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范例(12篇)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范文篇1
附图
湘南山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以常绿的壳斗科树种为主,并含有大量的樟科、杜英科、金缕梅科、桑科以及安息香料的一些成分。
湘南植物区系属泛北级植物区,中国—日本亚区。三级区划单元是华东、华南、滇黔桂、华中四地区交汇的区域。
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地史时期,丰富的水热条件,复杂的地形地貌,是孕育湘南山地区植物多样性高,区系成分复杂,保存各地史时期残遗种以及珍稀濒危植物最为根本的原因。
2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基本特征
2.1种类组成丰富
湘南山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稀珍濒危植物十分的丰富,笔者在多年野外实习中调查统计表明,有第一批部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1种。它们隶属于34科,53属。分别占全国珍稀濒危植物102科,245属、389种的33%、27.6%、和15.6%。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16种,被子植物44种。见表二。
各濒危类别和保护级别的种数见表3
表三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类别和保护级别种数统计
附图
此外,还有许多省级珍稀保护种。如江南油杉(Keteleeriacalcarea),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var.mairei),瑶山梭罗(Keeresiaglaucophna),白克木(Symingtoniatonkinesis),东方古柯(Ergthoxylumkunthianum),紫草(Lithosperinumcrythrorhizon)等十数种。
2.2起源古老,残遗成分多
湘南山区地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直接的影响,保存了丰富的原始古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及其它们的后裔。珍稀植物很多是它们的重要代表。
表二湘南山区的珍稀濒危植物
附图
附图
附图
裸子植物银杏,起源于石炭纪末,笔者近年来调查表明湖南应是它原生分布区之一。其依据①湖南有大量古银杏树的分布。如祁阳白果镇的一棵银杏树,树龄高达2000年以上。②现代的分布多处偏僻的山村,并非古寺庙附近。它是我国举世著称的古老残遗种,活化石。
红豆杉科是松柏类中最为原始的类群三科之一。另二科即南洋杉科和罗汉松科。它们都是由原始的柯达树演化而来。穗花杉和白豆杉是红豆杉科重要组成成分。二者均为保护植物,前者分布于桂东八面山,后者分布于莽山。穗花杉为少种属,是红豆杉科最为原始的。而白豆杉属为单种属。
松科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科。外国学者认为冷杉属和油杉属又是该科最为原始的。湘南山区有该二属三个种的珍稀植物的分布。其中资源冷杉分布越城岭北坡舜皇山和炎陵县的桃源洞海拔1500米—2000米的高处。此为我国特有种,处我国该属所有种最低海拔分布线。由此可知,它极可能是我国第四纪冰川残遗地理替代种。而油杉属的黄枝油杉和柔毛油杉则分布南岭北麓的山前丘陵区。
银杉隶属于松科,我国特有的单属种。一级珍稀保护植物。第三纪时,曾广布欧亚大陆。这由德国和西北利亚第三纪地层的化石而得到证明。但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最终收缩到我国的西南和南岭山区残遗至今,呈孤岛状分布。分布湘南山区有银杉类似遭遇的古老残遗保护裸子植物还有金钱松,水松、福建柏、长苞铁杉、黄杉等。在这里应该指出,如此丰富古老残遗裸子植物集中于一地,湘南的山区,应是我国裸子植物分布与残遗中心或起源中心之一。
一般的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这种地位,近年来由于新的地史资料的发掘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是它仍不失为一个古老原始的类群。该科在湘南山区有9个种的珍稀植物的分布。其中,隶属于木莲属的红花木莲分布于桂东八面山和新宁舜皇山,木莲属是木兰科最为原始的。而观光木属是该科最进化的单种属。隶属它的观光木分布莽山和桃园洞。可见,湘南山区很可能是本科的残遗中心、分布中心或发详地。
金缕梅科也是被子植物中古老而又复杂的科。塔赫他间认为双花木属是本科最为原始的二属之一。另一个原始属为马蹄荷属。原种双花木分布于日本,而变种长柄双花木则分布于湘南山区道县的千家洞,由于种群数量大且又分布集中,常处群落优势种地位,并伴有同科另一个原始属马蹄荷属的存在。因此南岭山区也应是该属的分布和起源中心。
水青树科,连香树科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是接近上述二科古老原始单种科,隶属它们的水青树和连香树都为我国珍稀植物。其中水青树还拥有裸子植物的解剖学特征,二者在湘南山区分布于舜皇山、源口、和大远自然保护区。
在植物系统分类中,有部分学者认为,@①荑花序类植物是原始的类群。尽管这种观点已被否认。桦榛、青檀、华南锥等珍稀植物属于该类群,在南岭山地到处都可以见到它们踪迹。如舜皇山、莽山、桃源洞、八面山等地。
我国前一辈植物地理学者一致认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残遗性特征还可以以系统分类上多处孤立地位的单种科,单种属及少种属而得到证明。南岭山区单种科有银杏科,连香树科、水青树科、钟萼树科、杜仲科五科。单种属如马蹄参属、香果树属、银杏属。少种属如鹅掌揪属,半枫荷属,拟单性木兰属。单、少种属合计有30属,占湘南山地珍稀植物属的57%。
综上所述,表明湘南山地珍稀植物古老性残遗性和原始性的特征。湘南山区是我国古老种子植物的残遗中心和许多种的发详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2.3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特有性明显
据吴征镒教授对我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南岭山区的珍稀植物可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表明南岭山区地理成分复杂性。同时也表明南岭山区植物区系与其他区系广泛而又悠久的历史联系。见表四。
表四南岭山区珍稀危濒保护种子植物的分布类型
附图
从表四可见,湘南山地珍稀濒危植物热带性属16个,其中以热带亚洲成分为多,计有9属,占南岭山区珍稀植物总属数的16.6%。显示湘南山区植物区系与亚洲古热带区系悠久的历史渊源。
温带性19属,略多于热带性属。其中东亚及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占有15属。从而也表明湘南山区植物区系显著亚热带性质和南北过渡的区系特征。这是因为①地史上,湘南山区正处古热带和泛北极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②侏罗纪的印支运动使我国南北古陆连成一片,南北双方的成分有可能在此交汇。③第四纪冰期和冰间期二类成分南北迁移而混杂。
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过渡性特征还表现在东西的方向上,不仅有华东、华南地区的成分,也有华中和滇黔桂的成分。华东成分如黄山木兰,长柄双花木,鹅掌楸、独花兰。华南成分如水松。福建柏,观光木、华南五针松、长苞铁杉、半枫荷。华中成分如银杉、穗花杉、钟萼木、珙@②。滇黔桂成分如毛枝五针松、伞花木、马蹄参,白辛树等。
湘南山地的珍稀植物还多特有成分,计有14属,占南岭湘南山区珍稀植物总属数26.5%。是各类成分中最多的。不仅有特有种、特有属还有特科。特有科如银杏科、钟萼木科、杜仲科、珙@②科。特有属如银杉属、八角莲属、白豆杉属、独花兰属、金钱松属。但以西南组和华中一华东组为多,特有种则更为丰富,计38种,占湘南山地珍稀植物总数的62%,如资源冷杉,银杉、鹅掌揪、观光木。足见湘南山区植物区系显著的特有性特征。
2.4地理分布相对集中性、局限性和生态幅度的狭隘性
自然分布于湖南植物区系中珍稀植物有78种、而湘南山区就分布有61种,占省总种数78%。仅莽山和舜皇山二地就占30余种。还有许多湖南区系中仅分布于湘南山区的种类。如毛枝五针松、南方铁杉、资源冷杉,华南栲,马蹄参、任木等。就它们种群而言,它们的中的许多分布面积狭小,种群数量稀少,且呈岛状间断分布。此中最为典型的是毛枝五针松,它间断分布湘南的莽山和云南的麻粟坡。二者直线距离达800余公里。类似的还有水松、全省仅三株,分布于湘南的资兴、永兴和湘西的永顺,二者距离也达500公里之多。
在垂直的分布上,湘南山区珍稀植物多处海拔800-1400米的高度。就具体生境而言,有不少珍稀植物还处恶劣的环境之中。笔者就在莽山和舜皇山看到华南五针松一般都生长山脊及其两侧,或者是陡坡,长势良好,挺拔粗壮,一些露出的粗壮根系支撑在地表。但平坦肥沃之处很难见其踪迹。这可能是因为华南五针松因受排斥处恶劣的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在舜皇山、莽山自然保护区的银杉也有类似的分布特征。
上述表明,在分布上,湘南山地的珍稀植物表现出显著的集中性,局限性和生态幅度狭隘性,这是珍稀植物古老残遗性在地理上的表现。
3珍稀植物濒危原因的讨论
3.1遗传保守性特征
珍稀植物多古老残遗种,在漫长的地史时期内处特殊生境残延至今,形成了其固有的遗传的保守性。一般生态幅度狭隘,变异可朔性小。而它们所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日趋现代,由于人的干扰,这种变化日趋频繁和激烈,显见二者是矛盾的。因此,环境变化绝对性和遗传变异的有限性,是珍稀植物濒危重要因素之一。如福建柏,在湘南地区生长在800-1400米的海拔高度。有的生长高度达1800米。一般处较冷湿的环境。移植到衡山海拔450米林间空地一般生长尚可,可移栽至衡阳市郊的向阳平地(海拔30米左右),在夏天则迅速死亡。
同时,由于珍稀植物分布区收缩,种群数量下降,从而导致近缘交配和等位基因的固定,遗传变异衰退和下降,这就更强化了濒危程度。Hamrick和Gode(1990年)在对653篇涉及449种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报导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后得出,广布种的遗传多样性远比特有种高。
3.2生物生殖学特征
珍稀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特征,如生殖方式,传粉、生殖能力、授精过程和种子发育特征、果实散布方式也常是物种频危的原因。如穗花杉,它雌雄异株,笔者见到二者花期经常不遇。因此结实率很低。而且从花开到果实成熟需经15~17个月,此间必须经过严酷环境的考验及鸟食和虫蛀。果实得来极不容易。近来有资料表明。穗花杉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二者对光的需求迥然不同。显见这些都是穗花杉濒危的原因。在湘南山地,类似穗花杉生殖特征的珍稀植物还有白豆杉、鹅掌揪、银杉等十数种。
3.3地史演变
地史演变是物种变异、濒危、绝灭的强大动力,它常使某地史时期某庞大的家族毁于一旦。一些物种的足迹仅能在化石和“避难所”中见到。上述银杉是典型的例子。金钱松也是如此。据现有化石资料表明,金钱松起源于白垩纪,第三纪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最北可达挪威匹次卑尔根群岛。第四世冰期后大为收缩,而现代仅分布我国长江中下地地区,呈松散斑状分布。南岭山地九嶷山是它的分布最南界。类似遭遇的还有水松、黄杉、穗花杉、银杏等。
3.4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加,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必然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森林大面积砍伐,生物资源中的许多种群被无竭止地采猎,生态系统破坏,致使许多生物种群变得稀少,沦为濒危。五十年代初,湖南省森林蓄积量达2.8亿立方米,而到76年则只有1.8亿立方米,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减少1亿立方米。五十年代初,兰山县志记载“兰山以山名也,合慰苍翠,浮空如兰,百里森林,封殖广远。”秀丽壮观的风光已不复存在。一些地区已面目全非。笔者孩提时代所见湘南广莽的森林,时有神密之感。但由于近十几年来无序的开采各种矿藏和炼砷,森林大量砍伐和破坏,一些山头已经是光秃秃的了,寸草不生,见时确有满目疮遗之感。今夏湘南洪水的肆虐,泥石流频发是在预料之中的事了。
4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对策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范文篇2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唐建维,张建侯,宋启示,曹敏,冯志立,党承林,吴兆录
西双版纳次生林火烧前后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沙丽清,邓继武,谢克金,孟盈
西双版纳土地的不同管理方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探讨刘宏茂,许再富,陈爱国
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中国植被区划图孙世洲
东灵山地区辽东栎的叶群体统计孙书存,陈灵芝
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地区主要草原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王艳芬,陈佐忠,LarryT.Tieszen
垂穗披硷草个体大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杜国祯,王刚
黄瓜、番茄和大豆对缺铁胁迫适应性反应的差异易翠林,王贺,张福锁,李春俭
林芝云杉林凋落物的特征研究王建林,陶澜,吕振武
武夷山甜槠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研究(英文)李凌浩
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若干水分参数的季节变化李海涛,陈灵芝
松嫩平原碱斑进展演替实验群落的比较分析杨允菲,郑慧莹
青海海北地区高山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动态及能量分配王启基,王文颖,邓自发
生长不同年数星星草光合能力的比较研究阎秀峰,孙国荣,肖玮
新疆呼图壁绿洲外缘的琵琶柴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马茂华,孔令韶
鼎湖山厚壳桂群落演替过程的组成和结构动态彭少麟,方炜,任海,黄忠良,孔国辉,余清发,张德强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片断小气候边缘效应的初步研究马友鑫,刘玉洪,张克映
田间增加紫外线(UV)辐射对大豆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侯扶江,贲桂英,颜景义,韩发,师生波,魏捷
毛乌素沙地高效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诊断与优化设计郑元润,张新时
沙地云杉种内、种间竞争的研究邹春静,徐文铎
东灵山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验于顺利,马克平,陈灵芝,黄建辉
不同治理措施对闽东南沿海侵蚀性赤红壤肥力影响的研究杨玉盛,何宗明,林光耀,杨学震
美国纽约州阔叶林物种多度格局的研究(英文)张金屯
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种-面积曲线的拟合与评价刘灿然,马克平,于顺利,王巍
粉尘、SO2和NOx等的复合污染胁迫下马尾松林的退化特征研究包维楷
不同类型和强度的干旱胁迫对黑麦草实验种群物质生产与水分利用的影响高玉葆,刘峰,任安芝,吴秀英
高原田间冬小麦旗叶光合作用研究刘允芬,张宪洲,张谊光,周允华
不同海拔地区紫外线B辐射状况及植物叶片紫外线吸收物质含量的分析师生波,贲桂英,韩发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冠层对降水的分配作用万师强,陈灵芝
四川卧龙地区珙桐群落的结构与更新研究沈泽昊,林洁,陈伟烈,金义兴
中国特有植物银杉的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谢宗强,陈伟烈
不同生境内濒危植物长喙毛茛泽泻种群数量动态比较陈家宽,陈中义
杭州石荠苧生态学特性的研究葛滢,常杰,陆大根,岳春雷,江洪
攀枝花苏铁种群生态地理分布、分布格局及采挖历史的研究何永华,李朝銮
裂叶沙参与泡沙参种群分布格局分形特征的分析张文辉,祖元刚,马克明
鹅掌楸种群间光生态适应性的分化贺善安,刘友良,郝日明,钱俊秋
濒危植物银杉的群落特征及其演替趋势谢宗强,陈伟烈
长喙毛茛泽泻的种群分布格局和群落内种间关联陈中义,陈家宽
杭州石荠苧的光合特性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常杰,刘珂,葛滢,秦国强
濒危植物南川升麻光合生理生态的初步研究岳春雷,刘亚群
濒危种裂叶沙参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研究及其与广布种泡沙参的对照张文辉,祖元刚
中国鹅掌楸自然种群动态及其致危生境的研究贺善安,郝日明
濒危植物种群结构和动态模型的研究简介祖元刚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演替前期的群落生态学特征丁圣彦,宋永昌
紫金山森林植被性质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重建可能性的探讨郝日明,魏宏图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与生境演变的研究李新荣,赵雨兴,杨志忠,刘和平
KIRA指标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刘春迎
暖温带山地森林的小气候研究李海涛,陈灵芝
鼎湖山植物群落及其主要植物的热值研究任海,彭少麟,刘鸿先,曹洪麟,黄忠良
降水量季节分配对克氏针茅草原群落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白永飞
