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科和骨科的区别范例(12篇)
正骨科和骨科的区别范文篇1
而且从望京医院骨伤科还走出了一大批骨科专家,为我国骨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师从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中西医结合骨折疗法创始人尚天裕教授、望京医院骨伤综合科主任、望京医院医务处处长赵勇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赵勇指出,望京医院的骨伤科在“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医患合作、内外用药”16字方针的指导下,坚持中西医结合,走出了一条骨科疾病“攻坚”的创新之路。与赵勇主任接触中,记者发现他不但医术高超,更是满腹经纶,幽默风趣。
中医药扬名海外
说到望京医院骨伤综合科赵勇主任,骨科界的同仁以及骨病患者都不陌生,他经常在各大电视媒体出现。他深入浅出的病例分析,轻松幽默的病情解说,让人印象深刻。赵勇的患者来自世界各地,人们都是口口相传,慕名而来。
记者在赵勇的门诊就遇到了一位前来求医的外国友人。外宾看上去60多岁的样子,跟他中国妻子一道,专门回中国找赵勇求医。他们在东直门骨伤科研究所那边已经等了好几周,但都没挂上赵勇的号。赵勇仔细询问了病情,患者自述常常脚疼,有时候晚上甚至会疼醒,还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需要终身服药,感觉身体较差。赵勇通过X光片和中医诊断,确定患者患有骨性关节炎,并且双下肢动脉硬化。赵勇开了一些内服中药,配合中药药膏外用和中药足浴。
由此看来,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连外国人也对“草根”甚是亲睐。事实也确实如此,赵勇告诉记者,中医药在骨病治疗上优势明显。他说,骨伤病讲究“筋”和“骨”,很多骨病的根源在于筋和筋的附着点,而非骨头本身。因此,在治疗时,中医药的整体调理不单是针对骨头,还要治疗周围的筋络、韧带组织等。
望京医院中医骨伤科从老一辈起,就积累了深厚的中医临床理论与经验,同时还吸收了西医思想,中西合璧。“骨伤治疗的原则要坚持16字方针: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赵勇说,这也是对中国接骨大师尚天裕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动静结合是要求治疗和康复锻炼的结合,以微创理念为宗旨,突出中医传统特色,讲求手术与传统手法结合;筋骨并重正是赵勇所强调的兼顾骨头和筋络,特别是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等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中,将传统的中医经筋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基础及生物力学相结合,以“缓解痛苦,功能康复,提高生活品质”为目的,总结传承了一套非手术疗法的治疗技术;内外兼治是要求内外用药,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强调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思想在骨伤科的运用;医患合作即结合医生的“治”与患者的“防”,需要患者配合,听从医嘱。
骨科康复,健康支招
在赵勇的科室看病,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轻松愉快。54岁的陈女士来复查,刚走到对面,赵勇就让她敬个礼,记者一时还搞不清楚状况。赵勇告诉记者,陈女士患的是肩周炎,让她敬礼是看她的手能抬到什么程度,以确定恢复的情况。他跟患者轻声交谈着,仿佛老朋友聊天般温暖。
赵勇叮嘱患者不要受凉,睡觉盖好肩膀,并教给她“蝎子爬墙”、“双手托天”、“体后拉肩”等锻炼动作,叮嘱循序渐进、按步骤锻炼。赵勇说肩周炎通常都是由静、老、伤、寒引起,静即不爱运动;老指上了年岁,抵抗力差,易发肩周炎,因而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另外,外伤及寒邪入侵也会引发肩周炎。一番浅显易懂的科普,又让患者受益匪浅。
赵勇说,他在门诊时通常都会给患者科普,很多病人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对疾病治疗不利。作为北京健康科普专家,赵勇时常给患者灌输一些骨科保健知识,也通过一些电视栏目引导大众,他即简单又幽默的表述深受患者喜爱。如他常跟患者所说:为什么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腰椎坐着时受力最大,长期保持这个姿势易引发疼痛,而站着时受力小,所以疼痛发生几率小;他还为患者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锻炼口诀:伸伸懒腰耸耸肩,摇摇脖子看看天。看似简单的细节,却显现出赵勇处处为患者着想的仁心,这也就难怪他会成为患者心目中的偶像。
赵勇给患者科普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意识而为之。“骨科疾病的诊疗很多都跟康复有关系,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因此科普是非常有必要的。”赵勇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健康科普》第四期即将开班,并给他寄来了聘书。不仅如此,科普也是骨科康复的一个要求,赵勇说,他所在的骨伤综合科以后也将会转变为骨伤康复科,要把骨伤后的康复做起来。今年上半年,康复科已经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申报了重点专科,并得到了批准,这将会是骨病治疗与保健体系的完善,也是万千骨病患者的福音。
“针”来痛去疗效佳
赵勇在骨伤综合科,基本各种骨病都要看,说他是骨科界的全科医生也不为过。而赵勇还有一个“绝活”,那就是铍针疗法,对于各种颈肩腰腿疼、足跟痛症临床疗效显著。
铍针源自《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末如剑锋”。现在的铍针由原来的“末如剑锋”,改成了“末扁体圆,末为直刃”,这种结构用来治疗膝骨关节炎“结”、“聚”点的疼痛有着很好的应用。赵勇说,铍针属于中国原创,吸取了中医针刺疗法和西医手术疗法之长,将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舒筋活络、松解粘连、通畅气血等功效。
因疗效较好,有很多患者主动要求赵勇多做两次铍针,70岁的张大爷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张大爷一直有轻微的膝关节疼,但他没在意。直到有一次赶公车,在跑的过程中,只听见膝盖处“咔”一声响,腿当时就直不起来了。张大爷立马被送往望京医院急诊,之后打听到铍针在治疗膝关节疼痛的奇效,找到了赵勇。“赵主任给我扎了一针,膝关节立马就轻松了一半,效果确实不一样。”张大爷回去后,恢复良好,走路也正常了很多,所以今天又来找赵勇,希望再给他扎一针。
据赵勇介绍,膝关节劳损及病变,通常会引起经筋组织的损伤,其痛点的位置和经筋在膝关节周围的“结”、“聚”点相近。经筋“结”、“聚”点的疼痛,是由于肌肉韧带附着点筋膜腔内的压力及表面张力增高,压迫或牵拉局部神经所致。所以,临床治疗原则就是对其进行减张减压。铍针可以切刺张力最高点,释放过高的张力,降低受压部位软组织张力,从而解除了神经的机械性牵拉和压迫,另外,也可改变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炎症代谢产物的吸收,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引起疼痛的病理基础,使铍针的减压减张具有“针出痛止”的疗效。
赵勇还向记者介绍了铍针的三大特点:第一,针体较细,对于皮肤、皮下组织的损伤较小;第二,快捷、高效、安全,施术时间短,一般几分钟即可;第三,与药物治疗相比,铍针治疗是单纯的外治疗法,避免或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更为安全。
但赵勇特别提醒患者,要求“一针见效”解决疼痛是不合理的。“因为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铍针是有适应症的。且痛感是一种自我感觉,别人不知道你有多痛。因此,要由临床客观评价来判定是否有效。”赵勇打比方说,如果把疼痛分为十级,如果患者觉得自己到了第八级了,铍针治疗后,感觉疼痛减轻到了四级,那就是疗效。
彰显特色,勇挑大梁
作为骨伤综合科科室主任的赵勇,同时还担任望京医院医务处处长。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赵勇对骨伤科在治疗特色和发展上也深感自豪。
据赵勇介绍,1977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前身成立,中医骨伤科作为医院的一大特色得到大力发展。他说,医院现开设床位701张,其中近一半床位都属于骨伤科。中医骨伤科专业在脊柱、关节、创伤三个方向设立了8个临床科室,脊柱科中脊柱一科以腰椎病为主,脊柱二科以颈椎病为主;关节科中关节一科以膝关节病为特色,关节二科以骨矫形为特色,关节三科以髋关节(包括SAS后的骨坏死)为主,关节四科则侧重运动医学;创伤方向的创伤一科主治各种骨折外伤,而原有的创伤二科,现改为骨伤综合科,以治疗创伤疾病为主,兼顾脊柱、关节病等疾患。
而且,骨伤科形成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拇外翻和股骨头坏死等优势专病门诊,以及24小时开放的骨科急诊,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医优势特色的专科门诊、急诊、病房的骨伤临床专科,在优势病种的中医治疗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赵勇对骨伤科的发展感到非常自豪和欣慰,他说,在一代代“望京人”的不懈努力下,骨伤科治疗从中药、手法、理疗、手术等,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其特色医疗技术: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技术、SARS后骨坏死的证候及中医药治疗等。各项技术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正因为骨伤科治疗手段领先,成绩斐然,很多大型的应急救治活动也必定少不了望京医院骨伤科的参与。赵勇告诉记者,望京骨伤科多次赴四川、甘肃、青海等灾区,参加灾后救治工作。特别是参加四川雅安震后救治的经历,给赵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当时还在抗震救灾一线度过了自己的生日。在当时缺医少药的艰苦情况下,望京医院骨伤科冲锋在前,应用小夹板、外固定器等传统手段治疗骨折,中医药在骨伤救治中防治感染、后期促进康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优势,尽最大努力让灾区群众远离伤痛困扰。
记者采访当天,为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号召,赵勇又要安排骨伤科医疗团队去郊区义诊,赵勇说:“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让中医药为百姓健康带去福音,这就值了。”
赵勇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伤综合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务处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骨伤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首批健康科普专家。早年师从中国著名骨伤科专家、中西医结合骨折疗法创始人尚天裕教授。主持部局级课题8项,参加部级、省部级课题10项。获省部级奖项8项,如“骨折端压应力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二等奖,“骨折愈合应力适应性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医学博士信箱》丛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图书一等奖。主编学术著作10部,参编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正骨科和骨科的区别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006
肘关节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保守治疗处理措施不当将破坏正常的提携角,导致肘内翻、肘外翻畸形;破坏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及上尺桡关节间的联系,导致肘关节屈、伸、旋转功能受限,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劳作,故而开放手术解剖复位在肘关节损伤的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肘关节手术的入路很多,手术医生需要熟悉肘关节的解剖学特点,从内、外、前、后各个方向根据手术部位的需要选择暴露充分、安全适用的切口和入路。而在骨科临床上肘关节后外侧入路常被用来进行桡骨头切除、桡骨头脱位的切开复位和桡骨头颈部骨折切开内固定等手术。尽管有很多的专家在《骨科手术学》、《骨科手术图谱》等专业权威著作中反复提醒骨外科医生在应用肘关节后外侧入路时应注意保护桡神经深支,但真正在临床手术上关于桡神经深支损伤的报道仍较多见,特别是在这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医疗事故及医患纠纷的发生。对于桡神经深支的损伤,究其原因是在不显露桡神经深支的情况下,暴露好且能保证安全的手术切口长度和桡骨头颈部显露的范围是多大目前还不甚清楚。所以从临床应用解剖学的角度,研究肘关节后外侧入路和桡神经深支保护的关系,为临床应用肘关节后外侧入路行桡骨头部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保证手术安全区和寻找术中的标志。
分析方法
在临床工作中桡骨头、颈部的骨折患者较多见,对于每一位桡骨头颈部骨折且有移位的病人进行手术治疗时,均取肘关节后外侧入路显露桡骨头颈部,在肱骨外髁后方、鹰嘴下方5cm(肘肌与鹰嘴下7~9cm)作直切口,切开筋膜层,然后解剖出桡神经深支及其分支,观察桡神经深支和旋后肌以及神经所支配肌肉的关系,自肘肌与尺侧腕伸肌间隙远端下方分离开旋后肌纤维,切开环状韧带,暴露桡骨头安全区,测量桡骨头关节面和肱骨外上髁至神经出肌处、神经分支处的距离,从而明确手术的安全区和术中的标志。
分析结果
手术入路中前臂有关伸肌和桡神经深支的关系:切开皮肤和筋膜后向桡侧牵开桡侧腕伸肌后即可显露旋后肌,桡神经深支从其下缘呈3个分支穿出,3个分支从桡侧到尺侧分别为指总伸肌肌支、骨间后神经和桡侧腕伸肌肌支;从尺骨止点切开旋后肌浅层并牵开,可见桡神经深支至外上向内下绕过桡骨颈,斜越过旋后肌,并在旋后肌的远端约1/4处发出分支;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①Ⅰ型:桡神经深支从旋后肌浅层的下缘内1/3处穿出;②Ⅱ型:桡神经深支穿越旋后肌浅层远侧1/3肌质。
关于桡神经深支的有关测量方法和结果:肘关节伸直前臂完全旋前位时,桡神经深支的分支处和其穿出旋后肌处至桡骨头关节面的距离分别是5.0cm和5.8cm左右,至肱骨外上髁的距离分别是7.5cm和8.0cm左右,桡骨粗隆远侧至桡骨关节面的距离4.0cm左右。
肘关节手术取后外侧切口的安全区和手术标志:根据解剖学观察来看,肘关节手术后外侧入路的安全区应在距桡骨头关节面约5cm的范围内,皮肤切口从肱骨外上髁斜向内下方,止于尺骨鹰嘴远端约6cm处的尺骨,但真正在临床手术操作中由于患者个体差异,神经的解剖变异仍较大,要引起手术医生的高度重视。手术中可利用作为解剖标志的是桡骨粗隆,肘关节伸直、前臂完全旋前位时桡骨粗隆清楚地显露在手术野内,在距桡骨粗隆远侧约1cm范围进行手术操作是较安全的。
分析原因
临床上手术中桡神经深支损伤的原因:肘关节后外侧入路进行桡骨头颈部手术时桡神经深支损伤的原因分析如下:①适应证选择不当,肘关节后外侧入路适用于桡骨头颈部、桡尺近侧关节、肱桡关节和此范围内的软组织疾病的手术治疗,对于桡骨上1/3部位的显露不能应用此入路,否则将导致桡神经深支的损伤;②前臂不正确,当前臂处于充分旋前位时,桡神经深支将向前移动约1cm,此时手术能显露桡骨头颈部的范围最大,前臂的其他均会使桡神经深支沿桡骨向后上方滑动,使其术中易受损伤;③切口过长,超过手术的安全范围,导致桡神经深支的直接损伤;④旋后肌牵拉过度,导致其肌支和骨间后神经的牵拉损伤;⑤前臂不正确,当前臂处于充分旋前位时,桡神经深支将向前移动约1cm,此时手术能显露桡骨头颈部的范围最大,前臂的其他均会使桡神经深支沿桡骨向后上方滑动,使其术中易受损伤。
肘关节后外侧入路解剖学临床应用要点总结:应用肘关节后外侧入路的手术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临床上仅限于桡骨头颈部,对于桡骨颈或粗隆部的骨折,如估计所用内固定物的长度将超过桡骨粗隆远侧1cm,则需要改用其他手术入路。除桡骨头颈部的手术外,后外侧入路还可用来进行肱二头肌桡骨止腱损伤的修复和桡尺近侧关节滑囊炎的手术治疗。归纳手术中主要应用解剖学要点:①旋后肌切断时必须紧贴尺骨,分离旋后肌时必须行骨膜下剥离;②前臂必须置于完全旋前位;③桡骨能显露的范围为桡骨粗隆以远1cm内。桡骨头颈部的手术并不复杂,手术器械等条件要求也不高,对于基础医院的医生只要熟悉肘关节后外侧入路的解剖学特点,对桡神经深支加以保护,就可以开展相关的手术。这就要求临床手术医生严格掌握以上解剖学要点,同时还要注意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及解剖学变异的因素,手术中必须操作仔细,手术中的每一步解剖层次分明,尽可能将神经损伤的几率减少到最低。[HT][FL)][HJ]
[FL(3!@(0,0,0,40)K2]
9焦红娟,王保奇,程志清.加味交泰汤治疗高血压合并失眠患者3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59-60.
