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4-22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范文篇1

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是支原体属中的一种,因生长需要尿素而得名,属于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UU黏附在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上,产生泌尿生殖道感染,进而影响男性生育功能。1976年,KundsinRB提出UU不仅可以引起肺炎,还与非淋菌性尿道炎、不育症、自然流产、早产有关[1]。本文将近年来有关UU感染所致男性不育症的可能途径和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UU感染对男性生育功能的影响

1.1干扰精子运动精子运动是精子的一项重要功能,是衡量精子能否受孕的重要指标。张宇红等[2]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CASA)研究UU感染对精子各项参数的影响,发现UU感染后精子的活率,A、B、C、D级精子的百分率和密度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代表精子运动参数的VCL、VSL、VAP、BCR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ALH、WOB、LIN、STR也均有显著性差异,认为UU感染不仅明显降低精子活率(力)、精子运动速度,并改变精子运动方式。郭建华[3]等对303例不育症患者,采用CASA行精液常规分析,结果UU阳性组精子活率(力)均较UU阴性组下降,而经敏感抗生素治疗后,UU阳性组精子活率(力)显著改善。

UU感染导致精子活动力下降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UU对精子头部及尾部的直接黏附影响精子运动。电镜下观察发现,UU感染后,精子头部有块状附着物,尾部折角卷曲,精子变得臃肿、形态异常,有时精子发生凝集现象,成活率降低,活力下降[4]。②UU感染产生的AsAb影响精子活力,当AsAb结合于精子尾部时,会干扰精子的运行[5]。③UU与精子竞争线粒体能量产生,导致精子活率/活力下降[6]。④UU感染引起精浆微量元素的改变,特别是精浆Zn和Se含量明显降低,而Cd(镉)含量明显升高,从而导致精子活力下降[7]。

1.2对精子形态的影响UU感染使精子畸形率增加,从而影响男性生育。李岷等[8]报道,UU感染者的精子总畸形率显著高于UU阴性患者(P=0.034)。史海军等[9]对357例男性不育症患者(不育症组)与48例有正常生育能力的男性(正常对照组)的精液质量及UU感染状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不育组UU感染率为31.9%,高于对照组(P

1.3UU感染对精浆的影响①UU感染对精液液化的影响。张树宏等[11]观察了300例男性不育患者,发现精液不液化组的UU感染率显著高于精液液化正常组(P

1.4UU感染对精卵结合的影响①UU感染对精子膜完整性的影响。徐志喜等[13]采用精子膜功能检测试剂盒对男性不育者160例进行精子膜功能完整性检测,发现UU阳性组B~E型肿胀精子及E型肿胀精子分别为0.4和0.11,阴性组B~E型肿胀精子及E型肿胀精子分别为0.68和0.17,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1.5UU感染与抗精子抗体(AsAb)的关系AsAb是男性体内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主要通过影响精子生成,降低活动力,影响精子与卵细胞融合等几个方面影响男子的生育能力。UU感染可引起生殖道炎症,破坏血睾屏障,导致AsAb的产生。镇万华等[16]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浓度;分离培养法和免疫层析法检测UU和CT。结果86例患者中AsAb阳性组中UU阳性率51.5%(17/33),阴性组中UU阳性率22.6%(12/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6UU感染对睾丸生精细胞的影响有学者报道[18],UU感染后,精原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认为这可能是UU导致男性不育的机制之一。UU感染后刺激了睾丸生精细胞、巨噬细胞产生TNFα,而TNFα已被证实是启动细胞凋亡的重要细胞因子,这可能是UU感染引起生精细胞凋亡增多的原因。另外,过氧化反应中产生的H2O2可诱导生精细胞凋亡。所以在对UU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辅以清除氧自由基和减少TNFα分泌的药物,可能对生精功能的恢复具有更好的效果。

2UU感染导致男性不育的治疗

2.1西药治疗UU缺乏细胞壁,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对其不敏感,而抑制或影响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红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等对其比较敏感。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极易产生耐药菌株,甚至会导致菌群失调。

2.2中医药治疗近年来,随着中药药理实验的不断开展,发现越来越多的中药具有体外抗UU的作用,同时在临床研究上不断得到验证,从而开创了很多专方专药。

2.2.1中药对UU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刘忠义等[19]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156种中草药对14株国际标准株(每型各1株)的体外抑制效应,显示对黄柏、白芷、地肤子和大黄有较高的敏感性。董海艳等[20]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车前草对71株解脲支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对UU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IC均为125mg/ml。罗晶等[21]采用液体培养基稀释法,测定黄芩苷对解脲支原体体外抑菌效应。黄芩苷对UU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87~4.32mg/mL。提示黄芩苷对UU有明显抑制作用。吴庆四等[22]研究发现,黄柏、诃子、栀子、赤芍等具有较强的抑制UU临床分离株的作用,传统中药八正散及五淋散对UU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2.2专方研究董文毅等[23]采用清毒衍宗散治疗UU感染男性不育症38例,总有效率为76.32%,明显高于对照组(清淋冲剂)的43.33%(P0.05)。认为该方能改善精液各参数,促进精子发生与成熟;明显提高精子成活率和活动力,降低精子畸形率。戚广崇等[25]将85只纯种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清精冲剂治疗组、红霉素对照组。清精冲剂治疗组和红霉素对照组的UU培养阴性器官数分别为81.7%、70.6%,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清精冲剂可以替代红霉素治疗UU感染。黄清春等[26]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两组均服用阿奇霉素片,治疗组加服自拟清精汤,结果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中药治疗UU感染不育症的优势在于:①安全有效。中药不仅与西药一样能达到清除UU的目的,而且不良反应少,尤其是不易产生药耐菌株。②结合中药的益气活血补肾等作用,有效调节生殖腺激素的分泌、代谢水平,促进精子的发生和成熟,提高精子活力(率),减少畸形率。③通过增强局部免疫,抑制AsAb的发生,减少AsAb对精子的损伤。

3展望

UU感染与男性不育症的关系,几十年来一直受到生殖医学领域基础与临床工作者的密切关注,从电镜下细胞形态观察、计算机辅助的精液各项参数分析、精浆生化、精卵结合、体液免疫、细胞凋亡等方面的研究,到临床治疗的验证,充分说明了UU感染是男性不育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有:①提高检验的准确性。目前临床采用最多的是试剂盒培养法检测UU。UU培养基中含有尿素和酚红指示剂,由于UU含有脲酶,可分解尿素,产生NH+4和CO2,使培养液pH值升高,从而使培养液由淡黄色变为桃红或紫红色。但由于泌尿生殖道其他微生物(如变形杆菌、衣原体等)也含有脲酶,因此使用本方法难免存在假阳性。这可能是目前UU阳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对于临床无症状的UU阳性者,应予慎重对待。②加快研制治疗UU的有效中药制剂。目前,真正单一采用中药治疗UU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大多采用西药敏感的抗生素,或结合中药治疗,除少数因不能耐受西药副作用,不得已采用中药治疗者。但随着西药耐药谱的增加,目前甚至已发现出现全面耐药者,加快中药研究迫在眉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益气补肾之类的中药本身具有改善精子质量的作用,但是否真正通过中药清除UU发挥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严密的观察。

【参考文献】

1KundsinRB.Mycoplasmasinhumans:significanceofUreaplasmaurealyticum.HealthLabSci,1976,13(2):144151

2张宇红,余伍忠,刘丽.解脲支原体感染精液的精子动态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11):110111

3郭建华,陈斌,胡凯,等.解脲支原体及抗精子抗体对精液参数的影响.中国男科学杂志,2007,21(3):2123

4马守中.精液解脲支原体感染的免疫荧光定位研究.男科学报,1998,4(1):12

5段红艳,章晓梅,任平.抗精子抗体对生育力影响的研究进展,2006,20(5):6265

6ReichartM,LeviH,KahaneI,etal.DualenergymetabolismdependenteffectofUreaplasmaurealyticuminfectiononspermactivity.Androl,2001,22(3):404412

7HanXD,WangY,ChenJX.Acomparativestudyoninterrelationsamongmicroelements,infectionofUreaplasmaurealyticum,andmaleinfertility.ArchAndrol,2003,49(4):265269

8李岷,姚裕敏,陈亚军.溶脲脲原体感染对精液质量的影响.中华男科学杂志,2005,11(12):949

9史海军,常永超.支原体感染与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质量状况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2):358359

10徐晨,徐胜,王一飞.解脲支原体引起男性不育的机理研究Ⅰ.精子形态学观察.男性学杂志,1992,6(2):6669

11张树宏,王新平.男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对精液液化的影响.江西医药,2007,42(1):6668

12尹秋生,刘玉娥,韩玲霞.支原体感染精浆中脂质成分变化与男性不育症的关系.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10(3):11

13徐志喜,李铁强,白慧玲,等.解脲支原体感染对精液及精子膜功能完整性的影响.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1

14王秋梅,徐志喜,闫杏莲.解脲支原体感染治疗前后精子膜功能完整性的研究.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1,20(4):910

15徐晨.四种溶脲脲原体对精子穿卵试验的作用比较.生殖与避孕,1994,14(5):364368

16镇万华,李海峰,常江平,等.精液解脲支原体及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免疫性不育关系的研究.中国医师杂志,2006,(6):70

17ShiJ,YangZ,WangM,etal.ScreeningofanantigentargetforimmunocontraceptivesfromcrossreactiveantigensbetweenhumanspermandUreaplasmaurealyticum.InfectImmun,2007,75(4):20042011

18HuangYF,XiongCL,ShangXJ,etal.Ureaplasmaurealyticuminfectionandapoptosisofspermatogeniccells.AsianJAndrol,1999,1(3):127129

19刘忠义,张国威,何云志.解脲支原体中药药敏试验.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29(5):349351

20董海艳,周丽萍,王乐丹.3味中药对解脲支原体体外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13(21):28242827