高CO2浓度下4种豆科乔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陈章和,林丰平,张德明
冬小麦农田中净辐射的研究申双和,周英,李秉柏,董占强
分层供水施磷对春小麦光合性能、同化产物流向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王同朝,李凤民,王俊,赵松岭,卫丽
钙对酸雨伤害甜瓜幼苗的影响周青,黄晓华,王东燕,曹玉华,宁允叶,金琎
森林生产力形成机制及其应用学术研讨会在鼎湖山召开延晓冬
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的研究进展侯继华,马克平
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李庆康,马克平
青藏东缘岷江上游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赵常明,陈庆恒,乔永康,潘开文
神农架龙门河地区的植被制图及植被现状分析田自强,陈玥,陈伟烈,胡东
神农架龙门河地区基于植被的GAP分析田自强,陈玥,陈伟烈,胡东
历山自然保护区猪尾沟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研究张峰,张金屯,上官铁梁
历山自然保护区猪尾沟森林群落树种种间关系及环境解释张峰,张金屯,韩广业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研究覃光莲,杜国祯,李自珍,杨广运,马建云,娘毛加
多样性排序:方法与实例刘灿然,马克平
嵌套性:研究方法、形成机制及其对生物保护的意义刘灿然,马克平,陈灵芝
孢粉-植被-气候关系研究进展杨振京,徐建明
天山北麓历史时期的环境演变信息阎顺
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量和能量密度研究桑卫国,苏宏新,陈灵芝
山东省森林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研究张德全,桑卫国,李曰峰,王宗泉,盖文杰
宏观植物生态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苏宏新,桑卫国
山地小气候模拟研究进展苏宏新,桑卫国
防护林防护成熟与干扰杜晓军,姜凤岐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范文篇3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一、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二、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三、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科学生活2004(3)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范文1篇4
关键词:滨海湿地;遗产特征;申遗可行性;盐城
中图分类号:S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00603
1引言
世界遗产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个地区和国家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世界遗产的价值,世界遗产地的环境[2],世界遗产保护技术及方法[3],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4,5\],世界遗产空间差异及趋势[6],潜在世界遗产[7]等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世界遗产保护、世界遗产资源、世界遗产旅游等方面的研究[8],研究范围越来越广,但有关潜在自然遗产的特征与可行性研究仍较少\[9~11\],缺少滨海湿地遗产申遗的研究。
截至2015年8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共1031处,包括世界文化遗产802处,世界自然遗产197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2处。中国作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截至2015年8月,共有48项(包括文化遗产34项、自然遗产10项、双重遗产4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2位。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在数量上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苏州会议确定:已有世界遗产的缔约国每年最多可申报2项世界遗产,但其中必须有一项是自然遗产。那么,加大对世界自然遗产申遗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中国10项世界自然遗产中,生物多样性类别和地貌景观类别遗产地的数量相对较多,未来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应优先考虑申报数量较少的化石产地类型、陨石冲击类型、水体景观类型、构造地貌类型、冰川地貌类型、海岸地貌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12]。中国滨海地貌非常丰富,但有关滨海湿地型自然遗产资源申遗的研究极其少见。
盐城滨海湿地作为亚洲大陆边缘,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滨海湿地,已列入世界重点湿地名录,已加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已纳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东亚-澳大利亚迁徙涉禽保护网络”,是世界重要的自然遗产。因此,强化对盐城滨海湿地自然遗产的特征及申遗可行性进行研究,能为其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开展湿地遗产旅游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全球多种濒危物种和盐城滨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盐城滨海湿地概况
盐城滨海湿地(E119°27′~121°16′,N32°34′~34°28′)位于江苏省中部沿海,辖响水、滨海、射阳、大丰及东台5县(市),海岸线长582km,总面积4553km2,占江苏滨海湿地面积的60%,全国湿地的14.3%,是中国最大的滨海湿地保护区[13]。盐城滨海湿地既有快速淤长岸段,又有强烈侵蚀岸段,基本以射阳河口为界,以北为侵蚀型岸段,以南为淤长型岸段。湿地类型主要有芦苇湿地、草滩湿地(包括盐蒿、互花米草)、淤泥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包括养殖水域、水田)等5种,是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滨海湿地。盐城滨海湿地是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14]。建有丹顶鹤和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也是连接不同生物界区鸟类的重要环节,是东北亚与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水禽重要的越冬地,是挽救一些濒危物种的最关键地区,如丹顶鹤、黑嘴鸥、獐、震旦鸦雀等,盐城滨海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5]。
3盐城滨海湿地遗产特征及申遗可行性
3.1世界自然遗产应具备的特征
《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是申报世界遗产的指导性文件。如果遗产符合下列一项或多项标准,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即可确定为世界自然遗产[16]:(Ⅶ)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和美学价值的地区;(Ⅷ)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重要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Ⅸ)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Ⅹ)是生物多样性原址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盐城滨海湿地自然遗产是否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特征是申遗成功的基础因素。在申遗之前,需将对照上述标准对盐城滨海湿地自然遗产的特征进行科学系统论证分析,核准是否满足申遗的标准,为申遗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3.2盐城滨海湿地遗产特征及申遗可行性
3.2.1国际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滨海湿地是重要的物质资源,在维持区域和全球生态平衡以及提供野生动植物生境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7]。滨海湿地作为高度动态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作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第6个核心计划,其具有洪水截留、地下水再充填、地下水释放、沉积物截留等水文功能,具有营养物截留、营养物输出、就地碳截留等生物化学功能,具有生态系统维持、食物链支持等生态功能。盐城滨海湿地作为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滨海型湿地,已列入世界重点湿地名录,是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国际滨海湿地区,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国际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国际上保存最完好的原生盐沼湿地之一。其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Ⅸ)。
3.2.2罕见的淤泥质湿地景观
世界海岸的75%是基岩海岸,盐城海(滨海)岸湿地则是全球最为典型的淤泥质滨海湿地与盐城海岸紧紧相连,辽阔而平坦,规模巨大。而且盐城滨海淤泥湿地既不于海底,也不位于河口或峡湾,而是位于海岸带,以海岸浅湾为顶点向海呈辐射状分布,这种淤泥质沙洲湿地景观世界罕见[18]。基本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Ⅶ)。
3.2.3全球典型的生物多样性栖息地
以原生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濒危物种保护为目标的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已成为世界主流之一[19]。盐城滨海湿地拥有大面积的滩涂、沼泽、盐碱地,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维管束植物有223种。动物有兽类20多种,鸟类182种、两栖类和爬行类27种,鱼类150种、棘皮动物10种、环节动物62种,腔肠动物8种、浮游动物98种,具有典型生物多样性地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滨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和以世界濒危鸟类丹顶鹤为代表的多种珍禽,是世界重要的迁徙水禽停歇地和越冬地,也是当今世界上丹顶鹤迁徙种群最主要的越冬地[20],对丹顶鹤等迁徙性珍禽的全球保护和研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其次,盐城滨海湿地区建有麋鹿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濒危动物麋鹿的栖息地,是拥有世界1/3的野生麋鹿,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麋鹿保护区。盐城滨海湿地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天鹅、河鹿等19种动物的栖息地,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世界全球典型的生物多样性栖息地。基本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Ⅹ)。
3.2.4全球显著的地质地貌特征
盐城滨海湿地是由黄河、长江、淮海我国三大河流携带的巨量泥沙逐渐沉淀堆积而成,也是世界上接纳河流输沙量最大的地区。尤其是黄河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变迁成为塑造本区地貌形态的最重要因素,对盐城滨海湿地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盐城滨海湿地现已经成为一个准封闭的系统,体现了的地貌演变中的典型滨海湿地演变特征。其次,研究表明盐城滨海湿地形成于海平面从一个较快的速度向较低的速度转变的时期,盐城滨海湿地的地质地貌变化过程,较好的记录全球海平面的演变过程。基本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Ⅸ)。
综上所述,盐城滨海湿地基本符合《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标准,并且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特征,具有良好的遗产资源的完整性及真实性,具备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可行性条件。
罗治得:盐城滨海湿地遗产特征及申遗可行性研究自然与生态
4盐城滨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意义4.1利于保护盐城滨海湿地自然遗产
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良好、是世界濒危动植物等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是世界重要的淤泥质滨海湿地,但生态系统较脆弱。特别是随着湿地工业及旅游业的大力开发,其生态系统破坏的速度将加快,原生的地质地貌将逐渐消失,生物多样性的得不到保证,对区域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如果盐城滨海湿地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将极大的提高其保护与管理水平,获得更多的保护资金,提升盐城滨海湿地区的国际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滨海湿地的形成、特征,开展滨海湿地科普教育使得公众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2利于强化滨海湿地遗产研究
滨海湿地型自然遗产作为重要的自然遗产资源,在对气候调解、环境美化、濒临动植物可持续栖息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未引起学者专家的足够关注,普通居民也了解极少。盐城滨海湿地如果申遗成功,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的提升,公众对滨海湿地的了解更多,使得公众对滨海湿地环境保护意愿更强,能更好的保护湿地资源,保护原始的生态系统。
4.3利于完善世界遗产名录
当前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远多于自然遗产,可见自然遗产申报将得到更多重视与支持。湿地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地貌类型、重要的自然资源,当前世界有关湿地自然遗产的项目只有一项,只与湿地的世界资源数量和规模不对称。随着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自然遗产的重视,滨海湿地遗产项目必将进一步发展,得到认可,也将丰富世界遗产名录。
4.4利于丰富中国遗产类型
自从1987中国第一个世界遗产项目申遗成功,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申遗的热潮。但当前中国世界遗产仍偏向文化遗产项目,况且已申报自然遗产目录中,以山岳项目为主,自然湿地型资源遗产较少,特别是与海洋相关的世界遗产至今没有,这与中国海洋大国和1.8万km海岸线的地位不符,如果盐城滨海湿地申遗成功,将丰富中国遗产的类型。
5结语
盐城滨海湿地作为世界典型性、代表性的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国际上保存最完好的原生盐沼湿地、世界濒危生物的重要栖息地,独特且罕见的淤泥质滨海湿地地貌景观,基本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标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特征、具有良好的资源完整性及真实性,具备了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
盐城滨海湿地的申遗如果成功将对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丰富中国世界遗产类型和完善世界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需更多开展申遗的基础研究工作,尽快启动世界遗产申报工作。
2016年9月绿色科技第18期
参考文献:
[1]Kimss,WongKKF,ChoM.Assessingtheeconomicvalueofaworldheritagesiteandwillingness-to-paydeterminants:Acaseofchangdeokpalace[J].TourismManagement,2007,28(1):317~322.
