数据加密,采用两对非对称密钥,双重加密认证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的可信任性。应用于生态体系中产生新的智能合约能很好的解决农户贷款难等信用问题。在可溯源性方面上区块链是由各个区块依据时间顺序链式排列,新的节点信息加入链式结构中,必须经过已存在所有节点的共识性验证来实现节点之间建立信任、获取权益,经过验证的节点获得权限后在区块头添加时间戳,时序结构和录入时间戳等技术为实现追本溯源提供了理论性基础[9]。它使得在该生态体系中,任何一方都能迅速地获得关于产品的有效信息,降低溯源追责难度的同时大幅提高公信力,提升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再者,在分布式存储这一特性下,区块链结构在每个区块间实现点对点的数据传输,每个区块的平等化对待,保证其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10],各个环节同步记账防止篡改,用于生态体系中可以将生产方、运输方、经销商、消费者组织起来共同记录,利用相互之间的利益不相容机制形成制衡,杜绝恶意压价、抬价等行为出现并且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3基于区块链技术下的农业生态体系模式架构
3.1生产方面
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上,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民,因为缺乏妥善的信用抵押机制,农民贷款整体上比较困难;而在农业生产中,农业经营者需要承担农产品滞销、自然灾害等问题带来的风险,但时至今日农业保险仍然面临品种少、覆盖范围低、赔付过程复杂,周期长等问题,农产品生产者的权益无法保障,农户生产积极性低。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智能合约理念建立起多方担保的农业信贷支农模式,以区块链为载体,超出地域甚至国家的局限,在互联网上发挥出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高效率、低成本、信息完整透明、数据准确安全的作用。信贷用户的每一笔交易都将被追加到区块链账本上,担保方与信贷用户都被允许了解其信息,与传统信贷不同,区块链技术下的信贷模式以信息抵押代替传统的物资抵押,申请贷款时不再依赖银行、征信公司或者中介机构提供的信用证明,调取区块链的相应信用信息并签署智能合约即可申请。征信数据获取后引入区块数据层区块中进行非对称加密,对每个信贷用户的身份进行标识认证,依其去中心化特性将用户信息公开透明化,其精密的加密技术提高了造假的成本,使得数据难以篡改,攻破传统信贷模式的时间、空间与资金的约束,保证农产品生产者与担保方信息传递。同理,应用于保险方面,因为智能合约具有自治、去中心化的特征,一旦检测到农业灾害,合约便会自动启动,赔付流程为智能评估、验证、赔款,使得流程简化而效率提高。
3.2流通方面
与其他物流不同,农产品物流的地域性与时效性更加明显,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在现有的供应模式中,区块链技术将有助于其优化与改造。借助物联网运行机理,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上将有助于解决流通过程中频发的难题。在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由物联网相关监控设备进行数据的实时监控,并将数据实时传入区块里进行加密存储,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用性,若出现异样情况,整个区块链因其共识机制收到相关预警,有助于及时止损。对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运维成本有重要意义。
3.3销售方面
在传统的农销模式下,买卖双方以及农产品销售商和农产种植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经销者有可靠的数据评估农户提供的农产品,消费者无从溯源、无法知晓所购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对生产的信任度降低。将区块链技术引进农业销售则可以有效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零售终端的全过程信息查询,达到质量安全追溯的目的。在农产品溯源链中,相关用户进行注册后信息存入区块中获取相关授权和认证,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的同时也会授权获得密钥进入区块链实现追溯数据查询,保证溯源架构体系的参与者可以进去区块链了解节点内信息。在每一节点上录入产品种植、流通、销售等全部信息,依靠不对称加密和数学算法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为因素,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可靠性。此过程也将保证相关监管部门在更高授权中对数据的随时查询,如若出现不实信息,则可顺着区块链链条进行纠责。而采购商通过种植过程以及大数据分析,选择信任的农户,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篇6
48.58%投资者首选金融领域,部分投资者更看好未来三年中小媒体的发展。
2、全球市场
截至2017年末,全球区块链创业公司超过1600家,获得融资的公司分布在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间,融资总额近20亿美元。
3、中国市场
截至2018年4月末,中国市场上在营区块链企业超过320家,北上广地区超过占据73.07%,共获得融资89.14亿元,其中2018年前4月共获得融资63.06亿元,占融资总额的70.74%;融资数量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达到30.53%;超过六成的交易仍布局种子轮/天使轮。
4、投资机构
截至2017年末,141家IVC和119家CVC参与区块链投资交易,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9.24%、121.78%。
2017年起,数十支市场化母基金和引导基金宣告成立。
2018年新设区块链母基金和引导基金的数量及频率明显加快。
1区块链产业图谱
1.1架构设计
从架构设计上来说,区块链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设施层、技术扩展层和垂直应用层,它们相互独立但又不可分割。三大层次中,根据应用方向和场景不同,又可以细化出数十个细分领域。
图1-1:区块链层次架构及代表产业
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基础协议和硬件设备。基础协议是区块链技术的基础,它维护着网络节点,构建网络环境、搭建交易通道以及制定节点的奖励规则。区块链相关硬件设备主要包括比特币矿机设备等。
技术扩展层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字货币方向,主要指各类虚拟货币平台,用户通过这类平台进行虚拟货币与法币之间的兑换;第二类是扩展应用开发,衔接垂直应用,可以为某个特定的内容生产商提供定制服务,这将是区块链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例如智能合约。
垂直应用层的产品是可以真正直接使用的产品,但大规模在行业内使用的产品目前几乎是空白。数字货币钱包是当前垂直应用层最简单、最典型的代表。
1.2区块链技术应用领域
中国区块链技术主要应用领域涉及金融、信息安全、供应链、公共服务以及物联网五大方向,可以落实到数十个具体应用场景,贯穿挖矿、货币交易、基础设施、平台技术、相关服务、行业应用多产业层次,区块链产业链基本形成。
图1-2:区块链应用落地五大领域
1.2.1金融领域
一方面,区块链技术能够将各类金融资产转化为链上的数字资产进行管理和交易,例如跨境支付、证券交易等,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的特性能最大程度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和可信任程度;但另一方面,作为新技术,区块链技术在系统稳定性、应用安全性、业务模式等方面尚未成熟,金融业务场景的应用和普及可能会受到时效性、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
表1-1:金融领域应用案例
1.2.2物联网领域
在去中心化的物联网愿景中,区块链技术作为媒介,可以让物联网上的每个设备独立运行,整个网络产生的信息可以利用区块链的货币特性与智能合约进行保障。
(1)安全性。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可以确保在特定条件触发的时候将信息发送给恰当的对象,同时利用中心化服务器收集和存储数据的物联网架构可以把信息写入固定的账本,保证事实的安全性和唯一性,例如可以应用区块链数据在物联网通信中执行商业条款。
(2)可信性。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账簿,各区块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独立的工作能力,保证链上信息不会被随意篡改。基于此,分布式账本可以为物联网提供信任、所有权记录、透明性、通信支持,并且可以为所有物联网交易添加时间戳,实现防伪溯源。
(3)效益性。因为区块链技术可以直接实现点对点交易,省略了中间其他中介机构或人员的劳务支出,可以有效减少由第三方所产生的费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表1-2:物联网领域应用案例
1.2.3公共服务领域
传统的公共服务依赖于有限的数据维度,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够全面且有一定的滞后性。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使链上的数字化证明可信度极高,在产权、公证以及公益等领域都可以以此建立全新的认证机制,改善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水平。例如公益流程中的相关信息,如捐赠项目、募集明细、资金流向、受助人反馈等,均可以存放于区块链上,在满足项目参与者隐私保护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地进行公开公示,方便公众和社会监督。
表1-3: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案例
1.2.4供应链领域
由于数据在交易各方之间公开透明,从而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形成一个完整且流畅的信息流,这可确保参与各方及时发现供应链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率。区块链技术可以避免供应链纠纷。所具有的数据不可篡改和时间戳的存在性证明的特质能很好地运用于解决供应链体系内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纠纷,实现轻松举证与追责。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于产品防伪。数据不可篡改与交易可追溯两大特性相结合,可根除供应链内产品流转过程中的假冒伪劣问题。
表1-4:供应链领域应用案例
1.2.5信息安全领域
去中心化的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路径,确保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同时保证了数据的不可篡改和伪造。基于区块链的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信息传播路径的安全问题。
表1-5:信息安全领域应用案例
2区块链投资赛道分析
图2-1:2015-2017获投企业行业分布
据投中信息数据终端CVSource数据显示,区块链技术三层架构中的垂直应用层是众多投资人布局的集中点,而基础设施层投资力度相对较弱。2015-2017年间全球发生的459笔投资交易中,投向金融、企业服务和文化娱乐三个方向的投资人数最多,特别是金融领域投资数量相当于其他行业的总和。其中复杂度低但周转频率高的项目更加受到投资人的青睐,例如支付转账、证券发行过户交易、标准化资金清算结算等。细分领域方面,相较于2017年之前,投资人最大的变化在于更看好虚拟货币和区块链的中小媒体在未来三年的发展前景。
2.1金融板块
图2-2:2015-2017金融板块获投企业细分领域分布
223笔投资金融领域的交易大致可分为8个方向。其中虚拟货币的渗透率名列榜首,比重达到了52.47%。一直以来虚拟货币都是区块链技术最大也是最具知名度的应用市场,国内外专注于虚拟货币的机构和企业比比皆是,相关投资者数量正在迅速增加。根据AppBi的中美AppStore中区块链App报告显示,中美两国应用市场上和区块链相关的App共2993款,其中中国930款,美国2063款;从涉及区块链的不同业务模式来看,主要涉及虚拟数字钱包、区块链资讯、虚拟数字货币行情服务等三个方面,虚拟货币及其生态相关仍然具备相当广阔的辐射范围。
此外,在虚拟货币的细分领域中,货币交易所和矿机日渐趋于成熟。国际市场上,韩国虚拟货币交易所Bitplus为提供安全迅速的交易服务,开设线下虚拟货币交易所;日本加密货币交易所BITPOINT马来西亚站2018年5月上线;微软正在计划从数字黄金,智能合约以及小额支付三个方向入场。国内企业在虚拟货币方面也不遑多让,特别是在矿机的生产和维护链条上,目前世界排名前三的数字货币矿机生产商分别为比特大陆、嘉楠耘智和亿邦科技,其中嘉楠耘智已于2018年5月向香港交易所递交IPO申请,投中研究院认为此举将引发矿机托管的进一步火热。但不可避免的是,挖矿有其自有的模式瓶颈和资源上限,相关业务能否做到可持续性发展仍然是个疑问。
2.3企业服务板块
图2-3:2015-2017企业服务板块获投企业细分领域分布
随着大众对区块链技术接受度的提高和研发步伐的加快,区块链技术在企业服务方向上的应用越来越多样化。从2015年到2017年之间,数据、信息安全、财税、法律等企业服务投融资交易逐渐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区块链+人才经济”的模式逐渐走入投资人的视野,在企业服务中的占比已经达到3.15%。人才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作用举重若轻,然而随着需求的增加,招聘行业同样存在过度竞争、不实内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区块链+人才经济的模式能够创建甲乙双方同时维护的平台,让每一个参与的用户都享有公平的数据所有权,打通招聘市场壁垒,提高人才与岗位的精准适配率。同时随着人才信任体系的建立,全球人力资本流动在数据、信任和支付体系上成为可能。
