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4-06

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篇1

全球贸易量在过去十年中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同期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六倍。相对廉价的能源助长了这一现象,而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则被放到了次要地位。据估计,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带来的经济破坏约为85美元,所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实行“有价”排放政策变得很有必要。

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公司将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付费。可以肯定的是,这将促使公司改变其供应链运作方式。减少供应链的碳足迹将成为公司一项不能回避的义务。

公司的选择要么是采取拖延策略,要么是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将其作为重组供应链以实现经济和环境收益的一个契机。现在就采取行动的公司会获得那些等待法律规范的公司无法获得的好处。这些好处包括不断增长的“良知消费者”、市场的“认知份额”、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以及更加可持续的总体增长。

一.减少碳排放的“权衡”因素

为了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更好地管理碳排放,企业可以从不同方面着手。然而,所有这些方面,以及各种采购、生产和配送流程,通常都密切联系并相互依赖。

在组件供应、制造/组装和配送中,有许多选项可以同时减少碳排放和成本(“同时性”当然是最佳解决方案的标志)。有鉴于此,一个“权衡”模型将一体化地考虑所有的因素,包括设计、包装、流程、组件、能源、库存和运输(参见图1)。

这些选项代表着能够影响成本、质量和服务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杠杆”。碳排放与这些杠杆结合得越多,一个企业就会以更加“无缝绿色”的面貌出现。这可以使产品对今天市场上日渐增多的“良知消费者”更具吸引力,使公司对那些想对周围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下一代员工更有吸引力。针对每个杠杆,都有可供利用的多重选项:

.设计:物料选择、能源效率、耐用性、可升级、易于拆解、可再循环、可处理、虚拟产品开发;

.包装:尺寸、可重复使用/再循环、材料(瓦楞纸箱、泡沫聚苯乙烯、塑料及类似物)、文档/手册;

.流程:订单履行、制造、运输、质量控制、组织管理、需求/供应计划;

.组件:替代品、寻源、选址、供应商合理化;

.能源:基于化石燃料的(石油、天然气)、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乙醇、太阳能、风)、其他(核能、地热能);

.库存策略:安全库存、批量、计划频率、补库计划(准时制、供应商管理库存、店铺直送);

.运输:方式、运输频率、集中运输、线路。

二.实际的“权衡”:物流和配送

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典型挑战是对运输、流程和库存策略进行恰当的平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这一要求增加了一个因素(参见图2)。

1.集中运输

集中运输是减少碳排放的最好方式之一。量化运输频率对成本和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确定补库策略,以满足业务需求和减少环境影响。

2.采购地

供应商的位置远近会影响组件成本、碳排放量和库存,所有这一切都能够加以量化,以便评估一个组织的采购策略和确定针对环境问题的改进需要。

3.运输方式

除了缩短运输距离,公司还可以在平衡考虑中关注低碳排放运输选项――火车、飞机、轮船和卡车在成本、服务水平和碳排放影响之间都有不同的碳权衡点。

4.网络优化

公司可以修改网络优化策略,以应对额外的碳变量及其对设施场所、生产、配送和运输操作的影响,还可以优化配送设施的作用和规模、运输选项、寻源和采购策略以及库存部署等。

三.供应链碳管理的五步骤

碳“权衡”将会使供应链复杂化,这一事实要求企业采取更多途径迅速解决这一问题。公司可以采取明确具体的步骤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从易于实施的局部改进到涉及延伸供应链的复杂优化。这些行动沿供应链延伸和整合得越远,对碳排放就有更大的控制力(参见图3)。

考虑到碳管理的复杂性,推荐一个逐步式的解决方案:

1.诊断和评估

如今的全球经济和公司与其业务伙伴(供应商、合约制造商、物流服务提供商、财务和税务实体、客户)间的相互依存性要求企业对于其整个供应链――从供应策略到配送和库房管理,再到生产运营和客户服务的碳影响有一个整体认识。通过碳诊断――按照一组简单的碳报告书和关键绩效指标评估每个高阶供应链组件,一个公司能够定义自己的成熟度,识别差距和设定目标水平。

2.碳资产管理

直接减少碳排放的大部分机会存在于供应链的设施和资产当中。例如仓储设施、机械设备、车队和数据中心等会消耗大量能源。

投资于低碳排放设施和节能设备是有效的第一步,具有明确的投资回报,CatalystPaperCorporation公司的例子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减少纸张生产中的能耗

加拿大纸浆和造纸公司CatalystPaperCorporation利用其自有的副产品(生物量)来提供运行动力。它还从排放物中回收的热能来保温处理水,并因此进一步减少其碳排放。通过提高效率和改用天然气,该公司自1990年以来使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70%,能源使用减少了21%。单是在2005和2006年,公司就通过减少燃料消耗2%实现节约440万美元。

3.职能优化

每个供应链职能都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具体的贡献。一般而言,基于碳诊断结果及“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在流程中越早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能力通常会越大(参见图4)。在考虑产品设计、客户订单履行甚至逆向物流过程中,都存在一系列进行职能优化的机会。

4.内部横向整合

鉴于供应链全球分布以及产品的客户化现状,减少碳排放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具体的职能改进空间变得非常有限。相比之下,跨职能的水平整合方案能有更大的影响。

与“面向制造的设计”或“面向服务的设计”概念相似,“面向环境的设计”将排放物考虑在内。这包括碳排放对采购、制造和配送的影响。另一个通行做法是修改包装,以方便运输。FrieslandCobercoDairyFoods公司是一个跨越所有职能(从产品设计到运输)的例子。本例表明,较晚的定制可以减小分散运营的影响,但是它要求企业进行跨供应链职能的综合性碳管理。同时,整合的碳管理能够提升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

一个乳制品供应链的综合视角

婴幼儿食物最近成为高度多样化的产品,而过去只有三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针对一个年龄组。现在,公司有大量的婴幼儿食物种类,包括那些用于增加抵抗力或消除过敏性反应的产品。位于荷兰的FrieslandCobercoDairyFoods公司生产、包装、运输和库存来自不同地点的婴幼儿食品。为了减少运输工作,该公司正在调整其产品配方及其生产流程,在基本产品的基础上形成多种产品。特殊成分是在供应链的晚期阶段才添加的,这能够减少所需的库存并因此减少运输里程,估计每年达127,000英里,同时也能够减少碳排放。

5.协同的端到端优化

虽然内部横向整合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的作用,但只有当供应链的所有参与者齐心合力并进行端到端优化合作时才能获得减少碳排放的最大潜力(参见有关Tesco公司补充报道)。

在明确的环境战略的基础上,应当与合作伙伴培养共同点,特别是在产品设计、包装和物流方面。一旦改进碳管理的机会明晰起来,协同和端到端的供应链优化-基于对成本、服务、质量和环境因素的平衡就能给各方创造共赢的局面。

Tesco公司的一体化包装设计

在英国零售商Tesco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包装重量中,玻璃占的比重最大。通过促使行业提供轻重量的酒瓶,Tesco将来自一个供应商的每年玻璃使用量减少了2,600吨,节约了15%。

据估计,通过进口散装“newworld”酒和在英国用轻重量酒瓶进行灌装,公司能够避免4,100吨碳排放。改进产品设计不仅使玻璃生产商实现了节约,还减少了玻璃瓶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四.理想的解决方案

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在成本、服务、质量和碳排放结果之间取得最佳平衡,这是一个典型的结合数学分析、深度计算和专业知识才能解决的优化挑战。对于尚未准备好一次性跨越所有障碍的公司,我们推荐前面讨论的中间步骤来帮助实现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而当您开始解决供应链碳管理的问题时,有几个重要问题需要考虑:

•您当前的碳足迹的模型或“热图(参见图5)”是什么?企业内部以及延伸企业中的什么流程是碳密集型的?

•您应该测量的绿色指标有哪些?改进或满足法规要求的当前目标和起点是什么?

•有关减少供应链碳排放有哪些重要的“权衡”、限制和考虑事项-同时维持服务和质量水平,并减轻成本影响?

•如果正在实施碳管理协同方案,您如何使合作伙伴加紧行动,以及如何分担风险、责任和分享价值?随着公司在碳管理方面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它们有可能将成本问题转化为增长机会。

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1篇2

一、碳税促进节能减排的原理分析

温室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导致全球性气候的变化,并且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重要的温室气体,据调查研究显示,引起气候变化的气体中有至少60%是二氧化碳。因此当今控制温室气体的主要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碳税则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目,从而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柴油和汽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曾提出,应该对造成外部效应的企业增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庇古税”。碳税是“庇古税”的一种,即是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使碳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的外部性效应内部化,使得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转化到产品的价格上去。征收碳税对化石燃料供求的影响可以用图1表示:

在图1中,在未征收碳税的情况下的社会化石燃料的供给曲线为S1,需求曲线为D,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与E1,此时社会中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为Q1,价格为P1。当对于化石燃料征收碳税时,使其外部边际成本由税收的方式支付。经济主体需要考虑这部分的成本,社会中的均衡价格发生变化,价格由P1上升到P2。因而供求量由Q1减少为Q2。供给曲线S1向右移动至S2,均衡点发生变化,由E1移动至E2位置。

从理论上来讲对化石燃料按照其含碳量征收碳税,则会使得燃料的使用成本上升,而使用成本的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及促进资源的节约,削弱化石燃料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清洁能源的研发及推广,使二氧化碳污染减少到帕累托最优水平。碳税通过减少化石燃料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促进新能源推广,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外征收碳税的做法与经验

(一)国外征收碳税的基本情况

1、多国开征碳税且根据国情设计不同的税率

欧洲国家征收碳税的实践起步较早,芬兰是最早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的国家,于1990年开始征收碳税。此后,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国家开始先后征收碳税。迄今为止欧盟27国已经全部开始开征环境税。并且碳税的征收对于二氧化碳的减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各国征收碳税根据各自实际国情实行不同的税率。例如1990年芬兰实行碳税时,税率为1.62美元/吨二氧化碳;1991年瑞典对私人家庭和工业企业征收碳税的税率为25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而1992年丹麦征收碳税时税率为100丹麦克朗/吨二氧化碳等。并且根据之后国情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提升税率,已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例如芬兰1995年碳税税率调整至38.3芬兰马克/吨二氧化碳;1995年瑞典碳税普通税率为34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而工业部门税率为83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

2、各国设定多种减免税条款

碳税的征收,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是对于企业征收碳税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或者行业的竞争力,不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同时也会增加低收入家庭的负担,不利于社会公平分配。

所以,各国在征收碳税的同时,设定了一系列的减免税措施,以减少对企业的不利影响,补助低收入家庭,通过对工业企业节能项目补贴,促进企业技术革新及新能源的研发及推广。例如:丹麦缴纳增值税的企业可以享受50%的税收返还,而如果二氧化碳的净税负比较重还可以享受进一步的税收优惠,电力部门给予免税优惠;荷兰,碳税的征收按能源税/碳税各占50%征收,对于能源密集型部门可以豁免能源税,但是碳税不可以豁免。并且该国开征的能源管理税,该项税种,大型能源消费者只要通过计划减排协议自愿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可以缴纳很少的税款;瑞典,首先对工业部门和私人家庭实现差异税率,并且工业企业也只需缴纳50%的税款,对于能源密集型产业还有进一步的税收减免政策。

3、碳税税款的用途及对GDP贡献率

各国收取的碳税税款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于研发节能新技术,如英国;二是纳入国家的一般预算收入,如芬兰、荷兰;三是投入养老基金,如德国;四是退还给工业企业,用以补贴企业节能项目,如丹麦;五是补贴低收入家庭,减少税收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

主要征收碳税国家的环境税收入占GDP比重如图2所示:

(二)国外开征碳税的特点总结

1、税率具有渐进性特点且实行差异税率

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篇3

关键词:英国;低碳社区;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20-04

低碳社区建设是低碳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低碳社区建设过程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很有必要。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率先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经济快速发展,整个国家正在向低碳经济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低碳社区建设取得很大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中国学习。

一、英国低碳社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元,社区又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因此,家庭低碳化是低碳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在英国,1/4以上的碳排放来源于家庭住宅能源使用,为此,英国政府把家庭节能减排放在低碳社区建设的突出位置。综观英国低碳社区建设,其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以家庭节能减排为重点,实行战略引领、立法保障、项目推动,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家庭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低碳社区建设的合力。

(一)战略引领

政府从宏观层面明确家庭节能减排在低碳社区建设中的地位,提出家庭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和思路,指导微观层面的具体工作,特别是对能源供应商、建筑行业、家庭住户等的行为加以引导。主要见之于政府能源白皮书、低碳转型计划等重要文件。如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明确提出:为实现2050年CO2减排目标,要支持家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电、气供应商要鼓励其居民顾客投资改善住房节能条件,并提高新建和新装修房屋能源效率标准。2007年《应对能源挑战:能源白皮书》,针对家庭节能减排,提出建立住宅建筑能源效率认证制度,住宅的兴建、租售、抵押等都须通过能源效率认证。2009年《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气候和能源国家战略》明确提出,政府支持个人、社区和企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要求每个人都减少自己的碳排放,政府为个人、社区和企业提供各种帮助,包括实施由财政支持的家庭隔热和能效提高项目。这个计划还对家庭和社区低碳转型作出全面部署,要求通过提高能效和采用低碳能源,使2022年英国家庭温室气体排放比2008年减少29%,2050年家庭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比重由2008年的13%降到接近于零。

(二)立法保障

英国自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及保障低碳发展的法律,其中不少法律都对家庭节能减排作出了规定。如2008年颁布的《气候变化法案》设定了到2050年英国CO2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建立了碳预算制度,并就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碳交易、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等作出规定,对英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对促进家庭节能减排也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能源法案》就小型低碳电力生产的税收返还等作出专门规定。这种小型低碳电力生产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或其他低碳途径的电力生产方式,既可降低电力传输过程的能源损耗,又可将家庭、社区、企业从被动的电力使用者转变为主动使用者,从而推动普通民众参与到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来,使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形成整个社会的自觉行动。在有关建筑法案中,还对建筑节能作出了一系列规定。英国多次修订建筑法规,不断提高建筑物最低能效标准,促进建筑节能,减少CO2排放。如新修订的建筑法规明确规定,根据目标CO2排放率(TER)来确定新建居民住宅全部能效的最低标准,计算住宅实际CO2排放率(DER),确保DER不大于TER。这就要求新建住宅更加隔热,采暖系统具有更高的能效。从这些情况看,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法律规范,还是能源、住宅、建筑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都对英国家庭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项目推动

英国政府关于家庭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规划部署很多都通过具体项目来落实。这是一种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家庭和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即政府确立项目或计划,并安排一定的补助或奖励资金(有的采取其他融资方式),由企业或其他中介组织来实施,发动居民家庭和社会公众参与。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家庭和社区节能减排的合力。这里简要介绍几个案例:

1.碳减排目标计划(CarbonEmissionReductionTarget,CERT)。这是一项针对家庭住宅节能减排的计划,通过能源供应商来实施,主要目的是帮助家庭住户减少CO2排放。该计划要求能源供应商设立针对家庭的碳减排目标,供应商通过采取获得认证的节能、低碳措施来减少家庭的CO2排放。每个供应商都分配一定的碳减排任务,并有责任推广节能减排措施,还可对住户实施强制干预以实现节能减排。供应商通过能源账单把完成碳减排目标计划的成本转移给住户。一般来说,住户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节省的开销远超被转移过来的成本,从而激励住户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据CERT计划最终报告显示,通过项目实施,共减少碳排放296.9MtCO2,相当于预定减排目标的101.3%。

2.社区节能项目(CommunityEnergySavingProgramme,CESP)。这是一个基于合作、针对低收入地区家庭的能效项目。主要目的是帮助这些地区的家庭住户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支出。该项目对能源供应商和生产商提出法定义务,要求其对国内低收入地区的能源用户推广节能措施,提高能效标准,并实现19.25MtCO2的减排目标。据CESP最终评估报告,能源公司实现碳减排16.31MtCO2,相当于预定减排目标的85%。

3.智能电表实施项目(SmartMeteringimplementationProgramme)。根据英国低碳转型计划确定的到2022年所有家庭安装智能电表的要求,2011年英国政府出台了一项在全国范围推广智能电、气表的计划,到2019年底全面完成。计划投资113亿欧元,在英国3000万个家庭和企业中安装5300万个智能电表。据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DECC)预计,到2030年,智能电表将产生186亿欧元的效益。安装智能电表可以使用户获得实时信息,了解能耗情况,控制能源使用,节约能源开支,减少CO2排放。能源供应商可以获取准确数据,有利于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智能电表是建设智能电网的关键环节,而智能电网能更好地管理整个电力系统的需求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尽管英国国内有关部门对这个项目的风险还有不同的看法,但它促进家庭低碳减排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4.低碳社区挑战赛(LowCarbonCommunitiesChallenge,LCCC)。这是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环境食品和乡村事物部支持的针对低碳社区建设的创新性项目。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在英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等地区选择22个社区实施(由社区提出方案后按一定程序确定),给每个社区提供约45万英镑的奖励性资助。该项目旨在支持社区低碳技术创新,采用低碳措施(组合),包括新型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及房屋隔热节能等,并组织开展有关活动,积累低碳社区建设经验,掌握家庭和社区节能减排数据资料,示范带动其他地方低碳社区建设。据DECC的项目评估报告,项目社区共实施了8206项低碳措施,包括安装节能灯、锅炉外套、空气源热泵、风力涡轮机、1.2MW生物质供热系统等,每年可减少3062091kgCO2排放。该项目的实施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以家庭节能减排为重点的低碳社区建设提供示范,并促进社区居民低碳节能意识的提高。