[2]PainaDJ,Sanchezb,MehargAA.Thedonanaecologicaldisaster:Contaminationofaworldheritageestuarinemarshecosystemwithacidifiedpyriteminewaste[J].Th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1998(222):45~54.
[3]KucukkayaAG.Photogrammetryandremotesensinginarcheology[J].JournalofQuantitativeSpectroscopyandRadiativeTransfer,2004(88):83~88.
[4]ZoppiU,BarbettiM,FletcherR,etal.Thecontritionof14CAMSdatingtotheGreaterAngkorarchaeologicalproject[J].NuclearInstrumentsandMethodsinPhysicsResearch(Sec-tionB:BeaminteractionwithMaterialsandAtoms),2004,(223/224):681~685.
[5]MaikhuriRK,NautiyalS,RaoKS,etal.Conservationpolicy-peopleconflicts:AcasestudyfromNandaDeviBiosphereRe~serve(AWorldHeritageSite)India[J].ForestPolicyandE-economics,2001(2):355~365.
[6]SteinbergF.ConservationandrehabilitationofUrbanHeritageindevelopingcountries[J].HabitatInternational,1996,20(3):463~475.
[7]KingsfordRT.DevelopmentstrainsonAustraliaasgreatestdesertriversystemCooperGreek\[EB/OL\].http://,au/00-pdfs/paper7.pdf2007
[8]闫颖,张广海.基于CSSCI文献分析的中国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5(6):38~45.
[9]郭峰,吴晋峰,王鑫,等.中国雅丹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沙漠,2012,32(3):655~660.
[10]叶晨曦.焦作云台山世界自然遗产特征及申报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8):23~24.
[11]刘小方.雁荡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可行性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3):67~71.
[12]蔚东英,冯嫒霞,李振鹏.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现状分析及未来申报方向研究[J].中国园林,2015(3):63~67.
[13]杜培军,陈宇,谭琨.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安全遥感监测分析-以江苏滨海湿地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4,26(1):165~173.
[14]李杨帆,朱晓东,邹欣庆,等.江苏盐城海岸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研究[J].海洋通报,2005(4):46~51.
[15]王夫强,柯长青.盐城海岸带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8(4):7~12.
[16]UNESCOTheOperationalGuidelines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WorldHeritageConvention\[EB/OL\].\[2015-07-08\]http:///en/guidelines/
[17]张晓龙,李培英,李萍,等.中国滨海湿地研究现状与展望[J].海洋科学进展,2005,(1):87~95.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范文篇5
【关键词】美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濒危
2008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由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APHIS)再次修订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LaceyAct)。目前,APHIS与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林业局(USFS)等其他相关机构正在共同推行该法规的逐步实施,而自2008年12月15日起,LaceyAct修订案有关进口植物及植物制品申报的规定已经开始执行。由于该法案涉及面广,对我国产品输美贸易潜在影响很大,已引起国内出口企业、相关产业界及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美国LaceyAct修订案的实施应该成为我国进一步加强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契机。
1《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基本概况
LaceyAct主旨是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非法获得、加工、运输和买卖野生动物、鱼类和植物的贸易,禁止对野生动植物的货运文件作假。LaceyAct前后经过多次修订,重要的几次修订发生在1969、1981年和1988年。2008年5月22日,美国APHIS又重新修订了该法案。此次修订案增加了打击木材非法采伐,并规定任何人在州际或海外贸易中违反国内或国际法律进口、出口、运输、出售、收受、获取、收购下列来自外国的植物(少数除外),即属违法。①在违反外国植物保护法规的情况下擅自取走、运输、拥有或出售的植物;②在没有缴付必需的林区使用费、税或未付费的情况下擅自取走、运输、拥有或出售的植物;③在违反任何植物出口或转运法规限制的情况下擅自取走、运输、拥有或出售的植物。
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动包括:①管理范围由“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管理”扩展到“整个野生植物及其产品”;②要求2008年12月15日后进口到美国的野生植物及其产品,进口商须填报“植物及产品申报单”;③对违法植物及产品要采取扣押、罚款和没收措施,对申报虚假信息、错误标识等行为也要采取处罚措施。按照LaceyAct修订案的规定,重罪将处以个人5年徒刑及25万美元罚金(公司将被处以50万美元罚金)[1]。
2《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
此次修订案重新定义了植物及产品的概念,将“植物及产品”定义为:植物界的所有野生植物,包括根、种子、其他植株组成部分及其产品,包括天然林木或人工种植林木。该修订案要求进口商申报的产品范围非常广泛,涵盖活植物、植株组成部分、木材、木浆、纸、纸板,以及含有某些植物成分的产品如家具、工具、雨伞、体育用品、印刷品、乐器、植物提取物、纺织品等。
修订案明确规定以下3类植物可以免除进口申报:第一类是除树以外的“常规栽培植物”和“常规粮食作物”(含根、种子、其他植株部“常规栽培植物”和“常规粮食作物”范围);第二类是供实验室或田间试验研究使用的植物繁殖材料科学样本(包括根、种子、胚质、其他植株部分及其产品);第三类是拟用于种植的植物。但对于上述第二、三类植物,如符合下列情况仍需要进行申报:①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公约》(CITES)附件所列植物;②属于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ESA)所列的濒危或受威胁物种;③依据美国任何一个州有关物种保护的法律,属于本地濒临灭绝的物种。
3《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规定的进口申报内容
此次修订案规定,从2008年12月15日起,凡进口到美国的受限植物及植物产品,进口商需填报“植物及产品申报单”,申报内容包括植物的拉丁学名(明确到种)、货值、数量(包括计量单位)、产地来源国等信息。申报内容须符合下列规定:①若用于生产该植物产品的植物种类多样,且确切种类不明,进口商须申报可能用于生产该植物产品的每种植物名称。②若用于生产该植物产品的植物品种来自多个国家,且确切国家不明,进口商须申报每个可能的植物来源地国家名称。③对纸张和纸板类植物产品,如含有可回收植物成分,进口商须申报可回收植物成分的平均百分比及不可回收植物成分的信息;专门用作包装材料(如支撑、保护或装载其他物品)的植物及植物产品,不需要进口申报,但如果包装材料本身属于进口商品,则也需要进口申报。
4《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实施计划
根据LaceyAct修订案,美国对进口植物及产品申报的实施将分阶段进行,并对具体的实施时间表和每一阶段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进行了多次拟定和修改。2009年2月3日,APHIS修订了之前(2008年10月8日)拟定的实施计划,将每一阶段的实施时间由3个月延长到6个月,整个实施时间为2008年12月15日-2010年9月30日。对每一实施阶段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按照加工程度及成分复杂性进行了重新调整。新修订的申报实施时间表和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如下。
2008年12月15日-2009年3月31日为第一阶段:对进入美国的野生植物及产品开始要求进口商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在APHIS网站提供申报单式样。此阶段只需纸质申报且为自愿提供,未申报的进口商不受任何处罚,但不得伪造申报信息,否则可能遭起诉。
2009年4月1日(即美国电子申报系统实施日期)-2009年9月30日第二阶段:涉及HS编码44章(木材及木制品)内的4401(薪材)、4403(原木)、4404(箍木、木劈条、木桩及削尖木桩)、4406(铁道及电车道枕木)、4407(纵锯木或纵削木)、4408(装饰木板)、4409(任何一边、端或面制成连续形状的木材)、4417(木工具、工具手柄、扫帚手柄)、4418(建筑及木工用木材),均强制要求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并采用电子申报系统。
2009年10月1日-2010年3月31日第三阶段:包括上述受限植物及产品,以及HS编码44章(木材及木制品)内的4402(木炭)、4405[木丝(刨花)]、4410(刨花板)、4414(纤维板)、4412(胶合板、胶合镶板)、4413(强化木材)、4414(木构架)、4415(木箱、木盒)、4416(木桶)、4419(木质餐具和厨具)、4420(木质镶饰物、木匣、木雕);47章(木浆)内的4701(机械木浆)、4702(化学溶解木浆)、4703(硫酸盐木浆)、4704(亚硫酸盐木浆)、4705(机械化学木浆),均强制要求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并采取电子申报系统。
2010年4月1日-2010年9月30日第四阶段:包括上述受限植物及产品,以及HS编码44章(木材及木制品)内的4421(未列明或未包括在其他章节的木制品),48章(纸和纸制品)内的4801(新闻纸)、4802(未经涂布的书写纸)、4803(卫生纸、面巾纸)、4804(未经涂布的牛皮纸)、4805(其他未经涂布的纸及纸板)、4806(植物羊皮纸等)、4807(复合纸及纸板)、4809(复写纸)、4810(经涂布的纸和纸板)、4811(除4803、4809及4810外经涂布的纸等),94章(家具等)内的940169(带木框架坐具)、940330(办公用木家具)、940340(厨房用木家具)、940350(卧室用木家具)、940360(其他木家具)、940370(木家具部件),均强制要求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并采取电子申报系统。
今后,第二阶段的需申报产品名单基本不会有变化,但对于第三、四阶段的产品名单,将视情况进行增加,并给予个人和企业至少6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整适应;同时,APHIS还将继续针对未列入申报实施时间表的产品名单之内的其他产品,考虑是否有必要也采取申报制度,并对如何实施申报征求公众意见。
须强调的是,上述分阶段实施计划只适用于进口申报的规定,并非针对LaceyAct的其他法律规定和法律责任。
5《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的实施对我国的潜在影响
首先,LaceyAct修订案要求美国进口商申报的产品种类非常广泛,远远超出对濒临灭绝生物物种的保护,涉及很多商品种类,当前对我国出口木材及木制品贸易影响可能最大。该法案要求美国进口商提报“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必然转化为由进口商要求出口企业提供相关信息。但准确提供产品的植物学名、产地来源国家等在操作方面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合法性证明,如出口木制品涉及到从第三国进口的木材。对如此众多的产品要求进口申报,无形中增加了一道进口申报审核环节,提高出口成本,必然对我国产品在美国顺利通关构成限制。其次,LaceyAct修订案具体实施范围及操作具体细节尚不明确,同时,美国各州之间法律诉讼不同、执行掌握尺度不一,操作复杂性及未知因素较大,也会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潜在影响。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2008年我国提取物进出口总额为6亿美元,其中出口5.3亿美元,同比增长11.12%,但出口量下跌10.70%,呈现量跌价增的趋势。出口目的地因金融危机影响发生了较大变化,日本、美国、墨西哥分列前三甲,而2007年出口前三大市场是美国、日本和韩国[2]。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下降,对来源于植物提取物产品的消费亦明显下降。而且,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我国植物提取物产品输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当前我国出口的植物提取物产品中,涉及的许多植物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种植,如甘草、青蒿、绿茶、麻黄草等,但仍有部分产品来源于野生植物,如积雪草、淫羊藿等,处于野生与种植资源共存状态。很多植物提取物小品种,由于出口的数量和规模不确定,出口目的国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目前还没有实施大面积的人工种植[2]。预计这类产品今后出口美国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6对我国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启示
6.1完善法律体系
6.1.1制定专门法律
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必然要求我国以综合的长远的观点对药材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其立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制定专门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律,对其资源保护及综合性开发进行法律规定。我国目前尚无相关的专门法律,制定《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并与其他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专门法律相协调,是实现野生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长期需要。
6.1.2修订原有法律法规
我国在尚未制定《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之前,对于原有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律规范,应根据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新原则和新制度以及其他客观情况的变化予以适时修订,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的现状。这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6.1.3加强地方性立法
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野生药材资源空间分布的区域特性十分突出,各地区的药材品种、类型、数量、开发利用方式各具特色。如东部季风区域的栽培药材人参、浙八味(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天麻、白芍等)、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等,西北干旱区域的野生药材甘草、麻黄、黄芪、黄芩及栽培药材党参、当归、枸杞子等,青藏高原区域的高山红景天、冬虫夏草、麝香等。全国性的法律规范不可能包容各地的具体情况,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地方性立法大有可为。应遵循自然的空间分配规律,因地制宜确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方式与范围,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保护规范。
6.1.4制定与国际公约相配合的法律法规
为保障我国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权益和履行承诺的国际义务,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领域,非常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有关法律规范中对地道药材、野生及人工培育药用植物品种等内容做出具体规定,制定与国际自然环境保护公约相配合的法律法规。这样可使我国国内法与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有效衔接,从而适应当代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减轻我国的履约压力。
6.2确立法律制度
6.2.1资源权属制度
尽管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自然资源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资源产权主体代表,在制度上又没有明确中央、地方、部门及个人的权利义务,导致各种开发者争夺资源而不顾其可持续利用。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中应严格界定并落实所有权、经营管理权与开发利用权的各自归属,改变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双重身份的弊端,将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彻底分开。推行“谁保护谁享有、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谁补偿”的产权制度,建立野生药材资源产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并做出实质性规定。
6.2.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针对建设项目对环境质量影响的评估,随着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应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扩大到一切对野生药材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和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同时,还应开展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本身的影响评价,主要内容是确立野生药材的开发利用及外来物种引入的生态安全认证制度。
6.2.3资源规划制度
根据我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规划期内对野生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做出总体安排;从宏观上解决野生药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当前利益与长期持续发展的矛盾以及资源分配问题,以尽可能用最佳的结构和形式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6.2.4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野生药材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处于空白或不完善状态,许多药材仍停留在无价和无偿开发阶段,这大大加剧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破坏浪费现象严重的局面。应当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对资源利用遵循有偿使用原则。野生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应交纳资源补偿费,用于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工作。
6.3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6.3.1进行调查研究
当前,我国有必要从药用价值、分类学意义、野生资源量、野生资源减少速率、栽培状况、保护现状和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几方面提出统一量化标准,这样才能避免可能的偏见和局限性,明确保护对象。这是立法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为了履行CITES公约,要求我国动植物学家及中药材专家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我国野生中药材资源的现状,监测其国际贸易,从而在保证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贸易的前提下,管制那些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国际贸易而导致“经济灭绝”的物种,并可通过CITES向公约大会提出将某种动植物列入管制物种名录。
6.3.2注意立法协调性
在内部协调性上,法律规范既要规定行为模式,又要规定法律后果。在纵向协调性上,要与现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在横向协调性上,要与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经济法、行政法之间保持协调一致。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过程中,只有实现立法协调性,才能对动植物药材的生态环境进行切实保护,有效实现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6.3.3针对我国国情
我国可通过立法,把政府扶植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发展野生药材种养业,鼓励进行野生药材品种的科学研究,如野生变家种、濒危药材迁地、野生动物驯化等,通过人工繁殖和规模栽培以及濒危品种代用品的研究,使这些药用珍稀濒危动植物得到保护和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相当数量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许多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经过系统研究,已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其中杜仲、厚朴、天麻等100多种濒危植物已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药用濒危动物的养殖业也有进展,彻底改变了药用动物依赖野生资源的历史。对于通过人工养殖摆脱濒危状态的中药材物种,应对其经营管理制度做出新的规定。
7结语