21罗晶,顾红缨.黄芩甙体外抗解脲支原体作用.微生物学杂志,2006,26(5):9697

22吴庆四,朱长太,徐东芳,等.中药对解脲支原体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抑制试验研究.安徽医药,2006,(5):34

23董文毅,金冶,李湛民.清毒衍宗散治疗解脲支原体性男性不育症38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07,48(6):518520

24郑佑君.消支护精散治疗解脲支原体感染性不育症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2):33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诱导时期,种子生长,无核机理

植物调节剂诱导枇杷(EriobotryajaponicaLindl)单性结实研究已有较长时间[1-6],林顺权[7]、邓英毅[8]等人认为植物调节剂诱导枇杷形成无核果实过程中完成双受精,无核原因是胚在发育过程中败育所致。胡章琼等人[9,10]根据研究和生产应用的观测结果推测植物调节剂诱导枇杷形成无核果实的可能原因主要是枇杷为仁果类,花托能形成果肉,其次是诱导加剧雌雄异熟导致授粉受精机会减少,没有形成种胚,然后是部分花朵完成双受精,但胚乳发育不正常或者珠心退化导致原胚败育,而留下幼胚痕迹。为探讨GA3+CPPU诱导枇杷无核机理,明确适宜的诱导时期,为推广枇杷无核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特进行本试验。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在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内枇杷园选择树形、长势相近的早钟六号成年树3株,每株一小区,每株选择长势、花期相近的、花穗超过9穗的大枝3枝,分别实施A、B、CK三个处理,重复三次。GA3、CPPU由美国sanland公司提供种子生长,浓度分别为97%和99%。

1.2方法试验设A、B、CK三个处理。

A:2009年10月21日对处在花蕾期的花穗施用400mg/LGA3+20mg/LCPPU,又分别在2009年11月17日、2009年12月17日和2010年1月20日施用400mg/LGA3+20mg/LCPPU。

B:2009年11月20日对花后10天(花瓣开始焦枯、部分脱落)的花穗施用400mg/LGA3+20mg/LCPPU,又分别在2009年12月18日和2010年1月20日施用400mg/LGA3+20mg/LCPPU。

CK:清水。诱导后观察花器与果实变化。

于2009年10月中旬对试验树按五去二,掐头去尾留中间”的原则进行疏花穗和花穗支穗,每个花穗保留花期相对一致的支花穗6-10个。于2010年1月20日诱导前进行疏果,每个处理保留大小一致的果实3个,疏除的果实开展幼果果核情况统计。3月下旬-4月上旬对试验树各个处理成熟果实开展单果重、果核数、无核率等分析,每株树的每个处理按成熟早晚顺序取8-10个果实。2010年4月1日和4月7日随机在黑色营养钵中播种各个处理获得的种子,每个处理播30-40个种子,重复3次,常规管理,于2010年6月10日统计种子萌发率。采用新复极差法(SSR法)检测差异显著性。

2结果与分析

2.1花后处理的种子重、幼果种子数、成熟果种子数及种子萌发率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无核诱导剂GA3+CPPU对果实中受精胚的生长发育没有抑制或阻止作用,也没有促进作用,所以胚败育不是GA3+CPPU诱导枇杷单性结实的主要原因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2花蕾期处理果实无核率100.0%,与花后处理和对照差异均极显著,而花后处理和对照无差异,均为0.0%,无核诱导剂诱导无核的适宜时期为花前。

2.3观察发现,与对照相比,400mg/LGA3+20mg/LCPPU诱导后的枇杷花蕾变长,花萼及果洼深凹,雌雄(花柱头与花药)距离增大,雄蕊比雌蕊早3~7天成熟焦黄,花期缩短,果实无种胚,或偶有焦黄的幼胚痕迹。

无核剂引发、加剧雌雄异熟、异长,雌雄严重异熟导致成熟花粉到达花柱时大部分失活,雌雄严重异位则大幅减少授粉受精机会。焦黄的幼胚痕迹应为已授粉而未受精的心室遗留的痕迹。

表1GA3+CPPU不同诱导时期对枇杷种子发育的影响

Table1GA3+CPPUdifferentinductionperiodtoloquatpitgrowthinfluence

处理单果重无核率幼果种子数成熟果种子数种子鲜重种子萌发率

g%个/果个/果g%

A32.7C100.0Ac0.00Cc0.00Cc0.00C/

B58.0A0.0Bab3.61ABab4.05ABab2.37ABab100.0

CK51.9B0.0BCa3.65Aa4.14Aa2.43Aa100.0

3讨论

在自然条件下,每个枇杷果实均有5个心室,每心室各有2粒种子种子生长,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多数种子不同程度退化及胚败育,最终发育成熟的种子多在3~4粒[11]。有研究认为[7,8],用赤霉索处理枇杷花序诱发单性结实时,多数胚囊内仍实现了双受精,不过受精卵发育至原胚某个阶段即败育形成无核果实,导致果实无核的原因是由于胚乳发育不正常或者珠心退化导致胚发育不正常,最后由珠被发育成败育种子,在子房中留下种子的痕迹。但是观察的败育种子很难从外观上判断是自然败育还是诱导败育。我们在用早钟六号和东湖早枇杷品种研究过程中发现[9],无核率与处理时期和品种有关,与处理次数无关,对于花期长,早花、中花、晚花不十分明显的品种东湖早,即使在花前施用诱导,其无核率也不高,很难达100%,原因是花期较长,成熟花粉与成熟柱头授粉受精机会也较大;一般在花蕾期诱导无核率可达100.0%,解剖幼果发现无种胚,或偶有焦黄的幼胚痕迹;在花瓣露白至花瓣抽展时诱导的东湖早和早钟六号枇杷无核率仅为24.8%和26.7%;而花期和花后处理即使使用较高浓度的诱导剂无核率仍大幅降低,特别是授粉受精后无核率很低,诱导未开放的华宝二号花序无核率在87%以上,诱导已开放的华宝二号花序无核率低于10.2%[1]。这说明枇杷花一旦受精后,除了部分自然败育外,其余枇杷种子胚很难退化败育。我们在试验地观察发现,与对照相比,400mg/LGA3+20mg/LCPPU诱导后的枇杷花蕾变长,花萼及果洼深凹,雌雄(花柱头与花药)距离增大,雄蕊比雌蕊早3~7天成熟焦黄种子生长,花期缩短,所以GA3+CPPU引发、加剧雌雄异熟、异长,雌雄严重异熟导致成熟花粉到达花柱时大部分失活,雌雄严重异位则大幅减少授粉受精机会是诱导枇杷形成单性结实另一原因。花柱头与花粉生活力的下降,也会减少授粉受精的机会,而GA3+CPPU处理未开放的枇杷花蕾是否引起花柱头与花粉生活力的降低需进一步试验研究。所以笔者认为枇杷为仁果类,花托能形成果肉是植物调节剂诱导枇杷形成无核果实的生物学基础,GA3+CPPU诱导加剧雌雄异熟和雌雄异位,最终导致授粉受精机会大幅减少或避免,没有形成种胚是形成单性结实的主要原因,幼胚痕迹是授粉但未受精所致。

有意思的是,张谷雄等人[12]用田中和大房枇杷在研究中发现,在花后果实细胞分裂期、种子开始发育期和果实细胞膨大期分别施用20×10-6CPPU1次无核率分别达31.25%、91.18%和3.85%,用谢花后用GA1000×10-6处理果实1次无法形成无核果实,用1000×10-6GA(+20×10-6CPPU)花后处理3次可获得不同比例的无核果实。这个结果与我们在福州用解放钟、早钟六号和东湖早试验、生产的结果相差较大。其中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4结论

GA3+CPPU诱导枇杷花蕾加剧雌雄异熟和雌雄异位,导致授粉受精机会大幅减少或避免,没有形成种胚是枇杷单性结实的主要原因。获得枇杷无核果实的适宜诱导时机是受精前的花蕾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INGChang-kui,ZhangHui-zi.Theeffectslfplanthormoneongrowthanddevelopmentofloquatfruit.ActaHorticulturaeSinica[J],1988,vol.15(3):148-154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范文1篇3

1主要成岩作用类型与成岩阶段

1.1机械压实作用苏里格南部地区下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段埋深介于3400~4400m,已达到深埋藏阶段,压实作用强烈。碎屑颗粒之间以凹凸接触、缝合线接触为主(图1-a),在某些区域刚性颗粒出现了微裂隙(图1-b)。压实作用使得原生孔隙几乎消失殆尽,颗粒之间的塑性矿物(如云母,泥质等)以假杂基的形式赋存。机械压实作用是造成盒8段储层致密及渗透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而且在较细颗粒中的压实作用更强,渗透率更低。

1.2胶结作用

1.2.1自生黏土矿物胶结作用通过镜下观察和薄片鉴定报告,发现自生黏土胶结物主要有伊利石和高岭石(表1)。高岭石多数是长石蚀变生成的,保持了原颗粒的形态;而伊利石则赋存在颗粒周围(图2-b、c),占据了大量的孔隙空间;由于成岩阶段已进入中成岩B期,蒙脱石含量相对较低,同时伊利石大量生成。经统计,苏南盒8段储层中自生黏土胶结为主要的胶结类型,是造成储层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1.2.2硅质胶结作用盒8段储集层硅质胶结作用的主要形式表现为石英的次生加大现象,硅质胶结物含量介于0~15%。加大边宽度在0.15mm左右,可见到石英加大Ⅲ—Ⅴ级现象(图2-a)。石英次生加大现象明显的颗粒成缝合线形式接触,孔隙空间几乎被占据,仅发育少量粒内溶孔,储层质量较差。自生绿泥石的胶结作用在盒8段也较为常见(图2-d),而与其他黏土矿物不同的是,绿泥石在中成岩阶段转化为了绿泥石环带(膜),附着在刚性颗粒的周围,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压实作用对孔隙的破坏作用,对储层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持作用[10-12]。