5.“边省边付”节能试点项目(PayAsYouSave,PAYS)。该项目旨在探索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来激励住户在家中安装节能、微型发电设施,采用可再生供暖技术等。这个项目由DECC和社区与地方政府部安排,由节能信托基金会(EnergySavingTrust)负责实施和管理。该项目给每个物业单位提供2万英镑贷款用以支付节能措施费用,利率为零,还款期最长可达二十五年,安装太阳能板还可享受上网电价(FIT)优惠。参加试点的家庭可受惠于能效提高、微型发电技术,在家中进行实心墙隔热改造、安装太阳能板等而不必支付预付成本,而且能够减少家庭能源支出和CO2排放。

除上述项目外,英国政府还实施了很多类似的项目,如可再生供暖激励(RenewableHeatIncentive,RHI)、绿色方案(GreenDeal)、绿色社区项目(GreenCommunitiesProgramme,GCP)等等,来推动家庭、社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用清洁能源,减少CO2排放,在低碳社区乃至低碳社会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英国经验对中国低碳社区建设的几点启示

中国低碳社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既要走自己的路,又要善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英国经验对中国低碳社区建设的启示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把家庭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社区建设的重点

英国从其1/4以上碳排放来源于家庭住宅的实际出发,把家庭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做,不仅抓住了碳排放的重点领域,而且也抓住了家庭及社会的主体――广大民众。民众的参与,一方面可以直接实现家庭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其低碳意识,有利于促进全社会低碳发展。中国家庭碳排放水平虽然低于英国,但仍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以家庭节能减排为重点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很有必要。中国家庭碳排放主要由居住和居民交通两部分构成,居住碳排放主要包括生活用电、冬季采暖和日常炊事(其主要燃料为煤炭、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等所产生的碳排放;居民交通碳排放主要包括私人交通(私家车、出租车)和公共交通(公共汽车、轨道交通)等所产生的碳排放。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住房面积越来越大,私家车越来越普遍,家庭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越来越多,加强家庭节能减排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紧迫。必须把加强家庭节能减排放在低碳社区建设中的突出位置,放在中国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整个国家低碳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不仅要通过家庭节能减排促进家庭和社区的低碳发展,而且要通过家庭节能减排不断激发和增强人们的低碳意识,真正使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当然,低碳社区建设也不能完全局限于家庭直接的节能减排,垃圾处理、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得统筹兼顾,以形成绿色低碳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二)加强家庭节能减排的顶层设计

英国政府从宏观层面提出一系列指导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关于家庭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政策安排和工作部署,并作为整个国家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推进家庭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历来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规划,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方案也对节能减排提出要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有的规划设计、政策安排过于宏观和笼统,目标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够强,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则对产业、行业节能减排强调较多,对家庭节能减排重视不够;政府虽然很重视但却没有很好地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家庭和企业身上。从英国经验看,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把家庭节能减排与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结合起来。总体战略要充分体现家庭节能减排要求,家庭节能减排要切实融入总体战略之中。二是明确家庭节能减排目标。应该加强家庭碳排放的统计核算和分析预测。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与整个国家低碳发展水平和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也与这方面工作研究不够深入有关。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必须高度重视。

(三)健全促进家庭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

英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法律保障。虽然专门针对家庭节能减排的不多法律,但气候变化法案、有关能源法案和建筑法规都对家庭节能减排包括节能技术、设备和清洁能源使用等作出规定,有效规范和促进了家庭节能减排。中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低碳领域的法律制度,也没有专门针对家庭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现有能源、节能减排、建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有的虽然涉及家庭节能减排,但不论从立法理念、角度,还是从立法的针对性和份量来看,对家庭节能减排都强调得都不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国内低碳经济不断发展和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有必要制定一部类似英国《气候变化法案》的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的纲领性法律,并制定、修订、完善有关能源、资源、环境、建筑等法律法规,以更好地体现低碳发展的要求,更好地适应家庭节能减排的需要。条件成熟时可制定专门针对家庭节能减排的法律或法规,全面规范家庭节能减排行为,促进家庭低碳发展,为低碳社区乃至低碳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化家庭节能减排的项目支撑和推动

通过政府支持和引导,实施各种促进家庭节能减排的项目(或行动方案)是英国低碳社区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少数城市开展了这方面的试点,但在国家层面组织开展的工作还不多。应该围绕家庭节能减排有计划地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或行动方案,把家庭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落实到项目上。重大项目要体现国家政策导向,确保项目的实施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给参与者带来实惠的目的。2013年1月,国务院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对包括住宅在内的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提出要求,并对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必将有力推动家庭住宅节能减排。其他项目如低碳供暖、家庭太阳能利用补贴试点等也应深入研究论证并适时启动。此外,还要针对家庭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必要措施,谋划一批项目,并将重大措施和项目转化为国家政策,以推动中国低碳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五)构建有利于家庭节能减排的高效工作机制

英国低碳社区建设模式是一种以家庭节能减排为重点,政府引导和支持、企业和市场运作、家庭和社会参与的高效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既适应英国,也适应于中国。家庭节能减排是促进低碳社区建设、实现整个社会向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家庭的积极行动和共同参与。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除了前面提到的政府要明确家庭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外,关键还要有钱办事。要通过财政预算、税收、金融等多种方式,为家庭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并加强工作指导、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充分发挥企业、中介组织等市场主体的作用。英国的做法主要是靠能源供应商、生产商和碳信托基金会这样的企业去实施。中国市场化改革在不断深化,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包括价格机制对能源、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使参与家庭节能减排的各市场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得以实现。第三,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性。关键是要让家庭参与者得到实惠。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家庭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支出,使家庭获得更多的节能收益,让社会分享更多的减排成果。当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动员,增强居民的低碳意识,使之逐步由被动变主动,变为自觉自愿的行动。

参考文献:

[1]HMGovernment.TheUKLowCarbonTransitionPlan-Nationalstrategyforclimateandenergy.decc.gov.uk/,July2009.

[2]Ofgem.thefinalreportoftheCarbonEmissionsReductionTarget(CERT)2008―2012.ofgem.gov.uk/CustomPages/Archived-

Publications.aspx,1May2013.

[3]Ofgm.thefinalreportoftheCommunityEnergySavingProgramme(CESP)2009―2012.ofgem.gov.uk/CustomPages/Archived-

Publications.aspx,1May2013.

[4]DECC.theSmartMeteringImplementationProgramme:DeliveryPlan.decc.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smart-metering-

implementation-programme-delivery-plan,21DEC.2011.

[5]DECC.LowCarbonCommunitiesChallengeevaluationreport,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low-carbon-communities-chal-

lenge-evaluation-report,17July2012.

[6]DECC.HomeEnergyPayAsYouSavepilotrevie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home-energy-as-you-save-pilot-review,

6September2011.

[7]曾静静,张志强,等.家庭碳排放计算方法分析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2,(10).

LowCarbonCommunityBuilding:theUKsExperienceandItsEnlightenmenttoChina

PENGBo

(SchoolofEconomics,Beij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1篇4

摘要:我国碳排放区域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已引起学者关注,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在人均碳排放原则与2022年各省的碳排放配额预测数据基础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碳排放量不均等的现实,国家应在区域间建立碳强度减排机制和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缩小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差距,实现公平目的,还能更迅速有效地实现我国碳强度减排目标。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2-0017-05

一、引言

研究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因为能源尤其是矿物能源消费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碳排放的增加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整个20世纪,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增长了十倍以上,而同期世界能源的消费总量增加了十六倍,其中,矿物能源消费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6.0~6.5PgC,占大气碳排放总量的70%左右〔1〕。因此,我国降低碳强度的实质就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脱钩,使碳强度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发展速度。

为此,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通过构建各种模型分析我国碳排放区域格局的变化,揭示了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和碳强度的重要影响〔2~5〕;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量的测算和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三大区域碳排放之间存在的差异和成因〔6~12〕;还有学者分别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提出了针对西部地区的减少碳排放的建议〔13~16〕。

这些学者虽然运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我国三大区域之间的碳排放差异和成因,但是很少涉及三大区域碳排放配额的具体分配及碳强度减排目标的实施路径。由于历史遗留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在国民经济地域分工中长期扮演着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生产者角色,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能源的开采和输出,处于产业链的底端,这使西部地区发展成为资源型经济,导致碳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协调区域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合中国的碳强度减排实施路径就成为实现碳强度减排目标的关键。

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以人均排放原则为指导,期望通过建立碳排放配额制度和项目合作机制来推动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的减排协作,最终实现碳强度减排目标。

二、基于人均排放原则的我国碳排放配额分配

人均碳排放是指一国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一年或者一个核算期,总人口平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体现了对一国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的人均分担。碳排放权本身具有的人权和财产权的双重属性为人均碳排放分配提供了依据和可操作性〔1〕。

我国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作出碳强度减排承诺:到2022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考虑到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为了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该减排承诺,本文利用刘钦普依据自变量和因变量交替移动预测法建立的区域人口预测时空回归模型对我国各省人口发展的预测数据〔17〕,以人均碳排放为原则,对基年与2022年各省的碳排放配额进行了计算和预测。

1.我国2005年的碳强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05年的碳排放总量为5558.5百万吨,GDP为2054880百万美元〔18〕,据此得到我国2005年的碳强度(C2005)为27.1吨/万美元。

2.我国2022年的碳强度

按照我国政府承诺的40%~45%的碳强度减排指标,可知2022年碳强度(C2022)为,

0.55C2005≤C2022≤0.6C2005。

代入C2005=27.1,得,

14.91≤C2022≤16.26(吨/万美元)。

即2022年碳强度下限为14.91吨/万美元,上限为16.26吨/万美元。

3.我国2022年的碳排放总量

假设从2005年到2022年,我国GDP保持年增率8%不变,基于2005年的GDP数据,可以得出2022年的GDP约为6518427百万美元。

由于碳排放总量等于碳强度与GDP的乘积,即:T2022=C2022×GDP2022,则可知2022年我国碳排放总量为9719百万吨~10599百万吨。

4.我国2022年的人均碳排放量

按照人均碳排放原则,我国2022年的人均碳排放量(H2022)为T2022/P2022,依据刘钦普对我国2022年的人口数量预测量〔17〕,即P2022=144690.3(万人),可预测我国2022年的人均碳排放量约为6.72吨~7.33吨。

5.我国2022年全国及各省的碳排放配额

S2022i=H2022×P2022i,i=1,…,31。

其中,S2022i为i省2022年获得的碳排放配额;P2022i为i省2022年的预测人口数。由此,可得到如表1所示的各省直辖市碳排放配额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碳排放量也在增加,我国2005年的人均碳排放量为433吨,而到2022年将可能增至733吨。这恰好说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增加碳排放量。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目前世界年人均碳排放量为43吨,而我国2005年的人均碳排放量与世界人均水平基本持平。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碳排放水平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人均碳排放将大大超过国际人均水平。届时,我国提出的人均累积碳排放低的理由将不再有立足之地,中国将站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风口浪尖,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因此,我国有必要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将碳强度减排的相对目标约束转化为碳排放配额的硬性目标约束,并借鉴国际碳交易市场经验,结合我国区域发展实际,在中国实行碳排放配额和碳减排项目合作的双轨制。

三、我国碳强度减排的制度安排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演变的特征,可以将我国大陆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根据谭丹、黄贤金的研究成果,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是中部地区的1.8倍,是西部地区的2.22倍〔6〕,已经大大超过了我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并且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如果没有较大的政策变化,到2022年,我国东中西部碳排放总量的比值还可能继续扩大。因此,有必要探索不同的碳强度减排机制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相对均衡发展,即将表1中2022年的碳配额转化为碳排放配额的强制性目标,对西部地区暂不纳入强制碳排放配额制度中,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施行强度不同的碳排放配额制度。同时,应配之以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以实现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

(一)实施碳排放配额制度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步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东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以能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的,长久以来没有代价地多排或超标碳排放实际上压缩了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未来经济发展空间,依据污染者付费原则,东部地区应该为自己的多排或超排行为付费。因此,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一些碳排放量较多的中部地区省份(如山西)应该根据人均排放原则,实施严格的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将表1所示的2022年的碳排放配额下限作为本区域的总量控制目标,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将配额量化到具体的企业排放源。

2005年,我国中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居于三大区域的中间位置。按照目前的碳排放趋势,到2022年,我国中部地区的绝大部分省份的碳排放总量将与表1中的碳排放配额持平。因此,除个别省区外,可以对中部省区制定中等强度的减排控制目标,将国家规定的碳强度减排目标的下限40%(即表1中所示的碳排放配额上限)作为其减排目标,对本辖区内企业的排放量增速实施严格控制战略,以提高本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最终可开采资源量为711亿吨标煤,约占全国总量的57%;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最终可开采资源量和水能技术可开发资源量分别为429亿吨、44亿吨、8万亿立方米和15678亿千瓦时,占全国总量的579%、336%、587%和706%,人均能源资源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13〕;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这将使西部地区成为碳排放配额的主要输出区。考虑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和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对其暂时不设具体的碳强度减排目标,将按照人均排放原则确定的碳排放配额作为当地政府引进项目和企业的参照基准,以承接我国东部高碳排放企业的转移,加速实现工业化,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

(二)建立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

1.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的缘起

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主要源于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的缔结。为了缓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议定书》不仅明确了发达国家应当承担主要责任,而且首次为发达国家缔约方订立了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已经完成,技术和设备先进,减排空间较小,减排成本高昂,为了降低此类国家的履约成本和有效实现公约目的,《议定书》确立了三个灵活机制:排放贸易机制(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其中,JI和CDM属于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是指通过发达国家之间(JI)或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CDM)的合作,将通过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获取的碳排放信用作为履约客体的碳排放贸易机制。其中,CDM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发达国家通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实施碳减排项目,不仅可以降低其减排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适应能力。因此,CDM产生伊始就成为全球碳交易市场的追逐对象,并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碳市场的主要方式,如中国CDM规模约为2.2亿吨,占CDM市场的40%〔19〕。

2.东中西部区域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

这种通过明晰气候资源产权、进行碳排放配额分配的成功实践为我国的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借鉴。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得以成功实施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项目实施主体之间的减排成本各异,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与东中部区域相比,我国西部区域所占国土面积较大,近年来受国家政策驱动,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不到0.6(东部约为0.76,中部为074)〔7〕,对外吸纳能力较弱,总体上仍然属于资源型经济;而东中部区域尤其是东部区域具有丰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这种由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各省区碳强度减排成本的区别和资金技术上的互补性为建立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提供了可能性。对于出现碳排放配额赤字的东中部地区的排放源,为了避免承担巨额罚款,可以通过购买碳排放配额或者进行碳减排项目合作的方式从西部地区获取碳排放信用以缓解其碳减排压力。

在实施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时,由于实施主体都是我国企业,这对减少国际CDM市场上出现的投机现象和技术转移障碍有所缓解,但受地方利益的驱动,不排除东部和中部区域为了实现其碳强度减排目标,将重污染行业转移至西部,导致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进一步升高的情况;也不排除西部区域为了短期经济利益盲目引进重污染项目的可能性。因此,在碳减排项目合作和产业引进时,西部地区必须从长远考虑,要高度重视技术在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如从技术结构相似度的角度〔20〕,探寻最合适的东部省份,选择可以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和提高自我建设能力的技术和产业,实现碳强度的降低。

东部地区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东部地区在推动科技进步过程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从国内外科技发展史看,谁掌握了高科技,谁就能更快发展。我国西部地区的陕西、四川等省份有较好的发展高新技术的条件和环境,可以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诸如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先进技术。通过与东中部地区合作实施碳减排项目的形式,由东中部地区企业输入资金和先进技术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速度,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出售碳排放配额获得的资金还可以用于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速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缩短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此外,国家可以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扩大交易范围,增加交易产品种类,对市场参与主体形成更大的激励,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相协调、公平与效率并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oughtonJT,FilhoLGM,CallanderBA,etal.ClimateChange1995:TheScienceofClimateChang〔M〕.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2-8.

〔2〕侯锋.我国省区间工业结构的异同与结构转换的调控途径〔J〕.地理研究,1990,9(4):6-16.

〔3〕李文彦,樊杰.我国的经济地域结构与区域能源战略的关系初探〔J〕.地理科学,1994,14(3):201-210.

〔4〕ZhangLei,DanielTODD,XieHui,etal.CO2EmissionsandTheirBearingon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TheLongView〔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2005,15(1):61-70.

〔5〕郭广涛,郭菊娥,席酉民,等.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节能降耗效应测算及其实现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44-49.

〔6〕谭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54-57.

〔7〕杨红亮,史丹.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3):12-20.

〔8〕陈英姿,李雨潼.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9(2):66-73.

〔9〕高卫东,姜巍,谢辉.经济发展对中国能源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2):296-299.

〔10〕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5):37-47.

〔11〕岳超,胡雪洋,贺灿飞,等.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4):510-516.

〔12〕徐大丰.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4):79-82.

〔13〕郭广涛,郭菊娥,柴建.西部发展节能服务的低碳效应及其政策研究〔J〕.管理评论,2010,22(6):71-76.

〔14〕何建武,李善同.二氧化碳减排与区域经济发展〔J〕.管理评论,2010,22(6):9-16.

〔15〕张小刚.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研究〔J〕.经济研究,2010,(9):57-60.

〔16〕李清源.西部经济发展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对策〔J〕.环境经济,2010,(3):51-56.

〔17〕刘钦普.时空回归模型在中国各省区人口预测中的应用〔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32):119-124.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DB/OL〕.(20070501)〔20110906〕.stats.省略/tjsj/ndsj/2006/indexch.htm.