2.3文化娱乐板块
图2-4:2015-2017文化娱乐板块获投企业细分领域分布
文化娱乐版块中,约有42.86%的交易布局在区块链媒体,特别是2017年末开始大规模爆发;进入2018年以来同样有十数家内容自媒体获得金额不菲的资金支持:3月1日,深链财经宣布获得来自梅花天使、PreAngle等八家基金的1000万元天使投资;3月2日,巴比特宣布完成由普华资本和泛城资本联合领投1亿元A轮融资;3月6日,区块链门户网站火星财经宣布获得A轮融资,融资后估值达到1.5亿元;5月22日区块链媒体“起风财经”宣布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之一首建投作为一家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表明国家队资本首次入场投资区块链媒体。投中研究院认为,区块链媒体的崛起首先来自于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媒体作为信息的传递者,能够及时迅速的为相关利益方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市场信息的流动性,为投资者与企业之间构建畅通的沟通桥梁。其次,区块链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媒体资源的权威性。优质的、客观的媒体资源可以反作用于区块链企业,为其业务发展提供高可信度的背书。
3全球区块链投融资发展现状及趋势
3.1企业年均增速超过50%,美欧资本优势明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区块链企业一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末,全球共有超过1600家区块链创业公司先后设立,较2012年不足200家的情况增长了十余倍,年均增长率达51.6%。其中增速的峰值出现在2013年,达到158.96%,后续增速有所回落,但企业数量一直保持正向增长。
图3-1:2012-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增长情况
从地域分布来看,区块链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追捧,但仍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大部分企业集中在美国、欧洲及亚洲少数国家和地区。目前获投创业公司主要分布在全球45个国家,多集中在欧美和亚洲等国家,前十位的国家企业总量占比83.08%,其中美国优势领先,欧洲国家紧随其后,美欧资本优势凸显。
图3-2:全球区块链企业地域分布
3.2融资规模持续上升,2018年交易量将爆发
在企业融资规模方面,近六年来一直保持持续性的增长,融资总额近2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6.66%。与融资频次变动趋势相符,融资规模涨幅的峰值同样出现在2013-2014年间,高达316.09%。同时随着融资频次呈现下降趋势,企业的单笔融资金额也在不断扩大。
在企业融资频次方面,近六年来呈现波动上涨的态势。2012-2017年全球区块链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695起,单个年度的融资频次从2012年的7件上升到2017年的168件,其中在2013-2014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并最终达到近几年的峰值,但在随后的两年中渐渐冷静下来,直至2016-2017年间随着区块链概念热度的提升又再次涌现出大量投资机会,企业融资频次持续上涨。
图3-3:全球区块链企业融资规模及频次
投中研究院认为,2013-2014年度区块链领域投融资活动的剧烈波动与比特币的快速增值有一定关系。作为区块链领域最为人熟知的比特币,其价值动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区块链领域投融资趋势。2013年比特币被法律承认为一种金钱货币的形式这一事实使其价格一路走高,甚至超过了黄金,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趋之若骛,带动了整个区块链VC/PE行业的兴盛。
3.3融资轮次逐步后移,持续经营仍是难题
在投资轮次方面,机构投向的阶段逐渐后移,从初创期延伸至成长期和成熟期。2012-2017年,种子轮和天使轮仍然是投资机构最青睐的投资阶段,但该阶段的比例已由100%降至约50%。投资轮次后移意味着投资机构的目光不仅仅聚焦于区块链项目的创新性,也在逐渐关注区块链产业聚集。然而区块链企业获得后轮融资的比例要远低于其他相类似的新兴技术企业。2CBInsights数据显示,2013-2014年间,共有103家区块链企业获得种子轮或天使轮融资,但仅有29%左右的企业获得次轮融资,至D轮时仅剩一家企业硕果仅存。“易创立,难存续”成为区块链企业的特征。
图3-4:2012-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融资轮次分布
4中国区块链投融资发展现状及趋势
4.1企业数量连续六年正向增长,地域分布东强西弱
据投中信息数据终端CVSource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市场在营的区块链企业已超过320家,且在2012-2017年度连续六年保持增长。增长量最多的年份分别出现在2014年和2017年,原因在于2013年起比特币市场行情火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进入人们的视野,一大片“币族”区块链创业公司顺势成立;而在经过2016年“区块链技术元年”的洗礼后,2017年区块链的概念更加成熟且再次被炒热,初创企业数量更是直线攀升。新增企业仍以北京上海两地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地区特别是杭州市新设企业的增速飞速提升,正在逐渐缩小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
图4-1:2012-2017中国区块链新设企业增量
据投中信息数据终端CVSource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共有168家区块链企业获得融资,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东部地区中仍以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居多,三地合计占比超过70%。东部地区的强盛依赖于政策导向和创业氛围的构筑: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行业资源丰富,政策扶持力度大,吸引了更多的创业者入驻,使得北京区块链企业数遥遥领先,占比达到40.38%;上海则作为金融中心,市场前景较其他城市更为广阔,紧随其后约占19.87%;广东省和浙江省区得益于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开放性思维,块链产业融资情况也有着良好的表现,分别位列第三、第四位。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企业的创立,东部成熟地区的竞争将会趋于饱和,企业未来应用市场的开发也将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张。目前陕西、河南、四川、重庆等地已经有少数企业获投,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会逐渐得到缓解。
图4-2:中国区块链企业地域分布
4.2融资总额爆发式增长,单笔融资额逐渐扩大
2013-2017年,中国区块链企业融资总额和融资频次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除2015年有所下滑外,总体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状态。从融资规模来看,2013年融资总额仅有1.74亿元,至2017年已经攀升至13.5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0.81%。从融资事件数量来看,2013-2017年总体也发生了剧烈的增加,从19件激增到72件,年均增长率30.53%。投中研究院认为,2015年融资情况的回落可能源于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监管之争,后期行业监管的渐渐成形从侧面进一步推动了区块链行业的蓬勃发展。
图4-3:中国区块链企业融资规模及频次分布
进入2018年以来,随着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的落地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清晰,融资情况产生了惊人的增长。据投中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4月,本年度区块链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106件,涉及金额超过63.06亿元,无论是融资规模或融资频次都远远超过之前年度。其中最大单笔融资来自于中国平安旗下金融管理门户金融壹账通,获得了由SBI投资(思佰益)和IDG资本的6.5亿美元。从单笔投资额的分布来看,千万元级别的投资额仍是当前市场的主流方式,约占市场总量的38.68%,但值得注意的是,10.38%的区块链企业已经能够获得亿元以上的融资,开始进入有序的发展阶段。
图4-4:中国区块链企业2018年融资额度分布
4.3融资轮次后移,初创期投资仍占半壁江山
图4-5:2013-2018中国区块链企业融资轮次分布
在融资轮次方面,中国区块链企业近年来的融资轮次也在逐步后移,与国际趋势趋同。但种子轮及天使轮的占比仍然保持在60%以上,获得D轮以上融资的企业屈指可数,生存难同样是中国区块链企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区块链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国内区块链的相关领域研究、标准化制定以及产业化发展,力促区块链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截至2018年4月底,国内共有浙江、江苏、贵州、福建、广东、山东、江西、内蒙古、重庆等多个地区就区块链了指导意见,多个省份甚至将区块链列入本省“十三五”战略发展规划。
5投资机构类型分析
活跃在区块链市场的投资者中,除了最普遍的IVC,各大型集团CVC也带着自己的产业优势强势入场,不断进行试点和布局。另一方面,带有引导社会资本作用的母基金、产业基金与专项基金等也加速设立,凭借政策优势引导区块链产业有序发展。
5.1IVC仍是主流投资者,CVC抢滩布局
据CBInsights和公开数据透露,自2012年至2017年末,区块链领域中活跃的传统风险投资机构(IVC)总量从6家增长至141家,年均增长率高达69.24%,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4-2016年间活跃机构数量增速放缓甚至稍有回落,但随即又在2017年超过140家,增速高于2013-2014年间。据投中CVSource数据显示,2016年新设立活跃机构约占活跃机构总数量的13.04%,2017年该比例上升至17.80%,投资机构对区块链领域的机会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但是作为技术驱动型行业,目前区块链底层技术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距发展成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块链大型应用的开发与落地,短期内难以达到一定规模。由此,头部VC/PE机构对待区块链投资保持有高度的理性,在项目的选择上相对保守,而成立时间相对较短、专注于投向区块链行业的众多新兴机构则表现出了更高的活跃度,投资频率也相对较快。
表5-1:IVC机构代表性投资案例(按融资总额排列)
总体而言,投资于区块链的CVC与IVC在近六年的变动趋势趋同,呈现出曲折上升的状态,其中传统的IVC数量相较于CVC有着绝对优势,这可能源于IVC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和调度经验更为丰富,以及CVC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地区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但二者之间的差距近年来也在不断缩小。CVC综合了传统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和IVC的优势,未来可能与IVC等传统机构平分秋色。
图5-1:全球区块链行业活跃CVC与IVC变化趋势
CVC的崛起令人耳目一新。据投中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12年区块链领域活跃CVC数量仅有1家,截至2017年年末已升至119家,其中2014-2015年是CVC的高速发展期,增速高达394.44%,这一现象极大程度上源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性与可持续性。区块链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是一项长期战略性投入,BAT等互联网巨头及CVC能够利用企业的技术场景优势,赋能区块链生态,在继续加速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地的同时,为更多合作伙伴输出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实现合作共赢。但区块链技术的日益突出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纷纷到场,CVC的战略布局更应该侧重区块链技术的杀手级应用开发及落地。
图5-2:国际大型企业CVC区块链领域布局
图5-3:国内大型企业区块链领域布局
5.2母基金及专项基金纷纷成立
