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论据范例(3篇)

daniel 0 2025-08-29

科技创新的论据范文篇1

关键词:制度合法性;高新区;群体规模;高科技创业

中图分类号:F4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6002607

一、引言

转型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大范围和大规模的制度变迁,高科技创业是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发生而发展的,也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然而,初始状态的制度缺失会抑制高科技创业的发展。意识到这种抑制作用以后,政府往往将成为提供有效制度供给的“第一行动集团”。制度合法性基础的获得,与政府的政策支持分不开,也与高科技新创企业群体本身的发展壮大分不开。

1991―2007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54个高新区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各地区高科技创业提供了制度合法性基础,逐渐发展成为高科技创业发展的原动力。国家的政策支持不仅对于一个地方高科技创业制度基础的产生具有先决的作用,而且也是制度获得合法性基础的重要因素。这在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进程中,具有许多生动的体现,政府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便是一个例子。

在政府政策以外,高科技新创企业群体本身也是高科技创业发展的合法性来源之一。高科技创业的知识专有性本身很可能构成其谋求合法性的障碍,个体难以成为种群的时候,产业生态就很难真正立起来。当模仿盛行之时,很可能的情况是这种创新开始得到了认可,有利于建立制度的合法性。毕竟,制度更多时候是一个群体的概念。

本文将讨论制度合法性基础与高科技创业的关系。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对高科技创业研究的创新性,不局限于理论探讨,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采用政府和产业本身两个维度的制度合法性指标,衡量其与高科技创业的关系。(2)本文的研究成果可望为制度合法性基础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实证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制度合法性的政策基础与高科技创业

当意识到制度缺失对高科技创业的抑制作用后,政府将成为提供有效制度供给的“第一行动集团”。本文认为,政府对高科技创业的发展施加干预有以下理论依据。首先,高科技创业涉及的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纯粹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无法解决外部性问题,这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制度保障[1]。创业家私人付出的技术创新成本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得到充分的补偿,以致缺乏参与此类活动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通过直接参与或变革相应的制度加以解决,这就表现为高科技创业建立合法性基础,以激励企业家在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行为。

在以往的经济学假设为主要基础的相关研究中,新创企业的生存被认为是取决于他们的生产(过程、技术等)和组织设计的效率、创业者自身对特定机会的感知和警觉(entrepreneurandaltertness),以及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偏好等。但是,“无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还是基于奥地利学派的讨论,他们所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创业活动的社会嵌入性(socialembeddedness)。高科技新创企业尽管在技术上优势显著,但是却往往由于某些非技术性或非效率性的因素而难以满足企业家的创业预期,最终抑制了企业的创业行为”[2]。以往创业研究的这种“非社会化的”经济学假设[3]实际上极大地忽略了创业和创新价值的社会决定因素,即在多大程度上既存的制度安排以及在特定制度背景下业已制度化的价值观(value)、规范(norm)和认知(cognition)能够理解或接受一种创新或创业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何种反应,也就构成了创业活动所谓合法性(legitimacy)问题。Zimmerman和Zeitz则突破了合法性与新企业生存关系的认识,指出合法性不仅有助于新企业克服生存门槛,也是其成长的重要途径,合法性是一种资源。新企业面临决定它们能否生存与成长的“合法性门槛”。“跨越合法性门槛,新企业将顺利地整合资源,实现成长。当不能克服合法性门槛时,新企业最终将因为缺乏制度支持而衰落甚至死亡。因此从合法性视角,新企业成长过程是一个根据制度选择合法化战略,获得管制、规范、认知和行业合法性,整合资源,跨越合法性门槛的过程”[4]。

同时,高科技创业合法性问题的产生有其内生性,是由创业活动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和创新性在构成创业机会的同时,也通过预期因素、报酬因素等企业家微观机制构成了创业合法性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源。众多研究中,信息不对称和信念异质性被视为创业利润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构成了创业机会存在的前提条件[5]。然而,这些研究所忽略的一点是,在另一方面,正是这种信息不对称和信念异质性往往构成了创业活动合法性的内在障碍,表现为高科技创业家尽管拥有技术,尽管也具有创业动机,但对创业行为持有观望态度。