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篇5

关键词:碳税;碳交易;制度比较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DOI:

一、引言

过去由于人类过度消耗化石燃料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问题,为当今环境带来了致命的威胁。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等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于人类的生存安全。“碳减排”日益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到2015年北京世界环保大会的举行,几十年来减排之路一直在艰难前行。为了更好的解决碳排放量过多所造成的气候问题,大多国家都相继出台了相关的碳减排政策。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碳减排政策主要为碳税制度、碳交易制度、复合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和财政补贴等四种。其中,碳税与碳交易制度由于其减排效果突出,推行相对简单而为众多国家采用。本文通过对比碳排放权交易(以下简称“碳交易”)和碳税这两种较为常见的碳减排制度的制度优势,以期为我国实施更为科学合理的碳减排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二、碳交易与碳税政策执行现状

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碳排放量这一环境指标。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自己的碳减排机制。碳税和碳交易作为两种当前主要的减排经济政策,为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采用。

(一)碳交易政策的实施现状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运用市场机制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的碳减排方式。政府在权衡一定时间内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承载量的实际需求后制定出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并通过发放许可证的形式给各个企业分配排放的额度。企业之间可以根据市场形成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即一方向另一方购买二氧化碳的排放额度,从而达到控制碳排总量减缓温室效应的目标。

碳交易政策是重要的碳减排机制之一。从全球来看,碳交易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如表1所示。在2005年-2014年间,全球碳交易量从7亿吨变为104吨,增长了近15倍;碳交易额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由于碳交易市场持续低迷所引起的碳价格波动,从而导致碳交易额的下降。如在2013年,由于全球碳交易市场持续低迷,欧盟碳减排市场的核证减排量现货价格一度低跌至0.03欧元/吨,欧盟碳配额价格也一路下跌至2欧元/吨以下导致成交额的锐减。尽管碳交易额下降了,但是碳交易量确在逐年上升,由此可见,碳交易机制已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碳减排政策,已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国家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与欧盟的碳交易体系。

1、美国碳交易政策的实施现状

当前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美国一直致力于构建碳交易市场,推行碳交易政策。目前美国运行的有5种区域排放交易体系: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CaCX)、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西部区域气候行动倡议(WCI)和气候储备行动(CAR)。

其中CaCX是美国减排力度最大的强制易体系。CCX是美国碳减排的先行者,于2000年便正式成立,也是北美地区唯一一个交易6种温室气体的综合碳交易体系,其项目遍布欧美及亚洲地区。RGGI是美国第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强制性减排体系,其一直试图推动清洁能源经济创新与创造绿色就业机会。WCI旨在通过州、省之间的联合来推动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支持采用市场机制来有效实现减排的区域性气候变化应对组织。CAR于2009年正式启动,是一个基于项目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覆盖整个北美的交易体系。

2、欧盟碳交易政策的实施现状

欧盟于2005年起开始实施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计划EU―ETS,成为了全球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温室气体配额型市场[]。其覆盖了包括欧盟成员国在内的27个国家。该体系的排放配额发放主要分为3个方面:(1)根据各成员国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人口构成等实际因素,将其在《京都议定书》下签署的8%的减排目标分配到每一个成员国,并且明确每一个成员国的排放额;(2)EU―ETS要求各成员国所在政府制定分配计划时必须遵循ETS法律框架中的一系列通用规则;(3)ETS机制规定了可以在整个欧盟范围内流通的排放配额,企业每年必须按期上交与实际排放量相等的排放配额,有多余排放配额(当年的实际排放量低于分配到的排放配额的部分)的企业可在市场上出售排放配额,而超额排放的企业若没有在碳交易市场上购买相应的排放配额,将面临高额的罚金。它的最终目标是:到2022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减少21%。

3、中国碳交易政策的实施现状

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还属于初步建立状态。在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简称CDM)下,我国已经成为国际碳交易中的最大供应方。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可提供的CDM项目占到世界总需求的50%以上[]。

2013年开始在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地先后启动碳交易。目前,国内已经建立的碳交易市场属于自愿减排市场,例如,在2013年6月18日正式开市的深圳碳排放交易所,成为全国第一个开业的碳排放权交易所,有635家工业企业和197栋大型公共建筑的配额,已经进入碳排放交易体系,截止到2014年3月28日,碳交易累计成交量23.41万吨,累计成交金额为160.57元;2013年11月26日,上海市碳交易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共有60家企业参与碳交易,截止到2014年3月28日,碳交易累计成交量20.36万吨,累计成交金额为761.29万元;2013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交易市场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正式开启,北京碳交易主要包括排放数据报告、第三方核查、配额分配、买卖交易和履约五个环节,已有5家企业参与碳交易,截止到2014年3月28日,碳交易累计成交量4.22万吨,转让协议累计成交量3.7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共为409.35万元[]。

与美国和欧盟的碳交易体系相比,中国的碳交易体系建立要延迟了十多年,且覆盖企业数量和比例也不及美国和欧盟,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大型碳交易市场。但是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仅不到一年的时间,深圳、上海、北京三个交易市场的成交量就达到了47.47万吨,累计成交金额为1331.21万元。

(二)碳税政策的实施现状

碳税是指企业排放总量不受限制,依靠政府力量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碳税的实质是一种基于价格调控的市场化环境政策工具,即政策制定者对单位碳排放以税的形式设定一定的价格,碳排放者对自身的每位的碳排放支付一定的税费,因此碳税是一种固定排放价格但不限制排放数量的一种市场化工具。

碳税的起源比碳交易要早上很多,从1990年芬兰开征碳税起,已经实施20多年。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政策,应用碳税的国家数量较多,其政策实施也相对成熟。碳税针对的是不同化石燃料燃烧或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各国根据自身的国情针对不同的能源使用者和产品征收不同的税率。尽管征收的策略有所不同,但是所有国家的政策目标是一致的,即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保持本国的产业竞争力。碳税的征收最早开始于欧洲国家尤其是北欧地区。由芬兰(1990)、瑞典(1990)、挪威(1991)、丹麦(1992)等率先开征。

在征收效果方面,由于碳税征收方案的多样性,以及存在针对部分行业的碳税优惠或豁免,使得征收碳税的减排效果与其他政策效果较难分离出来。从减排总量来看,欧洲的芬兰、丹麦、瑞典实施效果较为明显,据估计,芬兰在1990-1998年间因为碳税有效抑制7%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欧盟在1990-2000年减少了3.5%的温室气体排放[]。

1、英国碳税政策实施现状

为促进企业减排,英国从2001年开始对企业征收气候变化税。所涉及的行业包括工业、商业以及公共部门。碳税的主要对象是煤炭、油气、电等高碳能源,同时还规定对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而针对普通居民用电,其采用的是累进税率,以此促进全民减排热情。

2、日本碳税政策实施现状

而日本作为亚洲最早关注碳减排的国家,在减排问题上一直呈较积极的态度。日本在2005年10月开始推行碳税征收方案,2007年正式征收碳税。其征收对象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大户的工厂企业以及家庭和办公场所。征收税率为2400日元/吨碳。而其碳税收入也是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执行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或是支持相关绿色环保技术的研发,如用于开发新能源汽车,建设低碳地区和低碳城市等[]。

3、中国碳税政策实施现状

碳税作为一种控制碳排放的有效手段,目前只在发达国家施行。在中国,碳税的实施仍处于研究论证阶段,并没有正式实施。但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就有与碳税类似的税种“环境税”。

三、碳交易与碳税的政策对比

碳交易和碳税本质上都是促进减排的经济手段,存在着许多的共性,但是也存在这明显的差异。

(一)理论依据比较

碳交易市场是指以总量或数量为导向,以清晰界定碳排放权为基础,基于市场机制的一种制度安排[]。碳交易市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科斯定理”的基础之上。科斯认为,在交易成本为零或极小的情况下,明晰产权可以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大气作为人类共有资源,是一种公共品,产权很难界定,于是国际组织或政府之间通过谈判分配许可额度,来建立许可额度的交易市场。排污权交易的构想最早由美国学者Dalase提出,在他的著作《污染、财富和价格》一书中,他认为政府及环境资源拥有者,可以把排放一定污染物的权利像股票一样出售给出价最高的竞买者,污染者可以从政府或拥有这种权利的其他污染者手中购买取得,且这种权利可以在污染者之间出售或转让[]。Montgomery(1972)从理论上证明了基于市场的排污权交易系统明显优于传统的环境治理政策[]。这种思想的本源来自亚当斯密所坚信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是天然一致”思想[],即不受干扰的自由竞争可以使每个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整个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市场均衡条件与帕累托效率完全一致的“帕累托状态”。

所谓碳税,是指以价格为导向,按照消耗化石燃料的碳含量或者碳排放量来征收税款的一种调节税[]。开征碳税可以显著地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使其向新能源或者低碳能源转变[]。碳税的主要经济学理论依据是“庇古税”。庇古曾在其著作《福利经济学》中提出,在完全自由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依靠自由竞争不可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经济措施:当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出现外部经济效应时,给予企业补贴。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BernardPHerber(1992)等认为碳税是赋予了由化石能源使用产生的、以二氧化碳排放形式存在的环境污染一个成本,这相当于一种庇古税,通过把外部成本内部化以纳入价格系统,进而影响经济主体决策[]。

(二)成本比较

在比较碳交易与碳税政策之间的成本差异时,按照所涉及的主体,大致将成本分为企业减排成本、政府政策实施成本两部分。对于企业来说,控制成本是生产经营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成本的可知意味着企业能更好的进行生产决策。碳税是税收的一种,具备税收无偿性、强制性以及固定性的特点,其中固定性能够是企业可以清楚的预测出自身的减排成本,制定出更加合理且适合企业情况的减排路径。Avi-Yonah和Uhlmann(2009)认为碳税的优点在于可以直观且简单的为企业提供价格信号[]。碳交易中,碳排放价格取决于市场,由于市场行为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交易价格波动大,不可预测,使得碳交易机制的成本具有不确定性。就政策实施成本而言,碳税相当于是在一国现有的税收体系基础上增加的一个新设税种,是资源税或者消费税中的一个小税目,其征管在现有税收制度下进行,因此实施起来成本不会太大。碳交易的实施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交易平台,包括高效的结算清算机制、有效的监管机制等,平台的运营管理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成本;另一方面,碳交易体系的建立涉及金融、环境等多个领域,需要多方的配合和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两相比较,碳税的实施成本比碳交易制度更低。

(三)减排效果比较

减排效果主要体现在减排量和减排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碳税一旦开征,首先会增加排放者的成本,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排放者的行为会随之做出相应调整,要么减少产量,排放也会减少;要么维持原有生产规模,通过技术创新来减少排放量;要么最直接的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而最后一种可能是较多企业先考虑选择的方式,这样一来碳税的征收只能增加财政收入,对排放行为的约束作用并不明显,减排总量被弱化。Lee等学者(2007)的研究发现对一个国家产业部门普遍征收碳税是不公平的且会影响其有效性[]。目标,其减排总量较碳税要显著的多。碳交易机制主要是在维持既定排放总量的基础上,通过交易权的分割转让实现碳排放量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达到更为合理的分配,实现碳排放边际成本的增加,从而达到约束经济体排放行为的目标。因此排放者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应对行为都可以实现总体的减排。

碳交易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气候问题,促使个体主动实施减排,激励性强。这一机制使排污权能够流通,碳减排不再只是造成成本,它还创造了获取利益的机会,碳交易的参与者可以通过碳减排,节省碳排放限额,然后在碳市场上将其出售获利。对于企业来说,这样会使之更有动力去改进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开展节能减排项目。相对于此,碳税的减排激励性则显得较弱。因为税收是一种政府强制性措施,对于个人或企业都是希望避免的成本,所以碳税推动的减排行为都是被动减排,这样不利于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减排积极性。不过,在另一方面,碳税能够给政府带来可供减排技术研发的资金,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减排。由于碳税收入直接为政府部门所有和掌控,政府可以完全支配这些税收,因而政府可以用这些税收来开发可替代性能源,研发减排技术等。碳税收入越多,政府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投入就可以越多。而碳交易则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四)监督机制比较

目前,缺乏一个针对碳交易有强制约束力的国际法,在排放限额初始分配后,如何确保各国切实履行减排义务是一个问题。实施碳减排行动对各国来说成本很大,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某些国家可能会毁约或者隐瞒欺骗。美国在2001年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协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且,即便各国政府愿意实施减排,它能否将本国实际排放额控制在限额以内,还是个未知数。这取决于本国法律体系是否健全,政府的执行力如何,以及监测技术是否先进和排放数据是否真实可靠等。碳排放权交易之后,后续监督与评估机制的不完善也大大降低了碳交易的实际减排效果。LiweiLiu(2015)等认为当前中国现行的碳交易市场面临的最大调整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而碳税的实施过程透明度高,便于监管者管理,也便于公众了解、参与以及监督。高透明度源于明确的税率使碳税的成本易于识别和计算,以及简便的征税程序使碳税实施过程易于监测和管理。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碳税也存在监督的缺陷,例如在实施过程中,某些国家可以通过减免加在化石能源上的其他税收来抵消碳税的影响。这样的例子如瑞典在1991年引入碳税的同时,将能源税减少了50%。

(五)对未来适应性的比较

碳交易的体系设计比较僵化,对未来的适应性较差,其减排效果易受未来不确定性影响。这首先表现在减排基准年份和基准量的确立问题上。由于各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不一致,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也不一致。根据历史和当前的排放量来确定其减排基准量,势必造成未来有些国家限额过少,束缚经济发展,而有些国家限额过度充沛从而浪费了资源的情况,京都议定书的做法就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其次,适应性差表现在排放限额分配的时间安排上。各个时期的最优限额分配与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相关,政府在制定短期分配计划时,不可能准确预测到未来状况,以至于可能出现某一时期限额分配过少给企业造成了过高成本,分配过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经济效率受到损害。各国政府难以做到最优化安排,难以实现经济效率。最后,适应性差还表现在限额标准的实现上。期末碳排放量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如:技术进步、经济增长速度等。这些因素不受人为控制,只有到了期末才能知道准确的碳排放量,在此之前,任何预测都包含了很大不确定性。为未来设定排放限额实际上是规定未来行为的结果,这与常理相悖。因为按常理,我们只能规定未来的行为,但无法规定其结果。

相对于碳交易体系,碳税制度则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碳税征收由政府税收部门直接管理,政府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或自身需要灵活改变碳税的征税对象,税率以及税负减免情况等。碳税制度的这种特点可以增强碳税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

四、中国情境下碳减排政策分析

(一)我国碳政策实施的环境分析

对于我国碳排放问题,很多学者都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总结了我国碳排放的基本现状和问题。当前我国碳排的主要现状呈现出排放量将持续增长、但未来增长速率下降的趋势,且碳排放具有较明显的地域差异。

首先,我国的碳排量水平一直是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为了实现全面小康,我国一直致力于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此,我国在保持GDP总量快速增长、加速推进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不得不消耗掉大量的能源。当今公认的全球变暖的主因是各类化石能源的利用而排放的温室气体,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能源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以煤为主要能源的情况尚且难以改变。长期以来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导致了我国碳排总量过高的现状。下图为我国1980年改革开放至2014年期间的全国碳排放总量。

从图1中可见,1980-2014年期间,我国碳排放总量从14.48亿吨升至79.83亿吨,整体呈上升趋势。1980-2001年期间碳排放总量从14.48亿吨增长到29.6亿吨,增长幅度较为和缓;从2002-2014年期间,我国碳排总量出现了急剧上升的趋势,到2014年,全国碳排放总量为80.13亿吨,突破80亿吨的关口。可见,我国碳排放的总体形势还是较为严峻的。我们不能为了限制排放而忽略经济增长的刚性需求,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平衡。

其次,我国碳排放未来增长速率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从改革开放以来,碳排放的增长率一直徘徊不定。1997-1999年,我国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一度使年度碳排放总量下降,但是由于我国的主要产业均存在碳密集发展问题,所以2000-2004年,我国的太排放增长率陡增。2004年以后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和能源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碳排放的增长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下图为我国1980―2014年全国碳排放增长率。

从我国近年来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可见,要加紧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才能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增长率,从而达到不断减少直至有效控制碳排放的目的。

当前,面对我国碳排总量大且不断上升的情况,我国的碳减排制度选择是建立碳交易市场。与建立碳税制度相比,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有利于控制碳排放总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还能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到国际碳交易中以此吸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增加我国的减排实力[]。

(二)我国碳交易政策实施面临的困难

但由于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时间较晚以及碳交易制度本身的缺陷,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面临着以下五点不足:第一,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市场。2013年起,政府先后在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7地建立了碳交易市场,但是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仍处于起步状态。现有所运行的所有碳排放交易系统(不包括补偿机制清洁发展机制)都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上。但中国自1987年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对于如何在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操作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机制的经验还不成熟。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电力行业存在的价格管制都对碳交易市场的运作产生深远影响。第二,配额分配不准确。目前常用的配额法有:历史排放法、相对绩效机制(RPM)等。Milliman和Prince认为历史排放法根据企业历史排放的上限制定排放额度,将促进企业在环保创新[]。然而有一些学者认为企业可能故意增加历史排放量来获得更多的排放配额。我国目前多采用的配额发放方式是历史排放法,但不少企业确定排放上限的历史数据并不完整。而且中国当前正处于高速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水平、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不断变化影响配额分配的准确性。第三,交易机制不完善。当前,国际碳排放信贷的金融衍生产品迅速发展。然而,中国碳排放的现货、期货、期权等产品均未被允许在交易所进行交易,这与国际惯例和发展趋势不符。这种隔离导致的结果是,中国国内市场的碳价格将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进一步影响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第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立法是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根本,相关法律条文的确立可以有效减少交易中出现偏差。否则无法对拒不缴纳罚金的超额排污企业进行处罚。然而七个碳交易试点地中,只有深圳拥有一定的立法权。第五,缺乏监督。碳交易管理制度的国际经验表明,碳交易市场应该拥有一个统一的排污管理制度或制度体系,以保证其有序性。例如,欧盟的碳贸易管理系统包括一个由欧盟中央管理部门和成员国政府环保部门组成的二级结构。分工明确,明确权利与义务,重视协调与合作是碳交易管理系统中高效运作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的碳贸易管理体制是由国家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牵头,由国家发改委统一管理并由其他相关部门(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计量局等)协调统一的。然而,现有的管理系统主要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它缺乏碳交易和管理经验。此外,在现行管理体制中,权利义务和明确的监督功能的解释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别。国家发改委不仅既是碳交易的领导者,又是碳交易的监管者,不适合长期发展趋势。