此外随着区块链热度不断上升,市场化母基金及引导基金的设立速度也随之加快。自2017年4月起,浙江、江苏、贵州、江西、广东、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已有数十支市场化母基金或引导基金宣告正式成立,2018年新设区块链母基金和引导基金的数量及频率与往年相比有明显提升,市场化机构和国有资产蓄势待发;特别是区块链投资专项基金也纷纷亮相,为精准投资区块链技术助力。
表5-2:2017-2018新设母基金及专项基金一览
与单一基金相比,母基金的分散布局更具备平滑风险的优势,大体量、多渠道的配置方式也更加容易整合行业内基金、项目和相关的服务机构,降低项目的准入门槛,形成完整的投资生态圈,加速资本的流通。除市场化机构外,国有资本的加速入场也为区块链行业的发展助力。一方面,国有资本的权威性能够为区块链企业吸引人才提供支持和背书,缓解区块链行业人才短缺的窘境;另一方面国有资本流通及使用过程中的制度性和规范性能够有效的影响区块链企业的规范化发展,提升行业合规水平,使区块链行业在资本和人才的双重推动下实现高效、正规、有序发展。
6区块链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6.1产业发展驱动因素
6.1.1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是驱动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首要原因。区块链作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近年来已成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许多国家政府研究讨论的热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题为“金融科技与金融服务的初步思考”的报告中认为引入CBDC(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中央银行更有效地履行其金融职责,这种创新可以更有力地利用中央银行网络作为防范私营虚拟货币创新的手段,此外跨境支付可以从区块链技术中受益。
美国对区块链的发展持积极支持态度。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于2017年7月首次发放清算和结算数字货币衍生品合约的牌照,总部位于纽约的比特币交易平台LedgerX获准为与加密货币市场挂钩的期权和衍生品提供清算服务。
在日本,区块链的合法化进程速度及政策支持程度领先全球。2016年3月,日本内阁通过投票,将比特币和数字货币均视为数字等价货币。同年4月,日本将比特币作为一种付款方式并将其合法化。2017年7月起,日本日本新版消费税正式生效,从交易所买入比特币所需要的8%的消费税正式取消。
尽管我国尚未正式出台国家层面的区块链技术应用相关的监管法规,但各地政府已经出台有关区块链的政策指导意见及通知文件以支持探索区块链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并防范数字货币及ICO风险。截至2018年5月,国务院共出台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等4个涉及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政策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3个区块链相关政策文件;北京颁布了4个涉及区块链技术政策文件,数量居全国首位;广东省深圳和广州分别出台3个、1个相关文件;上海涉及区块链的政策文件数量为2个。
图6-1:我国部分区域区块链相关政策文件数量
(1)国务院
国务院自2017年来发文推动研究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信用评价机制。鼓励利用开源代码开发个性化软件,开展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试点应用。促进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建立新型社会信用体系,最大限度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和风险。创新体制机制,突破院所和学科管理限制,在人工智能、区块链、能源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基因工程、数字创意等交叉融合领域,构建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网络。
(2)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6年10月颁布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并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2年)》提出区块链等领域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规划,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也将推动组建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推进区块链等领域标准研制纳入《2018年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要点》。
(3)北京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自2016年便将推动中关村区块链联盟设立作为2016年度绩效任务,加快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在支付清算、数字货币、财富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与应用,同时鼓励发展区块链技术、可信时间戳认定等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2017年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等八个机构在《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办法》中明确要发展基于区块链的绿色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提高绿色金融项目安全保障水平。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也出台管理办法支持金融科技企业为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化投资、智能金融等前沿技术示范应用,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并按照金融科技企业与金融监管机构或金融机构签署的技术应用合同或采购协议金额的30%给予企业资金支持,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4)上海
上海从2017年开始加大了对区块链的关注,上海市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率先行动,跟踪服务庙行区块链孵化基地建设和淞南上海互联网金融评价中心建设,依托专业团队和市场力量,推动金融科技公司发展成为宝山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创业投资基金和天使投资人群集聚活跃、科技金融支撑有力、企业投入动力得到充分激发的发展模式。2017年4月,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技术专业委员会了国内首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区块链自律规则,要求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应用区块链技术应当注重创新与规范、安全的平衡,应用区块链技术探索业务创新,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全方位关注区块链技术的设备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密钥安全,及身份认证机制、权限管理系统等。
(5)广州
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促进区块链产业发展办法》对区块链产业实行培育奖励、成长奖励、平台奖励、应用奖励、技术奖励、金融支持和活动补贴。这是目前国内对区块链产业扶持力度最大的政策奖励措施。
(6)深圳
深圳市重视对区块链产业的政策奖励。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在《市经贸信息委关于组织实施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专项2018年第二批扶持计划的通知》中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应用环境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专项2019年扶持计划给予资助。按投资计算,单个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200万元,资助金额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于2016年11月颁布的《深圳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区块链、数字货币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探索。此外,深圳市人民政府也在《深圳市扶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措施》中设立金融科技(Fintech)专项奖,重点奖励在区块链、数字货币、金融大数据运用等领域的优秀项目,年度奖励额度控制在600万元以内。
表6-1:我国区块链政策文件一览
6.1.2经济因素
资金是驱动块链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因素之一,各类投资机构是区块链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风险投资机构是区块链领域内的主要投资力量,此外以高盛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在区块链投资领域也占据重要地位。大型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是最主要的区块链技术投资方,超过50家公司从2014年起就开始对该领域进行投资布局。自2014年6月以来,花旗等美国10家最大的银行中有9家参与了六个区块链公司的融资活动,这些资金总共达2.67亿美元。在对区块链技术公司进行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中,谷歌和高盛是当前全球投资区块链公司最活跃的两家机构投资者。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是全世界第二大企业投资者,仅次于投资了包括银行财团发起的研究新区块链应用的公司R3和加密货币交易平台Kraken在内的日本金融巨头软银。
2015年以前,主要的投资大多集中在与比特币相关的企业中,比如矿机芯片、交易平台、支付汇款、钱包服务等相关企业。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在了区块链技术研发及行业应用上,推动了包括交易后清结算、智能合约、供应链、物联网、医疗、身份认证、数据存证、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发展。
根据CBInsights的全球比特币和区块链公司投资交易分析报告,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ICO项目累计融资总额已经超过20亿美元。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有超过250个区块链团队完成ICO融资。全球范围内总ICO交易和投资比传统股票交易的数量和金额增长都更为迅速。对可用资本的需求促成了区块链企业放弃传统的股权融资方式,改用ICO的方式筹集资金,而这反过来带动了对加密货币的需求。
此外,跨境支付的增长也对区块链的发展产生了驱动作用。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跨境支付规模以年均5%速度增长,2016年已达6010亿美元。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小交易流程中的中介机构作用,降低交易各环节成本。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2017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4.36万亿元。区块链技术为支付领域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率优势,随着我国跨境贸易规模的扩大将拥有广阔前景。
6.1.3社会因素
区块链技术向各个领域特别是金融领域迅速渗透,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已经被全球很多国家提到战略高度,而由全球性的金融机构组成的跨境区块链联盟已积极行动,成为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最具代表性的为R3区块链联盟和超级账本。
(1)R3区块链联盟
R3区块链联盟于2015年9月份成立,目前已经有大约42家国际银行组织加入,成员几乎遍布全球,包括富国银行、美国银行、纽约梅隆银行、花旗银行等。其主要致力于为银行提供探索区块链技术的渠道以及建立区块链概念性产品。R3使用以太坊和微软Azure技术,将11家银行连接至分布式账本。2016年4月,R3CEV与微软正式建立合作关系,研究实验区块链应用,并推出了他们专门为这一目的建立的最新分布式私人账本Corda。
(2)超级账本(hyperledger)