利用野生动植物是人类医疗保健的需要,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濒危珍稀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关系着中医药事业的生死存亡,实现二者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之,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完善或颁布更为严格的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的法律,切实有效地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这一任务将越来越紧迫。
参考文献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范文篇6
【关键词】野生植物;保护;现状;问题;不足;对策
我国疆土幅员辽阔,一年四季季节分明,山和湖泊众多,地理条件优越,是各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天堂,这也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植物资源的依赖性也越来越明显,过度的开采成为人们满足私欲的手段,致使野生植物资源急剧下降,加之管理制度不完善,更是加快了野生植物灭绝的速度。为了人类长久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野生植物保护存在的不足
1.1管理部门间的配合不和谐
野生植物保护是一项比较复杂而繁琐的工作,这需要多个部门互相配合,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平稳顺利发展。然而,现在相关的管理部门并未设立良好的配合制度,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导致矛盾冲突的存在和工作配合不谐调,致使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进行举步维艰,令人担忧。在我国很多地区存在有贩卖野生植物的不良现象,如在云南、贵州等地的农贸市场上,有野生兰花、野杨梅、火棘等许多珍贵的野生植物出售。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野生植物管理部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配合出现严重漏洞,才使贩卖野生植物的不法分子如此猖獗。
1.2部分地区文化素质有限,保护野生植物的意识偏低
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广阔,许多野生植物生长在偏僻的山区,而生活在山区的人们由于所受教育水平有限,加之文化传播交流的阻塞,致使绝大多数的居民对野生植物认识不足,更别提保护意识了。人们往往仅根据自家的需要而随意采摘野生植物,甚至过度开采,这对野生植物资源造成了极度迫害。另外,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木材市场的发展,木材的价格也一路飙升,许多无知的居民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将许多珍贵的野生树木砍伐变卖,使我国野生植物资源蒙受巨大的损失。导致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是科技知识普及不到位,因此加强野生植物保护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
1.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做后盾。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颁布任何一部专门的野生植物保护法,这对于野生植物的保护极其不利。因为没有法律的有效制约,部分人便可有恃无恐,为一己之利而贩卖野生植物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不得不给相关部门敲响警钟,颁布一部严格的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已经刻不容缓了。
1.4野生植物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在我国,从事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专家和学者有限,其发挥的作用有限。此外,野生植物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普遍偏低,不能完全胜任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研究上,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致使研究的基础设施缺乏,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落后,从而导致科研深度达不到要求,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而灭绝,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1.5野生植物生存环境受污染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工业、农业、交通也在飞速发展,而其发展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三废的不规则排放、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汽车尾气的排放,这些对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保护不好环境就保护不好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不好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就保护不了野生植物。因此,环境污染程度对于野生植物的保护至关重要。
2.野生植物保护措施
2.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野生植物的保护离不开相应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要有一部专门的且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野生植物保护法,以此来限制人们的盲目开采和破坏,使野生植物得到持续性发展。同时务必要加强野生植物保护法的执行力度,做到严格执法违法必究,用法律这一强大的武器打击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提高公民对野生植物的认识,以及全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自觉性,使野生植物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另外,野生植物保护相关的管理机构也要密切合作,加强执法监督力度,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专项行动,依照法律规章制度严厉打击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一些贩卖野生植物的商贩,要严惩不贷,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2.2普及野生植物保护知识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野生植物与普通的草木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数量上比较少而已,其用途也不见得比普通植物多,保不保护都无所谓。正是这种淡薄的保护意识,致使许多珍贵的野生物种灭绝。因此,相关部门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教育,如广泛宣传《森林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对野生植物保护的认识,形成人人爱护野生植物的良好社会风气。
2.3加强科研资金的投入,提高保护技术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的研发离不开资金,因此要想更好的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加大投入资金于抢救性濒危野生植物的科学研究工作势在必行。有了充足的资金,才能研发出高效的保护技术,如可以利用现代的高科技生物学技术研究野生植物的基因,对于一些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可采用建立基因库的办法,永久保存该物种的基因。另外还可以开展野生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时发现某些野生植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合理应用,这样既促进野生植物的持久发展,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契机,获得双赢的局面。
2.4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联合应用
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植物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何为就地保护?即把珍贵的濒危植物比较集中的地区建成自然保护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保护区的建立要符合动植物的类型、数量以及相互之间生存的关系,确保该自然保护区能长久健康发展。对于一些极度濒危物种就要采用迁地保护措施。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导致这些物种的原生环境彻底改变,已经不能生存,为了使珍惜的野生物种不灭绝,就要建立该植物的基因库,应用科技手段进行人工培育。这两种保护措施相辅相成,在野生植物保护上意义重大。
2.5合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根据我国国情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对我国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必不可少。我们应该把我国野生植物资源向国际社会开放,并认真学习国外在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从而促进我国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结束语
我国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还是存在有很多不足,如管理不当、资源利用不合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这些有待继续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更需要广大人群的支持。每一位公民都要从基础做起,为野生植物的长远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蓬涛,李香云.西北干旱区野生植物及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中的资源法规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25(1):35-39.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范文篇7
关键词贺兰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7-0203-02
生物多样性可以反映区域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对其地位和作用进行强调。贺兰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但其具有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部级自然保护区。为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应当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概况
贺兰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阿拉善鄂尔多斯中心的核心区域,处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组合和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塑造了该山地比较丰富的植物种类、复杂的植物区系组成、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及接线明晰与带谱比较完整的山地质被垂直结构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贺兰山也因此成为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实验室,也是我国唯一位于北方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宁夏贺兰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贺兰山山脉东坡的北段和中段,南起银巴公路,西北依宁夏、内蒙古行政区界,东至西夏王陵、西北煤机总厂及石谊甲和三柳高压输电线路为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9′~106°41′,北纬38°19′~39°22′。保护区南北长150km,东西宽约20km,地跨银川、石嘴山2个市6个县(区),总面积193535.68hm2。
1.1植物多样性概况
贺兰山主要植物区系成分包括亚洲中部草原成分(蒙古草原成份)、哈萨克―蒙古成分、亚洲中部荒漠成分、古地中海成分、东亚成份和华北成分、青藏高原成分、泛北极成分、世界分布成分、特有成分等。贺兰山有维管束植物788种,2个亚种和28个变种,隶属于87科,357属。贺兰山还分布有苔藓植物30科81属204种。此外,贺兰山有大型真菌200余种,27科66属。
1.2野生动物多样性概况
贺兰山属于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的东端,与东部草原亚区相邻外,与青藏区、华北区也相距不远,因而动物区系成分混杂,属于温带草原―森林草原―半荒漠动物群落,具有华北区、蒙新区的特点,主要以蒙新区特点为主。贺兰山分布有脊椎动物218种,其中鸟类143种,分属于14目31科;兽类56种,分属于6目15科;爬行类14种,分属于2目6科;两栖类3种,分属于1目2科;鱼类2种,分属于1目2科。有昆虫952种,分属于18目153科647属,其中有蜘蛛80余种,分属于16科,其中新记录种有4个:乌氏掠蛛、阿拉善小蚁蛛、贺兰山狂蛛、贺兰山拟赛蛛[1-2]。
2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
2.1生态效益评价
贺兰山由北至南犹如一堵天然巨壁,阻隔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使黄河在宁夏平原得以流畅,使蒙古冷高气压受截,又以茂密的山地森林植被阻沙固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对宁夏平原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保护区内乔、灌、草植被丰富,能发挥巨大的水保土效益。贺兰山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在丰富的植被调节水分变化,使降水对地表土壤的冲击力降低,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减少地表径流。贺兰山保护区内的林木具有茂密的林冠,是良好的水分调节器,可以截留降水20%,其林地的腐殖质厚达30cm,又是很好的蓄水层,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增加水量。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不断恢复和完善,森林面积扩大,其改善小气候的功能将不断增强,对当地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4]。
2.2社会效益评价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优越的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生态旅游区和实验区发展旅游业和多种经营,可以为保护区内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优化就业结构,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保护区和社区共管的良性循环。同时也为投资经营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促进贺兰山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5]。
2.3保护价值评价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世界人民的目标,也是保障人类发展和生存的最佳选择。宁夏贺兰山保护区内保存有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天然的物种资源宝库,也是多种植物模式标本的原产地,更包含有多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通过自然保护和科研规划的实施,将为保护贺兰山这一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手段和方法,由此产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是巨大和不可替代的。同时,保护区的建设意义在于积极主动地保护自然资源,尤其是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这部分资源不仅要为当代人所利用,而且要保留给子孙后代,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世界公众遗产,而保护区正是提供了这种遗产保存地、基因库,使之成为科普教育的最好课堂和天然实验室。
3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近年来,宁夏贺兰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初步建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主要形式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开展研究,并与其他科研机构进行协作,成效明显。目前,与区内外各大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贺兰山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的驯化;1998―2003年与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联合开展得岩羊种群动态及保护对策研究,获得2004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自2004年以来,一直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进行岩羊专项研究,共列7个研究专题。宁夏贺兰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岩羊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贺兰山物种丰富但多数物种的种群数量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许多物种生态适应能力弱,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抗御能力差,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保护区生态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缓慢,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如山高坡陡、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等,一旦遭到破坏就极难恢复。因此,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格外繁重。
4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4.1在发展中解决保护问题
为解决保护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开展保护区保护地和国家公园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外来有害物种生物防治、生态文明示范保护区建设、重要公益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信息网络建设、重要和退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极小种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等工程建设。宁夏贺兰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完成了自然保护区一期建设工程;2004年完成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2006年完成自然保护区扩建工程,为自然保护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健全和完善政策法规
通过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为依据,结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办法,同时制定与配套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保障贺兰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3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完善综合管理机制
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健全管理机构,加大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制定保护规划,保护影响生态安全的生态功能退化区,遏制生态恶化趋势。采取强制性措施,治理重点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把生物多样性损失减少到最小。全力阻止有害物种入侵,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行为,防止珍稀物种资源流失。限期淘汰资源消耗大和环境代价高的产业和项目,禁止发展威胁生态安全、对生物多样性危害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产业和项目,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有效管理。
4.4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保障体系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形成长效投入机制。要积极争取政府投入,主要用于生态保护、林政执法、环境治理、科学研究等项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污染防治,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坚决取缔各种破环保护区生态环境的项目建设。从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势出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体系,构建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态产业体系。矿产资源开发要确保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从规划制定、产品开发到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注重环境保护。
4.5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基地,利用各种媒体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把生态保护变为每个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自觉行动。大力弘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习俗,让广大群众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民间环保组织依法开展保护活动。
5参考文献
[1]邓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23):7261-7281.