(三)碳税机制在我国的适用性探究

作为市场调节机制的碳交易其所适用的条件以及其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使得其并不完全适合与中国的国情,根据2013-2014年度的碳排放总量,在减少碳排总量方面也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效果。而碳税则不然,虽然我国目前并未设立碳税,但是早在1978年就提出并实施了与碳税相似的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税”,并在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做出了正式规定,并一直延续至今。XianbingLiu(2015)等总结了中国企业偏好的碳税制度,并计算出了企业可接受的碳税征收额度范围[]。

由此可见,无论是碳交易还是碳税制度在我国目前都并不完善,还有继续完善和发展的空间,且两者各有千秋,可以相互补充。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具有重大而独特的地位,对于碳减排问题也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经过对碳税与碳交易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主要碳减排管制工具的分析,本文认为,适合我国的减排机制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单一减排方式,而是需要将两者结合,互为补充。

由于我国面临着碳排放总量庞大,碳减排形势严峻的状况,而且与碳减排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也不完善。因此,我国可以考虑在开征碳税的同时,同时实施碳交易制度,控制碳排总量的继续攀升,借此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外先进碳减排技术和资金。要求企业逐步从碳交易市场抽离,碳排放许可的买卖的资金由政府统一核算之后运用碳税所得进行统一规划,将碳排总量控制权交由政府宏观调控,政府可以简化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流程,平衡国内国际碳排放量。尽量避免单个企业或个人的购买行为,避免碳排放权交易中的投机行为可能造成的市场不稳。当碳排量额度超出预算时,由政府运用碳税税收统一购买国际市场的碳排放许可证,平衡国内的碳排放量。碳税在购买碳排放权之后的剩余款项,应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将资金用于相关的节能减排技术投入和对于短期内无法快速完成技术升级的大型企业尤其是重工业企业用于技术改进的补贴。而当出现碳排量富余时,政府就可以利用辅助碳交易市场对外出售碳排量,并将所得收益作为奖励,依据减排量的多少,按比例发放给超额完成预定减排目标的企业。由此,利用两种政策的优势,规避其不足,形成良性循环。

五、结论与启示

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篇6

1文献综述

国内环境与经济问题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方面始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源消费与环境约束的研究。王海建[1-2]分别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将耗竭性资源纳入生产函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讨论人均消费与环境质量的相互关系和稳态增长解。彭水军和包群[3]通过将环境质量引入生产与消费函数,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和研发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李仕兵和赵定涛[4]将污染、环境质量分别加入生产和效用函数中,推导出了平衡增长的最优路径。

实证研究方面,首先是我国碳排放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研究。彭佳雯等[5]发现1998-1999年和2006-2008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扩张性负脱钩状态,2000-2005年期间为弱脱钩状态;此外,东部地区的脱钩现象较为显著,且有从分散到集聚的态势。魏下海和余玲铮[6]采用MoranⅠ指数作为空间依赖性检验标准,发现我国29个省市的人均碳排放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

其次是从产业角度研究碳减排。现有文献仅有通过三次产业划分来观察产业调整的碳减排效应[7-8],由于分类简单而导致内部排放效用相抵的情况,分析结果不甚理想。

第三是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郑春芳和赵亚平[9]认为如果欧美等国实施碳关税会增加我国高碳行业产品的出口成本,促使我国制造业出口额下降,进而改变商品出口贸易结构与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我国出口环境。张茉楠[10]则认为碳关税的征收对我国外贸产业虽有以上威胁,但效应并不全是负面的,碳关税形成的强大倒逼机制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外部动力刺激我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最后是应对欧美碳关税的策略。韩景华和张智慧[11]提出推进低碳技术合作与发展,改变进出口商品结构以引导出口贸易升级。朱阿丽[12]提出在国际层面开展环境外交”,国内层面建立碳税”自我约束机制的策略方法。不难发现针对碳关税问题的经济学研究主要为规范经济分析,实证研究较少。由于缺少现实数据的深入剖析,提出的碳关税应对措施针对性与可行性较弱。

2我国产业实施碳减排的实证分析

将国内产业细分为九个部门,研究不同部门产业增长与碳排放间的联系,针对电力、交通、制造、采掘及商业为主的其他第三产业等五个减排重点部门,提出有针对性的减排策略。

2.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1.1数据来源

魏一鸣等[13]学者利用Divisia分解法测算我国一次能源利用过程中CO2的排放量,将其运用于能源消耗相关碳排放研究,得到较好效果。因此本文在研究我国各产业碳排放量时沿用能耗测算方式,具体方法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温室气体指导方针,如公式(1)。其中,Ct代表该行业t时期的碳排放总量,ECi,t代表t时期第i类能源的消费量,EFi代表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Oi代表能源i的碳氧化率。能源碳排放系数与碳氧化率采用任洁和陈东景[14]根据《2006年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与2003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的修正结果,见表1。

碳排放总量数据选取美国能源情报署统计的我国CO2排放总量实际数,美国相关碳排放数据也源自该处。为保持实证分析部分借鉴美国产业、贸易数据的对称性,中美两国碳排放总量均取1980-2010年度数据,共31对,由于我国2010年碳排放量数据缺失,本文以基于碳排放量对数序列为因变量、年份为自变量的三次幂拟合回归预测该值,方程形式选择基于我国30年碳排放量图型及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启发,拟合优度为0.9775,预测我国2010年度碳排放量为85.24亿t。

本文GDP数据采自EPS数据平台。为去除物价水平带来的影响,选取实际GDP作为解释变量。鉴于GDP平减指数比CPI具有更广泛的计算基础,本文以2005年市场价格作为基准的GDP平减指数,计算实际GDP。中国产业增加值数据采自《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分行业能源消耗量数据采自《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进出口额数据采自WTO官方网站,中美间货物进出口数据采自国别贸易报。基于比较方便并减小计算误差,未特殊说明本文所有价值单位以十亿美元计,重量单位以百万t计。

2.1.2Tapio脱钩理论

脱钩分析是一种衡量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之间均衡增长关系的分析方法,由脱钩弹性系数表示。Tapio[15]在其论文中将脱钩弹性分解为产业发展弹性与产业排放弹性两部分,并衡量了欧洲1970-2001年间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沿用Tapio的分析思路,将产业碳排放脱钩弹性计算公式划分为能耗碳排放弹性与产业能耗弹性两部分,公式如下:

式中,C代表碳排放,VA代表产业增加值,EC代表能源消耗,t代表时间期。e(C,VA)表示产业碳排放脱钩弹性,e(C,EC)表示能耗碳排放脱钩弹性,e(EC,VA)表示产业能耗脱钩弹性。根据弹性的大小及变量增长率的不同可将脱钩分为八种状态,不同状态代表行业增长与环境压力间不同的连带关系。此外,本文还将此种方法延伸用于我国对美货物出口增长与碳排放量间的脱钩关系,以期考量受关税影响出口方面的碳排放特性。

2.2各产业碳排放与增加值脱钩性研究

依据我国能源统计年鉴各类能源消耗量产业统计分类,兼顾各产业增加值及碳排放程度,将我国产业分为九个子类。其中第一产业概括为一类,称为农业;第二产业中工业划分为三类,分别为采掘业,制造业与电力、

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单独划分一类;第三产业划分四类,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生活消费行业及非属以上行业汇总的其他行业。2009年各产业碳排放与增加值脱钩性研究结果见表2。

以上脱钩分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碳排放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研究,理想的强脱钩状态出现于能源消耗增加但碳排放量减少,主要用于考量能源消耗结构;第二层次是能耗与增加值间的脱钩研究,理想的强脱钩状态出现于经济增长但能源消耗减少,主要用于考量经济增长的能耗技术;第三层次为碳排放与增加值的脱钩研究,理想强脱钩状态出现于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量下降,主要用于考量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间的连带关系。

从能源消耗结构看,采掘业与电力行业的能源使用结构最不理想,使用正向高碳排能源转移;农业、制造业与零售餐饮业能源消耗结构保持稳定,碳排放量随能源消耗同步上升;建筑行业、交通行业、生活消费品及其他第三产业碳排放量与能耗之间存在弱脱钩,说明以上产业碳排放增速不及能源消耗增速,能源消费结构正在改良。这里的零售餐饮业指批发、零售与住宿、餐饮业,由于篇幅限制简写为零售餐饮业。

从经济增长能耗技术研究来看,采掘业的分析结果最令人担忧,为强负脱钩,说明该产业萎缩同时能源消耗却在上升;交通行业的脱钩研究结果也不理想,虽然行业经济总量在上升,但能耗增速却显著高于经济增速,即行业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在下降;农业、电力行业、建筑行业、零售餐饮业的能耗与增加值处于增长连结状态,即行业能源消耗随经济增长稳步上升;生活消费行业与其他第三产业能源与增加值处于弱脱钩,说明以上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正在改进。

综合碳排放与行业增加值总体脱钩情况发现,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生活消费行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等多数行业的碳排放水平均得到一定控制,处于弱脱钩状态;交通业与零售餐饮业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稳步提升,能源消耗结构与利用效率没有明显改善;电力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之间为扩张负脱钩,主要问题为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采掘业发展途径最不理想,无论能源消费结构还是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与碳排放量弱脱钩,即可以做到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总量的适当控制,但由于我国各行业尚未达到强脱钩状态,不能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降低的双重目标。

2.3各产业碳减排重要性分析

通过产业碳排放与增加值的脱钩可知我国各行业减排问题关键所在,但由于精力与经济增长外在目标的限制,我们不能够对所有产业等量齐观地采取措施,而会将减排力量用于主要产业之上。通过2009年产业碳排放总量比、经济增长贡献率与碳排放强度三个指标衡量九大产业的减排重要性(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制造业与电力行业年碳排放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5%。为了减排的同时不影响我国经济正常增速,减排重点产业选择还应兼顾各行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自制造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碳排放强度衡量了碳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间的均衡关系,单位增加值碳排放最多的行业是电力行业与制造业。因此,从碳排放与经济增量两方面共同衡量,我国碳减排应主要关注制造业、电力行业与其他第三产业。

此外,由于美国碳关税是国内减排措施的递延,因此关税的征收也会倾向美国碳排放结构,对美国各产业碳排放量考量可以为我国有目的的减排提供标杆。美国能源情报署将碳排放总量分作六个部门统计,分别是生物质能源消费部门、商业部门、电力部门、工业部门、居住部门以及运输部门。表4为以月为单位的六大行业1973年1月-2011年10月碳排放量描述性统计表。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碳排放量最大的部门是工业部门,其次是居住部门,再次是电力部门与运输部门,构成美国碳排放总量的四大版块。经过40年的变迁,美国产业已逐渐从第二产业主导转向第三产业占有绝对优势,工业碳排放比重也伴随着工业占比逐年下降。截至2011年10月,碳排放量比重最大部门已被电力部门取代,其次是运输部门,排在第三位的才是从前碳排放主力工业部门,居住部门的碳排放量下降,已接近商业部门,而由于美国农业比重一直较小,碳排放量始终处于六大部门碳排放量排名末位。总体来看,只有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在逐年减少,居住部门碳排放量波动性很大,每年末及下一年初都会出现周期性的碳排放量增加,电力部门与运输部门的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生物质能源消费部门与商业部门碳排放量则小幅上扬。

从美国各产业中电力与运输部门是目前碳排放量最大的部门,可减排程度高,将会成为碳关税”征收重点。此外,结合各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采掘业、电力行业与交通运输业脱钩情况不理想,也应受到关注。加之各行业碳排放重要性分析结果,我国碳减排重点关注产业应为:电力行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采掘业与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2.4重点产业碳减排的途径分析

2.4.1电力行业

电力行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虽小,但碳排放量极大,碳排放强度远高于其他产业。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性来看,碳排放总量增速高于产业增加值增速,由于产业能耗弹性处于增长连结状态,但碳排放与能源消耗间呈现扩张负脱钩,所以电力行业碳排放量过高主要源自能源结构不合理。表5为我国与日本发电来源结构对比表。

我国电力主要来源于煤炭火力发电,供电总规模近90%;而日本电力主要来源于核能,煤、油、气、核四大电力来源也较为平均,共同支撑全国约94%的电力供应。目前世界范围来看电力生产来源主要分为四类:其中火力发电碳排放影响最为严重,且产生大量粉尘,资源消耗巨大,也是我国电力生产的主要来源;水力发电需淹没大量土地,受季节影响较深;风力发电主要产生噪声、视觉污染,发电量不稳定;核能发电的以上污染虽小,但安全性有待提高。从碳减排以及保护环境整体角度讲,更推崇风能及核能发电。日本核能发电比例约为中国核能发电比例的13倍,这部分电力鲜有CO2排出,代表着新能源发电的地热、风能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也远高于中国,说明电力能源开发方面我国已落后。此外,即使同为火力发电,煤、油、气的发电过程CO2气体排放系数也各不相同,三种化石燃料煤的碳排放率最高,而我国的电力来源却又主要依靠于煤。

电力来源能耗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负担的主要方面,但硕大火电产业背后,能耗技术徘徊不前更使该问题雪上加霜。以生产单位千瓦时电力煤耗衡量能源利用率,多余煤耗意味着多余的碳排放。直至2009年我国火电供电技术仍不及日本1990年水平,每提供1kW·h电量消耗煤炭比日本多33g,参考《2006年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的计算方法,我国2011年1-11月全国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火电企业发电34612亿kW·h,进而推算2011年由于火电能耗技术原因我国多排放CO2约8500万t。

因此,对于我国减排重点的电力行业来说,减排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能耗结构调整,在此基础上兼顾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初期调整火电能源的使用构成,提倡天然气等能源,逐渐降低煤炭的使用比例;中期主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长期应从火力发电转向风能、核能为主导的新能源发电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电力行业高碳排问题,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2.4.2交通运输业

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总量与经济贡献率并不占有主要地位,但随着经济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且美国现有碳排放量中交通运输业占有很大比例,势必会加强此类行业的监管。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环境并不乐观,主要问题出自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间呈现扩张负脱钩。我国与日本各种交通方式运输能耗对比,客运方面汽车运输单位能耗远高于日本;货运方面,汽车、铁路与水运均处于劣势,交通运输产业能耗提高还有很大空间。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控制的关键在能耗效率的提高,重点在公路运输上。

2.4.3制造业

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碳排放量也是各行业中最多的。从目前发展趋势看,碳排放与制造业发展间已出现弱脱钩关系,即制造业碳排放增速没有产业增加值增速快。

以钢和水泥为例,中国钢与水泥单位可比能耗均大于日本,但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已从1990年的每t钢煤耗997kg下降至2009年的679kg,水泥也从日本单产煤耗的1.63倍下降至2008年的1.23倍。

2.4.4采掘业

无论从碳排放贡献率还是经济增长贡献率,采掘业均不是碳减排控制的重点,但它却是我国目前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表现最堪忧的产业。采掘业不仅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耗间呈现扩张负脱钩,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间甚至存在强负脱钩,使得该产业增加值下降,碳排放量却在上升。庆幸的是采掘业在我国产业中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但经济增长需要采掘业的健康发展做后盾,因此采掘业碳减排理应引起重视。

采掘业关系煤炭、石油等燃料能源的提供,关系钢铁、铝、铜等制造业的原料来源,其影响力延伸至经济行业各个方面,因此减排也需从我国整体减排视角着手。产业内部主要关注燃料能源开采、金属生产锻造以及含碳氢化合物的提取等温室气体重点排放行业的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煤矿中的甲烷气体;外部方面提高各行业资源使用效率以减少采掘需求,通过碳税、碳交易等途径促进低碳开采企业发展及高碳排企业转型。

2.4.5其他第三产业

被归为其他类第三产业的行业碳排放强度很小,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动力。由于其产值较高且对GDP增长贡献较大,行业微小调整都可引起减排的规模效应。目前,以商业、技术服务产业为主的其他类第三产业碳排放总量仍很小,且碳排放总量与产业增加值间是弱脱钩关系,即相比而言,其他类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带来较少的碳排放增量,因此针对该类产业,我们倡导做好承接其他产业(尤其为第二产业中采掘、制造等行业)转移的准备,通过产业间调整实现减排。

3开放条件下出口产业减排与抗关税能力

贸易出口产业作为行业重要组成部分,是此次碳关税”征收的主要对象。

贸易减排应对碳关税”的重点在货物贸易。目前具有全面碳关税征收计划的只有美国,因此本部分出口货物减排分析也以美国为例。选取2009年-2010年美国自中国进口货物增加值前十五类商品作为研究对象,覆盖我国出口美国货物总额的96.44%。