超级账本(hyperledger)是一个技术驱动型组织,由Linux基金会于2015年发起,目的为要成员共同建立并维系一个跨产业的、开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平台,满足来自多个不同行业各种用户案例,并简化业务流程,使区块链技术不仅仅应用于金融领域,同样也转向制造业、银行、保险等行业。超级账本的项目成员中,科技公司、金融机构以及各类区块链公司是主流,包括荷兰银行(ABNAMRO)、埃森哲(Accenture)等十几个不同利益体;核心成员中科技公司占据六成以上,将hyperledger打造成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技术驱动型组织。
表6-2:国际代表性区块链联盟组织
除此之外,大型集团更是以联盟形式进军区块链产业,例如Ripple吸引盟友加盟实时支付平台;Barclays和Safello联盟,提供POC机制;Gemalto和Symbiont合作,用区块链提升数字网络安全等。
据投中研究院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至2018年初,中国成立的区块链相关的行业协会或联盟近20个。联盟、协会的成立可以为区块链行业相关机构和人员提供一个专业领域的交流及合作平台,对于中国区块链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发挥极有益的作用。从各联盟的分布地域看,区块链联盟主要覆盖于北、上、深等一线城市,部分较为发达的二级城市也逐渐开始引入,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数量较少;东部地区发展较中西部明显具有优势,但中西部地区也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
(1)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CBRA)
“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是专业的区块链学术研究平台,研究成和区块链技术的市场应用平台,推动具体应用规则的规范化、标准化,进行项目落地与路演,形成区块链研究领域具有高端学术品味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CBRA的参与机构多为金融机构,包括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万向控股、包商银行、营口银行等。
(2)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ChinaLedger)
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是由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机构共同发起的区块链联盟,致力于开发研究分布式总账系统及其衍生技术,其基础代码将用于开源共享。主要有四个目标:聚焦区块链资产端应用,兼顾资金端探索;构建满足共性需求的基础分布式账本;精选落地场景,开发针对性解决方案;基础代码开源,解决方案在成员间共享。联盟成员涵盖国企和民企,包括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招银前海金融、厦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大连飞创、通联支付、矩真金融、万向区块链实验室等。
(3)金融区块链联盟(金链盟)
金链盟的目标是在3至5年内研发一条或多条金融区块链,推出多种广受欢迎的区块链终端应用,制定一批高水平联盟标准,申请一批区块链专利技术。目前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平台、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区块链云服务、区块链理财产品一二级市场、区块链信用服务、区块链在积分领域的应用、区块链票据应用数字资产登记和转让等12个联盟课题研究计划。金链盟的参与成员多样化,有大型集团如腾讯、华为,也有金融机构如京东金融、招商证券、安信证券,同时还有区块链领域内优质企业。
表6-3:中国代表性区块链联盟
6.1.4技术因素
区块链技术未能大规模引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限制,但在2015年我国区块链技术开始取得飞速突破,2015年后我国区块链相关专利增速超过200%,成为我国专利数量增长最为快速的领域。在IPRdaliy和incoPat创新指数研究中心联合的《2017年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100强》中,中国入榜的企业占比49%,其次为美国占比33%。其中阿里巴巴以总计49件专利排名全球第一;排名第二的美国银行全球专利总量共计44件;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排名第三,拥有33件全球专利总量。在全球排名前100的区块链专利拥有者中,央行系企业总量排名第一。阿里巴巴的区块链专利涵盖了发明、设计和实用领域,并且在区块链合作、区块链创新和应用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专利技术获得的突破和应用不仅对企业的技术布局有深远影响,也带动了整个区块链产业的发展。
6.2产业发展未来趋势
6.2.1国际安全代币或将异军突起,国内趋向“无币化”
2018年5月22日,美国零售巨头Overstock的区块链子公司tZERO与BOXDigitalMarkets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合作推出业界首个受监管的安全代币交易平台,该平台基于区块链进行证券清算和结算,让公司通过安全的代币筹集资金,为投资参与者提供安全、高效的交易方式。作为第一个将区块链资本市场纳入国家市场体系的金融产品,tZERO平台的诞生意味着ICO有机会以合法的身份登上国际舞台,或将带动安全代币融资与传统股权融资方式分庭抗礼。
自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紧急叫停ICO融资以来,以人民币计价的虚拟货币交易量从一度占全球交易量的90%以上下降到不足1%。这预示着我国虚拟货币资产已全面进入严监管时期,国内区块链的发展在逐渐脱离虚拟货币的辐射范围,进一步向“无币化”转变。由于虚拟货币在开发模式和开发数量上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难以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无币”区块链技术在合规性方面具有更高的保障性,故而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投放。在“无币化”区块链技术的探索中,最核心的要素是要保证项目本身同时具备产生场景和消费场景,且该场景具有持续输出带有激励性商品或服务的平台能力,即在生态体系内形成一个消费闭环,体现商业应用场景的封闭性和限制性。根据这一特点,具有相对封闭性的联盟链或将成为无币化运作的路径重要路径。Token在一些复杂的应用场景中仍然不可或缺,但完全开放的环境并不能有效的限制货币交易,联盟链“部分去中心化”的特性以及联盟许可的存在实现了特定范围内的相对封闭,为弱化Token的货币属性提供了良好的流通环境。
6.2.2大型集团强势布局,CVC分割市场份额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大型企业也在高调的向区块链进军,国外如SBI集团、高盛集团,国内有行业巨头BAT、迅雷等皆就区块链技术及其衍生品进行战略布局和市场开发。CVC综合了传统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和IVC的优势,未来可能与IVC等传统机构平分秋色。
从企业角度出发,一方面CVC的加入有利于其寻找转型战略布局。区块链作为高技术壁垒行业,再辅以相关政策的一并扶持,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细分行业竞争激烈,大量的企业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并实现转型,生产多元化产品,CVC的加入能凭借其雄厚的产业背景和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战略支持和布局。另一方面,与IVC相比,企业与股权投资的双重优势更能刺激创新。大型企业通过研发中心做创新,传统意义上的IVC通过投资创业企业来进行创新。CVC能够兼顾大型企业在时间和资金量方面的长期支持和IVC对市场、风险、失败率的高度容忍性。从投资者角度出发,CVC的投资存续期限优势更为明显。区块链技术,尤其是底层技术的开发是一个投资期限非常漫长的过程,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VC存续期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时间成本需求。而CVC由于背后依托的是以战略布局为主要目的的大型企业,弱化了对短期盈利的追求,能够在时间上提供长期支持,满足区块链高技术壁垒的时间需求。综合而言,CVC同时集合了IVC的优势点,正在逐步分割传统股权投资的市场份额。
6.2.3金融+信息应用率先爆发,金融科技将成为投资首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金融数据的规模也不可同日而语,每一笔金融交易的发生都衍生出海量的数据。在大量数据的传输、存储与交换中,参与者对数据的可信度、安全性与匿名的问题表示密切关注。据投中信息旗下数据产品CVSource显示,2015-2017年间投向区块链金融的项目中,有19.73%选择了金融信息化,在金融板块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虚拟货币。金融信息化即传统的金融机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传统服务,区块链技术能很好的解决交易数据的安全性与保障性等问题,成为众多投资人关注的对象,目前落地主要瞄向数字货币,支付清算,数字票据、资产证券化、资产转让及股权交易等金融交易以及智能合约,在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区块链金融信息化使得金融服务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也为金融科技企业将新兴技术落实到具体应用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金融科技更加强调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区块链技术的高壁垒恰巧能同时满足“金融”与“科技”两方面的需求:去中心化、安全的交易模式能够缩短交易链条,有效降低结算与交易成本;智能合约的存在可以无需参与者实地参与就完成交易,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发生;区块链实现的信息共享机制能进一步提高信息的传输范围,降低传播时间。这就意味着,摒除了时间和资金成本的影响,在资源匹配和满足用户需求的条件下,金融科技领域中那些体量较小的企业也能参与与大规模企业的公平竞争,进而加速相关技术与产品的落地、应用,并反作用于“金融科技+区块链”,真正的带动金融科技领域的资本注入。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篇7
(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
指南修改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战略高技术部署和前瞻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现面向全省开展2022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指南修改建议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大研发需求征集
本次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主要面向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我省优势领域和前沿领域,聚焦制约我省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梳理一批省内企业亟需通过技术攻关予以破题和解决的重大研发需求,作为今后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重点方向予以优先部署。各企业提交的重大研发需求应目标明确、场景清晰、参数具体,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问题描述。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
2、研发意义。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
3、研发建议。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等。
二、指南修改建议
1、加强战略高技术部署,聚焦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凝练需求、突出重点,对现有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指南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领域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新增技术方向需附说明材料,已有技术方向可以提出调整或删除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技术方向增补完善突出以下三点:
(1)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有关规划部署,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增加本地区有条件及优势进行布局,有望在近年内获得重大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且现有指南未涵盖的前瞻技术方向。