10吴大斌.益气活血祛瘀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1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9):624-625.
11苗润.平肝安神汤治疗高血压合并失眠30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55):113.
正骨科和骨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R1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1(b)-0159-04
桡骨远端骨折是腕部最常见的骨折,也是骨科医生最常遇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6[1]。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其发生率逐渐年轻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而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重视[2]。临床工作中,对其流行病学特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更准确地诊断治疗。Grewal等[3]报告桡骨远端骨折占全部急诊骨折患者的20%以上,目前国内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较少,且过于陈旧[4],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没有进行过桡骨远端骨折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因此,为更加全面了解关于广州地区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及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进行分析调查,进一步了解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x取2010年7月~2015年12月来自我院确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1628例,病例资料均来自我院病案统计室及放射科PACS影像系统,其中男5156例,女6472例,年龄0~90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所有病例均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并审核通过,了解该调查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1诊断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桡骨下端骨折》,①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②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③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具体如下。a.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冲击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b.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c.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并尺桡下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d.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状,腕横径增宽。
1.1.2纳入标准①符合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②初次来本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③受伤2周内来我院就诊的患者。
1.1.3排除标准①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②复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1.2方法
分别登记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骨折分型(AO分型)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规律。上述资料中,不包括在此期间内发生大型突发事件时的急救患者以及中途返回、到达现场未见患者以及转院患者的出诊资料,对于病历缺失、不完整的资料予以筛除。
1.3质量控制
①调查人员由我院医务人员及本课题人员组成。开展正式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并预先进行模拟、演练。②调查员按照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如实填写,资料完整,完毕后由调查员逐项认真审核,有疑问时立即复核。③所有数据输入电脑后,经复核检查无误后,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1.4观察指标
①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②受伤原因分析。③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情况。④桡骨折治疗方式分析等。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各年龄段及性别分布情况
5年期间我院共收治全身骨折、脱位54220例,其中桡骨远端骨折11628例,占全身骨折、脱位的21.4%。其中男5156例(44.3%),女6472例(55.7%),男女比为1∶1.26。将1162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年龄段分组,50~59岁所占构成比最高,占20.72%(2409/11628),其次是10~19岁,其中男性10~19岁所占构成比最高,占35.9%(1849/5156);女性患者50~59岁所占构成比最高,占28.4%(1840/6472);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分布情况,50~59岁和10~19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受伤因素分布情况
统计分析显示,自行摔伤显著高于其他致伤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骨折分型
2.3.1根据AO/ASIF的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其中各组男性均少于女性,桡骨远端骨折高发类型男性和女性均为23-A型,高发组男性和女性均为23-A3型,各组中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2早期传统分型情况11628例11766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传统分型,Colles骨折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治疗方式
1162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11083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30.0±5.3)d,保守治疗率占95.3%;225例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平均住院时间为(7.0±5.3)d,内固定手术治疗率占1.9%;185例患者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平均住院时间为(5.0±2.4)d,外固定支架治疗率占1.6%;患者及家属主动放弃或转院治疗135例,占1.2%。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8]。文献[9-11]报道不同地区、文化、种族不同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并不相同,Lawson等[12]治疗的2774例桡骨远端骨折中运动伤225例,主要为男性。由于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率在老年女性明显增加,绝经后的骨质疏松被认为是引起骨折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国内文献多引用国外研究的数据,我国缺乏桡骨远端骨折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基于此,为进一步了解广州局部地区桡骨远端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对在我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可以了解桡骨远端骨折年龄、性别、损伤类型、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该地区差异。
本组患者男女比例为0.80∶1,50~59岁占20.72%,绝大多数为广州市区及郊区的居民,少数来自省内外的其他城市。本研究显示,桡骨远端骨折在10~19岁和50~59岁年龄段存在两个高峰,与以往研究相一致[13]。本研究11628例桡骨远端骨折中,女性稍多于男性,≤50岁各年龄段男性均多于女性,可能与青壮年男性较女性从事更多的体力劳动,暴露于骨折的风险大有关;而>50岁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归因于可能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较男性更为严重[14]。张守罗等[15]对男女不同年龄段的尺、桡骨骨密度研究发现,女性绝经期(50岁左右)后,丢失骨量的速度较男性明显加快。本次调查结果中>50岁男女构成比为1∶4.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与Owen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骨质疏松是造成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女性患者多见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受伤原因分析表明,受伤原因主要为自行摔伤,占62.1%,老年人因前臂肌群退变、反应迟缓、骨质疏松,不需要多大的暴力,如跌倒,甚至在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都可以发生骨折。青少年虽然骨质坚硬,但摔伤时往往是受到的暴力较强,再加上城市地面全部是水泥地,反作用力作用于腕部,亦会导致骨折,因此,必须加强对老年人及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对老年人主要是预防骨质疏松,加强运动锻炼;对青少年则是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注意自我保护。
在骨折分型方面,AO骨折分型是得到世界认可的经典的骨折分型方法。通过统计发现23-A3型桡骨远端骨折所占比例最大(22.6%),23-B2型次之(15.8%),23-A1型骨折所占比例最低(0.6%)。除23-A2、23-A3型骨折外,在其余各个骨折类型中均是男性少于女性,这与桡骨远端骨折总体男性少于女性的趋势是一致的。在传统分型方面,Colles骨折最多,占50.2%,其次是Smith骨折(33.7%),Barton骨折最少,占16.1%,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的样本来源于广州市正骨医院,其结果可以初步显示5年来广州局部地区桡骨远端骨折就诊患者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广州局部地区桡骨远端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1.4%。男性骨折高发年龄段为10~19岁、女性为50~59岁,且女性及50岁以上患者呈增多趋势。本文着重研究桡骨远端骨折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受伤原因,未对骨折治疗方法及后期的临床疗效等进行调查,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姜保国,张殿英,傅中国,等.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2):80-83.
[2]李福军,王小龙,赵建民,等.内蒙古46岁以上534例桡骨远端骨折流行病学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5,21(5):409-412.
[3]GrewalR,PereyB,WilminkM,etal.Arandomizedprospectivestudyonthetreatmentofintra-articulardistalradiusfractures: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withdorsalplatingversusminiopenreduction,percutaneousfixation,andexternalfixation[J].JHandSurgAm,2005,30(4):764-772.
[4]殷兵,⒗冢陈伟,等.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尺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4):316-319.
[5]ThompsonPW,TaylorJ,DawsonA.Theannualincidenceandseasonalvariationoffracturesofthedistalradiusinmenandwomenover25yearinDorset,UK[J].Injury.2004,35(5):462-466.
[6]NellansKW,KowalskiE,ChungKC.Theepidemiologyofdistalradiusfractures[J].HandClin,2012,28(2):113-125.
[7]dePutterCE,vanBeeckEF,LoomanCW,etal.Trendsinwristfracturesinchildrenandadolescents,1997,2009[J].JHandSurgAm,2011,36(11):1810-1815.
[8]BrogrenE,PetranekM,AtroshiI.IncidenceandcharacteristicsofdistalradiusfracturesinasouthernSwedishregion[J].BMCMusculoskeletDisord,2007,31(8):48.
[9]MadadiF,VahidFarahmandiM,EajaziA,etal.Epidemiologyoftibialshaftfractures:a7-yearstudyinamajorreferralorthopediccenterinIran[J].MedSciMonit,2010,16(5):217-221.
[10]MoayyeriA,SohaniA,LanjaniB,etal.EpidemiologyofhipfractureinIran:resultsfromtheIranianMuhicenterStudyOUAccidentalInjuries[J].OsteoporosInt,2006,17(8):1252-1257.
[11]CooperC.Epidemiologyofosteoporotlcfracture:lookingtothefuture[J].Rheumatology(Oxford),2005,44(Suppl4):iv36-iv40.
[12]LawsonGM,HajduckaC,McQueenMM.Sportsfracturesofthedistalradiusepidemiologyandoutcome[J].Injury,1995,26:33.
[13]霍力椋王广伟,庾伟中,等.同一机构1年1875例桡骨远端骨折流行病学分布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30(16):5591-5595.
[14]李宝俊,张英泽,吴文娟,等.河北省骨科医院尺桡骨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1):37-40.
[15]张守罗,李瑞英,修崇坤.哈尔滨市正常成人尺、桡骨骨矿含量的调查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5,16(5):318.