从美国进口我国主要产品产值及增长情况来看,倘若碳关税”对我国出口美国贸易构成冲击,出口下降最大的仍应当是抗冲击性较小的金属制品、化工与运输设备等,而纺织、机电类产品的需求下降不会很大。我国制造、采矿业出口依存度较大,若商品碳排放密度很大将来碳关税”征收会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出口商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统一减排管制难度大。

2010年我国对美国货物出口贸易与碳排放脱钩性良好,这与金融危机使得2009年出口下降货物囤积有关。2010年出口的货物部分由2009年生产并排放污染,以至贸易额增长同时碳排放增长很小,为避免此类影响,本文选取2009-2010年间跨越贸易增长与下降的一个时期研究脱钩关系。皮革、箱包、鞋靴等轻工业制品贸易与碳排放强脱钩,机电、纺织以及各种设备贸易与碳排放量弱脱钩,说明以上行业出口增长时,国内相应产业碳排放总量增长不及出口快,是可以促进减排的对美贸易行业。玩具、金属制品、化工产品、纸业、木制品等行业出口与国内产业碳排放强负脱钩,塑料、橡胶制品出口贸易与国内产业碳排放扩张负脱钩,说明以上行业环境污染比贸易增速更快。尤其金属制品与化工产品,当美国实际开始增收碳关税”时,由于相对价格升高,出口量会迅速递减,但国内碳排放水平却不会随之下降。我国应尽早提高这两个产业的出口抵御风险水平并降低其碳排放密度。从行业出口价值占对美国出口总价值比重以及抵御风险情况看,机电行业是我国产业中较为推崇的出口产业,其出口增长时行业碳排放量不与之同步上升,碳关税”开征前应鼓励该出口行业的扩张。

4政策建议

4.1采用新能源,发展碳减排技术

新能源消耗过程多不排放碳,由新能源代替一次能源可大大降低碳排放浓度。支持减排技术与倡导新能源相辅相成,广义上说新能源也是减排技术的一部分。减排技术前期研发资金需求大、效率低,后期使用阶段效益才会凸显,技术发展存在障碍,我国可通过创立碳基金并提供有导向性的碳减排投融资支持,或由国家集中力量开发减排新技术。此外,技术引进也是短时间提高减排技术的有效方法。

4.2重视重点产业减排

我国碳减排应重点关注电力行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采掘业与其他类第三产业五类行业。电力行业减排重点在能源结构调整,初期主要进行火力发电燃料能源替代调整,中期提高发电技术、减少单位发电能耗,远景为新能源发电对火力发电的替换,实现发电零碳排。交通运输业减排重点在能耗技术,主要减排范围是公路运输,可引进国际领先节能减排环保技术。商业为主的其他类第三产业应保持良好低碳增长势头,做好采掘业、制造业等高碳产业转移承接工作。

4.3健全碳税与碳市场机制

健全碳税与碳市场机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可促使我国建立低碳、绿色产业结构,具体可通过增收碳税和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完成。应根据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制定有导向的碳税水平,减排同时兼顾经济发展,对于碳排放较大却关系经济增长的产业施以适当高于减排技术改造成本的碳税,促进其技术革新及低碳转型;对于碳排放量巨大且具有可替代性的行业施以重税率,加快其产业转移;对于碳排放量较小的替代型产业以及新能源技术产业适当减免碳税,鼓励发展。此外,增收的碳税可以作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补贴,使低碳产业优势更加明显。碳排放交易机制方面,可由自愿性改为强制性,让高污染企业对外部成本负责,实现减排单位市场自由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使清洁能源行业以及能效高、低排放企业可以通过排放权交易市场,激励企业自行减排。

4.4调整货物贸易结构

通过政策导向支持机电、纺织等抗碳关税”冲击能力强、贸易出口增加不显著影响国内碳排放量的出口产业,关注化工、金属采掘与制造等碳排放密度高,出口与行业碳排放负脱钩且抗碳关税”能力弱的出口行业,适当控制其出口规模。此外,玩具、皮革箱包等行业碳排放增长速度远高于出口贸易,且外贸依存度大,生产企业规模小,不易管理,可以将其管理成果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实现环境问题部委、地方政府问责制,通过对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施压,将环境问题量化落实于企业乃至公司经营人主体,从宏观到微观共同努力倡导其向绿色减排方向发展。

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篇7

1.国外发展现状

(1)英国

英国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领跑者,也是低碳交通战略规划的开创者。一是注重宏观政策体系建设。2002年7月《未来机动车发展战略》(PFV),为低碳汽车和燃料的研发、引进与推广制定了一个全面的决策和行动框架,同时成立低碳汽车伙伴关系(LowCVP)和内阁低碳小组,以确保该战略的顺利实施和有效监督。2007年5月的低碳交通创新战略(LCTIS),率先提出低碳交通的概念,为鼓励低碳交通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制定一个全面框架,分别对道路、航空、铁路以及海运部门的低碳技术进行了梳理,并制定了包括市场手段、强制措施、财政支持及信息宣传与意识提升等从低碳交通技术研发到商业化推广的鼓励性政策方案。[21]进入低碳经济转型时期后,2009年7月《英国低碳经济转型计划》,确定了2022年交通碳排放总量在2008年基础上减少14%的目标以及可再生能源比例、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具体目标,并提出实现减排的关键领域和渠道,确定全面发展低碳交通的重点方向。[22]2009年11月《英国低碳经济转型计划》配套方案——《低碳交通:更加绿色的未来》,为未来10年低碳交通发展制定了总体战略规划。二是积极推行能效及碳排放标准。英国推行的运输装备能效及碳排放标准包括车辆碳排放标准、船舶能源效率设计指数等;英国在《未来机动车发展战略》之后,根据战略要求设定了两个明确目标:到2012年10%的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或低于100g/km(2002年英国平均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78g/km);到2012年,每年新运行的公交车中至少有600辆要满足比2002年平均排放量低30%的排放标准。三是实行财税激励政策支持低碳交通发展,包括补贴低碳汽车、车辆税改革、燃油税调整以及税收优惠等,开发新的商业模式,用以支持低碳燃料汽车的市场发展,并考虑将交通的碳排放纳入英国或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英国政府通过对公众的信息宣传和意识提升,提供低碳汽车和燃料的专业信息,提升消费者低碳意识;引导公众和企业选择低碳交通方式,促进个人和企业选择公共交通、低碳驾驶方式,对公共部门设定强制性目标等。

(2)日本

日本高度重视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发展交通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具体行动中通过政府产业政策的作用,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绿色运输,鼓励新能源交通工具,注重轨道运输及智能交通建设。[23]日本用了不到欧美1/4的时间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一是低碳战略规划。为推进运输部门的节能技术开发,日本颁布了《下一代汽车发展战略》,提出把日本建成“下一代汽车研发生产基地”的目标及系统战略的新思路,规划了车用电池、生产资源、基础设施、国际标准化等发展目标及行动路线图。并设定2022年至2030年分车种推广目标:到2022年下一代汽车推广目标为20%~50%;到2030年达到50%~70%。鉴于混合动力车从简易型到高度型燃效可比传统汽油车提高10%~20%,电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仅是汽油车的20%~30%,预计下一代汽车的发展将是日本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的突破点。二是政策减碳。日本于2008年6月制定了关于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把转变生活方式作为减排的关键途径;制定了全球温暖化对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对策),包括自动车交通对策、构建环境友好型交通体系等。通过实施绿色标识制度、领跑者制度等,提高汽车的节能减排性能。[24]三是技术减碳。日本出台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政策主要涉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生物质能源、智能交通系统(ITS)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日本通过对汽车运输企业等展开生态驾驶管理系统的普及,推动生态驾驶,提高燃油使用效率约15%。日本除大力发展下一代汽车外,还在铁路领域推进混合动力机车等节能车辆及高效电力设备的技术研发,推进超级节能船舶的研发,进行船舶能耗指标的标准化研究等。

(3)美国

美国建立了最早的碳交易所,最早执行了排放标准,制定了完善的政策法律和战略计划,在低碳战略、政策法规、碳交易机制、碳排放标准、综合交通与科技研究应用领域具有领先性。一是低碳战略规划方面。美国以制定和战略或规划的方式明确低碳交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拟采取的政策措施,其战略规划的重点集中在交通运输业低碳化发展和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生产与推广两个领域。[25]二是综合交通运输方面。高度重视交通设备的标准化和各种交通方式的联合运作,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能耗。目前,美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形成全国统一、权责清晰的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综合枢纽和大型换乘中心的建设,解决好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综合交通网点与线之间、城市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之间的协调与连接,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立体、无缝、便捷连接。三是低碳法规制度方面。制定包括低碳交通在内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实施积极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综合运输体系等。《能源政策与节约法》确定了针对小轿车和轻型卡车的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对达不到燃油经济性标准的汽车生产商或车主进行罚款和征收高油耗税。2005年颁布的《能源政策法案》中为每辆新型混合动力轻型车提供高达3400美元的税收抵免。四是碳排放标准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执行排放标准的国家,也是排放控制指标种类最多、排放法规最严格的国家。美国的汽车排放标准分为联邦排放法规即环境保护署(EPA)排放标准和加利福尼亚州排放标准。美国在能耗及排放统计上拥有完善的排放检测,美国环保署排放测算模型,并制定相关行业的标准。如2007年美国加州S-01-07执行指令,建立了低碳燃料标准,该标准旨在通过减少交通运输燃料生命周期内的碳强度来削减加州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到2022年加州由交通运输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少10%的目标。五是碳交易机制方面。美国在2003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碳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实行非强制性自愿原则,并建立排放标准。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后,美国政府将不会为企业颁布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指标。六是科技应用研究。美国十分注重应用高科技提高现有交通运输系统效率,解决不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与环境、能源、资源之间的矛盾。

(4)欧盟

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十分注重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强化铁路、内河和海运的整合,减少公路运输。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旨在减少交通运输对环境保护的不利影响。欧盟是碳交易机制的实施者与推行者,坚持建立一个安全、清洁、高效、一体化、可持续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26-27]一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政策走在世界前列。交通运输在欧盟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欧盟大力推行可持续交通政策,核心内容是交通政策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在应对能源问题上,欧盟采取可持续能源政策推广新技术,启动节约能源的计划,发展使用清洁燃料的车辆,鼓励能效提高和替代能源技术的发展。欧盟的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新战略》(1992~1999年)将交通运输业列为共同体优先采取可持续发展行动的领域之一,提出了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1992年2月的《共同体有关可持续交通策略》提出了保持可持续交通的主要措施。2001年,欧盟委员会了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环境2010:我们的未来,我们的选择》(Environment2010:OurFuture,OurChoice)。2001年9月,欧盟委员会了面向21世纪的《2010年欧洲运输政策白皮书》,提倡“可持续交通”原则,鼓励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对石油依赖程度小的交通方式,将可持续交通作为欧洲交通运输发展的共同政策;欧盟可持续能源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促进替代燃料和低排放燃料的发展,通过使用替代燃料提高运输工具的能量效率,同时降低对燃油的依赖性。2003年5月,欧盟通过了一项旨在促进交通领域使用生物燃油的指令,根据该项指令,到2022年,用于交通的燃料要有20%是新型燃料。二是高度重视综合运输体系的整合与优化。1997年开始,欧盟委员会就致力于支持联合运输,为了实施联合运输,欧盟指令实施针对货物的“混合运输”(CombinedTransport),目的是通过对铁路、内河和海运的整合,减少公路运输。欧盟提倡的泛欧交通网络(TEN-T)对环境友好的交通方式也是一个促进,TEN-T的主要内容是改善基础设施,促进智能交通网络。

(5)其他国家

德国、加拿大等其他国家也都分别研究制订了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计划。德国积极引导公路运输向水路、铁路等低碳运输方式转移,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开展绿色物流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实行交通技术创新,实施节能减排财税激励政策,制定强制性标准规范,政府宣传、示范和引导、积极制定碳排放交易等综合交通节能减排政策。加拿大建设“氢公路”,氢巴士车队服务2010年加拿大冬奥会。

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并组织开展低碳交通运输相关研究,切实加强统筹低碳交通运输规划指导。一是制定低碳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2007年至今,国家先后制定了《节能中长期规划》,《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作为重点领域进行统筹部署。2008年交通运输部编制印发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年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这两个规划在总体上提出到2015年、2022年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低碳交通中长期发展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与保障措施。原铁道部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4月制定了《铁路“十一五”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规划》、《铁路“十二五”节能规划》,明确提出铁路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重点任务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2008年中国民用航空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民航行业节能减排规划》,2011年中国民航局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民航业节能减排目标,要求到2022年燃油效率年均改善保持在1.5%并力争实现航空排放零增长,2050年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比2005年要减少50%。目前,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核心指标、重点任务与工程等已纳入到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民航“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等综合通规划之中。其中,《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绿色交通建设目标,力争行业总悬浮颗粒物和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十一五”末降低20%。二是出台了低碳交通运输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推行低碳交通城市试点。交通运输部的《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实施方案》、《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文件分别提出了2015年、2022年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指标和任务。为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运输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两批共26个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印发了《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城市试点实施方案编写内容参考提纲》,组织开展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编制研究工作,重点围绕碳排放管理体系、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组织、智能交通和公众信息服务等6个方面科学规划。目前,26个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已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审查批复,进入组织实施阶段。试点工作还要求试点城市组织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或低碳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研究,目前广州、烟台、淮安、无锡、蚌埠等城市已经组织开展相关研究编制工作。此外,许多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一些大型交通运输企业都纷纷编制了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规划。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安徽、江西、河南、贵州、海南、重庆、福建、广东、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区市)交通运输厅,广州、深圳、烟台、乌鲁木齐等城市正式编制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或中长期专项规划,如上海市交通运输与港口管理局制定印发了《上海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制定的《湖北省低碳交通发展规划(2011-2015)》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无锡、淮安等市也开展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战略规划研究;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上海港、天津港等企业也研究制定相关战略规划。三是组织了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宏观战略研究。近年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组织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探索,并形成了相关战略规划与政策指导文件。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了《新时期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研究》、《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监测与低碳政策研究》等重大战略与政策课题;国家发改委当前组织开展的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课题,其中《中国交通低碳发展战略研究》作为其中重点之一,拟研究提出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实现途径与战略措施;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和美国能源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交通运输中长期节能问题研究》,重点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对中国交通运输中长期节能的目标、方向与政策等问题系统深入研究。此外,相关省市也正在组织开展相关战略性研究,如广东、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河南省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总之,我国低碳交通运输规划已经全面进入理念倡导、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阶段,具备较好的研究工作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提升与系统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交通运输行业低碳交通规划相关领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特别是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的不断加大、交通运输部“大部制”改革之后管理职责的调整变化等,低碳交通运输规划范围和领域也应相应予以拓展,统筹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另外,在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编制中,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更加强化定量分析方法和模型,以增强规划编制的理论性、基础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必须做好相关的制度设计,实现“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有机统一。总体看,当前我国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相关研究领域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完善的规划理论与方法支撑,尚未权威的编制指南。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节能低碳规划尽管已有法律和部门规章作出了明确要求,但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理论、方法、模型等基础性研究尚不多见,规划编制缺乏有力的理论与方法支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交通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统计监测等基础性研究严重滞后,[28]成为了重要瓶颈制约;现实中许多地方和有关企业还没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编制相关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专项规划,更没有将其纳入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规划;已编制规划的地方或企业,其规划编制的经验性和随意性较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程序、编制方法和核心内容等有待规范,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无法保证目标的合理分解和有效落实,行业目标和重点将有可能落空。二是缺少国家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综观当前国内既有研究成果,由于体制,对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单一运输方式的研究相对较为关注,大多是从单一部门角度集中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等方面的研究。但从构建绿色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视野来看,对于建设绿色低碳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缺乏战略规划层面的顶层设计,各种运输方式低碳发展、协调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还不明确,发展路线不清晰。三是缺乏适应低碳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设计。目前,我国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成熟技术的研发推广相对较为重视,但对气候友好交通技术的前沿跟踪、战略规划等前瞻性研究相对滞后;从政策工具手段来看,行政监管、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应用相对较多,而对碳排放交易、节能减排自愿协议、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机制研究探索刚刚起步;对国内节能减排政策制度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于国际气候谈判如何增强话语权、发挥引领作用,如何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国内能力建设,尚缺乏长远谋划和部署等。

三、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研究的发展趋势

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篇8

关键词:低碳生活;生态文明;资源;环境;途径

收稿日期:2012-02-06

作者简介:肖创伟(1963―),男,湖北洪湖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设计、生态教育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006-03

1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危机。面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一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列入规划;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为中国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建设生态文明,根本在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要实现这一文明转型,就要切实地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探索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其中,发展低碳经济,践行低碳生活,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

2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2.1低碳生活

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主张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的一种理念。低碳生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生活中的节能减排,二是低碳能源利用,三是生态碳汇建设。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2.2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过程中,自觉遵守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不断调整、改善进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进,取得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并与之相并列的一种文明形式。建设生态文明,在价值观念上,强调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实践途径上,体现为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在社会关系上,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2.3低碳生活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1)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在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中,始终贯穿着人类与环境这一基本矛盾。大工业生产方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在更深的层次上作出反思和批判,要求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简约、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通过个人适度减低碳排放量来达到集体碳排放总和的减少,达到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目的和归属。“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创新的生活模式,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改变这种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以保护地球家园,达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我国目前虽未制定明确的“低碳生活”的法规、条例,但种种社会发展理念却在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低碳”原则。比如说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立足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发展实践中的一系列新课题,全面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新矛盾而提出来的,它内在包含了“低碳”原则,更包含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3践行低碳生活的主要途径

