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产业研究范例(3篇)
水产养殖产业研究范文篇1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务院
明确体系建设应解决四个重点问题
提高认识理清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改革试点的工作思路
"多宝鱼事件"引起的反思陈智兵,陈文
我国海岸带生态现状研究进展海洋与渔业滕永青,孙娟,玉水雄
正交试验法筛选黄颡鱼饲料和适宜生长温度徐彦山,张家松,李清华
山塘水库最佳养殖模式:罗非鱼与淡水白鲳混养陈德寿
斑点叉尾鮰80:20池塘养殖试验李权,李永煌,董礼雄,翁如柏
泰国虎纹蛙土池高密度养殖黄锐,包贤康,梁锦基,董礼雄
高档水产养殖新品种介绍罗罔
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钟良明,罗钦洪,吴育煊,谷平华,何开广,谢增钢
鱼种越冬管理五措施郑卫东
藕田养鱼技术王笃兰
石斑鱼养殖中常见病害防治技术叶芳
鲜活水产品运输方法知多少罗罔
小型冷库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改造钱立元
鳗鲡疾病的无公害防治方法苏文钦,苏少龙
谈谈水产养殖用渔药——辛硫磷吴晓君,施高茂
深圳东部沿海海胆寄生虫调查研究彭景书,周文川,徐远珍,赵秋龙,黄敏红,雷美华
11月广东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情况及预报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
2006年我国水产品出口形势的分析与建议吴湘生
渔船保险中船舶检验的重要性王玉
打造山区渔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产业角色何昭亮
当前渔业渔民面临的困惑与难题刘楚斌,黄俊杰,洪广凭
客都梅州捕鱼世家——麦家陈爱东
吃鱼生螺生易感染寄生虫病成器
紫红笛鲷体内三种违禁激素残留水平的研究海洋与渔业方富永,徐美奕,蔡琼珍,黄霞云
鳄龟温室养殖技术研究王正印,张志敏
东莞养殖水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分布特征黄永强,李本旺,张汉华
罗氏沼虾池塘养殖叶永健
眼斑鲷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汪学杰,刘超
名优品种——大刺鳅蔡雪芹
赤眼鳟网箱养殖的网目与饲料问题浅析陈炎超
不同养殖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周振峰,张志
河蟹无公害生态养殖朱兴国,李恒国,张裕哲
龟鳖养殖成功四道关曾旭权,尹林
黄鳍金枪鱼在水池中的蓄养和产卵李加儿,许晓娟,区又君
养殖鱼有异味的原因与解决方法钟建培
辨别优质鱼种有四法英雄
秋孵后亲鱼池塘混养蓝鳃太阳鱼技术陈德寿,卢林
山区池塘高产养殖技术李侃权,李兴伟
甲鱼越冬后期死亡的原因及预防黄镜华
钢质渔船船体腐蚀的原因及对策郑楚明
单细胞藻类培养中敌害生物的防治吴松
水产品药残成因与预防郭国防
黄喉拟水龟幼龟的常见病害防治魏成清
罗氏沼虾四种常见病的方治黄乙
9月广东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情况及预报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
欧洲虾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国产鱼粉替代进口鱼粉迫在眉睫
10月全国主要水产品市场价格
鲨鱼伤人的奥秘宋盛宪
互保——广东渔民防灾减灾最佳组织形式曾林清
加强海洋与渔业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郑映微
浅谈东莞市休闲渔业发展路宁宁
对虾——营养与美味兼备温文
"鱼美人"选美也赛"三围"芹圃
国家海洋局领导到广东调研林学玉
饲料卫生与安全对水产动物健康的影响刘丽波,李桂峰
红树林湿地在海洋生态中的开发利用蔡小辉,王玉俊
国外人工藻礁的研究进展于沛民,张秀梅
澳洲宝石斑人工繁育林海中,谢杰峰
川纹笛鲷人工繁育与养殖黎祖福
真鲷人工繁育王在文
鳜鱼水库网箱养殖高建文
大规格奥尼罗非鱼养殖技术陈健光,陈振权
草鱼水库网箱养殖技术要点陆秀
斑点叉尾鮰养殖实用技术吴文壮
对虾养殖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处理和预防海洋与渔业刘上志,黄邦双
高温季节池塘养鱼注意事项李侃权,张国权
如何养鳖不生病杨菁
养蝎把五关家庭致富方老黄
印尼(鱼旨)科鱼类幼体饲料开发和应用李明华
水产品加工厂的废水处理林美金
气提泵与沙滤池原理的妙用张乐
鳜鱼病毒性败血症综合预防措施杨波
常用鱼体消毒液的配制及注意事项张是,季广志
5月广东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情况及预报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
6月全国主要水产品市场价格HtTp://
5月广东水产品价格变动情况
水产品市场的格局与机遇王继东,崔凯
湛江虾业之路如何走?蔡志辉
突破三渔问题构建和谐渔业路宁宁
海藻食品日益受宠温文
近年来资源养护典型执法行动李小平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概况黄猛
广东省2006年度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跟踪监测评估和标志放流研究报告(节选)
人工鱼礁产业的科技支撑和今后的研究课题何国民
佛罗里达鳖人工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张志敏,李良生
千年笛鲷染色体核型研究郑元升,王小丽,蒲含林,麻建军
平潭海岛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深度开发研究陈素文
加强药残监控促进水产品出口陈毕生
棕榈油在水产养殖饲料中的应用李明华
高产鱼池水质管理技术要点熊炎成
锦鲤养殖技术要点顾新国
"畜-沼-渔"三位一体生态养殖技术李侃权,刘基正,吴新方,廖庆繁
草鱼"新三病"的防治李恒国,赵厚会,杜心永
鳗鲡爱德华氏菌病病发流行调查林明辉,钟晓波,黄志斌
通过病例看池塘用药误区海洋与渔业刘超华,彭启良
9月广东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情况及预报
大力推广"三区养殖法"促进程村蚝产业发展张小兵
欧盟水产品市场考察关歆
大海捕鱼:一网鱼虾一网金刘少才
少吃鱼翅的文化思考冯正平,林肖玲
美国银斑生物学特性与池塘养殖李海潮,黄伟平,谢杰峰,余家雄
广东鳗协周年回眸
播种祈求成就明天黄富雄,郑钟新,张凝铂,苏香
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策略研究苏广明,刘强
罗非鱼池塘投放光合细菌后水质研究车南青,杨俊奇
鳄龟稚龟养殖技术探讨刘翠娥,李若利,刘继芳,王建明,梁启防
面包酵母悬浮液中添加脂溶性维生素对褶皱臂尾轮虫增殖率的影响施军
养虾池水质恶化的几种有效处理方法吴琴瑟
细鳞斜颌鲴人工繁殖万云辉
池塘草鱼健康养殖技术朱忠延
锯缘青蟹健康养殖的几个关键技术海洋与渔业吴缥飘
单胞藻类培养技术叶芳
红虫消毒处理规范操作郭少忠
排污口水质化验两项辅助技术的改进潘本兴
海洋测绘中的GPS/GLONASS组合技术杨秋波
