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概论论文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9-20

全科医学概论论文范文篇1

“气一元论”属于我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中医学的物质基础。本文试图从中医学以及物理学、生物学等现代自然学科角度,进一步探讨中医学“气一元论”的科学内涵,以期有益于中医学气学理论的发展。

1从中医学角度解析“气一元论”

中医学吸纳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宇宙的本原”这一基本观点,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天年》亦云:“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因此,人的生长壮老已,皆本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长,气衰则老,气散则死。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学基本理论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性思维内涵。中医认为,人与天地万物能够相互感应,也藉“气”的媒介和桥梁。《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而变作矣。”故大千世界一气相牵,事物之间之所以会相互感应,根源就在于它们存在着“气”这一共同的物质基础。《庄子•知北游》云:“通天下一气耳。”可见,中医学“气”的概念,既有微观特征又具宏观内涵,既有本身的统一性,又有不同的层次性。《内经》中描述的“气”多达2997种,笼统言“气”者近800处,更有19篇直接以“气”冠名,就是依据“气一元论”,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阐述自然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近年来,很多学者只注重其概念的分层归类,而忽略了此概念的统一性。甚至有专家提出质疑,认为中医概念只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已。而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哲不分的[1],哲学、文学、历史、自然科学杂糅于一体。中医学的哲学概念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科学之上的,“气”的概念同样如此。

2从多学科角度解析“气一元论”

2.1物理学研究与气一元论在物理学领域,量子物理学家戴维•玻姆认为,物质无论其质量大小,实质上皆由高度凝聚的光组成,其运动速度低于光速而呈现为固态。而中医则言,大至无形的太虚,小至有形的万物,均是“气”的不同存在形态而已。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与波粒二象性,有物质必有能量,有能量必有物质,两者本质是统一的,中医将之归于统一的“气”。清•喻昌《医门法律》亦云:“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由此可见,实物与无形的场有着本质的统一性,这非常符合中医“气为万物本原”的论述,也论证了古代哲学中“无中生有”的哲学论断。

2.2生物学研究与气一元论《内经》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中医学认为,无论是生命的繁衍,还是无生命体的形气聚散,无不因于气化。气化的本质是机体质量(物质)与能量(功能)之间的交换,气是生命功能与物质结构的中介。现代生物场理论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印证了此论点。赵林立[2]实验发现,人体不明复合势场……不仅对动物的脑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植物体内的电信号,甚至对盐溶液都有着类似的作用。黄仲林[3]将病人身体上的针与植物体进行串联,形成病人-植物体(铁树、五针松)-串联“闭合回路”,对风心病导致二尖瓣狭窄女病人进行了30次治疗,2个月后患者痊愈,但铁树枝端新叶发生变异,五针松死亡。这说明植物与人体通过经络可以进行信息能量交换,这也证明了气在生命体间可以传递转化,不存在物种的差别,这些科学实验与中医气功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2.3生物基因学研究与气一元论现代生物学基因重组与克隆技术发现,地球上外观千姿百态的生物从基因的层面可达成统一。在整个生命世界中,从病毒到人都是一致的[5]。不同的生物物种基因之所以能够拼接在一起,关键是生命在几亿年前起源于一体(生命一元论)[6]。这与中医“气一元论”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3从身心医学角度解析“气一元论”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很多种疾病都能找到其致病的心理因素。现代医学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作用也相应得到重视。这正符合中医“形神合一”的基本论点,而“合一”就是本于“一气”。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的马嘉列金曼博士研究证明情绪与免疫功能的关系。而美国琳内•麦克塔格特[7]以世界各地顶尖科学家的发现为依据,证明了“人的意念足以影响物理世界”,并撰写《念力的秘密》一书,揭示出整个宇宙是由一个浩瀚的量子能量场互相连接,引起现代医学领域特别是西方心理医学的广泛关注,促进了身心医学的快速发展。而这些研究成果恰好证明了“气一元论”的科学性内涵。

全科医学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专;《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92-02

中专学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专《中医基础学》是中医基础教学课程,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后期学习影响较大,中专学生由于中医知识积累较少,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加强《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成为中专学校中医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中医基础学》教学要求

1.牢记概念。《中医基础学》教材最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个方面,而基本概念是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精讲的方法,对于涉及到的概念重点讲解,例如对于阴阳的概念、脏腑的功能等需要详细介绍,在下次上课之前教师要对上次课中涉及的概念进行复述或者提问。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在最佳时机提出概念让学生记忆。

2.建立中医思维。《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基础理论都是通过长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来的,要对《中医基础学》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必须让学生了解中医思维方法,通过合理运用中医思维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同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中医基础学》各章节中体现的中医思维方法进行评析,让学生对中医思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全面了解。例如,在讲述脏腑学说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由表及里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此概念不仅是解剖学概念,更是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系统概念。