1.2.3碳酸盐胶结作用碳酸盐胶结物主要有方解石和铁方解石,少量白云石和铁白云石以及菱铁矿。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以充填粒间空隙、交代矿物、衬边状以及连晶形式出现(图2-e、f)。长石的溶蚀提供了大量的Ca2+,Ca2+结合了孔隙流体中的CO32-,形成了方解石沉淀,同时随着成岩阶段的不断深入,方解石会结合黏土矿物转化中释放出的Fe2+,生成铁方解石[13]。随着地层pH值的升高,碳酸盐矿物缺乏有效的溶解,致使其成为导致盒8段致密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早期形成的碳酸盐胶结可能会被后期酸性水溶蚀,为形成次生溶蚀孔隙提供物质基础[14-16]。

1.3溶蚀作用由于埋深的不断加深和地温的上升,组分中较不稳定的组分发生了溶蚀作用。其中主要是长石的溶蚀(图3-a)和岩屑的溶蚀(图3-b)。有机质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是长石等硅铝酸盐矿物和其他易溶组分溶解的重要成岩流体。石盒子组下伏地层为海陆过渡相的煤系地层,有机质成熟度高,以腐殖型为主,部分为混合型[17-20],具备产生大量有机酸的条件,为不稳定矿物的溶解提供了充足的酸性介质来源[21]。长石常沿其解理缝或边缘溶蚀,形成的孔隙类型主要为粒内溶孔、铸模孔,此外长石在大量有机酸的作用下,变得很不稳定,有利于长石的高岭土化。使得高岭石的晶间孔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孔隙来源。岩屑溶蚀常见斑点状或蜂窝状,主要是富凝灰质的火山岩岩屑的溶蚀作用普遍,其对提高储层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1.4成岩序列与成岩阶段盒8段经强烈的压实作用,颗粒基本以凹凸接触为主,仅少部分颗粒以点—线接触,在压实作用较强的区域,出现缝合线接触以及微裂缝;石英次生现象加大严重,长石溶蚀强烈,自生伊利石含量较高,同时蒙脱石含量很低,此外孔隙中出现了铁白云石胶结物,泥质岩中的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介于1.5%~2.1%。对照成岩阶段划分规范表,认为盒8段目前处于成岩演化阶段的中成岩B期与晚成岩阶段的过渡时期(图4)。图4中反映了孔隙度随埋深增加的变化特征,研究层段深度范围内存在3个孔隙较为发育的层带,分别是3700~3800m、3950~4030m和4280~4330m,通过统计对比这3个层带内次生孔隙发育区和正常压实区的某些特征矿物含量及孔隙度变化规律(表2),认为造成前2个层段孔隙增大的原因主要是次生溶蚀孔隙的形成,而第三个层段孔隙增大则主要是由于刚性矿物的支撑作用,最大限度保持了孔隙空间。

2成岩相类型及其特征

笔者的成岩相划分方案(表3),是从现今成岩现象和成岩机制的角度出发,优选多个储层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等)量化不同成岩相的优劣级别。

2.1成岩相划分方案

2.1.1相对高渗粗粒弱压实—溶蚀相多为粗粒、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及石英砂岩,石英含量介于32%~88%,泥质含量平均值为0.78%。由于砂岩颗粒较粗,分选较好,储层抗压实能力较强,且在成岩作用早期,大气降水在储层中流动较好,使得储层的连通性更好[22]。储层溶蚀作用较强烈,孔隙度介于3%~18%,平均值为7%,渗透率介于0.01~39mD,平均值为1.7mD。此成岩相主要发育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的河道和心滩微相中。

2.1.2低孔渗中—粗粒溶蚀—胶结相多为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及石英砂岩,石英含量介于48%~85%,泥质含量平均值为0.62%。此成岩相主要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中,相比于第一种成岩相,碳酸盐胶结物及黏土胶结物(主要是伊利石胶结)含量较多,且埋深较第一种成岩相深,所以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有所下降。但绿泥石膜含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孔隙。孔隙度介于1.2%~11.4%,平均值为5.0%,渗透率介于0.04~10mD,平均值为1.00mD。此成岩相也是苏南盒8段相对较好的储集相。

2.1.3低孔渗中—细粒胶结相为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石英含量介于44%~82%,泥质含量平均值为0.99%。砂岩粒度较细,压实程度较高,且泥质含量较高,使得孔隙度、渗透率较低。孔隙度介于2.0%~7.9%,平均孔隙度为4.8%,渗透率介于0.01~0.7mD,平均值为0.1mD。此成岩相主要发育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的河漫砂和前缘的水下漫溢砂微相中。

2.1.4特低孔渗细粒—泥质致密压实相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泥岩,发育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的泛滥泥及前缘的水下分流间湾微相。石英含量较低,孔隙度及渗透率几乎为零,此成岩相不是有利的成岩相带。

2.2成岩相展布特征经研究认为,苏南盒8段并不发育改造储层的大型构造,区内为宽缓的斜坡,所以沉积微相和岩石学特征控制后续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7],也就是说沉积环境为控制成岩相展布的主要因素[23-24],如相对高渗粗粒弱压实—溶蚀相主要形成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的水道及心滩,砂岩颗粒分选、磨圆较好,且泥质含量较低;低孔渗中—粗粒胶结相则发育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泥质含量相对较高,可以见到绿泥石环带;此外对于河漫砂、水下漫溢砂等偏中—细砂岩及以泥质为主的分流间湾,其抗压实能力较差,这些微相的孔隙度及渗透率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并且次生孔隙极不发育。在此认识基础上编制了盒从展布图可以看出,盒8上亚段北部相对高渗粗粒弱压实—溶蚀相较盒8下亚段发育,而盒8下亚段则以低孔渗中—粗粒溶蚀—胶结相发育范围较大,从平面展布图上也可看出盒8上亚段的有利储集相带较为发育。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范文篇4

追求优质教育是所有受教育者的共同愿望,提高教育效率是农村社会与政府部门对农村教育的最新期待,平衡教育质量与效率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合理方式。但是,由于教师、学生、教育场地设施之间的失切性,使农村各学校间及同一学校的师资、学生、场地、设施、设备的质量与数量始终呈现出失调发展状况,进而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发展。平衡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数量关系,以班级标准化限额和师资质量均衡化程度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成效考核指标,重新理顺农村各学校软件与硬件的数量关系,是实现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平衡发展的根本方式。

[关键词]

农村教育;数量;质量;效率综合

以往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研究发现,由于研究者所处环境及其价值观的不同,出现了两种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的主张:一种强调质量,一种主张效率。但在实践中发现,两种主张分别不足以解决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问题。新世纪的农村教育需要努力提高质量,但也应该更加注重效率,提高质量、效率是实现农村教育协调发展的合理性方式。

一、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平衡发展的意义

教育质量是教育产品满足教育主体需要的主要因素。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产品是人才,教育主体指相关教育人员或社会。所以,高质量教育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教育人员或社会发展的需要,低质量教育产品难以满足教育相关人员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办学方式,所以制约教育产品优劣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素养、学生素质、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手段和办学方式,决定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也是教师自身素质、学生素养、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手段和政府办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情况下,场地设施大小好坏是形成教育产品质量的基础因素,教师素质高低是教育产品质量好坏的关键原因,办学方式是形成教育质量的最直接和最后原因,而学生既是形成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又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志性因素。因此,可以说教育产品质量是优质教育的原因,也是优质教育的结果。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质量观。传统社会的教育质量观以简单化、片面化和模糊化为特征,是对教育产品优劣好坏的朴素化评介。现代社会的质量意识已经走出了传统静态、单一化的质量观,成为一种动态性和整体性的认识[1]。效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社会效率,是社会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率;狭义的特指经济效率,是单位时间的经济收益率。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在内的其他各种社会投入不变或减少的情况下,产出却在增加称之为效率。教育效率是广义性社会效率,是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比率,或者教育产出数量与社会消耗之间的比率。社会投入不变或减少,而教育产出量却在增大,教育效率就高;社会投入多,而教育产出量却小,教育效率就低。教育行政管理的目的是以最小的社会消耗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率[2]。追求优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各个教育主体的普遍目标。农村学生家长因为师资、教育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更渴望他们的子女能与城市学生一样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但农村学生家长因为生存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子女能就近上学,以减少家庭教育开支,保障孩子人身安全。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也普遍希望就近享受优质教育。农村偏远地区学生因生活条件恶劣更渴望平等享受优质教育,并希望通过优质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以彻底改变个人的前途命运。但是,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区域内相对优秀的师资、优越的教育设施主要集中在城镇。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条件落后的偏远乡村地区很难获得优质教育。教育资源分布长期不平衡,给农村偏僻地区基层学校学生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影响了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和社会需要增加对农村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少对社会处境不利和社会边缘群体的伤害,促使这类人群获得最好的发展。追求教育效率是农村现代社会及其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府改进农村教育工作的新动力与新目标[3]。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水平落后、人力资源匮乏,更需要多出和快出人才,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行政部门也期望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高农村教育投资的普遍效应和社会效率,以有限的财政投入获取更大的教育效益。在政府投入不足情况下,我们更期望以较少的社会资源获得较高的教育教学效率。影响教育效率的直接因素是教育场地设施、教师和学生的数量与质量。教育场地设施与教师数量多而学生数量少,教育教学效率则高,但教育投资和产出效率就低;教育场地设施与教师数量少而学生数量多,教育教学效率则低,但教育投资产出效率相应较高。没有一定数量的场地设施和学生,就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也不能取得基本教育投资效率。但若为了教育经济效率而集中办学,就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发展农村教育需要均衡不同层级学校学生数量,保证各学校共同的经济效率和教育教学效率,避免各学校因师生、场地数量失衡而出现效率失衡现象。统合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发展是发展当代农村教育的合理方式,统筹农村教育质量效率是符合农村地区各类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本方式,也是符合农村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方式。但是,由于历史、地理、教育自身因素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农村教育质量效率存在诸多问题。