春夏季鲩鱼常见病防治方法苏文钦,苏少龙
用鲜树叶巧治鱼病郑天龙
水产养殖产业研究范文
1“十一五”期间渔业科技工作成效1.1渔业科技示范和推广工作成效显著
1.1.1冷水鱼大水面增养殖取得成效。一是龙羊峡池沼公鱼形成稳定产量。池沼公鱼自1997年在我省龙羊峡水库移植增殖成功后,目前产量稳定在千吨左右,主要销往日本、韩国,以及国内湖南等地,该产业为库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当地农渔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大力开展白鲑鱼类增养殖。从俄罗斯引进高白鲑、目隼白鲑、齐珥白鲑、凹目白鲑等白鲑鱼类开展大水面增殖和网箱养殖。2007年高白鲑人工繁殖取得成功,已形成南门峡、黑泉、盘道水库三个高白鲑种源基地,在龙羊峡水库等水域累计捕捞高白鲑500吨,2011年《高白鲑繁育及增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通过专家审定。目前进一步开展高白鲑、齐珥白鲑等网箱养殖,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首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1.2沿黄以虹鳟鱼为主的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较好。“十一五”期间,推进冷水鱼网箱养殖技术,沿黄龙羊峡、李家峡、苏只等大中型水库群众网箱养殖发展较快。2011年主推大规格虹鳟养殖技术、白鲑鱼类网箱养殖技术、抗风浪大网箱养殖技术,今年上半年全省水库网箱发展到1040只,养殖面积5.06公顷,以虹鳟鱼为主的冷水鱼产量达600吨。预计到年底全省网箱面积发展到5.3公顷,产量达到800吨。
1.1.3河蟹实现规模化增养殖。我省河蟹规模养殖从本世纪初发展以来,高原河蟹养殖技术得以推广,现形成可鲁克湖和贵德黄河滩地两大养殖基地,约有养面积0.42万公顷,年产优质河蟹50吨左右。可鲁克湖蟹目前已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了青海省名牌水产品的称号,2011年荣获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暨BioFachChina金奖。目前可鲁克湖大闸蟹已销往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
1.1.4开展水产技术培训及技能鉴定,开展基层技术指导和服务。“十一五”期间,先后组织举办各种类型、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班20余期,培训渔民、管理干部和基层推广人员1000余人次,开展淡水捕捞工、水生生物养殖工、成鱼养殖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有200余人获得渔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提高渔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1.2开展全省渔业环境监测工作
1.2.1开展省内重点水域环境监测工作。先后开展了省内长江、黄河、澜沧江等重要江河流域,青海湖、可鲁克湖等省内湖泊,以及东部农业区中小型水库渔业生态环境常规监测,并进行玛可河重口裂腹鱼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黄河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青海湖裸鲤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专项监测。每年组织编制印发《青海省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1.2.2开展水利水电等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十一五”期间,先后开展了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环评鱼类调查与影响评价,对黄河流域梯级电站拉西瓦水电站、积石峡水电站、班多水电站等工程开展水生生物监测及水生生物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开展此项工作,科学分析了水电站工程对河道鱼类和渔业资源的影响,提出了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保护和恢复措施,为工程规划设计部门和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3进行水生生物保护,开展增殖放流工作
1.3.1进行濒危鱼类专项救护。2005年在玛可河建成川陕哲罗鲑救护中心,对长江上游玛可河流域水域生态环境及川陕哲罗鲑等濒危珍稀鱼类进行调查、监测和宣传保护工作,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影响。
1.3.2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科考活动。于2007年、2009年组织开展较大规模的哈拉湖渔业科研调查、长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等活动,在省内外产生大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我省水生生物科研保护工作
1.3.3土著鱼类人工繁育及增殖放流取得突破。2007年在黄河上游苏只、积石峡水电站修建黄河鱼类增殖站。依托鱼类增殖站,2009年至2010年黄河裸裂尻、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人工繁殖先后获得成功,并开展池塘规模化苗种培育,累计向黄河流域放流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鱼苗140余万尾。“十一五”期间,我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从孵化繁育技术、规模化苗种培育、较大规模进行增殖放流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为进一步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渔业资源养护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1.4实施科研项目,开展渔业基础科学研究