(2)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提高技术供给质量为重点,对现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的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重点增加完善地方及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方向,提高指南技术方向与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强化科技对产业高端攀升的支撑作用。
(3)注重技术方向的有效性,对属于陈旧、淘汰的技术方向,或与现行产业发展趋势明显不匹配的技术方向,可建议删除。
2、请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围绕产业前瞻技术研发方向,结合当地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2022年重点项目的前期组织,依托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以加快产业前瞻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科学凝练项目主题,遴选出共识度高、前期基础好的重点项目建议。
(1)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联盟技术委员会组织研发实力强、创新水平高的联盟成员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研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2)加大跨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围绕地方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由龙头骨干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前瞻技术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吸引行业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作,以形成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为目标,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3)充分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重点项目组织和谋划,为后续申报国家重点专项培育优质项目源;围绕我省已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以支撑专项实施和推动成果落地为目标,组织优势单位对相关配套技术及装备开展针对性研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为推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奠定基础。
重点项目建议每个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限报8项。
三、其他事项
请各单位根据通知要求,提出指南修改建议及重大研发需求,并按附件格式和要求填报相关材料,加盖公章后于11月20日前由各设区市科技局汇总报至省科技厅高新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jskjtgxc@163.com。
联系人:施笑南张竞博
联系方式:025-8336323983379768
附件:1、2022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
技术)项目指南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10月30日
附件1
2022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
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性技术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引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前瞻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1.定向择优任务专题
1011高质量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硅基和碳化硅基的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氮化镓材料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开展大尺寸氮化镓单晶材料的生长技术研究;实现氮化镓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针对光电子和微电子应用,分别实现高电子迁移率、半绝缘和低电阻率的氮化镓材料制备,并完成相关器件的性能验证,支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考核指标:(1)实现6英寸、8英寸硅衬底上高质量氮化镓基外延材料生产,位错密度达到107cm-2量级,翘曲度<30um,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浓度>9E12cm-2,迁移率>2200cm2/V·s。
(2)实现6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制备,衬底TTV<20um,表面RMS<0.3nm,厚度>600um,位错密度达到105cm-2量级,电阻率在0.01~109Ω.cm可调控。
1012T1100及以上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T1100及以上级别的新一代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突破T1100高品质原丝纺制技术、均质化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大通道外热式预氧化炉、宽幅高温碳化炉等关键生产装备。
考核指标:拉伸强度≥7000MPa,拉伸模量≥324GPa,批次内离散系数≤3%,批次间离散系数≤5%,断裂伸长率≥1.9%,含碳量≥95%,纤维直径≥5um,纤维规格≥12K。
2.高端芯片
1021基于RISC-V架构CPU及第三方IP研发集成、微控制单元(MCU)、数字信号处理(DSP)、5G通信用射频芯片等高端芯片的设计技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平台设计技术
1022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等先进制备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1023多芯片板级扇出(Fanout)封装、多芯片系统集成(SiP)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1024大尺寸低缺陷高纯度单晶硅片、高功率密度封装及散热材料、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端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
3.纳米及先进碳材料
1031新型纳米传感器等微纳器件和纳米改性金属、二维纳米材料等新型纳米结构、功能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
1032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1033大丝束等碳纤维低成本制备及复合材料设计应用技术
1034高品质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及改性、跨界应用技术
4.区块链
1041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算法、开源软件及硬件
1042高性能分布式存储、区块数据、时间戳等区块链存储核心技术
1043非对称加密、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数据网络、隐私保护、轻量级密码等区块链加密核心技术
1044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溯源、区块链物流、区块链数据共享等区块链应用技术
5.人工智能
1051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类脑计算、认知计算等核心技术及软件
1052AI视觉算法、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AI开源软件等应用关键技术、软件及系统
1053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神经网络芯片、图形处理器(GPU)芯片等人工智能专用硬件和模组制造技术
1054智能脑机接口、智能假肢、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可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6.未来网络与通信
1061多网络协同组织、可软件定义多模式无线网络、边缘环境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型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26G移动通信、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窄带物联网(NB-IoT)、光通信、北斗导航通信、微纳卫星星座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3量子秘钥分发、量子光源、量子中继等量子保密通信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1064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及保密关键技术
7.智能机器人
1071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通用机器人智能操作系统、机器人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及软件
1072人工触觉皮肤、高精度驱控一体化关节、新型精密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及检测关键技术
1073医疗及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足式行走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1074高精度重载机器人、先进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8.增材制造
1081记忆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精细球形金属粉末、高性能聚合物等增材制造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1082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精度阵列式打印头等增材制造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10834D打印、复合材料打印、移动式增材加工修复与再制造等增材制造先进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084面向制造领域的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化增减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设计制造软件系统
9.数据分析
1091云存储、离散存储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1092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
1093数据挖掘、非结构数据自动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处理技术
1094面向生产制造、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大数据应用软件及系统
10.先进能源
1101高效低成本N型双面电池(TOPCon)和薄膜电池等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高可靠性低成本发电组件关键技术及工艺
1102页岩气、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一代清洁能源关键技术
1103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储氢加氢、安全用氢等关键技术
1104能源互联网、微能量收集、新一代储能等关键技术
11.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1111辅助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座舱、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
1112分布式驱动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固态激光雷达、车物互联(V2X)底层通信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3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高功率密度动力电池、高性能充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4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及轻量化设计及制造技术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提供技术支撑。
