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例(3篇)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文
1稻田工程
(1)稻田选择。选择阳光、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排灌方便,旱涝保收,蓄水能力强,土地肥沃,管理便利的稻田,尽可能成片。
(2)稻田准备。养鱼田埂要加宽、增高,一般要求高出田面50cm以上,顶宽40cm。在田埂对角线上开好进、排水口,进水口宽30cm,排水口宽40cm,并设置二层以上拦鱼栅和尼龙网,防止鱼逃逸。稻十小龙虾、稻十鸭、稻十鳖、稻十蟹要沿田埂设置围栏。
(3)开挖鱼幽鱼沟。在田边或田中挖鱼幽,幽深80一150cmo幽依田大小而定,一般开成正方形,边长4m以上,一般不用水泥砌护。田中开鱼沟,沟宽50cm,沟深30cm,沟呈“十”字形、“井”字形或“目”字形等形状,并与鱼幽相通。一田一幽,幽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一10%。如果不开挖鱼幽,可沿田埂内侧开挖深1m,宽1m以上的围沟,不用水泥砌护。在鱼幽或围沟上立棚架,种植藤本植物如丝瓜、葡萄等遮荫防鸟;田埂上种植玉米、高粱或菜用大豆,增加产出。养殖青蛙还需用尼龙网搭建天网。
2清田消毒
(1)稻田消毒。已养鱼稻田,如果冬季已全部捕获,春季要清田消毒。消毒药物用生石灰、茶枯、漂白粉等。石灰水消毒用生石灰750一1500kg/hmz,加水搅拌后,均匀泼洒。茶枯清田消毒,水深10cm时,用茶枯75一150kg/hmz。漂白粉清田消毒,水深10cm时,用漂白粉60}75kg/hmzo
(2)鱼幽脱碱。如是新建的水泥沟幽,首先要脱碱。每立方米用总酸度〕3.5g/100mL的食醋500mL稀释100倍液泼洒沟幽四周和底板,每天泼洒3次,连续泼洒3d后,测pH值<8.0,并刷净水泥沟幽后注上新水即可。
3水稻品种及鱼(鸭)种选择
(1)水稻品种选择及栽培。选择茎秆粗壮、抗到伏、抗病虫能力强的优质杂交稻组合或常规稻。为增加天然饵料供应数量和供应时间,尽可能采用双季稻栽培或中稻加再生稻栽培。采用平板式栽培,可酌情在田中间开一条沟;采用起垄栽培,机械插秧的可按二幅插秧宽度设计沟厢的宽度,沟深20一30cm,作业往返一次无需跨沟,早稻或双季晚稻栽培,每公顷插足30万穴。一季稻抛秧或手栽的按140cm开厢起垄,垄厢宽100cm,垄沟宽40cm,垄沟深30cmo垄上种4行水稻,行株距30cmx16.5cm,每公顷插足巧万穴,每穴插2粒谷秧,每公顷插足75万一90万基本苗。水肥病虫管理要兼顾鱼或鸭。
(2)鱼(鸭)种选择及放养。小龙虾品种选择克氏原鳌虾(俗称小龙虾),以苗场购苗为主,也可在本地收购河沟生长的野生种苗;泥鳅苗种可选择泥鳅(俗称本地泥鳅)或大鳞副泥鳅(俗称台湾泥鳅);鳖种选择中华鳖;蛙种选择黑斑蛙或虎纹蛙;鸭种选择本地麻鸭或绿头野鸭(需驯化防逃)。山区稻田养鱼以鲤鱼为主,选择地方优势品种建鲤,适当配养芙蓉鲤卿、草鱼;鲤鱼:卿鱼:草鱼配养比例为8:1.5:0.5。水稻移栽后10}15d放养鱼苗。放养前试放鱼苗100一200尾。放养10cm以上的冬片鱼苗,一般每公顷放养4500尾。
4鱼稻管理
(1)适量投饵。在充分利用稻田中的杂草、昆虫基础上,可人工投饵。按照“四定”原则进行投饵。定时(固定每天早上8一9时,下午4一5时)、定点(固定在鱼幽或鱼沟水较深的地点投饵)、定种类(基本保持每天饲料种类一致)、定量(鱼体重的3%一5%)。晴天投饵,阴天、雨天酌情不投或少投。
(2)日常巡查。坚持每天早晨、傍晚巡查,查看有无漏水,鱼栅、田埂有无损坏;查看有无蛇、鼠、鸟危害,做好天敌防范,发现有问题及时处理。暴雨天气要注意防涝防逃。
(3)调节水位。前期稻田水深保持10}16cm,随着水稻生长,鱼体长大,适当增高水位。当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左右时,可灌深水控制禾苗的无效分孽代替晒田。
(4)稻田施肥。稻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施足基肥,施优质厩肥10000一15000kg/hmz,45%缓控释肥300kg/hmz;移栽后5一7d及时施分孽肥,施充分发酵后的农家肥2250一3000kg/hmz,全田撒施,施尿素75kg/hmz,氯化钾75kg/hmz;幼穗分化始期施穗肥,施充分发酵后的农家肥1500}2250kg/hmz全田撒施。
(5)稻鱼鸭病虫防治。
水稻病虫防治。水稻病虫害主要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等。坚持“预防为主,绿色防控”的防治策略。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控肥控水、深水灭蛹等技术,推广灯光诱杀和性引诱剂诱杀技术,实施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选用安全、高效、低毒的对口农药开展药剂防治。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使用20%氯虫苯甲酞胺150mL/hmz;防治稻飞虱使用50%毗蚜酮180一270g/hmz;防治稻瘟病每公顷使用75%三环哩375一450g;防治纹枯病每次用5%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1500一2250g/hmz,对水1000一1500kg/hmz喷施。
鱼病与鸭病防治。鱼病与鸭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选用优质亲本、加强苗源的病源管控,加强生长环境的管控,防止出现过密、高温、低温等逆境。主要鱼病:赤皮病、烂鳃病、细菌性肠炎、寄生虫性鳃病等。选用无病无伤,体质健壮的鱼苗。有条件的可以先对鱼种进行疫苗注射。人田前用2%一3%的食盐水(小龙虾慎用)浸泡10-15min消毒。在高温季节用1mg/L漂白粉沿鱼沟、鱼幽食场周围挂袋,预防细菌性和寄生虫性鱼病。用大蒜、鱼腥草拌料投喂,对鱼的主要病害都有一定预防效果。主要鸭病: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副粘病毒病、减蛋综合症、鸭传染性脑脊髓炎、鸭坏死性肠炎、鸭疫巴氏杆菌病、卵黄性腹膜炎、霍乱、鸭维生素B2缺乏症、禽流感。防治鸭病有4项主要措施,注射疫苗、平衡营养、大小分群、优化鸭舍环境。
5关键技术
(1)环境一致性。运输过程尽可能保持温度、湿度与苗场一致,避免高温、低温运输,避免长途运输,避免过密运输。装鱼苗的氧袋水温与放鱼稻田水温差不能超过士30C,温差过大时,将氧袋里的鱼苗倒人塑料桶中,从将要投放鱼苗的稻田中取水约氧袋水量的1/2倒人塑料桶,30min后再次取适量水倒人塑料桶进行同温处理,当其水温与稻田水温基本一致时,再把鱼苗缓慢倒人鱼沟里。小龙虾苗种人田先在水中浸1min,再捞出沥2min,如此循环4次再放人田中。春季购一日龄鸭苗运回后,待温度上升至30℃再出箱。
(2)安全使用农药与化肥。施肥施药前,疏通鱼沟,将鱼集中到鱼幽中再施肥施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对鱼安全的肥料。农药、肥料使用量按安全剂量,切忌任意加大剂量。施药前要加深水位,要尽量喷在水稻的叶片上,喷头朝上,减少药物落人水中,降低农药对鱼类的危害。
(3)饲养安全管理。严防洪水和携农药污染的水进人田间。鱼(鸭)苗下田前,做好鸟害防御设施,一是采用物理方法通过光、声等对鸟形成威慑;二是采用生物方法通过鹅、狗在田间巡逻防止鸟人侵。
(4)禁用除草剂、碳铰等有毒有害农药肥料。禁用茶枯(仅小龙虾可用茶枯)。
(5)控制水质。每半个月用生石灰150}750kg/hmz(标准:施用后2h使pH值达7一8)对水泼洒。溶氧量控制在3mg/L以上,pH值控制在7.5左右。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文