正骨科和骨科的区别范文1篇4
【关键词】腰1、2椎体包虫病;前路椎体包虫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85-02
TreatmentofThe1,2lumbarvertebralhydatiddiseasein16cases
收集我院骨科2009年10月一2013年l2月腰1、2椎体包虫病手术资料16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效果均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均为腰1、2椎体,年龄22~65岁,平均36.6岁。合并腰椎结核6例。
1.2治疗方法:
术前经抗结核治疗后患者椎体压迫症状无任何改变,在阿苯达唑药物治疗及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等治疗下行手术治疗。取胸腰段腰椎病灶清除术切口,依次切开露出背阔肌及腹外斜肌,切断背阔肌、下后锯肌及部分骶棘肌,显露出胸12横突及第12肋骨、切开第12肋骨骨膜,于肋骨膜下剥离肋骨骨膜,注意保护胸膜,提起肋骨端,切开肋椎关节,切除第12肋骨,留备植骨,暴露出胸12椎体侧面,切除第12肋骨后自其远端开始切开肋骨床,并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可见囊性组织,进一步显露肾周围脂肪囊将其向腹侧牵拉,显露出膨隆的腰大肌,在腹膜外充分显露腰大肌及病椎的侧面(腰1、2病椎及间隙);切断并结扎腰升动脉,将整个病椎充分显露,见胸12-腰2水平椎旁干酪样组织,将病灶显露清楚后,用细针抽出乳白色干酪样液体,囊液抽出(慎防囊液外溢),然后将内囊轻轻剥离并摘除,完整取出内囊送检。将病灶剥离干净后用椎体撑开器将腰1、2椎体撑开,将预先修整好的肋骨条整理并放置于适度长度的钛网内植入椎间隙内,在腰1、2椎体侧方中心精确定位后,于椎体侧方放置钢板,拧入4枚螺丝钉加强固定。术后给予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及坚持服用阿苯达唑联合治疗。
1.3结果:
本组病例均随访,随访时间为6―20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随访术后x线片及脊柱活动等情况,得出术后患者胸腰背部疼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症状消失,发热症状消失,能正常行走,复查核磁共振发现病灶完全消失,16例均获得病灶彻底清除,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平均19周,未出现包虫病复发或内固定断裂。
2讨论
包虫病是由棘球属(Genusechinococcus)虫种的幼虫所致的疾病,虫种有细粒棘球颖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伏氏棘球绦虫(E.VogeliRausch)和少节棘球绦虫(E.oligarthrus)。其形态、宿主和分布地区略有不同,以细粒棘球绦虫最为常见。该病直接感染主要由于与狗密切接触后经口感染,若狗粪中虫卵污染蔬菜或水源,人畜共饮同一水源也可造成间接感染。在干旱多风地区,虫卵随风飘扬也有经呼吸道感染的可能。人感染主要与环境卫生以及不良卫生习惯有关,因包虫囊生长缓慢,一般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期才出现明显症状。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该病在我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四川西部、陕西为多见,河北与东北等省亦有散发病例。骨骼包虫较为罕见,国外报告约占全身包虫病的1%~2%,国内报告远低于国外,仅占0.2%左右。以骨盆和脊椎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四肢长骨、颅骨、肩胛骨、肋骨等。人感染包虫病后,常因少量抗原的吸收而致敏,如囊肿穿破或手术时囊液溢出可致皮疹、发热、气急、腹痛、腹泻、昏厥、谵妄、昏迷等过敏反应,重者可死于过敏性休克。一般患者感染该病会出现厌食、消瘦、贫血、儿童发育障碍、恶病质等毒性症状;晚期泡型包虫病病人可能会出现黄疸、上腹部疼痛、腹水症状。
骨包虫病是指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骨骼中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发病率占全部包虫病的1%~2%(国外),0.2%(国内)。很多患者在儿童期受感染,到30~50岁发病。据统计骨包虫的发病率:骨盆36%、脊柱29%、股骨17%、肱骨10%、胫骨9%。骨包虫病病变多从松质骨或骨髓腔开始,沿髓腔或骨质薄弱处蔓延,形成多房性包囊。在X线上早期表现为囊状、虫蚀样、蜂窝状、泡状、斑点状溶骨性骨质缺损等多种征象。核磁提示母囊呈高信号,子囊较母囊信号更高,呈现非常典型的多囊状结构,囊壁不明显。脊柱包虫囊具有膨胀性生长、多囊型改变的特征。脊柱包虫病可对脊髓形成压迫,对周围组织呈膨胀性压迫,区别于恶性肿瘤的浸润性生长。包虫囊内呈现多个小囊状结构,生发层不明显,这是包虫病在MRI上的特异性表现。骨包虫病非常少见,很容易误诊和漏诊。骨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与常见的肿瘤及瘤样病损有非常明别。有对本病的认识和意识,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
鉴于骨包虫病发病率在全部包虫病中的发病率较低,我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占22%,在国内我省为包虫病的高发地区,在治疗包虫病方面我省有着较其它地区丰富的经验,在脊柱包虫病方面我科自2009年以来先后有16例患者使用前路腰椎体包虫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术后治疗效果明显,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考虑该方法安全性好、耐受性好,疗效好,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
该手术治疗效果明显,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善患者的压迫症状,能防止出现囊肿破损囊液溢出导致皮疹、发热、腹痛、昏厥、谵妄、昏迷及过敏性休克,患者的厌食、消瘦、贫血、恶病质等毒性症状能在术后很快改善;打破了既往考虑术后出现截瘫、加重中毒症状、丧失正常生活的陈旧观念,且有望能配合药物化疗达到根治脊柱包虫的目的。存在的问题是该手术在国内有几家医院已开展,但在我省这个地处偏远的高原,经济落后,牧区百姓尚不能解决温饱,生活条件艰苦、困难,患者的文化水平低及健康意识差,导致就诊率低,不能长期坚持服药化疗,更不能实施手术治疗,近些年上述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改进,患者就诊率提高,病源有增加,但医疗费用仍然是牧区百姓的第一困难,再者该病复发率高,目前仍不能彻底治愈。该手术方法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疗效佳。
参考文献:
[1]HelfetDL,KovalK,PappasJ,eta1.Intraarticular“Pilon”fractureofthetibia[J].ClinOrthopRelatRes,1994,(298):221-228
[2]PedrosaI,SaizA,ArrazolaJ,etal.Hydatiddisease:radiologicandpathologicfeaturesandcomplications-[J].Radiographics,2000,20(3):795-817.
[3]谢增如,李纲,骨包虫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J],实用骨科杂志,2003.9(1):65-66.
[4]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6
[5]KralingerF,LutzM,WambacherM,eta1.ArthroscopicallyassistedreconstructionandpercutaneousscrewfixationofaPilontibialfracture[J].Arthroscopy,2003,19(5):E45.
[6]包根书,史大中。棘球蚴病药物治疗现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21(6):363-365.
[7]侯树勋,王继芳,张伯勋,等.现代创伤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l231
[8]SirkinM,sandersR,DipasqualeT,eta1.AstagedprotocolforsofttissuemanagementinthetreatmentofcomplexPilonfractures.JOrthopTrauma,1999,13(2):78―84.
正骨科和骨科的区别范文篇5
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morphogeneticprotein7,BMP-7)又称为成骨蛋白1(osteogenicprotein,OP-1),是当今已知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中的一个。它在人体内多种器官都有广泛的表达,尤其在骨骼发育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1]。颅面骨膜内成骨与长骨的软骨内成骨机制的差异,以及颅颌面外科涉及颅骨、上下颌骨、颧骨和牙齿等重要结构,导致BMP-7在颅颌面外科与其他骨相关外科的应用有所不同,现对BMP-7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BMP-7的分子结构及骨诱导机理
1990年,Sampath和Ozkaynak[2-3]克隆了BMP-7基因,BMP-7基因位于20号染色体,全长cDNA其阅读框架为1293bp,编码431个氨基酸组成的前体蛋白。BMP-7前体蛋白经翻译合成分泌后,在体内由蛋白水解酶识别Arg-X-X-Arg加工信号后,在第292位的精氨酸和293位的丝氨酸之间切割得到含有139个氨基酸的成熟肽,其三维结构形似“手掌”,由一个α-螺旋和8个β片层结构组成,C端含有7个半胱氨酸残基,其中6个半胱氨酸形成3个二硫键。第7个半胱氨酸残基Cys103用于形成链间的二硫键,并借此连接两条多肽链而形成有活性的二聚体形式。这个由3对半胱氨酸组成的局部二硫键结构称为半胱氨酸结(cysteineknot),构成了单体的核心[4]。
BMP-7结合两种不同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称为Ⅰ型和Ⅱ型受体[5],Ⅰ型受体分为BMPRⅠA、BMPRⅠB和ACVR1,Ⅱ型受体分为BMPRⅡ、ACVR2A和ACVR2B[6]。两种受体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组成,胞外区较短(大约150个氨基酸),包括有决定该区结构和折叠的10多个半胱氨酸。其中有3个近跨膜区的半胱氨酸残基构成了一个特有的决定簇。BMP-7与受体结合后形成受体复合物,磷酸化细胞内的Smad1,Smad5和Smad8,并最终与Smad4结合进入细胞核内调控靶基因的转录[7-8]。
BMP-7在体内活性的重要标志是诱导新骨形成,根据Reddi[9]观察,BMP-7诱导成骨可分为四期:①趋化期:植入0~3天,出现局部间充质细胞行为、形态和数量的改变;②分化期:植入4~10天,发生间充质细胞分化,出现软骨祖细胞和软骨细胞,同时伴有多种结缔组织初步的迁移;③骨质形成期:第10~20天,开始合成软骨基质,并在植入区中央的无血管区形成软骨组织,而在血管区则发生软骨内成骨,出现骨细胞,并开始有骨盐沉积形成新骨,即编织骨;④改建期:第29~30天,新生的编织骨经重塑后形成具有骨髓的板层骨,新骨趋于成熟。
2BMP-7在颅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颅骨缺损在颅脑损伤、颅骨肿瘤术后最常见,17.5%的病例需二次手术修补。常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精神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John等[10]指出,大面积颅骨缺损修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脑组织,小面积颅骨缺损修复是为了获得美容效果。临床上,许多学者先后尝试了应用自体骨、金属、自热凝甲基丙烯酸树脂、聚乙烯及聚硅酮等材料进行颅骨缺损的修复,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术后并发症。骨形态发生蛋白能够诱导血管周围未分化的骨间质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软骨和骨细胞,是一种高效的骨诱导物质,目前成为颅骨缺损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证明BMP-7的成骨作用,Hyun等[11]分别将BMP-2、BMP-4和BMP-7用于颅骨缺损,结果显示三种BMP在骨再生过程中无特殊差异,都能有效地诱导骨形成。Springer等[12]实验证明BMP-7能很好地诱导颅骨发育过程中的骨缺损区域成骨,且形成的新生骨符合解剖脑容量,外形与正常颅骨无明显差异,颅骨的骨形成中心能很好保留,结果优于自体骨移植。Nussenbaum等[13]将BMP-7应用于接受射线照射后的小鼠颅骨缺损,实验表明术前接受放射治疗明显影响bmp-7修复颅骨缺损的能力,但BMP-7成骨能力仍强于自体骨移植。说明可以将BMP-7用于修复癌症放疗术后造成的节段性骨缺损。
3BMP-7在牙槽骨缺损、腭裂修复中的应用
牙槽骨是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是一种高度可塑性的组织。许多口腔局部或全身疾病,常可导致牙槽骨的缺损或缺失。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guidetissueregeneration,GTR)在牙周膜手术治疗中,采用单纯的膜覆盖,主要依靠的是牙周膜细胞本身的成骨能力。随着骨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联合应用外源性种子细胞、各种生长因子,对再生的组织成分进行主动的诱导分化,促进牙槽骨修复。Dard等[14]以PLGA膜为rhBMP-2、rhBMP-7因子的缓释载体,放置于狒狒牙槽骨的缺损处,能明显促进牙槽骨再生。Dunne等[15]将44只Sprague-Dawley大鼠上颌骨第一臼齿摘除,接受一个月复合BMP-7的钛移植物治疗,大部分齿桥缺损被移植物替代。BMP-7能够增加齿槽缺损的填充,利于冠状新骨形成,促进骨和移植物的接合。说明在齿槽骨工程材料的应用方面,BMP-7基因具有巨大潜能。Giannobile[16]于犬下颌牙槽骨缺损区植入不同浓度的BMP-7。实验表明加入BMP-7有显著的成骨作用,牙槽骨再生明显,成骨作用与BMP-7浓度成正比。说明BMP-7可以用来修复严重的牙槽骨缺损。Catherine等[17]用SD小鼠制作成腭裂模型,术后间隙内加入BMP-7。发现间隙内有明显骨形成,同时检测到明显软骨形成。说明BMP-7能诱导腭裂区骨形成,并且能诱导软骨细胞增殖分化。
4BMP-7在种植技术中的应用
Cook等[18]实验发现植入BMP-7后种植体周围形成成熟的骨组织,与种植体附着紧密,形成坚实的骨结合。表明加入BMP-7能诱导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张风河等[19]认为应用BMP-7后成骨时间明显提前。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对种植体骨组织界面分析发现,应用BMP-7后在第2、6及12周其ALP活性均大于对照组,两组间经统计学分析P
5BMP-7在牵引成骨技术中的应用
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osteogenenis,DO)借助外力刺激组织的生长和再生,治疗先天性和后天性骨畸形,这是一种典型的骨组织工程体内构建方式。Terheyden等[20]将Wistar鼠下颌骨体延长后注射BMP-7,发现BMP-7能加速骨痂成熟,从而加速下颌骨牵引骨形成,并且形成的新骨有很好的强度。Hu等[21]在此基础上加入转染BMP-7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实验证明,BMP-7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加速骨延长术后骨形成,可以做为骨延长术的辅助治疗或替代治疗。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严重外伤及肿瘤放疗术后等成骨能力不足的患者。
6BMP-7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Abu-Serriah等[22-23]描述了BMP-7形成新生骨的组织学特性,缺损区可见大细胞核的编织状和层状混合骨组织,没有密质骨,BMP-7诱导形成的骨质与正常骨组织相比大多为松质骨。与此同时骨膜层也得到恢复,周围形成的软组织未骨化,邻近的重要结构无异常增生。诱导形成的骨组织相容性好,矿物质沉积率为1.98μm/天。此实验证明BMP-7对骨矿化的作用有限,但能加速矿化前过程,促进编织骨形成。Smajilagic等[24]将BMP-7和骨髓混合修复下颌骨缺损,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平均骨矿物质密度显著高于自体骨移植。实验表明:BMP-7复合骨髓对下颌骨缺损重建作用明显,能够替代自体骨移植。
7BMP-7在正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2003年,Patrick等[25]第一次将BMP-7应用于颅颌面外科临床,为1名患者行LefortI型截骨术和颏部水平截骨颏成形术,为防止术后骨不愈合,以牛I型胶原为载体将BMP-7植入骨间隙,术后29天二期修复时见骨断端形成骨基质,表面光滑,愈合牢固,没有异位骨过度生长,组织切片显示:骨间隙充满新鲜的纤维组织和大量的血管,术后5周X线见骨愈合良好。术者认为这些作用均源于BMP-7的应用,此后又将此方法应用于13例颌面外科患者,效果良好。
8小结
BMP-7能够诱导有成骨潜能的细胞分化增殖,其强大的骨诱导活性可以弥补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的缺陷,其成骨诱导能力与BMP-2,BMP-4相当,目前已应用于颅颌面外科的临床。随着BMP-7研究的深入和组织工程技术、生物复合材料技术、纳米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将使BMP-7在颅颌面骨缺损修复及其他领域内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LuoG,HofmannC,BronckersAL,etal.BMP-7isaninducerofnephrogenesis,andisalsorequiredforeyedevelopmentandskeletalpatterning[J].GenesDev,1995,9:2808-2820.
[2]SampathTK,CoughlinJE,WhetstoneRM,etal.BobvineosteogenicproteiniscomposedofdimmersofOP-1andBMP2A,twomembersofthe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superfamily[J].JBiolChem,1990,265(22):13198.
