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影响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3-14

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CUBA大众转播大众媒体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

1传播学中关于大众媒体的研究

传播是人类社会性的表现,传播的产生与人类社会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承载着文化与文明。还作为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传播媒体的方式和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人类的交流、语言、文字、活体印刷术的发明到电报、电信、电话以及计算机网络信息科技的泛使用,一共发生了五次信息传播的革命,一般认为大众传播媒体可以分两大体系,印刷媒体(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

2CUBA与大众媒体

目前我国大学生篮球赛事主要有CUBA和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此中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面向中国绝大部分高校、面向全社会,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篮球人才为目标,采取半商业化、半社会化、产业化运作形式的大学生篮球专项运动联赛。而大众传播媒体利用自身在信息传递上的优势对CUBA联赛的大力宣传无疑会使人们对CUBA球关注程度的相对集中,无形中使得CUBA联赛的影响力渗透到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活,及更好地培养我国篮球后备人才。

2.1电视媒体对CUBA发展的影响

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电视作为大众媒体的一种,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和必要品。而通过电视媒体去收看体育赛事的直播、转播和录播以及一些体育专题节目已经成为了观众的首先。电视媒体具有使用方便、快捷以及观众的参与感强的特点,使得观众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通常在收看体育赛事的同时,电视媒体都有相应对该体育项目非常了解评论员和解说嘉宾,更是大大地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以及现场存在感。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世界杯、奥运会也主要通过电视媒体将精彩的内容呈现给观众。同样是篮球赛事的CUBA的传播也以电视媒体为载体将经常的内容及时、准确和方便的传达给观众朋友。在第十四届CUBA的比赛中,全国共计12家电视台对CUBA比赛进行了转播。

作为全国最大,综合性最强,转播覆盖面最广泛的CCTV5这种国际化专业体育频道也仅仅参加9场转播,并且所有的电视台在转播比赛的过程中都是具有选择性的。同时,还能够发现在转播场次的男女分配上也是不均的,这种选择性转播对于体育竞争实力弱势的队伍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这是典型的“马太效应,对CUBA整个联赛的发展也是不利。在调查访问中得知,所有的电视转播都是要付费的,这与NCAA相比是大相径庭。

2.2网络媒体对CUBA发展的影响

最近几年来,我国网络传媒的体育报道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几乎所有的新闻综合网站以及大型门户网站都开辟了体育频道,尤其是新浪、搜狐、网易、腾讯这四大门户网站所开辟的体育频道更是吸引了数以万计受众的目光,成为受众上网获取喜爱体育信息的首选网站,CUBA球联赛也因其相对较高的社会影响力成为网站体育频道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素材之一。网络媒体操作更加简单,网上发送相关信息周期更快,内容更佳丰富而且都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储存起来方便检索。

微博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已经多次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是一个基于用户之间相互关系的信息的分享与传播。2013年10月CUBA新浪官方微博正式上线,采用了更为快速和有效更新内容,并且可以及时回答相应用户关系所关心的内容。

2.3印刷媒体对CUBA发展的影响

CUBA的大众媒体传播中,印刷媒体一直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联赛发展的初期,印刷媒体是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体,它包括报纸和杂志。CUBA每一场比赛都会有相应报纸对其进行报道,不管是专业的体育报纸,像《体坛周报》《篮球先锋报》《篮球报》和《中国体育报》这些全国型还是《羊城晚报》这些地方性但是出色的综合报纸都及时准确地把比赛的成绩、比赛中的精彩内容、以文字和图片生动的传达给观众。这些报社分布于全国各地,但是都能够将CUBA的比赛及相关情况传播给全国各个地方的大学生和其他受众。当然在时展今天,印刷媒体也出现了自己弊端。但是一些关于CUBA深度性,专题类的报道内容还是源于印刷媒体,由于纸质的载体局限性反而时代相对较少的空间内关于联赛的报道内容更加完善和有深度。

3结论与建议

大众媒体对CUBA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力量是毋庸置疑的,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体是极其发达的,对CUBA的相关比赛内容传播和报道可以使得更多人喜爱和热爱CUBA,成为CUBA的球迷。在众多的传播方式中,由于受众的年龄结构特点,微博和网络媒体已经渐渐地取代了印刷媒体成为传播的一大支柱。而另一大支柱,电视媒体仍是主力君,但是信息时代,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中网络电视在传播CUBA时的贡献要大于传统电视。对于目前处于发展阶段的CUBA,应该以传统电视和网络电视为根本,大力发展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效应。以微博、微信、微电影为着手点,扩大CUBA球星的明星效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CUBA作为一个年轻和有活力、有朝气的组织,应该抓住这次机遇。

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1篇2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少年价值观;关系研究

由于大众传播技术的巨大的作用,许多研究人员对它进行了探索和总结,持续推断和证明了大众传播技术对人类和社会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由最初被称为“皮下注射论”以及“魔弹论”,逐渐成为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还包括一些理论如使用与满足理论等,这些都是人类在认识到它的重大影响力下所做出的各种效果分析总结。然而,不管是大众传媒对人类有绝对影响力,还是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始终与各种传播媒介共存,让人类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在现今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众传媒技术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整个人类和社会。

一、大众传媒的含义

媒介一词也就是现在用的是media这个英文单词的复数形式,单数形式是medium。大众传播媒介简单地说就是传媒,它是职业化的信息传播机构,是在1920年前后出现了广播电台后才产生的名词,指在传播途径上用于复制和传播信息和符号的机械与传播组织之间的传播渠道,这些传播组织包括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等等,详细的可以划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其中印刷类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本等,电子类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

二、青少年群体受大众传媒影响状况

根据青少年时期所接触到的媒介形式,可以将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受众分成三个群体,即报纸广播媒体受众、电视媒体受众、网络媒体受众。而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通常是最大的接触群体,因此青少年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最深远的。青少年受到的影响有方方面面,婚姻观念是其中一个方面。大众传媒所倡导和报道的时尚婚恋观和时尚婚恋行为,很容易被青少年模仿并运用于实践中去。若在划分中,再细化到年龄中的话,50年代到70年代往往是报纸媒体受众,而80年代到90年代通常是电视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一般都是网络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成了接触网络媒体最多的群体。

三、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

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来说,影响非常深。有关实验表明,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家曾经针对媒介中带有暴力特点的节目对儿童产生攻击是否有影响这一课题开展了接近十年的调查研究,800多名接受试验者都是年龄位于8、9岁的儿童。结果发现,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跟那些不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比较而言,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的攻击性更强。此调查还显示,9岁男孩喜爱暴力电视节目的程度跟他19岁年龄时候的攻击行为息息相关,且是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各种高科技传媒产品的出现,大众传媒的影响愈来愈强,不管其形式怎样变化,扩大规模还是内容更时髦,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强大渗透能力,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受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

四、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策建议

大众传媒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怎样合理避免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群体的负面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1)政府应加强诱导和管理监督,促进价值观的教育。政府应该在整个社会群体达成广泛的认识,除了学校教育方面之外,家庭教育、传媒教育、有关政府公共部门也是社会教育,既有责任也应该有义务针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价值观教育不能作为一个孤立存在的系统,没有任何单一机构可以独立担负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所以,务必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作用,使他们相互协同,克服彼此之间的冲突,避免因为各种因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降低学校价值观教育正常功能的发挥,进而导致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用状态。

(2)大众传媒需要得到完善,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社会给予大众传媒的职责是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方面有功不可没的影响。所以,大众传媒的消极信息内容的控制,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的态度和努力决定的。大众传媒不但要在乐趣中教学,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也开心,而且不能丢掉它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应加强提倡行业自我约束,提升文化品位,展现出人文关怀。

(3)家庭价值观教育方法策略。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比较特别,至今还没发现其他事物可以完全替代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功能,父母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策略如下:在家庭中打造良好积极的媒体环境,对青少年要加强关心和培养,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家庭的建设,父母自己也要持续充电,加强媒体知识的学习。

(4)加强对青少年的传媒素养教育。传媒的素养教育或者媒介教育,就是指对受众群体传授有关广播、电视、电影或者是报刊、国际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特性、制作技术及其产品的美学欣赏和社会学评析等方面的知识,它的目的是加强大家对大众传媒信息的分辨过滤能力、承受和抗干扰能力,学会合情合理地使用大众传媒。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们在学习和生活之中通过大众传媒获得很多积极的帮助,才能培养每个人的判断能力,以及根据情况采取行动的能力。

五、小结

大众媒介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正确反映,清楚它的巨大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根据舆论引导生活,形成意识和行为,进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许欢科.大众传媒与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3):136.

[2]沈建松.论大众传媒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2009.

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篇3

【关键词】“捞尸门”道德建设科尔伯格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193-03

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宝塔湾,三名大学生为营救两名落水少年献出了生命。而就在人们为见义勇为者叹息时,一则新闻却使整个事件向另一个方向发展:英雄的躯体竟然变成了几位“捞尸人”牟取暴利的对象。

“捞尸门”事件一时间引发众怒。三名大学生拯救的不仅仅是两个少年,更是日益沦陷的社会道德。那些捞尸者的冷漠和唯利是图,激起的不仅是人们的愤怒,还有公众对于曾经美好道德的向往。

新时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全面提升。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冲突、社会问题时有发生,社会价值多元化带来了信仰、道德观念的缺失。加强个体道德的建设,推进社会道德水平的发展,构建新的社会道德教育体系已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本文从科尔伯格的德育观点出发,指出新德育体系建设迫在眉睫,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并影响着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作者旨在探讨大众传媒对受众个体道德建设的影响,文章全面分析了大众传媒的德育优势,其中大众传媒是如何影响受众个体的道德建设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科尔伯格和他的德育思想

科尔伯格(LawrenceKohllberg,1927~1987)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他构建了关于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实践策略的庞大理论体系,被誉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

1.科尔伯格的主要观点

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核心是认知――发展理论。首先,他认为个体的认知水平与道德发展紧密相关。个体的认知水平是道德水平的基础,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道德水平也有可能得到发展;第二,科尔伯格认为一个人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个体自我实现和寻求社会接受的愿望。[1]一个较好地完成了社会化的个体,就会被社会广泛接受;第三,在德育实践上,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可教,但不是让学生背、记道德条目,不是向学生灌输道德观念。正确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冲突进行判断,通过思考,把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人生准则,从而不断发展或建构他们的道德观。另外,在对道德判断的研究过程中,科尔伯格提出“团体公正法”。培养道德能力不能脱离团体,民主、公正的团体氛围对道德公民的培养至关重要。

2.科尔伯格德育思想的几点启示

(1)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走出经济建设与道德发展的冲突圈,建立新的道德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2)个体的道德水平发展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所传递的信息直接影响了个体的认知,个体品德被认为是由知、情、行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中“知”处于基础性地位,即缺少应有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也就成为了无本之木。

(3)探讨新的道德教育模式,尊重个体的主体性,促进道德个体、社会道德整体的发展。

二、发挥大众传媒的德育优势,建立新的德育体系。

新时期,多元多变的道德标准使得传统的道德教育组织难以发挥作用,建立新的道德教育体系是时代的要求。大众传媒在现代生活中影响深远,现代道德的发展也被深深地打上传媒的烙印。“媒介作为一种文化的技术逻辑和力量,无情地塑造着大众的文化习性,人们通过媒介接受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普遍方式。”[2]无论是对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还是对个体的道德品质,大众传媒都发挥着或积极或消极的重要作用。

那么相对于传统的道德教育组织,大众传媒具有怎样的优势呢?