1.新材料
2011高端光电子材料及先进显示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2012特种高分子、特种陶瓷、特种分离膜、金属有机框架(MOF)、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2013高温合金、钛铝合金、海洋用钢、高端轴承钢、高性能纤维等新型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2014新材料高通量计算方法及软件、高通量制备、表征及评价等材料基因组关键技术
2.电子信息
2022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高端软件及硬件关键技术
2022激光显示、Micr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有色金属氧化物(ITO)靶材等核心电子器件制备技术
2023真空蒸镀机、高品质化学气相沉积(CVD)装置和湿法工艺等核心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2024虚拟增强现实、数字媒体等先进数字文化科技关键技术
3.先进制造
2031磁悬浮轴承、高端液压(气动)件、高精度密封件、微小型液压件等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
2032激光加工、精密铸造、高精度光学器件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2033高端数控机床、大吨位智能化工程机械、高精度智能装配装备、智能化大型海工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型整机装备设计、控制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
2034网络协同制造、按需制造、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2041薄片化晶硅电池、钝化膜及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PERC)等高性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
204210MW以上风电机组、低风速整机等先进风机关键技术
2043大容量柔性输电、远距离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2044三废高效洁净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微界面反应、新型余废热高效利用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5.安全生产
2051安全生产信息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危险气体泄漏检测及精准定位、生命探测等灾害预警侦测关键技术
2052危险环境作业、安全巡检、应急救援等机器人,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等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制造技术
2053便携式自组网通信终端、远距离透地通信及人员精准定位、井下水下远距离救援通信等应急救援通信关键技术
2054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6.其他非规划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2061除上述所列技术方向外,其他满足我省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且技术创新性高、突破性强、带动性大的非规划创新关键核心技术。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篇8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创新;战略设计
[中图分类号]G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16-04
创新是企业的竞争力的首要决定因素,“在今日的商业环境,没有什么比创新和对变革的管理更为重要和迫切的了……为了在新环境中竞争,公司必须创造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流程……他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公司生存的一种方式。”随着企业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的竞争,创新也成为供应链的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这吸引了学者们对供应链的知识创新管理如隐性知识的分析、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的获取等展开了研究。
知识的内在规定性,即知识的分散性和知识的互补性决定了知识创新的实现方式。知识的分散性,即知识只能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广泛地被独立的个人所分别持有。知识的互补性则反映了知识在观点相互关联的情况下才有价值,彼此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观点会产生共振效应,带来更多的观点。知识的分散性和互补性表明知识创新要通过多样化的知识互动来实现,企业的创新主要是在个体、部门和公司三个层次上进行的。供应链的创新则是在更加复杂的供应链这个企业网络中进行的。供应链的知识创新管理要通过有组织地强化供应链成员的知识创新来实现供应链知识的积累,建立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供应链成员们通过战略的引导来实现。
1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的特征
对于供应链和企业来说,知识的创新都是通过知识的互动进行,但是供应链特有的构造又决定了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的特征:
(1)由于供应链产品的复杂性,也就是供应链产品往往包含多样化的特征的部件,这些部件背后的知识有的已经非常成熟,有的却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之中,因此,决定了供应链知识管理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模式进行。
(2)供应链产品和供应链的运作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知识的系统性表现在知识之间的依赖性。依赖性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表现就是,如果企图忽视相互依赖性,就可能导致混乱,因为只要改变其中任何一点,都会产生对其他部分的各种副作用。然而由于有限理性和激励因素等方面的束缚使得供应链难以完全穷尽各种因素和各种可能性的考察,因此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必须注意解决知识的互补依赖问题。
(3)和互补依赖问题相联系,供应链产品系统之间的联系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子系统和母体联系紧密,有的联系松散,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程度也不同,知识管理要区别对待。
(4)同样和互补依赖问题相联系,供应链中的知识运用尤其强调成员之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包括成员间的知识存量、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利用能力的协调,其目标是保证最终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在知识上得到保证、实现功能的协调与优化。
(5)供应链产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市场地位是不同的,有的技术领先,占据市场优势,有的技术相对落后,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因此,供应链的知识管理也要加以区分。
供应链的知识创新战略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供应链的知识创新管理的这些特征。我们主要从系统层次的战略和企业层次的战略分别进行分析。
2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的系统层次的战略
系统层次的战略设计主要考虑供应链知识的系统性特征,从供应链知识的互补依赖特点出发,在考虑复杂性特点的前提下,设计供应链的知识创新管理战略。包括以下内容:
2.1层次化、模块化管理战略
由于互补依赖性造成了系统内部某一部分知识的变化带来整个系统的连锁反应,使得知识管理过于复杂,因此,必须设法降低知识管理的复杂性,减少知识的互补依赖性。因此,系统的管理必须区分层次、区分模块,通过每一层负责下一层的管理降低管理的复杂性,通过模块化规定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规则,从而制约各个部分的设计者的选择范围,排除了在部分之间循环往复、难以决定的因素。通过重视各部分之间界面的管理达到优化整体系统的目的。
层次化和模块化的目的是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内的知识互动有序化。此时系统知识互动的重点从整个系统范围的互动变为一定层次以及模块之间和系统之间界面的互动。
供应链的知识管理还必须考虑系统和不同分系统之间的互动水平是不同的,视所涉及的知识性质而定。查尔斯•佩罗指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对知识技术进行考察:①任务的多变性(TaskVariability),即成员在工作中遇到的例外数目;②问题的可分析性(ProblemAnalyzability),即为寻找妥当解决例外问题的有效方法所采用的探索过程的类型。这个两维变量区分了四类技术,即常规型、工程型、工艺型和非常规型,见图1。
组织和协调的方法要依知识技术的类型而异。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越是常规的技术,各层次、各模块的互动水平越低;越是非常规的技术,各层次、各模块的互动水平应该越高。供应链成员要充分考虑互动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
2.2双环反馈式管理战略
组织学习中的双环学习强调了系统动力学的反馈特征。供应链中的反馈管理也要通过系统的反馈实现供应链的知识创新。
由相互依赖性产生的复杂性仅仅依靠降低依赖性来解决是不够的,它只是部分缓解了这一问题。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战略必须充分考虑供应链系统性特征。创新过程中的关键性稀缺资源是信息和知识,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使得人们的选择往往总是次于最优选择。有限理性的产生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人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二是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有限理性使得系统各部分的运作往往存在改进的可能,由于系统各部分的相互联系,系统其他部分的人员可能具有对此改进的能力,这是由于不同的人理解认知能力的不同以及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不同。因此,和传统供应网络由核心厂商提出要求和指示,供应商执行的模式不同,供应链必须建立知识反馈机制,以使得整个系统能够不断改进。一方面核心厂商提出产品结构设计和部件性质定义并做出运作安排,供应商分析、执行并提出优化建议反馈,核心厂商据此分析并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的部件设计和运作安排,核心厂商也进行分析和协调,提出建议和要求,从而构成了不断的反馈过程。
由于通过层次化和模块化规范了系统内的知识互动,使得双环反馈对系统带来的振荡大大降低,因此双环反馈才具有可行性。
2.3类似知识模块之间的互动强化战略
供应链中的许多知识模块存在密切的联系和很多相似性,例如生产类似产品的供应商之间就是这种情况。供应链知识管理必须安排这些知识模块之间的强化的互动,这是因为:
首先,知识关联性越大往往越有价值,彼此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观点会产生共振效应,带来更多的观点。
其次,由于供应链中的知识运用尤其强调成员之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当某一模块和某一成员知识创新能力弱就会形成网络中的薄弱环节,妨碍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而通过互动强化可以使低水平成员获得高水平成员的帮助。当然,为了避免破坏供应链成员创新的积极性,避免搭便车现象,这种互动强化战略安排必须辅以相应激励机制的安排,以鼓励成员之间的创新竞争。
供应链知识创新的系统级战略安排涉及的互动模式是丰富多样的,因此为了支持系统级战略,供应链在管理、制度以及技术设施等方面的安排也必须兼顾互动模式的多样性特征。
3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企业层次的战略
供应链知识创新既要考虑供应链中的充分互动,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知识创新管理的合理安排。企业既要维护自己的核心能力,又要不断创新发展。企业层次的战略主要考虑系统中不同企业成员市场地位、产品知识特性的不同而采取差异化的战略。
学者在对知识管理战略进行分类时,采用的变量与方式虽然不同,但都必须考虑到几项基本的知识战略属性,诸如企业必须拥有的知识内涵(着重于隐性或显性知识)、企业应如何获得知识资产(由企业内部研发或从外部取得)、知识环境的稳定性(是否需要不断更新并创造新的知识)、企业希望创造的竞争优势(低成本、差异化或其他),等等。