3.基本技能训练。在《中医基础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辩证方法,例如四诊八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技能。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四诊的类项和意义全面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病人,相互诊断。另外,基本技能训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最终保证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诊断的技能。

4.学以致用。一切理论学习的目的均是为了实践需要,而《中医基础学》中的基本理论、技能均来源于医疗实践,同时又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让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合理应用这些知识,为医疗事业服务。

二、如何提高《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兴趣。《中医基础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对于中专学生而言,学生在入学初期对中医的了解不够,学习动机也不是很明显,在此时培养学生兴趣,不仅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能为其他中医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从如下方面入手:第一,要强调《中医基础学》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基础学》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第二,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展示中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建立学生发扬中医药学的信心。第三,合理选择历史典故,通过神农尝百草、张仲景坐堂、华佗创麻沸散等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

2.明确教学主次之分。《中医基础学》中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大纲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均要掌握,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中专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要求进行选择性教学,对教学内容详细划分。因为中专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的较少,大部分学生主要从事中药的生产、销售,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熟记基本概念和理论,对于临床技能方面则以够用为标准。通过把握教学关键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学生对实践中需要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和深入,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帮助。

3.合理调整教材顺序。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蓝本进行的,但是当前《中医基础学》教材中很多相关内容并未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困扰,也阻碍了学生的理解。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重新制定教学顺序。例如,在五行学说版块中包含了其在中医学中应用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还未学习脏腑学说,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鉴于此,教师可以将五行学说的应用放到后面,在讲完脏腑关系之后进行。另外,在《中医基础学》中很多病证具有共性,教师可以将前后教材的病证归纳,让学生形成对共性病证的系统认识。

4.理论联系实践。《中医基础学》作为中医学习的入门科学,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较深,尤其在基础理论方面具有抽象性、整体性和主观性特点,学生对很多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教师需要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作为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与中医理论有关的现象进行研究,而且自己要不断总结归纳,形成庞大的知识库,在教学中灵活应用。

5.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突破说教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第一,课堂讨论法。针对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得出答案。第二,对比教学法。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两者之间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教学任务可以通过两者的对比来实现。第三,扮演法。在学习完成之后,分别由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进行问诊,不仅提高学生兴趣,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第四,案例法。就是选择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案例可以是以往蕴含医理的典故,也可以是学生常见的病理现象,还可以是临床中常见的病例,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第五,现代化教学。多媒体技术现代教学中应用最广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绘制表格、展示图片、展示案例声像资料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医知识的应用,加深学生印象。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实施,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中医思维和临床技能。提高《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特点,理顺教材内容,保证教学更加系统化。同时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邹符萍.浅谈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技纵横,2011,(21).

[2]杨娜.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尝试[J].科技信息,20011,(1).

[3]徐耀琳.多媒体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利弊[J].甘肃中医,2010,(9).

全科医学概论论文范文

摘要:“辨证论治”一词自提出之后,由于未有准确而统一的概念,因而产生多种误用情况,主要可分为五大类,前二者包括:第一、使用了病、症和证的新定义,其实这三者本身含义基本相同,均是指“临床表现”的意思,新定义使中医教材变得混乱;第二、关于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其中的“辨病”可分为“辨西医的病与辨中医的证相结合”,和“辨中医的病与辨中医的证相结合”两大类,前者并非理论上的结合,而是临床优势互补,后者则是从根本处已经结合了,无需另提结合。

关键词:证;证侯;辨证;辨证论治;辨证施治;用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3-0616-02

FiveTypesofMisusingon“PatternIdentificationandTreatment”(1stPart)

LeeYu-ming

(DongzhimenHospital,The1stClinicalSchoolAffiliatedto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700,China)

Abstract:Sincethephrase“Patternidentificationandtreatment"raised,becauseofnoaccurateandunityonitsconcept,itcausesseveralmisuses,whichcouldmainlydivideinto5categories.Theformertwocategoriesare:Firstly,theuseof"Disease,SymptomsandPattern"bynewdefinition,infactthesethreewordssharethesamemeaning"Clinicalmanifestation",thenewdefinitionmadetheChineseMedicinetextbookmoreconfusion;Secondly,abouttheintegrationonPatternidentificationandDiseaseidentification,inwhichthe"Disease"canbedividedinthe"integrationofidentifyingthediseasebyWesternmedicineandPatternonCM",and"integrationofidentifyingthediseasebyCMandPatternonCM"twomajorcategories,theformeroneisnotintegrationontheory,butiscomplementaryonclinicalstrength,whilethelatteroneisalreadyintegratefundamentally,itisnotnecessarytomentionintegration.