二、制约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平衡发展的几个关系

从理论层面看,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主体(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会产生影响。但从实践领域看,影响教育质量与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学校设施设备的质量数量以及三者之间的适切性。教师质量与数量、学生质量与数量与学校场地规模相匹配,有助于形成质量与效率;否则,或者影响质量,或者影响效率。三重关系中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关系是形成农村地区不同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关键,也是形成农村地区不同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原因。没有优秀师资力量作保证的学校,就不会有高效率教学,会影响学生整体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教育产品不能满足教育主体需要,也就没有更好的教育质量。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教师工作内容多样和教师工作压力巨大,很少有教师愿意向这些学校流动。同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层学校又以有限薄弱师资维持其存在态度,造成越是基层学校其教师人数越少,非专业性代课教师和老教师越多,教师结构性质量问题越严重以及学生学业质量越差;而层次越高的学校教师人数越集中、专业性代课教师越多、师资更优越、学生学业质量也较好。2010年11月,笔者对宁夏五所村级小学教师结构调查时发现,各学校60%以上教师年龄超过了45岁。这些教师既没有外出进修学习过,又基本上都是非专业性代课教师。由于专任教师数量不足而代多门课、全天候上课导致无法精细备课的教师很多。虽然提高了教师的使用效率,却影响了其教学质量。而乡镇级及以上学校,教师数量增多,教师职称、学历水平较高,代课门类少而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较多。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相应较高,教师的工作内容相对较少、工作量小、使用效率较低。学生的数量与质量关系是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根本,又是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的直接反映。所以,平衡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必须平衡农村学生数量与质量关系。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师资数量、质量差异明显,由师资质量拉动的各学校学生质量、数量差距也随之显现。又因各地积极推动撤并学校的运动,造成不同层级学校间学生数量、质量出现了愈来愈明显的差异性。1998年至2003年,陕西某地区乡镇学校学生占全地区学生的46.07%,乡村学生减少了27.90%;1998年至2008年,该地区城镇学生增加到了79.33%,乡村学生减少了67.02%[4]。众多村落学校学生逐渐流动到乡镇中心学校,也有越来越多的村落学校学生流动到了城市学校,从而使不少新农村投资建设的新学校变成了空巢”学校。而乡镇学校在被迫进行大班额教学和实现了教育效率的过程中,教育质量却难以提高。据了解,近年来西部地区乡镇中心学校平均班额普遍达到了60人以上,有些学校班额甚至达到90人以上,而城镇学校70%的学生都来自于乡村。按照发达国家确定的班级规模标准,正常班级规模应控制在25~30人,而我国班级规模标准长期执行的标准是45人[5]。理论上讲,班级规模低于标准数值将降低教育效率,高于标准数值则会降低教育质量。农村地区不同层级学校班额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其效率变化,并影响其质量变化。农村村级学校因学生数量少、班级规模小而有助于增加每个学生的教学时间,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这同时又大大提高了其师生比,降低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投资效率。乡镇及以上学校因学生人数多、班额扩大而大大节约了师资力量,相应节约了教育成本,教育教学的经济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却无法因材施教,难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上的相应提高。班额扩大以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维持教学秩序上,而用于具体教学的时间随之减少。另有调研发现,班级规模过大与学生成绩呈反比例关系[6];还有研究表明,被动流动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对学校的适应性明显下降[7]。因此,在区域内学生数量确定的情况下,学校学生数量非合理性增多或减小不仅影响学校教育质量、效率的协调发展,也会导致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失调发展。办学基础设施、设备的数量与质量关系既是平衡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的前提,也是平衡不同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的重要方式。而农村、乡镇两级学校办学基础设施设备条件长期存在数量质量、使用效率间的平衡问题。乡镇学校教学设施条件整体上优于村落学校,村落学校基础设施、设备、器材整体上严重短缺,为农村、乡镇两级学校质量效率平衡发展带来了难题。2010年之前,全国各地许多为新农村建设修缮的村落新学校因政府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变成了空荡荡的校园,修整完好的教学设施利用率和教育投资率跌到了低点,而乡镇及以上学校因学生持续涌入、生满为患和基础设施的过度使用,使教育投资效率有了显著提高,但因为无法保证每个学生享受足够的教育资源,难免造成其教学质量下滑。一般而言,有多大场地就应当按生均面积接受相应数量学生,有多少学生就应当按相应的生师比配置教师,才可以促成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协调发展。但近十年来,农村地区层级高、占地面积大的乡镇学校接纳的学生越来越多。有些学校接纳的学生数量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承受能力,造成其教育投资效率显著提高的同时,质量也在逐步下降的事实。层级低、占地面积小的村级学校因接纳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以至于远远达不到标准班额,进而出现教育投资效率下降的状况。因此,只有平衡好同一学校和不同学校师生数量质量关系,平衡好同一学校和不同学校师生数量质量与其场地设施硬件数量质量关系,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协调发展。

三、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平衡发展的基本方式

由于农村教育质量效率失调发展源于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场地数量和质量关系的误解,以及所采取措施的失当性;因此,平衡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的最好方式是由教育政策专家统一协调规划其运行,具体可以通过专题调研、组织相关人员讨论等形式,形成行政决策人员统筹兼顾的合理性质量与效率观。由于教育效率不代表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也有高于、低于和等于教育效率几种情形,高质量不代表高效率,提高质量不等于提高效率,高效率也不意味着高质量,而且任意学校的质量与效率不能被其他学校的质量与效率代替。因此,只有统筹兼顾每所学校内部的各类质量与效率关系、统合好农村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各类质量与效率关系,方可以实现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发展。而充实村落学校教师数量,均衡村、乡两级学校教师质量,稳固村小学生数量是平衡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核心和主要方式。实践证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效率失衡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村落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和乡镇两级学校优质教师数量不均衡。因此,平衡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关系的核心是村级学校师生数量补充和各学校优质教师、学生资源的均衡方式,而农村师资数量补给、质量均衡的主体又是县乡两级政府部门。因此,应当以我国中小学班额45人为上线标准,按照国际班额30人为下线标准,通过学生人数与课程门类数量核算教师数量,并将高职称、高学历、骨干教师均衡分布程度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同时,以更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如绩效津贴等方式,推动农村地区教师自觉向下流动,自觉平衡农村教育质量。平衡农村、乡村两级学校之间及其内部软硬件数量关系是平衡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基本方式。场地设施设备是办学的前提条件,没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设备就无法组织实施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学校基础设施设备若不随师生情况而变化,也会影响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发展。基础设施设备的增减依据的是学生数量变化,因此,平衡学校数量、调整学校规模需要以师生的数量为依据。在扩大乡镇学校规模之前,提前统合和增加其场地、设备等基础设施数量,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正常进行;村落学校学生数量减少之后,需要尽快转移其设施设备,避免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平衡农村村乡两级学校,以及每一所学校基础设施数量及其师资质量与数量发展方式,实现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效率的平衡化发展。平衡农村地区师资等软件及其硬件的数量及其质量关系,是平衡农村教育质量效率发展的合理方式。

作者:王安全单位: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基于利益人的分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27.

[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6):261.

[3]范先佐.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61-64.

[4]榆林市教育局编.榆林市教育统计年鉴[G].1998,2003,2008.

[5]潘颖,李梅.班级规模与学生发展的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59-163.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范文

一、以基本原理深化实例成因解释

地理复习应充分发挥基本原理、理论、观念对具体地理事象的指导功能,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如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差异性原理分析原因、解释现象,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评判人类活动的合理性。

例1:沙漠的成因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原理

世界各地有很多的荒漠,它们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分别做出其中各自具体的原因解释,大家互不关联。实际可以把不同成因的沙漠整合一起,并且挂钩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重要的基本原理,会使地理分析变得视野开阔,有高屋建瓴的意味。

撒哈拉沙漠形成原因是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风带和气压带是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就得的太阳辐射有差异而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属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是由于深处内陆,远离海洋,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而形成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下发育的温带荒漠景观,是海陆位置原因所形成,是以水分为基础,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海拔5000m以上的荒漠形成是因为地势极高,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爬升到达(一般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即难受到影响),属于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南美南部安第斯山脉以东沙漠是由于该地区处于安第斯山脉湿润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而形成,属于非地带分异。

二、以处处有“理”追寻地理事象蕴含原理

地理的魅力在于“理”。有的地理问题学生往往熟视无睹,认为是“理所当然”、“常识”。殊不知,其中很有值得细致思考的东西,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华北地区的小麦夏收为什么是由南向北进行而不是由北向南?裁弯取直为什么能使河流排水变畅通?学习地理要养成寻根究底、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考精神。在思考与探究中原理与实例水融,顿时恍然大悟,会获得学习地理的乐趣。

例2:台风灾害的致灾原因

台风会带来狂风和暴雨从而导致灾害:狂风有着极大的摧毁力,沿海还可能引发风暴潮;暴雨引发洪涝以及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但是台风为什么会形成狂风?为什么会形成暴雨?很多同学并未深究。倘若深入思考,会发现其中蕴含着“道理”。

台风的本质是气旋――最强烈发展的气旋,即中心气压特别低。这就意味着中心与四周的气压差特别大,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特别大,所以风力大;台风形成于热带洋面,水汽充足,中心气流强烈旋转上升,快速成云致雨,所以带来暴雨。

这一分析过程把台风这个具体地理事物与大气运动中风的形成原理以及降水原理(降水的必要条件)联系起来,可深化对气象变化原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

三、以联系时事学用结合活用原理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许多方面都涉及地理知识。教师应该从中提炼出值得分析的题材,有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原理性知识去看待缤纷的社会经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真有用”。如我国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实行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因,联系环境承载力这一原理能很好得到理解。

例3:全面二孩人口新政

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中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受到极高关注。挖掘人口政策调整这一新政,能为人口地理复习提供鲜活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组连环问题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做出分析。

设问1.20世纪80年代国家为什么要严格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当前为什么要调整政策,全面放开二孩?请运用有关人口原理进行分析。

这两次大的人口政策转变,一次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一次是为了推动人口增长,貌似天壤之别,究其实质,目的却都是为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四者相协调。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庞大的人口基数,高度自然增长率,使得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每5~7年即可增长1亿人口!如此庞大的人口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所以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当前,我国生育率已经很低,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未来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

设问2.全面放开生育二孩是否会导致我国出生率持续走高,人口总量大增?