[3]OzkaynakE,RuegerDC,DrierEA,etal.OP-1cDNAencodesanosteogenicproteinintheTGF-betafamily[J].EMBOJ,1990,9(7):2085.
[4]GrifithDL,KeckPC,SampathTK,etal.Three-dimensionalstructureofrecombinanthumanosteogenicprotein1:structuralparadigmforthe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superfamily[J].ProcNatlAcadSciUSA,1996,93(2):878-883.
[5]KawabataM,ImamuraT,MiyazonoK.Signaltransductionbybonemorphogeneticproteins[J].CytokineGrowthFactorRev,1998,9:49-61.
[6]HasselS,EichnerA,YakymovychM,etal.ProteinsassociatedwithtypeIIbonemorphogeneticproteinreceptor(BMPR-II)andidentifiedbytwo-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andmassspectrometry[J].Proteomics,2004,4:1346-1358.
[7]VonBubnoffA,ChoKW.IntracellularBMPsignalingregulationinvertebrates:Pathwayornetwork[J].DevBiol,2001,239:1-14.
[8]KretzschmarM,LiuF,HataA,etal.TheTGF-betafamilymediatorsmad1isphosphorylateddirectlyandactivatedfunctionallybytheBMPreceptorkinase[J].GenesDev,1997,11:984-995.
[9]ReddiAH.Boneandcartilagedifferentiation[J].CurrOpinGenetDev,1994,4:737.
[10]BeumerJ,FirtellDN,CurtisTA.Currentconceptsincranioplasty[J].JProsthetDent,1979,42:68.
[11]HyunSJ,HanDK,ChoiSH,etal.Effectof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4,and-7onboneformationinratcalvarialdefects[J].JPeriodontol,2005,76(10):1667-1674.
[12]IngoNG.Springer,eta1,BonegraftversusBMP-7inacriticalsizedefect-Cranioplastyinagrowinginfantmodel[J].Bone,2005,37:563-569.
[13]NussenbaumB,RutherfordRB.Boneregenerationincranialdefectspreviouslytreatedwithradiation[J]Laryngoscope,2005,115(7):1170-1177.
[14]RipamontiU.Periodontaltissueregenerationbycombinedapplicationsofrecombinanthumanosteogenicprotein-1and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apilotstudyinchacmababoons[J].JEurOralSci,2002,109(4):241.
[15]DunnCA,JinQ,TabaMJr,eta1.BMPgenedeliveryforalveolarboneengineeringatdentalimplantdefects[J].MolTher,2005,11(2):294.
[16]GiannobileWV.Recombinanthumanosteogenicprotein-1(OP-1)stimulatesperiodontalwoundhealinginclassIIIfurcationdefects[J].JPeriodontol,1998,69(2):129-137.
[17]CatherineM.Nell-1inducedboneformationwithinthedistractedintermaxillarysuture[J].Bone,2006,38:48-58.
[18]CookSD,Evaluationofrecombinanthumanosteogenicprotein-1(rhOP-1)placedwithdentalimplantsinfreshextractionsites[J].JOralImplantol,1995,21(4):281-289.
[19]张风河,杨丕山.重组骨形成发生蛋白-7促进种植体骨组织界面形成实验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5(2):192-195.
[20]TerheydenH,WangH,WarnkePH,etal.AccelerationofcallusmaturationusingrhOP-1inmandibulardistractionosteogenesisinaratmodel[J].IntJOralMaxillofacSurg,2003,32(5):528-533.
[21]HuJ,QiMC,ZouSJ,etal.CallusformationenhancedbyBMP-7exvivogenetherapyduringdistractionosteogenesisinrats[J].JOrthopRes,2007,25(2):241-251.
[22]Abu-SerriahM.Histologicalassessmentofbioengineerednewboneinrepairingosteoperiostealmandibulardefectsinsheepusing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7[J].BrJOralMaxillofacSurg,2004,42(5):410-418.
[23]Abu-SerriahM.Mechanicalevaluationofmandibulardefectsreconstructedusingosteogenicprotein-1(rhOP-1)inasheepmodel:acriticalanalysis[J].IntJOralMaxillofacSurg,2005,34(3):287-293.
[24]SmajilagicA,Al-KhalilMY,RedjicA,etal.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7andbonemarrowasasubstituteforbonegraftinreconstructiondefectofrabbitmandible[J].SaudiMedJ,2005,26(9):1398-1402.
正骨科和骨科的区别范文篇6
对于粉碎性、压缩性、缺损性的髋臼后壁骨折,如果手术方法不当,往往造成头臼关系的不匹配,发生创伤性髋关节炎和关节功能障碍。如何重建髋臼后壁缺损?这是当前学者们面临的重大挑战。笔者通过复习有关髋臼后壁缺损的文献资料,探讨了应用自体髂骨解剖性重建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髋臼骨折;骨缺损;重建
【Abstract】Inappropriatetreatmentforacetabularposteriorwallfractureswithfeaturesofbeingcomminuted,compressiveanddefectiveoftenresultsinhighcomplicationratesandpoorclinicalresults.Therateofposttraumaticarthritisisgenerallyhigh,especiallywhentheanatomyhasnotbeenrestoredcompletely.Howtoreconstructtheposteriorwalldefectisoneofthemostchallengesforresearchers.Weperformedaliteraturereviewofposterioracetabulardefects,soastoassesstheclinicalutilityofanatomicreconstructionwithiliacautograft.
【Keywords】acetabularfracture;bonedefect;reconstruction
髋臼骨折为高能量创伤,后壁骨折最为常见。如果粉碎性、压缩性、陈旧性骨折累及后壁>40%,伴有髋关节后方的不稳定,我们称之为髋臼后壁缺损。如果处理不当,必将影响到关节的稳定性,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功能障碍,甚至给后期全髋关节置换带来很大困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重视髋臼后壁的重建,重视恢复头臼对应关系。本文就髋臼骨折后壁缺损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分类
目前,髋臼后壁骨折普遍分型如下:A1.1型,即单纯骨折-脱位型,一个骨折块;A1.2型,即单纯骨折-脱位型,多个骨折块;A1.3型,即单纯骨折脱位合并臼缘压缩骨折,脱位的股骨头将部分髋臼关节面嵌入后柱的松质骨内。根据压缩部位的不同,A1.3型压缩骨折进一步分型:正后型、后上型或后下型。后上型累及主要承重区,处理非常棘手。根据压缩程度的不同,亦可进一步分型如下:Ⅰ型为包容性缺损,即腔性缺损,复位后髋臼后壁完整;Ⅱ型为非包容性缺损,部分髋臼后缘或髋臼后柱缺失,甚至累及髋臼顶壁。
2重建方法
对于轻度的后壁缺损,如部分压缩性骨折,可以通过撬拨植骨来填充缺损区,植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和支撑塌陷的关节面,防止远期因关节面软骨下的骨量不足引起再次塌陷。植骨要充分、足量,以防止术后植骨区过早的骨吸收。
对于中度的后壁缺损,目前用来填充缺损的骨替代物并不多见,特别像髋臼负重部位的缺损。国外文献中同种异体骨移植应用较多,它的最大优点是数量充足、起始强度好,并且可以被修整成适合任何骨缺损的形状;缺点是价格昂贵,具有免疫源性。与同种异体骨相比,自体骨不具有免疫源性,易于诱导新骨形成,是修复骨缺损的“金标准”。Rommens等[1]发现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或者压缩性骨折采用松质骨填充缺损效果良好,可以作为标准的治疗方法。deRidder等[2]发现:>60岁的老年人粉碎压缩的后壁骨折(后壁空缺>1cm3),如果单纯采用松质骨移植内固定,术后易出现后壁塌陷等较多并发症。在这些病例中,移植的松质骨密度较低,不能对髋臼后壁提供足够结构强度上的支持,是造成不稳定和疗效差的原因。deRidder等[2]进一步采用了高强度、可注射磷酸钙骨粉,术后平均10周(8~11周)患髋负重无疼痛,而单纯松质骨移植术后平均14周(12~16周)患髋负重无疼痛。
对于严重的后壁缺损,Letournel等[3]认为,如果后壁骨折块“足够大”,即使股骨头复位,由于缺少后壁骨块阻挡,仍有后脱位不稳的倾向,因此只有手术切开复位和内固定,以维持关节的稳定性,恢复关节面的平滑,同时可探查关节腔内有无碎骨块。但是,后壁严重粉碎骨折预后极差,碎骨块呈散沙状无法利用,如果清除碎骨块,易造成骨量丢失和关节面错位[4];如果清除无法修复的软骨面,会导致关节面的不完整,进而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甚至股骨头无菌性坏死。Kreder等[5]认为臼缘缺损和残留移位>2mm时,单纯解剖复位极可能导致关节炎的发展,造成髋关节功能降低和全髋关节置换。因此,他建议对于>50岁、伴有臼缘缺损或后壁粉碎的患者,可以直接考虑全髋关节置换术。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有学者提出利用自体髂骨进行结构性植骨。Ebraheim等[6]采用拱璧方法重建髋臼后壁32例,结果解剖复位28例(88%),该方法可以提供后壁稳定状态,有利于早期活动和负重。王钢等[7]根据缺失后壁的大小凿取髂骨块,将髂骨内板做为关节面朝向股骨头进行固定。肖增明等[8]发现髂后上棘附近的髂骨内板形状和正常髋臼的解剖形态接近,可以修整成较理想的形状,将重建钢板环抱骨块紧贴在髋臼上固定。孙立众等[9]根据髂骨后份边缘较厚而体部较薄、楔形截面、外凸内凹、接近正常臼面的特点,取同侧髂骨后份全层骨板,根据髋臼缺损情况,制成略大于缺损面积移植骨块,保证重建髋臼有足够的骨质覆盖。张春才等[10]临床应用自体髂骨解剖性重建法:测量髋臼直径,用与髋臼直径对应的髋臼锉,于髂前上棘后方40mm处为圆心,旋锉髂內翼为新臼关节面,其嵴外缘为新臼唇缘,凿取相匹配自体髂骨;在新的“髂骨臼面”的松质骨上钻洞,将带有关节面的碎骨嵌入其中;用ATMFS的后柱壁系列三维锁定,其固定点强调的是在前、后柱的力线上,以及小骨盆的弓状线、坐骨大切迹于坐骨结节中点的连线上。其臼前、后壁与柱间是三维锁定式固定并与力线发生联系,避免了局限性的桥接式固定。
3评估方法
术后常规摄X线骨盆正位片,可以观察钢板固定是否可靠,植骨材料是否骨性愈合,边缘有无骨质吸收或塌陷。CT检查从横断面了解髋臼骨折块移位,特别对关节内游离骨块、股骨头骨折、臼顶负重区和方形区的损伤有诊断价值。三维CT重建可以显示不同骨折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手术方法的设计和内固定的选择,特别有助于测量计算后壁缺损的部位和范围,有助于术中凿取大小、形状合适的髂骨块,最大可能地恢复髋臼关节面的解剖形态。
影像学评定中,按照Judet标准分为:解剖复位(移位3mm)。Matta标准分级:髋关节形状正常者为优;仅有小骨赘,关节间隙狭窄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
综上所述,根据后壁骨折缺损的类型,利用自体髂骨设计解剖性植骨块,重建臼后壁和头臼对应,可以恢复髋关节的头臼应力分布和后方稳定性,有利于同步实现骨愈合与功能康复,从而最大程度地恢复髋关节功能。有关重建臼后壁的方法尚待进一步基础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RommensPM.Istherearoleforpercutaneouspelvicandacetabularreconstruction[J].Injury,2007,38(4):463-477.
[2]deRidderVA,deLangeS,KerverBJH,etal.Posteriorwallacetabularfractures:augmentationofcomminutedandimpactedcancellousbonewithnorianSRS,acarbonatedapatitecement[J].EurJTrauma,2003,29(6):369-374.
[3]LetournelE.Fracturesoftheacetabulum:astudyofaseriesof75cases[J].OrthopTrauma,2006,20(1S):S15-19.
[4]FurmanBD,OlsonSA,GuilakF.Thedevelopmentofposttraumaticarthritisafterarticularfracture[J].JOrthopTrauma,2006,20(10):719-725.
[5]KrederHJ,RozenN,BorkhoffCM.Determinantsoffunctionaloutcomeaftersimpleandcomplexacetabularfracturesinvolvingtheposteriorwall[J].JBoneJointSurg(Br),2006,88(6):776-782.
[6]EbraheimNA,PatilV,LiuJ,etal.Reconstructionofcomminutedposteriorwallfracturesusingthebuttresstechnique:areviewof32fractures[J].IntOrthop,2007,31(5):671-675.
[7]王钢,裴国献,陈滨,等.Letournel分型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12):1114-1116.
[8]肖增明,詹新立,李世德,等.采用联合入路治疗复杂型陈旧性髋臼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12):1121-1123.