从政治制度约束来看,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以来的发展历程就充分显示了政治合法性对于在转型背景下的企业发展的显著影响,在经历了各种表述如“允许”、“鼓励”、“必要补充”、“重要组成”之后,国家对私营经济的态度在各种文件中体现了逐步肯定的渐进式特征,高技术创业的相关政策的制订沿着制度变迁的路径进一步展开。随后一系列有关企业的法规出台,进一步给私营企业群体创造发展空间),这实际上正构成了民营经济不断实现其自身政治合法性的过程。从高科技创业制度变迁的历程来看,政府对高科技创业首次明确的政策颁布,以及高科技园区的批准建立就成为为高科技创业发展建立了制度合法性基础。中央政府为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以及高科技创业及产业的发展,实施火炬计划,提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地方政府随即响应纷纷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央政府之后又从各地高新开发区中选择一批成立为部级高新开发区,实施更多政策优惠,各地在中央组合政策的大原则下,陆续制定和实施各自的支持高科技创业和创新的办法。1991―2007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54个高新区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各地区高科技创业提供了制度合法性基础,逐渐发展成为高科技创业发展的原动力。

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高科技创业的制度合法性基础(部级高新区)确立时间越早的地区,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越明显。

2.制度合法性的产业基础与高科技创业

高科技新创企业群体本身也是高科技创业发展的合法性来源之一。高科技创业的知识专有性和难以模仿性在构成机会和优势的同时也构成了谋求合法性的障碍。一方面,专有性和难以模仿性可能阻碍更多的群体参与以及采取集体行动。模仿实际上代表了对某一创新的认可[6],模仿者的增多有助于创新在市场中合法性的确立。特别是当市场具有网络外部性时,相关的模仿反而有助于对某一创新活动认知群体的扩大以及认知水平的提升,进而带来认知合法性的提升[7]。根据种群生态理论(PopulationEcology),在群体发展的最初阶段(例如在一个新产业中),由于缺乏可以学习的经验以及环境的认可,组织往往面临着很高的失败率,组织间的相互学习模仿有助于产业相关知识的扩散和经验的汲取,从而提升新组织生存的机会[8],种群密度的提升则意味着整个群体的合法性的提升,进而从整体上降低每一个体组织生存的风险[9]。

种群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这里所讲的企业种群指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多个企业在某一空间的集合,是企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内核或者说是集聚胚[10]。主要表现为新企业的数量和员工数量的大幅增加和集群企业对周围环境变化的不断自我调整。企业种群也就是同一产业的对外扩散和传播过程,企业种群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从环境中取得资金、人才及技术资源时,区域内同类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空间范围不断扩大[10]。随着个别人或个别企业成功的示范作用的加强,市场容量的增大,不断有新的创业者加入,有的是外地同行企业的入驻,更多的是本地创业者的加入,具有多样化紧密产业关联的企业总数目的不断增加,最终突破小数目条件约束而形成企业集群的雏形[11]。进一步地,创业群体通过形成创业文化作用于地区创业水平。Fritsch和Mueller[12]检验了创新水平和创业环境是导致德国地区创业率差异的主要因素,引导创新和创业氛围可以作为正确的政策行为进行实施,促进地区创业;他们还根据建立的面板数据得出地区创业水平特别是长期而言有明显路径依赖的结论。

因此,高科技新创企业群体的扩大也会作为一种合法性基础,促进高科技创业的进一步发展。但仔细分析部级高新区与高科技新创企业群体这两类合法性来源,不难发现部级高新区依然是最初始的合法性基础,而高科技企业群体这一合法性基础的出现有赖于部级高新区这一合法性基础的出现,高科技企业群体在很大程度体现了制度合法性基础的影响范围,但高科技企业群体的合法性基础则在后续的时间段为高科技创业的发展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高科技创业的制度合法性基础(高科技企业群体规模)的影响范围越大,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越明显。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国家认定的高科技企业数量已经占到全部的81%―95%,所以,在实证检验中,分析各地区高科技创业情况时,用高新区的高科技企业数据进行替代基本上是可靠的[13]。