引起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妇女受教育程度的大大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改变,少生优生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全面放开生育二孩后,出生率即使有一定反弹,也持续不了多久。从长远看,生育意愿会降低,自然增长率应该还会下降,今后低低低型(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会更加明显。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玉米;空秆;原因;防治措施;河北唐山;2012年

中图分类号S513.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1-0065-01

2012年唐山市北部春播玉米区,一些高秆大穗型品种如东单60、农大364、中科10号、盛单216、承8353、山地1号等品种,结实性差,秕穗、秃尖、空秆较高,一般在30%~40%之间,严重地影响了玉米单产,而且2012年由于玉米空秆引起的农业纠纷也较多。玉米的空秆一般有2种形式:一种是叶腋间有果穗雏形,但未完成其发育;另一种是完全性空秆,即根本没有雌穗出现。

1造成2012年唐山地区玉米空秆的原因

1.1先天性不育空秆

主要受种子内在因素如新陈代谢失调、生理机能衰退以及体内输导组织受障碍等影响,导致茎秆养分不能输送给果穗,使幼穗腋芽缺乏营养而生长停滞等。

1.2不稳定性空秆

1.2.1营养不均衡。如在玉米旺长阶段矿物质营养供应过多,营养生长旺盛,雌穗上分配的有机物质少,也会形成空秆;但玉米在雌穗分化阶段营养不良,有机物质积累少,便会使雌穗发育不良而导致空秆率增高。

1.2.2雄穗对雌穗的抑制。玉米雌穗是由腋芽发育而成,生长势较弱,而雄穗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势强。当外界条件不适合时,雄穗会对雌穗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致使雌穗发育不良而形成空秆。如2012年七树庄镇沙河铺几户村民种植的中科10号出现的空秆现象,即因为种植密度过高,导致玉米秸秆生长过旺而引起的空秆。

1.2.3施肥不合理。在同一密度肥力不足的条件下,施肥少的比施肥多的空秆率高;施用二元肥料比施三元肥料的空秆率高,施单一肥比施配方肥空秆率高;肥料不足,特别是土壤瘦薄、基肥不足,无后劲,致使养分失调,植株长势弱,密度越大,肥力越低,空秆率越高。另外,氮肥用量过多,使植株营养器官生长茂盛,同样会增加空秆率。丰润区土壤化验结果显示,耕层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为70mg/kg,低于玉米生长的正常需要。而一些农户在生产中不施或少施钾肥,而尿素的施用量达到750kg/hm2左右,导致营养极度不平衡,形成空秆。

1.2.4高温干旱。如喇叭口至抽穗前干旱缺墒,高温使花丝过早枯萎失去受粉能力,花粉也过快干枯失去生活力而不能授粉,就会影响雌穗花丝的抽出和雄穗的正常开花,造成吐丝延迟和雄穗提前,造成不能受精受粉而出现空秆。2012年玉米生长前期气候干旱,生长前期雨水过多,导致玉米授粉不良,形成空秆。

1.2.5阴雨寡照天气。在玉米抽穗散粉时期,如遇阴雨连绵和光照不足,易造成有穗无籽。雌雄穗分化期遇上日照不足、阴雨连绵,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加上土壤长期积水通气不良,均会使雌穗分化后不能正常发育或无法分化,造成玉米空秆。

1.2.6拔节期阴雨低温寡照。夏玉米出苗的25~30d玉米开始进入拔节期,此时正值雌穗分化时期,若遇阴雨寡照,玉米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产生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雌穗分化的需要,造成雌穗分化不良或不分化,形成空秆。

1.2.7密度过大。玉米地的小气候条件差,植株叶片相互遮荫,光合强度降低,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过度密植对于一些稀植大穗型品种极为不利,使中间的玉米植株不能充分接受阳光照射,造成雌穗营养不良形成空秆。丰润北部山区一些农户种植承8353、中科10、盛单216等稀植品种,要求种植密度3.9万~4.2万株/hm2,而农户种植密度普遍在4.80万~5.25万株/hm2,与农大108和农大84等品种密度相当,空秆率显著增加,这也是2012年丰润玉米空秆率高的主要原因。

1.2.8受到病虫危害。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诱发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也会造成空秆。个别品种玉米蚜虫,导致空秆率增加,如火石营镇一农户在山坡上种植的宽城12号,因蚜虫过多,空秆率可达30%左右。

2防治措施

2.1选择适宜品种

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抗病、抗逆性较强的优良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三北21、纪元128、伟科702、中地77、吉祥1号等品种[1]。

2.2适时早播

适时早播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协调玉米生长,也可以满足玉米对光热的需求,还可避免后期阴凉天气造成病害[2]。唐山市北部地区春播玉米适宜播期为4月底至5月底,播种过早会导致玉米1株多穗、卡脖旱发生,引起空秆;播种过晚有些品种如沈玉17、连玉16等瘤黑粉病发生严重。

2.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合能力,降低空秆率[3]。玉米种植密度应因地、因肥、因种而定,密度要合理,保持合理的群体结构。要保证植株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种植方式最好采用宽窄行方式[4]。在中耕时,根据土质肥瘦和苗架长势,留壮去弱、留稀匀密,护苗壮长,保持合理的密度[5]。平展型玉米一般应留3.9万~4.5万株/hm2,紧凑型品种可留5.25万~6.00万株/hm2。

(下转第67页)

(上接第65页)

2.4人工辅助授粉与削弱顶端优势

在玉米吐丝期间,用竹竿或拉绳震动雄花进行人工辅助授粉,1d进行1次,连续2~3d[6]。采用去雄技术能有效削弱其顶端优势,可有效降低空秆[7]。

2.5科学统筹平衡施肥,使植株均衡生长

根据丰润区耕层土壤养分状况,提出要广施有机肥,稳施氮肥,控施磷肥,增施钾肥,补施微肥的原则[8]。建议玉米种植农户选用15-12-18、15-12-16、15-10-20等高钾复合肥,每年施硫酸锌30kg/hm2。土壤肥力低的地块,应重施基肥,追肥应前重后轻,氮、磷、钾配合,还应适当施微肥。实行叶龄施肥,当叶龄指数达30%时,全部追施磷、钾肥;叶龄指数达30%~35%时,追肥数量占氮肥总量的60%;叶龄指数达60%~70%时,追施余下40%的氮肥[9]。

2.6浇抽穗开花水

中、后期如遇干旱天气,应及时浇水,满足玉米在各期对水分的需求。玉米抽雄前15d对水分敏感,此时若土壤干旱,及时浇水可降低空秆率[10]。

2.7及时防治病虫害

唐山市北部地区危害玉米较重的病虫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胞菌叶斑病、瘤黑粉、丝黑穗病、圆斑病、粗缩病、玉米螟、金龟甲、蚜虫、红蜘蛛等[11-12],要经常深入田间检查,发现病虫及时防治[13-14]。

3参考文献

[1]马毅,张学舜,洪德峰,等.玉米空秆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J].种业导刊,2012(8):10-11.

[2]周苏玫,连东军.夏玉米超高产栽培的资源特征及关键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0(5):3-4.

[3]鲁灵灵.玉米空秆、秃尖、缺粒的原因及对策[J].种业导刊,2012(1):16.

[4]杜立志,王越人,马凤有,等.地膜覆盖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104-106.

[5]张毛岭,黄冠慧.甜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6(7):38.

[6]叶川,廖绵清,刘小三,等.红壤农区鲜食玉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6):35-37.

[7]杨树筠,杨毅民,王淑艳.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2):134.

[8]陈国平,钱啸风.夏玉米简化栽培技术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1,6(3):13-19.

[9]乐美旺,刘宝林.玉米良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1999,11(4):1-7.

[10]孙丽楠,刘淑华,冯志茹,等.青贮玉米产量达150t/hm2丰产栽培技术[J].华北农学报,2006,21(S2):146-147.

[11]王兆富,胡美静,苏毅,等.玉米空秆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浅析[J].新农村(CN23-1552/S),2011(9):30-32.

[12]张明伟,刘树朋.辽阳地区玉米空秆的原因及防治技术措施[J].辽宁农业科学,2011(2):90-91.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范文1篇7

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渠道,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关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的文献虽已不少,但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上,有关区域高等教育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差异因素的深入研究尚未多见,而且在估算方法上往往忽略了不同层次教育之间在质量上的差别,以及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特殊性。

本研究以各级普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投入质量指标,以就业人员中受各级教育程度劳动者人数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投入数量指标,既考虑到了人力资本投入的数量因素,又考虑到了人力资本投入的质量因素;以物质资本存量作为物质资本的投入指标;以GDP作为经济的产出指标。根据上述指标重新构建C-D生产函数,利用面板数据估算出1996-2007年间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②的人力资本产出弹性系数,据此计算出各地区高等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此期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对影响区域高等教育经济贡献差异的内部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

为估算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需要利用包含人力资本的两部门C-D经济增长模型计算出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其形式为

Y=AF(K,H)

(1)

式中,Y代表产出GDP③;K代表物质资本存量④;H代表人力资本存量⑤。

由于这些制度性的控制变量都是百分比的形式,因而,采用指数回归模型来确定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可得如下回归模型

估算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既要考虑到区域高等教育自身的差异(体现在截面单元上),又要考虑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体现在时间序列上),本研究中使用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截面和时间单元两个方向上变化规律的Pandylw.neteldata面板数据,先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在估算出各大区域教育所形成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各个省级行政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使用面板数据模型时,首先要进行模型的设定检验以确定使用哪种形式的面板数据模型。