首先,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介受个人文化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小,具有易接触性和所接受性。大众媒介很早就参与了道德教育工作,从时间上看,我们相应走过了印刷时代、广播电视时代、网络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接触受个人文化水平的限制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依赖媒介去了解他们的生存环境。网络时代的到来,除了信息的大爆炸,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播者的行列。媒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步取代了其他传统的道德教育组织,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

其次,大众传媒的德育优势还表现在其天然的拥有社会“话语权”。一方面表现为传统媒体具有的导向性。在我国,媒体是党、政府、人民的喉舌。早些时期,传媒几乎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统治阶级通过媒体向社会成员传递管理社会所需的各种信息,因此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多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现在,党报,党台的声音仍然是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的主旋律;另一方面是媒体舆论具有的无形力量。随着我国传媒环境日益放开,媒体“政治传声筒”的作用逐渐减弱,但同时,一些都市类报纸、电视在传媒领域崛起,大众传媒的自主意识逐渐觉醒,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认可,由此形成的舆论压力构成了更强的“无形力量”,引导着大众的态度。[3]

总之,大众传媒对道德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媒介文化潜移默化的促进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构成。在新的道德教育体系建设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推进受众个体,甚至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发展。

三、大众传媒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建设

科尔伯格提到个体的道德水平发展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塑造一个“拟态环境”给受众提供一个道德的参照体系,影响着受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一方面大众传媒的道德伦理可以优化社会整体的道德价值,提升个体道德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提供可参考的方式与路径;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塑造的虚拟世界中的反道德现象不断的冲击着现实社会,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冷漠,削弱了现实中的道德关系。[4]笔者认为,大众传媒是通过构建一个“假环境”,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影响了受众个体的道德建设。

1.大众传媒对受众道德认知的影响

道德认知即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个体品德被认为是由知、情、行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中“知”处于基础性地位,即缺少应有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也就成为了无本之木。对其最著名的研究者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他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道德认知主要包括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道德因果关系的认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三个基本环节。他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开端,是个体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先导,能对道德行为进行推测和判断,对个体的道德行为具有指向作用。

从心理学上的角度讲,注意是信息进入心理选择系统的第一道大门,只有注意到,才可能被选择接收,不被注意,就进不了受众的心理选择系统,因而也就不可能被选择。[5]传统的道德教育组织不可能像大众传媒一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眼球的功能。大众传媒发出的信号新颖、生动、鲜艳、强烈、多变、具体形象,他有足够的能力引起受众个体的兴趣。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网络能给我们创造出直观可视的形象,让受众个体有亲临现场的感觉。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所涉及的广阔领域,不仅可以开拓受众个体的眼界,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认知能力,同时,在信息、知识增长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对受众的思想道德认知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科尔伯格认为,处于初级阶段的道德认知水平的道德判断的依据主要是法律法规,传统习惯以及是否利己。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而专业从事法律工作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大众传媒无疑成了普法教育的有利工具。法制类报纸、电视节目、网站常常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件出发,一年365天每天讲一个故事,每天告诉大家一个法律点,人们法律意识提高的同时也增长了法律知识,这为受众个体的道德认知提供了原始的判断、积累,为最基本的道德判断提供了依据。而且,与学校的普法教育不同,他告别了单调乏味的条款、条文,不再限制于学生这一群体,不再受限于受众个体的文化水平,其普法教育的广度是学校教育所不及的。此外,大众传媒强大的传播力可以使同一信息和场景反复出现,这对生活无规律、注意力容易分散、知识经验不足、理解能力欠佳的受众个体来说,极易影响他们的道德认知。

2.大众传媒对受众道德情感的影响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在道德情感的内容上,可分为公正感、责任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等等。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强大的激发和推动力量。道德情感促使一个人积极地接受某种道德教育,努力地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有力地推动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这种激发作用常常是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道德情感的形成以体验为基础,通过具体生动的生活体验,影响了情感、态度的养成,在这种情感养成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体验促进个体责任感、义务感、爱国主义情感等的形成。

在情感的养成过程中,榜样的作用不可小视。道德榜样在于为模仿行为确立标准,这很重要,他直接影响道德情感的形成。[6]大众传媒能够为受众个体树立榜样,而这些榜样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平凡而真实,比起教科书上的榜样更加亲近受众,给受众个体造成的情感震撼也更加强烈。大众传媒可以展现鲜明的人物形象,跌宕的事件情节,将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结合在一起,给受众以多感官的信息刺激,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如《道德观察》,作为中国惟一一档全国平台播出的道德类全日播栏目,直击道德事件,一方面对可歌可泣的高尚行为进行讴歌,在感动中激发每个人心中向善的力量;另一方面对各种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揭露和鞭挞,在震撼中让每个人用思考完成心灵的净化,已成为“深刻反映中国道德现状、深入进行道德思考、促进中国道德生态建设”的电视互动平台。为庆祝祖国六十华诞,《道德观察》栏目特别制作国庆特别节目《寻找中国榜样》,以建国60年为时间线,以榜样的产生和影响力为主题,以寻访见证者和亲历者为形式,解读主流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变迁,回顾不同年代中产生的榜样人物。这次特别节目分《谁是榜样》、《雷锋还在》、《一个人与一座城》、《为人民服务》、《有爱有家》、《排球女将》和《大时代、新榜样》七集播出。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坚守、什么是感恩、什么是大义、什么是责任。这些具体形象的事例,给受众个体以责任与任务的道德情感冲击,有效的发挥了榜样的示范作用,从而取得了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

3.大众传媒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他是人的道德认知的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一般来说,道德的行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反之则为不道德行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都是激发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个体道德社会化的最终表现形式。关注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道德行为的自制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履行道德义务,推进个体道德建设。

科尔伯格反对进行道德灌输,认为道德教育应以发展为目的,通过道德讨论和公正团体法,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并最终实现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传统的道德教育组织多以“老师”的身份传递道德观念,且每个组织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教育工作。而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传媒则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追求公平和正义的良好道德氛围。无论是怎样的媒体,他们传递的信息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传播者的主观思想。大众传媒将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等价值观念渗透到信息中,使受众个体身临其境的去体验情景,通过对情景的体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4]

大众传媒塑造的有感染力的事件、人物具有榜样的力量,这些使受众个体在产生道德情感的同时也对媒体塑造的形象感到信赖、崇拜,从而强化了受众个体的道德意识,为促成道德行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关研究表明,大众传媒对受众个体道德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教会一些道德行为,如分享、互助、遵守规则等;②受众个体对大众传媒尤其是影视文化中人物行为的合理认识,进行合理的模仿;③模仿榜样的行为,并养成习惯。[7]大众传媒传播范围之广使得受众个体要在同伴中获得认同,会养成一种从众的心理。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推出已多年,该节目用感性的表达方式,以细节的魅力展示,积聚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用国人的心路历程来见证重大的新闻事件,当初设计的理念至今仍在延续着,并不断地丰富着它的内涵。曾在非典斗争中,钟南山成为了一个符号,而杨立伟代表的飞天梦想已经起步。后来我们坦然的面对天灾人祸等各种突发性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平凡人的身影,学生、企业家、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加入到志愿者、援建者的队伍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感动会一直延续下去,我们用实际行动延续着。

四、全面认识大众传媒对个体道德建设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受众个体道德建设的影响不仅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方面,随着我国传媒事业的市场化改革,传媒产品商业化,追求趣味,强调吸引,可能会导致信息的不真实、舆论导向的不正确等问题,不少媒体在利益与道德责任面前搁浅。如有些电视广告中这样的广告语:“我有,你有吗?”给受众尤其是未成年受众传递信息好像是你有我也要有。这就无形中给受众灌输了消费攀比的心理;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以传受者双重的身份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畅游。如有段时间在网络上疯传的“史上最全自杀手册”、“最美丽的自杀方法”等有关自杀的帖子,这可能会刺激到一些当时心理脆弱的人,造成不幸的后果。这种不负责任、不道德的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和传播环境。所以我们应当全面认识大众传媒对受众个体道德建设的影响,充分发挥他的积极作用,尽可能避免他的消极作用。

首先,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保证大众传媒最大限度的对受众个体产生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影响。相关机构应对媒体传播尤其是新媒体如网络、手机进行规范和管理,严格依法执法,对有害受众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传播内容,如暴力的、色情的,要严格查处,从源头杜绝危害,保证良好的传播环境,保障受众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大众传媒队伍自身的道德建设,提升大众传媒的业务水平。大众传媒的活动是一项带有主观意义的信息传播过程,传播者应有明确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传媒的道德责任根源在于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正确的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自觉遵守职业准则,正确定位,成为传播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

最后,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得广大媒体可以正确的使用媒体资源、利用媒体资源。信息社会,我们越来越依赖媒体为我们提供各种信息,不论是以供决策,还是以供娱乐。但我们对媒体提供信息的运作机制知之甚少,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它的运作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之下生产出来的信息,未必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反映。现实也不断昭示,媒体现状已经是问题重重。作为受众个体,我们可能无力去改变媒体的现状,但我们可以武装自己。多了解一些媒体的运作机制,多了解一些媒体的规则,多了解一些判定信息质量高低的方法,多了解一些获得多元信息的渠道……这样加起来,就会形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信息汹涌的世界里更好地利用媒体、享受媒体,而不是被媒体所利用、愚乐。

五、大众传媒在进行个体道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可教,但要讲究方法。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道德条目,不能以权威身份向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灌输,而是引导从而进行判断,在积极地思索中促进个体道德水平的发展。所以,在大众传媒参与新道德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摆正身份

大众传媒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他参与道德建设的内容与方式在于塑造一个有利于个体道德观念发展的道德参照系统:通过议程设置,相关业务技巧,如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新闻专题策划等,从影响受众,使受众自己产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大众传媒是道德建设的参与者。

2.提供良好的传播平台和社会道德问题

提供良好的传播平台和社会道德问题,并让受众个体参与讨论,以激发他们去实现更高阶段的道德水平,使他们的思维模式向更高水平发展。科尔伯格提出新柏拉图德育模式(即团体公正法)。指出让人们平等参与到一个民主的团体中,以团体公正来熏陶和教育个体,使其具有道德的认知力。大众媒介作为社会公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民主的论坛,在这里各种声音和观点相互碰撞,推进社会民主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受众个体也受到了熏陶和教育。

3.利用多种有效的传媒手段、方式,加强传媒业务工作建设,增强大众传媒的道德影响力。

在形式上,灵活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如直接的、间接的手段。直接的手段即面对面的、不通过中间环节的直接宣传,比如党报发表的社论,直接宣传某种观点。间接性的手段即将某种观点寓于具体事例当中,使媒体的宣传具有真实性、亲和力。正如科尔伯格所说,道德教育不是灌输论,如果我们的宣传在内容上说教的、灌输性的东西过多,人为雕琢的痕迹太重,必然会影响媒体效果。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个体道德建设深受大众传媒文化传播的影响。新时期,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立新的道德教育体系是时代的要求。大众传媒因其特点在道德建设工作中有着相当大的优势,然而,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个理智的受众,我们应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大众传媒在受众个体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带来的影响。正确使用大众传媒这一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他在道德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消极作用,优化传播环境,做受众个体道德社会化完成的“推进器”。

注释

1刘海涛.科尔伯格道德教育观的几点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2陈正良.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98

3范铭.大众传媒的德育优势.新闻爱好者,2008.3

4黄富峰、赵丽臻.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道德变化中的作用.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孙平.受众心理论.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93

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篇4

关键词:大众传媒,体育,联姻,影响

大众传媒是通过媒介面对群体的方式传送视听音讯的非个体性传播工具。,联姻。它通过有组织的技术传播,有效地、快速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手段,包括报刊、杂志、书、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自身的高速发展,使之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社会活动。体育和传媒同属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联姻使双方相辅相成,对彼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大众传媒与体育联姻对体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1.1拓展体育文化时空,是体育全球化的巨大推动力

大众传媒通过精彩体育赛事、新闻报道、评论,以及各种体育娱乐节目等,不仅满足了观众的文化和娱乐需求,获取大量新的体育信息,而且对人们体育行为、意识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电视出现以后,以大众传播为载体的体育文化传播,使体育文化在时间、空间上的交流进一步扩展。相同的全球化文化传达到全球的每个角落,如奥运会成为全球最盛大的节日,大众传媒的作用功不可没。

1.2激发体育运动欲望,增强大众参与意识,产生积极的体育价值观,促进体育参与行为

据调查,人们从媒介获取体育信息的频率与体育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体育比赛的魅力和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传媒传播体育的效果从显性和潜在隐性两方面促进了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和喜爱,能使大众产生积极的体育价值观,激发体育参与欲望。媒体的大力宣传使得人们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及其规则,这为人们参与体育提供了方便,也为各体育项目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可以说,大众传媒同时为体育运动提供了观众和未来的运动员。,联姻。

