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论文范例(3篇)
微生物学论文范文
Abstract:Rebuildingteachingsystemwiththetraditionalcurriculuminaccordancewiththedisciplinarysystemofinspectionoffoodmicrobiologyintheprocessoftesting,selectionandorderingcouldbetterachievetheobjectivesofvocationaltechnicalability,whichisinlinewiththecharacteristicsofvocationaleducation.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内容;教学改革;职业教育
Keywords:foodmicrobiologicaltesting;teachingcontent;teachingreform;vocational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192-01
1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食品微生物课程是理论部分与实验部分分开独立设置教学内容,是按学科体系进行构建的,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这就需要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需要的技能与素质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将原有的食品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进行分解,找出其中与从事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职业素质进行重新整合,并添加了食品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样品的采样技术等内容,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项目,从而实现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技术能力的目标。
2教学内容改革的准备工作
2.1调查工作岗位需求、实习生、毕业生工作情况、食品行业检验发展趋势,明确以下内容:①明确课程的性质与作用。《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这门课程的掌握能使学生具备必需的基本检验知识与技能、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食品质量与安全观念、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高职学生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这门课掌握的程度,关系到今后能否通过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试及能否胜任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相关工作岗位。②明确职业面向与岗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食品工业领域以及相关单位,从事食品检验、食品生产安全指导、食品经营管理等工作。面向单位有各种食品加工厂、各级食品质量监督部门、各级卫生防疫站、海关、商检局、各经营检验设备单位、各种大中型饭店、食品市场、农贸市场等单位。
2.2讨论分析调查结果,确定以下内容:①确定岗位能力、岗位知识、岗位素质构成与要求:通过对食品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明确了食品微生物检验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与素质和相关微生物学知识。如:能够切实承担某一专项检验项目;能够阅读理解并执行国家相关标准;能够进行有效沟通;能够具备分析检验结果,并对生产过程提出建议的能力;能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及检验的基本知识;具有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②确定课程目标:依据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了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如:能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理论知识、常规项目的检验原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技能等。
3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内容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设计了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内容。
3.1仔细研究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每个项目,将检验中需要掌握的技术及素质进行归纳:①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检样制备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与灭菌技术、系列稀释技术、显微直接计数技术、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技术、细胞大小的测定技术、微生物接种与分离纯化技术、微生物的染色技术、生化鉴定技术、血清学鉴定技术、菌落计数及报告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等。②职业素质:包括敬业爱岗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团结合作的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检验结果对生产过程提出建议的能力、理解与运用相关文件的能力等。
3.2根据检验中需要掌握的技术及素质选取课程教学内容:①压缩理论教学内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就是应用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致病菌等进行检测。因此可以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②删除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无关的内容。为保证教学与实际检验工作的紧密结合,新的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是围绕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需求,按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选取的检验工作过程中常用的操作技能与相关知识选取的。因此像微生物生物学特性、微生物代谢、营养物质的传递、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等内容可以舍弃,使课程更适用、实用。③增加与微生物检验相关的内容,如:2010版食品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内容、快速测试纸片技术、样品的采样技术等内容。
3.3将微生物理论知识融合于检验技能训练项目之中。本课程改变学科式教学,将食品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操作任务之中,理论联系实际既不枯燥,又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例如:将微生物的类群、形态结构、菌落特征、生长繁殖等知识理论与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技术结合,将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的制备技术、微生物的生长与微生物培养技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与消毒和灭菌技术结合。