考虑到截面样本之间存在异质性,本文使用似不相关回归(SeeminglyUnrelatedRegression,SUR)进行检验,对模型进行相应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eneralizedLeastSquared,GLS)估计。SUR是考虑到方程间的误差项存在异方差和同期相关的条件下,估计多个方程所构成的系统参数。在使用SUR进行检验时,面板数据方程估计权重选用两种:截面成员残差协方差矩阵和时期残差协方差矩阵。其中,前者要求时期个数必须大于截面成员个数,后者则相反。本文样本中四个地区的截面成员分别为10、6、11、3,时间期数为12,因此,在实证中使用GLS回归,面板数据方程估计权重都使用截面成员残差协方差矩阵。计量结果如表1所示。

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F统计量较大,表明方程顺利通过显著性检验,方程的D.W统计量接近2表明模型不存在明显的序列相关问题。此外模型回归过程中使用的是百分比形式,其弹性系数需要通过对如下公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后计算出来。各解释变量弹性系数的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3可以看出,1996-2007年间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同一区域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dylw.net差异。四大区域之间自中部、东北、东部、西部呈梯次递减的趋势;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省份是中部经济欠发达的江西省(18.10%),最低地区是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内蒙古(3.69%),前者是后者的约5倍。

三、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高教经济贡献率之间关系分析

在我国现有研究当中,并没有成熟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本文从区域高等教育投入、发展规模、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经济效率⑦、管理体制结构⑧、国家重点学科点的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了更为形象地反映区域内不同因素与高教经济贡献率之间的关系,本文借鉴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⑨的基本思想,采用波士顿矩阵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高教经济贡献率之间的关系。

(一)区域高等教育投入水平与高教经济贡献率之间的关系

区域高等教育投入水平可以用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量或者相对量来衡量。本研究用各地区1996-2007年地方普通高校经费支出总额占GDP比重的平均值作为衡量区域高等教育投入的指标。

由图1可知,第一象限属于区域高教投入多,高教经济贡献率高的地区。江西、辽宁、湖南、湖北、黑龙江、吉林、北京这些地区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均保持了较高的投入水平,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高,这表明,区域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高是这些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高的原因之一。这些地区既有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份,这说明区域高等教育投入除了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之外,还与各地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

图1区域高等教育投入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波士顿矩阵图

第二象限属于高教投入少,高教经济贡献率高的地区。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家有多所部属重点院校设立在此,这些院校可以直接从中央政府获得较充足的经费投入,相应地不需要地方承担太多的教育投入,所以区域高等教育投入较低。同时其高等教育机构也相对集中,优质的高教资源可以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果,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高。而河南、安徽、新疆、山西等地高等教育的相对规模较小,截止到2007年上述四个地区普通高校在校生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低出其人口数占全国的比例1.5、0.84、0.45、0.06个百分点。这些地区原有的高等教育规模较小,高校扩招后这些地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依靠内涵型发展模式—扩大原有高校的校均规模实现的,教育资源的配置相对较为集中,教育资源配置效益较佳,从而获取了较高的经济贡献率水平。

第三象限属于高教投入少,高教经济贡献率低的地区。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投入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1996-2007年间福建、山东、浙江、广东、江苏五个省份的地方普通高校经费投入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低出其GDP占全国比重平均值的3.19、2.21、1.17、1.11、0.98个百分点;而四川、河北、内蒙古、广西、青海、海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制约了这些地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1996-2007年间四川、河北、内蒙古、广西四个地区的地方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低于其GDP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0.75、0.66、0.35、0.19个百分点。青海和海南两地这两项指标在此期间基本持平,这些地区高等教育投入水平低是造成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原因之一。

第四象限属于区域高教投入多,高教经济贡献率低的地区。这些地区虽然都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但是这些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因素。天津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尤其是民办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陕西省高等教育发展无论是在规模水平上还是在层次结构上均超前于其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西藏、云南、宁夏、贵州等地虽然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这些地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高等教育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不协调的因素,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这说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并非高投入就一定可以有高产出。

(二)区域高等教育规模水平与高教经济贡献率之间的关系

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可以选择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生人数等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该项指标dylw.net本身反映的是高等教育发展存量水平,本文用2007年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大学生数作为衡量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指标。

由图2可知,第一象限属于高教规模大,高教经济贡献率高的地区。高校扩招以来,江西省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黑龙江、辽宁、北京、湖北、吉林、上海等地区均属于公认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一直相对较大。这些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水平较好地适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比较高。

图2区域高等教育规模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波士顿矩阵图

第二象限属于高教规模小,高教经济贡献率高的地区。新疆、河南、安徽、山西、湖南等地高等教育规模较小,高校扩招后这些省份高等教育均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远没有达到其应该达到的规模水平,高等教育规模稍有扩大就可带来较大效益。

第三象限属于高教规模小,高教经济贡献率低的地区。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地高等教育规模水平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截止到2007年上述四个省份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高出其普通高校在校生数占全国的比重3.25、0.92、2.66、6.22个百分点。四川省高等教育相对规模较小,截止到2007年其普通高校在校生占全国的比重低于总人口占全国的比重1.16个百分点。这些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与其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是造成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原因之一。

第四象限属于高教规模大,高教经济贡献率低的地区。天津、江苏两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较大,截止到2007年两地普通高校在校生数占全国的比重分别高出其总人口数占全国的比重1.17和2.07个百分点;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高等教育规模水平超前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截止到2007年陕西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数占全国的比重高出其GDP占全国比重2.11个百分点。这些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不是其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主要矛盾,在高等教育保持较大规模的条件下,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却较低。这说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高低并非简单地取决于高教规模的大小。

(三)区域高等教育层次水平与高教经济贡献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主要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1]。用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数与普通高校总招生数的比例表示高等教育发展层次指数[2]。

由图3可知,第一象限属于高教层次指数大,高教经济贡献率高的地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辽宁、吉林、黑龙江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发达;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国家有多所重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设立在这些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基础好、层次指数均较大,较好地适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高。

第二象限属于高教层次指数小,高教经济贡献率高的地区。一般来讲,在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的条件下,办学层次越高,成本越大,高等教育辐射的区域范围越大;办学层次越低,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紧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对越大”[3]。江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新疆等地高等教育层次指数相对较小,高等教育办学重心较低,普通高校中专科层次的高校占绝大部分,与目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所以贡献率较大。

图3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层次指数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波士顿矩阵图

第三象限属于高教层次指数小,高教经济贡献率低的地区。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层次与经济社会dylw.net发展水平之间不协调,高等教育层次低是导致其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相对较低的因素之一;而广西、西藏、青海、内蒙古、海南、宁夏、贵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其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层次只是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中的一个方面。

第四象限属于高教层次指数小,高教经济贡献率低的地区。天津、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其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较高,高等教育层次不是其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主要方面;陕西、四川、甘肃等地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这些地区在高等教育层次较高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却较低。这说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大小并非简单地取决于高等教育层次的高低。

(四)区域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与高教经济贡献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主要指不同办学形式、学校类型的构成状态[1]。本文用民办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占普通高校总数⑩的比例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优化的指标。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条件下,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图4所示,第一象限是民办高校比重大,高教经济献率高的地区。上海、辽宁等经济发达地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较好;而江西、湖北、湖南、吉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仅靠政府部门来提供高等教育经费,不能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应适度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湖北省依托母体高校举办独立学院,江西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民办高校的模式,较好地适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较高。

图4区域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波士顿矩阵图

第二象限是民办高校比重小,高教经济献率高的地区。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资以及办学层次等因素,民办高校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发展较为缓慢;而山西、河南、安徽、新疆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对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类型单一。这些地区民办高校比例低不是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在民办高校比例低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较高。

第三象限是民办高校比重小,高教经济献率低的地区。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具有多样化的需求,其民办高校比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而青海、西藏、内蒙古、贵州、海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比例低只是其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中的一个方面而已。这些地区民办高校比例低是导致其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原因之一。

第四象限是民办高校比重大,高教经济献率低的地区。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结构,民办高校比例问题不是其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主要方面;而河北、陕西、云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类型要求均不高,民办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与较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不协调。这些地区在民办高校比重大的情况下,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较低。

此外,区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区域高等教育效率、国家重点学科的区域分布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之间关系的分析思路同上。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三个因素对应的与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的地区数分别为:16、13、17(如图5所示),由于篇幅所限,具体分析过程从略。

图5影响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差异的因素比较图

四、影响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差异的核心性内部因素及其原因

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规模、层次、投入水平是影响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差异的三项最为重要的因素。

首先从高等教育规模上看,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整体规模较小,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我国就业人员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劳动者的比例为6.65%,其中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劳动者的比例分别为4.32%、2.13%、0.20%。当前我国一方面存在着非常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着企事业单位找不到合适人才的问题。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可以归结到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更深层次的不协调性因素,包括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

其次,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影响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差异的第二位核心性因素,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和相对独立性。虽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办学,但是地方政府的权限相对有限,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上难以有较大的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审批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同时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非同步性,这在高等教育发展层次上的表现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其典型代表是陕西和湖北省;二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典型代表是广东、福建、山东、浙江等地区,这种状况不利于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高。

再次,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是制约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差异的第三位核心性因素。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实行高校扩招以来,dylw.net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却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国教育经费中的大部分用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造成高等教育经费相对紧张的局面,地方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负债问题。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会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制约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水平的提高。

五、结论与启示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非常明显,影响各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鉴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将继续存在。我们应该正视这种现实,在进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时,应该把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纳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同时兼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实承受能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指导方针,采取分类指导,边际调整”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对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投入、规模、结构、质量(或是效益)等不同性质的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对于同一性质不同方面的问题,比如结构问题中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等,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区域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准确定位,扬长避短,举办自身有优势的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学科、专业,培育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区域高等教育投入、规模、结构、效益并重,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区域高等教育的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最大化,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注释:

①本文所指的区域高等教育为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范围内的高等教育。

②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沪、浙、苏、闽、鲁、粤、琼;中部地区包括:晋、赣、皖、豫、鄂、湘;西部地区包括:蒙、桂、渝、川、黔、滇、陕、甘、藏、宁、青、新;东北地区包括:辽、吉、黑。

③在具体计算过程中用到的GDP、K、H等数据都是以199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文中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等。