1.3使体育运动为社会提供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体育为适应传媒的特殊需要,尽量增加比赛的吸引力、刺激性、戏剧性和观赏性。体育以娱乐的方式吸引人们愉快、健康地参与各种体育运动,获得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娱乐消费活动。体育的本质属性娱乐性被逐渐还原。体育借助于传媒使体育的影响力逐步上升,人类的生活、思想和观念都因此发展变化。关注体育和参与体育已经作为衡量人们生活方式和质量的标志之一。

1.4大众传媒监督体育不正之风,弘扬体育精神,为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大众传媒的议题设置”首先可以使体育事件成为大众焦点,其次通过客观、真实、准确和及时的报道,让大众知晓体育运动各方面的运作发展状况,并通过舆论监督净化体育环境,保证其健康发展,如当前中国足球打假扫黑。传媒把运动员犯规和裁判疏忽,如实展现在大众面前,为遵守公平竞争原则提供舆论监督保障,促进了裁判水平和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以及职业道德的加强,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已成为当今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1.5大众媒体充分张显了体育的魅力,制造明星效应,为体育树立形象

大众传媒突破了时空限制,着力体现体育的力与美,表现优美的肢体动作和激烈的对抗场面,能够使观众关注比赛过程,期待比赛结果。,联姻。电视媒体还原重现比赛现场的每一个精彩瞬间,立体呈现运动”的魅力。体育明星是民族英雄的隐形化身,是人类自身技巧和智慧的体现,对青少年有重要的教育作用。由于大众传媒授予地位”的功能,他们对大众的示范导向作用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潮流。体育明星的价值体现,体育明星效应的产生应当归功于大众传媒的运作。

1.6影响体育比赛项目的设置与规则,促进竞争与变革,促进体育市场化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体育多种功能得以体现

体育运动项目设置要考虑到符合电视等各种媒体受众心理的需求,为了便于电视转播,不得不对比赛项目的设置及其形式、制度、规则进行改革,以增加观赏性和竞争力来适应电视播出的要求。

人们称比赛、观众、电视转播和商业广告是现代竞技体育这具马车缺一不可的轮子。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促成体育消费市场的扩大和体育产业丰厚的利润,这就大大刺激了投资,也促进了体育产业化进程。所以,大众传媒是体育产业兴旺发达的支撑。大众传媒沟通了体育赛事与商业广告的关系,举办方、传媒和企业各自获利,一举三得。在传媒的宣传、包装下,体育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健身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被尽情挖掘出来。

1.7为体育运动提供重要的经费来源,促使体育组织媒介市场的形成

2大众传媒与体育联姻对传媒产生的积极影响

2.1体育丰富了大众传媒的内容,增强了大众传媒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为大众传媒带来大量的观众。

体育是传播媒源中最生动、最能激励人奋进的内容之一,创造了传媒的自由天地”。各传媒纷纷扩大了体育报道版面和增加体育节目时间,转播大型体育盛会也成了全球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体育报刊、杂志很畅销。体育的社会化、大众化以及体育市场的快速兴起,为新闻媒体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体育使大众传媒的内容更丰富,吸引力更大,生命力更强,为大众传媒带来大量的观众。

2.2体育促进体育传媒专业化、科技化和全球化

近年来,涌现出了大量以体育赛事为报道对象的专业体育传媒,如广播电视的体育频道,综合报纸的体育专刊及专业体育报刊,专业体育网站。不同类型传媒利用自身的特点,以不同类型的报道形式,灵活多变的报道技巧,全方位立体化地为受众提供最新最全的体育信息。

体育传播的需要促进了大众媒介的科技进步。如水下定位遥控摄像机,电瓶摄像车,防震器等等。体育本身的跨文化特点和体育赛事的日益国际化是体育传媒国际化的重要前提,这促使大众传媒朝更加全球化的传播方向迈进。,联姻。

2.3体育增加了大众传媒的经济效益,挖掘了大众传媒的市场潜力

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媒的种种渠道,被输送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而大众传媒又借助于体育运动的魅力,吸引着数以亿计的观众。体育与现代传媒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联姻。媒介巨头争相购买体育俱乐部股权及电视转播权,在获得丰厚的广告收入同时,也充分挖掘了媒介的市场潜力,提高了与同行的竞争实力。,联姻。

3大众传媒与体育结合带来的问题以及不利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大众传媒推崇锦标主义,忽视体育精神和教育价值;忽视对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进行关注和宣传;在体育报道中男女比例失衡;体育传播媒体对体育暴力的追逐影响社会安定;盲目追求体育传播娱乐化,影响了运动员的行为,对体育明星的不恰当直传,也可能造成捧杀。国际传媒巨鳄对体育传播的垄断可能剥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观看体育比赛的机会,导致体育资源的浪费。出现假新闻和失实报道,造成了体育赛事组织和大众传媒的关系恶化。

4对策与建议

4.1树立统一、导向和监督的正确观念,是处理好体育与媒体关系的前提,大力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和体育专业传媒,建立体育媒体服务系统和体育信息管理系统。

4.2提高传媒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报道中体现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摒弃性别歧视,重视女性体育报道。关注宣传引导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创新体育运动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李金龙,刘坚.体育社会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健,胡金萍.大众传播在现代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4]谭政典,肖谋文.论体育与传媒的共生效应[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3)

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篇5

关键词:大众传媒;大学生;环保观念

1调查的背景、目的及方法

自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至今已20年。正在走向利益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中国,环境问题已上升为全民性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生存环境的恶化对每一个公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对此,我国已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硬性要求,但最终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将环保观念融入每一个公民的价值体系,使自觉地保护环境成为一种习惯。

大众传媒在对环保观念的宣传上扮演了“话语权威”的角色,它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趋向和价值取向,尤其对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表现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大众传媒通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媒介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对环保观念的宣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次调查选取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处于从家庭和学校过度到社会的年龄段,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担当重任,对国家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砥柱中流。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他们是大众传媒的主动受众,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和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形式无不在各个方面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环保观念。

对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进行的实证研究,将是我国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重要的一方面——环保课题,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和实践者大学生联系起来,探求大众传媒对他们环保观念的影响,以期从中发现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切实提供一定的建议。为此,本课题组组织力量于2009年4月-2009年6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进行了一次比较详细的“关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调查”的定量研究。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的媒介接触情况

调查中发现,广播是这几项媒体中使用频率最低的,42.8%的被调查大学生从不使用广播,89.8%的每天使用广播时间少于30min;由于绝大部分高校学生宿舍内并没有配备电视,有26.6%的被调查者在校从不使用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最主要手段,对报纸杂志的使用时间基本在2h以下;由于网络集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在大学生中应用极为广泛,有97.6%的被调查者每天使用网络;而手机由于随身携带,并且可随时随地上网,加之手机报等形式的信息平台的开通,更使其颇受欢迎,使用频率也较高。见表1。

2.2大学生接受环保观念宣传的现状

2.2.1接受环保宣传的途径

在对“您通过哪种途径接受到的环保宣传最多”问题的回答时,42.3%的人选择了“学校教育”,40.3%的人选择了“大众传媒”,10.1%的人选择了“家人及朋友”,7.3%的人选择了“其他”。由此,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接受环保宣传的最主要途径。

2.2.2接受环保宣传最多的媒介

2.3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具体的影响作用

2.3.1大众传媒较其他影响因素而言作用较小

此外,对于大众传媒的影响,有22.7%被调查者表示“有很大影响”。72.0%的认为“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5.2%的认为“没什么影响”。

而在对问题“在逐渐接受过大众传媒对环保观念的宣传之后,您会”的回答中,36.8%的人回答“做什么事一定要环保”,60.4%的人选择“想起来的时候环保一下”。2.8%的则承认自己仍“想不起来环保”。2.3.2大众传媒中电视的影响作用最大

在各类媒体对环保宣传作用大小的调查中,电视、网络、报纸名列前三名:78%的被调查者认为电视在环保观念宣传的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大,34.9%的人认为网络所起的作用排第二,30.2%的人认为报纸作用排第三,而手机作为最灵活的媒体,却有49.1%的人认为手机对环保宣传所起的作用最小,见图3。

2.3.3大众传媒中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认可度高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填写了印象最深刻的环保公益广告。“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的广告在所有被调查者中的提及次数为12次,“超级玛丽”游戏主题的公益广告“你能过儿关”、南京市公交车移动电视播出的倡导“绿色地球”的公益广告在各大省级卫视播出的,女孩帮助没有将易拉罐投进的男生放进垃圾箱等等都被提及了多次。主题上,24人提及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方面的公益广告,10人提及保护森林资源、少用一次性筷子的公益广告,5人提及垃圾分类回收的公益广告;而在所有被调查者有印象的公益广告中,央视的公益广告被7次提及,而没有任何地方媒体被提及。

但有87.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大众传媒中,现有的公益广告很少。

3总结及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出部分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建议:

3.1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成就突出,但仍需提升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是大众传媒宣传环保观念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本次调查显示,它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不少优秀的公益广告已经在大学生受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广告在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对环保的宣传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央视作为国家的领军媒体,对环保的宣传力度更居于各媒体之首。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传媒中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在一些方面仍有待提高。

首先,由于大众传媒对于某些主题的强调和突出,受众对于一些提及率高的环保问题,接受程度和记忆程度很高。但对于现状同样堪忧但媒体宣传力度小的环境问题,则缺乏认知和关注。因而,在今后的环保公益广告制作时。可依据我国当时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或针对最严重的不文明行为来设计,使其更符合时代特点,以此来增强受众对一些现状严重的环保问题的重视。

其次,今后可以以央视为领军,各级媒体可在保障媒体收支平衡的条件下,制作大量符合当地实际环境状况的高质量公益广告,最终达到公益广告独具创新性、受众乐意接受、宣传效果好的目的。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进一步挖掘公益广告的潜力,扩大公益广告的宣传效力,为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2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升大众传媒的影响力

根据本次调查,在所有宣传环保问题的传播途径中,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最高,大众传媒其次。而对于大学生环保观念影响作用最大的,既不是“学校教育”也不是“大众传媒”,而是“公民自身”。对于目前“大众传媒在环保宣传上的努力如何”的调查结果显示,95.1%的认为媒体宣传有所缺乏,媒体作用的发挥仍然很不充分。因此,大众媒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保的宣传,充分挖掘媒体的社会功能,帮助实现倡导环保的社会氛围的营造。

此外,媒体的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价值观传播的效果。调查显示。只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值得信赖,而83%的大学生受众对于大众传媒持“有时可信,有时不可信”的态度,另有8%的人认为媒体是虚假不可信的。

若提高媒体信息的接受和认可程度,需从媒体自身出发。确保信息传播的各环节的真实和高效,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或许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因为在任何事业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只有强大的公信力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只有以坚实的公信力做后盾,才能产生更大的媒体影响力。

3.3网络媒体在环保宣传作用上的缺失现象不容忽视

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中职学生;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B8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33-01

二十一世纪是媒体爆炸时代,随着大众媒体的迅猛发展,为中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构成了中职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可以说,大众传媒为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与此同时,一些落后的思想和不良信息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对其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中职学生的成长环境,尤其要注重大众传媒对于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的内涵及其德育功能

大众传媒又称新闻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介,它主要是传递新闻信息、交流思想感的载体,反映了人类传播能力的发展变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个人或群体的传播手段,是包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手机等在内的总称。

正是因为大众传媒有着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使得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它,因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只要我们有什么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了解的知道,通过传播媒介,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世界在大众传媒面前变得十分渺小。大众传媒正以它悄然的方式走近我们的生活,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据有关人员调查,2009年北京市居民接触媒介的时间约占闲暇时间7成以上,现在这个数据在呈上升的趋势。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我们花耗如此巨大的时间在一个方面,它又有多少真正的营养给予我们呢,特别是面对着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学生群体,大众传媒又有多少德育功能蕴含其中呢?