低碳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我们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生活主要应从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细节去践行。

3.1衣

(1)少买衣。即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并对环境造成影响。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节约2.5kg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kg。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约6.25万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t。

(2)多穿棉。即多选择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相对较少、排碳量也少的棉、麻类“低碳”材质的衣服,尽量避免选择化纤质地的衣服。资料显示:一条约400g重的涤纶裤“一生”要排放47kg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在面料的选择上,大麻纤维制成的布料比棉布更环保。有关研究表明,大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

(3)勤手洗。提倡手洗衣服,少用洗衣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每月有一次用手洗代替机洗,每台洗衣机每年可节能约1.4kg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kg。全国有1.9亿台洗衣机,那么每年可节约26万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8.4万t。此外,洗衣时用温水,而不用热水,也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3.2食

(1)少吃肉,多吃素。多吃本地的果蔬及应季果蔬。数据显示,全球肉制品加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18%,而生产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肉类的1/9。如果一个人从现在起转做一名素食主义者,每年的二氧化碳排量将减少约1.5t。另外本地的果蔬比外地运输来的排放二氧化碳量小;选择应季蔬菜水果,每千克减排二氧化碳400g。

(2)不浪费粮食。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常常出现,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1kg,每年可节约48万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2万t。尤其在餐厅就餐时,要根据人数适量点菜,以免造成浪费。

(3)倡导清淡烹调。我国饮食文化讲究煎、炒、烹、炸,而这些烹调方式可产生大量油烟,排放的油烟长时间游离在城市上空,直接威胁居民的健康。采用电磁炉烹调则可做到无烟、无气味、无明火和废弃污染。

(4)煮饭提前淘米。米浸泡10min后再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8万t。

(5)少喝瓶装水。生产瓶装水要比生产自来水所消耗的能源高1万倍,而那些瓶装水留下的聚酯瓶,无法自行降解,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如今欧美一些国家正在掀起少喝瓶装水的倡议,好莱坞明星们也正兴起“自带水杯,喝健康温水”的小行动。此外,低碳饮食还包括戒酒或适量喝酒,如果1个人1年少喝0.5kg酒,可减排二氧化碳1kg。

3.3住

(1)选择小户型。根据家庭人口数量选择合适户型,既可减排二氧化碳又节约开支。大房子建造中会增加碳的排放量,还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加热和制冷。资料显示,减少1kg装修用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1.9kg;少用0.1m3装修用木材,可减排二氧化碳64.3kg。

(2)不过度装修。室内装修设计应以简约、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减少使用风扇、空调及电灯的几率,而不应过度装修。在单位空间内,科学控制板材、油漆、石材用量,室内照明光源不盲目使用射灯,都可减排二氧化碳。

(3)使用节能门窗。根据统计,整个建筑的能量损失中,约50%是在门窗上的能量损失。中空玻璃不仅把热浪、寒潮挡在外面,还能隔绝噪音,大大降低建筑保温所需的能耗。因此,挑选住房时尽量选择有保温层、双层玻璃、防风装置的减碳型住房。

(4)利用自然能源采暖和制冷。选用太阳能热水器既省电又省气,若每个家庭安装2m2的太阳能热水器,就可以满足全年70%的生活热水需要。此外,可通过采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屋顶获得能源,如新建成的武汉火车站,其太阳能房顶项目铺设面积17万m2,年发电量可达200万kW•h。

3.4行

(1)少开车。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30%以上。根据估算,如果每月少开1天车,则我国平均每车每年可节油约44L,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kg。如果全国私人轿车的车主都做到这一点,每年可节油约9亿L,减排二氧化碳197万t。

(2)开小车。开小排量的车,既节能又时尚,而在停车位紧张的大都市,小巧灵活的小型车更是占尽优势。如及时更换空气滤清器、保持合适胎压、及时熄火等措施,每辆车每年减排二氧化碳400kg。同时,巧妙使用驾车技术,如保持合理车速、避免冷车启动、尽量避免突然变速、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开窗等等,也可省油减排。还应大力开发或选择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低油耗、环保型的汽车。

(3)多乘公交车。乘公交车不但能避免拥堵,而且节能效果相当明显。按照在市区同样运送100名乘客计算,使用公共汽车与使用小轿车相比,油耗约为后者的1/6,排放的有害气体更可低至后者的1/16。据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L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t二氧化碳排放量。

(4)多骑自行车。最“绿色”的出行方式是骑自行车,健身、环保一举两得。如果有1/3的人骑自行车替代开车出行,那么全国每年将节省汽油消耗约1280万t,相当于一家超大型石化公司全年的汽油产量。据《武汉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显示,拟在主城区形成总长800km四通八达的自行车廊总体布局网络,方便市民骑自行车出行。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举办地哥本哈根就被称作自行车之城,每天有60多万名市民(哥本哈根地区居民总数约170万人)骑车出行,与坐汽车相比,共减少排放10万t以上的二氧化碳。目前,哥本哈根人市内出行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是:37%骑自行车,28%乘公交车和火车,31%自己开车,4%步行。作为低碳生活的一部分,骑车上下班将重新流行起来。

(5)多步行。健康之道足下行。多走路,少坐车,上下楼尽量爬楼梯。尤其对于常年“蜗居”在办公楼里的人们,既可锻炼身体,也有利于低碳。资料显示,5层以下,以爬楼梯代替坐电梯,每次平均可减排二氧化碳600g。

3.5用

(1)节约用电。节电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的数据显示,每节约1kW•h电,就可以减排1kg二氧化碳。

(2)使用节能家用电器。如果全国的家庭都使用节能空调,每年可以节约用电33亿kW•h,相当于少建一个60万kW的火力发电厂,还能减排温室气体330万t。适当调高空调制冷的温度也可减排。有数据显示,每台空调在26℃基础上每调高1℃,就能节电7%,每台每天可以减少排放175g二氧化碳。普通冰箱可通过及时除霜、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将冷冻室内需冷冻的食物提前取出放入冷藏室解冻,每台冰箱每年也能省20kW•h电。电视机的屏幕调暗一点,节能、护眼又延长使用寿命。中国目前有3亿台电视,仅调暗亮度这一个小动作,每年就可以省电50亿kW•h。一支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一支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日本和欧盟已经全面禁用白炽灯了,以欧盟为例,家家户户使用节能灯后将减排3200万t二氧化碳。

(3)及时切断电源。统计数据显示,家庭中75%的用电都耗在使电视、电脑和音响等保持待机状态上。平均一台台式电脑每天耗电60~250W。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h,其他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节省约500元人民币,且能减少8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有的家用电器尽量不使用“声控、光控、遥控”等作为控制开关,可节电10%~15%。如果人人坚持用完电器拔插头,全国每年能省电180亿kW•h,相当于3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

(4)节约用水。家里的淘米水、洗菜水、洗衣水和从鱼缸换出来的水可暂时储存起来,用来浇花,用不了的水冲厕所。

(5)节约用纸。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不耗费纸张的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单面纸要重复利用;在网上进行银行业务和账单操作等。

(6)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塑料袋、方便筷这两种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形象地展现了地球“发烧”的历程:人们大量使用塑料袋耗费石油资源,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次性纸巾和卫生筷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树木的砍伐,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研究证实,少用1个塑料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g。每年全球要消耗超过5000亿个塑料袋,其中只有不到3%可回收。塑料袋都由聚乙烯制成,掩埋后需上千年时间实现生物递降分解,期间还要产生有害的温室气体。如果全国减少30%的一次性木筷使用量,那么每年可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1万t。低碳生活应拒绝“一次性”用品。外出购物携带环保购物袋,尽量使用棉布质地的购物袋;出门用餐可自带餐具,既环保,又卫生。

4结语

低碳生活是对现有生活方式、发展模式的新变革,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人类迈向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

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14):61~62.

[2]王玉玲.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9):39~40.

[3]黄海东.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J].商业时代,2009(1):107~108.

[4]傅德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N].杭州日报,2009-05-29(6).

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篇9

一、政府依法参与建立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与普通商品交易不同,碳排放具有外部性特征,而且碳排放交易也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行为,很难自发形成市场,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因此,政府参与创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非常必要。没有政府施加强制性的约束,单靠企业的自觉和自愿,难以从根本上带动整个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只有政府参与建立强制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才能真正给二氧化碳的排放定价,引导全社会的预期,有效调动各种节能减排资源。同时,政府参与建立的强制性碳排放交易市场,也会理顺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各方的关系,使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各方在明确各自法律关系的前提下,承担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目前地方政府参与创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问题在于,对于开展强制性减排是否会对地方经济造成过大影响比较担忧。这也是试点地区一直对是否建立强制性市场犹豫不决的重要原因,也是试点地区决心不够的根源。于是,一些地方政府陷入建立强制性碳排放市场的条件是否成熟的争论中,因而丧失了适时发展碳交易市场的良机。在目前的体制安排和现实条件下,要想让地方领导不顾及强制减排对地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根本不现实的。然而只要强制减排,必然将会对地方企业产生影响,对地方招商引资带来困难。所以,要想让地方领导下定决心在本地开始尝试强制性碳交易,一方面要加强研究,进一步理清建立强制性碳减排市场对地方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使其充分认识到率先采取减排措施对地方经济带来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地方性立法,依法促进碳排放权强制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使试点地区的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稳定性,以保障地方经济快速而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制定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的法律

碳排放市场建立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明确设置国家的碳排放总量,然后对减排地区及减排行业的排放额进行合理分配,从而赋予碳排放量的稀缺性和碳排放交易的合法性。从国际经验来看,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准备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之前,都对现状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和研究。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要考虑企业有没有进行节能减排的项目,如果有已经进行的减排项目,则应制定一个合理的配额。而对那些没有采取任何节能减排措施的企业,如果给它很高的配额显然是起不到约束作用的。相反,对于那些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实现了节能减排的企业,如果对它实行很严格的配额,就等于没有肯定它之前的努力,打击了它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从欧盟的经验来看,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应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各阶段的配额分配方式有所不同。第一个阶段,欧盟让各个成员国制定自己的排放总量并进行配额分配,在这个阶段排放配额的分配是免费给各个企业的。第二个阶段是“对标”,也就是按照企业和行业的生产排放情况来制定基准的标杆,以此来衡量企业是否达标。第三个阶段是对配额进行拍卖,如果企业需要更多的配额就要到市场上去竞拍。当然,欧盟的经验也不是都适合我国试点低碳省市的实际情况的,怎样做才能适合本地区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整。而且,欧盟自己也不是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起来后就一成不变了,而是每一个阶段都会随现实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因此,我国试点低碳省市在地方性立法过程中既要借鉴欧盟的经验,又要对本地区碳排放配额分配进行全面考虑。其中有四个要素很重要:首先要考虑当前企业达到的排放水平;其次要做一个未来几年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预测,预计企业的排放会有什么变化;再次要估计未来几年国家或地区会新上哪些设施和项目,企业会增加多少排放;最后要考虑国家想减少多少排放,把增长的碳排放减去想减少的部分就是这一地区比较合理的排放需求。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政策与履约处副处长王庶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已经将碳排放强度目标分解到各个地区,“十三五”期间还会将这个目标进一步强化,甚至会分解到各个企业。并且将建立电力、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化工、有色金属、航空等六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方法和报告制度,下一步,在资金比较到位的时候,还会将陶瓷等更多行业纳入进来。鉴于国家在碳排放强度目标分解问题上的进一步强化,以及国家鼓励试点低碳省市在总量控制和配额分配方面做出的大胆尝试,试点低碳省市的地方人大应尽快通过地方立法制定合理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法律制度,并在分配指标时进一步建立直接对应的法律责任和措施,使碳排放权配额在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分配有法可依。

三、制定促进碳金融交易的法律制度

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

据世行预测,2012年前发达国家对境外的减排需求量约25亿吨二氧化碳,其中15亿吨以上二氧化碳要通过碳排放交易项目提供,目前全世界共有760个CDM项目(包括已批准和未批准的),提供二氧化碳减排交易量约9.5亿吨,由此可见缺口还很大。

一、碳排放交易对吉林省加快发展带来的机遇

目前,吉林省已成为国家重点开发碳排放交易项目的省份之一,截止2006年10月,已有15个项目进入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审批程序,转让二氧化碳总量828万吨,转让总价约741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亿元。其中,已被国家发改委气候办批复的有7个风电项目,转让二氧化碳总量498万吨,转让总价约441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5亿元;还有7个水电、油页岩和垃圾填埋气项目已委托有关碳交易咨询公司,正在做项目设计文件(PDD),并进入CDM项目流程。此外,还有包括风力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垃圾处理、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地热、养殖、钢铁、水泥、乙醇汽油等行业,以及部分企业的余热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百余个项目,正在做项目的前期工作。

1、开发碳排放交易,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其一,促进吉林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工业化国家的资金,合作建设清洁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其二,能够吸引外国风险投资业的投资。近年来,绿色能源将成为本世纪经济发展新的热点,国际的风险投资已经从上个世纪末的IT业转向绿色能源业。其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碳减排交易的实施,改进和提升工艺水平,由资源高耗型产业转变为资源低耗型产业,变“自然资源初级产品废物排放”的线性开环式流程为“自然资源系列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使资源和能源能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级。

2、开发碳减排交易,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减排废气为商品新兴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减排额成了投资的热门商品。如果在中国进行清洁发展机制(CDM)减排成本可进一步下降,可降到20美元/吨碳。这有利于我省将碳减排作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资源,发挥碳减排成本较低的优势,加强与欧美等工业化国家的大公司合作,积极引进技术和资金,营造有利条件,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

3、开发碳减排交易,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碳减排交易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项目为合作载体,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合作,引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附加值,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推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和改进工艺设备,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大幅度降低碳减排量,再吸引更多国际投资。

4、开发碳减排交易,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省。发展碳减排交易,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部门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扩大全省的减排空间,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全省植树造林,发挥森林吸收体系,有效减少温室气体,形成林业“碳汇”,实现生态吉林。

5、开发碳减排交易,有利于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出台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对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碳化物(PFC)类项目,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65%,对氧化亚氮(N2O)类项目,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30%,用于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投入,发展有利于增加社会收益,发展及改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碳排放交易项目,能够促进贫困地区的重工业项目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扩大就业,减少贫困,缩小贫富差别,构建和谐社会。

二、吉林省具有碳排放交易的潜力

据世界银行估计,全球每年通过碳排放交易合作的减排量在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将成为开展碳排放交易的最大市场。因此,吉林省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把碳排放量作为一种资源,广泛吸引国际发达国家企业和投资公司,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与改善生态环境“双丰收”,构建生态和谐吉林。重点是以下五大领域蕴涵商机:

一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主要是围绕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领域。实施碳排放交易减排项目,替代煤炭火电站产生的电能,从而减少CO2的排放,减排量约为9681958tCO2e(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二是甲烷回收利用,主要是围绕天然气、煤炭开采业和农村沼气等领域。实施用甲烷回收后发电供热的CDM项目。特别是甲烷气体多见于煤层当中,一直以来被煤炭开采企业通风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带来了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矿井中具有爆炸的危险,回收甲烷并将之转化为电能,可以在获得发电收益的同时,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甲烷回收利用可减排约为5877491tCO2e。

三是技术改进与提高能效,主要是围绕钢铁、水泥、冶金、电力制造业等行业。通过碳排放交易项目,对高炉节能技术进行改造、高效低损耗电力输配系统改造和升级、高耗能工业设备和工艺流程节能改造、天然气燃料车、北方城市推广天然气或地热集中供热等以及对水泥企业减排二氧化碳及余热发电工艺、钢铁厂转炉煤气回收等,提高能源效率和更换燃料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可减排约为5130854tCO2e。

四是分解和回收HFC-23、N2O气体。主要是围绕氟化工、硝酸、己二酸等生产企业,进行HFC-23、N2O分解与回收。HFC3是制冷剂HFC22(传统氟利昂的替代物)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安全无毒,但其温室效应潜能值是二氧化碳的11700倍。通过碳排放交易项目,可以将HFC23分解为二氧化碳、氟化氢和盐酸,从而大大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减排量约为7879052tCO2e,有助于缓减全球变暖状况。

五是造林和再造林。主要通过植树造林和再造林形成的森林直接吸收二氧化碳,既有利于生态建设,又能获得投资,这一项目称

作“碳汇”项目。全省森林蓄积量8.2亿立方米,年林木净增长量达到1050万立方米,年吸收二氧化碳量约为219600tCO2e。

从表中可看出,这五大领域减排和吸收碳的量约为31371257tCO2e,相当于3320万吨二氧化碳。如果进行50%的碳排放交易,获得转让资金约合人民币113亿元。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府的组织推动,抢占市场先机

一是政府加强对碳排放交易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全面部署,把碳排放交易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工作议程,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有序开放和完善碳资源使用权市场。二是明确领导机构及其职权范围和责任,协调各方利益,加快推进工作衔接进程,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间长期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推动碳排放交易工作的快速开展。三是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充分运用税收、扶持、补贴等优惠政策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主动承担合理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任务。

2、制定规划,合理利用碳排放资源

开发碳减排权交易项目,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之间矛盾。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只规定了2012年前发展中国家不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任务,但2012以后如何确定,尚未明确,未来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制定吉林省50年长期碳开发利用战略规划,加以引导,以提高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我们很有可能要从其他地区购买排放量指标,这必然影响部分产业的发展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近期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利用碳排放资源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抢占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远期重点针对吉林省碳排放资源的潜力和发展能力,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同时,积极协调重大CDM项目尽快开工,对新上项目实施重点审查,避免重复投资建设。

