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的概念范例(12篇)
基础医学的概念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概论;学生为中心;布鲁姆目标分类法;正确引导
医学概论课程是为我校非医学但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考试(部分专业考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非医学专业学生可以形成对医学知识体系整体性的、简明扼要的认识,为将来的本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定医学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医学知识的博大深奥以及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本文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探讨医学概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两个问题,希望能为医学概论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开一扇窗户。
1.医学概论不同于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新课程,在我校本科教学活动中占重要地位
医学概论是在基础医学概论基础上整合临床医学概论而形成的,其概要介绍了物质代谢、机体结构功能、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融会贯通了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各个学科、廓清了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坚持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主线[1],从正常功能到病理生理机制再到临床表现及常规治疗等方面重组,融合了基础医学课程及外科学、内科学、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的内容;医学知识相互渗透,体系高度融合,但同时具有知识量博大、重点难点众多的特点。
目前,国内各大医学类院校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广泛开展了基础医学概论的授课,例如西安医学院、潍坊医学院、贵阳医学院、牡丹江医学院等;针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1]构建与实践以及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探讨持续进行[2];我校也曾对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过探讨和总结[1],作为资深教授,他们普遍认为在整合优化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专业针对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走出基础医学概论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但是融合临床医学概论后,这些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随着临床医学知识量的增多原有问题矛盾更加突出。
2.问题一:知识层面不对等,课堂交流“障碍”重重;基于“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应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的教学模式效果较好
医学概论在我校的开课学期是大一下学期及大二的上学期,针对的是刚升入大学的不久的高中生。学生对医学知识甚至是医学常识的了解太少,教学过程经常是用学生不明白的词汇在讲解另外一个专业词汇,而学生的反应甚微,课堂提问经常面面相觑。长期以往学生的兴趣降低、听课主动性下降,课堂上缺乏有效的交流,而学生的课堂反应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面对兴趣低下的学生,教师的授课积极性继而下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晦涩的知识、应付考试、背离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初衷。调查报告和座谈均发现大部分学生开课伊始是抱着极大的兴趣走进课堂,调查分析报告结果显示44.6%的学生对本门课程有兴趣,其中卫生信息化专业的学生对本门课程感兴趣的比例超过65%;但随着课程的深入、知识量的加大,兴趣逐渐下降,而不懂的知识越多,兴趣越低,甚至有的学生在听课一段时间之后拒绝听讲。这说明学生对医学并不缺乏兴趣,而是对众多不懂的词汇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布鲁姆分类法”[3],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调查问卷显示半数以上的同学认可以“布鲁姆分类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改革。例如,炎症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一章节是非常枯燥的,以往学生主要是依靠死记硬背;根据布鲁姆的分类法,将应用提到重要的位置,在授课的时候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我们给大家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每个人都曾经在胳膊或腿上碰伤出乌青,提示大家回想有碰伤的颜色变化,先乌青再青黄最后消失,变黄色说明快要恢复了,为什么呢?这就是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之后,将红细胞代谢产生的含铁血黄素,含铁血黄色呈现黄色,说明这个阶段就是组织创伤的后期,待黄色消失说明淤血被清除,创伤恢复。同时,诱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人创伤之后恢复较快,有的人创伤之后恢复的慢。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甚至直点头表示认同;既认知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又理解了人体的免疫系统的作用,还将知识应用到解释日常生活实践中。
3.问题二:学生背景复杂、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方法不得当;授课伊始的正确引导很重要
我校非医学专业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有的理科学生认为医学就是高中生物,没有再次学习的必要;有的文科同学认为医学比政治都难背,学习医学概论还不如学习马哲。学生对医学概论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错误观点源于学生对本课程的性质不了解,在医学的定位上存在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在初次授课的时候将医学概论与高中生物以及文史哲课程进行充分的比较,在开学伊始就给学生一个准确的定位,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哪些知识是要点、考试如何进行等等。除此之外,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目的了解的不透彻,调查分析报告结果显示将近30%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了解。学校开设医学概论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前能认知、理解医学知识,在就业后能应用相关知识,成为具有医药卫生知识背景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是简单的应付考试,凑学分,这同样要求教师在上课初始将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充分展示给学生。学生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的错误把握导致学习方法不得当,掌握知识时要么死板教条、死记硬背、过分注意某些小知识点的记忆,忽略整体把握,要么对某些重要知识点含混不清。例如W生在学习CPR的操作要点的时候过分忽略细节,知识仅停留在嘴对嘴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上,而具体何时进行CPR、具体怎样实施却缺乏正确的记忆,无法独立完成;课堂询问学生是否会CPR,半数学生表示可以完成;抽查发现学生不知道按压位置、手型错误、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次数记不清等等问题。如果教师在开课伊始将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分析明白,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学习目标,在知识的掌握上就更有侧重点。
总之,由于医学概论授课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全面在掌握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授课思维,将生活实践充分融入课堂,即将应用作为最终培养目标,做好学生的正确引导工作,才能准确抓住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胃口”,从而达到满意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昌洙,刘卫东.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6C77.
基础医学的概念范文篇2
关键词:中医药;语言系统;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本体
中医药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概念和术语。朝代更迭、语言变迁、地域差异、学科融合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中医药学术语体系变得极为复杂。针对中医药文本中大量存在的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等现象,中医药工作者往往无法做出正确判断。通过建立一个完整、准确的语言系统,能够有效处理词义模糊、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复杂的语言现象,可以解决长期困扰中医药信息化领域的术语使用不规范、术语组织不系统、信息检索效能低下等问题。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信息所”)联合全国13家中医药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2002年开始研制中医药学语言系统(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anguagesystem,TCMLS)。本文回顾了TCMLS的发展历程,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为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研究、编制和使用人员提供参考。
1概述
TCMLS原名为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它是参照统一医学语言系统(LMLS),根据中医药领域的语言特点及学科体系特色,采用本体(ontology)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研制而成的大型术语系统。其目的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规范化的中医药术语体系,从而支持中医药信息资源的合理组织和有效检索。
TCMLS主要包括语义网络(semanticnetwork)和基础词库两大部分。其中,语义网络定义了中医药领域最基本的语义类型(semantictype)和语义关系(semanticrelation),构成TCMLS的顶层框架。基础词库则以概念为单位对中医药术语进行系统梳理和准确诠释,建立科学合理的概念分类体系以及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经过10余年的研发,TCMLS的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建立了成熟的术语采集系统;组建了由300多名专家组成的术语加工团队;收录了约12万个概念、30万个术语和127万条语义关系,涵盖了中医药学科体系及与之相关的生物、化工、哲学等学科的专业术语,在文献检索、文本挖掘、术语集成等方面得到了实际应用。
2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发展历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本体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知识获取、知识管理和信息检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UMLS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本体,它集合了来自100多个词表中的100多万个概念,用于提高计算机“理解”医学信息的能力,促进医学信息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注意到UMLS在医学领域取得的成功,中医药工作者开始考虑将本体技术引入中医药领域,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导且遵循中医药发展思路,研发基于本体的大型术语系统。2002年,信息所联合全国13家单位正式启动了TCMLS的建设工作。TCMLS从建立之初到目前为止,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2.1建设初始阶段(2002―2005年)
在建设初期,尹爱宁等提出了建立TCMLS的方法学,制定了TCMLS的技术标准。ZhouXZ等则从信息技术角度提出了TCMLS的技术方案。这些研究为TCMLS的建设给出了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为其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阶段,各单位加工人员采用单机版的Protege软件分别加工各自的部分,再由信息所统一汇总。这一加工模式促成了多单位数百人协同共建,但所加工的数据难免有所重复和矛盾。
2.2迅速成长阶段(2005―2009年)