由于大从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传播迅速、影响深远的特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很多典型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传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的甚至借助它可以产生轩然大波。学生们,是最易受到传播媒体所宣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人生趋向影响的人群。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首先它是通过文化倡导进行的教育,在报道新闻时,加入必要的知识材料,使受众更好的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其次,大众传媒通过引导舆论进行教育。通过一此具有导向性事实的报道,使受众向着有利于特定利益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大众传媒传播的目的。第三,大众传媒通过传播者与受众的良性互动进行教育。在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已不再处于被动的授予地位,他们也积极地与传播媒介进行着信息互动和反馈,有时甚至直接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

大众传媒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等方式引导人们的行动,让内化于心的道德认知外化于规范的行为。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讲述一个小孩看见他的妈妈给奶奶洗脚,于是他在妈妈下班回家后,吃力地端着一盆水送到妈妈面前,让妈妈洗脚。妈妈给奶奶洗脚无意中收到了教育孩子的效果,这就是道德榜样起到的强有力的引导作用。这还仅仅只是人际传播,如果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其效果肯定会大为增强,因此大众传媒对受众,特别是学生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二、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简析

中等职业学生学校处在中学生中相对特殊的位置,他们既是中考的落榜者,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落后,心理现状比较自卑;又是具有一些高中生不具有技能的拥有者,他们动手实践能力强,很多琐事能自己处理。因此这样一群特别群体,他们的心理既有脆弱无助,需要关心的一面,又有好胜敢于人先的一面。

曾经有人总结,中职生的心理特征,他们身体发育接近成人,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在真正的成熟面前,他们的心理表现还是处于动荡的状态,易偏激、蛮干、冲动;急于在心理和行为上摆脱束缚的自主性;也同时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升和大众传媒的日益现代化,中职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这给原本就处于动摇状态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又增加了易受影响的不稳定因素。优良的大众传媒信息给学生的心境注入一股暖流,不健康的文化信息则对其道德判断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腐蚀。另外,中职生在校期间相对其他学生而言,学习压力不大,课余闲暇时间充足,也就更有机会,有更时间去接受影视、网络、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影响。

三、增强大众传媒对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有利影响

关于大众传媒文化以中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的研究,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同志也曾经提出过“要增加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优良的舆论环境。”这种责任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是大众传媒应该肩负起光荣神圣的责任。

面对大众传媒各式各样的信息,我们应该对学生正确运用媒体加以有效的引导和督促,教给他们斟辩信息的技巧,提升处理能力,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利影响和发掘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辅助功能。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将传媒文化纳入学课课程体系,有计划有目的的发挥各种信息的正面促进作用。对于教师本身来讲,言传身教地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其次,加强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密切联系家长,共同监督,管理学生,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最后,社会应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积极、宽松、有序的传媒文化环境。媒体主管部分也应该加强监管,不盲目追求收视而混杂一些低速信息,从而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还可以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作出正确的判断。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针对传媒文体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充分正确利用好传媒文化的优势,坚决抵制其中的垃圾信息和不良思想,逐步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篇7

【关键词】党政发展;大众传媒;挑战

在现代社会当中,党作为国家最前沿、最活跃、最具有凝聚力的群体,他们习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让外界了解,满足自身社会化的需要。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也在逐渐渗透并作用于党政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政党的政治工作必须贴切适应全球经济化新的形势,贴近人民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尤其在党不断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今,推动环保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传媒具有传递信息以及制造政治信息、引导政治行为与政治参与、推动舆论监管与政治民主等政治功能,对于党的执政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政治传媒化的发展也使得政党的建设发展面临了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对于党的执政建设造成新的考验,对于党的执政方向创造出新的方式以及新的要求,这需要发挥传媒在委会党政安全中的积极功能,努力构建科学发展的传媒体制和政治传播体制。运用大众传媒的力量进一步提高党的传媒素养。以及创新执政方式。

一、新时期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媒的规模快速扩大,传统的各类报纸、杂志的种类繁多,发行量开始迅速扩大,受众人数急剧上升,随着二十一世纪新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大众传媒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势头,呈现了我国前所未有的新趋势。

产业化是大众媒体从基本的文化、精神生产的党政事业过度的一种发展走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众媒体的结构与体制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产业化机制,使得大众媒体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由传媒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在思想上,政治家办报的观念相对强化,发行量、收视率等已经成为大众媒体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使得过去着重以宣传政治为主要目的的大众传媒在主导意识上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让大众媒体将事业扩展到了经济、文化、生活、娱乐等各种不同领域,尽管政府现在对大众传媒的政治监管与管理不与以往那样严格,但是并不是代表监管弱化和管理放松。宣传政党主流意识,仍然是大众传媒各项职能中的首选,也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最基本要把握的原则。

大众传媒开始全球化发展,全球化经济正在改变着世界,也在改变着中国,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影响经济方面的,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全方位影响着我国。自我国加入了WTO之后,大众传媒全球化也逐渐体现出来,吸引外媒的运作和经营管理理念、通过发行和广告吸引外企注资、报纸报刊部分境外有限发行、在国内报纸开始扩展到参与国际版的竞争中发行海外版,大众媒体在寻求国际化的发展,我国媒体在一些事关中国的重大新闻上的影响力也开始有上升的趋势。我过大众媒体都在想方设法积极应对国际传媒格局调整,重新组织架构、研发新的技术支撑、推出新的产品形态、传播载体、市场推广等多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力图进一步增强实力,扩展更多的市场和业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在加快速度的融合、逐步实现多元化共同发展。但是尽管我国的大众媒体是面向世界发展,参与全球化市场的竞争,单我国大众媒体的全球化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还没有完全深层次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大众媒体面对全球化相对于其他国家还是处于明显弱势的位置,大众媒体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和方法来适应和赶上发达国家的传媒发展。

二、党政发展的新趋势

坚持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国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党政依然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所以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环保部门的良好形象。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正在各区各市逐步深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广泛宣传,要增强环保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必须贴近群众的生活、贴近实际,才能与环保事业发展同步,要保障环保事业工作目标实现,就必须实现环保单位的管理化和调动部门人员的主动性,积极创造思想政治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认识环保部门在新形势下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人才的重要指标。对人员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多方面进行关注,定期组织党员会议,从多渠道听取他们的意见,关系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强化对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建设。进一步完善、改进、创新的党组织建设,努力地使党建工作向着服务型、引导型的方向发展,需要完善日常管理体系,强化职员意识,严格按照党的发展工作,引导基层职员把提高党课质量作为增强党员素质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强化党员长期受教育的长效机制。

创新党建思想工作具有导向、激励、调节等功能,对当代的人们群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在党政工作中加强创新模式,通过创新来培养人们群众的创新素质。在创新的党政建设中培养学习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为主要的目的。使人们更加牢固、系统的掌握党政政治知识同时也提高创新意识。

党政治工作是人们思想理念,要求在思想指导上,尊重人格自由,尊重自身的发展和人们的潜力,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员工思想政治上,必须按照当今形势下对群众的培养要求,让群众对国家思想政治理念、体系、内容上开创新的思想局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思想政治工作是根基,创新能力是关键,他们之间相互相乘,相互使用,形成一个有效整体。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系统角度出发,把全面提高员工的自身能力作为前进动力。

三、党政发展与大众媒体的相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传媒得到空前的繁荣发展,从大趋势来看,以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为主代表着大众媒体不仅仅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是我国政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创造了空前的优越条件。传媒信息的渠道和信息量逐渐增强,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路线宣传创造了条件的同时,也为我国政党主流意识的宣传方法带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大众传媒新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这从无形中给我国的政党主流意识宣传带来了新的挑战。

党建发展始终是大众媒体所关心的政治工作核心内容之一,需要用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大金刚的事业发展是新时展的必然要求,媒体的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需要用实际的行动去探求新的方法和新的路径,努力发挥党建工作对大众媒体工作建设的推动作用,全面推进媒体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进一步地规范大众媒体发展程序和建设,尽一切的努力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新闻传媒受众最多、传播速度最快、影响最广。媒体通过报道事实和评价时间真相,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着党政思想、主张以及观点、具有很强的影响了和渗透能力。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党都是需要借助新闻媒体扩张和强化有利于自身的舆论和进程,(下转第357页)

(上接第355页)力图使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逐渐成为人们群众所接受的思想政治以及舆论,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新闻传媒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与政治、政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经济市场化、媒体集团化、信息网络化的冲击之下,党报党刊的吸引力、关注力、影响力不断下降。

媒介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是指特定的主体经由大众媒体导报或者在媒体上亮相以后呈现于大众的认识对象,我国的党和政府是媒介的形象。不仅关乎于自身的执政地位巩固和加强,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地区与地区直接的媒体,因此树立良好的党和政府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大众媒体后来别发现并发掘出来的政治动员力量,而获得了极大和极其宽广的发挥空间,在广大群众大量使用的同时,也被政治精英作为动员群众的收到和募捐渠道,来进行党政之中的政治包装和资源整合。

四、党政发展对大众媒体的影响及对策

党政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平衡。大众传媒传达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单一,导致人民群众对其不敢兴趣,所做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单纯的读读报纸,学学文件,传达一下领导的话而已。有些地方的党政思想政治工作还处于“真空”的阶段。有些地区群众对党政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这都需要大众传媒对群众进行跟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从错误中走出来,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群众的心里,需要通过大众传媒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容易融入群众的生活,让人们更加容易接受。

大众传媒在传递政治信息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相对独立的传媒业在制造政治政治信息,它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时也是它制造出了社会舆论,在我国现今的国情下,大众媒体作为现代化最快速、最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治策略贯彻到群众中去的传播手段,需要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中,倾听群众的意见、呼声、意志、愿望。

大众传媒不仅仅是传递政治信息和制造政治信息,还要肩负着对人们群众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参与的重要引导作用。传媒的大众既受着政治的影响,同时也依附着政党的发展而发展,甚至对政治发展起了左右作用,大众传媒的政治信息选择性传播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参与,进而影响着政党的执政活动。在我国,传媒与党政的领导和人民利益具有实现一致性,也不存在政党交替问题,但是更加强调我国对于大众传媒监管,能够使传媒正确引导人民行使正确的政治行为中发挥最大最积极的作用,促进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大众传媒对维护党政发展执政安全祈祷了积极的作用。

五、结束语

对于传媒社会的到来,我国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应该要与时俱进地积极面对。对于大众传媒的发展已经对党政影响的扩大,党和政府应该从多方面对待,在监管的力度上加强,使得大众传媒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

在传媒的政治时代,党的执政方式要创新模式,努力运用大众传媒的优势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对于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和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需要通过大众媒体几时地传达党和政府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度和解决办法、和措施,通过大众媒体向群众表达解决办法和思路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释,对人民群众的意见和需要能够几时地给予人民群众一个合理完整的明确答复和信息的反馈,着不仅仅能够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显示问题和长远问题,密切留意和关注党的关心,还能够增加人民群众对党政发展的支持和认同,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抵消了政治化传媒对党的政治所带来了不利影响,能够有效维护党政的执政安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希华,林爱兵.数字时代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J].中国出版,2004(01).

[2]陈哲清.让共产主义理想扎根心底[N].中国审计报,2001年.

[3]郝建武.基于模糊推理及数据挖掘的新兵政治思想工作指导专家系统[D].太原理工大学,2002.