1.4.1取得的水产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完成各类技术推广、示范、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10余项,其有:《青藏高原钩虾属的分类系统发育及其生物学地理研究》、《青海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等项目成果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使我省渔业基础科研力量和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1.4.2进行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渔业科学基础研究。2008年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通过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和计量认证,2009年获得“青海省高原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称号,是全省唯一从事水生生物基础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渔业水域生态监测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水生生物疫病检测等综合室验室,其中在水生生物监测评价和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高原特有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分类、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及遗传评价等方面成果显著,填补了对青海土著鱼类系统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1.4.3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和交流。“十一五”期间,通过组织考察团到省外培训学习和考察,加强同行兄弟单位之间的渔业技术交流与协作。同时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英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在新品种引进、渔业生态保护、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存在的问题
2.1渔业生产和科研基础设施亟待加强
目前我省鲑鳟鱼养殖发展速度较快,省内苗种生产和供给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由于虹鳟鱼IHN疫病,使国内虹鳟鱼养殖场区几乎都受到影响,省外苗种不能引进,亟需建立苗种自繁和供应支撑体系,以解决苗种极度短缺的问题。另外,目前我省疫病防控能力十分薄弱,尚无水生疫病检测能力,省级病害防治中心人员少,设备简陋,开展不了工作,基层更是空白,亟需建立省级水生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增强装备、建设队伍,提高检测手段和能力。
2.2渔业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差,群众养殖技术有待提高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薄弱,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有效的工作设施和手段,严重影响到渔业科技公共服务的有效开展。加之沿黄网箱养殖生产者缺乏养殖技术,标准化网箱养殖程度较低,规范用药、产品质量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推广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确保我省鲑鳟鱼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3渔业科研开发能力弱水产研发能力较弱,无法全面系统的开展水产品良种引进和开发研究工作。
今后我省渔业科技发展建议
3.1加大鲑鳟鱼养殖技术基础研究开发力度
3.1.1白鲑鱼类网箱养殖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白鲑鱼类网箱养殖配套技术研究。目前高白鲑、目隼白鲑、齐尔白鲑等白鲑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和大水面增殖技术已相对成熟,进一步开展高白鲑等白鲑鱼类网箱养殖示范推广,进而扩大养殖规模,进一步提高鱼产量。
3.1.2推进大规格虹鳟鱼标准化网箱养殖技术研究。目前我省沿黄网箱养殖已起步,重点是引导养殖场开展标准化虹鳟鱼网箱养殖,制定网箱养殖标准,推进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及网箱养殖全程质量监控工作,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3.1.3加强冷水鱼养殖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随着冷水鱼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疫病防控工作压力随之加大,要及时做好冷水鱼养殖疫病的监控、指导和宣传,开展疫情的监测、诊断、预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建立健全疫病应急预案,有效控制疫情发生,减少养殖生产损失。
3.1.4开展冷水鱼鱼品加工技术研发。加大对虹鳟、高白鲑等白鲑鱼类深加大工技术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
3.2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3.2.1开展全省渔业环境监测。完善全省渔业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推广重点渔业水域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提高监测质量,提升监测的科学性、代表性和准确性。
3.2.2重点开展三江源濒危珍稀鱼类的保护研究工作。开展省内三江源鱼类资源本底调查,掌握其种类分布、生存状况、栖息环境等基本情况,开展濒危珍稀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建立种质档案。
3.2.3继续开展经济土著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及养殖开发。加大对花斑裸鲤等土著经济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力度,并进行增殖放流效果技术评价研究。并开展拟鲇条鳅、厚唇裸重唇鱼等珍稀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力争在人工繁殖方面有新突破。同时对上述鱼类进行人工养殖试验开发。
3.3开展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结合我省实际,逐步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尤其是我省湖泊、水库等大水面资源开发利用和渔业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研究湖泊、水库增养殖、集约化养殖技术模式,使我省渔业资源得到合理、持续利用。
水产养殖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38-02