Keywords:Pattern;Zheng;Patteridentification;Sydromedifferentiation;Patteridentificationandtreatment;Treatmentaccordingtosyndromedifferentiation;Misuse

收稿日期:2010-10-13

作者简介:李宇铭(1981-),男,香港人,博士研究生,香港注册中医,研究方向:仲景学说理论、经典方药量效关系规律。

“辨证论治”是指按照辨别证候时所获得的依据,经过分析后作出治疗方法的判断,是中医的主要特色之一。其中“证”即指“证侯”,本义是指能够反映疾病本质的“临床表现”。可是,自50年代起提出“辨证论治”一词后,一直未有统一且准确的概念范围,因而发展出许多新的看法,虽然是戴着“辨证论治”的名,实际上却是指别的概念。综合了众多学者的看法,这些误用主要可归纳为5个方面。

1病症和证的新定义

1.1问题的形成

中医教育的统编教材中,对“证”、“辨证论治”使用了新的定义,因而造成了新的问题。如在5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1]。”而6版教材更分开了病、症和证三者的定义:“病是指特有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证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也不是疾病的某一项临床表现,而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关系[2]。”

1.2误用的矛盾

如果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病理概括”在中医术语上来说就是“病机”,病机在中医理论上必然是阶段性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证”等于“病机”。

马克思说:“如果现象型态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3]。”由于我们不能直接看到事物内部的本质,本质不是透过“辨析”而得,而是需要从外在表现观察分析才能获知。本质是必须透过对现象的抽象思维而认识的,因此辨证论治所“辨”的,不是病机,而是临床表现,即“证候”。

再者,“病机”和“证”是在《内经》时已经有的两种不同概念,现在把他们合二为一的话,当我们面对古代众多的医学典籍时,必然造成学习上的混乱与尴尬。把证的含义扩大和改变,“既不能准确、清楚地表达出中医学的诊治规律和基本特色,又造成了中医学常用术语、概念的混乱,并且给中医理论的规范化和对外交流都带来了有害的影响[4]。”

这种把“病”解释为疾病全过程的病理概括,而“证”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在这个定义下引申出多种问题,如在《伤寒论》中,太阳病整个发病过程的病理是怎样的?太阳病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中风、伤寒、温病等从这个定义来看是“病”还是“证”?外感风寒所引致的外感病,其全过程的病理概括是怎样?这些都难以回答。即使是《中医内科学》里面,能够把每一个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但仍不等于疾病全过程的病理概括。如果从中医角度来看,中医在临床所能辨别的只能是“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机必然是阶段性的,而不可能说清某一疾病的全过程。

类似的问题不单出现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亦普遍存在在各科教材里。因为在病、证的新定义下,产生了很多新的“证”,而却又没有实际的临床意义,“这些新证的涌现,实质上是对教材中证概念混淆的效法与惩罚。在本来已混乱的证概念中,重新加入众多不规范的新造证,更使这种混乱雪上加霜。”[5]

1.3正确的认识

要了解疾病的全过程,是透过对“辨证方法”的认识,比如六经辨证可以解释伤寒外感病的传变规律;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可以温热病的传变规律;脏腑辨证可以揭示疾病在脏腑之间的传变关系等。但实际上,疾病的演变是千变万化的,难以用某一种辨证体系去解释清楚疾病发展的全过程,因此临床上主要是透过每一次对病机的诊断,灵活地评估疾病的趋势。

2辨证和辨病相结合

“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是近数十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几乎成为中医界的共同目标,其含义一般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辨西医的病与辨中医的证相结合,二是指辨中医的病与辨中医的证相结合。

显然,以上两者所指的“证”,是指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而不是证的本义。但除此以外,这种说法亦存在不少矛盾,以下分别讨论。

2.1辨西医的病与辨中医的证相结合

2.1.1问题的形成此种结合的提出,一般认为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有局限性,因此应该要运用西医辨病的方法来补充其不足,互相取长补短[6-7],甚至认为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8]。

2.1.2误用的矛盾但如李今庸指出:“说‘辨病施治是把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从‘辨证施治到辨病施治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两种非常荒谬的错误论调。其结果只能给人民的健康事业带来危害,给中医学发展设置障碍。”[9]

众所周知,中医跟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利用西医的辨病方法,或能够提高临床总体疗效,却不可能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因此属于临床上的互相补足,而没有在理论层面上达到真正的结合。

2.1.3正确的认识因此,“辨西医的病与辨中医的证相结合”的内涵,是指临床上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当我们为了提升临床疗效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在互勘过程中逻辑方法不严密的错误……如形成简单的证型、症候群模式,证的机制被病的机制掩盖,将西医的微观指标与证相套,然后执此指标为证的标准以深化辨证”等等[10]。