微生物学论文范文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教师的讲解和安排,忽略了学生的探索和互动,即由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仪器以及实验的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和安排进行实验。改革后的做法是注重学生的自主、独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和方案制定中,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听课,变为经过质疑、分析、判断、概括等认知活动获得结论。
(一)应用为主,理论必须,突出岗位能力培养
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强调应用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应用相关理论指导学生的微生物检验技能实践,让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理论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项目技能训练中。以国家食品检验职业标准为依据组合内容,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明线,以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暗线,将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各项操作之中。在教师示范指导下,通过“理论知识预习教师讲解实验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动手实验老师检查和纠错”的段螺旋式反复强化训练,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提高微生物检验教学质量
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多媒体,可显著提高学生微生物检验感性认识。微生物学检验实验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微生物形态学,如菌落形态、显微镜下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形象、直观、高效地让学生掌握上述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关键实验步骤以及学生容易犯的检验操作错误拍成录像演示给学生看,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纠正学生典型错误。我们发现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杀菌锅的使用和无菌接种技术进行示范,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快。
(三)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分析和探讨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我们通过收集、整理过往教学、实际生产检验工作、互联网的微生物相关检测的实际案例和视频资料,并组织学生对关键或错误的操作环节进行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感及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考核方案改革
微生物学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烹饪与营养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武汉商学院《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基金。
中图分类号:G642;TS201.3-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食品微生物学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也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知识更新最快的科学领域之一[1]。《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2]。本文通过对武汉商学院13级和14级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72份),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学生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课程定位、课程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等,为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深化双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学情分析
(一)“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武汉商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13级和14级学生中女生占绝大多数,达总人数的75%,而男生仅为25%(图1)。如图2所示,13级70.3%的学生和14级61.8%的学生高中都是文科背景,理科学生相对较少。由以上数据我们初步推测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基础较好,但在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上需要补充大量理论基础知识。
(二)“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本科前双语课经验及本科英语成绩分析
如图3所示,14级学生中本科前修过双语课程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34.5%,显著多于13级,双语教学在初高中阶段越来越普及。多于1/3的学生有过双语学习经验,这将有助于《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
由图4可知13级烹教班当时仅5.9%的同学自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过四级;而大二下学期该班一次性四级通过率达72.9%。仅58.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英文达到学校外语教学要求水平;实际上全班仅5.4%尚未达标。由此可见13级烹饪与营养教学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英文水平极度不自信,在双语教学中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这提示着在《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情绪进行引导和鼓励,更重要的是要合适安排语言难度,在教学初期适当降低英语比例。
(三)学前“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态度分析
由图5可知,不论是13级还是14级学生学前对《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持否定态度的约为24%,持肯定及较为肯定态度的占绝大部分,约为76%。多数同学(50%13级学生和58.6%14级学生)在学前都认为《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可以尝试。
在双语教学开始前52.9%13级学生和65.5%14级学生都认为课堂英语比例应低于30%,约30%的学生认为英文应控制在30-50%,低于10%的学生能接受英文占75%,仅13级1位同学认为应该全英文教学(图6)。绝大多数同学(85.3%13级学生和96.5%14级学生)都认为《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中英文应控制在50%以下。学生的英语比例期望值与学校关于双语教学的规定相差较远,学院规定双语课程建设第一年英语比例达50%,而第二年英语达75%。这要求除专业上尽量使用英语外,其他课堂用语尽量使用全英文。
二、《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定位及分析
(一)《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定位