从2005年开始,基于万维网(Web)的加工平台成功部署并投入使用。各单位加工人员得以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协同共建,免去了数据汇总的环节。基于网络的协作方式显著提升了加工效率,使TCMLS的规模得以迅速增长。但加工人员的主观性和专业水平差异等因素造成TCMLS的数据存在很多质量问题,因此数据质量保证和数据清洗技术成为研究重点之一。在系统建设的同时,学者们也针对系统设计和架构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研讨,提出了一系列调整和改进方案。
2.3稳定发展阶段(2009―2014年)
经过上一阶段的大规模数据加工,TCMLS已收集了现代中医药文献中出现的大部分概念和术语,其数据增量开始逐年放缓。在2009年,信息所与维思比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合作,在成熟的商业软件的基础上,搭建了更为稳定的网络加工平台。在完成平台改造和数据清洗等工作之后,TCMLS系统的数据质量得以显著提升。随着TCMLS的发展成熟,其在文献检索、文本挖掘、术语集成等诸多方面的应用研究渐趋活跃。TCMLS的设计理念和成功经验,也在中医古籍语言系统、传统针灸知识体系语义网络等系统的建设中得以推广。
3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相关研究
中医药术语系统具有鲜明的语言、文化和学科特色,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可以照搬。在TCMLS的建设中,从中医药特点和需求出发,开展了许多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下面从方法学研究、标准化研究、分析与评价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
3.1方法学研究
学者们针对TCMLS的建设,开展了系统性的方法学研究。尹爱宁等提出“复杂度约定与限定方法”“多学科交融与碰撞方法”以及“本体论与诠释论关联应用方法”等3种方法,为TCMLS的设计和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尹爱宁等还完成了TCMLS的顶层设计,包括概念分类框架、语义类型以及语义关系等内容。方青、曾召、谢琪也针对TCMLS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系统架构和构建方法开展了研究和讨论。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将单机版Protege与Web平台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大规模本体工程的协作模式。未来可实现TCMLS的模块化,使用Protege开发独立的本体模块,使用Web平台维护共享的本体框架。用户可将个人开发的本体模块导入Web平台中,与共享本体相融合;也可从平台中导出本体模块,通过Protege进行编辑、推理和查询。简单知识组织系统(simpleknowledgeorganizationsystem,SKOS)为本体在Web上的和交换提供了一项推荐标准,能支持上述目标的实现。将TCMLS转换为SKOS本体,为在Web平台上完成本体、导入导出、本体融合等任务奠定了基础。
4.2推进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实际应用
TCMLS在中医药信息化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中医药领域已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库和海量文献,但仅提供简单的检索功能。如何基于TCMLS整合中医药数字资源,建立一站式知识服务平台,面向中医药工作者和社会大众提供完整、准确、智能的知识服务,是TCMLS应用研究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谷歌知识图谱(Googleknowledgegraph)的巨大成功,使“知识图谱”成为知识服务领域的新的研发热点。TCMLS的大型语义网络为构建大型中医药知识图谱奠定了基础。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基于TCMLS将中医药领域主要的术语系统和数据库集成在一起,形成以“语义网络”为骨架的大型知识图谱。知识图谱是TCMLS的一种自然的扩充,其知识内容更加丰富,因此更具服务价值。
在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搭建语义维基系统,面向网络用户提供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服务;并参考维基用户的编辑结果和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和丰富TCMLS的内容,进而实现一站式的知识检索服务,为用户提供异构数据库和文献库的统一检索。在此基础上,可逐步实现知识推荐、知识地图、知识问答、决策支持、关系推理等高级服务。
基础医学的概念范文篇3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内涵
《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被后世称为六经,其含义颇为广泛,并非单纯的经络脏腑所能包容,它是由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古今研讨六经实质,说法三十余种。三阴三阳理论的形成,若自《内经》或自仲景为始,进行断代研究。今所谓三阴三阳,亦即仲景之三阴阳,其形成经过了萌芽期、发展期,以及完善期三个阶段,要弄清《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则必须对此三个时期的三阴三阳理论进行综合研究。
1萌芽期
仲景将医经系统和方药系统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因此,除医书而外先秦诸子理论也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因此,书中亦不乏《易》,《老》,河洛之学的思想。阴阳理论的产生,滥觞于《易经》,广布于诸子,如《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列子天瑞》中说:“天地之道非阴非阳”,《荀子天论》中说:“列星随旋,日月递昭,四时代御,阴阳大化”等,都涉及到阴阳这个矛盾对立的哲学概念,早期的太少承阳说,虽然能够较为具体地分析时间和空间,较为清楚地说明事物对立面之间的转化过程,体现量变和质变的道理,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立双方的矛盾运动,其各方面都存在着偏盛偏衰的情况,事物的转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大多是从渐变始,至突变终的。故尔阴阳的少老之间,有一中间过程,从少到老,经历着初生、壮盛、衰老的三个阶段,如此才能全面透映变更的现象[1]。《易经》八卦之中,是老阴生阳,老阳生阴,坤卦下一阳生震,二阳生兑,三阳即乾,由阴至阳,形成少、壮、老三阳;而乾卦下一阴生巽,二阴生艮,三阴即乾,由阳至阴,形成少、壮、老三阴,体现了阴阳之间在时、空、量上的转化过程。八卦相荡,六十卦由是而生,赅尽了事物变化的模式,将每一卦一分为二,初三、五为阳位,二、四、六为阴位,三阴三阳显示了事物运动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采用了一分为二,三分为六的方法,暗寓《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的含三为一思想。这里太、少阴阳的理论,已发展成为三阴三阳理论的雏形,而且包含了位(上、中、下),时(初、中、末),量(少、壮、老)等概念,这就是三阴三阳的萌芽时期,它是作为人类认识事物的哲学概念而被应用的,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医家三阴三阳理论的高矢。
2发展期
《内经》的成书,是中医学由神权医向哲学医的过渡,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使中医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内经》和《难经》的作者,将三阴三阳理论移植到医学中来,做为说理工具,保证了原有的认识论概念,将《易经》中宏观宇宙,重共性,多思辨的认识论思想继承过来,并赋予其相对微观的人体形质,使三阴三阳理论,在《易经》哲学概念的基础上,注入了形"的内容,将一个崭新的三阴三阳理论,纳入医学理论的分野中来。《内经》对于《易经》中的知常达变,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推此及彼,究果求因,静意视义等认识论方法有所发挥和完善,并将其运用于对疾病的认识中。如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愿闻阴阳之三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多少即是量的概念,把阴阳分而为三,加强了《易经》中三阴三阳“少、壮、老”的量的概念。而在《难经七难》中,将三阴三阳与时日结合,提出了三阴三阳旺时说,不仅反映了阴阳量的概念,而且又包含了三阴阳与时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医家对三阴阳认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六节脏象论》、《太阴阳明论》等篇幅中,将三阴三阳与脏腑、经络相结合,又赋予了三阴三阳以脏腑、经络、脉象、病证等概念。《素问热论》外感热病的三阴三阳理论,以感邪发病时日,与脏腑经络、三阴三阳结合起来,既运用了原有的时、空、量概念,又与人体的脏腑形质结合,且指出了热病的传变顺序、隐含病热恒动思想,是医学运用和发展三阴三阳理论的典范。在这一时期中,虽然也提出了三阴三阳气化的概念,其六气客主加临等的描述,仅是把三阴三阳理论与自然气候相联系,尚未升华到与人体功能相结合的高度。这个时期是医家移植和发展三阴三阳理论时期,它也是祖国医学神权医与哲学医的划时代的标志。
3完善期
仲景嵬集东汉以前诸子的三阴三阳理论和医学的三阴三阳理论,继承了其认识中的时空概念及与人体结合的思想体系,并结合自己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临床经验,使三阴三阳理论更加完善起来,仲景之三阴三阳学说,除具有认识论思想,脏腑形质等概念外,又赋予了功能的概念,这个功能概念,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六经六气的标本从化,一是脏腑、经络物质基础之间的相互转化。前者反映了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整体观念,是三阴三阳理论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来认识人体六经系统,有着辨证思想和唯物论观点,是对原始的三阴三阳理论中哲学思想的发展和运用。三阴三阳和六气两者标本之间,在疾病发生发展中,仍然是一个渐变至突变的过程,六气和阴阳各有着初生、壮盛、衰弱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正常与否,是六经生理和病理的疆界,标本从化的气化失常,产生了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六经病。后者则反映了人体内部的整体观念,气血津液之间在脏腑功能作用下的相互转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把上述两种气化的功能赋予了三阴三阳理论[2]。如三阳重在气津之间的互化,太阳病不化气,出现在经证中就是卫外不固而见恶寒表证,责之于卫气的不畅;出现在腑证中,就是水液的停蓄,责之于津不化气,故治疗则用汗、利,要则调理气津的互化。阳明病气不化津而成燥热,津不化气而成湿热,故治疗生津撤热,或利湿清热;少阳病气津运化失调,故有渴、小便不利等证,故治疗以解郁调气,疏利三焦为主。可见仲景不言气化而不离气化,将功能的概念赋予三阴三阳理论。气化是三阴三阳的气化,三阴三阳又是脏腑经络,时空量的概念,故可认为,这一时期的三阴三阳理论是集认识论概念,脏腑经络概念,气化功能概念于一体的一种系统理论,它是三阴三阳理论至臻于完善的时期。
综上所述,三阴三阳理论,从《易经》的萌芽到《内经》、《难经》的移植发展,又到仲景《伤寒论》的补充完善,其形成经过了不同时期,包含了认识思想中的时、空、量概念,以及脏腑经络形质概念和气化功能概念,是一个多种概念集合起来的复杂概念。因此探讨仲景的三阴三阳理论,就必须从上述几个时期去追踪其内涵,才能得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这也是研究古医籍溯本求源,返朴归真所必须做到的。
参考文献
基础医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词汇、语言、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在新的语言类课程学习当中,要想学习好一门语言,学生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词汇储备量,并对所运用的词义有详细、具体的理解。医学英语作为专门英语的衍生部分,是提高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和实施方法,更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保障和基础,对推动医疗事业的国家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医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医学英语词汇方面的教学对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和语音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加深了对其的理解与掌控,并通过后期的实践训练提高了学生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最终达到了提升学生医学英语词汇水平的主要目的。因此,本文主要对概念隐喻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认知进行了深入研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隐喻思维和隐喻认知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从而进一步达到提升学生医学英语词汇水平的目的。
一、概念隐喻理论概述及其运作机制分析