本文所使用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统计样本以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对象,包括除掉宁夏、青海、和港澳台之外的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重庆包括在四川内。这27个省区市的共同特点是均设有数量不等的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样本选取以年度为时间单位,时间范围从1995―2006年。因此统计样本量为27个,观测值为324个。

2.主要变量与模型设定

(1)刻画高科技创业的有关变量

首先,高科技企业数目。Kreft和Sobel[14]指出,对于创业者进入活动水平最好的反映是企业数量,特别是个人所有企业。在关于创业活动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大多都选择了企业数量作为测度指标。李新春等[13]就以企业数量作为被影响变量来测量高科技创业水平。在本文的研究中包含着时间序列方面的数据,因此本文也选用企业数量作为测度指标,

其次,高科技企业雇用人员数目。创业活动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也在于它能够大量吸纳社会劳动力,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Bosma等[15]指出创业者所创造的就业是其社会绩效表现的一个方面。与企业数量情况相类似,一些实证研究直接使用雇员数量指标。因此,本文的第二个因变量即是高科技企业雇佣人员数。

再次,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性收入。李新春等[13]以总产值作为发展衡量指标。高科技企业的收入构成与一般企业不尽一致,既有技术性收入,又有销售收入。技术性收入更能体现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性和价值。据此,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因变量――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性收入。

(2)刻画制度合法性的有关变量

首先,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部级高科技园区的批准建立是高科技创业发展的制度合法性基础,预计一个地区内部级高新区确立的时间对该地区高科技创业有重要影响。具体做法就是,对于非直辖市的省份,对其赋值为该年度该省区所拥有的部级高新区数目;对于直辖市,对其赋值为该年度该省区所拥有的部级高新区数目的基础上乘以三(这与Démurger[16];李新春等[13]的方法相似)。构造的这一制度合法性指标能够反映出高新区数量增加对省市地区的影响,并考虑到直辖市的特殊优势。

其次,高科技新创企业群体本身也是高科技创业发展的合法性来源之一。对于这一制度合法性指标,基于种群理论研究的多数文献一致,用前一年度高科技企业数目来进行刻画,但为了避免数值过大,取对数形式进行分析。

(3)控制变量

根据模型要求,本文设置了相应的控制变量:

首先,资源禀赋,即地区科技活动人员人数占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重。

其次,经济外向度,用进出口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之和占该地区GDP的比重来表示。

再次,人文环境,采用地区大专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来衡量这一非正式制度变量。

最后,创业企业的组织网络环境,并用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机构等科研经费中企业资金的比重来衡量。

根据研究假设及变量,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分别构造如下模型检验制度合法性基础对高科技创业的影响: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图11995―2006年间不同区域间的高科技创业趋势变动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将中国各地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分别计算它们从1995―2006年各年的高科技创业水平,发现在过去的12年中,中西部地区的高科技创业增长相对缓慢,三大区域创业水平差距不断地在扩大,东部地区的高科技企业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

我们也从变异系数的角度来说明我国高科技创业地区差异的变动趋势。中国地区之间的高科技创业差距在20世纪末显著扩大。图1显示来自两组不同样本的各省高科技企业数目的变异系数(CV)。第一组样本包括1995―2006年期间所有27个省市的高科技企业数目。第二组样本在第一组样本的基础上去除了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第二组的高科技创业的地区差距比第一组相对要小,且自2000―2006年之间没有显著上升趋势。这两个差别表明,三大直辖市的高科技创业始终比其它省份显著活跃,它们与其他省市的地区差异在2000年之后显著扩大。这一结果也间接地说明,高科技创业的地区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东部地区与其他区域间的差异所解释。

图1反映中国省份地区高科技企业数的变异系数(1995―2006年)

2.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分析了各个主要变量的相关性,见表3的相关性矩阵。在相关性分析中发现,衡量制度合法性基础的两个指标的相关性较高,这提醒我们在回归分析需要避免两个指标同时引入回归模型造成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我们对制度合法性对高科技创业发展的影响做回归分析。经过沃尔德F检验、LM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以高科技企业的数目、员工数和技术性收入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见表4所示。