关键词创新激励机制组织创新组织化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越来越重要。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2、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5、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我国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涉及2亿多个农户。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二、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一)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一是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
二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
二是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是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
(三)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
一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
二是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文篇3
关键词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S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5)14-0299-01
随着当前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亟需加强和提高,农技推广体系一定要健全和完善县一级,加强乡镇一级,发展村组一级。使之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保证。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巩固和发展农村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登上新的台阶,已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1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保证
由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经济的发展,农户的经营项目趋于多样化,他们迫切要求从信息、科学技术、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为他们提供配套的综合服务。就科学技术服务来说,由于农户的经营项目增多,增产增收的要求提高,对农业技术服务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整个农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使之与形势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这是搞好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1-2]。
1.2是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内在动力
农业生产集约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密集型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强农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是把农业集约经营推向新阶段的内在动力。
1.3是促使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的前提
近几年,有些乡镇已经出现了适度规模经营的专业户、专业合作会和“种、养、加、销一条龙”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三农”工作中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但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中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配套服务,否则,农业的规模经营很难形成和发展,已经出现的也难以巩固。因此,进一步巩固和健全农技服务体系,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之一。
1.4是加强对农业领导的重要方面
巩固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也是加强对农业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离开了完备的农技服务体系,领导农业的许多服务职能和指导措施就失去了依托,很难落到实处。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的方向
当前,广大农村经济正朝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转变,对农业综合技术服务的要求非常迫切。因此,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从组织上加强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成分的社会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搞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要把科学技术真正送到千家万户,发挥其生产力的作用,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从事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要充分发挥国家、地方、集体以及农民群众等多方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成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1建立农技推广的权威机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县一级要对乡、村的推广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和指导,又要组织直接参与推广服务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因此,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关键。
2.2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乡镇农技推广的骨干队伍
乡镇农技推广站(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本区域内的农业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工作,是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骨干,是上下联络的桥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乡镇农技推广的骨干队伍是将农业技术落实到户的保证。