以隐喻语言资源为主要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依托,加强了学生对概念隐喻与理论知识的正确认知,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广泛性及重要性,转变学生对隐喻的传统认知观念,通过对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深入挖掘,激发学生自身的词汇理解和掌握的潜力。“隐喻”一词主要来源于古希腊中语言的一种音译,是变化、转换的意思。其论题是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往对隐喻的理解主要留存在表面的意思,被视为对一种常用写作语言修辞手法,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1]。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左右,随着认知语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来自语言类学家的关注最为广泛。此时,人们对隐喻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Lakoff&Johnson提出的隐喻认知让人们认清了隐喻与词汇创造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也意识到隐喻是词义出现的理论性依据以及表达机制。究其根本,隐喻的认知推理过程其实就是研究人员从一个概念领域向另外一个概念领域的结构映射,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概念隐喻理论原理将一个事物自身现有的一些特征映射到另外一个事物的过程。在进行日常的生活当中出现的计算机病毒就是人们利用隐喻原理中医学上的病毒理论映射到计算机上形成的,同样,将农业农作物当中的移植嫁接概念有效映射到医学人体研究上,从而出现了现在的一些器官移植手术等医学理论的出现。隐喻主要是以实物的相似性为实施基础的,通过类比的方式创造出更多新的医学英语医学专业名词和一些新的概念性组合。以概念理论为基本切入点,对隐喻的运作机制展开研究分析得知,隐喻的运作机制主要是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语言表达方式。另外,Deignan提出的概念喻,其构建方式是将有形的具体域映射到抽象域上的行为语言表现,具体经验就是概念隐喻基础内容的一部分。束定芳也曾说过,从隐喻意义层面的理解本质上就是将源92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第05期总第234期No.05.2022Sum234JOURNALOFJIAMUSIVOCATIONALINSTITUTE领域的经验有效地映射到目标领域的过程,通过映射对目标领域的特征目的有新的认知。
二、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与认知机制的概述
(一)特点
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传播手段和载体,在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承载着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医学历史知识和发展经历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所作贡献的重要表达方式。目前我国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词汇的广泛性。我国大部分的词汇来源于希腊语与拉丁语,还有一些来源于其他的国家与种族,涵盖量比较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医学新名词还是不断涌现出来,如H7N9等多种类医学医疗词汇的使用,同样也有部分的医疗名词来源于英语的通用词汇,如rise、fall、come、go等。另外,还有部分词汇是由前后缀、词根以及组合语言因素等内容派生而成的。二是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难度比较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词义不易理解。通过对医学英语词汇的分析可知,我国大部分的英语词汇来源于希腊和拉丁语,综合语素与词汇相对较多,所以,这些医学英语词汇在语言的表述上存在发音较长,表述过程烦琐、复杂等特征,不易被人们认知和记忆。例如,在超显微镜火山硅酸盐沉着病(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oconiosis)的医学英语词汇的表述上英语单词不仅长而且语音烦琐复杂,不易学生进行记忆和对其进行认知。
(二)认知机制
语言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一直以来都认为在词汇的习得方式上主要是通过对策略的良好运用、对词汇的偶然之间的认识和对词汇进行故意强制性的教授等三种客观教学途径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的,三者相辅相成。但实际上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隐喻才是词汇多样性形成的一种重要认知机制和学习方式,对词义有扩充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只有将隐喻理论机制的认知有效渗入二语词汇能力训练的培养和实践的过程当中,才是实现其纵向和纵深的发展必要手段和途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属于二语词汇教学中的一种,因此,在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的习得过程中,同样也可以采用隐喻的方式,将隐喻的认知机制有效地应用其中,提高学生的词汇水平和掌握能力[2]。比如在对“Echo”一词汇的学习中,“Echo”一词来源于希腊语,讲的是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一名森林女神,因受同伴对其美貌的嫉妒,最终使她失去正常语言能力的悲惨故事,而她之后只能对别人说的最后三个字进行重复,从而形成了回声“Echo”的由来。学生通过对“Echo”寓意的了解,理解它具有的概念隐喻特征,找到词汇教学目的域与始源域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其词映射出的认知机制,最后通过医学英语词汇在大脑中对该次意义的知识构建与延伸从而衍生出以下词汇的含义:echosonogram(超声波回声图)、echocardiography(心回波描记术)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医学英语词汇,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认知系统,这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习得研究分析
(一)对词义字面意思以及引申意义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理解作用
通过对英语短语中词根以及动词中副词的意义主要是以上下、前后、部分和整体或是中心与边缘等体现空间关系的意象图式方式作为语义依据的,通过对方位隐喻的合理利用,加深学生对读写课程教材中语句的理解。医学词汇通过对希腊语和拉丁语等多种外来词成分的吸收,构成了大量的结构更为复杂、词形更为烦琐、读意更长的医学专业术语。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对其进行专业医学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力不从心,不知如何下手,对医学英语词汇难以记住和理解。其实,对其术语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充分学会合理的运用隐喻思维的情况下,对于晦涩难懂的医学英语词汇就是小菜一碟。在医学英语词汇的构成中,其构词主要分为前缀、后缀和词根。其中前缀教学中运用到的隐喻思维前缀又被称为词首,是医用英语词汇单词前部分的一个字母或是字母组合,主要作用是用来改变词义或是改变词义的作用。医学英语词汇用于中前缀一般都是用于表示时间、方向和数字等词语的含义。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前缀的应用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英语单词相互组合的方式,借助单词对其进行讲解教学。例如“hypo”的含义是“不足、仅次于”的意思等;而“hyper”是“高于、过度”的含义。在“tension(张力、紧张)”的前面加上“hyper-”前缀,就是“hypertension(高血压)”的意思,相反的加上“hypo-”,就是低血压(hypotension)。这样解释下来,学生更容易理解前缀的意思,更便于词汇的记忆。这样在后面的词根和后缀的教学中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单词的拆分过程,对单个词义的不断分析揣摩,就可以掌握到医学英语词汇的组合规律,从而构建出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中复合词的讲解
人们在英语词汇的课程教学中通常说到的复合词多是由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独立的词通过转喻或是隐喻等认知模式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词义在其表达上也与其原有单独两个词组合在一起的词义有所不同,也不是把两个词的词义组合在一起就能完成的,但究其根本,其词义也是从原有的词义基础上延伸过来的。在进行医学英语词汇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会涉及很多复合词内容的讲解,如将“脚(food)-运动员(athlete)”,将两个组合在一起拼成“athlete'sfoot”指的是“脚癣”;又如粉色“(pink)-眼睛(eye)”相组合成为“pink-eye”是红眼病的意思等,很多的复合词大部分都是由个别独立的词语组合而成以引申而来的。在实际的医学英语词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词汇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拓展想象思维的方式对其词义进行联想,将隐喻思维的作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复合词的进一步理解和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3]。
(三)将隐喻理论运用到医学专业术语的讲解
由于医学词汇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且构成的医学专业英语术语结构关系复杂化、词形冗长等原因,学生对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记忆并不简单,晦暗难懂。但是如果对医学专业英语术语结构特点充分了解和掌握后,合理地运用好隐喻思维,就可以实现对医学专业英语词汇和专业术语的快速记忆和有效的使用。通过对医学英语术语的长时间分析研究可知,一般的医学英语术语词汇主要是由词根、前缀和后缀构成。首先是隐喻思维在词根教学中的运用。词根又称为词干和词基,指的是组成英语单词词构的基础性内容和基础条件,也是单词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组成部分,里面包括了单词的基本意义。大部分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词根主要来源于外来的拉丁语和希腊语,代表人类整体结构的一部分,例如“hepat-(肝)”“enter-(肠)”“cardi-(心)”等。词根的类型虽然有很多,但也是有数量限制的,不同的单词可以有相同的词根作为核心部分。例如“enterelcosis(肠溃疡)”“enteremphraxis(肠阻塞)”“enterorrhagia(肠出血)”“enterocolostomy(小肠结肠吻合术)”等,这些单词的核心意义都是词根“enter-”所要表示的“肠”。这样就有效地掌握了一种词根的使用方法,并采用类比等隐喻思维,就可以推演和衍生出更多类型词的基本意义。其次是隐喻思维在词缀教学中的运用。前缀又名词首,也就是词汇的前半部分,通常为单词前面的第一个字母或是字母组合,其作用主要用于调整货值改变词汇的含义。在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使用中,医学前缀多用于表示“时间”“方向”“方位”“数字”或是“否定”的意思。为了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专业英语单词前缀有更好的理解以及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两两组合,通过借助单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词义更具象化的讲解与分析。例如,前缀“hyper-”可翻译为“过度,高于”;“hypo-”可翻译为“不足”和“次于”。在“tension(紧张,张力)”的前面加上前缀“hyper-”,则可构成一个新的词汇组合“hypertension”意为“高血压”的意思,如果在单词的前面加上前缀“hypo-”则构成“hypotension”意为“低血压”的意思,前缀相同,组合的单词不同,就会重新组合成不同词义的新单词,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解析更便于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进行理解,更方使记忆。又例如,在讲解前缀“endo-”和“peri-”时,与“carditis”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重新组合为“endocarditis(心内膜炎)”和“endocarditis(心包炎)”。最后是后缀教学中运用隐喻思维。后缀又称为词尾,在词根的后边,主要用来改变词语的性质和意思等一系列的词素。比如后缀“-logy”词义表示学科,在词根前面加“physio”“hemato”“immuno”组成的“physiology(生理学)”“hematology(血液学)”“immunology(免疫学)”等。由以上内容可推断出,医学英语专业词汇的构成本质都是含有隐喻的,在其理解和记忆上将隐喻思维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通过现有的医学英语术语可以感知更多的词素映射出来的概念,并将这些概念与英语词形充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便于后期医学专业英语术语词汇的学习与记忆,更有利于相关专业学生医学英语术语学习效率和掌握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作用研究分析可知,隐喻对于学生在医学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和意义,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英语词义与多种短语、语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思维,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面,加强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对医学英语词汇进行具象化和意义化处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其词义。而隐喻就是作为一种抽象概念手段被有效应用到了医学英语词汇课程教学当中,加深了学生对其的理解。总而言之,将概念隐喻理论引用到日常医学英语词汇课程教学中,是现代语言类教育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突破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瓶颈的重要手段,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对英语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加深了对其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帮助学生构建了一套清晰的思维想象渠道和知识框架,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参考文献:
[1]王昆芳.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词汇习得研究[J].海外英语,2022(5):237-239.