我国在改革以来,经济在不断的增长,同时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得到了相应的增长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可知,在1985年中农民的人均收入仅有325.23元,到了2011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新的水平,人均为6977员,经相比增长了近21.45倍,实际增长了12.5%。同时,城镇的居民家庭中,从1985年人均可以支配的收入从739.1元增长到了21810员,年均增长了13.9%。快速发展的收入水平使得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特别是对动物蛋白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从肉类产品的生产结构来看,我国主要肉类品种按其产量由大到小排列为猪肉、禽肉、牛肉和羊肉,其中猪肉占总产量的2/3左右。随着人们对猪肉消费的增加,我国生猪养殖也逐渐趋于规模化和专业化。
据农业部统计,2008年末,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己经达到56%,比2007年度提高7~8个百分点,首次突破50%大关,这也意味着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首次超过散养比重,规模化养殖正式“控股”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随着规模化的继续发展,根据2012年《中国畜牧业年鉴》,到了2011年,肉产量和产值为5071.24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4.0%,生猪产值为9202.4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4.2%,中国生猪产业在畜牧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愈发体现。
中国生猪养殖同样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猪养殖普遍经济效益不高,养殖风险大;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明显,价格起伏较为严重;动物疫病给安徽省生猪养殖带来了较大影响;生猪散养在养殖中占主导地位,规模化程度依然不高;生猪养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国内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其中生猪养殖经济效益是影响生猪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以下是对国内外生猪养殖效益的综述。
1国外关于生猪养殖及其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PaulD.Soloway(2004)研究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技术的出现和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刺激了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的进程,随着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的下降,大量的小生产者被市场淘汰,剩下的生产者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结果出现了生猪养殖场数量下降,而规模变大,地理分布趋向于集中的格局[1]。McBride与Key(2003)认为,美国生猪养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两方面,并对其变化进行了分析[2]。美国的爱荷华州大学ChengFangandJayFabiosa(2002)指出我国农户散养饲养生猪的饲养天数要多于专业户和大规模商业化饲养,农户散养饲养的饲料转化率低于专业户和大规模商业化饲养,这主要是源于不同饲养方式的饲料构成不同,农户散养饲养所用的青粗饲料在计算饲料转化率中没有被计入,我国专业户饲养的饲料转化率接近于美国中东部生猪饲养转化率,并且得出我国在农户散养饲养、专业户饲养和大规模商业饲养三种方式中,专业户饲养的生产成本最低,大规模商业饲养的生产成本最高[3]。美国爱荷华州大学的JamesKliebenstein,BenLarson,M.Honeyman和A.Penne(2002)发表的《生猪养殖成本和效益对比分析》一文中指出,美国生猪大中规模养殖效益一般高于散养或小规模养殖效益,可变成本如饲料成本大大低于散养或小规模养殖,规模养殖对饲用物质和服务费的价格(尤其是精饲料价格)的上升或降低不太敏感,这主要是由于规模养殖的利用率高,且规模养殖具有更高的管理技能和养殖技术,同时规模养殖有助于环境污染的治理[4]。Dr.LarryMartin,Dr.ZanaKruja,JohnAlexiou(1999)发表的ProspectsforHogProductionandProcessinginCanada(加拿大生猪饲养和加工的前景)分析得出,欧洲的人工成本大约是北美的两倍(丹麦生猪饲养的劳动成本最高),北美的人工成本是南美的两倍,美国的东部玉米带比美国的西部玉米带要高,而加拿大西部生猪饲养的饲料费在所有的生猪饲养竞争者中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其次是阿根廷和美国西部玉米带,丹麦和荷兰的生猪饲养的饲料费最高,这主要是由于欧盟的农业政策人为地导致了高的饲料价格[5]。
2国内关于生猪养殖方面的研究进展
2.1关于生猪养殖及其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
周世强(2013)针对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不高,提出品种良种化、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免疫体系等措施[6]。沈银书(2012)在中国生猪规模养殖的经济学分析中指出,大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中小规模养殖生猪的经济效益最好,而散养模式可以节约饲料、减轻环境污染。总之,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四种生猪养殖方式各有优势,因此应坚持猪场“适度规模”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逐步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生猪养殖规模结构,充分发挥各种养殖规模的优势[7]。王松伟(2011)以南川区大观镇的调查研究为例,对农户生猪养殖的不同规模进行成本研究,指出农村生猪养殖正在日趋规模化,并且仔猪成本、饲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是影响农户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成本效益的关键因素,小规模生猪是最适宜的规模选择,完善小规模生猪养殖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8]。