[2]许成,汪一鸣.西夏京畿的皇家林苑――贺兰山[J].宁夏社会科学,1986(3):80-85.
[3]米文宝,李龙堂.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及保护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92-96.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范文1篇8
摘要:
长柱红山茶、美丽红山茶、贵州红山茶、皱叶瘤果茶和小黄花茶是颇具经济价值的稀有濒危植物,局部分布于贵州高原亚地区(ⅢD10d)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中。为探索其物种濒危及种子繁殖等科学问题,本文对其种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长柱红山茶千粒重最大(3289.70g)、发芽率最高(81.67%),贵州红山茶千粒重最小(786.33g)、发芽率最低(46.00%);(2)小黄花茶含水率最高48.85%,长柱红山茶含水率最低(39.52%);(3)长柱红山茶生活力最大(98.33%),皱叶瘤果茶生活力最小(63.33%);(4)5种供试山茶种子的千粒重与生活力、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772,P<0.01),种子生活力与发芽率和发芽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8,P<0.01)、与发芽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532,P<0.05)。种皮较坚硬而不易吸水萌发,种子遭遇动物摄食和病虫侵蚀损耗而不利于种群繁衍是其物种濒危的重要原因。试验结果可为其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山茶属;稀有濒危植物;种子;生物学特性;贵州高原亚地区(ⅢD10d)
山茶属植物约220余种,分布东南亚的亚热带地区,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花冠基部连生,花瓣5–12片,蒴果,种子球形或多边形,果皮角质,胚乳丰富多油质,是重要的园林和油料植物种质资源;我国产210多种,主产我国西南部及华南各省区(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1982)。贵州有山茶属植物13组49种4变种,组和种(含变种)分布比例分别占世界分布的65.00%和18.92%、占中国分布的72.22%和22.23%;有20个特有种和小黄花茶1个特有组,特有种比例占37.74%(Liuetal.,2016)。贵州野生山茶中有相当数量的稀有濒危种类,且蕴藏着多种经济用途及丰富资源价值(邹天才,1999,2000;胡光平,2014)。显花植物完成受精发育而结实种子,并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新的植株,植物种子是其生物学特性赖以依存的基础,在植物繁育栽培、遗传育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作用(郑光华,2004)。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植物种质资源库主体的种子保育倍受重视和得到加强,种子生命问题的探索一直活跃,顽拗型种子生物学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的热点。顽拗型种子不耐失水,干燥脱水易损伤,对温度敏感而易遭冷害或冻害,寿命短,不耐贮藏,多数无休眠,且萌发迅速,种子脱落后遇到适宜的环境即可直接萌发(杨期和,2006),但山茶植物种子等种皮坚硬的顽拗型种子则有休眠特性,且要求生境湿润(李磊,2016)。近年来,相关文献已报道了贵州山茶属植物的生态学特征(王君等,2010;杨乃坤等,2015;刘海燕等,2016)、资源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等(谢宇,2010;刘海燕等,2010;王爱杰等,2011;张婷等,2010),而对其稀有濒危山茶植物种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尚缺。本研究选择在贵州高原亚地区(ⅢD10d)(吴征镒等,2010)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中局部分布的长柱红山茶(周红等,1983;蓝开敏,1988)、美丽红山茶(C.delicataY.K.Li)(蓝开敏,1988;穆君,2015)、贵州红山茶、皱叶瘤果茶和小黄花茶(蓝开敏,1988;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2016)等稀有濒危植物,针对其地理分布狭窄和种群繁殖困难的科学问题,开展了种子形态特征、千粒重、含水率、吸水性、生活力、发芽率等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以为其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时间和地点
试验材料选择山茶属5种植物种子均来自于其原产地,采集时间为2015年10月至11月期间(表1)。种子采回在室内通风干燥处自然晾干,均使用湿砂层积对其进行短期保存,于当年11月份播种试验。发芽试验时间选择在2015年11月20日至2016年3月15日。试验地点选择在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林学院苗圃(106°40'10"E、26°25'26"N),海拔高度1020m,年均气温15.3℃,年均相对湿度77%,年均降雨量1129.5mm,年均阴天日数235.1d,年均日照时数1148.3h,年均降雪日11.3d。试验土壤选用肥力中等的壤土,pH5.7。1.2试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1.2.1种子质量和形态特征测定
种子质量检测参照GB2772-1999《林木种子检验规程》(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2),从测定样品中随机数取8个重复,100粒•重复-1,各重复分别称量(g),计算其平均值。形态特征测定采用随机数取100粒饱满种子,通过目测法观察种子形状结构和颜色,利用精度为0.01mm的游标卡尺测量种子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并计算其平均值。
1.2.2种子含水率和吸水性测定
种子含水率参照GB2772-1999《林木种子检验规程》(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2)和《种子学实验指南》(刘子凡,2010),含水率(%)=S1+S2-(S1×S2)/100,其中:S1、S2分别为第1次和第2次失去的水分(g)。种子的吸水性采用称重法测定,吸水质量ΔW=Wt-W,吸水率(%)=ΔW/W×100%。其中:Wt为种子吸水后的质量,W为种子吸水前的质量;试验设置了去种皮种子(A)和不去种皮种子(B)两种处理条件下的吸水过程,检测其不同种子的含水率、饱和吸水率和生活力。
1.2.3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测定
种子活力采用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测定(张志良,1990;ISTA,1996)。每一个种随机选取300粒饱满种子,随机均分为3组,直播于贵州大学南校区林学院苗圃地大棚的苗床上,覆盖2cm的壤土,浇透水,定期每天观察记录其发芽情况。种子萌发终止后测算其发芽率,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供试种子数)×100%。发芽势(%)=(达到高峰期时发芽种子数/供试种子数)×100%。发芽指数(IG)=∑(gt/dt),gt指在时间t日内的发芽数,dt为相应的发芽天数。
1.2.4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用SPSS21.0软件分析(陈胜可,2013),图表处理采用Excel软件。
2结果与分析
2.1种子形态特征
试验种子的种脐、外种皮、内种皮和种胚皆发育完整,种胚的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形态明显,种皮平滑无毛且角质坚硬。检测结果(表2)显示,种子体积(长、宽、厚)的大小为长柱红山茶>美丽红山茶>小黄花茶>皱叶瘤果茶>贵州红山茶。
2.2种子千粒重、含水率、生活力和吸水率分析
对山茶属5种稀有濒危植物种子千粒重、含水率、生活力与吸水率的检测分析结果得表3和图1。表3和图1表明:1)不同山茶种子的千粒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长柱红山茶种子颗粒最大,平均千粒重达到3.290kg,差异系数5.57%,美丽红山茶、小黄花茶次之,皱叶瘤果茶和贵州红山茶的种子颗粒较小,平均千粒重仅有0.899kg和0.786kg,差异系数为4.61%、1.18%。2)不同山茶种子的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除了贵州红山茶和小黄花茶的生活力差异不显著外,其它3种山茶种子的生活力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小黄花茶种子的含水量较高48.85%(CV:1.03%),而生活力较低73.33%(CV:3.94%);长柱红山茶种子的含水量最低39.52%(CV:1.57%),而生活力则最高98.33%(CV:2.94%)。从图1可以看出,种子千粒重的变化趋势与生活力一致,而与含水量变化趋势不一致。3)不同山茶种子吸水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5种供试植物均表现为去种皮种子的吸水率大于不去种皮种子的吸水率,且5种植物种子去种皮和不去种皮的吸水率大小顺序一致,皆为美丽红山茶>小黄花茶>长柱红山茶>皱叶瘤果茶>贵州红山茶。去种皮和不去种皮处理的种子吸水率均在30h后趋于饱和稳定状态。去种皮条件下种子吸水过程中(图2:A),美丽红山茶在2h到30h期间吸水量快速增加,30h时的吸水率为24.31%,随后吸水速度变缓,饱和时吸水率为24.58%;小黄花茶在24h之前吸水速度较快,24h时吸水速率达到16.57%,24h后吸水速度变慢,饱和时吸水速率达到17.88%;长柱红山茶和皱叶瘤果茶在24h之前吸水速度较快,24h时吸水速率分别达到13.64%和9.18%,24h之后吸水速度变慢,饱和时吸水速率达到14.14%和9.43%;而贵州红山茶吸水率最低,在2h到16h之间吸水量有增加,16h时的吸水率达到7.19%,16h之后其吸水缓慢,饱和时吸水率达到7.86%。在不去种皮种子的吸水过程中(图2:B),山茶属5种植物种子吸水到30h时吸水率分别为美丽红山茶14.40%>小黄花茶12.98%>长柱红山茶8.28%>皱叶瘤果茶7.27%>贵州红山茶5.03%,再过18h进入饱和,其饱和吸水率分别为美丽红山茶14.19%>小黄花茶12.55%>长柱红山茶8.21%>皱叶瘤果茶6.92%>贵州红山茶4.92%。
2.3种子发芽率分析
将供试植物的种子播于试验苗圃大棚内的苗床上,常温下69d后开始发芽,77d后幼苗开始出土,105d后(2016年3月中旬)种子发芽全部结束,观测统计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结果得表4和图3。表4和图3显示:1)供试5种山茶植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的大小变化趋于一致;2)5种不同山茶植物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皆具有显著差异(P<0.05),长柱红山茶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分别达到81.67%和61.00%,依次为小黄花茶61.00%、46.00%,美丽红山茶54.67%、41.00%,皱叶瘤果茶52.33%、39.67%,贵州红山茶61.00%、34.67%;3)发芽指数的相关分析表明,美丽红山茶与贵州红山茶差异不显著,皱叶瘤果茶与小黄花茶差异不显著、与长柱红山茶差异显著(P<0.05),长柱红山茶发芽指数最高6.04,其次是小黄花茶4.76、皱叶瘤果茶4.74、美丽红山茶4.33、贵州红山茶3.63。
2.4种子生物学特性的相关分析
供试山茶5种稀有濒危植物种子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5、图4)表明:1)种子的千粒重与生活力、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2、P<0.01,R=0.936、P<0.01,R=0.933、P<0.01,R=0.772、P<0.01);2)种子生活力与发芽率、发芽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5、P<0.01,R=0.738、P<0.01);3)种子生活力与发芽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532、P<0.05);4)种子发芽率与发芽势、发芽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7、P<0.01,R=0.861、P<0.01);5)种子发芽势与发芽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8、P<0.01)。
3结论与讨论
3.1从种子的形态特征来看,山茶属5种稀有濒危植物的种子大小差异显著(P<0.05),种子外观的颜色为褐色和深棕色较多,种子的千粒重与其形体大小密切相关,种子体积大,籽粒饱满,其种子相对较重,体积最大的长柱红山茶千粒重达到3289.70g(CV:3.37),而含水量为最小39.52%(CV:1.57),体积最小的贵州红山茶千粒重为786.33g(CV:1.18),含水量为43.15%(CV:1.29),与顽拗型种子的千粒重多在500g以上,大粒种子采收后含水量较高,大多在30%以上(HONG,1996)的特点相一致。供试5种山茶植物的种子,较其同一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植被中的其他植物种类而言,种子(或果实)偏大偏重,含水量≧39.52%,这即说明山茶植物采用了繁育大型顽拗型种子的生殖策略,种子依靠自身重力脱落在母株附近,可以避免阳光直射而造成水分缺失从而保证其生活力,但是其遭遇动物摄食的机会增多,造成自然生境中的种子损失、种源稀少、繁衍困难而使该物种趋于濒危。种子试验分析表明,种子千粒重与生活力、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772,P﹤0.01),一般地,大质量种子比小质量种子含有更多的储藏营养物质,种子的内含物质会直接影响到种子的生活力(叶常丰,1994),长柱红山茶种子籽粒大、生活力高,种子发芽率也高,这与长柱红山茶种子内含物质较多,使其生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供给充足有关。相比较而言,贵州红山茶、皱叶瘤果茶、小黄花茶的种子籽粒小、千粒重较轻,种子内藏物质偏少,不足以维持提供种子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影响了种子的生活力和发芽率而难以形成植物种群繁衍应有的幼苗扩散格局,导致植株稀少和物种濒危。种子内营养物质的积累与新陈代谢密切相关,而水分是种子细胞内新陈代谢作用的介质,5种供试山茶种子都是含水量在39%-49%之间的顽拗型种子,不耐失水,种子内部所含水分一部分参与生理过程,一部分由于蒸发而造成水分缺失,影响种子的正常代谢和发育而降低了种子生活力,也是其物种濒危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物种保育和生产应用中保障其水分供应充足,更有利于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这在山茶属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2试验表明,去种皮种子的吸水率大于不去种皮种子的吸水率,5种供试植物种子去种皮和不去种皮的吸水率大小皆为美丽红山茶>小黄花茶>长柱红山茶>皱叶瘤果茶>贵州红山茶。5种供试植物种子在去种皮和不去种皮两种处理条件下,均为美丽红山茶的吸水率最大,分别达到24.58%、14.40%,贵州红山茶的吸水率最小,仅有7.86%、5.03%。该5种山茶属植物种子去种皮和不去种皮的吸水率大小顺序一致,但吸胀过程、饱和点和饱和吸水速率却有较大差异,而且,5种供试山茶种子在去种皮和不去种皮两种处理条件下的饱和吸水率差异显著(P<0.05)。在种子吸水试验中,去种皮种子的吸水率可以达到不去种皮种子吸水率的1.3-1.8倍,表明山茶种子的种皮角质较坚硬,对种子的吸水有较大的阻碍作用,也说明了顽拗型种子对于水分极其敏感,适合湿润生境生存的原因。角质坚硬的种皮会严重阻碍种子对环境中水分的正常吸收,导致自身水分含量不足以供给生理代谢的正常进行,种皮坚硬也是山茶属植物濒危原因所在。为此,提供种子在贮藏保存中的适当水分保障和优化种子去皮的处理方案在生产实践中有应用价值。
3.3种子的生活力表现是其物种生命力世代繁衍的主要过程,种子萌发是实现植物种群更新及物种延续的关键(王一峰等,2009),种子植物通过种子散布、萌发和幼苗定居可使植物远距离扩散(张世挺等,2003),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种子的萌发生理活性及其发芽率的高低对于其物种的繁殖及扩散至关重要。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山茶种子要经过69d开始发芽,77d幼苗开始出土,105d后种子发芽全部结束,足以证明其种子具有明显的休眠特征,这是顽拗型种子低温敏感性的重要表征,冬季的低温会抑制种子内生理过程的酶促反应速度,种子内自由水0℃以下固化对细胞质膜造成伤害,生理代谢失活,种子活力将明显降低或丧失。在种子播种休眠过程中,也可能会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霉变、腐烂或者发生病虫危害,导致其不能萌发,严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因此,深入研究其种子休眠与萌发的生理机制,探索解决种子收集保存和储藏运输的优化处理方案来提高种子质量和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陈胜可,2013.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胡光平,王桂萍,胡刚,等,2014.