[2]张晨晨,郭书法,甄长慧,汪田田.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9):59-63.
基础医学的概念范文篇5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创伤骨科,安徽芜湖241001)
【摘要】骨折的理论学习需要学生建立良好的骨骼立体三维空间概念,而在此基础上采用骨折病例治疗前后详细影像学资料并配合临床手术录像的临床教学能够将复杂的骨折治疗形象化、直观化,降低了学习难度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骨折;临床教学;解剖;影像学
骨科骨折涉及四肢、脊柱和骨盆的骨折,内容繁多,而每种骨折又因骨折的部位及移位的不同又细分为多种亚型,要求学习者对骨折要有良好的三维空间立体的概念。因临床医学生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学习解剖学,加之运动系统所占的章节较少,在大学四年级和实习时学习骨折,必须重新复习运动系统的解剖学概念,而仅仅对照书本上抽象的骨骼示意图很难建立起三维立体概念。此时,单纯照本宣科的教学则很难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每种骨折的临床特点、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临床医学理论学习结束后不久,学生将进入临床实习,这期间需要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相结合而发生知识结构的迁移[1],这对新时代的临床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笔者在近几年的临床教学中,采用强化加深运动系统解剖学的学习、结合每种骨折的影像学实例法并配合部分手术录像进行启发式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运动系统解剖学的学习
在讲述不同部位骨折时携带不同的骨骼标本,让同学大体了解不同部位骨骼的空间立体概念,为进一步讲解骨折打下基础;同时每个部位骨折讲解结束前将该部位的正常骨骼从不同角度进行录像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发送给每位同学,让学生能在课后复习时并进一步加深骨骼的立体空间概念,而空间立体概念的建立对理解各型骨折的移位和分型(如骨折的AO分型)有很大帮助。通过解剖标本的实地讲解,让同学充分掌握了如下一些难以理解的解剖概念:肱骨的外科颈和解剖颈:肱骨的外科颈位置较解剖颈低,为易发生骨折的部位;肱骨中段后方的桡神经沟:肱骨体后面中部的一自内上斜向外下走行的浅沟内有桡神经,该部位骨折容易损伤桡神经;前臂尺桡骨的旋前和旋后的概念:桡骨远端绕尺骨下端旋转到尺骨前方为旋前,相反为旋后。此概念在前臂尺桡骨双骨折手法复位时很重要,同时在做桡骨上段背侧骨折时需要将前臂旋后可以将桡神经的深枝远离手术区域而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充分了解上述解剖特点后,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中,很容产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手术操作实际的知识迁移,为做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打下基础;股骨颈的前倾角:前倾角即人体某部位轴线与人体冠状面的夹角。股骨颈前倾角就是股骨颈轴线与股骨髁额状面(即人体冠状面)所成的夹角。该概念为一空间立体概念,抽象且难以理解,如无具体骨骼模型很难将此阐述清楚。让同学建立此空间概念同时结合骨盆的标本,模拟人工髋关节置换时的体位,让学生理解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时如何安装股骨柄假体而保证正确的前倾角度,对预防假体脱位很关键;胫骨平台:胫骨与股骨下端接触的面为胫骨平台。胫骨平台是膝关节的重要负荷结构,胫骨平台骨折分为Schatzker六型骨折,掌握平台结构对于理解骨折分型和指导临床骨折的治疗至关重要;骨盆:骨盆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为不规则骨,极难建立立体概念。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和课后复习标本录像让学生掌握骨盆环的大体结构和髋臼的构成以及髋臼的前倾和外展角度,并模拟人工髋关节置换时的体位,掌握正确的髋臼假体置入的空间方向,对于预防假体脱位非常重要;颈椎、胸椎及腰椎骨骼的特点:脊柱颈、胸和腰部位的解剖结构不尽相同。通过大体标本的观察让学生了解脊柱的三柱理论,以及脊柱骨折后三柱损伤和脊髓损伤的关系,并用于指导临床骨折的复位和经椎弓根途径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
通过上面解剖标本的直观学习,学生对上述较难理解的解剖学概念建立了深刻的立体空间形象,教师将这些临床重要的解剖结构和临床骨折及相关手术要点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加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为进入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相比较单纯PPT讲解立体生动,同时学生的参与度极大的提高。
2骨折的影像学
学生进入骨科临床实习期通常较短,而在实习期间病房所能学习到的临床病例非常有限,同时因目前的临床医疗实际状况,学生直接参与医疗实践活动的比率在不断下降。而临床医学影像资料则是学生学习临床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这些资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声音、形象和实际操作视频的引导下,增加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2]。骨科影像学资料包括普通X线平片,CT,三维CT重建及MRI。而对于初学者很多骨科专有的空间概念用这些二维的图像很难理解和解释清楚。因此,在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四肢、骨盆及脊柱的解剖结构后,通过可视化的影像资料来充分掌握临床常见的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动系统运动方向:因多数骨折病人入院时诊断明确,一般不愿意反复接受查体。因此,我们将部分临床实习将结束的的实习医生模拟标准化病人[3],制作如下动作视频: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旋前、旋后;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背伸、跖曲。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上述骨科入门的专科查体方法。(2)由专人收集临床各类骨折的影像资料,并将患者肢体骨折复位前的畸形,复位后的肢体外形照相,让学生有鲜明的直观的第一印象。然后观察骨折前后的X片或CT影像资料。我们经过近十年的临床资料的收集,基本上收集完善了四肢各类骨折的图像,而少数少见骨折通过网络及其他途径进行收集。一般骨干的骨折较为简单,关节内和近关节的骨折通常都有CT三维重建图像。少数复杂的Neer四型肱骨近端骨折、胫骨远端Pilon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依据三维重建图像体外复制骨折模型供学生直观观察学习,如有类似手术病例则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术中手术者复位和固定的基本原则。(3)骨折治疗的视频资料:目前临床医疗环境环境下,学生能直接上台参与手术的机会越来越少。在尽可能让学生上台参与手术的同时,对一些临床常见病和典型骨折病例由教学干事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摄像供学生观摩和学习,让其对手术有初步的印象以增加学习的兴趣[4]。①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Colles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部分手法复位过程包括手摸心会、折顶、端提按捺等手法,而复位后的小夹板和石膏固定操作方法也在视频中有所体现。②手术视频:股骨粗隆区骨折:患者术前如何安放在牵引床上,消毒和铺巾。如何在牵引床辅助下闭合复位,采用闭合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区骨折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微创手术的内涵:创伤小、患者康复快、骨折愈合率高,接受微创的理念。
总之,我们近年来不断完善骨折的临床X片、CT等影像资料的收集,制作典型病例的手术视频,结合大体骨骼解剖标本的教学,上述方法有机的结合,有序地贯穿整个骨科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建立良好的运动系统骨骼空间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的教学和丰富的骨折X片及CT影像资料和骨折的直观视频及手术资料的观察和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为学生以后的临床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敏,刘超,郝勇,等.骨科教学迁移理论应用设想和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1):21-23.