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1篇8

【关键词】媒介素养产业化受众

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年度人物是“YOU”,即使用互联网的每一个人。新媒体的技术特性赋予个人传播权,人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传播主体。信息技术的进步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网民在匿名心理和群体暗示的刺激下会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一、媒体产业化与受众媒介素养之间的关系

“媒体产业化”首先由黄升民教授提出。他认为所谓媒介产业化,指的是“意识形态的媒介”向“产业经营的媒介”过渡的过程。而“利益和控制的互动乃是媒介产业化的根本动因。”①媒体产业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媒体必须承担起舆论喉舌的职责。因此,如何在事业和商业的平衡木上稳步前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组织的媒介素养。

媒介组织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为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激流勇进,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的影响力。新闻产品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讲求独特性、时效性、新鲜性,讲求独家首发。这也对媒体组织的素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受众的传媒素养和传媒的产业化存在互动关系。媒体追求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追逐受众,因此受众本位成为产业化媒体新的传播定位。但是,满足受众需求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受众,媒体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选择有益的信息,采取正确的新闻手段进行传播,以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受众对媒体的要求提高,会引导媒体产业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1、传媒产业化与受众本位

媒体的产业化与受众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而受众的信息需求是由个人的媒介素养决定的。个人的文化程度、认知能力、对媒体的期望、使用媒介的能力决定着受众的信息需求。产业化的传媒以受众为主导,致力于满足受众信息需求。首先,媒体要把产品卖给受众。媒体要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提高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然后,媒体将拥有的受众群卖给广告客户,获取广告收益。广告收益是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而利润大小主要取决于媒体的受众群大小,取决于媒体产品质量以及与受众需求的吻合程度。

2、传媒信息生产传播与受众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

(1)媒体具有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功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样具有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能力,以此影响人们对各类事物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决定受众的思考内容。

(2)大众传媒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publicopinion)即公共意见。根据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公开讨论的结果而是大众传媒通过营造意见环境作用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强迫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②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统一意见环境的支撑,而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通过强调某些意见而忽略另一些意见来塑造意见环境,从而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态度,引导社会舆论。

(3)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在人们了解周围世界变动并做出相关应对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影响着人们的品牌意识和消费行为;手机短信增强了人们的沟通意识,使人际交流更加畅通;网络BBS增强了人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受众积极主动地发表观点;网络新闻丰富多彩,重构着网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4)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反过来影响着媒体的信息生产传播活动。受众是传媒信息的消费者,但这种消费不是被动的,受众作为能动的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主动地接收与个人或个人所属的群体价值规范相一致的信息。按照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在日渐饱和的大众市场上,准确地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和传播,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符合他们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准则,是传媒获得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综上所述,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和受众需求、受众传媒素养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传媒传播的信息能够左右和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就能影响受众的媒介素养,起到教育受众的作用。反过来,受众的媒介素养和信息需求会影响媒体的信息生产传播行为。

3、受众传媒素养决定着媒体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麦奎尔认为,受众“愈是主动积极,他对于媒介的劝服、影响和操纵行为便愈具有弹性和抵抗力……受众个体愈是自由,愈是能够依靠新技术的力量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介‘食谱’,受众类型便愈是多样。”③

产业化的媒体坚持以受众为本,其改革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获取更佳经济效益。读者对休闲娱乐类读物的需求,滋生了报纸副刊;受众对主流意见引导的需求,促进了新闻评论的繁荣;受众对商品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广告的产生;不同受众群的需求和兴趣,促进了报纸的多元化……今天,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对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独家报道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

在传媒产业化进程中,公众传媒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受众传媒素养的提高对传媒市场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新闻传媒不断改革,从传播方式的改进到传播内容质和量的提高。因此,大众传媒要保证自身健康发展,必须首先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引导受众健康的信息需求,保证媒体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媒体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媒体在产业化进程中片面强调经济效益,新闻娱乐化、低俗化现象严重。产业化对传媒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它大量地使用广告,而且表现在媒体在发表消息或观点的时候,更多地注重所谓‘名人’效应、轰动效果,以此来扩大读者人数和市场占有率。”④一方面,媒体不断提供低俗、娱乐化的信息,给受众以刺激和冲击;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又进一步刺激受众对通俗信息的需求,从而促使以受众为本位的大众媒体进一步地偏向传播低俗信息。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不仅毒害受众,也不利于媒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1、虚假新闻:媒体为争取收视率、读者群,刻意追求轰动性,故意制造新闻事件,弃新闻的真实性于不顾,如“纸包子”事件、华南虎事件。

2、广告泛滥:“电视广告插播电视剧”,报纸上的大量广告专版、类似新闻的软广告、网络页面上的弹出广告以及关键词搜索广告都以铺天盖地的形式争夺我们的注意力,产生了“新闻洞”,损害了受众的知情权。

3、新闻娱乐化:在新闻报道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以吸引受众眼球,娱乐节目的比重大幅增加。

4、无序竞争:媒体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受众市场,恶意攻击、相互诋毁的现象频出。

三、媒体在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

2004年10月,“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指出,媒体及其从业者尤其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媒体及其从业者媒介素养的提高是承担大众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基础。

1、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媒体传播什么样的信息,取得何种传播效果,对受众带来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这些问题首先取决于媒体自身的素养高低。首先,媒体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熟悉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具有综合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其次,媒体成员要善于分析辨别信息,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第三,媒体熟练掌握信息传播的技巧,有效地实现信息传播,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最后,媒体要有职业道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护受众的知情权。

2、主动承担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的职责

新闻不仅是商品,更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产品,会影响到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具体的行为。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表达群众的意见观点,引导公众舆论,是媒体首要的职责。美国学者C.R.赖特提出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化的功能。大众传媒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受众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实现社会化。因此,大众媒体必须首先在意识上认识到其作为媒体的责任,明确自身定位,在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方面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在信息内容、传播渠道和方式等方面注意舆论引导性。

3、内容上引导教育,培养积极受众

大众传媒如同一所学校,它的信息传播活动好比是教学,“受众”就是学生。传播内容的优劣直接影响受众的素质和观念。作为老师,大众传媒应该进行引导教育,不仅要培养受众积极健康的信息需求,更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培养受众主动接收信息以及使用媒体主动传播信息的能力,即培养“积极受众”。⑤首先,通过舆论监督,促进民主化进程。其次,向受众灌输民主意识、民主思想,鼓励受众主动行使知情权、传播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第三,强化文化宣传教育,教导受众及时获取信息、辨别信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信息。

传媒产业化是媒体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坚守阵地,既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又承担起社会责任,是产业化对媒体的重大挑战。媒介素养是保证媒体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剂,是媒体保持社会性的重要因素。媒体产业化与媒介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媒介产业化对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媒介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媒体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①卢金珠,《中国媒介产业化道路的理论探索》[J].《国际广告》,2001(1)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

③段京肃,《媒介与终生学习》[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7(1)

④贾保华,《产业化与全球化对中国传媒的影响》[J].《现代传播》,2003(4)

⑤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生活大众传媒

随着现代社会体育运动的飞速发展,媒体给体育信息的位置非常多,对吉林省大学生来说,传媒的多样性、跨领域等特点,使他们能够更加透彻、更加全面地了解体育信息,给视觉、听觉、感知方面都带来了空前冲击,使体育成为人们沟通、精神交流的另一个好途径。吉林省大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竞技体育的观赏性、激烈性、竞争性,以及带来的独特感受,还可感受到休闲体育的娱乐性、休闲性、开放性,并在接触面上有所扩大,那么他们对媒介的正确认知是什么样的状况?本文通过对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情况进行调查,试图分析这一问题。

1.吉林省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频度

吉林省大学生接触各类媒体的不同情况。经常接触媒体的先后顺序是:电视38.7%、网络38.3%、报纸35.8%、广播33.2%、杂志31.4%、图书26.6%。整体来看,这些媒体对大学生有较大吸引力。其中,电视、网络、报纸和广播是吉林省大学生接触较多的媒体。

2.吉林省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时间

在此调查中,媒介接触被分为6个长度。从媒体体育信息的比例来看,随着时间的加长,吉林省大学生的人数逐渐减少,他们注意体育媒体信息的时间不长,基本在35分钟以内,大多数选择网络、图书、电视,长时间接触体育信息时大多数选择广播、电视、报纸。吉林省大学生关注体育信息的人不多,其中很少接触的媒介中广播、杂志、网络占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原因是人际间进行传播是吉林省大学生体育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中45.5%可以经常向别人传播体育信息,47.3%的人偶尔向别人传播体育信息,这样就会导致听体育信息的人多了,观看体育信息的人少了,这就表明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大力普及吉林省大众传媒的传播体育信息,使体育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更加及时、更加有效。

3.吉林省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情况与动机的分析

从吉林省大学生接触媒体的首动机看,通过电视、网络两种媒介得知国内外体育赛事,能够更加人性地观看到比赛,感受比赛的积极竞争精神,为运动员加油,从比赛中可以学到喜爱的运动的知识和技巧。通过报纸和杂志可以丰富个人的文化生活,调节紧张的心情从而放松自己。

4.吉林省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与体育生活的关系研究

吉林省大学生通过参与媒介等动性活动,不仅丰富了精神世界,还对大众传播活动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著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人格和心理情景一起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所以,对吉林省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情况的分析对体育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吉林省大学生的体育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5.吉林省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与体育消费的分析

根据消费经济学的理论,消费包括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本文中的消费特指生活性消费。因此,体育消费用于生活性消费有以下几个部分:体育实物消费,指用于个人购买体育服饰、锻炼器材等体育实体物质的消费开销,这类消费以实体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符合我国人们的消费习惯。随着体育社会化形式的发展,实体物质型体育消费将飞速增长。体育信息消费,指人们为了解有关体育知识、信息的花费,如体育期刊、图书、报纸或为观看和体育有关的赛事表演所用的花费,又叫精神型消费。这一类别消费相对实体物质消费来说层次更高些,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在意追求精神享受,这类消费的发展较为乐观。体育劳务消费,指人们用钱币购买的和体育活动有关的服饰、体育活动资料的花费,又叫参与型体育消费,体育消费在日常生活花费中所占的比例,在某种特定的意义上反映出体育消费水平。本研究划分吉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在其日常消费的10%以下、11%~20%、21%~25%、26%~30%、30%以上五个等级。通过调查可以得知多数吉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占其日常消费的10%以下和11%~20%,体育消费没有占用他们过多的日常消费。体育消费占其日常消费30%以上的是“媒介消费”为17.8%,下面是“体育活动消费”为13.7%,“观看比赛消费”为12.7%。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对吉林省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明显影响,但在消费行为上,受原有观念和受文化教育程度的影响,真正行动和价值取向仍表现较为薄弱。81%的吉林省大学生目前进行的体育消费都与运动服饰鞋帽有关,这反映出体育服饰鞋帽样式不仅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美观,而且穿着舒适,此外对知名运动品牌有攀比心理,使其有了较高的消费群体。有26.8%的吉林省大学生选择阅读体育相关文章,有24.2%的吉林省大学生参加娱乐健身活动是去体育娱乐场馆,有23.1%的吉林省大学生是购买体育器械,有21.1%的吉林省大学生是选择观看体育比赛,由此可见,吉林省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还处在认识、缺乏实践的状态下。有60.2%的吉林省大学生选择购买体育,由此说明吉林省大学生喜欢熟悉足球等比赛成为购买体育的重要原因,体育的购买率与吉林省大学生接触媒体报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吉林省大学生体现出了积极的体育价值观,这与媒体的特点有不小的关系。因此可以看出大众传媒与学校体育教学相结合将更加有利于吉林省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发展,通过媒体有效宣传体育运动的特有魅力,提高吉林省大学生的体育认识能力,并加深其体育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中国当代政治发展的突破口是基层民主。我国经过各种考验,不断的变革和飞跃,在基层民主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这些成果?榻?徊酵晟莆夜?缁嶂饕迕裰鞯於?思崾档幕?。?苋绱耍?捎诟鞣矫嬖?颍?勾嬖诓簧傥侍猓?虼耍?匦胍揽看笾诖?嚼赐平??忝裰鹘ㄉ瑁?佣?植刮颐枪?业牡ヒ恍姓?芾砟岩杂行е卫淼奈侍猓?映ぴ兑庖迳辖哺?艽俳?夜??忝裰鞯姆⒄埂?nbsp;

大众传媒的政治影响力

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传播活动,可以说传播活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传媒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开展进行。而大众传播时代则是以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作?榛?忠谰莸模?谡飧鍪贝?写笾诖?ッ浇槎哉?錾缁崮酥撩恳桓鋈瞬??挠跋於挤浅M怀觯?氪?趁浇樯缁嵯啾扔凶偶?蟮那?稹N颐鞘紫纫?源笾诖?ッ浇橄赂龆ㄒ澹捍笾诖?サ母拍睿?褪亲ㄒ祷?拿浇樽橹?擞孟冉?拇?ゼ际鹾筒?祷?侄危?陨缁嵘弦话愦笾?槎韵蠖??械拇蠊婺5男畔⑸??痛?セ疃?MǔR庖迳纤?傅拇笾诖?ッ浇榇蠖?楸ㄖ健⒐悴ァ⒌缡雍突チ??4笾诖?绞贝?牡嚼词巧缁岱⒄沟幕?『痛?ゼ际踅?降目?恕?nbsp;