④分别表示前一期的物质资本存量和当期的物质资本投入(资本形成代替),δ表示物质资本存量的折旧率(9.6%),各地区初始的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参照张军、吴桂英等《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⑤分别表示接受过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劳动者的数量,分别表示普通小学、初中、高中、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数的现价,prc表示以1990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参见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第3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⑥说明: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中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用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乘以当年外汇牌价的中间价换算后的价格。

⑦教育经济效率指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率,主要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的利润和消费程度。详见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30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本文用专职教师负担的学生数作为衡量区域高等教育经济效率的指标。

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管理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法令、法规、规定等等的构成状态及作用形式。详见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第71-72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本文用部属高校在校生人数占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的比重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衡量指标。

⑨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简称BCG)创立的。这种方法对企业经营的所有产品用市场成长率——市场占有率矩阵”(即波士顿矩阵)进行分类。本文所用的分割矩阵横轴坐标的十字线是以各项指标的全国平均值作为划分的标准。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范文篇8

一、青海牧区的人口、地域特点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境在高原范围内。与甘肃、四川、、新疆接壤。全省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3,居全国第四位。全省辖地级市1个,行政专署一个,民族自治州6个,共48个县、市、行委。其中6个民族自治州的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7.16%。全省有草原面积54674.12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50.46%,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2.7%[1]。

综合青海省情,牧区的地域特点可以概括为“大、小、多、少、穷、富、高、低”8个字。“大”就是地域面积大,但沙漠、戈壁、寒漠等占全省总面积的38.47%,草地占50.46%,水面占2.2%,耕地占0.81%,林地占0.35%[1]。可见土地的可利用率低于全国水平;“小”就是经济总量小,全省GDP(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为706亿元人民币,仅高于列全国倒数第二位[2];“多”就是民族成分多,在全国56个民族中,青海有43个,且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2.8%,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突出;“少”就是人口数量少,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13的青海省[1],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41%,平均每平方公里6.77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4.69%,且青海省内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2]。此外,文盲人口比例偏大,科技人才短缺,制约了青海经济的发展;“穷”就是财政穷,尤其是各州县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几乎所有的州县都要吃财政补贴,2007人均GDP12809元,全国人均GDP为2280美元,比全国低21%[3],到2007年,全省54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共计104万人,绝对贫困人口54万[6];“富”就是资源丰富,具有远大开发前景,尤其在某些矿产和水利等方面较为突出,人均资源储置潜在价值居全国首位,达到375万元[2],此外我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面积大、类型多、草质好、适宜放牧各类牲畜;“高”就是自然经济的比重高,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低”就是社会发育程度低,广大牧区较多地残留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遗迹,人们逐水草而居,生产力水平极低,生活十分贫困。

从青海牧区的上述地域特征看,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要发展,教育须先行,然而面对我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就必须制定正确的适合省情的经济、教育发展战略,是加快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青海牧区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特别是在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下,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青海牧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给予了较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青海牧区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综合全国教育发展现状,青海牧区的教育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教育薄弱、升学率低。由于历史原因,青海牧区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仍停留在极不平衡的低水平上,从全省基础教育普及情况的统计中,我们可以测算出,青海纯牧区小学入学率为80.03%,牧区教育表现出基础教育薄弱、入学率、升学率偏低。并且存在着牧区间基础教育发展的显著差异。

二是牧区教育起点低,发展速度缓慢。相对于发达省市区以及青海省东部农业区,青海牧区教育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人口总体素质仍然停留在不平衡的低水平上,文化、智力提高幅度低于同期全国水平,尤其是低文化层次的人口多,文盲人口比例偏大,科技人才短缺。据不完全统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15岁及以上受过高等教育者仅占总人口的2.6%;而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者达93万多人,尤其是在15~49岁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高达59万多人,尤其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速度仍不能同步。此外,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学历结构也不合理,因此,青海牧区的教育发展起点较低,速度缓慢。

三是宗教与现代化存在对立因素。我省世居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群众信仰宗教,藏族、土族、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青海牧区大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此,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海牧区的教育发展。主要表现为宗教与教育争学生、争生源。在信教的农牧民中存在着三教分流的情况,即宗教、受教育和不受教育三种观念的影响,使得青海牧区普遍存在升学率、巩固率偏低的情况。宗教与现代化的冲突,即宗教对现代化的排斥,也影响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效果。

四是青海牧区师资队伍教学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加上历史、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青海牧区教育中师资队伍水平较低,学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全省来看,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在高中以下(含高中)的比例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21%[2],牧区的情况就更加严重。此外,牧区教师流失也较为严重。

五是青海牧区教育经费少,教育技术装备落后。青海预算内教育拔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列倒数第一位,加上财政收入水平和总量较低,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尤其在青海牧区,地域广大,人口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导致教育经费的使用分散,损耗严重,学校规模效率低下。从教育经费绝对数看,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就教育技术装备情况来看,牧区各级各类学校设施、实验、图书情况均达标的极少,教育技术装备情况非常落后。

三、青海牧区发展远程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实施远程教育是促进青海牧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通讯事业的迅速发展,日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高质量的研究开发人员,为青海牧区实施远程教育奠定了政策环境和软硬件基础。因此,远程教育是青海牧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信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1.结合实际,选择适合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远程教育模式

青海牧区的人口构成中,少数民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以藏族为主,由于历史和风俗等原因,他们的生活习俗具有游牧和生活居所不固定两大特点,加上地广人稀,都为传统的学校教育效果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选择哪种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最优的效果是牧区远程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5]。基于农牧民的生活习俗,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实施远程教学的模式,结合我省牧区的实际,确定出多种模式相互结合和补充作为青海牧区实施远程教学的模式选择。

一是建立在原始的远程学习模式基础上的独立学习者模式。这种模式的效果取决于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程度、良好的学习技巧和精心设计的课程资料,同时,还要求学习者较高的自律能力。

二是老师指导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学生可以独立学习,但同时要求学生遇到困难时向教师提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种交流往往是制度化的,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支持及适当的学习任务,教师指导的程度因学生的年级而异。

三是家长指导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应该完成什么任务,教师负责提供教学材料,而家长则承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保持联系。

四是小组交流模式。教师通常设定一个主题或演示、讨论,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师通过谈话进行指导,并对总结、澄清、支持、解释和拓展主题讨论内容等进行干预。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上述四种模式,在牧区远程教学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和需求设计的,同时,也是考虑到远程教学中课程内容的实时传输、下载以及对学习资源中心的利用。在牧区具体的教学中,还应将上述模式与传统教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以发挥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同步建设,充分发挥牧区远程教育的利用效率

当前,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就是“三件”建设不同步,即建库、建网、建人不同步。重视硬件,轻视软件,忽视潜件(指师资队伍建设和理论方法、模式等)是目前远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4]。结果导致“有枪无弹”,效益不高。因此,在建网,重视硬件的基础下,必须强调教学软件资源的研制。有了高质量的、丰富的教学课件资源,才能切实提高远程教育网络的利用效率。此外,牧区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也是制约远程教育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是最科学的选择,也是牧区远程教育的一大职能。

3.校际合作,实现牧区远程教育资源的互补

远程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教育资源,并用远程手段为更多的人所共享。基于青海牧区地广人稀、学校规模小、数量多、基础设施薄弱,导致教育资源分散,因此,集中青海牧区某一范围内学校的各种资源,设立以县、市为中心的“学习资源中心”和乡镇为中心的“资源站点”,集中人力、财力,不断改善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和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同时,地区间和校际间的交流合作,能够将发达地区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优秀的信息源借鉴、应用于我省的教育发展中去。

4.加强研究,促进牧区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开展牧区教学模式和校园文化的远程教育研究,开展牧区校外远程教学效果研究,开展改革牧区远程教育管理体系的研究和适合青海牧区发展的软硬件研究,都会对促进牧区远程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更好地适应青海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超前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社会化

过去的教育是学校的专利,而现在的教育已成为社会共同的事业,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支柱产业。个人与家庭将教育看作未来最好的投资,国家和社会将教育看成提高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和社会安定的基础。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要想赶上发达地区并真正达到共同发展,就必须也必然要加强远程教育的实施与落实,把促进民族地区综合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普及到社会每一角落,通过远程教育拉动当地教育本身的发展,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张忠孝,青海地理[M],西宁青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第一版:1,241-223。

[2]年鉴社《青海统计年鉴2007》,2007年7月,中国统计局出版社,68,110,239,440.

[3]blog.省略。

[4]金东海,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2第一版:26-27。

[5]刘忠,对青海牧区发展远程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范文篇9

【关键词】抗抗体;抗心磷脂抗体;不育

Theexpressionandvalueofantispermantibodyandanticardiolipinantibodyintheserumofinfertilecouples

JIANGYuqing,LINYingli,MAJianguo,LIWenping,GuoYaoxian

TheThirdHospitalofHebeiMedicalUnirersity,Shinjiazhuang050051,China

【Abstract】Objectives:Toinvestigatetheexpressionandsignificanceofantispermantibody(AsAb)andanticardiolipinantibody(ACA)ininfertilecouples.Methods:DetectingtheexpressionofAsAbandACAintheserumof50infertilecouplesand40healthycouplesbyELISA.Results:TheexpressionofAsAbininfertilemalegroupwashigherthan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P

【Keywords】Antispermantibody;Anticardiolipinantibody;Infertility

不孕不育是临床生殖医学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免疫因素也是其最常见的原因,其病因和机制还尚不清楚。本文就抗抗体(AsAb)和抗心磷脂抗体(ACA)在不孕夫妇血浆中的表达和对、质量和生育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的不育夫妇50对作为实验组(男性年龄25~31岁,平均26.70±1.67;女性年龄23~32岁,平均26.22±3.05),正常对照组:体格检查健康的有正常育史的育龄非孕状态夫妇40对(男性年龄24~31岁,平均26.35±1.85;女性年龄23~33岁,平均26.63±3.47),泌尿外科及妇科检查未见异常。入选条件:结婚1年以上、夫妇性生活正常、未采用任何避孕措施而无子女的夫妇;男方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无慢性疾病,泌尿外科检查未发现、附睾及输精管异常。女方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无慢性疾病,卵泡发育正常,有正常的排卵周期,妇科检查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未见异常。所有病人均为首次检测血清抗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者。