在内涵方面,Hansen,Nohria和Tierney(1999)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系统化战略”与“个性化战略”。对于前者,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主要以系统化、文字化的资料、档案为主导,企业只要将所创造或获得的知识加以系统化的编码、储存、利用,即可维持本企业的运营和生产活动,并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一般而言,这种战略多出现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企业需要依赖于大规模生产来创造最大的效益;反之,若企业内存在着大量难以言喻或只能通过个人心智模式(MentalModels)认知的知识,就该采取“个性化战略”。我们知道,新知识大都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且往往不易予以系统化编码,产品创新多在这种知识管理战略中诞生,所以企业会着重以具有独创性的产品或服务来吸引顾客,以获得较好的绩效。
在态度方面,Zack(1999)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积极战略”与“保守战略”。采用保守战略的企业,其核心知识大都来自企业内部。企业对内部知识严加保护,希望利用其强大的内部核心知识产生排他效果以构建产业的进入障碍,与其他企业的互动较少;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深化、强化自己的内部知识。反之,采用积极战略的企业,产业内同业互动密切且知识交流十分频繁,企业擅长整合内外知识,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最适合该企业的知识,知识的生命周期较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优势。
从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特征看,供应链内部具有如下特征:一方面各成员企业产品背后的知识有的已经非常成熟,有的还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之中;另一方面各组成成员的市场地位是不同的,有的技术领先,占据市场优势,有的技术相对落后,在市场中处于劣势。由此决定了知识创新管理的战略选择,见图2:
(1)成员企业技术领先,同时产品技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情况选择保守系统化战略。因为企业技术领先,所以可以通过保守化战略保护核心知识,同时在知识成熟的情况下,将知识资源效用最大化是必要手段,所以知识资产的属性必须具有易标准化、易存取、易传递的特性。企业一旦将知识系统化地保留下来,便可以广泛地、重复地运用这些知识来创造或改善产品及服务。
(2)成员企业技术领先,同时产品技术还在不断地创新发展的情况下选择保守个性化战略。由于企业的产品技术还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中,企业就存在通过个性化、差异化手段来实现知识创新,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空间,为企业取得有利的战略定位。企业以提供顾客化服务来创造价值,“创新”、“顾客化”是该战略对知识的需求。所以知识管理的重点不在“量大”,而在于“质精”,因此企业应营造适合隐性知识发展的知识环境,以协助知识的内化与共同化。
(3)成员企业技术处于劣势,同时产品技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情况下选择积极系统化战略。由于企业内部知识资源有限,企业倾向于利用外部知识搜集的方式来加速知识的吸收与学习,同时由于技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仍然是将知识资源效用最大化,因此系统化战略是适合的。通过整合与标准化程序将外部知识转化为最适合自己的知识,并系统化地储存在企业内部的数据库中,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竞争力。“高效率”仍是其知识管理的重点。
(4)成员企业技术处于劣势,同时产品技术还在不断地创新发展的情况下选择积极个性化战略。积极个性化战略的目的是通过积极的知识交流吸收外部新知识,创造“新典范”并建立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知识来源不限企业内外,重点是知识的附加价值与实用性。在与其他企业交流隐性知识时多以契约合作的方式进行,使知识传递具有合法性。
4总结
供应链的知识创新战略设计要充分考虑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中的复杂性和互补依赖性特征,要注意成员知识水平的协调,区分产品系统不同的联系程度和市场地位。在供应链层次的战略设计中,通过层次化、模块化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内的知识互动有序化,通过双环反馈克服供应链成员的有限理性,通过类似知识模块之间的互动强化来协调成员不同的知识创新能力。而在企业层次的战略主要考虑系统中不同企业成员市场地位、产品知识特性的不同而采取差异化的战略。可以根据成员的技术在市场中的地位和技术本身发展的成熟度区分采取保守系统化、保守个性化、积极系统化、积极个性化四种战略。
参考文献:
[1]JohnStorey.TheManagementofInnovationProblem[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novationManagement,2000,4(3):3.
[2]MartinChristopher.LogisticsandSupplyChainManagement―StrategiesforReducingCostandImprovingService[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82-85.
[3]RichardHall&PierpaoloAndriani.ManagementFocusAnalysingIntangibleResourcesandManagingKnowledgeinaSupplyChainContext[J].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1998,16(6):85-97.
[4]C•W•Holsapple,MSingh.TheKnowledgeChainModel:ActivitiesforCompetitiveness[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01(20):77-98.
[5]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2003.
[6]奥托•卡尔特霍夫,野中郁次郎,等.光与影――企业创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28.
[7]戴跃强,等.基于总体性思维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4):9-12.
[8]王冰.基于知识视角的三种组织形态与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2:28.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范文
1、区块链是一个信息技术领域的术语。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或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区块链技术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创造了可靠的“合作”机制,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2、2019年1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19年10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区块链”已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
(来源:文章屋网)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篇10
宏观经济视角下,“新经济”下银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受到三重挑战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必然要求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然而多年来银行业的发展经营模式并未发生重大变化,银行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在“新经济”中主要面临三重挑战:
一是货币政策压缩银行盈利空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大央行的分别推出量化宽松和负利率政策,使得银行利差不断收窄,对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盈利性和可持续性形成挑战。
二是监管标准不断抬高银行的经营成本。国际监管改革致力于约束银行业不必要和不负责任的风险承担行为,监管标准的收紧使得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和合规经营成本不断加大,加之近期国际资本市场不断受到如英国脱欧(Brexit)等政治经济因素的冲击,银行业的估值水平一再下降,资本补充能力受到进一步制约。
三是科技金融(Fintech)抢占银行生存空间。互联网金融下金融脱媒的趋势进一步明显,更多的科技公司利用金融技术替代传统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储蓄、借贷、投资、支付和保险等服务。数据显示,全球金融科技公司已突破2000家,而2015年4月1日前还只有800家,银行业固有的领地正在被来自体系外非金融机构侵占。
区块链技术将使银行业更具“新经济”发展特征
区块链技术是依靠对计算能力的奖励吸引更多的记账区块来处理增量数据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信任度高、追溯性强、自治度高等特点。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将彻底改变数据记录和交易结算等数据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方式,理论上将使银行业更具“新经济”的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改变银行科技投入重硬件、重资产的模式,通过物理分散化的数据储存和运算方式,实现银行风险分散化和成本转移。
二是提升银行生产和使用数据流的效率,其高度可信的数据记录方式和交易即清算的数据交换方式,将大幅提升吸收资产和进行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三是实现金融基础设施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银行的客户或者非银行区块拥有硬件设备的所有权,但其运算能力是全网共享的。
展望区块链技术下银行业发展变革――记账权之争
银行与科技金融公司的竞争很有可能是记账权之争。区块链技术本身是一种分布式记账技术,形成的区块链平台也可视作一部巨大的账簿。然而账簿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或者说其价值只是算力投入,真正的价值是其承载的数据所代表的资产价值。通过对线下资产的数字化,区块链平台承载和传递价值的潜力是无限。然而,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当在线上生产力和消费力并没有形成主流时,区块链账簿作为线上记账平台,数据的价值仍需要主要的通过线上线下的对接、转换和融合来实现。因此,不论是银行的区块链平台,还是科技金融公司的区块链平台,其价值取决于客户将线下资产注入到线上平台的程度和规模,也就是有多少线下资产会经过数字化后转移至线上平台记账。
区块链平台也面临“不可能三角”难题。为简便,称区块链平台使用记账单位为“A币”,与线下记账单位的兑换可以参照典型的汇率问题理解,也面临“线上线下自由兑换”、“A币发行权”和“固定兑换率”的不可能三角难题。为了稳定区块币的价值,解决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实行固定兑换率,一种是浮动兑换率。当实行固定兑换率时,即直接使用线下的法定流通货币为记账单位,或者与之形成固定兑换比例,但这就要求区块链平台放弃A币发行权,随着线下资产数字化后流入平台的速度,以相应的增速生产A币。然而,放弃“A币发行权”与区块链平台去中心化的特点想违背,以比特币平台为例,其设立初衷即防止央行货币超发。那么就剩下另一种选择,即实行浮动的兑换比例,因为线下的资产数字化后被记录到区块链平台相当于对平台的注资,在区块链平台以自由的机制维持A币总数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其A币兑换线下流通货币的比例一定上升,这也可以理解为A币升值,反之则贬值。
银行业区块链的优势――锚定法定货币的记账权。银行业本质上是个记账行业,作为资产数字化的线下平台,是以法定货币为记账单位的中心化账簿管理机构。与单纯的区块链平台相比,银行的“A币发行权”直接对接央行,不存在形成独立记账单位的问题,更具有“固定兑换率”的优势。
科技公司区块链的优势――锚定一篮子物品的记账权。科技金融公司的优势是拥有庞大的客户群,既有包括生产者,又有消费者,在监管允许的情况下,存在形成拥有独立记账单位的金融生态系统的可能,但其记账单位与线下法定流通货币的兑换率选择“自由浮动”的可能性较大。为增加兑换率的稳定性,区块链平台可参考张五常先生对人民币提出的“锚定一揽子物品”的建议,假设我们经常使用的淘宝平台应用成熟的区块链技术后,如果其提供的淘宝币能以稳定的币值兑换其提供的一揽子物品或服务,而淘宝网店店主的收入又以淘宝币记账,那么在这个平台上就可能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生态循环。更加有趣的是,相比现实整体的兑换率稳定,区块链平台强大的算力和去中心化的特征,也许能实现“点对点”的兑换率稳定。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范文篇11