王奎(2010)以涪陵江东营盘村的调查研究为例,对生猪养殖规模及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生猪农户散养的比例在逐渐缩小,规模化养殖的比例在逐步扩大且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生猪养殖的主导力量,同时在规模化养殖中,小规模的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最优,中规模养殖模式次之。因此中小规模生猪养殖模式也是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9]。谭美英、武深树(2009)认为要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具体提出“六化”,即规划科学化、建设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和污物处理无害化[10]。李桦(2007)对近三年来中国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成本效益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小规模和中等规模饲养生猪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大规模饲养生猪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其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具有最低单位成本和最高单位纯利润,而中等规模生猪养殖可以降低我国猪肉产出的波动、缓和猪肉供需矛盾、减少生猪生产成本、增加我国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1]。刘芳、江占民(2002)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对我1991―2005年生猪养殖业散养户和专业户两种养殖模式进行了成本效益的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劳动力成本、仔猪成本、饲料成本、管理成本和设备成本等是影响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的主要因素[12]。董天泽、胡晓明(2002)对江西万年县的生猪养殖散户和规模户进行调查得出,规模化养殖可以利用优良猪种和现代化的养殖设备等,大大节约了饲料成本,缩短了养殖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收益[13]。
2.2关于生猪生产效率等方面研究进展
张园园、孙世民(2013)认为山东省生猪规模养殖技术效率波动比较大,总体而言不同规模技术效率从大到小依次是大规模、散养、中规模和小规模[14]。王乐、邓蓉(2012)对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进行分析,提出辽宁省的生猪出栏量和产量已经超过了国内平均水平[15]。谭莹、邱俊杰(2012)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及生猪补贴政策优化分析,对生猪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死亡费用,国家应该加大生猪防疫保险和补贴政策[16]。喻闻、孔繁涛、于海鹏(2012)认为农户散养生猪的养殖越来越依靠饲料,提高产出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饲料转化率[17]。徐雯霞(2010)对中国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的成本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规模生猪养殖的物质费用成本高于散养,且规模越大,费用比例越高。从成本效益值的比较上来看,由于仔猪进价和精饲料费用在物质费用中占有很大比重,而规模饲养的这两部分费用远远高于散户养殖,因此农户散户的效益比规模养殖的效益高[18]。施凯(2009)对我国生猪市场波动因素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生猪生产结构和消费的变化会影响生猪市场的变动[19]。周胜利(2005)对我国生猪产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生猪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了政策建议[20]。刘芳(2002)通过对中国生猪养殖业生产的水平比较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益要明显高于散养模式[21]。
3结语
国外关于生猪养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养殖规模、成本、效益、效率、产地区位优势等方面,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以对发达的生猪养殖产业体系的建设总结为内容,以对生猪养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目的。其中关于生猪养殖模式的研究,对生猪产品质量安全、防疫卫生的高标准追求,对科学技术在生猪养殖中应用的重视,以及政府对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支持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从中国实际背景来看,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是有一段差距的,中国生猪养殖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汲取精华,来服务中国生猪产业的发展。
在国内有很多关于生猪市场波动、产业规模现状、生产效率方面的研究,而对于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是全国范围内的泛泛而谈,或者是某些局部地区的研究,缺乏代表性,给我国整体生猪养殖提供的借鉴作用比较有限。因此,期待有更多的研究,可以把生产组织理论、经济效益理论和计量模型三者相集合,来研究中国生猪主产区的产业发展,找到最适合中国生猪发展的养殖模式,切实提高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最终增强中国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从生猪养殖大国转变为生猪养殖强国。
参考文献
[1]PaulD.Soloway.HaveHogProducerswithproductionContractsMaintainedanEconomicAdvantageofIndependentHogProducersinRecentYears?May15,2004.