《食品微生物学》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结构、营养与生长繁殖、生化代谢以及在环境中的生态;重点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微生物引起食品污染的途径及后果;熟悉食品企业中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方法等基本理论;并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能独立获取食品微生物相关的前沿知识,掌握基本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具备分析解决食品微生物相关问题的能力[3]。此外在烹饪与营养教育课程体系中后期的《烹饪卫生与安全》、《食品贮存与保鲜》和《食品法规与标准》都需要《食品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
一般情况下,《食品微生物学》的先修课程为《微生物学》及《生物化学》,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教学课时有限的现状,我院并未单独开设《微生物学》,而《生物化学》和《食品微生物学》同在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开设。这可能造成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多而且部分章节很有难度。此外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在大一大二四个学期均有开设,也就是说学生在上《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同时也在学学英语课程,这样英语学习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且双语《食品微生物学》还可以为大三下学期《食品专I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
教育学家麦凯和西格恩教授认为双语教学应同时具有三个目标:学术目标、语言目标和社会目标[4]。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中,英语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工具,通过工具的使用又促进了学生对工具的运用和掌握,所以双语教学中语言的学习是隐形的[5]。
针对我校属于应用型本科及“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情,我院《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学习国外先进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体系,重点在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提高其英文水平。《食品微生物学》短期目标是使学生基本能听懂教师的课,具有阅读英语教材的能力,掌握食品微生物相关的专业英文词汇;而长远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将英语作为可以自行使用的语言而且具有较为先进的学科体系和前沿知识。
(三)课程重难点分析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大中专烹饪及相关专业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且具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因此本专业《食品微生物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以下几点:(一)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二)关键知识点的准确理解;(三)较强的动手能力。课程重点在于微生物对食品的作用。尽管前半学期“基础微生物学”也非常重要,是理解食品与微生物关系的基础,然而后半学期“食品与微生物”的学习才是整个课程的重点。而“基础微生物”中“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及“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涉及数学模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通过对13级学生课后调查发现:29.4%的学生认为此门课程内容较多、专业术语较多;20.6%的学生反映自己高中是文科生,因而基础较差,在涉及到微生物生长中数学计算时和微生物代谢中涉及到生化知识时,感觉较难。学生反映的重难点基本符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本身的规律。
三、《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课程设计及实施
(一)教学内容上:凝练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
由于本院烹与营养教育专业并未开设《微生物学》课程,故而《食品微生物学》理论包含两大块内容:第一部分为基础微生物学知识;第二部分为食品与微生物的知识,此外此门课程还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但是课程总课时只有48节,所以必需凝练教学内容,同时保证理论知识体系相对完整。在基础微生物部分,最终选择“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营养与生长”、“新陈代谢与遗传”和“微生物生态”四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4课时,共16课时。在食品微生物部分,包括发酵食品10课时、腐败微生物4课时以及微生物与疾病6课时,共20课时。食品微生物实验部分共12课时,包括显微镜与革兰氏染色、培养基与无菌操作、发酵食品的制作以及微生物计数四个实验,每个实验3学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双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课时拖延的情况,因此要格外注意课堂进度,把握好课堂节奏,以便稳妥有序地进行课程教学。
(二)语言策略上
总体而言,我校采用“维持性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刚入校时采用中文,然后逐渐地使用英语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采用中文教学[6]。在此大语言环境下,《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需分阶段实施。在《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前半部分即讲解基础微生物知识部分,大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双语课程,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对自己的英文极度不自信,故而对新的知识点我们采取先讲中文,在中文解释清楚,学生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再翻译成英文。英文占课堂语言4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微生物代谢》这一章,这是全书的难点之一,故而英文较少约30%左右。随着学生渐渐地适应双语环境以及专业词汇不断的重复,在课程后半学期即食品微生物内容部分,逐步提高英文比例,最终稳定在65-70%。
(三)教学资料上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选用科学出版社原版引进的《Brock微生物生物学》和江汉湖、董明盛编著的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再版的《食品微生物学》两本教材。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而畏难情绪较强,我们还提供双语PPT供课前预习,以提高学生自信和学习积极性。《Brock微生物生物学》语言难度不大,信息量较大,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每次课前课后需要阅读70-80页英文,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负担重,故而并未强行要求阅读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仅作为学有余力的同学的补充读物。此外本课程每次课前还提供专业词汇表,以便学生更有效地预习;课后提供相关的听力练习和阅读材料等习题库,以巩固所学的微生物术语和知识。
(四)教学手段和方式上