2.3形成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生力军
在村一级建立科技示范户,并从中选聘农民技术员,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2.4充分发挥民间各类专业技术生产协会的作用
专业技术生产协会是农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技推广组织,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化起着积极作用,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农技推广体系的工作方法和服务内容
3.1产前信息服务和物质供应工作
信息服务主要为农户提供3个方面的信息内容:一是提供生产信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广大农户有了自,但在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对如何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益,在生产安排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农技推广部门必须向农户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二是提供技术信息。要积极为农户提供新技术、新良种三是提供市场信息。要根据市场发展的趋势,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在搞好信息服务的同时,做好良种、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3-4]。
3.2抓好产中的技术服务
一是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农技推广服务单位应主动和科研、教学等单位联合,借用这些单位的技术力量,针对当地技术难关的推广项目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骨干,以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和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二是办点示范,通过建立农技推广示范点,做到点面结合。要坚持立足于点,着眼于面,做到点上出经验,面上见效益。通过办示范点,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提高他们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形成技术生产联合体。在技术生产联合体内,农技部门提供技术指导,供应配套农用物资和优良种子,负责部分产品的销售、加工转化,农户提供土地、劳力和其他费用。这些联合体有利于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以点带面,推广农业新技术,有利于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内部活力。
3.3产后服务
产后服务应突出抓好2个方面:一方面抓流通,为农户疏通流通渠道,搭桥引线,销售农副产品;另一方面是抓转化增值,重点加强对一批种、养、加专业户的扶植。
4结语
总之,农技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且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广泛的服务性、强烈的社会性。因此,无论是在体系建设方面,还是在整个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中,都必须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才能把这项工作搞好。
5参考文献
[1]张利庠,纪海燕.试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财政投入[J].农业经济问题,2007(2):55-62.
[2]柯炳生,朱守银,朱平国,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5(2):46-54.
-
非遗文化如何传承发扬范例(3篇)
非遗文化如何传承发扬范文在现今这个人类精神文明越发进步的年代,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发地注重起来,并在全球兴起了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因此,深入研究..
-
婴幼儿的日常护理范例(3篇)
婴幼儿的日常护理范文婴幼儿容易发生肺炎是由于其呼吸系统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所致,如气管、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气道易为粘液阻塞等;另外,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防御功能..
-
散文家范例(3篇)
散文家范文篇1女人爱小说,心里更爱散文。“散文”乃中国文学之正宗,能够“为文”方为“文人”。尤其在海外,“副刊文学”为主要园地,遂给散文的生长以沃土,不仅造就“文学轻骑兵..
-
散文教学范例(3篇)
散文教学范文关键词:中职语文;散文教学;教学智慧;审美情感散文创作就是叙述主体情感性地对具体可感的人事物进行艺术性的再加工,从而淬炼成或哲思或雄辩,或诗情或画意或幽雅或睿..
-
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范例(3篇)
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范文关键词: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状况中图分类号:F1文献标识码:A一、国外循环经济研究状况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众多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
散文作品范例(3篇)
散文作品范文篇1关键词: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电视散文诗是诗画结合的一种新生的电视艺术样式,它以散文诗为基础,以解说引导,以画面拓展意境,以音乐、声响来烘托主题。改革开放以来..
-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范例(3篇)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英语散文写作能力经典[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92-02散文,是一个熟悉而难于笼统下定义的概念。对其定义..
-
新生儿红臀的护理方法范例(3篇)
新生儿红臀的护理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康复新液;新生儿红臀;吹氧;疗效ObservationofKangfuxingSolutionandDifferentDrugintheTreatmentforNewbornRedButtockEffectYEAi-xian,Q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