2.2辨中医的病与辨中医的证相结合

2.2.1问题的形成不少学者指出,中医本身是有辨“病”论治的内容,如有说:“在辨病论治基础上的辨证论治才是中医学临床诊疗的完整模式和固有特色[11]”;更从古代开始溯源认为中医具有辨病论治的体系,应以辨病论治为基础,辨证论治为主导[12];《金匮要略》中是以辨病治疗为特点等[13]。此等提法十分普遍,但其实也是对中医辨证论治的误解。

2.2.2误用的矛盾从文字的本义上看,“病”跟“证”、“病证”的意思基本相通[14],都是临床表现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从根本处已经结合了,不须另外提出辨病论治。

强调“病”和“证”的区别,即与前述教材中提出的疾病“全过程”与“阶段性”的问题一样,中医所重视的是疾病的病机,病机必然是阶段性的,中医也不可能把疾病发生的全过程说清楚,疾病的全过程是体现在辨证的方法上。实际上硬要在中医的理论中分开:“病是全过程、证是阶段性”,这并不符合中医理论本身的原意。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主要手段之一,除此以外,还有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15];还有学者相继提出中医除了辨证论治以外,还有辨病论治、辨症论治、辨体论治等[16];亦有说辨证论治包括局部辨证论治和全身辨证论治[17]。实际上“辨证论治”一词其实已经包含了以上的内容,不需要创造一些新的术语去补充,以免造成更多混淆。

2.2.3正确的认识因此,“辨中医的病与辨中医的证相结合”的说法,本身所指并不清晰,其本质的内涵是想强调“辨别证侯”时需要注意证侯的多层次、复杂性,亦需要以辨证的方法来注意疾病发展的整个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

[1]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

[2]马克思[苏].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0:959.

[3]成肇智,李咸荣.病机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J].中国医药学报,1994,9(5):5-8.

[4]梁茂新,洪治平,李东安.中医证名问难[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10(3):101-102.

[5]戴高中,沙玲.关于辨证论治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1,22(4):51-52.

[6]丁成华.略论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优势与不足[J].中国医药学报,1994,9(5):5-8.

[7]钟伟.关于建立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体系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1996,17(6):316-317.

[8]李今庸.灵魂不能丢,优势要发扬[J].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2):41-42.

[9]匡萃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两个参照系、两种对象的互勘[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2):82-87.

[10〗毛德文.辨病论治研究的方法学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2002,18(3):1.

[11]朱文锋,阳晓,王行宽.辨病论治体系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6):2-5.

[12]朱文锋,阳晓,王行宽.从金匮要略看张仲景的辨病论治思想[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3):24-25.

[13]符友丰.证候著论训诂一瞥[J].医学与哲学,1993,5:19-21.

[14]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

  • 下一篇:年银行个人工作总结(整理13篇)
    上一篇:小学语文科组工作总结(收集11篇)
    相关文章
    1. 全科医学教学范例(3篇)

      全科医学教学范文1PBL的实施方法在“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宗旨的指导下,临床能力的培养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医学人才的培养向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模式..

      daniel 0 2024-09-20 13:35:12

    2. 全科医学范例(3篇)

      全科医学范文关键词: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模式探讨全科医学是一门重点服务于社区、家庭,其有效整合了预防学、临床学、康复学及人文社会学的核心内容,是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医学..

      daniel 0 2024-09-20 13:00:20

    3.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例(3篇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篇1结题报告范文“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作者:省东中科研课题组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二、课题界定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四、课..

      daniel 0 2024-09-19 22:29:12

    4. 绘画的艺术形式范例(3篇)

      绘画的艺术形式范文一、“笔”、“笔触”在二者绘画中的表现徐渭的绘画作品中对于用笔的强调与文森特·梵·高的绘画作品中笔触的强调是有着一致性的,都是采用狂放、恣意、..

      daniel 0 2024-09-19 21:00:12

    5. 国外茶叶市场分析范例(3篇)

      国外茶叶市场分析范文【关键词】复兴波特五力模型祁门红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并有“红茶皇后”的美誉。从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到如今参展米兰世博会,祁门红茶已..

      daniel 0 2024-09-19 19:31:12

    6. 多媒体教学的概念范例(3篇)

      多媒体教学的概念范文篇1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难度;练习设计数学几何概念是空间形式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逻辑严密和抽象性强等特..

      daniel 0 2024-09-19 18:02:12

    7. 多媒体课件特点范例(3篇)

      多媒体课件特点范文篇1Abstract:Itisalwaysdiscussedthatwemaximizetheefficiencyofteachinginsergeanttheoryteachingaimingatthecharacteristicsoftheirpoorbasictheory.I..

      daniel 0 2024-09-19 16:33:12

    8. 量子科学应用范例(3篇)

      量子科学应用范文以上所提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直接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机电、信息类专业的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质量乃至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分析并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刻不容缓。..

      daniel 0 2024-09-19 1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