在既定的教师和学生的前提下,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手段。在《食品微生物学》上半学期时,主要以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为主;而下半学期时在“发酵食品”和“病原微生物”部分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7],即:在课程开始之初,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选题,选择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为主题,进行文献调研,做成PPT和报告;就做成的PPT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最后在课程后期进行汇报。每个小组约为3-4个同学,全班约10组。汇报时一个负责主讲,另外两个同学负责回答提问,这样能有效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本课程还邀请了两位专家进行“发酵食品”和“病原微生物”的专题讲座。由于学生选题与专家报告内容有密切联系,相当于学生在自学相关知识后再听专家报告,所以教学效果显著,反响较热烈。总体而言在《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学生建立了“听课+讨论+展示”的学习模式。
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微生物形态时多采用图片讲解,将抽象的难理解的结构形象化具体化;在讲解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时则使用Flas,完整生动地展现微生物的生命史;在讲解病原微生物时则多采用案例分析,在案例中生动体现微生物感染的环境、条件及病理特征等理论知识[8]。
(五)作业方式
在《食品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中学习微生物形态结构时,课程内容虽然不难,但是内容较多而且抽象,为了让学生形象而生动地掌握此部分内容,课后作业是用橡皮泥或者卡纸做3D的细菌细胞模型。学生反映热烈,认真对照书本、课件以及其他资料完成模型的制作,极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下半学期以“发酵食品”及“病原微生物”为主题的PPT和报告,学生完成地非常认真,修修改改多次,因而整体质量较高。
四、《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及改进措施
(一)课程教学评估
对学生综合成绩的统计表明:未采用双语教学的13级食品微生物学的平均成绩为82.5±5.0;而采用双语教学的14级食品微生物学的平均成绩为80.3±7.3,两者并无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14级烹教班学生学前学后对双语教学态度有较大改善(如图7所示),支持双语教学的学生由17.2%变为44.8%;反对双语教学的由24.1%减少为6.9%;82.8%的学生认为目前课堂英语比例合适。此外《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显著提高学生学习食品微生物的兴趣和创新性,学生参与的食品微生物相关课题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项。
(二)课程改进措施
尽管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食品微生物学》仍有迫切需要改进之处:首先专业教师的语言仍需进一步提升。加强师资培训是解决双语教学教师语言能力的根本途径。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国内培训、观摩教学以及国外培训等多种方法来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其次要重构学生考核体系。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方式应该与教学目的相匹配,目前仍然以学术知识的考查为主,后期要加强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过程的考查[9]。
参考文献:
[1]葛菁萍.普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0):1537-1540.
[2]孟祥忍,吴鹏.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普招生源的实践性教学[J].美食研究,2014,31(4):61-64.
[3]雷晓凌,吴红棉,吴晓萍,等.普通高校提高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效果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7):1121-1124.
[4]麦凯,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25-36.
[5]俞理明,韩建侠.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1-4.
[6]蒋亚瑜.汉语语境下的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2):74-77.
[7]陈明选,陈舒.围绕理解的翻转课堂设计及其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63-67.
[8]张凤民,李玉军,付英梅,等.以案例导入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1-2.
-
粮食生产建议范例(12篇)
粮食生产建议范文篇1一、年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指导思想: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为基础,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鼓励多种,制止抛荒;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全面提高种粮效益。总体..
-
人们相互关爱的作文范例(3篇)
人们相互关爱的作文范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道德基础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
-
人们对双减政策的看法范例(12篇)
人们对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1关键词:经济房;税收政策;租值消散;商品属性一、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政策之效用分析1“经济房不经济”的经济解释政府通过修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确..
-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例(12篇)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1篇1关键词:收入差距;消费需求;分配模式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24-0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政..
-
公共交通发展范例(12篇)
公共交通发展范文1篇1关键词:公交优先;公交企业;发展方向前言: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关系到民生大计的重要事业。城市公共交通的健康有序发展不..
-
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例(12篇)
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1篇1关键词:煤炭工业环境;自愿协议式工业环境管理;政策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我国煤炭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09年底中国..
-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范例(12篇)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范文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
-
双减政策的理解与看法范例(12篇)
双减政策的理解与看法范文篇1这377件晋冀鲁豫边区契约文书都是红契。所谓红契就是经过政府认证、收税,盖有政府印章的契约,也叫“官契”。通过整理、分类,笔者发现这批契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