正骨科和骨科的区别范文1篇7
我们XX庄中心卫生院地处XX西麓,XX南部,驻地有XX、XX公路纵横穿过,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迅速。我院始建于XXXX年,历经XX余年的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100万元,占地1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00平方米,床位120张的一级甲等医院,设有内、外、妇、儿、中医、放射、后勤等32个科室,梁氏正骨是特色专科,现有职工105人,其中主治级26人,初级71人,大中专毕业生83人,下设15处卫生所,有乡村医生78人。
近几年来,我院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主管的领导支持下,选准“突出专科优势,加快改貌配套建设,带动整体发展”的路子,造大培强“X氏正骨”特色专科以提升知名度,加快改貌配套建设以增强竞争力,使我院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带动全镇卫生事业迈上了新台阶,连续三年在XX市农村卫生工作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
一、找准差距,理清思路,明确发展方向
建院四十多年来,在几代医院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医疗设施不断完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同其他许多乡镇卫生院一样,我们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卫生院自身投入不足,人才流失,缺乏特色等原因造成发展后劲不足。房屋陈旧,医疗设施落后,设备老化。在医疗水平高、设备精良的市级医院和经验丰富的村级诊所的前后“夹击”下,卫生院在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如何主动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转变,尽快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迅速摆脱困境,作为关系卫生院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摆在了院领导班子面前。在经过广泛考察和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符合世界医药科学发展的大趋势。“XX庄X氏正骨”三百年来形成的良好声誉是我院特有的无形资产,它的独特优势是其他医院所无法比拟的。要想在竞争中求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梁氏正骨的名牌效应,造大培强这一专科龙头,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院步入良性轨道,健康发展。同时也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环境,提高装备水平,为专科建设构建发展平台。思想认识的到位,使我们迅速确立了“以加强骨伤专科建设为突破口,形成龙头带动,以改貌配套建设为基础,提高硬件水平,促进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随后,我们经过科学部署,精心组织,迅速集中力量投入到了建设中来。
二、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加快骨伤专科建设步伐
虽然X氏正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具有传统优势,但在目前医学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就显得科技含量低,规模相对较小。为保证骨科建设尽快步入快车道,真正在全院起到龙头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一是出台政策措施。1998年,我们集思广益,制定了《XX庄镇卫生院骨伤科发展规划》,明确了“传统引路,中西结合”的办科方向。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将X氏正骨传人聘为副院长,调拨2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骨科内部人事管理自主,奖金分配自主,骨科人员在晋级晋升、住房分配、参政入党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2000年,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我们又适时召开了由院两委和科室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作出了《关于加强骨伤科建设的决定》。这些文件措施的制定,为推动骨伤科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是提高医疗装备水平。在卫生经费不到位,各项建设投入增加,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我院对骨科建设一直实行财政单列,每年的骨科专项经费增幅都保持在15%以上。为提高改善骨伤科的医疗装备水平和诊疗环境,我们先后投资300万元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高标准骨科病房楼和手术室,配齐了骨科手术器械,更新不锈钢折叠床及橱具50件套,并全部安装了空调,购置了骨科牵引床、M-904E多功能医学专用机、自动洗片机等设备。
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群体。专科优势要靠人才去发挥,骨科特色要靠人才去体现。我们看准这一点,在选好人、育好人、用好人上下了大量工夫。选好人,任命梁氏正骨第十七代传人梁华兴为学科带头人,充当领头雁,搞好传帮带。大胆提拔重用一批年轻业务骨干,为骨科发展输入新鲜血液。目前,骨科医护人员已经达到了20人,人才结构趋于合理。育好人,制定详尽的《骨科人才培养计划》,在新分配学生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到骨科,作为后备人才培养。X骨科大夫XX从XX进修回来后,大胆实践,将所学新技术很快应用于临床,带动骨外手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骨科病房护士长XX年仅23岁,但她扎实肯干,团结带领全科同志创造性工作,连续两年被授予“XX市十佳护士”、“XX市优秀护士”的荣誉称号。经过多年努力,我院高素质、业务精、年轻化的骨伤科人才队伍已经初步形成,为骨科技术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四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2000年我们将骨伤科做为试点,并逐步向全院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以岗定人、择优录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对竞争岗位、任职条件、选拔程序做了详细规定。经过资格审查、考试考核、面试答辩、民主测评后择优上岗,每两年一个聘期,保持聘任动态性。在分配制度改革中,我们实行了院科两级核算,坚持“想闲无钱,劳动有酬,多劳多得,向一线倾斜”,科室每个人的效益工资与个人工作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相挂钩。改革后,收入高的同志每月能达到两千多元,低的仅能拿到几百元的基本工资。在骨伤科试点成功后,我们又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全院推开,对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职工实行合同制管理,对行政后勤科室实行“岗位目标得分考评责任制”,临床医技科室实行“成本核算”管理,充分发挥出了每个岗位的最大潜能。
五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我们积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不断扩大X氏正骨的知名度。先后在XX电视台、XX广播电台、《XX卫生报》、《XX卫生》等多家新闻媒体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去年初,我们还专门建成了骨伤科网站,全球用户只要登录国际互联网,就能轻松浏览到梁氏正骨的有关信息。
“突出专科,培植龙头”的工作思路,使骨伤科在几年时间内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1年,我院骨科门诊量达到30800人次,占全院门诊量的38%,收住院1060人次,占全院住院量的67%,床位使用率达92.3%,业务收入突破300万元,占全院总收入的46.5%。X氏正骨的牌子越来越响,接诊范围辐射6省16地50多个县市区,X氏膏药也远销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地,为海外人士带去福音。
三、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全面实施改貌配套工程。
在实施改貌配套工作中,我们以“外塑形象,增强后劲”为出发点,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工作标准,对医院医疗区和生活区进行了科学规划布局。基础建设方面,1998年投资200万元完成了以门诊楼和病房改造为重点的一期工程,建成了开放式中西药房;1999年投资400万元,完成了以病房楼和康复楼建设为主体的二期改貌工程,率先完成了XX市卫生局下达的第二轮改貌配套任务;2000年又对门诊楼进行了外部装修改造,建成了风格别致的绿地广场,使整个院容院貌有了很大改观;2001年重点抓好“安居”工程,建起了面积3200平方米三室两厅的职工宿舍楼。在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医疗设备的投入,近几年先后投资120万元,购置了F-820血液分析仪、C980C电解质分析仪、CX—9000B超、美高仪心脏工作站、SDN-660脑电地形图仪、LH2802胎儿监护仪、三氧消毒机、自控式洗胃机等一批高新医疗设备。安装空调120台,更新升降式不锈钢病床、全棕床垫100件套。购进南京依维柯救护车,改善了医疗服务条件。配置了一批IBM电脑,实行了微机系统化管理。医院技术装备力量进一步增强。
在搞好院内改貌建设的同时,我们结合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实施,加强了村卫生所改貌建设。对全镇的村级卫生所重新进行了规划布局,将每村一室合并为15处卫生所。卫生所由村里提供房屋,镇里适当扶持,镇、村、院共同建设。针对原村卫生所建设标准普遍不高的实际,引入竞争机制,采取“谁建设,谁受益”的办法,哪个村工作力度大,建设标准高,就把卫生所设在哪里,充分调动了各村投资建所的积极性,加快了改貌建设的步伐。人口只有800人的西江村经济并不发达,但村两委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千方百计筹资4万元,将原村委大院重新装修改造,屋内吊顶,铺地面砖,墙壁刮瓷,外墙贴墙面砖,改建成了400平方米的卫生所,切实为村民解决了看病就医的问题,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在全镇各级的共同努力下,目前15处卫生所已顺利完成了改貌任务,并全部达到了第二轮改貌建设的标准要求。
正骨科和骨科的区别范文篇8
[关键词]下颌骨肿瘤及外伤;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
[中图分类号]R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4)11-0889-04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hardandsofttissuedefectcausedbymandibulartumorandtrauma,andtoreviewtheclinicalapplicationofautologousfibulafreeflapinthereconstructionofmandibleandoralsofttissuedefect.MethodsFromMarch2011toMarch2013,15patientswhohadlargehardandsofttissuedefectfollowedbymandibulartumorortraumawereunderwentreconstructionofmandibularandoraltissuedefectusingmicroscopicanastomosisandFreefibulatransplantation.Restorativeeffects,complicationandrecoverconditionofmandiblewerereviewedpostoperative1,3,and6months.ResultsTheallflapswerealiveafteroneyearfollow-up,thefacialcounterandmandibularcounterweregood,theanklejointintheoperationsitewasnormal,speech,mastication,andthedeglutitionfunctionrecoverednormally.However,twopatientsexperiencedpainonlowerlimbswhilerunninganddifficultyinbodybalanceonemonthpost-operatively,andrecoveredgraduallysixmonthpost-operatively.15patientshadcompletedenturerestorationaftersixmonthsoperation,goodocclusionandmasticationfunctionswererestoredwithoutTMJdisorders.ConclusionAutologousmyocutaneousfibulafreeflapcanproducesatisfactoryresultsintherepairofmaxillofacialsoftandhardtissueandrestorationofvitalphysiologicalfunctionoforalcavity.
Keywords:mandibulartumorandtrauma;freefibulaflap;transplantation
传统的自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由于所移植的骨块无血液供应、移植到受区后需通过爬行替代达到骨愈合、骨吸收多、其容易合并感染、成功率较低。我科应用游离腓骨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为2011年3月~2014年3月的3年患者,均为男性15例,年龄26~54岁,平均(44±5.3)岁,下颌骨缺损病因:成釉细胞瘤12例,外伤所致下颌骨缺损2例,牙龈癌1例。根据病变分析相关情况均行曲面断层片及CT检查,确定病变位置及范围。下肢行四肢多普勒检查以了解腓骨及末梢血管供血情况。
下颌骨缺损范围可分为6类:一类缺损:一侧下颌骨颏部体部缺损(2例);二类缺损:一侧下颌骨体部,升支前缘缺损,保留髁状突及升支后缘(2例);三类缺损:一侧下颌体,升支部缺损(1例);四类缺损:一侧下颌骨,体部颏部,升支前缘缺损(1例);五类缺损:双侧下颌颏部,一侧体部缺损(5例),六类缺损:双侧下颌颏部,双侧体部(4例)。