[2]McBrideWD,KeyN.EconomicandstructuralRelationshipsinUSHogproduction.ResourceEconomicsDivision,EconomicRervice,USderpartmentofAgriculture.http://ersusda.gov/publications/aer818/,2003.
[3]ChengFang,JayFabiosa.DoestheU.S.MidwestHaveaCostAdvantageOverChinainProducingCorn,Soybeans,andHogs?[C].August2002.
[4]JamesKliebenstein,BenLarson,MarkHoneyman,ArliePenner.AComparisonofProductionCosts,ReturnsandProfitabilityofSwineFinishingSystems[C].IowaStateUniversity,March2003.
[5]Dr.LarryMartin,Dr.ZanaKruja,JohnAlexiou.ProspectsforHogProductionandProcessinginCanada[C].March1999.
[6]周世强.提高生猪规模养殖效益的综合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7):81-82.
[7]沈银书.中国生猪规模养殖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8]王松伟.农户生猪养殖不同规模的成本研究[D].西南大学,2011.
[9]王奎.生猪养殖规模及效益分析[D].西南大学,2010.
[10]谭美英,武深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J].猪业经济,2009(12):21-22.
[11]李桦,郑少锋.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效益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2]刘芳,江占民.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2(1):35-39.
[13]董天泽,胡晓明.发展规模养殖打造生猪产业――对万年县规模化养殖情况的调查[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2(5):11.
[14]张园园,孙世民.基于DEA模型的山东省生猪生产效率研究[J].2013,2(32):72-76.
[15]王乐,邓蓉.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4(27).
[16]谭莹,邱俊杰.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及生猪补贴政策优化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3(27):61-66.
[17]喻闻孔,繁涛,于海鹏.中国农户散养生猪生产成本要素分析[J].业,2012(3):4-6.
[18]徐雯霞.我国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的成本效率比较[D].浙江工商大学,2010.
[19]施凯.我国生猪市场波动因素分析及稳定性对策[D].上海交通大学,2009.
-
新闻传播研究报告范例(3篇)
新闻传播研究报告范文篇11.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最初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仅局限于个别学者,而且是零星的、述评式的。研究者当中,业界、学界平分秋色,各擅所长。卢惠民发表在..
-
非遗传承活动总结范例(3篇)
非遗传承活动总结范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154-02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人们前所..
-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范例(3篇)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范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拥有发展的主动权。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实..
-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例(3篇)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关键词:养蚕技术;蚕桑专业化中图分类号:S88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932207重庆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蚕桑养殖区域,历代以来,一直受到推崇和发扬..
-
老年人护理特点范例(3篇)
老年人护理特点范文【关键词】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特点;护理对策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
-
新闻与宣传的联系范例(3篇)
新闻与宣传的联系范文篇1一、在局领导的领导和指挥下,在科室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工作,力争将我分局新闻宣传工作提上一个新的台阶。纵观一年来新闻宣传工作,主..
-
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范例(3篇)
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关键词: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建构;实施途径在生物课程中生物学概念是基本内容组成,并且使生物学课程的核心,它主要就是对生命的基本特征、规律等进行讲解,..
-
逻辑思维的方法范例(3篇)
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创新思维;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辩证统一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098-02“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与逻辑规则,用新颖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