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政治行?榈难裼凶欧浅I钤兜挠跋臁L乇鹗窃诘贝?缁幔?绻?桓鲈独牍?艺?沃行牡娜艘?肓私馄湔??钠笸己湍勘辏?蛘咚狄?斡肽承?位疃???苏???氐闹澳茏饔靡酝猓?钅苡跋炱涞木褪谴笾诖?フ庵置浇榱恕?大众传媒影响人们的认识功能、引导人们的观念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传媒这种工具通过议程设置选择并强调某些话题,使公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能够分清事件是否重要,从而使公众在媒介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主张及议题次序。每一项具体的政治活动及政治行?槎寄芡ü?笾诿浇榈拇?シ绞剑?诤艽蟛忝嫔隙哉?龉?一蛘咚倒?噬缁岵??薮蟮恼鸲?坝跋欤?⒂纱死淳龆ü?谡?涡?榈难瘢?乇鹗嵌杂诨?忝裰鞯挠跋欤?缘酶?又匾??nbsp;

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对于民主政治发展这项较?楦丛雍投嘣??南低彻こ蹋?泻芏嗨捣āC裰鞯哪谌菘梢怨槟?榱较睿阂皇羌浣用裰鳎??侵苯用裰鳌6??忝裰髟蚋?玫靥逑至酥苯用裰鞯氖抵省4痈拍钌侠此担?杂诨?忝裰鞯亩ㄒ宓侥壳?橹褂泻芏嗖煌?穆鄣恪N颐前迅髦肿橹?械淖畹鸵徊愠浦?榛?悖?杂谑裁词腔?忝裰鞯奈侍猓?诘车氖??笊希?颐歉?嘶?忝裰饕桓鼋?槊魅返亩ㄒ澹杭椿?忝裰魇侵赴?ㄖ肮ご?泶蠡帷⒕用裎?被帷⒋迕裎?被嵋约捌渌?问降钠笫乱得裰鞴芾碇贫取4痈?细竦囊庖迳侠此担??阏?ɑ?鼗褂Ω冒?ɑ?闵笈谢?亍⒓觳旎?兀换?闳褐谛宰灾巫橹?褂Ω冒?ɑ?愎せ帷⑸缁嵬盘宓取A硗猓?夜??阒谢褂Ω冒?ㄗ颊?ɑ?鼗蚴抵市缘恼?ɑ?兀?热缁?愕匙橹?⒐睬嗤抛橹?⒏玖?然?阕橹?;?忝裰魇俏夜???袢ɡ?质祷?恼?我?筇逑郑?胛夜?裰魃缁岬男纬梢约笆谐【?玫姆⒄菇裘芰?翟谝黄稹T谖夜???忝裰魇枪愦笕褐谠诨?憔?谩⒄?巍⑽幕?蜕缁嵘?盍煊蛑苯有惺沟拿裰魅ɡ?凸愦笕褐诓斡牍芾砉?彩挛窈凸?媸乱档母飨钪贫燃笆导?疃?O执?闹泄??敲裰鞯闹泄??榱四芄桓?玫厥迪置裰鳎?颐且恢痹谔剿骱脱罢彝ㄏ蛎裰髡?蔚穆肪丁R虼耍?⒄够?忝裰鞯囊庖宸浅V卮蟆?nbsp;

发展基层民主可以完善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让人民当家做主从而依法治国是根本。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基层民主建设才会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要善于利用大众传媒工具,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宣传教育作用,加强思想引导,形成“坚持党的领导”的共识。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形成各种切实可行的制度及各种村规民约,集中党组织的各种力量,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领导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具体活动,把党的精神贯穿始终,实现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制度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确保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序推进。

发展基层民主可以培养广大人民的现代“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对于当代农民,只有让数亿农民从传统的、盲从的、封闭的民主意识中转变出来,树立现代的、理性的、开放的公民意识。如何培养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呢?其关键就是要不断地创造农民参与民主实践的渠道,让基层民主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变得真实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才能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从而实现坚持以人?楸尽⒋俳?缁岷托场?nbsp;

发展基层民主能够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发展基层民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达到整个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政治文明,只有走法制化、规范化道路,从而克服随意性,避免盲目性,才能保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在宏观上表现出人民通过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来管理和决定国家大事和社会大事,在微观上也要表现人民参与基层各种事务的管理。因此,健全一套选举办法,形成民主公开、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建立一套村民议事制度,形成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完善符合法规的章程,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民主管理机制;实施一套公开办事、群众监督的工作制度。通过这些规章制度,使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并在实践中创造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办法,再加以完善和规范后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贯穿在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同时,把坚持党的领导、扩大基层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结合起来,从制度上和法规上保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面贯彻实施,使之逐步步入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良性循环轨道。

要想真正意义上解决基层社会问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就必须实现基层民主自治,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用新的方式组织领导基层群众的客观需要。

我国基层民主的现状

社会主义是民主的社会,只有实现了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才能得以顺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才能实现。我们的国家经历了风风雨雨,改革开放大潮到来之后,在基层政权的法制建设、组织建设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等方面同样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完善。基层组织坚持使用民主选举方式来决定基层班子人选,村委会干部都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直接民主选举已成?榕┟袢褐谡?紊?畹闹匾?槌刹糠帧?nbsp;

基层民主管理工作健康明朗地开展。基层组织围绕“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利”,拓宽了民主管理渠道,加强了乡镇规范化建设,通过组织实施村级管理十项制度规范,探索推行村民“民主日”活动,指导制定村规民约,使干部和群众成?樽晕夜芾淼闹魈澹?乐沽嘶?愀刹抗ぷ魃系乃嬉庑裕?し⒘舜迕竦奔易鲋鞯幕??浴?nbsp;

基层民主决策制度逐步普及。各地普遍建立了民主议事决策制度,规定凡属重大村务必须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通过民主决策,增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融洽了村级组织与群众的关系,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层民主监督工作扎实推进。在建立村民代表议事会的基础上,注重抓了村务公开制度建设,把凡属与村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各类事项,以村务公开栏或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及时向村民公布,把农村工作中的敏感问题亮在明处。同时,利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定期对村级班子成员进行民主评议,有效约束了村干部的行?椤?nbsp;

但是,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整体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干部曲解民主之意,把民主政治建设看做是公众压力下执政者的让步行?椋?绻?门逵懈?嗟拿裰魅ɡ??ぷ骰岣?欢??荒苷?范源?褐诘恼?泵裰饕?螅?ε潞偷种泼裰鞴芾恚挥行┤褐谒枷肫?ぃ??榉⒄姑裰骶褪欠牌?车牧斓肌⒏阄拚??饕澹?庵植唤】敌奶?凸凵弦灿跋炝嗣裰髡?谓ㄉ璧乃忱?⒄埂6?侵贫嚷涫挡坏轿弧=?改昀矗?樗孀琶裰髡?谓ㄉ璧纳钊肟?梗?鞯爻鎏?艘幌盗泄嬲轮贫龋??豢煞袢希?行贫缺旧砭痛?行问街饕宓纳?省M?保?孀判问频姆⒄梗?行贫纫彩?チ擞τ械男Я?图绦?嬖诘募壑怠?nbsp;

大众传媒推动了基层民主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传媒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自主意识日益增强,大众传媒作?楣?诘男畔⒒袢∈侄危?匦胍?视π率逼谏缁岱⒄沟男枰?O执??玫姆伤俜⒄梗?谷嗣堑奈镏噬?钜脖涞眉?蠓岣弧4笾诖?ナ贝?浇槎跃?玫挠跋熘饕?硐衷诖笾诖?匠?橄?阎饕宓耐菩姓撸煌?贝笾诖?ナ乱狄渤?榫哂型?⑸??Φ牟?怠4泳?媒嵌壬侠此担?笾诖?匠?橄?阎饕宓耐菩姓摺6?诮ㄉ枭缁嶂饕迨谐【?霉?讨校?颐堑男??J健⑺枷牍ぷ鞣椒ㄒ灿τ胧本憬??掠诒涓铩D敲矗?笾诖?阶?楣?部占涞囊幌罱ㄉ枞挝瘢?蛊浞⒒庸?裆缁岬幕??饔迷蚴且惶醴浅:玫穆肪丁R虼耍?ü?笾诖?降淖饔茫???曳⒄褂肷缁峁?诜⒄沽?灯鹄矗??鳌⑵胶夂屯骋桓髦植煌?墓叵怠⒉煌?睦?妫?ü??蚨猿拼?ィ?拐??牍?裨诹私狻⒐低ǖ幕?∩洗锍梢恢拢?迪终???嬗牍?诶?娴耐骋唬?饨?欣?谖业吃诳?诺纳缁嶂醒罢腋?惴旱闹С郑?佣?俳??穸哉??淖栽负献骱投哉?蔚淖跃跞贤??nbsp;

在基层民主的探索与创新过程中,确实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需要政治家们和民众的集体智慧的共同努力。边远乡村和高山地区因?榻煌ú槐悖?寰?梅⒄怪秃螅?糠执寮蹲橹?ㄉ枞狈ξ镏驶?S捎谛畔⒈杖??髦峙┎?芳鄹癫ǘ?苑浅4螅?┟袢褐诰?檬杖胧芷溆跋煲蚕喽员涞梦榷ā6?矣行呱奖咴断绱宓娜丝诰幼〉帽纠淳头浅7稚ⅲ?笾诖?降墓ぞ呷绲缡印⒈ㄖ降壬形雌占埃?幢闶怯械拇宥┝吮ㄖ剑?占傲说缡樱?蚪煌ú槐慊虻缭疵槐U希?畔⒁裁挥邪旆?笆贝?锔?迕瘢?迕翊蠡峄虼迕翊?砘嵋榈恼倏?浅@?眩??挥盟底橹?褐诔镒手谱鞔逦窆??浮⑸柚门┟袢褐谝饧?洹⒔ù甯刹考?邪旃?∷?龋?欢ǔ潭鹊刂圃剂伺寤?忝裰髡?谓ㄉ琛R虼耍??浞掷?么笾诖?剑?钊胄??车母飨盥废摺⒎秸牒驼?撸?乇鹨???吃谛率逼诙源寮蹲橹?ㄉ璧挠呕菡?吆拖赜蚓?梅⒄够?觯?忧慷源甯刹康呐┮凳涤眉际酢⑹谐【?美砺邸⒎?煞ü娴戎?兜呐嘌担?岣叽甯刹康恼?摺⒎?伞⒖萍肌⑹谐⑿畔⑺?健?nbsp;

总的来说,大众传媒是基层民主的基石,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手段既然依赖于大众传媒,那么它也就?楣?窀?惴汉蜕钊氲夭斡牍?艺?位疃??倭诵碌耐揪叮?佣?姑裰诶蠛陀涤辛烁?嗟恼?稳ɡ?Mü????窨梢愿?庸惴旱夭斡牍?掖笫拢?⑻岢鲇行У慕ㄉ栊砸饧?煌ü???梢苑从吵龉?裾?稳ɡ?南碛星榭觯?佣?贫??忝裰鞯姆⒄埂4笾诖?揭?5贝迕衩裰饕馐兜慕ü拐吆团逑执?幕?挠?煺撸??即笾谖幕?谂褰】荡?ィ?脑炫迓浜笪幕??俳?窍缥幕?诤希?ü勾迕褡灾蔚奈幕?壑祷??nbsp;

参考文献:

1.王嵩山等:《中国政府公务百科全书》(第一卷),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401页。

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篇11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大众传媒影响性别

青少年是大众传媒受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自身人格尚未发展成熟,对事物缺乏分辨力,也因此常常把媒介精心建构的媒介产品和内容当成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形。而这一“虚拟的现实”成了构成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

为了客观地分析大众媒介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我们于2010年下半年在沈阳地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沈阳市内初中、高中、大学、高职专科的在校学生为样本,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189份,回收有效问卷1102份,其中女生问卷628份,占有效样本的57%;男生问卷474份,占有效样本的43%。根据得到的数据,我们运用SPSS1.0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大众传媒对不同性别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有所侧重,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青少年接触大众传媒的基本情况

不同性别的青少年收看大众媒介的类型、频率和时间长度有显著差别。从收看大众媒介的类型来看,男生倾向于网络,女生则更喜欢电视。在最经常使用的电视、网络和报纸这三种媒体中,报纸的使用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但电视和网络则略有不同。女生样本中有57.0%的人将电视排在第一位,比男生比例(46.8%)高10多个百分点;而男生样本中有37.2%的人将网络排在第一位,比女生比例(26.8%)高10多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女生比男生更喜欢接触电视,而男生则比女生更喜欢接触网络。