1.2相关病因分析:下颌骨引起大面积软硬组织缺损常见于下颌造釉细胞瘤。据不完全统计,发生率在4%~13%[9],其次是外伤致下颌骨粉碎性骨折,骨折端段无血液供应,出现骨不连、大面积缺损,最少见是下颌原发恶性肿瘤,为了无瘤原则、手术切除大面积下颌骨,缺损后行游离腓骨肌皮岛修复重建治疗。相关疾病原因:①新疆为偏远欠发达地区,患者及偏远地区医疗机构对于颌面部良恶性肿瘤的认识程度不高,对于各种疾病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故术后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伤害。②新疆偏远地区离大医院及权威的医疗机构路程遥远,交通不太便利,需要很远的路程,更换各种交通工具、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医疗机构就诊。③经济条件的限制,严重影响患者就诊时间,如某40岁患者(如图1),有15年的肿物逐渐肿大病史,最近3月患者出现张口、饮食及吞咽困难症状,同时肿瘤区域皮肤出现溃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者白天嗜睡,头部抬不起,一直低下,头颌面部CT检查结果最大区域肿瘤约20cm×25cm×15cm[9]。影响患者就诊及治疗的是资金问题,给予患者经济赞助的是患者邻居,才行后续治疗(如图2)。④当地医院疾病筛查低,患者未能及时检测及相关治疗,影响患者就诊及最佳的治疗时机。
1.3手术方法:手术分为一期修复剂二期修复:一期手术行下颌骨肿物扩大切除及自体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一期手术2组同时进行:一组施行原发灶的切除及对受区血管颌外动脉、面总静脉或颈外静脉的准备工作;另一组施行腓骨移植。下颌骨病灶切除前,用钛板模具成型,并于下颌骨适当位置留取钛钉固定孔。腓骨移植手术于腓骨近端2/5及远端3/5之间中点相当于腓骨滋养动脉入骨处沿腓骨后缘做合适长度的“s”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筋膜,从比目鱼与腓骨长肌的间隙为人路,锐性分离腓骨表面,并紧贴凸面以腓骨滋养动脉入骨处为中心按照需要长度(7.0~15.0cm)截取腓骨,向外侧旋转。剪断骨问膜与伸肌附着处,提起骨瓣,于远端后、内侧湿露腓动、静脉。注意保护腓骨深面的胫神经及胫后神经、血管,将胫骨长屈肌与胫后肌做锐性分离,保留1.0~1.5cm长的肌袖。切断远、中端腓血管柬,分离近、中端血管束至胫后血管起始处,使之游离。腓骨截取成功后,将截取的腓骨段再次截骨,将其分为2~3段。并用钛板模型进行固定,行下颌骨缺损部位修复。血管吻合全部在显微镜下采用端端吻合方式,先吻合动脉,后吻合静脉。吻合1条动脉及2条静脉。缺损修复及血管吻合完成后,即给予供区分层对位吻合拉拢缝合加压包扎。术后均给予扩容、抗凝及抗炎治疗。二期修复患者:先切除原发灶及肿瘤,并用重建板模型固定,先保留下颌骨外形,择期自体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但二期修复的患者原发灶切除后需要6个月内行后续相关治疗。患者相关检查显示术区域愈合良好,但二期手术患者比一期手术效果差,尤其半年以上的患者手术效果更差。原因有以下:①6个月后重建板因植入时间长变形,重建板有疲劳及变形情况;②患者术后切除大面积下颌骨,可能髁状突有重建及改建;③患者切除大部分下颌骨及牙齿,患者咬合错乱,可能影响术后效果情况。
2结果
其中13例术后未见明显血肿、感染、积液等并发症情况,复查CT显示下颌骨恢复良好,半年后口内行可摘义齿修复治疗。1例为外院转院治疗的患者,诊断为下颌骨多发粉碎性骨折,双侧颏孔区骨折舌后坠并行气管切开,下颌骨、口底及口内严重感染,口内下颌及前庭沟牙龈坏死发黑,双侧颏部游离骨已发白无血供,待局部换药及控制感染后一期行感染物质刮出及下颌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后出院,但手术1个月后,患者术区流脓,双侧颏孔区游离下颌骨骨质吸收,死骨形成,二期行骨折区钛板拆除,死骨摘除。术中探查骨坏死区约左侧颏孔区至右侧下颌角区,骨折未愈合,大块死骨形成,舌肌无附着,舌后坠。行自体游离腓骨肌皮岛修复手术治疗,术后感染症状控制良好,相关区域愈合良好,未见明显感染及流脓情况,口内皮岛成活,完全恢复口内缺损的软组织,但患者术后1周后出现涎漏和双侧口底感染症状,局部相关区域换药及抗炎对症治疗后,感染完全控制,涎瘘症状好转,手术区域基本恢复;1例为术中发现静脉血栓形成,局部肌皮岛发紫静脉淤血,紧急再一次探查,静脉血栓形成;行局部血管切除及再吻合术,后检测血供良好,游离腓骨肌皮岛完全成活并恢复下颌骨缺损的软硬组织。
游离腓骨肌皮瓣的使用在下颌骨缺损的外科重建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3年多来进过不断地手术改良和发展更新,腓骨瓣可用于各种类型下颌骨缺损的修复,腓骨瓣携带软组织的应用及与其他组织瓣组成复合瓣,能够修复合并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下颌骨缺损。重叠植骨,牵引成骨技术的应用明显改善了腓骨瓣原有的不足,并且,在此基础上的骨结合式种植体的应用使患者的口腔功能,特别是咀嚼功能早期得到恢复。吻合神经的腓骨瓣的应用进一步恢复了口腔功能,在越来越强调功能性外科的今天,游离腓骨肌皮岛在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领域,已经成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下颌骨大面积缺损的15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面部及下颌外形、咬合情况良好,手术侧踝关节未出现不稳定情况,语言、咀嚼、吞咽功能恢复正常,供区愈合良好,行走正常。15例患者术后半年行全口义齿修复治疗,修复效果可,恢复良好咬合功能及咀嚼功能,未出现颞颌关节紊乱情况,游离腓骨肌皮岛是恢复下颌骨大面积软硬组织缺损的首选治疗方法。
3讨论
下颌骨在人们的咀嚼、吞咽、表情、语言等重要功能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种原因导致的下颌骨缺损均可导致面部外观改变及各种生理功能障碍.因此,对下颌骨缺损的治疗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及美容外科不断探索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5]。笔者认为,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既要恢复其连续性,尽可能恢复面部外形,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恢复患者吞咽、咀嚼及语言功能,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修复方法虽然较多,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于下颌骨缺损的治疗趋向于保守。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以及生物材料的不断更新,内固定治疗在下颌骨缺损中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可。由于显微外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下颌骨重建修复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6-7]。由于游离腓骨瓣功能多样,在下颌骨修复中已被广泛应用,且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多的技术之一。
腓骨肌皮岛的优点:游离腓骨肌皮岛骨量充足,外形恒定,有足够的高度和宽度,良好的骨质容纳种植体以早期恢复牙列功能,腓骨肌皮岛可带多块皮岛行修复的需要;制备简单,供区血管管腔较粗,易于吻合;供区及受区行“双组手术”,缩短手术时间,血供丰富,独特的“骨髓腔、骨外膜双重供血系统”便于分块截骨塑形;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不影响生长发育的组织瓣,特别适合于儿童下颌骨缺损的修复;可制备成携带感觉神经骨瓣以恢复感觉功能;供区的并发症较少。
腓骨瓣的缺点:腓骨为致密管状骨,缺乏自然的弧度,塑形比较困难使手术时间延长;腓骨的宽度小,修复颌骨后存在高度不足缺点,需要采用重叠植骨,骨牵引方法增加颌骨的高度,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难度;皮岛穿支血管变异大,可能导致手术失败;需要同时修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时,所能获得的皮岛量尚显不足[10]。
本组采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软硬组织缺损的15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面部及下颌外形、咬合情况良好,手术侧踝关节未出现不稳定情况,语言、咀嚼、吞咽功能恢复正常,供区愈合良好,行走正常。但2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跑步时,下肢疼痛及平衡困难症状,6个月后逐渐改善并恢复相关功能。15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全口义齿修复治疗,修复效果可,恢复良好咬合功能及咀嚼功能,未出现颞颌关节紊乱情况。术后移植骨全部成活良好,术后未见明显血肿、积液等并发症情况。通过随访发现。患者面部外形、健侧咬合情况良好。语言、咀嚼,吞咽功能恢复正常,移植骨瓣愈合良好,供区愈合良好,行走正常,未出现踝关节不稳定情况。临床效果满意。腓骨属于小腿重要承重骨之一,其远端与其他骨骼共同组成踝关节,对于踝关节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该移植手术中,我们保留了腓骨远端,因而对踝关节稳定性并未造成影响,术后患者均未出现躁关节不稳定现象。同耐术中所用腓骨长度较大,且外形较为均匀规则,移植修复后为后期的义齿种植奠定了解解剖学基础[8]。
下颌游离腓骨肌皮岛的重建修复更适合于大面积软硬组织缺损的下颌骨感染患者,不但能防止口内外相同情况、控制感染,还能修复口内大面积缺损的下颌骨软硬组织,恢复患者面部外形情况,一举两得。对于患者恢复起到很好的帮助,能减少最大的创伤,为我们医疗诊治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随着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不久的将来,游离腓骨肌皮岛将取得更多的突破,将取得更进一步发展,将为我们患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ChertZW,Yanw.Thestudyclinicalapplicationoftheosteocufaneotmflapoffibah[J].Microsurgery,1983,4;ll-16.
[2]邱勋永,马心赤,林崇正,等.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修复下颁骨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9,32(1):152-153.
[3]廖宗生,庞芳河.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现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6817-6818.
[4]JewerDD.BoydJB,ManktelavvRT,eta1.OrofacialandmandibularreconstructionWithtJlei|iaecresifreeflap:dreviewof60caseandanewmethodofclassiticatiotl[J].PaztReconstrSurg,1989,84:391-403.
[5]黄静娜,胡顺广,魏远坚.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546-1548.
[6]侯劲松,廖贵清,黄洪章,等.放射性下颁骨坏死术损的游离腓骨皮瓣重建[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341-343.
[7]李家锋,邢树中,万林中,等.应用游离双腓骨复合复下颌骨洞穿性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4,2.
[8]TanBK,WongcH.Ananoma|ouaseptocutaneouslorIotheskinpaddleofthefibulaofiteocutaneousflanatingfromtheposteriortibialartery[J].HastReconstrASurg,2009,62:690-692.
[9]AdiliMoming,AiniwaerMijitiAbudukelimujiangMaimaiti,WangLing.Single-stagemanagementofhudgedesmoplasticameloblastomaoftheanteriormandible[J].Correspondenceandcommunications,2013,4(51):1440-1441.
正骨科和骨科的区别范文篇9
【中图分类号】r9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2—0059—02
近年来。随着ct的广泛应用。上颌骨额突骨折的
法医学鉴定日益引起大家的重视.笔者就我市l998—
20__年22例上颌骨额突骨折进行了法医学统计、分
析。
一
、资料
(一)一般情况
本组22例中,男20例,女2例,年龄2l一65岁。
致伤方式有:拳击(15例)、棍棒伤(2例)、砖块伤(2
例)、脚踢(1例)、铁锹拍击(1例)、啤酒瓶伤(1例)。临
床表现为:颜面、鼻部肿胀,鼻根内陷,呼吸不畅,部分
鼻部检验未见明显外伤。
(二)扫描方法
本组均行鼻部侧位x线检查和鼻部ct水平位扫
描(以cm线为基线,层厚2mm细描),其中l0例行
副鼻部冠状扫描。
(三)影像结果
本组鼻骨侧位片均未检见额突骨折;ct水平位扫
描均可检见额突骨折(见图2、图3),其影像诊断结果
见表1.本组中单纯性额突骨折5例,复合性额突骨折
l7例。占本组77.3%,其合并,}i折情况见表2。鼻骨冠
状扫描见鼻骨骨折1例,但鼻区冠状扫描未见上颌骨
额突骨折。
表1上颌骨额突骨折的部位、形态及骨折方式分布
表2上颌骨额突骨折并发其他骨折情况
合并骨折例数(%)
鼻骨骨折
鼻中隔骨折
眶壁骨折
鼻颌缝分离
上颌窦壁骨折
二、讨论
(一)解剖位置
上颌骨额突位于上颌骨上端。额骨、鼻骨及上颌骨为
直接支持外鼻的骨骼。鼻骨外侧缘略呈锯齿形,全长
与上颌骨额突相接。【j鼻骨保持鼻梁的高度,上颌骨额
突决定鼻背的宽度。
(二)骨折成因
上颌骨额突与鼻骨、额骨系骨缝连接区,此为着
力薄弱区。[21另外,作为外鼻组成骨,其外鼻位置暴露,
在较大外力作用下易发生骨折。本组资料显示上颌骨
额突骨折均为钝性外力作用所致。值得注意的是,额
突骨折中以复合性骨折较多,单纯性骨折较少,经统
【作者简介1靳海涛(1976一),男,河南省濮阳市人,港医师,主要从事法医临床学及法医病理学鉴定工作。
tel:+86—393-8926046:e-mail:hnpylinwei@l26.com。
一~一
·142·
计本组中复合性骨折占77.3%,此现象与上颌骨额突
的解剖位置及毗邻关系相关。根据力的传递与应力原
理,笔者认为上颌骨额突骨折与其外力的角度、部位
及强度有关,当外力发生在鼻部正前方易造成鼻骨骨
折:外力发生在鼻部侧上方常出现上颌骨额突的复合
骨折。据统计,外伤性上颌骨额突骨折受力部位多位
于鼻部侧面上方处,复合骨折中以合并鼻骨骨折最为
多见,占45.5%;其次为合并眼眶壁骨折,占18.2%,合
并眼眶部骨折主要是由于眼部骨性眶内侧壁、眶下壁
的中1/3极为薄弱,当眶周(鼻部侧上方)软组织受钝
性外力打击时,作用于软组织的压力可转化为液压,
致眶内压增加,使眶壁破裂,产生爆裂性骨折。[31此外,
上颌骨额突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占9.0%,合并上颌窦
壁骨折占4.5%,合并鼻颌缝分离占18.2%。当外力作
用在鼻部侧下方(即上颌骨额突的根部)易出现单纯
的上颌骨额突骨折,本组中单纯性上颌骨额突骨折占
22.7%。
(三)法医f床学鉴定
1.临床特征:上颌骨额突骨折临床表现以局部软
组织肿胀、疼痛、鼻出血为主要症状。[41单侧上颌骨额
突表现为鼻梁偏斜,呈歪鼻畸形,向内侧移位者,局部
塌陷,压痛明显;合并鼻中隔骨折者,鼻部肿胀,鼻腔
内积血、鼻塞。上颌骨额突骨折与鼻骨骨折区别为:鼻
骨骨折主要表现为鼻梁的下塌和偏斜;上颔骨额突骨
折则呈现出鼻背的下陷,肿胀明显,且往往患侧通气
不畅。当鼻部损伤且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鉴定中应
注意上颌骨额突的影像学检查,以防漏诊而出现鉴定
差错。
2.影像特征:x线检查是鼻区外伤的常用检查手
段,使用轴位投照法可以观察双侧鼻骨及上颌骨额突
骨结构,【5】但因面部其他骨性结构和软组织影的干扰,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2期)
且操作繁杂,适用人群局限,所以无法普及应用,而鼻
部侧位x线检查因双侧上颌骨额突骨质的影像重叠
无法分辨,故x线检验对上颌骨额突骨折的发现率极