[2]王子明,王爱民.医学影像与创伤骨科教学[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759-760.
[3]鹿先梅,邱满堂,蔡晓冰.医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在骨科教学中的培训[J].医学理论和实践,2012,25(6):728-729.
基础医学的概念范文1篇6
首先讨论一下自然哲学与中医学术方向变革的关联性。自然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人的一切对象为对象,是自然对象整体的本源或存在方式。从人类学本体论视角看它绝不是个别现象的描述学。人的存在与自然相关,人的自然化与自然化的人,《论语》讲“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山川河流及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人也需要认知变化,顺应自然而演变及适变,这是美学的论题。而实践美学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哲学,它以外在一内在的自然的人化为根本理论基础,美的根源在于外在自然与人的生存关系的历史性改变,而美感的根源在于内在的自然,即先天生理心理和后天文化教育经验的渗透,也是心理性向社会性融合的过程。联系中医药学的理论是现象理论、非线性理论,是巨系统的复杂理论。它的理论价值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哲学底蕴,体现了华夏民族崇尚“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立命”的道德风范。另一重要方面,自然哲学对中医学人倡导“象思维”的模式,以形象思维为基础,重视观察和体悟,审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状态,将形象、具象、意象的主体认知落实到临床医护诊疗工作中,以维护健康与提高疗效水平。显然“象思维”是动态的整体,是中医学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有望推进整体医学思想与励行多维恒动的关系本体认识论的自觉性。
面对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广大中医药界学人把惠及民生为己任,要提高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公平性和社会可及性,这是中医药学术方向变革的动力。关于中医药学学科总体目标的设定,先荽认清全球科学格局正在变化之中,重要的在于科学概念的更新和宇宙观的深化。21世纪科技界对黑洞的观测与发现,其中有90%的暗物质即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而黑洞的物质运动是不规则的、非线性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对宇宙天体的观测研究,无疑影响着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确切地说中医学不是唯唯物的,而是以唯“象”为主体的,是非线性和不确定的,应强调实体本体与关系本体的整合,注重能量与信息的时空转换,显然中医学现象理论与现代大科学的宇宙观相吻合。
目前,大科学时代是由信息时代逐渐向高概念与大数据技术演变。笔者理解的高概念首先是科学人文的融合,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人文互补互动;二是要研究复杂系统的相关性,要敢于突破原有学科的边界,提倡整合;三是对不同民族、地域的优秀文化中的科学概念进行诠释辐射与创新。大数据是针对复杂系统多学科、多元化研究的海量数据,包括着非线性、不确定性数据的综合集成技术。可见高概念大数据技术将为中医药学科理论框架与临床实践指南的构建更新创造良好的机遇。纵观20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轨迹是以二元论和还原论为中心展开的纯生物性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方向,代价是医学人文的失落,眼中只有“病”而忽略了主体的“人”,过度追逐“科学化”,以生物学的指标作为判别疗效的唯一标准的医学。虽然在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同时也发现了医学主体的人的复杂性、能动性与非线性、不确定性等特质,如何求解?新的自然哲学观引领下的健康新理念,主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注重关系本体论的研究设计思路,注重人文关怀、人的道德和人的社会适应性,与医生患者成为道德共同体的培养。
有一个问题必须讨论,即在科学人文融合的大科学理念引导下,当今的中医学与西医学能以互补互动向趋同方向发展,为构建统一的新医药学奠基吗?有学者认为中西医之间从具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两种医学的基础理论都具有不可通约性。先说具体对象中西医学依自然哲学原理应是“人”,人的存在的一切对象。只是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西医学在一段历史时期将对象侧重在“病人”的病、追求的是生物学的指标,重技术重实证,必须可重复可复制。还原论盛行的20世纪,对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髙功不可没。笔者作为中医学人对西医学出现的问题不言自明。晚近十数年间亲身观察医学方向在逐渐转变,重视人文关怀由“人的病”到“病的人”的情绪、感情、心理变化,逐步渗透出现叙事医学、发展医学心理学科,有学者明确提出循证医学叙事化。医学科学研究面对复杂系统的临床难治病,从“单疾病、单靶点、单药物”的医疗模式,正经历着多学科、多元化、多层面整合集成探索调控疾病的转变,研究思路上正发生从“还原性研究”转为“系统性研究”、从“描述性研究”转为“预测性研究”,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网络这一整体的视角来认识生命活动与药物治疗机制。尤其是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研究内容,朝向个体化医学、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参与医学做出调整以适应转化医学与网络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学的研究对象罹三千年的历史始终是人,“以人为本”。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上溯孔孟仁学、老庄“重生”顺其自然的哲学,一贯以儒释道主体的国学为指导,国医国药不断融入外来医药又不断向外辐射传播,从来都是开放的系统。有鉴于本世纪二元论与还原论逐渐被多元的大科学的革新所取代,同时一元论与系统整体论的兴起,将“人”放在天地之间来看人的健康、来看人的疾病,物我一体、知行一体、精气神一体、象意形融通,历来主张科学人文互补互动,是具有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综合上述,从中西医学研究对象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影响和近代研究发展趋势看,从不同质不通约而朝向整合方向迈进。
回首本世纪初叶,我承担了国家“973”与自然基金委重大科研项目,对中医方剂配伍着手研究组建了多学科的团队,不仅有中西医药专家,还广泛吸收引进了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信息与天文学专家的参加与指导。中医方剂有中药配伍组合的物质基础又体现治疗效应,是中医理论的载体。届时,我提出“方剂的潜能蕴藏于整合之中,不同饮片、不同组分、不同化合物的不同配伍具有不同的效应,诠释多组分与多靶点的相关性,针对全息病证,融合对抗、补充、调节于一体,发挥增效减毒与减毒增效的和谐效应”。整合效应包括药效物质与生物效应的整合,药物实体与表征信息的整合,药物功效与人体功能的整合。通过实验认识到“网络”可以看作是整体与系统的构建基础和关键技术。譬如“网络药理学”中的网络,在宏观与微观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表型等不同层次,有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信息传导网络、代谢网络、表型网络等各种生物网络,“网络”作为复杂系统分析的关键,代表了一种符合中医药整体特色的研究新理念与新方法,我国学者无分中西展开的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与国际基本同步,中医方药研究有望跻身当代科技前沿,为源头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医药学历来以临床医学为核心,在具体的内容上首先朝向个体化医学。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如何基于药物遗传学的发现而发展个体化医学,已受到医药科技界的重视。中医诊疗从整体出发,如治疗同一种病,因遗传背景体质禀赋的差异等,出现“证候”不同而治疗方药与剂量亦不相同。当然,还有医学模式中心理情感与社会、环境等也是个体化医学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显然辨证论治的理念与技术将在个体化医学的发展的时空中发挥主导的作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践行预测医学与预防医学,应将重点放在病前的早期监测。中医治未病与五运六气学说是其代表,积极辨识健康状态及演变趋势,适应各种气候、物候,各种环境的变化,又要调心身怡情养性。
中医作为整体系统医学有明确的内在标准,如“气脉常通”“积精全神”“阴平阳秘”等;具体干预方法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为实践证实有效的身心调摄的理念和方法。至于参与医学,倡导每个人主动参加到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和维护健康的全过程中去。历来重视人的智慧和能力,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以调制承平,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转化医学要作为重点的变革之一,凸显个体化医学的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要参与到全球卫生信息化工作中。中医药学讲转化医学是“以人为本”,从临床实践中凝聚科学问题,再做基础研究与新复方的开发研究,是基础科研成果转向临床应用,进而提高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水平。因此,转化医学研究的模式必须是多学科的联合体的密切合作,医院要向院前转化,成熟技术向产业转化,科研成果向效益转化,面向基层医教研产要向人才培养转化,总之其“模式”具有普适价值。勿需讳言,我们在推动转化医学中体悟到还原论与系统论,与运用网络医学作为调整变革的重点时,面对多因素、多变量、多组织器官复杂性现代难治病诊疗,中医学与西医学基础整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基础医学的概念范文篇7