3、围绕重点行业,积极谋划减排碳源的重大项目

吉林省清洁发展机制工作起步晚,各方面的推进力度不大,通过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审定的项目较少。所以要重点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甲烷和煤层气的回收利用、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造林再造林等方面,谋划一批能为省内带来资金和技术的碳排放交易重大项目,并按行业、地域、类别实行动态管理,提高项目储备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4、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控制和减少排放总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在保护大气环境方面,国家应鼓励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旧技术的创新,发展排放控制新技术和排放预防技术;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快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对原有产业和产品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造,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三是在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方面,要重点发展热电联合技术、清洁煤碳技术、煤气化技术。同时通过技术改造来提高现有住宅、办公建筑物、交通运输工具以及工业场所的能源效率,来实现节能的目标;四是在使用清洁能源方面,主要是依靠技术水平的提高,来降低生产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促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的广泛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对严重污染企业要坚决取缔,建立更加有效的对碳排放资源实行节能环保监督管理体系,认真落实碳排放中的目标责任制。

5、搭建碳减排交易平台,扩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

组织国际考察,积极参加国内外碳交易大会,向全世界的买主介绍吉林省的潜在CDM项目,提高吉林碳排放交易的知名度,吸引国外企业来吉林考察投资,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举办培训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碳排放成功企业座谈,使省内企业了解清洁发展机制的组织推进情况;对省内重点企业加强宣传,正确引导企业主动应对自主参与碳排放交易;建立吉林省清洁发展机制宣传网站和全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数据库,企业通过电视、网络等流通渠道信息,在国际上寻找合作伙伴,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供求矛盾。

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国际碳金融;主要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启示

国际碳金融发展背景当前,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危害性,已经在努力需求各种有效的解决办法,这其中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主要的手段和办法。由这个交易体系形成的碳金融市场使得温室气体的限制排放问题的解决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大大提高了温室气体减排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拥护和重视,纷纷支持和效仿,并缔结了很多有关碳排放标准的协议,建立起了全世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并由此逐步形成了国际碳金融市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得比较早,早年曾发生了很多污染空气和环境的事件,积累了很多的治理空气和环境的经验,在对待温室气体的排放上也是非常重视的,早就开始加强了对碳排放技术和减排方法的研究,建立起了很多减少碳排放的体系和体制,尤以建立碳金融市场的方法最有效。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是日益增多,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国,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越来越大,承受的国内和国际的减排压力都比较大。我国要采取新的减排方式来降低碳排放量,碳金融市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碳金融市场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发展经验严重不足,市场体制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建立,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都不清晰,需要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讨,积极学习和借鉴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建立碳金融市场的经验。

国际碳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启示

(一)国际碳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

美国的碳金融发展。美国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发达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美国至今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碳金融市场,碳减排交易体系没有得到有效建立,是对全世界碳金融市场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有必王家喜(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西双版纳666100)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要分析美国阻碍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原因,也是给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2009年《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这部法案在国会通过的过程里,美国的一些煤炭、石油等企业公司采取了很多行动来促使国会更改法案中一些硬性规定,最终把法案中原来排放量的减排规定从20%减少到了17%,把在电力生产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从25%降到了15%。能源行业协会或组织在促使国会改变法案的过程中,投入了巨额的资金,超过了亿元。

(二)欧盟碳金融发展

出于对本国经济和政治因素的考虑,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态度不够坚决,甚至相互推诿。欧盟在温室气体排放、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态度上比较坚决,并且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欧盟在自己运用严格减排办法、督促其它各国定下减排目标等方面做得都比其它国家和地区要好得多。欧盟这样做的原因无外乎政治和经济两个原因。政治原因反映出欧盟的政治考虑,这是跟欧盟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有关联;经济原因反映了欧盟想从碳金融市场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当前,欧盟碳金融市场发展良好,圆满完成了《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排目标。从有关资料显示,欧盟15国家的碳排放量在2008年的时候开始大幅度下降,这跟碳金融市场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在之后的时间里,欧盟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还在逐步下降,充分表明了碳金融市场的巨大作用。

(三)国际碳金融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健全碳金融有关法律法规。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也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关碳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但是,我国制定的这些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规定对企业做出强制性质的碳减排,也没有配套有关减排额度、监督检查等政策法规,操作起来不容易。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在原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加快碳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促进碳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健全碳交易体系。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础,碳金融市场发展的主体就是碳交易体系。当前,我国有很多地方已经建立起来碳交易主要场所和中心,碳交易体系得到了初步的建立。但是,这些碳交易场所和中心的交易内容只包括二氧化硫排污权指标和碳排放技术的转让,交易程序混乱、不规范,严重影响了碳交易体系的建立。为此,我国应该积极健全相关碳交易管理制度,促进碳交易体系有序发展。努力发展碳金融中介服务。碳交易过程比较复杂,有时还需要和外国相关企业和部门打交道,如果只依靠企业单独去交涉,会大大影响碳交易的效率。为此,我国应该努力发展碳金融中介服务,逐步规范中介服务,让中介服务在碳交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碳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开发力度。当前,我国碳金融的业务主要在碳减排技术转让、自愿减排项目、清洁能源等方面,业务项目不多,数量也不大。碳金融产品也只有经过审核的减排量CERS和碳信贷,产品种类太少,严重影响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此,我国应该加大碳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开发力度,逐步完善碳金融相关业务和产品,尽快建立碳基金,开发出信托类碳金融产品,进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碳金融市场制度不健全

首先,我国还没有构建起带有强制性质的配额型碳交易系统,这就使得我国企业没有了获取碳交易排放权资源的需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小型企业完全对以自愿为要求的ver交易不感兴趣,而这些小型企业技术落后,正是需要进行碳排放量限制的对象。其次,CDM项目排查、审定部门DOE这两个通过联合国批准的权威碳排放机构,由于经验和数量上的缺乏,还不能够达到我国企业的需求。再者,监管力度不够。对于通过批准的CDM项目,国家发改委还没有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对这些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在我国的碳金融市场里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碳金融中介机构,但是这些机构长期处于无监管状态,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资格认证体质对这些机构进行规范。最后,缺少关于碳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这给积极参加碳金融交易的企业和投资者增加了很多看不见的风险。

(二)企业参与范围较少

当前,我国企业参加到碳金融系统里的企业的种类不多,参与的行业范围较少,局限性较大。这些企业主要包括碳减排技术、金融行业、新能源、废旧废弃物的回收等行业,这些行业都是和低碳经济有联系的。除了这些行业,其它行业的参与程度都不高,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和小型制造类企业参与碳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和热情都不高,严重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还没有得到完整的建立,市场体制还不健全;政府没有切实履行宣传和引导大范围的行业积极参与到碳金融市场建设中来的职责,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建立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的重要性。

(三)CDM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CDM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项目结构不合理、项目相关技术转让比率不高。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收取运用煤气层和甲烷这三个项目是我国优先发展的CDM项目,自从实行这些项目以来,我国在不同区域的CDM项目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涉及的项目减排种类的结构不均衡,审核通过的项目的种类单一。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与上面优先发展的项目的有关项目的审核通过项目占到了95%以上,其它的项目所占到的比重很低。就减排效果来说,虽然优先发展项目之外的项目数量所占比重较小,但是一些温室气体的提温潜力很大,而减排的成本则较少,如果多发展一些这些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减排量,而且还可以降低减排成本,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政府对于当前的CDM项目的开发工作中,存在着太过看重优先发展项目,太过看重短时间内的效益,而忽视了项目开发的长久规划。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在低碳行业的不同区域的技术水平和发展程度不均衡的情况。

(四)碳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时间不长,只是学习发达国家和国际的通行做法,在碳信贷等碳金融市场有关业务上还没有拿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新做法,彰显了我国在碳金融创新能力上的不足,也显示了我国碳金融创新工作的严重滞后。出现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碳金融有关人才严重缺乏,对于碳金融的教育也是严重不足;二是我国碳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与国际碳金融市场接轨,两者之间的联系太少;三是我国政府还没有完全放开建设碳金融市场,还比较谨慎地对待碳金融产品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的国际经验

美国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第一阶段(1990-2003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气候变暖和碳金融市场进行研究,初步提出了一些政策和减排目标,但是还没有进行碳排放交易行动。第二阶段(2003-2009年):这一阶段是美国地方性碳金融市场开启阶段。在这时间阶段里,美国地方性碳金融市场陆续建立起来,2003年成立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并开始运行,建立起了地方性温室气体减排机制;2006年美国建立起了市长气候保护协定;2007年签订了中西部温室气体协定,制定了西部气候行动计划;2009年建立了气候行动注册协议等。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这是一个气候法案逐步发展的阶段。美国的地方性碳金融市场在这一阶段有了一些发展,显示出了一些积极作用,引起了人们对建立碳金融市场的重视,开始了建立碳金融市场的尝试。美国也开始有了建立全国碳金融市场的想法,国会议员也开始针对气候问题提出了大量法案,就在2009年就有十几部法案被提交国会讨论审议。欧盟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第一阶段(1991-2005年):这一阶段是筹备阶段。欧共体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减少碳排放量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战略计划。之后,欧盟也相继出台了更多的关于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政策和办法。第二阶段(2005-2008年):这一阶段是碳金融市场的运作尝试阶段。欧盟在这个阶段里,预定在三年时间里按照《京都议定书》的减排要求进一步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并获取一定的市场经验。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体制在2005年元月1日开始尝试运作。第三阶段(2008-2012年):这个阶段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作阶段,这与《京都议定书》定下的减排时间是一致的。在这个阶段里,欧盟增加了减排的范围,把石油化工企业和制铝企业也划到了交易体系里。此外,欧盟在2008年的时候还正式把自己的减排体制与《京都议定书》的减排体制进行了对接,从而减少了减排企业的成本,提升了欧盟碳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欧盟在这一阶段还减少了免费分配配额的比率,并规定这个比率是每年递减的,并在2022年实现全部配额的自由拍卖。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

把CDM项目的合作开发依然保留为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也到了实施这一方针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时候,碳减排的资源是很丰富的;与此同时,我国也已经成为了全球碳排放量第一大国,减排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该充分利用《议定书》里的第二承诺期限这一便利条款,牢牢抓住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充分借助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来提高我国低碳技术水平和低碳产业发展水平。按部就班的建立我国碳交易体系。碳产权交易二级市场的缺乏,使得我国不能够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完全接轨,也是对我国低碳产业吸引投资的一大障碍。如果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完全依赖于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市场,就会使我国失去完全的自主发展权利,使碳金融市场的开发带有高风险性。因此我国应该结合国情,制定属于自己的碳交易市场规则,把发展自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我国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大城市业已成立了环境产权交易所,为我国建立全国性的碳产权交易场所奠定了基础。我国应该依照从自愿到配额、从大型国企到民营企业、从地方到全国、从基本到创新的顺序,一步一步地把碳交易二级市场给建立起来。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参与碳交易的热情不高、参与范围和数量也不多,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应该切实担负起引导和宣传的责任,对国内企业进行认识上的教育,提高企业对碳交易的重视程度,并把大型国企作为榜样,充分发挥国企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使民营企业和其它小企业在国企的带动下,能够主动参与到碳交易活动中去,进而慢慢地建立起我国的碳产权交易市场。碳融资要继续依靠银行和股票市场。碳信贷和碳股票是碳金融市场融资的两种主要方式,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这两种融资方式发展得也比较好。在以后的碳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在融资方面还要紧紧依靠这两种方式,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提高碳金融市场创新能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参照国外的经验和方式,缺乏自主创新的东西,发展自较少。为此,我国应该努力提高碳金融市场的创新能力,努力开发出更多的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关服务和产品。但是,在创新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要依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在过去的碳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有关政策的缺乏,大大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此,在今后的碳金融发展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不断制定出新的碳金融发展政策,要在政府监管、碳交易规范、碳基金相关信息公开等方面加强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杜莉,张云,王凤奎.开发性金融在碳金融体系建构中的引致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3(4)

2.张存刚,张小瑛.“碳金融”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4)

3.张晓凤,蔡丽.基于项目的碳金融发展的模式研究—中国式碳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金融论坛,2010(S1)

4.尹应凯,崔茂中.国际碳金融体系构建中的“中国方案”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12)

5.鲁德银,王习春.我国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发展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10)

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篇12

关键词:能源消耗;碳排放;服务业;节能减排;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1.019

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传统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是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人为原因[1]。产业经济活动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则成为目前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的热点[2-3]。近年来,服务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与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4],在全球范围内服务业生产了63.2%的GDP和雇佣了41.9%的劳动力[5-6]。然而,随着产业经济由工业向服务业的升级转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在1974年和2009年期间的能源消耗增加了69%[5-7],服务业的能源消耗与CO2排放量日益增大,在全球尺度服务行业所消耗的能源与排放的CO2分别为9%和12%[5-6]。相对工业而言,服务业的单位GDP能耗与碳排放是较低的[8],例如,在欧盟,生成1单位的生产总值,服务业只需要消耗大约1/8的制造业所消耗的能源[7,9]。服务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和前景的重要因素[10]。然而受服务业组成部门的异质性、统计评估的复杂性等因素影响[4],在能量分析和能源政策与项目应用上,服务业长期被忽视。而对服务业的能耗碳排放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应用不同的方法分析服务业能源利用;直接分析能源的来源,解决调整服务业能源效率中的障碍[4]。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少地区将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社会经济产业体系节能减排的重要发展战略。因此,加强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国外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相关文献,首先概述国外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的研究历程,分析和评述了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的研究方法,然后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测度等5个方面综述国外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的主要研究内容。最后提出我国服务业节能减排的策略启示。研究成果旨在推动我国服务业及其关联产业的节能减排实践,促进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研究历程

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国外许多学者关注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可将其研究历程划分为如下3个阶段:

1.1萌芽探索阶段

随着第一次、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引起一些相关组织和学者开始关注服务业的能源消耗问题[11-12]。如Schipper等较早的比较研究了主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商业及公共服务建筑的能源消耗量和能耗结构[11]。Gowdy等使用1972和1977年美国投入产出表,研究了1973-1974年能源价格冲击对美国服务业能耗的影响[12]。Tarnizhevsky对共同服务部门的能耗进行研究[13]。这个阶段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投入产出法与自下而上法获取及分析服务业的能耗数据[12,14]。在萌芽探索阶段,大部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服务业能源消耗研究,而对于碳排放则鲜有关注;研究方法相对较少,研究领域也相对较为狭窄,仅限于部分国家或地区的某些商业服务部门之中。

1.2起步发展阶段

随着1990年海湾石油战争的爆发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订,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问题步入新阶段,吸引了更多学者开始关注服务业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问题。如Burnett较早对饭店业的能源效率进行了研究[15],Mirasgedis等采用情景分析法研究希腊在实施节约节能减排政策条件下,居民服务业可能实现的节能潜力[16]。Krackeler等对OECD服务部门的碳排放进行研究[17],也有一些学者对社区[18]、商业建筑[19]的能耗进行研究。在该阶段,研究方法逐步增多,LCA方法[20]、情景分析法[16]等逐步进入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研究之中,但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研究领域在逐步拓宽与深化,碳排放成为服务业能源消耗研究关注重点之一,但总体上相关研究成果还较少。

1.3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相关成果在研究方法与内容上均有较大突破性进展。这个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从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服务部门、以及服务部门的能耗与碳排放各种相关联的视角入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服务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不少学者对西班牙[21]、德国[22]、约旦[23]、香港[24]等地的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进行研究;不少学者从能源效率[25]、能源规划[26]、影响能源利用效率[22]、节能减排[23]等方面对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进行研究。总体而言,在此阶段,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研究已经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并获得较快发展,已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许多研究注重相关领域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在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研究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而研究内容已从多个角度对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进行了大量研究。

2研究方法

由于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所涉及到管理学、资源科学、产业生态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学科领域,因此,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而且总体上是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因素分解法[21]、投入产出法[21,27]、情景分析法[24]、Generalcirculation模型[24]、Logit模型[22]、自上而下法与自下而上法[14]、LCA法与能源流动理论[28]等。定性研究主要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构建评估研究框架、制定节能减排的政策等方面。按照已有研究方法的思路、优点、不足和案例文献,对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得出表1。针对主要的研究方法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不少学者提出将多种方法结合开展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研究。

3研究内容

当前国内外对服务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研究内容可分成5方面:能耗与碳排放测度、能耗碳排放效率与强度、影响能耗与碳排放的因素、能耗与碳排放的情景分析、节能减排等方面。

3.1能耗与碳排放测度

测度是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与重点,当前测度方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过去与现状的能耗碳排放的测度方法主要采用投入产出法[21,27]、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法[14,35]、生命周期评价法与资源流理论[28],而情景分析法[28]与回归模型[37]主要用于未来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测度分析。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服务行业进行了大量研究。不少学者对西班牙[21]、德国[22]、约旦[23]、香港[24]等国家或地区的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进行测度;也有学者对商务区[38]、教育场所[39]等不同服务业场所的能耗与碳排放进行测度分析;还有学者从商业服务业[23,28]、银行业[37]、旅游业[40]、国际贸易[41]、业[42]、酒店业[43]、航空业[44]等服务产业的能耗与碳排放进行测度。研究表明,1998年约旦商业与公共服务部门的能耗大约为422t标准石油,约占全国总能耗的8.8%[23,45]。然而从整个国家或地区尺度对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进行测度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3.2能耗碳排放效率与强度