贵州红山茶观赏种质资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42(27):9408-9411,9424.蓝开敏.1988.
贵州植物志(第五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刘海燕,黄彩梅,邹天才,等,2010.
5种贵州特有山茶的种子繁殖试验研究[J].种子,29(11):105-106,113.
刘海燕,杨乃坤,李媛媛,等,2016.稀有濒危植物长柱红山茶种群特征及数量动态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34(01):89-98.
刘子凡,2010.种子学实验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3.穆君,李崇清,等,2015.
贵州美丽红山茶Camelliadelicata调查研究[J].种子,34(03):60-64+88.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2772-1999.林木种子检验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60-6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82.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49):3.
王爱杰,黄彩梅,刘海燕,等,2011.茶树种子繁殖与幼苗优化培育的探讨[J].种子,30(8):105-107.
王君,刘海燕,邹天才,2010.贵州特有植物小黄花茶的种群生态学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38(11):59-62.
王君,周晓玲,刘海燕,等,2010.贵州山茶属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应用评价[J].贵州科学,28(02):83-88,92.
吴征镒,孙航,周浙昆,李德珠,彭华,2010.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55-78谢宇,2010.
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种质资源[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4(02):54-56.杨期和,尹小娟,叶万辉,等,2006.
顽拗型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及种子顽拗性的进化[J].生态学杂志,25(01):79-86.杨乃坤,邹天才,刘海燕,等,2015.
贵州特有植物长柱红山茶种群年龄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3(02):205-210.
叶常丰,1994.种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4—59.张婷,刘海燕,邹天才,等,2010.
贵州8种野生山茶叶片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J].贵州农业科学,38(11):78-80.张志良,1990.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郑光华,2004.种子生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5.
周红,陈晓春,1983.长柱红山茶Camellialongistyla—我省又一山茶新种[J].贵州林业科技,3:35-36.
邹天才,1999.贵州特优观赏山茶种质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探讨[J].贵州科学,17(4):316-322.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范文篇9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10-02
1971年美国学者Haugen提出了“语言生态”(languageecology概念,按照Haugen的说法,语言生态是指“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语言生态的相关概念提出后,在国外受到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国积极响应,给予了热切关注,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在大学开设生态语言学课。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濒危语言研究比较受关注,少数学者尝试用生态语言学原理研究汉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问题,但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真正以语言生态作为专门研究课题尚少见。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对语言生态问题尤其是濒危语言问题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语言生态问题成为新兴学科生态语言学和语言生态学关注的核心问题。语言生态问题关系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传承创新、语言保护等重大课题,在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关注语言生态建设。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语言状况复杂,方言多样,语言濒危问题严重,加强语言生态问题研究刻不容缓。
一、广西语言生态问题研究的意义
广西语言生态问题研究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等热门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语言保护、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无疑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广西语言生态问题研究可以为国家语言普查工作提供可靠资料,具有实用价值。
1.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
语言环境与生态环境有很多共通之处:人类社会、语言的发展形态和自然界生物的发展走向基本一致,即由原始形态到低级形态再到高级形态发展;语言际关系与自然界生态际关系一样,都是一种共生共长、协同发展的关系,需要一个和谐的大环境。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具有相似的特点,语言多样性可以促进生物的多样性,反之则会给某些物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物种的减少、消失,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自然也会深受其害。广西地处沿海地区,又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生物物种丰富多样。语言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结果,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因此,研究语言生态问题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显得极为重要。
语言生态问题不仅关涉到自然生态,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态”,关系到文化传承创新和民族的发展。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同时,语言是一个民族诸特征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因此语言与民族的关系也至关密切。广西是汉语方言的宝库,也是少数民族语言的宝库。除汉族外,广西境内居住着壮、苗、瑶、侗、水、仫佬、毛南、彝、京等民族,许多地区双语、双方言或多语、多方言的现象很普遍。多民族分布使得广西民族风情浓郁,加上文物古迹遍布,由此形成的民族文化独具魅力,但随着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文字的逐渐退化、消失,越来越多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令人堪忧。可见,研究语言生态问题关系到民族生命的延续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
2.对语言保护和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某种文化特质,然而,语言的多样性正日益受到挑战和破坏。据有关报道,全球已经有超过750种语言灭绝,还有许多语言也只有少数的使用者,语言濒危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在少数民族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样性正在遭受严峻的威胁。据官方报道,中国有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只有50多种语言有文字,没有文字的语言,使用人数极少,仅仅保留在老人的山歌、传说等口头语言形式中,实际上处于消亡的边缘。广西境内的部分语言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目前正处于濒危状态,亟需抢救。语言濒危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抢救濒危语言、保护语言多样性成为极其紧迫的任务。研究语言生态问题。引起人们对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的广泛关注,对于语言的传播和发展、对于濒危语言的保护,均有直接作用。
语言生态问题的研究还可以促进语言本身的纵深研究、加强语言学的理论建设,拓宽语言学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口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历史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的结合面,进一步发展并加强边缘学科的优势,具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价值;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唤起更多的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学者参与进来,关注语言生态问题,为解决全球性的语言生态危机贡献智慧和力量。
3.广西语言生态问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广西语言生态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国家语言普查做好先行的、基础性的工作,具有实用价值。国家开展语言普查具有现实必要性,符合保护和促进语言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符合新时期调整语言政策和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的需要。国家开展语言普查具有现实紧迫性,语言濒危已成为当代全球性的问题,国内语言生活急剧变化,由语言引起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凸现。语言普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基本要素和特征做面上调查,二是对语言生态系统进行普查。研究语言生态问题在广西这样一个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都极其复杂的地区,有助于解决广西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和谐共生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地方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同时可以为国家语言普查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的、区域性的可靠数据。
二、广西语言生态问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广西语言生态问题,内容涉及广西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现状;广西濒危语言调查及保护;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1.广西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现状的研究
广西汉语方言分布异常复杂,除分布较广的粤语、西南官话和平话外,还分布有不少方言,“隔墙不同语,十里不同音”的现象相当普遍。方言之间相互影响,方言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方言受普通话影响,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如何保护各地方言,协调各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保护地方文化,进一步做好推广汉语普通话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努力。同时,广西的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方言众多,呈现出互相融合替代的局面。因此,研究的内容可包括汉语及其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方言的地理分布、使用人口、语言变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替代),以及如何协调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空间的关系,如何做好民族语言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等。
2.广西濒危语言调查及保护
语言生态问题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保护和抢救濒危语言,这不仅是语言本身的问题,它还涉及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涉及到语言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广西境内有哪些语言处于濒危边缘,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拯救濒危语言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
3.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研究
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多样化的环境能形成丰富多样的食物链,适合人类生存与进化;生态多样化造就了人类种群的多样化。从而促成了文化的多样性。语言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在本源上也是生物多样化的结果。通过收集相关例证和数据,研究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生物多样化是如何影响语言多样化的、广西的实际又有哪些特殊性等,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全球都在倡导构建生态文明,谋求全球语境下的文化共生共荣;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要中,提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协调发展。研究语言生态的平衡与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语言与少数民族文化密切相关,语言生态问题的探讨更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研究语言生态问题,对繁荣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建设“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均大有裨益。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范文
1.基本情况
1.1林业生产基本情况
建国以来,全县累计人工造林19万hm“,年均4000hm2,速生丰产林17480hm2。回顾40多年造林史,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50一60年代的群众运动造林为第l阶段,生产大呼隆,重视数量,忽视质量,造林保存率仅为28.70/0;第2阶段,进入70年代,开始营建商品材基地,逐步完善建立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与管理体系,普及实生苗造林,改变传统造林方式,保存率上升为91.40/0;第3阶段,1985年起,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全垦整地挖大穴,注重幼林抚育管理,推行多种形式的合作造林等措施,促进了基地适度规模发展,为集约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4阶段,1991年起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不仅强调了速生丰产的技术要求,更重要的是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最主要内容,把环境意识融入营林措施,营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1.2林地利用及资源情况
根据1994年资源清查结果,全县现有土地总面积22.2万hm“,其中林业用地18?6万hmZ,占84%,非林业用地3?6万hmZ,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山区县,林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为土地资源,全县山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极宜发展林业生产。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7.1万hmZ,林地利用率91.9%,与“一五”期间相比增加6.5万hm”,在有林地中.用材林13.8万hm”,经济林2.66万hmZ,林木总蓄积量为543万m“.毛竹857.7万株,森林覆盖率为79.2%。
2问题
3生态生物学特性
要求温凉湿润水分充足的环境,产地年平均气温12.8℃(一16.0一34.3OC),年平均相对湿度86%,年降水1gl7.smm,年蒸发量约1ooomm,雾日200余d,有霜期169d,结冰期sod。山地黄壤,湿润疏松,枯枝落叶层松软,土层总厚度30一120cm,pH值5.0一5.5。与茅栗、圆锥绣球、荚速、盐肤木、芒等杂草灌木混生。多为4一10株丛生,在乔木层下可长成小乔木,高达5.sm;在次生灌木丛中只能长成灌木,树高一般不超过2?4m。花期2一3月,8月下旬果实成熟。扦插繁殖十分困难,压条繁殖已获成功,种子繁殖、组织培养、嫁接等繁殖试验正在进行。
4保护价值
4.1学术意义
景宁木兰为我国亚热带特有种,树形、花被片等特征接近于日本的星花木兰M?stellata(Sieb?etZuCc?)Maxim?,树形均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被片为12一18片,但后者当年生小枝灰褐色,叶较小,长4一10cm,先端钝尖或微凹,花被片长为宽的3.5一4.1倍,雄蕊37一47枚〔2〕;枝叶的特征与天目木兰M.amoenacheng相似,但后者为乔木,高达25m.花被片仅9片,明显不同〔2飞该种对研究木兰科植物的分类和区系有较大的学术意义。