中医药学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治病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开发利用的实用价值。但其传统的知识组织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信息获取的需求,阻碍了对中医药学知识与信息的有效利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对中医药知识信息进行重组和利用已得到认同,相关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将计算机领域先进的本体理论与技术引入到中医药知识组织研究中,构建中药本体,实现中药信息的知识化重组,可为中药领域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提供数据基础[1]。
中医药学知识信息对现代生物医学的医疗实践和科研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信息研究工作也随之逐步深入,例如在数据挖掘领域,医学信息数据挖掘是比较活跃的领域之一,同样在中医领域也受到广泛重视。但目前的医学信息组织方式与数据挖掘之间存在着诸多“瓶颈”,尤其是中医领域的数据挖掘研究,仅仅得到诸如“石膏与知母具有配对相关性”、“六味地黄丸可治疗阴虚”等数据挖掘的结果,只是对简单知识的简单认证,而其结果无法解释。究其原因,“数据整理”是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的瓶颈。近年来,领域本体构建技术已逐渐成熟,并迅速在各个领域形成研究热点。构建领域本体(Ontology)可以从数据整理与信息组织方面更好地实现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在客观需求和条件具备的双重推动下,在中医药领域内开展中药本体构建工作切实可行。
1本体的概念及特点
Ontology是一个哲学概念,用于描述客观事物的本质,通常译为本体或本体论(在本文中称为“本体”)。本体论与认识论在哲学上是两个相对的理论,认识论指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而本体论则指客观存在本身。
自20世纪90年代,Ontology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知识工程、系统建模、信息处理、数字图书馆、自然语言理解、语义web等领域之中[2]。研究人员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本体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体理论与技术也随之日趋成熟。
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关于本体的定义是: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3]。这个定义包含了概念模型、形式化、明确、共享4层含义。即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概念或术语,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概念及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本体不仅描述概念、术语,而且对概念、术语间的关系描述得更为广泛、细致和全面。即,本体不仅明确了概念,同时也明确了概念间的属性及属性间的关系,它是从“属性”的角度出发去确定一个概念,能够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从而真正达到知识理解的目的。这也是本体作为知识组织方式的最重要的特点。可以看出,与传统的MeSH表相比,本体描述的概念关系是网状、立体的。在本体中可以描述的概念间关系有反义关系、上位关系、下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部分-整体关系、转指关系、近义关系、同义关系、动作关系等,而不仅是传统的信息组织工具MeSH中所描述的参照、用代、隶属关系[4]。
在中医药领域中,中药的概念术语相对较明确,选择中药作为突破点,首先构建中药本体,逐步实现中医药医学信息的知识组织与构建。
2构建意义
本体建设的目的是应用,这方面的研究遍布人工智能、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相关的各个领域:①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特别是网络搜索引擎和数字化图书馆。②基于本体的数据集成、机器学习等。③领域本体的应用,比如,在生物信息学中已建成的GeneOntology,尽管只包括了partof等简单的关系,但是对生物信息学界已经有巨大的影响。④语义Web服务。⑤在线元数据管理和自动信息。⑥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5]。
中药本体作为领域本体的一种,通过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全面描述中药的本质,揭示中药本身及中药间复杂的功效与物质关系,澄清中药的知识结构,为中药的知识表达提供数据基础。例如:可以提供基于语义的信息服务,通过语义检索,为用户提供知识层面的语义检索服务;定题服务,进行相关的数据挖掘,帮助人们发现隐含的知识,如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揭示药性、药效、物质基础间的关系,归纳构建基于现代科学语言的中药药性表征理论体系等应用型研究。中药本体既具有专业领域性,亦具有普遍性,可应用于其他信息工程与知识管理等方面。
3中药本体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
3.1构建原则
领域本体的构建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Gruber在1995年提出的5条规则[6]得到较广泛的公认。中药本体的构建同样遵循以下5条原则:①明确性和客观性。Ontology应该用自然语言对术语给出明确、客观的语义定义。②完整性。所给出的定义是完整的,能表达特定术语的含义。③一致性。知识推理产生的结论与术语本身的含义不会产生矛盾。④最大单向可扩展性。向Ontology中添加术语时,通常不需修改已有内容。⑤最少约束。对待建模对象应该尽可能少列出限定约束条件。
3.2构建方法
目前,利用现有的领域内公认的知识以及领域专家的参与,是一致认同的构建领域本体的最优方式[7]。
构建中药本体,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概念关系体系的确立。在注重知识结构关系的原则上,可借助已有的中药分类法。中药分类方法主要有按药物功能、药用部分、有效成分、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等。中药本体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采用比较成熟的自然属性分类法(主要参照《中华本草》[8]的现代自然属性分类法),即采用植物学分类法、动物学分类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中药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异特征。此外,该分类法还有以下优点:对药物来源、属性、药物部位等一目了然,条理清晰便于查检,便于更新和修改,便于不同专业的人操作中药本体的建设工具。
各个中药类目下设定27个属性,属性设置包括:正名、异名、释名、品种考证、发生发展史、产地、原植(动、矿)物、栽培(养殖)要点、采收加工、贮藏、药材及产销、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炮制、药性、功能与主治、应用与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制剂、现代临床研究、药论、集解、附注、参考文献。中药的属性可以根据需要与新发现进行修改。
通过属性参数,从各个角度尽可能全面地描述中药,更精确、全面地确定概念,并显示概念间的关系。其中,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理论的科学实质,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数据挖掘的基础资源,实现中药药性的知识发现与理论创新。
4结语
领域本体的开发和完善是一个反复叠加的过程,没有一种“唯一”的途径或方法,但无论从客观世界具体的角度或者是从逻辑抽象的角度出发,领域本体中概念的设计都应该贴近于研究者要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客观对象和对象间的关系法则[9]。因此,中药本体构建模式是一种探索,建成之后仍然需要维护和不断进化。据此还可以继续构建中医本体,实现中医药领域内知识信息的知识化组织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刘耀,段慧明,穗志方.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数据基础研究——以中医药古文献语言知识库的构建为例[J].情报杂志,2006,(9):21―26.
[2]曹树金,马利霞.论本体与本体语言及其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632―637.
[3]StuderR,BenjaminsVR,FenselD.Knowledgeengineering,principlesandmethods[J].Dataandknowledgeengineering,1998,25(1-2):161―197.
[4]牟冬梅,崔艳玲.MeSH、本体论在医学知识组织中的作用[J].情报杂志,2005,(7):120-122.
[5]袁媛.领域本体建设的方法论和工具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PeterDKarp,ThomasRGruber.Agenericknowledge-baseaccessprotocol[A].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jointconferencesonartificialintelligence[C].Montreal,1995.
[7]刘耀,穗志方.领域Ontology概念描述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28-33.