从收看大众媒介频率来看,男生倾向于每天收看,女生则更喜欢周末收看。横向数据分析显示,在男生样本中,每天都能接触媒体的人数为333人,占总体男生样本(422人)的78.9%;在女生样本中,每天都能接触媒体的人数为382人,占总体女生样本(561人)的68.1%;男生每天都可收看大众媒介的比例高于女生比例10多个百分点。而周末女生接触媒介的比例(30.8%)比男生比例(19.7%)高出11个百分点,说明女生在周末接触媒介的人数远远多于男生。

从收看大众媒介时间长度来看,女生倾向于长时间收看,而男生更倾向于短时间收看。在纵向数据比较中,我们发现,每天接触媒介在2个小时以上的青少年样本中,男生比例(39.8%)要少于女生比例(60.2%)20多个百分点,说明女生更倾向于每天2个小时以上的长时间接触媒介;每天接触30分钟至2个小时的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当,说明在该时间长度内接触媒介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每天收看30分钟以下的男生比例(55.1%)比女生比例(44.9%)高出10多个百分点。

不同性别青少年对媒介内容偏好的差异分析。

青少年对偶像剧热度整体不高,但半数以上女生都有最喜欢的偶像剧。在总体样本中,只有37.2%的人有最喜欢的偶像剧,而且对偶像剧的喜好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女生样本中,这项比例为50.8%,比男生样本中同项比例20.1%高出30多个百分点。

在偶像剧的国别选项上,62.9%的样本选择最喜欢中国的偶像剧,其次是韩国(25.5%)、美国(6.5%)和日本(5.1%)。其中,韩剧的选择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此选项比例比男生高11个百分点。其他国别的偶像剧选择无明显性别差异。

五成以上青少年喜欢动漫,日本动漫更是男生的首选。在回答“是否有最喜欢的动漫”这一问题时,选择“是”的人数比例占55.3%,说明五成以上的青少年有自己喜欢的动漫。在回答“你最喜欢动漫的国别”这一问题时,日本动漫占第一位,其次为中国、美国、韩国和英国,其比例为72.3%、18.9%、5.8%、2.8%和0.2%。表明日本动漫以绝对优势成为青少年群体最喜欢的动漫类型。

横向男、女样本数据分析显示,在男生193名样本中,有151人选择日本动漫,占男生样本总数的78.2%;而在女生240名样本中,有162人选择日本动漫,占女生样本总数的67.5%;在这一选项中,男生比女生多10个百分点,这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喜欢日本动漫。

纵向数据显示,在“中国动漫”82名样本中,男生29人,占这一样本的35.4%;女生53人,占64.6%,女生比例高于男生比例近30个百分点。可见,女生除喜欢日本动漫外,对本国动漫也持喜欢的态度。

近九成青少年使用网络,但在网络内容的选择上,性别差异明显。在回答“是否上网”这一问题时,肯定回答的占88.7%,否定回答的占11.3%。也就是说,近九成学生都在使用互联网。

在网络的使用上,排在首位的是“查找学习资料”(37.2%),其次是“聊天”(24.4%)、“看电影/电视剧/动漫”(17.8%)、“玩游戏”(6.6%)、“听音乐”(5.7%)、“看新闻”(4.1%)、“写博客”(1.5%)、“上论坛/贴吧”(1.5%)等。

纵向数据显示,在选择“听音乐”这一样本中,男女比例大致相当;除此之外,在选择“查找学习资料”的样本中,女生比例(62.9%)要高于男生比例(37.1%)近26个百分点;在选择“聊天”的样本中,女生比例(64.2%)要高于男生比例(35.8%)约28个百分点;在选择“看电影/电视剧/动漫”的样本中,女生比例(58.6%)要高于男生比例(41.4%)约17个百分点。而在选择“玩游戏”的样本中,男生比例(81.0%)要高于女生比例(19.0%)62个百分点;在选择“看新闻”的样本中,男生比例(59.0%)要高于女生比例(41.0%)18个百分点。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网络的使用上,女生比男生更喜欢“查找学习资料”、“聊天”和“看电影/电视剧/动漫”;而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玩游戏”和“看新闻”。

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有自己喜欢的书、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第一,六成以上的青少年有自己最喜欢的书。在回答“是否有最喜欢的书”这一问题时,肯定回答占63.1%,否定回答占36.9%。在肯定回答的样本中,女生比例(58.7%)比男生比例(42.2%)高近17个百分点。

第二,有六成以上青少年没有最喜欢的广播节目,但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有自己最喜欢的广播节目。在回答“是否有最喜欢的广播节目”这一问题时,只有35.1%的人持肯定回答,而否定回答的比例高达64.9%。在肯定回答的样本中,女生比例(59.1%)要高过男生比例(40.9%)约18个百分点。

第三,五成青少年有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其中,在“有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样本中,女生比例(65.8%)比男生比例(34.2%)高近32个百分点;而在“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样本中,女生比例和男生比例大致相当,无明显差异。

大众传媒对不同性别青少年价值观影响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六成以上青少年对大众传媒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并将大众传媒当做是除学校教育外的主要价值观来源。

在回答“假如你连续几天都不曾接触大众传媒(不包括教材等),你会”这一问题时,有21.0%的青少年选择“非常难受,并想方设法接触”;42.4%的青少年选择“很难受,但还能克服”;36.6%的人选择“没什么感觉”。以上数据向我们反映了青少年对大众传媒的依赖程度。在回答“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来源”这一问题时,学校教育占36.3%,大众媒介的宣传占30.8%,社会影响占18.7%,家庭教育占8.4%和其他占5.8%。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加以分析。

女生“对真爱永恒”的态度更易于受大众媒介的影响,且态度纠结。大众媒介成为青少年“对真爱永恒”态度影响的主要来源。在回答对“是否相信真爱永恒”态度来源这一问题时,来自“电影/电视剧/动漫”的比例最高,为32.8%;如果算上小说(包括网络小说)和电视中的纪实类节目的比例(分别为4.4%和5.4%),那么来自大众媒介的影响比例则占到42.6%,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在纵向数据中,选择“小说”样本的男、女生比例相当。而选择“电影/电视剧/动漫”样本中的女生比例(60.1%)高于男生比例(39.9%)20个百分点;选择“电视中的纪实类节目”样本中的女生比例(58.5%)高于男生比例(41.5%)17个百分点。说明女生在“对真爱永恒”的态度上更易于受大众媒介的影响。

正是基于以上因素的影响,六成以上的青少年“相信”或“有些相信”“真爱永恒”。但“有些相信”和“有些不相信”样本的男女生比例差别较大。

数据显示,“相信真爱永恒”的比例为61.6%,女生占34%,男生占27.6%;“不清楚”的比例为17.9%,女生占9.5%,男生占8.4%;“不相信真爱永恒”的比例为20.4%,女生占13.2%,男生占7.2%。由此可以看出,男、女生对于“非常相信”和“非常不相信”及“不清楚”选项的比例大致相当。

在纵向比较分析中,我们发现,选择“有些相信”的365名样本中,男生155名,占42.5%;女生210人,占57.5%;女生比例比男生比例高出15个百分点。选择“有些不相信”的126名样本中,男生36名,占28.6%;女生90名,占71.4%;女生比例比男生比例高出近43个百分点。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女生易于受外界因素,主要是大众媒介的影响,使其对“真爱永恒”这一命题不能十分确定是相信或不相信,而是处于肯定又带有一丝存疑的纠结状态中。

女生比男生更易相信“一夜成名”,且受大众媒介影响较大。在回答“对一夜成名态度的影响来源”这一问题时,“电影/电视剧/动漫”比例最高,占26.8%;其次是“社会影响”和“电视中的选秀节目”,比例分别为22.4%和21.4%。这其中,除“社会影响”外,其他两项均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因素,如果再加上“小说(包括网络小说)”的比例2.5%,那么大众传媒的总体比例为50.7%。同时,我们在进行纵向数据分析时,发现选择“电影/电视剧/动漫”样本的女生比例(64.3%)比男生比例(35.7%)高近29个百分点。选择“小说”样本的女生比例(66.7%)比男生比例(33.3%)高约33个百分点。选择“电视中的选秀节目”样本的女生比例(66.0%)比男生比例(34.0%)高32个百分点。这说明,女生对“一夜成名”的态度更易于受大众媒介的影响。

在回答“是否相信一夜成名”这一问题时,选择“非常相信”的比例为15.0%,“有些相信”的比例为33.0%;概括而言,对“一夜成名”持肯定态度的比例占48%。选择“有些不相信”的比例为21.0%,“非常不相信”的比例为13.9%;概括而言,对“一夜成名”持否定态度的比例为34.9%。以上数据表明,“相信一夜成名”的比例比“不相信一夜成名”的比例高约13个百分点。

在纵向分析中,“有些相信一夜成名”的样本中男、女生比例有较大差异。在这类样本中,女生197名,占61.4%;男生124名,占38.6%。女生比例比男生比例高出近23个百分点,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抱有更多“一夜成名”的幻想。同时,在“不清楚”选项中,女生101名,占60.5%;男生66名,占39.5%。女生比例比男生比例高出21个百分点,表明对“一夜成名”认识模糊的女生比男生人数更多。

纪实类电视节目对女生“正邪观”的影响要远远高于男生。在回答“是否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一问题时,有42.4%的青少年“非常相信”、31.0%的青少年“有些相信”、12.0%的青少年“不清楚”、9.7%的青少年“有些不相信”、4.8%的青少年“非常不相信”,说明七成以上的青少年有正确的“正邪观”。在对“正邪观”的极端态度上,男、女生的选择存在较大差异。“非常相信”样本的女生比例(62.1%)比男生比例(37.9%)高约24个百分点,而“非常不相信”样本的男生比例(66.0%)比女生比例(34.0%)高32个百分点。

在回答“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一观点的态度来源时,“电影/电视剧/动漫”比例为31.5%,占第一位,其次是“学校教育”22.9%、“社会影响”22.1%、“电视中的纪实类节目”10.7%、“家庭教育”5.0%、“亲身经历”4.6%,还有“小说”1.9%和“同学/朋友的影响”1.3%。综上,我们得出,大众传媒影响(包括电影/电视剧/动漫、电视中的纪实类节目和小说)的比例为44.1%,仍旧是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根据纵向数据显示,“电影/电视剧/动漫”和“小说”样本的女生比例分别都高于男生比例10多个百分点,说明大众传媒对女生“正邪观”的影响程度要高于男生。其中,“电视中的纪实类节目”样本的女生比例(70.5%)比男生比例(29.5%)高41个百分点,表明电视中的纪实类节目对女生“正邪观”的影响要远远高于男生。

八成以上青少年认同“共建和谐社会”,但“不认同”比例男生过高。在回答是否认同“共建和谐社会”这一问题时,“非常认同”的青少年比例为52.6%,占第一位,其次是“一般认同”31.8%、“不清楚”10.5%、“不认同”2.7%和“非常不认同”2.6%。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八成以上青少年对“共建和谐社会”持认同态度,只有极少数(5.3%)青少年对此持否定态度。在这些持否定态度的群体中,“不认同”的男生比例(76.9%)要高于女生(23.1%)近54个百分点,而持极端否定态度的样本绝大多数为男生(92%)。

对这一观点的影响来源主要有“新闻”41.1%,占第一位,其次为“社会影响”23.1%、“学校教育”18.8%、“电视中的纪实类节目”4.8%、“家庭教育”4.5%、“亲身经历”3.6%、“网上论坛”2.7%和“同学/朋友的影响”1.3%。其中,大众传媒的影响(包括新闻、网上论坛和电视中的纪实类节目)的比例为48.6%。可见,大众传媒仍是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性别影响差异不大。

女生接受媒介宣传人物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在回答“对媒介宣传的先进人物的态度”这一问题时,选择“从来不看,也不相信”的样本中,男生占59.7%,女生占40.3%;选择“有时会看,半信半疑”的样本中,男生占43.0%,女生占57.0%;选择“主动去看,深受教育”的样本中,男生占41.3%,女生占58.7%。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女生接受媒介宣传人物的态度更加积极和主动。