低,常易漏诊,本组x线检查均未见额突骨折。而鼻区
ct水平位扫描可以清楚显示上颌骨额突骨折和错位
程度以及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情况,为临床正确诊
断、及时治疗和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鼻部冠状扫描
因部位及角度问题阳性率不高。基于此,笔者认为鼻
部ct水平扫描为诊断及鉴定上颌骨额突骨折的首选
检验方法。另外,因上颌骨额突与鼻颌缝的位置及细
微结构不易分辨,极易误诊,应注意鉴别,鼻颌缝为双
侧对称(见图1),而上颌骨额突骨折常为单侧,仔细分
析不难做出诊断。
3.损伤程度判定:现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
行)》对上颌骨额突骨折未作明确规定,但随着ct扫
描的普遍应用,对鼻区外伤后出现鼻背下陷、鼻腔通气
不畅者,经鼻区ct水平位扫描,上颌骨额突骨折发现
率明显增加。笔者基于上颌骨额突系上颌骨尖部,参照
《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13条规定定为轻伤,鉴
于条款制定的时限性,考虑到伤情鉴定的平衡原则,笔
者建议将上颌骨额突骨折作为一单列条款,对上颌骨
额突骨折且伴有明显移位、成角,且明显影响鼻部外形
或通气功能的,或需经手术复位的定为轻伤。
参考文献
[1】李宝实.鼻的解剖.鼻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7
[2】周树夏.颌面颈部创伤.创伤医学丛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71
[3】范先群.眼眶爆裂性骨折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临床眼科杂志,
1998,(1):66
[4】吴博亚主编.五官科学.第3版.北京:卫生出版社,1999.67
[5】上海第一医院.x线论断学(2).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正骨科和骨科的区别范文篇10
【关键词】右肱骨骨髓炎
1病例摘要
患者,男,25岁,2009年2月9日因骑摩托车摔伤致右上臂剧烈疼痛,活动受限,急被他人送至当地医院,x线片示:“右肱骨骨折(病理性)”(如图1),后转入本科,门诊以“右肱骨病理性骨折”收入。专科检查:右上臂中上1/3处外展畸形,稍肿胀、压痛,可扪及骨擦感,并可引出异常活动,皮肤未见明显红肿及浅表静脉曲张,患肢末梢血供正常,感觉、运动可。患者于2008年9月份左右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臂胀痛,劳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反复发作,无发热及局部红肿等症状。未作特殊检查及处理,后自行好转。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完善相关检查后患者于2009年2月13日在右臂丛麻醉下行右肱骨病理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病灶清除术,术中用刮匙清除病灶内的病变组织见淡黄色坏死物质、肉芽组织,无明显脓性分泌物及干酪样物质,术后病检结果示“(右骨干病灶)送检骨髓及少许增生之纤维结缔组织,部分组织呈纤维增生,并少许变性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结合临床,考虑为慢性骨髓炎。”(图2)。
2讨论
慢性骨髓炎常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所致,但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其主要的病原体[1]。不过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细菌性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耐药菌种不断增加,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的耐药菌株等。daurelc等[2]通过对金葡菌的两个基因型(s.aureusrn4220及其衍生物s.aureusmutl)的研究,发现细菌超基因型的突变与细菌的耐药性关系密切。这些原因导致慢性骨髓炎的发展和转归也随之发生改变,除常见的慢性骨髓炎表现和局限性低毒性骨脓肿(brodie骨脓肿)以及硬化性骨髓炎(garre’s骨髓炎)的表现外,不典型改变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3、4]。其中,慢性低毒性骨髓炎是慢性骨髓炎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骨髓炎致病菌毒力较弱或患者抵抗力较强,使得慢性骨髓炎的病灶被局限在小范围内长期存在,且因病灶较局限、毒性较小,故患者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与体征均不很明显。此类患者中,大部分病例血检可无异常发现[3](本病例患者wbc:8.91×109/l,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正常),故病情易被忽视。慢性低毒性骨髓炎可因局部外伤引发或由血液播散而来,但因其起病缓慢、症状隐匿,患者一般不能讲清准确的发病时间及诱因。本病例患者除这次骨折外未诉其他病史。追问病史,该患者回忆曾有不明诱因的右上肩局部疼痛,劳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反复发作等表现,但未引起患者的注意,现已无法确定具体的发病时间。不过,该患者是否因耐药菌的感染所致,因术后当时未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所以不能肯定,此为本例病例治疗时的未尽之处。
从影像学角度来看,慢性低毒性骨髓炎患者缺乏典型慢性骨髓炎的x线片表现,即骨髓骨质增生、硬化,骨皮质增厚,骨干变粗、轮廓粗糙,骨膜增生变厚,以及不同程度的坏死、死骨及骨脓肿形成等。同时,此类慢性低毒性骨髓性x线表现也有别于brodie骨脓肿和garre’s骨髓炎。brodie骨脓肿的x线特征是:①有相对固定的发病部位即四肢长管状骨干骺端或骨端的松质骨内;②有典型的x线特点:在长骨干骺端的中央部分呈现圆形或椭圆形较低密度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整齐,病灶周围密度增高处为骨质硬化带,其与正常骨质间无明确边界[5],病灶多发于一骨,也可见发于多骨者,一骨多发者可见脓肿间有隧道样透亮影通过[6]。而garre’s骨髓炎x线表现为局限性或广泛性骨质增生硬化、骨皮质增厚、髓腔狭窄闭塞及骨外形梭形增宽,在骨质破坏区内一般很少见低密度破坏[7]。上述x线表现在本病例中并不存在,而且本病例中其低毒性骨髓炎病灶在同一长管状骨中呈多病灶存在,亦较为罕见。
由于慢性低毒性骨髓炎呈一种非典型的炎症表现,在x线表现上并非典型的慢性骨髓炎征象,所以有时极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有时甚至单纯从影像学资料上无法获得明确的诊断,而需要借助组织活检。muserulm等[8]曾指出组织活检在诊断慢性骨髓炎中的重要性。因此需密切结合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防止误诊。除了须区别于bodie骨脓肿及garre’s骨髓炎外,就本病而言,其与包括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在内的瘤样病变及骨结核的区别也要考虑。不过,相比较而言,骨囊肿常位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髓腔常呈现中心性、单房性、椭圆形透亮区,边缘清晰而硬化,骨皮质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变薄且越接近囊肿中心越菲薄,临床上两者均可有疼痛,但骨髓炎经抗炎后症状可缓解[1、3]。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多见于女性,其x线表现有:病变常位于髓腔内呈膨胀性溶骨改变,病变可成磨砂玻璃状改变,亦可为丝瓜瓤状、虫蚀状、硬化性等,有时伴囊状阴影,但很少见同一骨内多病灶跳跃的表现[1、3]。据此,一般不难与骨髓炎相鉴别。骨干结核则多以单发为主且稍偏于骨干一侧,病灶多为单个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多无硬化边缘,儿童病人或机体抵抗力强、病变进展缓慢者,骨膜增生明显,骨质硬化,病变区骨干略膨胀增粗,与硬化性骨髓炎相似[9]。但骨与关节结核多伴有低热、乏力、盗汗、消瘦、食欲不振及贫血等结核中毒症状。
慢性骨髓炎治疗措施是:彻底的病灶清除、合理的抗生素应用以及对骨缺损的合理修复。传统的骨缺损修复材料主要来自自体骨,其中不带血运的自体骨移植主要适用于小范围的骨缺损,最常用的自体骨为髂骨[10]。随着生物材料工程的发展,骨移植替代材料如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以及人工骨和组织工程骨等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在抗生素的应用方面,shirtliff等[11]研究发现术后通过静脉用药2周后加口服抗生素具有疗效好且花费少的优点,而且使用时最好根据药敏试验选用,以期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本病例患者,没有窦道形成,无脓性分泌物,软组织未受到病变的侵犯,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后采用钢板内固定并植入异体骨修复骨缺损部位(图3)。因术后未作药敏试验,遂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术后未发生感染病灶复发或加重等不良后果。
对于慢性低毒性骨髓炎的预后只要治疗得当,一般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不过需要提醒的是:jellicoep等[12]2008年报道了1例患有慢性复发性多病灶性骨髓炎(chronicrecurrentmultifocalosteomyelitis,crmo)患者3.5年后发现该患者患有b细胞淋巴瘤。由于骨b细胞淋巴瘤初期的运动系统的表现类似于“crmo”的表现[12],故他们怀疑“crmo”与骨b细胞淋巴瘤存在某种联系。而catalano-ponsc等[13]通过对40名(男性34名,女性6名)平均年龄11.5岁的慢性骨髓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复发及病情加重的现象。这提醒我们在处理此类骨髓炎时还是应该保留必要的警惕,加强随访。对于上述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慢性低毒性骨髓炎的发展,还在随访观察中。
此外,骨髓炎(osteomyelitis,om)的遗传易感性与发病机制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asensiv等[14]对52位“om”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了il-1、il-6以及tnf-α基因型与“om”的关系。他们发现:il-1(-889)tt的基因型在“om”患者别是年轻“om”患者中(平均23岁)的表达较正常人显著增高,il-1β(+3953tt)也比正常人高,而il-6(-174)和tnf-α(-308)与正常人相似。这表明当il-1(-889)tt在人体中过度表达时提示其患骨髓炎的几率可能较一般人高。细胞活性物质no在“om”的发病因素中也得到了研究。成骨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通过no合酶(nosynthase,nos)的两个亚型(内皮的nos3与可诱导的nos2)的诱导作用产生no,而no能够增强破骨细胞的活力[15],从而可以造成骨破坏。asensiv等[16]通过对80名成人“om”患者(其中急性24例,慢性56例)与300名健康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发现:nos的其中一个亚型nos3(27-bp重复序列,内含子4的基因多态性)的4号等位基因在80名患者中较300名健康对照人更常见,而nos3的其他基因型如启动子(-786t/c)、外显子7的错变型(e298d)以及nos2的基因型的表达没有明显的不同,他们认为nos3的基因多态性与骨髓炎的发展关系密切。这些从分子水平对骨髓炎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对该疾病的准确诊断,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在将来找到用于该疾患的基因治疗,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474-1486.
[2]daurelc,prunieral,chauf,etal.roleofhypermutabilityonbacterialfitnessandemergenceofresistanceinexperimentalosteomyelitisduetostaphylococcusaureus[j].femsimmunology&medicalmicrobiology,2007,2:344-349.
[3]毛小明,蒋廷宠.慢性低毒性骨髓炎的不典型影像表现[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7:528-529.
[4]王兴义.我国骨髓炎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4:316-317.
[5]曹来宾,主编.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m].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58.
[6]李凯.brodie骨脓肿的x线分型及特点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5:897-898.
[7]白荣杰,程晓光,顾翔,等.不典型骨髓炎的x线、ct和mr影像比较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7:488-492.
[8]muserulm,mcharocn.chronicosteomyelitis:acontinuingorthopaedicchallengeindevelopingcountries[j].internationalorthopaedics(sicot),2001,25:127-131.
[9]余建国,姚安晋.四肢长骨骨干结核的x线诊断(附9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6:372-373.
[10]肖建德,主编.现代骨移植学[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93.
[11]shirtliffme,mohand,calhounjh,etal.fourweekintravenousantibiotictherapyversustwoweekintravenousplusfourweekoralantibiotictherapyinthetreatmentoflongboneosteomyelitis[r].musculoskeletalinfectionsocietyannualmeeting,snowmass,co,1997.
[12]jellicoep,hopyans.canchronicrecurrentmultifocalosteomyelitispredisposetolymphomaofbone?acasereport[j].jpediatrorthopb,2008,6:329-332.
[13]catalano-ponsc,comtea,wipffj,etal.clinicaloutcomeinchildrenwithchronicrecurrentmultifocalosteomyelitis[j].rheumatology(oxford),2008,9:1397-1399.
[14]asensiv,alvarezv,vallee,etal.il-1alpha(-889)promoterpolymorphismisariskfactorforosteomyelitis[j].amjmedgeneta,2003,2:132-136.