基础医学的概念范文
根据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课堂授课时,首先应对其背景、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做详细介绍,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并提高其学习兴趣。其次,对中医护理学基础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等要做重点讲解。尤其是基本操作,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操作进行讲解,让学习更加直观,增强感性化认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一些护理操作基本知识。然后,再通过实际操作,把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另外,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侧重,避免重复讲授之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把有限的教学学时用到新知识、新技能教学中去,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授课质量。最后,教师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根据课堂授课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课时,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医学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更新自己的知识,多了解、多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真正地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作为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师,应该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知识的同时,系统学习护理学基础知识和常见临床操作技术,为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全面。因此,在备课时,每课时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开始时,要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告诉学生,使他们了解在本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这样学生心中有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有限的时间内可掌握更多的内容[1]。其次,丰富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手段是一名教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对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然后再对问题的难点、重点进行详细的解答,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明确基本概念。中医护理学基础基本概念多,容易混淆,在课堂授课时可以结合实际病例深入浅出地做好这些基本概念的讲解工作,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这些基本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一门中医学基础学科,是高等医学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其理论性强、基本概念繁多、内容抽象,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改革中,要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临床护理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突出中医护理的特色。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理论结合实践,教与学并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来。比如说在讲授放血疗法等基本操作方法的时候,可以事先选择好适宜此方法的学生为演示对象,进行现场讲解并演示,把此操作的要点讲明,亦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其次,要以中医护理学基础为支点,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各学科知识,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医学基础知识。另外,要注重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医护理学基础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抽象、枯燥,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如中医护理学的一些基本操作,比如艾灸、拔罐、针刺、刮痧等内容,可采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方式,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有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中医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在理论联系临床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要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努力,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后期的临床各学科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永亮唐振宇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的概念范文篇9
[关键词]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2)10(a)-0141-03
《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其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多个领域,是各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医学课程。由于医学免疫学的理论内容抽象、概念较多、系统性强、难以理解,且与其他学科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及临床医学联系紧密,加之免疫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它成为医学生感觉较难学的基础医学课程之一。学生在开始学习时还充满热情和兴趣,但随着学习的进展,免疫相关概念的增多、发生机制深入,越到后面学生越感到听不懂、学不进,导致学生逐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如何在免疫学教学中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授课教师在教学上需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1设定培养目标
针对本科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以教材为主设置教学内容医学院校本科的不同专业具有各自的培养目标,专业不同学习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于各门课程的要求也有差别。《医学免疫学》对于各个专业的教学要求也不一致,在学院教务处的领导下,根据专业特点编写Ⅰ、Ⅱ、Ⅲ模块的教学大纲,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让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使他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以现有教材为依据,由于医学免疫学这门学科理论与新技术发展迅速,就讲解的内容是否脱离教材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83%的学生希望不脱离现有的教材[1]。对于他们来说,医学免疫学这门学科抽象、深奥,如再脱离教材进行讲解,就更难理解,依据教材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有据可寻。同时,根据教材编写《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2],为同学归纳总结知识要点,省去同学课堂笔记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当然,对于发展日新月异的免疫学,任何一本教材的内容都会与最新的发现和进展有差距,对于学有余力渴望学习更多更深免疫学知识的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讲座、课后辅导、网络共同学习等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精简教学内容。本科生已具有前期课程知识基础及自学能力,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医学免疫学》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应适当删减。授课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章节,课堂上详细讲解必须掌握的重点章节。例如在学习“免疫器官”一章时,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基础上,教师只需对要求掌握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复习并自学;而对于“抗体”一章,作为基础免疫学重点,则要详细为学生讲解概念、结构、生物学作用等重点和难点内容。同时,让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优化组合,让各种相似相同的概念做到学科交叉但避免过多重复。例如:医学免疫学有关凋亡信号转导的内容,会在细胞分子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中详细讲解,有关基因重排的内容,在生物化学中也会详细讲解,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让同学回顾或者在其他学科详细学习。
2框架式导课
本校所用《医学免疫学》教材全书分五篇共二十三章,各章节的内容看似彼此相对独立、没有任何关联。如第二篇“免疫分子与免疫细胞”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淋巴细胞及抗原提呈细胞等七章。第三篇“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则包括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等内容。如果按部就班,一章接一章的依次介绍,学生不仅学起来常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不易理解。其实基础免疫学章节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完全可以通过内在的联系串联起来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强调免疫是机体对“自我”和“非我”的识别,抗原作为刺激机体的起始物,免疫应答作为“识别和排除”的核心,免疫系统则是整个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一基本框架后,让学生在学习免疫学的基础知识都紧紧围绕这一框架来展开,从开始就了解免疫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使局部知识与整体相联系。在每次新课的导课过程中,都让同学重温这一系统的框架,明白在这个框架中已经学习了什么、将要学习什么、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已经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整个免疫学中的位置。这样从整体去阐述局部,再从各部分又回归到整体。那么每次课的内容都不再是孤立的,每一章节都不再单一。有了这样整体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学习起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3]。
3三级案例启发式推进教学
医学免疫学许多概念和知识点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难理解性,结合案例的启发式教育在授课时能明显提高学生兴趣。一级案例首先选择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例如学生都知道的预防接种,引入免疫的概念、预防疾病的原理、抗原的性质、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等,再就是注射青霉素之前的皮试,在讲解的过程中多进行引导渐进式提问,例如“针对这一现象,你觉得是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你认为有哪些可能性?”,“请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试着解释一下这一现象”或“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看法?”;随着知识的积累,二级案例的选择可以进一步地结合临床,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感知到的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内容富有特色。例如在讲述“MHC”内容时,先提出器官移植会存在哪些问题,再来帮助学生分析移植排斥出现的原因,即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组织相容性。什么是决定两者间的组织相容性呢?紧接着引入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随即提出了MHC的概念。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利用推进式提问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从现象到本质,将感性认识转换成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趣味性。第三层次的案例则是目前免疫学最新的技术进展,特别是免疫新技术在临床、科研中的应用,如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生物导弹、基因工程疫苗等,以及利用这些技术为临床提供的服务,包括开发新型药物、“免疫”细胞治疗等,特别是在一些众所周知医学难题如控制恶性肿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艾滋病、延缓衰老等方面发挥作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医学免疫学的积极性随着教学的推进通过三级案例的启发,让学生建立合理知识结构,不断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极发展想象力,初步建立科学思维能力[4]。
4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提高授课效果
针对医学免疫学理论性较强、概念较多、内容抽象等特点,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4.1多媒体应用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以适应新形式下医学教育的需要成为必然。通过PPT、flash等软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免疫学相关图片、免疫分子结构图模式图、免疫学动画、临床病案等,并结合适量文字,尽量将幻灯内容做得通俗易懂,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归纳总结展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表现力丰富、共享性好、知识组织形式更佳等特点。但多媒体无法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例如板书,即时书写各堂课提纲性内容,并保存到课堂结束,有利于抓住学生学习思路并突出重点、难点;即时书写重要内容、数据及手绘的简图等,例如在讲解免疫球蛋白结构时,在黑板上手绘简图,边绘边讲,当图绘好,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和水解片段就一目了然,这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4.2拟人化教学
拟人化教学是让语言形象生动起来的重要手段。使用拟人化的方法,不仅易于应用形象思维激起抽象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带来学习的乐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医学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人体比作一个国家,免疫系统就相当于维护这个国家和谐稳定的军队(免疫防御)、清洁工(免疫自稳)和人民警察(免疫监视);在讲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功能时,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将IgG比作的“主力军”,将IgM比作“先头部队”,将SIgA比作“边防军”。
4.3充分利用常见物品举例
例如在讲授抗原表位时,以手边的书本、粉笔盒、笔等物品来讲解抗原与抗原表位之间的关系;在讲授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时,教师高举双臂,可将整个人体看作一个免疫球蛋白,两肘关节以前部位就是可变区,其中手掌则是超变区;在讲授抗原抗体之间的结合时以“钥匙和锁”的关系来进行举例等。
4.4制作教学模具
在讲授免疫分子时,教师在课堂上都会有事倍功半的感觉,仅仅通过语言和平面图总是难以让同学理解结构复杂的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MHC等,而这些内容又直接关系到后续教学内容的理解。根据免疫分子模式制作其立体教学模具,让同学们看得见摸得到。学生看到形象具体的模具胜于教师模糊空洞的说教[5]。
5多种方式评估反馈教学效果
教学反馈行为,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对教学活动的反应[6]。在《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后,再把学生接受信息的状况,通过课堂提问、单元测验、课间课后交流等多种反馈途径加以掌握,评估教学效果,并调整教学策略和调控教学过程。学生的及时反馈,是教师改进教学的很重要的依据。这样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对重要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点拨、启发。《医学免疫学》教学课时少、进度快、要求高,评估并反馈教学效果,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真正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教学互长”。
[参考文献]
[1]高燕,张兰英,邬于川.临床本科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的调查及改革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4):348-350.
[2]许琰,吴虢东,宝福凯.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陈永文,吴玉章.《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414-1415.
[4]张才军,王玲.《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2):181-183.
[5]尹晓林,盛赞.浅议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8):986.