表5显示了制度合法性对高科技创业产生影响的回归结果。我们分别以高科技企业的数目、雇用员工数和技术性收入建立回归模型,以体现实证分析的稳健性。其中,我们分别将衡量制度合法性的两个指标即部级高新区的确立时间、高科技企业群体规模,依次引入回归模型;模型3、模型6和模型9是将制度合法性的两个衡量指标都引入回归方程的全模型。无论是以高科技企业的数目、雇用员工数、技术性收入中的任何一个作为因变量,高科技企业群体规模对高科技创业的促进作用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不同的是,部级高新区的制度合法性信号对高科技企业数目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对高科技企业员工规模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对高科技企业技术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部级高新区的示范信号更多地局限在对高科技创业规模而非产出的激励上。但总体而言,该部分的实证结果很好地支持了制度合法性对地区高科技创业水平的激励作用。具体而言,高科技创业的制度合法性基础(部级高新区)确立时间越早的地区,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越明显,这支持了H1的成立;高科技创业的制度合法性基础(高科技企业群体规模)的影响范围越大,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越明显,这支持了H2的成立。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看到:(1)高科技创业的制度合法性基础(部级高新区)确立时间越早的地区,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越明显;(2)高科技创业的制度合法性基础(高科技企业群体规模)的影响范围越大,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越明显。可见不仅在理论上制度合法性基础能够促进高科技创业的发展,而且实证研究也能够得到一致的结论。这也从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了制度合法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参考文献:

[1]张小蒂.美国创业投资业成功运作的主要因素及启示[J].金融研究,1999,(9):75-79.

[2]张玉利,杜国臣.创业的合法性悖论[J].科技与经济,2007,(10):47-58.

[3]Granovetter,M.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ProblemofEmbeddednes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5,91(3):481-510.

[4]Zimmerman,M.A.,Zeitz,G.J.BeyondSurvival:AchievingNewVentureGrowthbyBuildingLegitimacy[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2,27(3):414-431.

[5]Delmar,F.,Shane,S.LegitimatingFirst:OrganizingActivitiesandtheSurvivalofNewVentures[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4,19(3):385-410.

[6]Tsang,E.W.K.InSearchofLegitimacy:ThePrivateEntrepreneurinChina[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1996,21(1):21-30.

[7]Guiheux,G.ThePolitical“Participation”ofEntrepreneurs:ChallengeorOpportunityfortheChineseCommunistParty?[J].SocialResearch,2005,73(1):219-244.

[6]Rogers,E.M.DifusionofInnovation[M].NewYork:FreePress,1994.

[7]Conner,K.R.AHistoricalComparisonofResource-basedTheoryandFiveSchoolsofThoughtwithinIndustrialOrganizationEconomics:DoWeHaveaNewTheoryoftheFirm?[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1):121-154.

[8]Parkhe,A.InterfirmDiversity,OrganizationalLearning,LongevityinGlobalAlliance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91,(22):579-601.

[9]Hannan,M.T.,Carro1,G.R.DynamicsofOrganizationalPopulations:Density,Legitimation,andCompeti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

[10]喻卫斌,叶祥松.产业集群的组织特性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学家,2005,(2):125-128.

[11]杨静文,朱宪辰,冯俊文.创业机制在企业集群发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5):8-10.

[12]Fritsch,M.,Mueller,P.ThePersistenceofRegionalNewBusinessFormation-activityoverTime:AssessingthePotentialofPolicyPromotionPrograms[J].JournalofEvolutionaryEconomics,2007,17(3):299-315.

[13]李新春,宋宇,蒋年云.高科技创业的地区差异[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7-30.

[14]Kreft,S.F.,Sobel,R.S.PublicPolicy,Entrepreneurship,andEconomicGrowth[J].CatoJournal,2005,25(3):595-616.