正骨科和骨科的区别范文篇11
【关键词】喉返神经;甲状软骨下角;局部解剖学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0~9.4%,高者达13.3%[1]。患者主要表现为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引起的声音嘶哑及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引起的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特别是永久性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损伤原因多为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以及颈段血管关系密切,其分支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以及喉支入喉位置变异较多。如何预防喉返神经的损伤及降低其发生率是甲状腺外科领域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观察和测量40具(80侧,左右各40侧)成人防腐固定标本。记录喉返神经行程,分支,变异情况以及与甲状软骨下角的相互关系,为甲状腺手术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更详实的解剖学资料。
1材料与方法
随机采用成人防腐固定标本40具80侧(男37具,女3具)。仔细解剖出双侧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辨认观察喉返神经及其分支与甲状腺下动脉的相互关系。分别测量双侧喉返神经起点、入气管食管沟处、第一分支处、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的距离。测量工具为精确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分析。
2结果
2.1喉返神经分出位置及走行喉返神经(RLN)起点处直径左侧(2.29±0.91)mm,右侧(1.89±0.72)mm,双侧喉返神经平均直径(2.09±0.84)mm。左侧喉返神经从左迷走神经干分出后勾绕主动脉弓,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31.37±8.74)mm,在气管食管沟内垂直上行,行程较长,位置较深,而右侧喉返神经从右迷走神经干分出后在距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14.25±7.15)mm处勾绕右锁骨下动脉,经气管食管沟向内上斜行。双侧喉返神经在甲状腺下动脉主干后方(占35.0%)或前方(占25.0%)交叉入喉。左侧40例喉返神经中有38例(占95.0%)喉返神经自迷走神经主干分出以后,垂直行走在颈部气管食管沟内,有2例(占5.0%)位于气管食管沟外侧,向上走行一段,在甲状腺下极处入沟;右侧40例喉返神经中有25例(占62.5%)行走在气管食管沟内,有15例在气管食管沟外(占37.5%),向上走行一段,再进入气管食管沟内,在颈根部,神经偏离气管食管沟,其水平距离为2.40mm~10.70mm。喉返神经在颈段区域中发出1~5条分支,喉返神经分支呈树枝状,少数喉返神经分支之间或分支与颈交感干之间相互吻合呈袢状[2]。
2.2喉返神经(RLN)与甲状腺下动脉(ITA)的位置关系
喉返神经(RLN)与甲状腺下动脉(ITA)的关系较复杂,基本有五种类型:RLN或分支位于ITA主干之前占25.0%(左侧13.75%,右侧11.25%);RLN或分支位于ITA主干之后占35.0%(左侧16.25%,右侧18.75%);RLN或分支位于ITA前、后支之间占18.75%(左侧10.0%,右侧8.75%);RLN或分支位于ITA分支之前占12.5%(左侧5.0%,右侧7.5%);RLN或分支位于ITA分支之后占8.75%(左侧5.0%,右侧3.75%)。
2.3喉返神经(RLN)与甲状软骨下角的关系
喉返神经(RLN)起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为(102.92±12.00)mm,95%置信区间为(99.06,106.76)mm;右侧为(57.27±9.89)mm,95%置信区间为(54.11,60.44)mm。RLN入沟处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为(68.66±12.16)mm,95%置信区间为(64.77,72.55)mm,右侧为(46.33±11.61)mm,95%置信区间(42.61,50.04)mm。RLN第一分支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为(54.16±10.31)mm,95%置信区间为(50.86,57.45)mm,右侧(43.87±8.01)mm,95%置信区间为(41.31,46.44)mm。RLN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为(24.09±8.14)mm,95%置信区间为(21.49,26.69)mm,右侧为(28.40±9.51)mm,95%置信区间为(25.36,31.44)mm。
3讨论
3.1喉返神经分出位置及变异
喉返神经的损伤是颈部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引起其损伤的原因较多,例如,外科医生对颈部的解剖知识掌握不够,操作者临床经验不足和动作不轻柔,喉返神经的位置和分支的变异等。喉返神经的位置变异:绝大多数喉返神经在左侧勾绕主动脉弓,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31.37±8.74)mm,在气管食管沟内垂直走行,行程较长,距甲状软骨下角(102.92±12.00)mm,位置较浅,距测量平面的深度为(10.4±2.0)mm[3,4];而右侧喉返神经则在距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14.25±7.15)mm处勾绕右锁骨下动脉,经气管食管沟向内上斜行,距甲状软骨下角(57.27±9.89)mm,位置较深,距测量平面的深度为(12.0±2.0)mm[3,4]。喉返神经在甲状腺下动脉后方或前方交叉多见,双侧喉返神经中有90.0%的喉返神经自迷走神经主干分出以后,行走在颈部气管食管沟内;有10.0%的行走在甲状腺峡平面以上的气管食管沟内,在甲状腺峡平面以下离开气管食管沟4.3~6.4mm,之后又斜行入沟[5]。在解剖80侧喉返神经中有13.75%(11侧)的喉返神经与交感神经或喉上神经吻合形成袢状,其中有1.25%(1侧)为双喉返神经[2]。有的神经从较高位置的迷走神经干分出且不绕动脉弓(主动脉弓或右锁骨下动脉)上行,而由颈段迷走神经干发出分支后直接入喉,这就是临床上罕见的喉不返神经。相关文献报道喉不返神经的发生率较低,左侧发生率少于0.07%,而右侧比左侧较多见,其发生率约为0.32%~0.63%[6]。本组标本80侧喉返神经中未见喉不返神经。对于这些解剖变异的喉返神经,解剖学资料不详实,缺乏相关文献报道。如果外科医生对此缺乏认识,术中操作没有高度注意,那么在术中实施喉返神经解剖暴露时,就可能对这些变异的喉返神经干造成损伤或部分分支损伤。因此,外科医生除了要有专业操作技能外,还应广泛查阅有关变异喉返神经的文献,提高对变异喉返神经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3.2喉返神经术中显露定位标志
我们认为喉返神经损伤与术中喉返神经显露定位标志选择有关。通过解剖80侧喉返神经,观察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位置关系。本组资料和相关文献报道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有5种[7],虽然临床上以RLN或分支位于ITA主干之后(28侧,占35.0%)和RLN或分支位于ITA主干之前(20侧,占25.0%)多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它几种类型的关系在手术操作中就不常出现,而往往术中损伤的喉返神经则是其它几种不常见的类型。在临床上,多数外科医生认为甲状腺下动脉是一个较好的解剖定位标志,术中以此标志解剖显露喉返神经比较可靠,而本组资料和相关文献显示以甲状腺下动脉为解剖标志寻找喉返神经并不是最可靠最理想的[8],其主要原因:一是RLN和ITA之间存在较复杂的关系,喉返神经的位置和分支方面的变异,解剖的相对不恒定,因而想要顺利找到喉返神经并不简单;二是在解剖甲状腺下动脉的过程中,由于甲状腺下动脉本身就容易损伤出血,使得操作视野变模糊,增加了损伤喉返神经的机会。通过观测80侧标本,发现喉返神经相关解剖部位和标志与甲状软骨下角关系较恒定:喉返神经起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102.92±11.85)mm、右侧(58.65±12.10)mm;喉返神经入气管食管沟处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68.83±15.10)mm、右侧(45.94±12.19)mm;喉返神经第一分支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54.16±10.18)mm、右侧(44.59±9.36)mm。本组资料数据显示,以甲状软骨下角为标志显露喉返神经的不同解剖部位,能简单、快速、准确定位,在术中显露喉返神经起点,入气管食管沟的位置及第一分支时,左侧解剖位置均低于右侧。有文献报道和本组资料显示,甲状软骨下角是较理想和可靠的用以识别喉返神经的解剖标志[9,10,11]。在术中寻找喉返神经时,以甲状软骨下角为标志,若位置、深度均正确仍找不到喉返神经,则应考虑喉返神经的变异情况。甲状软骨下角左、右喉返神经入喉点较恒定,喉返神经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25.28±10.71)mm、右侧(29.43±13.88)mm。术中从甲状软骨下角前下方约5mm处开始向下前方解剖1~2cm,一般可发现喉返神经[12]。在术中实施喉返神经解剖暴露时,以甲状软骨下角为标志显露喉返神经,具有定位准确、简单,操作安全的优势。
3.3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
根据本组解剖资料和相关文献报道[12,13],我们认为,预防喉返神经的损伤,除了外科医师要有精炼的动手技能外,还必须要对喉返神经的解剖结构和变异情况非常清楚,尤其是右侧喉返神经,有喉不返神经的存在。对喉返神经与周围血管、组织的关系非常熟悉,术中高度注意容易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的部位,即从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到入喉这一段,临床上称为“危险区”,手术时最易损伤。术中要正确辨认喉返神经,喉返神经主干横径为左侧(2.29±0.91)mm,右侧(1.89±0.72)mm,平均直径(2.09±0.84)mm,手术操作中避免用力牵拉、钳夹。外科医师在术中解剖显露喉返神经时要有准确的解剖标志定位,避免选用复杂、定位不精确的解剖标志来显露喉返神经。喉返神经在甲状软骨下方可能有多个分支,有文献[14]报道92.38%喉返神经入喉前分成前、后2支,1支入喉者占5.71%,3支入喉者占1.91%,因此不要满足于显露一支而损伤其他分支。此外,在手术操作中,外科医师要细心、谨慎,动作要轻柔,在钳夹、结扎和横断血管时,要仔细辨认,避免误伤喉返神经主干及其分支。
参考文献:
[1]韦军民.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7):500-502.
[2]赵俊,孙善伞.甲状腺手术区喉返神经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1,39(4):317-319.
[3]陈玲毙,林贤平,郑鸣.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J]·福建医药杂志,2008,30(1):6-8.
[4]徐光明,孙宇.甲状腺占位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志,2007,11(1):59-60.
[5]张宏亮,程明亮.喉返神经颈段的解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50):110-111.
[6]刘连新,武林枫,薛东波,等.甲状腺手术中喉不返神经的手术操作技巧[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3):904-906.
[7]吕正华,邹纪东,万玉柱,等.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关系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19(10):548-550.
[8]向明亮,吴皓,王振涛,等.甲状腺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的临床价值[C].2011年全国甲状腺肿瘤外科治疗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42-43.
[9]唐清文,汪澜,廖新品.手术中用以识别喉返神经的几种解剖学标志[J].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1985,03(4):233-234.
[10]郭兴,孟共林.甲状腺手术中识别喉返神经的解剖标志[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4):227-228.
[11]韩振奎,白忠学.喉上与喉返神经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3,18(2):6-8.
[12]孙宝臣,葛述科,于镜泊,等.甲状腺切除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2):106-108.
正骨科和骨科的区别范文篇12
【关键词】社区;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46-01
一常用的治疗措施简析
对于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措施来说,可谓多种多样,在给患者治疗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治疗效果。
(一)整复治疗
对于肱骨颈骨折我们可以尝试治疗的方法复位治疗法,这种方法就是让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患者屈肘90°的坐位,前臂所向中立位。当然不同的骨折类型,采取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这里我们就按照不同类别的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不同类型进行逐一的分析。针对肱骨颈骨折的外展型骨折来说,医务人员必须要做的就是先外展牵引,然后双手握住患者的骨折部位,两拇指捏住患者骨折近端的,其它各指抱骨折远端的内侧向外捺正。而另外一名工作人员就要在牵拉下内收其上臂直到取得良好对位,在此过程中,只有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顺序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且我们要分析的就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治疗,针对此种类型的骨折,我们要持续牵引,使肩关节极度外展、上举一定的时间,利用关节囊的约束力使肱骨头复位,然后再整复骨折。
(二)固定治疗
对于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患者来说,更多的采取的还是固定治疗的方法。轻微的裂缝骨折或嵌插骨折,采取悬吊骨折肢体一般短时间内就会达到较好的治愈效果,大大的减轻了患者的病痛之苦。超肩关节的夹板固定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需要较长的夹板三块,能够达到下至肘部,上至肩部的效果,针对长夹板,为了治疗的方便和固定的简易,可以在其上面钻些小孔。同时还需要短夹板一块,由腋窝下至肱骨内上髁,夹板的一端用软性的覆盖物包裹,医护人员可以将一定数量的棉垫放于骨折部的周围,短夹板放在内侧,若内收型骨折,大头垫应放在肱骨内上髁的上部,若是外展型骨折,大头垫应顶住腋窝部,并在成角突起处放一平垫,三块长夹板分别放在上臂前、后、外侧,用三条横带将夹板捆紧,然后用长布带绕过对侧腋下固定。
二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探究
(一)相对于保守治疗的护理
在保守治疗中,患者对固定还不理解,极易想摆脱这种束缚,这对于病情的好转是十分不利的,为此,护理人员一定要耐心的给患者讲清楚治疗的重要性。骨折后应选择富含钙、磷、钾、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鱼、瘦肉、贝类、豆制品等。老年人应更加注意高钙、丰富维生素的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患处在伤后2-3日属肿胀高峰期,可先行冷敷,减少渗出。3日以后可行热敷,促进局部血肿吸收,改善静脉回流,并适度做患肢远端握掌、伸指练习,达消肿目的。局部疼痛多因及固定物松脱,骨折位再次移动所致,故只要通过调节患肢摆放在与外固定物的位置来缓解疼痛,再移位的骨折需重新复位固定,治疗3-6周后复查x线见骨折位置良好,局部肿痛缓解,即开始渐进行肩部耸肩,前屈后伸,与环转肩内外收,肩上举等功能锻炼,防止因粘连引起冷凝症(肩)。
(二)手术治疗的护理
术后注意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感觉活动、伤口渗出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查找原因进行处理。术后定期X线复查,了解骨折生长及内固定位置情况以便调整治疗及护理内容。切开复位可以允许对独立的骨块进行直接的操作,可以进行坚强的固定。钢板固定在获得坚强的外科颈骨折固定时允许早期进行术的关节活动.锁定钢板技术的产生在固定骨质疏松骨折时引起了重大的革命。钢板应被放置在肱骨近端的前外侧,刚好在二头肌间沟的后方,低于大结节顶点约0.5到1cm,可以限制肩峰下钢板的撞击。松解三头肌前三分之一的附着点,可以将钢板远段适当的放置在肱骨干上。螺钉应从肱骨头向干通过钢板置入,如果必须固定,可将大结节固定在头和干上。小结节通常不能通过钢板用螺钉固定,因此通常需要缝合固定。在肱骨头中下部分置入锁定螺钉可以增加骨折的稳定性。
(三)心理护理
对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治疗之后,一般都会留下一些生理功能性的障碍,甚至会造成患者个体残疾的出现,这会导致他们萎靡不振,出现各种术后抑郁症和多种并发症的出现,这对后期的康复治疗是非常不利的。对于这些患者的护理来说,还需要强调心理护理,做好相关的安抚工作,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残疾等并发症的信息,让他们学会放松,敢于面对现实,培养患者积极向上的性格。医护人员还要和患者家属亲密合作,形成合力,在心理上给患者足够的支持和理解,争取最大的努力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和乐观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左艳武、张力、杨忠利.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治疗分析32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1(35)
-
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范例(12篇)
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范文篇1(一)美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1992年美国的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中,将内部控制界定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它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
-
常见的绿色建筑材料范例(12篇)
常见的绿色建筑材料范文篇1【关键词】绿色建材;生态建筑;应用前言生态建筑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人类创造一..
-
美术线上教学总结范例(12篇)
美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篇1【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6-0025-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6.004引言为准确把握美国在线..
-
电工安全教育培训方案范例(12篇)
电工安全教育培训方案范文1篇1【关键词】电力行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对策目前,我国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影响着安全生产管理作用的发..
-
大学语文重点知识总结范例(12篇)
大学语文重点知识总结范文篇1工作总结涉及本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不能不分主次轻重,需要面面俱到并且抓住重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但愿对你有借鉴..
-
电工实践课心得体会范例(12篇)
电工实践课心得体会范文1篇1一、原有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及用人单位的访谈情况来看,当前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很多不足,如专..
-
公积金贷款限制条件范例(12篇)
公积金贷款限制条件范文1篇1关键词:公积金贷款;管理风险;规避方式住房公积金贷款作为政策性住房金融的主体,已成为职工个人购房贷款首选的贷款方式。很多城镇居民通过使用住房..
-
线上线下上课的优缺点范例(12篇)
线上线下上课的优缺点范文篇1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在线课程;运营模式随着2014年5月我国自建的MOOC平台“Icource”(/imooc)的正式,我国高校在线课程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理论上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