基础医学的概念范文篇10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
1.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1]。
1.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2]。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
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
2.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3]。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
2.2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4]。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3关于中药和西药应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3.1中国的药并不就等于中药。所谓中国的药,应包括中国生产的所有药物。不仅包括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尚包括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如蒙药、藏药、傣药、维族药等以及民间药(有时可称作草药),因它们均为各自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药物,即具相应的特性、功效表示法及使用规律,故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称作中药。如果称它们为中药的活,只能说是泛指的中药,即中国的药,而不是特指的中药。
3.2一个药可称作中药又可称作西药到底如何称呼,应看药物概念内涵的两方面(如上述)。为进一步说明问题,试再举例。如大黄,无疑是一味中药,因它具中药基本内容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但西医药学体系亦使用它,使用时并不考虑其中药基本内容,只考虑其西医药学术语表示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味苦,少量使用作为苦味健胃药;具致泻作用,用来治疗便秘等。故在此种情况下,只能称之为西药。
3.3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成分或部位,到底算中药还是算西药?到目前为止,一般来讲,还是称作西药为宜。如延胡索乙素,是得自中药元胡,且为其镇痛有效成分之一,但因其尚不具备中药基本内容,只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即考虑其具镇痛、镇静催眠作用,对慢性持续性钝痛尤内脏痛效佳,主要用来治疗内脏钝痛、脑震荡后头痛及痛经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称作西药。如果将它们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内涵即中药的基本内容,它就能成为中药。
参考文献
[1]张怀亮;潘钰蔚;陈正琴;;中医基础理论量化研究新思想[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
[2]陈军;;药学一统观[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年01期
基础医学的概念范文1篇11
2015年1月20日,奥巴马在其国情咨文演讲中表示,这一计划将会“引领一个医学的新时代”。为此,他在随后1月30日白宫举行的“精确医学计划”活动上提出,将在2016财年向该计划投入2.15亿美元。
他说,“精确医学”将为“新的医学突破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新一代拯救生命的医学发现铺平道路,会使“美国更接近于治愈癌症和糖尿病这样的疾病,并有望让我们所有人获得自己及家人更健康所需的个性化信息。”
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科学副主任乔・汉德尔斯曼在电话记者会上说,“精确医学”是“游戏规则的改变者”,有望“使美国乃至最终使全世界对健康的认识发生彻底改变”。
“这反映出美国政府力争在这一领域中保证领先地位的决心。”和记黄埔医药(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振平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精确医学”是什么
“精确医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的全国研究委员会在2011年首次提出。其总体思路就是要考虑个体化差异,据此制定预防和治疗方案。
奥巴马称,所谓“精确医学”,就是“每次都给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疗法”,把按基因匹配的癌症疗法变得像输血匹配血型那样标准化,把找出恰当的用药剂量变成像测量体温那样简单。
这一概念之所以直到最近才有了广泛应用的可能,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人类基因组测序能力的快速发展,个人基因组测序的价格从10多年前的30亿美元降至今天约1000美元;其次是生物医学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包括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以及新兴的移动监控技术等;最后是可分析大型数据库的计算工具的出现。
“现有的大多数药物都是为‘一般病人’设计的,针对的是大多数人群,这就会出现同一种药物对有些患者有效,而对另一些患者无效的情况。”亚宝药业副总裁北京药物研究院院长王鹏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例如,根据国际上的普遍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抗肿瘤药物只对30%的患者有效。”
但通过“精确医学”,将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人病情的复杂成因,从而更准确地找出最有效的用药方案。
“这与‘个性化医疗’从笼统的概念上来说差别并不大。”凯杰(苏州)转化医学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亚飞认为,“但是相较于‘个性化医疗’的高成本,‘精确医学’更容易实现。”
部分参与提出“精确医学”概念的美国专家特别指出,“精确医学”并不是“个性化医疗”的另一个说法。它由“个性化医疗”的概念进化而来,内涵更为广泛,例如,它将纳入有关模式生物的海量数据,将来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全都能使用“精确医学”建立的数据平台。2015年1月,奥巴马抛出“精确医学”计划,将在2016财年投入2.15亿美元,“引领一个医学的新时代”。
目前,美国政府的“精确医学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目标。短期目标是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癌症预防和治疗手段,而长期目标是把“精确医学”应用于一切健康问题和疾病。
基因测序是基础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向“精确医学”投入的2.15亿美元中,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将获得1.3亿美元,以建立一个生物样本库,目标是收集100万人的医疗记录、基因和生活方式等数据,旨在研究疾病的源头、机理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案,从而为“精确医学”奠定“坚实、广泛的基础”。
不过,虽然过去几年个人基因测序价格大幅下降,但是成本依然在1000美元左右,百万人意味着费用将达到10亿美元左右,远远超过目前的预算。因此这个生物样本库并非从零建起,而是会整合一些现有的临床研究数据。
此外,还将有7000万美元用于寻找会诱发癌症的基因;1000万美元用于制定相关监管规则;500万美元用于研究如何保护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
不过,在张亚飞看来,这些还只是实现“精确医学”的第一步。“未来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样本库里的基因数据与疾病联系起来。”张亚飞说,“而在这一方面,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基础医学的概念范文篇12
医学遗传学教学效果教师素质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它主要研究遗传病的形成机理、传递方式、诊断、治疗、预后、复发风险,尤其是预防措施,以降低人群中遗传病发生率,提高人类健康素质。如今,遗传病日益被人们关注,医学遗传学已成为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医学遗传学内容相对抽象、深奥、知识零散,难以记忆,常常学生感到棘手,加之中专高职护理专业课时较少,该课程在学校又属于考查课,常不为学生所重视,为了培养学生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对遗传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手段,在护理专业中进行医学遗传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很有必要,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
我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遗传学教学是安排在医学生物学中讲授的,大约占总课时的一半,这种时间紧,内容多的教学压力易使学生听课处于被动,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兴趣,所以,必须制定严谨的教学计划,对有限的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务必要把重点内容讲的透彻明了。我们用30课时进行理论教学,用其他课时观看电教,进行试验操作,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对医学遗传学有了宏观的认识,增强学生对遗传病知识的了解及临床应用。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各个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医学遗传学迅速发展,知识更是日新月异,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但要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尤其是一些非医学专业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提高,如通过查看文献,了解学科的研究动态及最新成果;通过医院遗传病科进一步了解遗传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了解在临床中对遗传病最先进的检查手段以及开展情况等;除此之外,还应完善自身内、外、妇、儿临床知识及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灵活运用到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公式和定律与临床相结合,讲得新颖、形象、绘声绘色和深入浅出,才能胸有成竹回答学生的各种提问,赢得学生的信赖。
三、医德医风在教学中的灌输
“无德不从医,从医必先修德!”医学生除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活跃的临床思维,还必需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责任。在教学中灌输医德医风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对病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相信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学生第一次通过教学录像观察遗传病病人时,一些学生所表现的或是恐惧,或是嘻笑,或是满不在乎,更甚者是厌恶等。此时,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生硬的斥责学生的表现,而应耐心告诉学生如何尊重这些病人,如何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另外,在各地的儿童福利院中,有不少遗传病患者。比如,白化病、遗传因素造成的智力低下等,有条件可用带学生去福利院参观慰问,鼓励学生与这些儿童接触,让他们感受到这些因为患遗传病遭父母抛弃的孩子也是一样的天真可爱,更需要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在提高学生对遗传病人的爱心及同情心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身体的健康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及避免与减少遗传病发生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的热情。
四、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初中起点,她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掌握较少,知识面较窄,而医学遗传学中科学概念多,实践性强。
1.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常见遗传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传递方式和特点;了解该领域研究新进展,具备一定实际工作能力,并能初步解决医学实践中的遗传问题。
2.选择适当的记忆方法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科中涉及的概念多,理解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是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基础,概念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图画、理解记忆法、相互比较法、识图法等。如在减数分裂这节教学中,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二阶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等概念,我们可以用画图和识图法,让学生看图记忆,并理解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有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情趣中掌握概念。
3.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
医学遗传学实质上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所以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不仅体现了本门学科的特点,而且趣味浓郁,引人入胜。举例大家熟悉的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其病因是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故也称为21三体综合征。又如,在讲述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时,首先以同学们所熟悉的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例,让学生举出这些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及体征,说出这些病人的治疗方法及在日常生活中所注意的细节等,帮助学生归纳出这些疾病有家族聚集倾向及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方法的手段来改善病情的结论,引出“既受遗传因素控制,又受环境因素影响是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的观点,由于讲授贴近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
-
干眼症眼睛异物感治疗办法范例(3篇
干眼症眼睛异物感治疗办法范文什么是泪膜?如果把眼睛比喻为相机,眼角膜就是相机的镜头,眼睑和眼泪都是保护“镜头”的机制。泪液通过腺体分泌,分布于角膜表面,每次眨眼都会在角..
-
干眼症眼睛流泪治疗方法范例(3篇)
干眼症眼睛流泪治疗方法范文版式设计/马宁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宝宝,一双眼总是水汪汪的,但宝宝眼里的水似乎总要流出来,用手帕擦干后没多久,又会流出来。一段时间后还会眼睑红肿、..
-
电商运营营销方案范例(12篇)
电商运营营销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移动通信虚拟运营商商业模式自今年初工信部《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以来,虚拟运营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中国的虚拟运营时代日..
-
低碳技术的内涵范例(12篇)
低碳技术的内涵范文篇1[关键词]低碳;可持续发展;公路运输;策略交通运输方面的飞速发展连带着环境问题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人们对于低碳经济的关注日益增加。因此想要改善公路运输..
-
软土工程性质的特征范例(12篇)
软土工程性质的特征范文关键词:公路桥梁;隧道;软土基;处理公路施工易受到天气、地质、水文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地质对于公路桥梁隧道的施工影响最大。我国地质构造复杂,一些突..
-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范例(12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范文1篇1北京市评标专家库8000专家任招标人挑选京沪高铁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开工日期未明陕西省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北京市建委加强..
-
微生物的课题研究范例(12篇)
微生物的课题研究范文篇1【关键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该学科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
-
发热病人健康教育范例(3篇)
发热病人健康教育范文【关键词】结核肺预防和控制肺心病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42-02慢性肺心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重症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