能源效率与碳排放效率是表征服务业能源利用效率重要指标,某产业的能源效率与碳排放效率越高,表示其属于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当前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能源碳排放效率测度与评价、影响效率的因素分析与提升效率策略。国外不少学者对商业[46]、医疗业部门[47]、酒店业[48]、货运业[25]等服务业能源效率进行测度与评价。不少学者对影响欧洲货运业[25]、德国服务业[22]等不同区域尺度服务业能源效率因素进行分析。Schleich等使用Logit模型研究表明阻碍德国服务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阻碍为缺乏详细的能源消耗信息[22]。也有不少学者关注服务业能源效率的提升[25,47-48]。Buck等对加拿大商业建筑部门的能源效率收益潜力进行分析[49]。因此建立详细的服务业能耗统计方法是服务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潜力的前提。当前已有不少学者对服务业的能源强度进行研究。Markis等对希腊的食品、木材等12种具有代表性的小型商业企业的能源强度进行分析[50]。Schipper等研究表明,1973年以后多数OECD成员国在商业及公共服务建筑方面的能源强度都呈现出下降趋势[11]。这主要由于低碳节能技术的发展与节能环保理念在服务业的应用导致在长时间中服务业能源效率得以提升和能源强度不断下降,因此要推动服务业节能减排就必须研发低碳技术与清洁能源,降低服务业能源碳排放强度与提高其效率。

3.3影响能耗碳排放的因素分析

分析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是推动其节能减排的关键,因此为推动各地区服务业节能减排,影响能耗与碳排放因素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采用投入产出法[12]、因素分解法[51]、Logit模型[22]、回归模型[43]等方法分析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影响因素。不少学者对美国[12]、法国[34]、西班牙[21]、德国[22]的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法国与西班牙的能耗与碳排放总量上升的主要动力[27,34]。Butnar等研究表明2000-2005年导致西班牙服务业CO2排放量减少的是技术变化,导致其增加的是最终服务需求的增加[21]。Chan等研究表明总建筑面积是解释研究香港17家酒店的电力消耗主要因素[43]。综上可知,从宏观与微观视角分析,导致服务业能耗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服务业产业规模增长,而影响其能耗碳排放减少的因素主要为低碳环保技术的进步。

3.4能耗与碳排放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在情景分析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各种因素的相关关系和相互作用[52]。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能耗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产业发展状况,设置不同的能耗碳排放情景,以全面推动产业节能减排。因此,作为重要产业部分,也有不少学者对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的情景分析进行了研究。Mirasgedis等较早运用情景分析研究希腊在实施节约能源、减少CO2排放的政策条件下,居民服务业可能实现的节能潜力[16]。这种通过政策设定来制定情景分析的方法,有利于政府有效减少服务业的碳排放,更具有操作性。Lam设置不同碳排放情景,研究2009-2010年香港商业部门的空调电力使用情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24]。CEED(CommunityforEnergyEnvironmentandDeveloping)提出LEAP(Long-rangeEnergyAlternativePlanningsystem)模型,是一个基于情景分析的能源-环境模型工具,可用来做能源的需求分析及其相应的环境影响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53],可用于分析服务业在未来的能源需求及其环境影响等,这有助于推动服务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节能环保产业。

3.5服务业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推动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少学者从节能低碳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入手,推动服务业节能减排[39,54,55]。Canbay等将(HVAC)系统(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引入购物中心节能减排之中[54]。根据不同服务行业的特点,通过建立能耗统计审计方法也可推动服务业节能减排[23]。一些学者提出通过加强服务业能耗标准推动其节能减排发展[46,56,57]。也有学者关注服务业节能减排的潜力与成本[58,59]。不少学者从节能减排指标[60]、能源规划[26]、能源效率提升[47]等方面对服务业节能减排进行研究。然而随着服务业快速发展,其碳排放量快速增加,服务业各部门应得到更多的节能减排政策[27]。综述可知,服务业的节能减排发展战略并非个别单因素所能实施,而是由节能低碳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建立能耗统计审计方法、节能减排标准、能耗碳排放规划、节能减排的政策制定实施等多种因素来共同推动。

4研究启示

综上所述,国外许多学者对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加快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调整是推动中国产业整体节能减排的重要策略[8]。因此加强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总结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与经验基础上,提出中国服务业节能减排的研究启示。

(1)由于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研究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应借鉴产业生态学、资源科学、地理学、服务管理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理论,将其运用于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研究领域,根据中国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的特点,构建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的理论研究体系,提升中国服务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问题的能力。

(2)建立详细的服务业能耗统计方法是中国服务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潜力的前提,因此可从国家或省域尺度构建区域服务业及子部门的能耗与碳排放统计方法与测度模型;科学测度与分析区域服务业的能耗与碳排放现状及其特征;采用资源流理论,研究区域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的时空流动与转移;测度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的强度与效率。

(3)由于中国服务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影响其能耗碳排放的因素分析,可参考投入产出法、因素分解法、Logit模型、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服务业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探讨影响服务业碳排放变化的作用机理。通过国外研究成果表明,导致服务业能耗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服务业产业规模增长,而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其能耗碳排放较低,因此限制中国服务业产业规模增长来达到节能减排的方式是绝对不行的。

(4)编制中国服务业能耗碳排放规划;制定服务业各子部门的节能减排标准与优惠政策;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中国服务业低碳化发展研究之中,探索碳中和型服务企业发展路径与模式;从管理者视角研究政府职能部门与行业协会等推动服务业节能减排的战略与措施;针对性的研发低碳环保技术来推动服务业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9):1048-1057.

[2]SoytasaU,SariR,EwingBT.Energyconsumption,income,andcarbonemissionsintheUnitedStates[J].EcologicalEconomics,2007,62(3/4):482-489.

[3]齐玉春,董云社.中国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5):528-534.

[4]MartínezCIP,SilveiraS.AnalysisofenergyuseandCO2emissioninserviceindustries:EvidencefromSweden[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12,16:5285-5294.

[5]CentralIntelligenceAgency(CIA),2011.TheWorldFactbook[EB/OL]..

[6]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2009.IEAScoreboard2009:35KeyEnergyTrendsover35Years[EB/OL].http:///publications/free_new_Desc.asp?PUBS_ID=2141S.

[7]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2008.WorldwideTrendsinEnergyUseandEfficiency.KeyInsightsfromIEAIndicatorAnalysis.InsupportoftheG8PlanofAction[EB/OL].http:///papers/2008/indicators_2008.pdf.

[8]陈红敏.中国产业部门的能耗强度特征及节能减排的分类实现路径[J].资源科学,2009,31(7):1226-1232.

[9]ScraseI.WhiteCollarCO2:EnergyConsumptionintheServiceSector.London:TheAssociationfortheConservationofEnergy[EB/OL].http://.

[10]KarmarkarU.Willyousurvivetheservicesrevolu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2004,82:101-107.

[11]SchipperL,MeyersS,KetoffAN.Energyuseintheservicesector:Aninternationalperspective[J].EnergyPolicy,1986,14(3):201-218.

[12]GowdyJM.,MillerJL.EnergyuseintheU.S.servicesector:Aninput-outputanalysis[J].Energy,1987a,12(7):555-562.

[13]TarnizhevskyMV.Energyconsumptionintheresidentialandpublicservicessector[J].Energy,1987,12(10-11):10091012.

[14]MEMR(MinistryofEnergyandMineralResources).Preliminarysurveyenergyconsumptioninthecommercialsector1988[R].FinalReport,Amman,Jordan.1989.

[15]BurnettJ.Implementingenergyefficiencyandwaterconservationinthehotelindustry[R].HongKongHotelAssociationSeminaronCorporateCommitmenttoEnergyConservation,HongKong,1994.09.

[16]MirasgedisS,MakatsorisJ,AssimacopoulosD,etal.EnergyConservationandCO2EmissionAbatementPotentialIntheGreekResidentialServicesSector[J].Energy,1996,21(10):871-878.

[17]KrackelerT,SchipperL,SezgenO.CarbondioxideemissionsinOECDservicesectors:thecriticalroleofelectricityuse[J].EnergyPolicy,1998,26(15):1137-1152.

[18]JaccardM,FailingL,BerryT.Fromequipmenttoinfrastructure:communityenergymanagementandgreenhousegasemissionreduction[J].EnergyPolicy,1997,25(13):1065-1074.

[19]SheppardR,deDearRJ,RoweD,McAvaneyB.Theimpactofclimatechangeoncommercial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theSydneyregion[J].AIRAHJ,1997,51:20-25.

[20]GraedelTE.Life-cycleassessmentintheserviceindustries[J].JournalofIndustrialEcology,1997,1(4):57-70.

[21]ButnarI,LlopM.Structuraldecompositionanalysisandinputoutputsubsystems:ChangesinCO2emissionsofSpanishservicesectors(20002005)[J].EcologicalEconomics,2011,70(11):20122019.

[22]SchleichJ,GruberE.BeyondCaseStudies:BarrierstoEnergyEfficiencyinCommerceandtheServicesSector[J].EnergyEconomics,2008,30(2):449-464.

[23]JaberaJO,ProbertSD.Purchased-energyconsumptionsinJordan'scommercialandpublic-servicesector[J].AppliedEnergy,2002,71(1):31-43.

[24]LamTNT,KevinK.W.WongWSL,etal.ImpactofclimatechangeoncommercialsectorairconditioningenergyconsumptioninsubtropicalHongKong[J].AppliedEnergy,2010,87(7):2321-27.

[25]RuzzenentiF,BasosiR.EvaluationoftheenergyefficiencyevolutionintheEuropeanroadfreighttransportsector[J].EnergyPolicy,2009,37(10):4079-4085.

[26]MavrotasG,DiakoulakiD,FloriosK,etal.Amathematicalprogrammingframeworkforenergyplanninginservices’sectorbuildingsunderuncertaintyinloaddemand:ThecaseofahospitalinAthens[J].EnergyPolicy,2008,36(7):2415-2429.

[27]AlcántaraV,PadillaE.Input-outputSubsystemsandPollution:AnApplicationtotheServiceSectorandCO2EmissionsinSpain[J].EcologicalEconomics,2009,68(3):905-914.

[28]FarrenyR,GabarrellX,RieradevallJ.Energyintensityandgreenhousegasemissionofapurchaseintheretailparkservicesector:Anintegrativeapproach[J].EnergyPolicy,2008,36:1957-1968.

[29]LeontiefW.Quantitativeinput-outputrelationsintheeconomicsystem[J].ReviewofEconomicStatistics,1936,18:105-125.

[30]GowdyJM.,MillerJL.Technologicalanddemandchangeinenergyuse:AnInput-outputAnalysis[J].EnvironmentandPlanningA,1987b,19(10):1387-1398.

[31]BeckenS,PattersonM.Measuringnationalcarbondioxideemissionsfromtourismasakeysteptowardsachievingsustainabletourism[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06,14(4):323-338.

[32]NielsenSP,SesarticA,StuckiM.Thegreenhousegasintensityofthetourismsector:ThecaseofSwitzerland[J].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2010,13(2):131-140.

[33]张翊峰.台湾地区服务业部门能源消费与CO2排放变动关联分析[D].嘉南药理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34]MairetN,DecellasF.DeterminantsofenergydemandintheFrenchservicesector:Adecompositionanalysis[J].EnergyPolicy,2009,37(7):2734-44.

[35]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旅游业碳排放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4):451-460.

[36]KuoNW,ChenPH.Quantifyingenergyuse,carbondioxideemission,andotherenvironmentalloadsfromislandtourismbasedonalifecycleassessmentapproach[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9,17(15):1324-1330.

[37]ArandaA,FerreiraG,Mainar-ToledoMD,etal.MultipleregressionmodelstopredicttheannualenergyconsumptionintheSpanishbankingsector[J].EnergyBuildings,2012,doi:10.1016/j.enbuild.2012.02.040

[38]YamaguchiY,ShimodaY,MizunoM.Transitiontoasustainableurbanenergysystemfromalong-termperspective:casestudyinaJapanesebusinessdistrict[J].EnergyandBuildings,2007,39(1):1-12.

[39]ArenaAP,deRosaC.LifecycleassessmentofenergyandenvironmentalimplicationsoftheimplementationofconservationtechnologiesinschoolbuildingsinMendoza,Argentina[J].BuildingandEnvironment,2003,38(2):359-368.

[40]WuPu,&ShiPeihua.AnestimationofenergyconsumptionandCO2emissionsintourismsectorofChina[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1,21(4):733-745.

[41]LiuHT,XiYM,GuoJE,etal.EnergyembodiedintheinternationaltradeofChina:Anenergyinput-outputanalysis[J].EnergyPolicy,2010,38(8):3957-3964.

[42]LeiK,ZhouS,HuD.Ecologicalenergyaccountingforthegamblingsector:AcasestudyinMacao[J].EcologicalComplexity,2010,7(2):149-155.

[43]ChanWW,LamJC.PredictionofpollutantemissionthroughelectricityconsumptionbythehotelindustryinHongKong[J].HospitalityManagement,2002,21(4):381-391.

[44]YuenACL,ZhangA.Unilateralregulationandgreenhousegasemissions:ThecaseoftheAirlineIndustry[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D,2011,16(7):540-546.

[45]MEMR(MinistryofEnergyandMineralResources).Surveyofenergyconsumptioninthecommercialandpublicservicessector[R].FinalReport-1998,Amman,Jordan.2000.

[46]RosenquistG,McNeilM,MaithiliI.Energyefficiencystandardsforequipment:Additionalopportunitiesintheresidentialandcommercialsectors[J].EnergyPolicy,2006,34(17):3257-3267.

[47]MurrayJ,PahlO,BurekS.Evaluatingthescopeforenergy-efficiencyimprovementsinthepublicsector:BenchmarkingNHSScotland’ssmallerhealthbuildings[J].EnergyPolicy,2008,36(3):1236-1242.

[48]OnutS,SonerS.EnergyefficiencyassessmentfortheAntalyaregionhotelsinTurkey[J].EnergyandBuildings,2006,38(8):964-971.

[49]BuckJ,YoungD.ThepotentialforenergyefficiencygainsintheCanadiancommercialbuildingsector:astochasticfrontierstudy[J].Energy,2007,32(9):17691780.

[50]MarkisT,ParavantisJA.Energyconservationinsmallenterprises[J].EnergyandBuildings,2007,39(4):404-415.

[51]SchipperL.Carbonemissionsfrommanufacturingenergyusein13IEAcountries[J].EnergyPolicy,2001,29(9):667-688

[52]JiangKejun,HuXiulian.EnergyDemandandEmissionin2030inChina:ScenariosandPolicyOptions[J].EnvironmentEconomicsandPolicyStudies,2006(7):233-250.

[53]CEED(CommunityforEnergyEnvironmentandDeveloping).AnIntroductiontoLEAP[EB/OL].[2009-04-27].http:///default.asp?action=47.

[54]Canbay,C.S.,Hepbasli,A.,Gokcen,G.EvaluatingperformanceindicesofashoppingcentreandimplementingHVACcontrolprinciplestominimizeenergyusage[J].EnergyandBuildings,2004,36(6):587-598.

[55]BeccaliM,LaGennusaM,LoCocoL,etal.Anempiricalapproachforrankingenvironmentalandenergysavingmeasuresinthehotelsector[J].RenewableEnergy,2009,34(1):8290.

[56]ChungW,HuiYV,LamYM.Benchmarkingtheenergyefficiencyofcommercialbuildings[J].AppliedEnergy,2006,83(1):1-14.

[57]WuXC,PriyadarsiniR,EangLS.BenchmarkingenergyuseandgreenhousegasemissionsinSingapore’shotelindustry[J].EnergyPolicy,2010,38(8):4520-4527.

[58]JaberJO,MohsenMS,Al-SarkhiA,etal.EnergyanalysisofJordan’scommercialsector[J].EnergyPolicy,2003,31(9):887-894.

  • 下一篇:品牌策划的重点范例(12篇)
    上一篇:转让合同(精华)(精选4篇)
    相关文章
    1. 减少碳排放措施范例(12篇)

      减少碳排放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隐含碳;气候贸易措施;多边贸易体制;挑战;未来策略中图分类号:D9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15)01―0026―08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

      daniel 0 2024-04-06 18:13:14

    2. 城市规划未来发展趋势范例(12篇)

      城市规划未来发展趋势范文1篇1[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空间环境;综合化;集群化;城市一体化设计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

      daniel 0 2024-04-06 18:07:26

    3. 道德与法治核心概念范例(12篇)

      道德与法治核心概念范文篇1关键词: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1关于课程与内容的定义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所谓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

      daniel 0 2024-04-06 17:37:38

    4. 道路交通发展现状范例(12篇)

      道路交通发展现状范文篇1【关键词】城市道路;畸形交叉口;交通改善;措施直角相交的四路交叉口是城市中最理想的交叉口,然后由于历史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老城区在路网建设..

      daniel 0 2024-04-06 17:32:04

    5. 品牌战略的意义范例(12篇)

      品牌战略的意义范文篇1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品牌设计业的环境分析、以及对常州TG企业品牌设计公司的SWOT分析归纳出常州TG企业品牌设计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提出了新..

      daniel 0 2024-04-06 17:02:04

    6. 互联网时代的优势范例(12篇)

      互联网时代的优势范文篇1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企业;管理进化;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F43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1一、引言互联网企业的商品与服务营销完全依..

      daniel 0 2024-04-06 16:56:00

    7. 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范例(12篇)

      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范文篇11体育旅游的内涵体育旅游所涉及的范畴很广。体育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的旅游,即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

      daniel 0 2024-04-06 16:25:54

    8. 可再生资源的好处范例(12篇)

      可再生资源的好处范文篇1很高兴再次参加我们的理事会,今天的理事会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宣传贯彻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建设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三月二十七日联合的..

      daniel 0 2024-04-06 16: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