科技创新的论据范文

关键词:无损检测技术;创新型实验课程;人才培养;鸡蛋新鲜度

如何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1G3].为了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探索各种举措,借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进本科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是高校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4G6].通过小班教学、分组实践以及团队合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潜能.相比其他工科高校,农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培养的复杂性[7].无损检测技术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其研究方法和手段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在无损检测技术课程中引入创新型实验项目是我院在探索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次改革.我院无损检测技术这门课,以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在不破坏检测对象的前提下,利用力学特性、光学特性、图像特性以及电特性技术,借助计算机原理、传感检测技术、化学计量学等手段,对其外观指标和内部品质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8G10].该课程属于多学科交叉课程,涉及到物理、化学、数学以及计算机等学科知识,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理论功底以及数据处理能力.本文结合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无损检测技术课程的开展实际,探索创新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1无损检测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院针对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特别开设无损检测技术这门专业必修课,为学生今后从事质检等相关工作奠定理论基础.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损检测技术受到各领域的重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门课的开设,不仅让本科生对无损检测概念有深入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新型光学无损检测技术的介绍,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开设的实验课程让部分后期从事研究的学生提前了解无损检测技术流程、掌握无损检测技术的测试仪器和数据分析工具.针对这门课程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必须结合理论课和实验教学并行,否则单纯依靠教师讲授理论,学生只能凭空想象检测仪器和检测手段,不足以完全理解和熟练掌握知识点;针对具体单元或者对象,配合一定的实验教学来探索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概念、熟练掌握无损检测技术操作流程及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因此,实验教学是无损检测技术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具有知识、能力、技能等综合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11].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创新型思维和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农产品质量检测类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实验观念以及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让学生懂得任何探索研究和学术成就都离不开严谨端正的实验态度以及分工合作的实验精神.目前,我院无损检测技术实验课程存在如下问题:(1)条件有限,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要按照实验讲义分步操作,获取结果提交实验报告.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达不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2)无损检测技术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没有完整具体案例,对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效果不明显.(3)学生人数较多,仪器设备有限,学生普遍觉得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训练.(4)其他学院如信息学院,部分学生对无损检测技术感兴趣,但是没有办法选修.针对上述现状,有必要进行无损检测技术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无损检测技术创新型实验课程

如何改革现有无损检测技术实验教学模式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关键在于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型实验教学重要特点是实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因此,针对我院无损检测技术实验课程存在问题,提出创新型实验课程项目,旨在探索本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潜在动力和兴趣,提升本科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借助学校创新型实验教学改革平台,以鸡蛋为具体研究对象,面向全校大二以上的本科生,开设无损检测技术创新型实验课程.总共32个学时,限定30人以内规模.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对无损检测技术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2.1样品采集

实验前一天,从湖北省武汉市九峰鸡场购入刚出生鸡蛋400枚,分为AB两组用于后期实验.其中A组为实验组:A1,A2,􀆺􀆺,An;B组为对照组:B1,B2,􀆺􀆺,Bn,将标好号的新鲜鸡蛋放入温度为20℃恒温箱.实验周期为5周,每隔一周采集一次实验数据.

2.2课程内容

无损检测技术创新型实验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2个部分.

2.2.1理论课程

理论课程安排在实践课程开设前两周,主要让学生了解无损检测技术以及相应仪器原理和使用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无损检测技术概念、原理等理论性知识,以及实验涉及到的近红外光谱仪和视觉检测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数据采集及处理分析.最后,强调实验过程中态度严谨性,以及操作时要遵守的仪器操作规程.