区块链与比特币相伴而生,而后超越比特币备受关注。2009年比特币问世,2016年区块链大热,被认为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甚至整个金融行业关键底层基础设施,对未来金融和信息产业乃至社会将产生变革性影响,各方普遍对区块链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业内专家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内外,区块链正在经历从虚向实的快速转变。金融行业,已经成为区块链布局的前沿阵地。”
进击虽猛,说爆发尚早
实际上,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断言“区块链具有改变金融的潜力”,当有人畅想区块链技术将像复式记账法和股份制一样深刻改变人类社会,当美联储成立工作组将对区块链技术的使用进行“全方位分析”,这一场从金融行业开始的颠覆性的改变正逐渐成为现实。
如此来势汹汹进击金融行业的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对区块链,通俗的解释就是分布式账本数据库,以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的方式多方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通信标准所副所长、数据中心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何宝宏此前对区块链的概念给出定义:在典型的区块链系统中,数据以区块为单位产生和存储,并按照时间顺序连成链式数据结构。其中,所有节点共同参与区块链系统的数据验证、存储和维护。新区块的创建需得到全网超过半数节点的确认,并向各节点广播实现全网同步,之后就不能更改或删除。
为什么区块链吸引关注?何宝宏表示,区块链的价值在于三个方面:开放性,参与方只要接受标准协议就可以连接入网;去中心化,数据拥有方和数据使用方之间不再存在第三方中介机构;公共账薄,便于数据拥有方掌握了解下游使用方是谁。
正是“去中心化”、“防篡改”等特点,令区块链这一新事物的潜在价值被关注,让很多产业期盼它给金融、银行、保险、物流等行业带来便利,同时也有人担忧区块链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一方在探讨价值所在,另一方在质疑区块链落地的案例并不具备规模应用的可能。
对此,何宝宏表示:“区块链能够代表未来趋势,因为区块链符合所有以前成功技术的所有特征。对区块链所存在的一些质疑是能够通过时间和技术来解决的。”
“区块链所说的很多事情过于理想化,目前仍处于炒作的前期阶段,高峰期大概要到2022年前后,这几年区块链企业应该受益不明显。”何宝宏表示,“所以,理想很丰满,现实仍非常骨感。”
政策、标准加速规范
但是必须看到,在多重力量和因素的催化下,区块链技术已经开启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电信湖南公司总经理廖仁斌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的建议》中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区块链技术是从比特币这一应用衍生出来的技术,还需要应对存在的安全风险和挑战,需要投入新的技术研发和实践促进其成熟应用,目前促进区块链的大发展是机遇与风险并存。
尽管已有的应用实践在不同方面证明了区块链的价值,但区块链技术仍然存在可扩展性、隐私和安全、开源项目不够成熟等问题。技术尚未成熟,区块链前进之中的问题仍需要大数据与区块链行业的专家共同探讨,技术、规则与管理都在考验业界应用这一新技术的智慧。
在国内,顶层设计上的引领已经开始。
2016年10月,在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指导下,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编写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正式,区块链具备了第一个官方指导文件。
2016年12月,《“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到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能力跻身国际前列。其中区块链技术首次被列入其中,并且强调了需加强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创新、试验和应用,以实现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权。
与此同时,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应用的出现,其核心能力和技术的标准化工作正逐渐提上日程。
2015年,国际金融创新公司R3发起成立了由巴克莱、瑞士信贷、摩根士丹利、高盛、汇丰、ING等40多家国际知名银行组成的联盟,致力于研究和发现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中国平安和招商银行S后也宣布加入该组织。
2016年初,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在京成立,万向控股、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包商银行等机构共同致力于研发区块链基础技术和协议。
在今年2月召开的ITU-TSG16会议上,ITU-T正式启动F.DLS(分布式账本服务需求)标准研究。该项目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信、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提出,以加快对区块链技术和服务需求的研究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后续将逐步拓展为相关的系列标准。
对于现阶段推动区块链发展规范化的要点,工信部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软件工程与评估中心主任、中国区块链技术标准制定组负责人周平表示,现阶段标准制定的首要目标是要统一大家对区块链的认识,包括区块链是什么、它可以做什么。业内普遍认为,区块链的技术水平目前还处在很初期的阶段,主要还是对整个体系进行优化。
以技术布局关键点
结合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廖仁斌也提出了有效推动我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培育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区块链产业的四项建议,包括:政府出台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建立完善适应区块链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区块链技术平台建设,健全区块链技术标准;组织区块链技术创新的推广应用;推动区块链产业和人才培养同步蓬勃发展。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范文1篇12
已经走向成熟的云服务,正在颠覆固有的传统架构,在带来业务创新的同时,也在实现自我突破。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通信标准所副所长、数据中心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何宝宏在出席2016年云计算用户大会并发表演讲。他以专家身份结合当下热点,分析了2016年云计算的四个未来趋势。
趋势1
行业云将是未来5年的发展重点
从用户群体布局来划分,公有云网罗了一大批中小企业与个人开发者,私有云巩固了大中型企业的IT堡垒,混合云最受大型政企的青睐,国内云服务市场经过多年培育已经日渐成熟。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逐步推进,云计算用户的分布正在由中小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向更高端的传统行业倾斜。
7月15日,中国银监会了《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意见》指出,银行业应稳步实施架构迁移,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通过《意见》,不难看出,银监会了关于金融云的使用指导,要求五年内60%的金融业务要上云。在何宝宏看来,这是一个信号,一个来自传统行业对于云计算需求的信号,当然从中也看出未来云计算走向的趋势端倪。“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五年云计算所有的重点都将是在行业业务上,云服务将大面积渗透到政府、金融、医疗等各行各业。”何宝宏表示。
趋势2
企业主导开源的时代已来
目前,所有的云架构都是基于开源产品的二次开发,无论是自主知识产权还是自研自建。无可争议,开源已经变成一种云计算事实上的标准。
在何宝宏看来,对于开源的引入和学习,熟悉它的运作轨迹,向国际的开源社区提交一些贡献等等,这应该成为国内云计算企业未来五年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我们必须拥抱开源,因为整个行业已经是这样的趋势。”
基于前期国人对于开源社区与开源产品的认知度有限,使得国内开源生态圈还在逐步建立。但是未来,随着对开源认知度的提升,之前仅是一些学术机构和个人参与开源活动的格局将被打破。“我们很明显地看到未来几年,将会是企业主导开源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进入开源,而不再是个人和学术机构主导开源的发展。”
趋势3数据价值将被放大
五年前,国内对于云计算概念的炒作甚嚣尘上。时至今日,云计算规模化落地,人们已经不再怀疑云模式是否正确,是否是未来方向,而是更多地思考如何用好云,如何通过云来创造更大价值。伴随着云服务的规模落地,也给另外一个创新技术提供了爆发的土壤(+微信关注网络世界),那就是大数据。
五年前基于云的炒作,五年后是基于大数据的炒作,一方面,数据的价值是随着云计算的落地被逐步放大。另一方面,数据的交流和互通才有价值,才能成为资产。何宝宏表示,促进数据流通的规则和标准的建立,将是促进大数据应用良性发展的关键之一。“这是我和我的团队正在推动和做的事情。当然,这个过程很长,因为我们为一套新的东西建立一套交易规则,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需要长期努力。”
趋势4
区块链仍然是一个理想国
-
政治发展的内涵范例(12篇)
政治发展的内涵范文篇1关键词:思想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必要性体现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涵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指在各级学校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
-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范例(12篇)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范文篇1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教授在2011年1月中央党校组织百位学者探讨经济学理论前沿问题会议上说:“效应论就是创造出来消灭劳动价值论的。西方经济学..
-
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范例(12篇)
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范文篇1关键词:区块链;农业大数据;技术推广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农业受生产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农产品供应..
-
大众传播的特征范例(12篇)
大众传播的特征范文篇1关键词:文化定位大众传媒分众文化观念文化霸权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一般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的总和。此外,我们还从人们主..
-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范例(12篇)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范文Abstract:Theteachingresearchistheteachingestablishmentandthereformimportantbasis.Basedontheliteraturesearch,thisarticlepublishedtothere..
-
政治文化的作用范例(12篇)
政治文化的作用范文高职院校由于在生源上有着先天的”劣势,学生素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有着很沉重的阻力。由于高职院校主要向生产和服务的第..
-
新消费主义的概念范例(12篇)
新消费主义的概念范文关键词:奢侈品商品经济概念定义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时代,尤其是在经济得到长期快速发展的中国,行将作为奢侈品消费大..
-
媒介融合的问题和对策范例(12篇)
媒介融合的问题和对策范文篇1关键词:融媒体;传媒;现状;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014-02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具有必然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