4.2观赏价值
景宁木兰开花早,在高海拔山地2月中下旬即开花,若能在低海拔地区引种驯化成功,花期可望提早到春节期间。花被片12一15片,是木兰科植物中花被片最多的树种之一。花淡红色,群众十分喜爱。树高0.35一5.sm,多丛生,既适宜于庭园绿化,又能盆栽。综上所述,该种园艺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3濒临灭绝
该种1987年发现时约有120株(丛),不到10年时间种群数量已减少一半,现存约60株(丛),路边植株已基本上被个体木兰园和花卉爱好者挖光,任其发展,不久就将灭绝。
5发展和保护意见
5.1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做好就地保存工作7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列出了两批保护植物,1989一1991年先后出版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及《中国植物红皮书溉浙江省1994年也出版了《浙江省珍稀濒危植物溉对保护和挽救濒临灭绝的植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景宁木兰由于发现较迟,没有被列入国家和省级植物红皮书。为了增强社会各界对景宁木兰资源的保护意识,建议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再版《植物红皮书》时予以列入,以使该种能得到依法保护,今后野生植物除允许植物园和科研单位少量引种外,严禁个体木兰园和花卉爱好者挖掘。另外,对景宁木兰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其个体和群体,而更要注意保护其周围的环境,使它的适宜生境不遭受破坏,以保证野生植株继续繁衍生息。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青藏高原;藏药;濒危等级;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
EndangeredsituationandconservationstrategyofTibetanmedicineinQinghaiTibetPlateau
ZHAOCaiyun,LIUHuan,SUJinsong,LIXuanhao,JIAMinru,ZHANGYi,ZHANGJing*
(CollegeofEthnicMedicine,Chengd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engdu611137,China)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ibetanmedicineindustry,thestudyonplateaumedicinalplants′endangeredstatusisnotenough,measurestoprotectisweakandtheplateauecologicalenvironment′inherentvulnerability,resultedintheshortageofTibetanmedicinalresourcesandaffect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AccordingtotheexistingendangeredinformationofTibetanmedicineresources,howtoformulatefeasibleprotectionplan,isanurgentproblemoftherational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Tibetanmedicineresourcestobesolved.TofindouttheendangeredTibetanmedicinesinQinghaiTibetPlateau,theGradedivisionmethodofChineseRareandEndangeredPlantswasapplied,theendangeredspeciesweresortedout,whichdividedintoclassone(threatened)elevenspecies,classtwo(rare)twentyonespecies,andclassthree(fading)fortytwospecies,atotalofseventyfourspeciesInadditiontonationalprotectionlistin"Chineserareandendangeredplants".It′sproposedtoincreasetheendangeredTibetanmedicinalspeciesFinally,accordingtotheendangeredstatusoftheresources,fromthesurveyofendangeredTibetanmedicinalspeciesregularly,thegermplasmrepositoryestablishmentofendangeredTibetanmedicine,insituconservation,artificialcultivationresearchandrenewtheidea,reasonabl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atotalof5aspectstodiscussedtheprotectionstrategy,toprovideascientificbasisfortheprotectionandsustainableutilizationofTibetanmedicineresourcesinQinghaiTibetPlateau
[Keywords]QinghaiTibetPlateau;Tibetmedicine;endangeredcategory;resourceprotec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doi:10.4268/cjcmm20162325
藏t药学经3000多年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成已成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理论独特完整的传统医药体系[1]。由于藏民族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以致藏医药使用藏药资源大多来源于青藏高原。随着人们对藏药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等,藏药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升高,在青藏高原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其资源的掠夺性采挖或捕杀,造成野生资源锐减,极大限制了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独一味LamiophlomisHerba为藏族习用药材,传统藏医使用为唇形科植物独一味Lamiophlomisrotata(Benth)Kudo带根的干燥全草[2],由于采挖多年生植物的根毁灭整个植株,不利再生,为了保护其资源,2010年版及2015年版《中国药典》[34]中均规定独一味法定药用部位为干燥地上部分。自治区科技厅曾组织相关专家前后3次对藏药材的濒危等级进行了讨论确定[5]。可见,国家和地方都十分重视藏药资源的濒危问题,但对于濒危藏药资源在国家法定保护名录中收录情况的系统整理还未见相关报道。为了摸清青藏高原濒危藏药物种的家底,对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本研究整理出青藏高原珍稀濒危藏药物种名录,同时探讨了其资源保护策略。
1青藏高原藏药资源概况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在我国的行政区划包括青海,,川西阿坝、甘孜两州大部分县,甘南的临潭、夏河、碌曲、玛曲,滇西北的迪庆州一部分,新疆的塔什库县的大部分[6]。青藏高原藏药资源十分丰富,据最新文献统计[7],藏药品种为3100余种,是使用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最多的民族药。藏药中很多为高原特有种,如川西獐牙菜SwertiamussotiiFranch、大花红景天Rhodiolacrenulata(HookfetThoms)HOhba、水母雪莲花SaussureamedusaMaxim和雪灵芝ArenariabrevipetalaYWTsuietLHZhou等[8]。药用植物中,绿绒蒿属Meconopsis、垂头菊属Cremanthodium、大黄属Rheum、刺参属Oplopanax和棱子芹属Pleurospermum等15属也主产在青藏高原[9]。
2青藏高原藏药资源的濒危现状
21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的局部调查
经查阅文献,卢杰等[1011]调查分析了拉萨市、林芝地区和山南地区的濒危藏药植物资源,重点分析了资源的种类、生物量及资源量等,结果显示,拉萨市有37种珍稀濒危藏药植物;林芝地区有35种珍稀濒危藏药植物;山南地区有49种珍稀濒危藏药植物。根据自治区分别在2000,2005,2009年制定的藏药材濒危等级,作者统计了各区域相应的濒危藏药植物种数,结果见表1。马建忠等[12]对云南德钦县的藏药植物资源展开调查,结果表明:144种藏药植物中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4种,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收录植物4种,资源较濒危的37种,占总数的26%。
拉萨市、林芝地区及山南地区的濒危藏药植物中,在两地或三地同时为濒危藏药植物种类的包括矮棱子芹Pleurospermumnanum、矮紫堇Corydalishendersonii、暗红小檗Berberisagricola、长果婆婆纳Veronicaciliatesubspcephaloides、臭蚤草Pulicariainsignis、川木香Dolomiaeawardii、丛茎滇紫草Onosmawaddellii、苞叶雪莲S.obvallata及塔黄Rheumnobile等40种。
22青藏高原濒危藏药的统计情况
221濒危藏药物种等级划分的标准使用《中珍稀濒危植物》[13]的等级划分方法,具体标准如下。
一级(濒危):濒临灭绝状态的物种。①数量极少,分布区狭窄,在分布地带处于绝灭危险;②仅生存在特殊的变化恶劣的生境,对自然变化适应能力不强,或遭受毁灭性的开发和灾害性的病虫害;③资源迅速减少,市场供应紧缺;④具有极重要的医疗、科研、经济价值的物种。
二级(稀有):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和栽培(或饲养)的物种。①数量和分布区有限,或分布省区较多,只是零星存在;②是单种属或少种属的常用物种,国产特有种类,生境有一定的特殊性;③栽培(或饲养)条件要求高,资源减少快,市场较紧缺:来自高大的木本,大型哺乳动物和珍稀的古化石物种;④在医疗、科研、经济上有重要意义的野生或栽培(或饲养)的物种。
三级(渐危):处于减少的重要常用物种。①分布区较广,但数量不断减少的物种;②生境发生改变,不断影响物种的发展;③开发利用过度,特别是属工厂生产所需原科资源骤减的物种;④部颁标准或地方标准收载,已形成商品的物种,自然或人为的影响,可以预见将来很可能成为濒危的物种。
222青藏高原濒危藏药物种的统计参考《中国藏药》[14]明确是否为青藏高原产藏药品种,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1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6]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17]中的濒危藏药物种进行整理,同时结合藏医药基础理论、野外考察经验及青藏高原五省(区)藏区的藏药资源濒危状况[18],增加了部分濒危藏药物种。为了便于后期对所列濒危藏药物种作进一步分析讨论,本研究分别列出国家保护名录和建议增加的濒危藏药物种。参考青藏高原五省(区)藏区濒危藏药材,其基原植物在中国植物濒危信息系统(http://repiplantcn/)检索到的记为一级(濒危);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收载的植物种记为二级(稀有);在《中国藏药》中收载的植物种记为三级(渐危)。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综合上述国家保护名录和建议增加的濒危藏药物种名录中相同的藏药物种,整理得如下结果。
一级:豹、梅花鹿、白唇鹿、野牦牛、藏羚、高鼻羚羊、亚洲象、大花红景天、手参、西南手参、紫檀。
二级:马麝、马鹿、藏原羚、藏雪鸡、高山雪鸡、水獭、黑熊、棕熊、中国林蛙、穿山甲、刺参、黄连、胡桃、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冬虫夏草、匙叶翼首花、独一味、岩白菜、黄精。
三级:长叶云杉、桃儿七、肉苁蓉、胡黄连、雪莲花、川贝母、梭砂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天门冬、粗茎秦艽、秦艽、小秦艽、五味子、华中五味子、诃子、毛诃子、金钗石斛、羌活、宽叶羌活、新疆阿魏、阜康阿魏、延龄草、短柄乌头、唐古特乌头、铁棒锤、甘肃蚤缀、藏党参、伞梗虎耳草、塔黄、毛瓣绿绒蒿、尼泊尔黄堇、鸡蛋参、波棱瓜、茅膏菜、喜马拉雅紫茉莉、马尿泡、乌奴龙胆、高山龙胆、秦艽、长果婆婆纳、甘松。
3青藏高原藏药资源濒危原因分析
31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青藏高原生态气候类型特殊,海拔高,气候寒冷,降雨少,空气干燥。作为藏药的植物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为生长期短,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种群更新和增殖速度慢,一般为多年生植物,药材资源极易遭到破坏[20]。近年来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高原药用资源本身失去了正常生存和依托的环境,影响了其资源正常再生,造成许多藏药种类的资源量严重下降。
32藏药产业发展和市场开拓带来的资源需求量加大
随着国民经济提高,藏药产业化发展,加之许多中药生产企业也大量使用藏药品种,市场对藏药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对藏药植物资源掠夺性采挖和藏药动物资源过度捕杀,使藏药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资源量下降。如藏药材红景天对于高原缺氧有独特的疗效,药用需求量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每年大花红景天被采挖量超过3000t,长期过度采挖导致其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红景天属Rhodiola多种植物已被收录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讨论稿)。
33对藏药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不足,保护措施乏力
我国虽在药用植物的保护方面已开展部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一段距离[21]。在青藏高原这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采挖野生药材又是当地居民的一大经济来源,对野生濒危藏药资源的保护、合理化开发、可持续发展等,还未落到实处。如每到珍贵藏药材冬虫夏草的采集季节,数十万当地农牧民都上山采集,且大都将所有发现的资源全部采集,采集强度前所未有。如果继续只重开发而不加以保护,不久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4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的保护策略
41定期进行濒危藏药物种的调查
掌握各种濒危藏药物种的种类、客观储量及濒危程度等资料尤为重要,可为后期制定青藏高原藏药保护品种和保护区域工作打基础。濒危藏药资源处于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应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团队到青藏高原等藏药植物生长地后,系统调查濒危藏药资源现状,编制这一时期最新的濒危藏药资源目录,调查的重点建议为临床常用藏药,内容包括资源种类、分布范围、数量等,再结合其市场已有的制剂或配方、年使用量、销量、开发前景等情况,综合考量制定最新的合理的藏药植物濒危等级。
42建立濒危藏药的种质资源库
青藏高原的特殊生境孕育了珍贵的藏药种质及遗传资源,这是大自然留给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宝贵财富。孙航等[22]对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除喜马拉雅南坡中低海拔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外)进行了为期4年的植物种质调查、采集,共完成100472份种质资源,但仅覆盖了青藏高原植物384%的物种,故进一步的收集保存工作仍需开展。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或科研院所,投资建立适合于高原特有药用植物种类的种质资源库或在国家已建立的种质资源库(如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等),重点对濒危藏药植物的种子、果实、花粉、无性繁殖体等活性材料M行保存与研究。
43就地保护
拉萨以北城关区夺底乡夺底沟生长着许多种类的高原草本植物,其中包括大量珍贵的濒危藏药,是300余年来的藏医药学的教学基地[23]。第司・桑杰加措和钦绕罗布大师为代表的广大师徒,严格按照传统采药、认药期各项规律,于此进行为期15d左右的野外实践教学,有必要保护好这块藏药业的教学宝地。就地保护不仅体现了药用植物“道地”的原则,还保证了种质资源的纯正和不退化[24]。建议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药用植物分布情况,建立相应保护小区,尽可能地把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缓解生产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使藏药的道地药材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健康发展。
44人工种植研究
濒危藏药材的人工栽培研究是不断发展的藏药产业所必需的,也是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所要求的。如自治区科技厅联合自治区藏药厂、藏医学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等7家单位开展了“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栽培技术研究”项目[2526]。应注重的是:在栽培过程研究中,一是选择与野生植物生境相似的区域,并能用自然山水浇灌,努力做到接近天然;二是尽量避免使用化肥、杀虫剂、井水和缓流的污染水。要了解高原环境的实地情况,在掌握植物自身的性质、长势、适应能力、生长发育、生存期等特点的基础上,反复研究和试验各种栽培方法,因地制宜,才能真正走到既保护又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45更新观念,合理开发利用
除贯彻执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之外[27],政府部门还应大力宣传保护青藏高原藏药植物资源的重要性,提倡长远利益和近期效益的合理调节,把高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改变向大自然无情地索取的错误做法。如短管兔耳草LagotisbrevitubaMaxim等多年生草本,要严格按照自然生长周期采收,秋季完全成熟的种子要靠冬季的风播撒,才能延续大范围的自然生长规律。
5结语