2.2.2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是主体,包括“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鸡蛋新鲜度快速无损检测”及“基于视觉技术的鸡蛋新鲜度无损检测”2个部分,旨在让学生从不同传感技术以及检测手段方面体验检测同一目标的差异性.实验分别在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的近红外光谱仪(AntarisII,美国)以及农产品检测及装备研制团队研制的鸡蛋视觉检测生产线上进行.尤其是“基于视觉技术的鸡蛋新鲜度无损检测”实验,不仅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采集视觉数据,而且可以直观看到整条生产线中其他机构,如分选等如何动作,进一步加深对无损检测技术的认识.实验开始前,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方案、数据采集以及后期数据处理的分工.整个实验历时5周,小组成员需分工完成鸡蛋理化参数测定、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以及动态图像数据采集.根据前期采集实验数据,后期合作完成新鲜度指标的计算、图像数据分析与处理及近红外光谱数据定量和定性模型的建立,最终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具体数据采集实验过程如下:实验中学生分成5组,每组5~6人.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实验,前4周分别从恒温箱中将B组鸡蛋取出,分工采集近红外光谱和视觉图像数据,然后重新放入恒温箱保存;第5周重复前4周的近红外光谱和视觉数据采集工作,等到数据采集完毕,用天平测量蛋重,用游标卡尺重复3次测量其蛋白高度,做好记录.其余4组为实验组,每组每次从恒温箱中分别取18个A组鸡蛋采集近红外光谱和视觉数据、测量蛋重及蛋白高度等理化参数,做好记录,便于后期新鲜度指标(哈夫值)的计算.整个实验过程中,无论是实验前准备工作、实验中步骤操作以及实验后结果分析,始终要求学生保有严谨端正的实验态度和作风:一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二是减少人为等主观因素对实验的干扰,能够获取更客观的数据,便于后期数据分析,更好探明新鲜度指标变化引起的光谱和图像变化表征,进一步探索其机理.

2.3考核方式

和理论课程的结果考核不同,实验课程的过程考核至关重要.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操作过程.因此,在无损检测技术创新型课程实验教学环节,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整个课程采取结果性与过程性考核结合的评价方法.过程考核中,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方法、技能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能否正确使用无损检测实验仪器,是否具备根据无损检测要求选择检测仪器、检测方法的能力,实验时的态度是否端正严谨,实验中的分工合作是否合理,以及实验记录是否真实有效,占考核成绩60%;结果考核中,主要考核学生是否顺利完成实验、数据分析以及建模是否正确、实验报告是否翔实完整,占考核成绩40%.

3结语

以无损检测技术课程为例,开展创新型实验课程研究,探索本科生创新思维培养模式.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创新型实验课程的顺利实施,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今后,更应该不断地探索、总结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香婷.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9):19G22.

[2]贾永兴,杨宇,薛红.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8):79G80.

[3]李小川,黄痒永,田萌.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3):64G66.

[4]卢秀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5(1):40G42.

[5]夏曦中,彭方,车婧,等.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探索: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12):2525G2529.

[6]孙天昊,杨梦宁,王茜,等.基于实验项目的开放创新型实验管理系统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8):227G230.

[7]高云,宗望远,黎煊,等.谈农业院校工科开放实验室的特色与实践[J].湖北农机化,2016(3):12G13.

[8]石吉勇,邹小波,赵杰文.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5):8821G8822.

[9]胡晓苹,张伟敏.«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热带农业工程,2015,39(3):77G79.

[10]唐东林.«无损检测»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254G255.

[11]留岚兰.实验课程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23G125.

科技创新的论据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模糊数学;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模糊数学方法;区域创新能力;德尔菲法;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6-0132-04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程度的加快,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和低廉劳动力成本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世界各国纷纷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国家的战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很多国家或地区实现良性发展的战略选择[1]。如何科学地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地定位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地区资源配置,采用适合的科技创新战略,为当前国家或区域创新发展和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实际意义[2]。

在国外评价科技创新能力可以追朔到1957年罗伯特·索洛《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一书提出一种计算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的,利用此法证明1909—1949年间美国制造业总产出中约有88%归功于技术进步。在国内评价科技创新能力可以追朔到1985年国家实施首次我国科技普查。我们经过对近10年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目前流行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有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神经网络法、灰色理论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可拓理论法、绩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测量值不可能十分精确,是一个估计值,所以无论哪一个评价方法都有局限性,只能从中选优,尽可能地做到精确,因此,经过我们分析只有模糊数学方法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值,其他方法参与评价者主观因素太多,影响测度值的精确性。吕震国[3]运用组合主客观赋值法确立模糊一致矩阵,以及距优平方和法共同确定权重,建立综合评判矩阵,计算科技创新能力最终测度值。唐炎钊[4]通过对因素集的分层划分,扩展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下一层的评价结果数值是上一层的输入数值,层层递进,直到计算出第一层指标的数值为止,求出最终评价测度值。李俊、张嘉瑜、何刚[5]提出模糊层次分析法,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来刻画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并将该思想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计算得出科技创新能力的测度值。王亚伟、韩珂[6]依据模糊数学理论,构造了一种改进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改进后的模型,权重依靠单因素评判矩阵确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重不易确定的问题,也简化了评价方法,其最终测度值的客观性显著增加。