大众传媒主流价值观影响的评价分析

大众传媒的主流价值观得到六成以上青少年的认同,但其对男生的影响不如女生明显。数据显示,青少年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主流价值“持认同态度”的比例占64.5%,其中“非常认同”占11.8%,“一般认同”占52.7%。而“持模糊态度”占27.6%,“否认态度”占7.9%。这表明,六成以上青少年是认同媒介所传播的主流价值观的,但也有近三成青少年不清楚自己的态度,并有极少数青少年明确表示“不认同”大众媒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

持“认同态度”的样本中,有116名青少年“非常认同”,其中,女生比例(56.9%)比男生比例(43.1%)高近14个百分点。有519名青少年“一般认同”,其中,女生比例(62.4%)比男生比例(37.6%)高约25个百分点。可见,女生比男生更加认同大众传媒主流价值观。

在持“否定态度”的样本中,有29名青少年“非常不认同”,其中,男生比例(75.9%)比女生比例(24.1%)高近52个百分点。在49名“不认同”的样本中,男生比例(71.4%)比女生比例(28.6%)高近43个百分点。可见,大众传媒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对男生的影响不如女生明显。

四成以上青少年认为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利弊相当”,女生持此看法的人数多于男生。在回答“当代传媒对青少年影响的看法”这一问题时,有43.6%的青少年认为“利弊相当”,26.2%的青少年认为“利大于弊”,15.7%的青少年无法明确回答,14.5%的青少年认为“弊大于利”。说明青少年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持积极态度。在性别方面,在“利大于弊”和“弊大于利”两个选项的样本中,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当;而在“利弊相当”样本中,女生的比例(61.5%)高于男生比例(38.5%)23个百分点。说明女生更倾向于认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利弊相当”。在“不清楚”样本中,女生比例(56.0%)高于男生比例(44.0%)12个百分点。说明无法判断大众传媒影响好坏的青少年中,女生人数仍多于男生人数。

大众传媒的影响范文篇12

[关键词]大众传媒;心理学;个体行为;途径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6―0111―02

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众传媒是我党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研究大众传媒对个体行为影响的途径,有利于先进思想理念更好地掌握群众、武装大脑。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对于大众传媒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机制过程具有天然的借鉴与反哺功能。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大众传媒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遵循一定的规律,主要体现为个体对信息处理的四个阶段。

一、注意吸引阶段

引发注意、产生意识,这是大众传媒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第一步。注意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1〕,它是意识活动的标志和开始。大众传媒吸引个体注意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传媒信息追求内容的新闻性。商业利益是大众传媒的基本经济诉求,因而取悦受众、吸引眼球自然成为其盈利的首要条件。“虽然客观性是新闻事业的意识形态的基础……客观性与其说是核心信仰,不如说是一套他们愿意遵从的程序,以避免自己受到攻击。”〔2〕传媒信息追求内容的新闻性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在信息内容上选择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为了整合各种社会利益,某些观点和价值必须被定义在可接受的范围里,另一些则被定义是不合法的、不正统的、不正确的、不合理的。”〔3〕DavidW.White所提出的“守门人理论”认为媒介组织内的任何行动都会事先进行选择〔4〕。二是在表述上考虑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手段。“在完成宣传内容的组织后,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有效地传递这些宣传内容,以便引起宣传对象的关注、思考、理解和赞同。”〔5〕当前形势下,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最为重要的载体,不同专家学者从表述的语言、媒介、时机、顺序、氛围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的讨论。

第二,大众传媒以口号的方式追求受众的注意。口号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的句子”〔6〕,“一经传播并被教育实践者信奉,就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在教育实践中反映出来”〔7〕,“具有很好的宣传号召、引导干预、信息传递和规范警示作用。”〔8〕口号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前大众传媒中的口号不仅契合普通人的知识水平,而且易于识记和传诵,“使用简短有力的文字,通过反复出现来征服接受者,接受者不自觉地受到了刺激和感染”〔9〕。

二、选择理解阶段

理解(perception)指的是“我们解释可感觉资料的过程”〔10〕,传播学中称为解码(decoding),“经由感觉获得刺激,然后处理得到的信念,即加以解释的过程”〔11〕。理解是个体对信息进行的加工的过程,也是使信息进入个体脑海的必经之路。但是马克思认为,人具有能动性。刘京林也认为“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使主观认识外化为客观行为”〔12〕。从心理学来看,这种主观能动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指的是个人倾向于注意消息中那些与其现有态度、信仰或行为非常一致的部分,而避免消息中那些违背现有态度、信仰或行为的现象”〔13〕。注意的经典研究承认个体在注意过程中是有选择的;实验方法改良后的资源限制理论、特征整合理论以及错觉性结合实验也都表明,注意加工过程中并非所有信息都受到“平等”待遇〔14〕。所以说,个体会对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只有那些符合个体注意需求或是注意习惯的信息才能进入个体的加工过程。

二是选择性记忆。选择性记忆,一方面是指“受愿望、需要、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回忆信息的倾向”〔15〕;另一方面也指记忆的可塑性与重塑性。巴特莱特(F.C.Bartlett)采用图画复绘的方法来测验记忆质变的情形,发现人们会有选择地保留记忆中的某些内容,同时增添某些特征,使记忆内容更易被理解。心理学家韦德则通过访问引导,使被试“想起”曾经搭乘热气球的记忆,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通过操控人的记忆,就可以让他们回忆起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的事情”〔16〕。有研究表明记忆重构性有三种解释理论:重写假设、遗忘假设、源检测理论。〔17〕心理学视阈下的记忆机制,很好地为大众传媒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是选择性建构。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18〕,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19〕。这也就是说,经个体意识到的东西并不一定能被个体所接受,传播学称其为概略理论,“概略是一种认知结构,它由组织好的从以往经验中抽象出的对情景及个人的知识所组成。”〔20〕。无论是建构主义学习观还是概略理论都非常强调“认知的经济性原则”,即尽量减少认知资源的消耗。这样一来,我们会“将接触到的大量信息当作无关的信息置之脑后”〔21〕。正是由于选择性建构的存在,才会出现“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价传播内容甚至干脆‘误读’”〔22〕,也才会出现对大众传媒信息的不同理解。

三、验证分化阶段

即便是个体有选择地理解的信息,也不一定能持续产生作用。同一种信息能够持续作用于个体是有条件的,它必须以客观效果作为判断标准。心理学认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中,哪一种信息能使个体获得心理上或生理上直接或间接的益处,那么该信息往往能持续更长的时间。在行为主义看来,“通过设计新的相倚联系,容易改变个体的行为。”〔23〕拉斯韦尔是效果问题研究的倡导者,他的“五个问题的模式被解释成使传播研究侧重于媒介效果”〔24〕,直到1960年克拉珀的《大众传媒效果》一书,才使“社会学家们在大众传媒如何产生效果的问题上,获得了理论上的一致”〔25〕。如今,心理学视阈下大众传媒对个体的影响机制都遵循着这种验证过程,目的就是为使所传递的信息能更持久地影响受众。

从心理学行为主义的流派来说,对信息的验证需要个体对信息进行清晰的界定,即分化,“指对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类似刺激不做出反应”〔26〕。廓清信息的使用范围、明确信息的可适用度是个体进行信息架构的重要基础。当前大众传媒中的很多信息都存在偷换概念、转移话题等现象,需要我们进一步厘清关系;另一方面,人们心理普遍存在类似于罗森塔尔效应的现象与思维定式,想当然地“套用公式”,影响日常的工作与生活。

四、自动化阶段

自动化意味着个体在信息提取中达到了极其熟练的地步,也是大众传媒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最终结果和本质表现。自动化的形成需要个体的不断的学习与训练,心理学上成为技能习得。

菲茨和波斯纳(Fitts&Posner)认为“经过联系,动作技能的学习进入自动化阶段,整个程序的完成不用经过刻意的注意,……只要有一个启动信号就能迅速准确地按照动作的程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来实现,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27〕。冯忠良则认为,“自动化并非无意识,而是指执行过程不需要意识的高度控制,个体可以将注意分配于其他活动”〔28〕。处于自动化阶段时,“学习者的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消失,注意的范围扩大了,并能根据情境变化而迅速、准确地调动其动作”〔29〕。

自动化的形成需要反复的练习,即“以掌握一定技能为目的,进行重复性操作的行为过程”〔30〕。练习往往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大众传媒所提供的练习是隐性的、间接的。大众传媒往往依托议题设置,“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有研究支持这一观点,认为“媒介可以形成人们对目前社会重大问题的观点,而媒介着重强调的议题可能并非现实生活中的主导问题”〔31〕。所以一旦形成自动化,就意味着大众传媒完成了对个体行为的最终塑造。

〔参考文献〕

〔1〕〔26〕〔30〕梁宁建.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3,55,441.

〔2〕刘晓红,卜卫.大众传媒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43-44.

〔3〕JohnEldridge,编.获取信息――新闻、真相、权力〔M〕.张威,邓天颖,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3.

〔4〕DenisMcQuail,SvenWindahl.大众传媒模式论〔M〕.祝建华,武伟,译.1997:134.

〔5〕宓小雄.宣传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101.

〔6〕孙梦云,辛岫淼,周小清.论思想政治教育标语口号的科学内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5):98-100.

〔7〕程斯辉,李中伟.当下教育口号使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J〕.教育科学究,2013,(01):33-36.

〔8〕侯丽波.标语口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东南传播,2012,(03):104-106.

〔9〕韩承鹏.标语口号文化透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110:27.

〔10〕〔11〕〔13〕〔21〕WernerJ.Severn,JamesW.Tankard.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运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71,79,471-472,86.

〔12〕刘京林.大众传媒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54.

〔14〕〔15〕郭秀艳,杨治良.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12-321.

〔16〕RichardWiseman..怪诞心理学〔M〕.路本福,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67.

〔18〕〔19〕〔27〕〔28〕陈琦,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5,185,308,309.

〔20〕Graber,D.A..ProcessingtheNews:HowpeopleTametheInformationTide.2nded〔M〕.NewYork.1988:28.

〔22〕敖丹娜.对大众传媒中“内容为王”的追问〔J〕.现代传播,2011,(07):152-153.

〔23〕车文博,编.从行为研究到社会改造――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M〕.乐国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17.

〔24〕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93.

〔25〕段鹏,韩运荣,田智辉.传播学在世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66.

  • 下一篇:教育研究人员探索教学实践心得体会(整理10篇)
    上一篇:初中音乐教师工作计划(整理12篇)
    相关文章
    1. 政治文化的要素范例(12篇)

      政治文化的要素范文1篇1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的主要培养对象是基层医卫类人才,其特殊的生源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使得其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所开展的思..

      daniel 0 2024-03-14 13:28:12

    2.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范例(12篇)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范文篇1[关键词]区块链;大数据;医疗保健;人工智能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充当存储和管理事务的“开放式分类账”。它可以创建数字化的交易块,而无须集..

      daniel 0 2024-03-14 13:01:51

    3.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范例(12篇)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范文篇1【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17)03―0024―0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职业教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以2014年6..

      daniel 0 2024-03-14 07:04:12

    4. 对中医药师承教育的建议范例(3篇)

      对中医药师承教育的建议范文篇1中医药文化是在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我国现代文化为主导,将中医药学和边缘学科文化融为一体,相互交流、渗透所衍生的一种特殊的行业文化..

      daniel 0 2024-03-14 06:32:12

    5. 生活垃圾分类背景范例(12篇)

      生活垃圾分类背景范文篇1[关键词]生活垃圾治理与管理校园环境[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71-01一、在校园垃圾治理中,应当树立大环境的理念..

      daniel 0 2024-03-14 06:00:12

    6. 媒体融合的方向范例(12篇)

      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篇1关键词:媒介融合所有权政府规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媒介融合”成为全球传媒业发展的重大现实和重要趋势,并被视为国际性的热..

      daniel 0 2024-03-14 05:28:12

    7. 地震灾害特征范例(12篇)

      地震灾害特征范文1篇11.极端性气候趋于频繁进入21世纪以来,全世界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以2007年为例:英国夏季出现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和60年一遇的洪水;南亚夏季高温达51.6℃,意大..

      daniel 0 2024-03-14 04:56:12

    8.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范例(12篇)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范文[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一、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愈发重要。现阶段,市场供需平衡关系的重..

      daniel 0 2024-03-14 04: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