近年来,藏医药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藏医药也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但是,在强劲发展的背后,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也以同样惊人的速度被消耗,所以,有必要开展藏药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藏族是我国使用矿物药最多的民族,但对于藏药矿物类资源的濒危情况本研究未涵盖,后期可加强藏药矿物类药物的实地考察研究;本研究所整理的青藏高原藏药濒危情况主要针对野生资源,未考虑近年来已成功实现大规模人工栽培的藏药,如藏木香InularacemosaHookf和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等,后期研究可综合考量野生与栽培(或饲养)藏药资源后的实际情况,制定人工成功栽培(或饲养)后的青藏高原濒危藏药物种名录;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藏药材红景天的法定来源为大花红景天Rcrenulata的干燥根和根茎。除用本种外,还用长鞭红景天Rfastigiata(HKfetThoms)SHFu等,考虑到大花红景天植物资源已面临枯竭,后期可加大对红景天属其他种藏医常用红景天的研究,扩大藏药材红景天的药源,同时加强其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参考文献]
[1]贾敏如,张艺,杜娟藏药特色与可持续发展[J]中草药,2010,41(2):32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藏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中国药典[S]一部2010
[4]中国药典[S]一部2015
[5]卢杰,兰小中,罗建林芝地区珍稀濒危藏药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12):2362
[6]奇玲,罗达尚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7]贾敏如,张艺中国民族药辞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8]WenLu,DongShikui,LiYuanyuan,etalEffectofdegradationIintensityongrasslandecosystemservicesintheAlpineregionofQinghaiTibetanPlateau,China[J]PLoSONE,2013,8(3):e58432
[9]罗达尚新修晶珠本草[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R杰,兰小中拉萨市珍稀濒危藏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127
[11]卢杰,兰小中山南地区珍稀濒危藏药植物资源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1):1977
[12]马建忠,庄会富从高山到河谷:德钦藏药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及利用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10,32(1):67
[1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植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4]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中国藏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5]何本鸿,朱敏英中药资源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6]国务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EB/OL][19890114]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bhxh/s/709/content85157html
[17]周秀佳,徐宏发,顺庆生中药资源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8]金晨,刘文琴,张凌藏药资源现状与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14,11(11):26
[19]LiuWei,YinDongxue,LiuJianjun,etalGeneticdiversityandstructureofSinopodophyllumhexandrum(Royle)YingintheQinlingMountains,China[J]PLoSONE,2014,9(10):e110500
[20]李隆云,占堆,卫莹芳,等濒危藏药资源的保护[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8):561
[21]张浩青藏高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资源与保护[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1):66
[22]孙航,张建文,乐霁培青藏高原植物资源与种子库建设[J].生命科学,2013,25(5):451
[23]旦增曲培濒危藏药草本药材在拉萨夺底沟生长分布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1):42
[24]NieXiuqing,YangYuanhe,YangLucun,etalAboveandbelowgroundbiomassallocationinshrubbiomesacrossthenortheastTibetanPlateau[J]PLoSONE,2016,11(4):e0154251
[25]AkshayNag,ParamvirSinghAhuja,RamKumarSharmaGeneticdiversityofhighelevationpopulationsofanendangeredmedicinalplant[J]AoBPlants,2015,7:plu076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范文篇12
我国是世界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有鸟类1400多种,约占世界鸟类的14%。物种多样性高、特有种丰富、区系起源古老是我国鸟类资源的三大基本特点。由于有将近一半的鸟类属于长途迁徙的候鸟,因此我国鸟类资源的保护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生态安全,而且对保护珍稀濒危鸟类、维持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喜爱动物的天性,观鸟活动有助于增长观鸟者的知识,提高观察、思考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锻炼身体、增添生活情趣和加强社会沟通,学会尊重生活、关爱自然。同时,还能够了解鸟类,为鸟类研究提供科学数据,理解鸟类及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促进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野外观鸟这项户外活动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自然享受,国内外各地的观鸟队伍日益扩大。鸟类对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能起到较好的指示作用,其评价效果不仅具有连续性和综合性,而且有敏感性和直观性的优点。
与许多国家一样,我国鸟类面临的威胁也十分严重。栖息地的丧失、非法捕杀是影响威胁我国鸟类生存和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例如,渤海湾地区近十年来天然湿地已经丧失了30%以上,导致遗鸥、红腹滨鹬等多种鸟类适宜栖息地急剧减少。前不久,发生在湖南桂东县千年鸟道上大肆捕杀候鸟的事件以及天津北大港湿地20余只东方白鹳被毒杀的事件,为我国鸟类资源的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
鸟类资源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除了国家主管部门对鸟类保护越来越重视以外,我国的鸟类学研究快速发展,民间的爱鸟护鸟力量也在不断壮大。全国各地已成立民间观鸟组织有30多个,经常到野外观鸟和进行鸟类摄影的人数更是达到了6万多人。无论是鸟类专家还是各地鸟友,大家均十分关注鸟类的生存,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我国鸟类资源的保护奉献一份力量。
黑颈鹤(Grusnigricollis)
鹤形目鹤科(GRUIFORMESGruidae)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生长并繁殖在高原的鹤类,为中国所特有的珍贵鸟类。从它的体态便可看到这个足长、喙长、颈长的家伙是只涉禽,飞舞时翩翩风姿很是美丽。
黑颈鹤是在高原淡水湿地生活的鹤类,主要栖息在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活动在高山沼泽、草甸、湖周沼泽地和河谷沼泽区。杂食性,以植物的根、昆虫、鱼、蛙以及农田中残留的作物种子等为食。
2009年黑颈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易危名录,1997年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附录Ⅰ,1989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996年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
鸟林鸮(Strixnebulosa)
鸮形目鸱鸮科(STRIGIFORMESStrigidae)
站在大雪中的鸟林鸮,因为这一身戎羽显得更加的沙场,猛禽在扑食的时候或许显得凶残。鸟林鸮有着圆圆灰白的面盘,上面那波状的黑色同心圆圈,使得这生猛的家伙可爱了起来。在白天、黄昏、晚上它们静静观察着那些美味的啮齿动物、小鸟、鸡类等中型鸟类,等待合适的时机出现,一举拿下。鸟林鸮在中国极其罕见,栖息在以落叶松、白桦、山杨为主的混交林。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995年列入CITES附录Ⅱ,为世界濒危物种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棕颈犀鸟(Acerosnipalensis)
犀鸟目犀鸟科(BUCEROTIFORMESBucerotidae)
棕颈犀鸟是典型的热带留鸟,分布于云南南部、东南部,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拔600~1800米山地森林中,在树洞内营巢。常成对或10多只集结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榕树果等肉质野果为食。棕颈犀鸟种群数量非常稀少,1989年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动物,1996年列入IUCN濒危易危等级,1996年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稀有等级,1997年被列入CITES濒危等级附录Ⅰ,2003年列入IUCN濒危极危等级。
血雉(Ithaginiscruentus)
鸡形目雉科(GALLIFORMESPhasianidae)
血雉因胸部鲜红的羽毛而得名。作为留鸟,血雉常年生活在海拔3000~4100米之间的针阔混交休、针叶林、高山草甸中。血雉白天在地上活动,夜间则在树上栖息,遇有紧急情况时,快速奔跑一定距离后会停下来发出“遂、遂”的拖长叫声。在高山雉类中,血雉是结群性最强的雉类。血雉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种子。由于血雉艳丽的羽毛,常被作为观赏鸟,但因栖息地被严重破坏和乱捕滥猎,群体数量已急剧减少。血雉198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996年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等级,1997年被列入CITES濒危等级附录Ⅱ。
金雕(Aquilachrysaetos)幼鸟
鹤形目鹰科(CICONIIFORMESAccipitridae)
金雕属大型猛禽,翼展可达2.3米。金雕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特别是高山针叶林中。冬季常在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活动,最高达到海拔4000米以上。全雕的巢都建在高处,如高大树木的顶部、悬崖峭壁背风的凸岩上,因为这些地方人和其他动物很难接近。2012年金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物种,《华盛顿公约》附录Ⅱ、Ⅰ濒危等级鸟类,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等级鸟类。
小鸊鷉(Tachybaptusruficollis)
鹳形目鸊鷉科(CONIIFORMESPodicipedidae)
小鸊鷉体形短圆,因其在水上浮沉宛如葫芦而得名。在清水及有丰富水生生物的湖泊、沼泽及涨过水的稻田都可看见小鸊鷉的身影。由于大量湿地遭到填埋、围垦、污染、养殖业等不同程度的破坏,适宜生境不断减少,小鸊鷉的适宜分布地日趋破碎。小鸊鷉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石鸡(Alectorischukar)
鸡形目雉科(GALLIFORMESPhasianidae)
石鸡就像山谷里的企鹅,圆润饱满的体型加上自额、眼、颈侧、喉部的一圈黑色项链让这个物种看起来非常可爱。它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为地方性常见鸟。主要以苔藓、地衣、浆果、植物嫩芽,以及昆虫、蠕虫等为食。紧急情况下,石鸡也能飞翔,虽然它的飞翔能力强且迅速,但飞不多远即落入草丛或灌丛中。石鸡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棉凫(Nettapuscoromandelianus)
雁形目鸭科(ANSERIFORMESAnatidae)
棉凫是一种白绿色的瘦小的水鸭,重约160克,身长约26厘米,可算是世界上最细小的鸭子了。雄性棉凫繁殖时毛色有黑绿色光泽,头部、颈部及下身主要呈白色,有明显的黑色颈圈及白色的覆尾羽。雌鸟较淡色,没有黑色颈圈,只有窄小的白色覆尾羽。在非繁殖期间,雄鸟的羽毛与雌性的相似。常活动于多水草的池塘、河道、水坑或稻田。棉凫分布在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及至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棉凫一般都不会迁徙,但在潮湿的季节会分散开来,生活在中国的棉凫则会向南方迁徙。棉凫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稀有物种,并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列、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黑鹇雌鸟及幼鸟(Lophuraleucomelanos)
鸡形目雉科(GALLIFORMESPhasianidae)
黑鹇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雉类,栖息于海拔1300~3300m的山地箭竹丛和林间草丛中,或者海拔2109~3200米的阔叶林和林中灌丛间,常成对活动或与幼鸟结群。以植物嫩叶、种子为食,兼食部分昆虫为主要食物。黑鹇在国内相当罕见,主要分布在南部的聂拉木、吉隆、亚东,东南部的墨脱、察隅、波密,云南西北部的盈江、贡山等地。因为栖息地遭到破坏和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现已经濒危。黑鹇1989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996年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稀有等级。
棕尾虹雉(Lophophorusimpejanus)
鸡形目雉科(GALLIFORMESPhasianidae)
棕尾虹雉贵为尼油尔的国鸟,属于典型的高山鸡类,生活在海拔2500~4500米、终年被云雾笼罩着的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和杜鹃灌丛之中。白天常成群活动,晚上栖于陡峭的岩石上或杜鹃灌丛中。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芽、嫩叶、嫩枝、块根、果实和种子等为食。棕尾虹雉分布在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中国南部和四川等地。但在中国数量却极为稀少,仅能见到零星个体,估计总数不足1000只。棕尾虹雉1989年列入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996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稀有等级,1997年被列入CITES濒危等级附录Ⅰ。
中华凤头燕鸥(Thalasseusbernsteini)
鹤形目鸥科(CICONIIFORMESLaridae)
全球数量不超过100只的中华凤头燕鸥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种之一,也是鸥科鸟类中最稀少的一种。中华凤头燕鸥在1861年首次被发现记录,但一直都非常罕见,直到2000年以前普遍被认为已经绝种。然而,在2000年有4只成鸟和4只幼鸟在福建省沿海的马祖列岛再次被发现,成为当年鸟类学界极大的新司。冈其稀少神秘,它们被学者专家称为“神话之鸟”。
紫水鸡(Porphyrioporphyrio)
-
国际政治研究方法范例(12篇)
国际政治研究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行为主义/政治学/后行为主义作为战后西方主流政治学的行为主义政治学,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发展嬗变。这一嬗变过程就是所谓行为主义..
-
印刷合同范例(3篇)
印刷合同范文乙方:_________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就委托设计印刷事项,双方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信守执行:一、委托事项:货币计量单..
-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例(12篇)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篇1【关键词】中风病;中医康复;临床观察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增长速度又是相当的惊人,人们对于健..
-
智慧旅游含义范例(12篇)
智慧旅游含义范文关键词: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慧旅游;北京市一.研究背景2001年初,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宣布正式启动“金旅工程”建设,“金旅工程”,是旅游部门参与国家..
-
智能建造趋势范例(12篇)
智能建造趋势范文【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建造工业化精细化1绪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而智慧建造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最..
-
垃圾焚烧解决方案范例(12篇)
垃圾焚烧解决方案范文1篇1关键词: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保康镇生活垃圾处理处理方案一、引言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保康镇是位于科左中旗东部边缘平原地带,科左中旗旗委、旗人..
-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范例(12篇)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篇1【关键词】红医精神;文化传承;高校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洁;廉政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4-0073-03高等..
-
谈谈水产养殖技术范例(12篇)
谈谈水产养殖技术范文篇1为落实主席2001年访缅期间的指示和杜青林部长与缅农业与灌溉部纽丁部长会谈达成的共识以及有关的指示精神,推动中缅农业合作,由农业部和海南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