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可靠性分析和德尔菲法,尽可能利用现实统计数据,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分析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在周边八省市的排名和地位,以及相比较下各个方面的差距。

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如何选取科学、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首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如果要评价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仅仅采用一个指标或几个不关联的指标,其评价结果肯定会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但是,如果选取的评价指标过多,势必造成数据收集难,评价方法复杂,评价过程难以控制,评价结果容易出现偏差,达不到评价的预期目的。因此,本文在选取评价指标时,依据统计学原理,遵循如下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动态连续性原则。

对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本文采用了中国科技统计信息中心的科技创新的统计指标体系。为了简化统计分析的难度,没有利用其设立的33个三级指标。同时,参考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和同行专家的指标选取方法,选择了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5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指标体系见表1。

根据我们选取的指标体系应用可信度分析方法,利用SPSS18.0软件,对2011年八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发现我们选取的指标体系能够反映研究对象的数据结构关系,可以保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在SPSS18.0软件中可信度又称为可靠性,定义为统计测量的响应中可变性的比例。Cronbach’salpha是一种可信度测量,alpha的值是统计测量可信度的下限。其计算公式:

如果指标变量都是相等的,那么Cronbach’salpha的计算公式可以简化为如下关系式:

根据上面的统计理论公式,利用SPSS18.0软件,把12项二级指标的实际数据录入软件,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见表2):

Cronbach'salpha是检验可信度的一种方法,由李·科隆巴赫在1951年提出,是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最常使用的可信度分析方法。一般来说,该系数愈高,可信度愈高。在基础研究中,可信度至少应达到0.80才可接受,在探索性研究中,信度只要达到0.70就可接受,介于0.70~0.98均属高可信度,而低于0.35则为低可信度,用于检验的数据或指标不可用。由表2得知,未标准化指标项的Cronbach’sAlpha值是0.919,数据的可信度较高,标准化指标项的Cronbach’sAlpha值是0.921,数据的可信度更高,因此,我们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水平。

三、科技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确定评价因素层次

因素集U分为二层:U={u1,u2,u3,u4,u5};其中u1={x1,x2,x3};u2={x4,x5};u3={x6,x7};u4={x8,x9};u5={x10,x11,x12}

(二)求指标隶属度矩阵

利用隶属度函数对所有对象的指标值进行运算,把指标值转换成评判矩阵的特征值。其公式为:

于是,按照上述方法可将指标特征值转化为判断矩阵:

R=r11r12…r1mr21r22…r2m…………rn1rn2…rnm

矩阵中,0≤rij≤1,rij越大,表明第j个备选对象的第i个指标评价越优,rij越小,表明第j个备选对象的第i个指标评价越差。

(三)确定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是各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的度量,指标权重确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指标权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观赋权法,另一种是客观赋权法。本文运用主观赋值法中的德尔菲法,经过多轮对相关专家的咨询调查,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其中计算求得一级指标U的权重向量为w={w1,w2,w3,w4,w5}=(0.20,0.25,0.18,0.22,0.15);二级指标的权重向量为wu1=(0.4,0.3,0.3);wu2=(0.5,0.5);wu3=(0.6,0.4);wu4=(0.5,0.5);wu5=(0.4,0.3,0.3)。

(四)构建评价模型

利用已经确定的权重向量W与判断矩阵R,即可定义模糊合成运算模型:

B=W·R={w1,w2,…,wn}r11r12…r1mr21r22…r2m…………rn1rn2…rnm=(b1,b2,…,bm)

四、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

利用上述建立的科技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取了河北省及周边八个省市2011年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有关,进行河北省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

(一)一级综合评价

依据表3的数据,利用隶属度函数对所有对象的指标值进行运算,把指标值转换成评判矩阵的特征值,组成u1的单因素评判矩阵Ru1为:

Ru1=0.137510.78470.364400.46240.57030.72750.207510.42000.254700.04560.10630.11480.46640.957010.365300.20150.55820.3800

然后,利用前面确定的权重向量W与单因素评判矩阵定义的模糊合成运算模型B=W·R,可以计算出:

Bu1=wu1×Ru1=(0.25720.98710.73990.331800.25910.42750.4394)

同理,可以计算出如下评价结果:

Bu2=(0.33000.50000.72650.74780.35190.56780.61570.2885)

Bu3=(0.124310.66890.20480.10130.13810.48170.0856)

Bu4=(0.32260.85530.93870.57780.33000.04430.43230.3435)

Bu5=(0.51020.844110.77110.15520.24940.56130.3381)

(二)二级综合评价

把上述一级综合评价得到的单因素评判值构成科技创新能力U的综合评判矩阵R为:

利用前面计算求得一级指标U的权重向量w,可以求得科技创新能力总的综合评价结果B为:

B=W·R=(0.30380.81720.80650.53300.20220.26580.50540.3017)

由此结果可知各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小,河北是0.3038,北京是0.8172,天津是0.8065,山东是0.5330,河南是0.2022,山西是0.2658,辽宁是0.5054,内蒙古是0.3017。河北省在周边八省市中排名第5名,比北京、天津、山东、辽宁相差很远,与内蒙古、山西、河南相差不多。

五、结论

从计算的结果来看,河北省的科技进步环境在周边8省市中排名倒数第一,科技投入排名倒数第二,科技活动产出排名倒数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倒数第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排名倒数第四。所以,河北省今后应该大力培养科技人力资源,增加财力、物力投入,积极发展科技中介组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加强科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国内外已有一些相关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主观划定评价等级组成评价集,存在的主观成分比较多,一旦划定的评价集不科学、不合实际情况,就会造成评价结果严重失真。本文构造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以现实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数学变换,进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因此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同时,该模型简单明了,便于操作计算,没有误差。本文构建的科技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的结果与2012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因此,该模型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蒋兴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64-68.

[2]陶化冶,张鑫,张岩,隋金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拓综合评价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257-260.

[3]吕震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4]唐炎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1,(5):25-30.

[5]李俊,张嘉瑜,何刚.基于OWA的TOPSIS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112-114.

[6]王亚伟,韩珂.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119-124.

  • 下一篇:足球战术训练方法范例(3篇)
    上一篇:文化旅游分析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文化旅游分析范例(3篇)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一、文化旅游城镇化概念的提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跃入历史新时期。工商业经济产业的发展促使部分投资产业集中在农村,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

      daniel 0 2025-08-29 14:57:45

    2. 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范例(3篇)

      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范文篇1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积极影响从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的角度来说,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平衡、..

      daniel 0 2025-08-29 14:56:43

    3. 武术文化范例(3篇)

      武术文化范文关键词:武术教育;文化传承;内涵;价值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099—04Abstract:Withthemethodsofliteraturereview,expertinterviewand..

      daniel 0 2025-08-29 14:55:48

    4.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例(3篇)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以上..

      daniel 0 2025-08-29 14:54:56

    5.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例(3篇)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一、制造业服务化的原因制造业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内容的丰富。服务增值的经营方式,成为企..

      daniel 0 2025-08-29 14:54:06

    6. 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应用范例(3篇)

      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应用范文【关键词】商业智能企业信息化竞争力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已掀起信息化的浪潮,信息化的层次也在不断演进,从MRP,MRPII,ERP到CRM,..

      daniel 0 2025-08-29 14:53:03

    7. 理疗知识点范例(3篇)

      理疗知识点范文医疗改革和医院创新绩效提升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医疗资源受众公平性和医院创新服务水平有待提高[1]。伴..

      daniel 0 2025-08-28 14:59:44

    8. 理疗医生工作计划范例(3篇)

      理疗医生工作计划范文为加快推进我省生育保险制度建设,规范生育保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daniel 0 2025-08-28 14:58:52

    9.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8-29

    10.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