1.2标本采集及检测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ml,室温凝固30min后,2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于EP管中-20℃保存,按说明书用人抗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行血清抗体检测;通过全自动酶标检测仪测定吸光度值行结果判定。所有入选男性均在禁欲5~7天后,法采取后行分析,与静脉采血同时进行。

1.3统计学分析

所得抗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的数据以计数资料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成组t或t′检验;全部数据采用SAS8.0统计软件分析。

2结果

2.1不孕夫妇男性和女性抗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6、P=0.0257)。见表1。

2.2不育男性抗心磷脂抗体与对照组相比阳性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1.000)。女性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7)。见表2。

2.3抗抗体阳性的不育男性量、PH值、密度及b级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抗体阳性的不育男性活率、a级数量、直线运动速度和曲线运动速度较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国外学者A.S.Samuel在进行避孕疫苗的研究时发现,人抗原可导致多种针对不同抗原成分的抗抗体的产生,抗抗体产生后活力下降并出现凝聚现象[1]。本研究显示抗抗体可降低质量,使活率降低,减少a级,降低直线运动速度和曲线运动速度。可能是抗抗体与结合,导致聚集、活力下降、运动受阻,并激活补体系统杀伤降低其存活率,降低其穿透宫颈黏液的能力而导致不育。

抗抗体产生后降低质量,影响活力,抑制穿透宫颈黏液,影响质膜颗粒的流动性,改变膜功能,抑制膜钙离子的渗透性流动,而阻碍获能抑制顶体反应。本研究实验组中男性和女性血清抗抗体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国内一些学者结果一致[2]。此外,抗抗体还能阻止穿过透明带和精卵融合以及干扰胚胎的植入、发育、诱发流产等,所以抗抗体的产生对运动、精卵结合以及受精卵着床、发育等全过程均有影响,从而导致不孕不育。

抗抗体可抑制早期的胚胎卵裂,使高质量胚胎数量减少,进而阻碍胚胎的植入以及引起自发性流产[3]。Tian等[4]进行的一项试管婴儿的研究中表明,来自血清AsAb阳性女性的卵子形成的受精卵其卵裂率为64.2%,明显低于血清AsAb阴性的女性的卵子形成受精卵的卵裂率84.8%。其临床妊娠率也明显降低;AsAb通过影响卵裂进而影响胚胎的植入,而抗抗体阳性的女性妊娠后自发性流产率也较高。由此可见,抗抗体通过影响生育过程的多个环节导致不孕不育的发生。

抗心磷脂抗体被认为与反复自然流产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密切关系[5]。抗心磷脂抗体能与细胞膜上的膜磷脂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改变其功能。磷脂作为细胞膜的主要成份,在维持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并与能量代谢及蛋白质的磷酸化有关。抗心磷脂抗体产生后可通过多种机制干扰正常生育过程:抗心磷脂抗体与卵巢组织和子宫内膜磷脂成分结合形成复合物,干扰卵子形成和排出,导致卵子缺陷,并使子宫内膜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破坏受精卵着床,或使着床的受精卵发育不良[6]。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膜上的心磷脂,损伤血管内皮,使前列腺素2(PGI2)合成减少,同时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并释放血栓素A2(TXA2),使PGI2/TXA2比例失衡,导致全身小血管张力增加、血凝亢进、微血栓形成、多脏器缺血缺氧,绒毛血管病变和胎盘血管内广泛的血栓形成,造成不良的妊娠结局。干扰钙依赖磷脂结合蛋白V的合成使其减少,钙依赖磷脂结合蛋白V是一种具有抗凝特性的磷脂结合蛋白,正常情况下存在于合体细胞滋养层,覆盖于绒毛表面,具有保持绒毛间隙血流通畅的作用;胎盘绒毛V钙依赖磷脂结合蛋白V减少,血流不畅,胎盘绒毛发育不良,甚至发生炎症、梗死,造成流产的发生[7]。作用于滋养层表面的磷脂依赖抗原,影响其粘附、融合和分化过程,抑制细胞滋养层向合体滋养层的分化及滋养层的侵润和植入;造成子宫对胚胎接受性降低,维持妊娠的胎盘激素如hCG、hPL分泌减少,影响胚胎着床过程及发育不良,造成流产。与第二信使分子上的磷脂位点结合,干扰细胞间信息传递过程。此外,抗心磷脂抗体还可干扰组织纤维蛋白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释放、抑制蛋白质S的活化及干扰羊膜的生长发育,导致流产的发生[8]。本研究结果,抗心磷脂抗体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男性血清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实验组女性血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抗抗体产生后可降低质量并影响正常生育的多个环节而导致不育;抗心磷脂抗体主要是通过影响女性的生育功能而导致不育。抗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是导致不育的重要免疫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A.S.Samuel,R.K.Naz.Isolationofhumansinglechainvariablefragmentantibodiesagainstspecificspermantigensforimmunocontraceptivedevelpoment[J].HumanReproduction,2008,23:1324-1337.

2邢荣威,赵大伟,马圣君.IgA抗抗体对顶体反应的影响[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5,19(6):37-39.

3张利,王东文,王琦,等.抗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2):98-99.

4TianX,ZhangL,WuY,etal.Relationshipbetweenserumantispermantibodiesandanticardiolipinantibodiesandclinicalpregnancyoutcomeinaninvitrofertilizationandembryotransferprogram[J].ChinMedJ(Engl)1999,112:3436.

5黄宇烽,许瑞吉主编.男科诊断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183.

6杨健红,蔡永林,姚毓筠,等.自身抗体与不孕及自发性流产关系的探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9):67-68.

7宋美兰,辛静.抗心磷脂抗体与胎儿生长受限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7):16-17.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范文篇10

关键词:幼苗抚育管理;重要性;对策

近几年我国林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项造林工程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造林工程中,幼苗成活率直接反映造林速率,反观这几年的幼苗成活率,总体来说不很乐观,尤其是植树造林的前几年,幼苗常常因抚育不当导致生长缓慢,成活率低,成林缓慢,并且幼林在种植的前几年容易受气候、土壤、虫害的影响,如果此时抚育管理工作不当,容易导致幼林杂草生长,抢夺幼苗成长所需的水分和营养,影响林木生长发育。

1幼林抚育管理的重要性

造林工程中,林业种植不是简单地栽种幼苗,林业种植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林木成长过程,幼林的抚育工作量远大于植树所花时间,因为幼林的抚育管理能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林业资源的可补充性,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幼苗种植后的几周内,幼苗由于自身免疫力较弱,容易受到虫害、土壤的影响,如果此时抚育工作不到位,幼苗很难熬过这一阶段,造成幼林成活率低,而新补充的幼苗得不到及时的抚育管理,长久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人工造林只是林业成长的最初阶段,幼苗的成活率关键在于后期的抚育管理,经过良好抚育管理的幼林成活率通常较高,并且经过人工的精心抚育,林木还具备快速成长的优势,极大地促进林木成形。幼林抚育的方法,因造林地环境条件、土壤条件和造林方法不同而抚育方法不同,可以有效地对造林地的土壤及其天然草被、灌木直接进行人为干涉,用来改善幼苗成活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及时有效的幼苗抚育管理,能清除掉幼林成长周边的杂草和灌木,减少非林木对幼林生长资源的抢夺,并且清除的杂草可作为肥料提供幼林成长所需的养分,使幼林得到良好的生长,并迅速达到郁蔽。因此,在幼林成长过程中,抚育管理十分重要,及时排除影响幼林生长过程中的干扰因子,能保证幼林的健康成长。

2我国幼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幼林种植后没有进行后续的抚育管理

很多地区,在进行造林工程时,经常存在“只管种树不重管理”的现象,在幼苗种植完成后,不重视幼苗后期抚育管理,往往造成幼林成活率低,而通常的解决方法是栽种新的幼苗,使幼林发生林分的现象,造林工程的整体发展趋于不平衡。成形后的树木大量占用资源,导致后续栽种的林木得不到健康的生长,并且长期不进行除草和防治虫害的工作,造成林木里杂草和灌木的大量生长,不断抢夺幼林成长的营养,使整体造林效果较低。

2.2幼苗管理中的不合理

很多造林工程植树完成后,由于管理员自身素质的问题,导致幼林抚育工作不合理,如在清理幼林杂草时,为降低工作量,幼林管理人员往往会通过喷洒农药清理杂草,而这一方法不仅对环境的破坏较大,并且农药残留在杂草体内的毒素对幼苗的成长速率造成一定的影响。防治虫害时,常常会因为农药的使用量偏高或偏低导致虫害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使造林工程进度进一步延缓。

幼苗抚育是按照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在管理工作的要求方面,应选用抚育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幼苗抚育工作,然而很多护林员对幼苗抚育工作的认知度低,造成幼林抚育不能很好的完成,对幼林的成长不利。

3幼林抚育管理的措施

3.1松土除草

在幼林的成长过程中,及时清理杂草是保证幼苗成长的重要手段。对幼苗的根部进行松土,主要是通过切断土壤的毛细血管,提高土壤肥力,并且土壤的稀松使幼苗根部能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各种养分,提高幼苗的成活率。除草工作主要是解决幼苗成长过程中并生的杂草和灌木,因为杂草在生长时,会与林木幼苗抢夺水分、肥料、阳光等成长必需因素。在造林工程的松土除草中,包括机械松土杂草清理以及人工填坑松土除草2种方式,根据种植环境选择相应的除草方式,一般而言,海拔较低或者土壤较实的幼苗,在进行松土除草时,选用机械松土的方式,因为在土壤较实的环境,人工松土的力度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出土壤肥力,并且效率较低;而机械松土能很好地完成松土任务,给幼苗营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在海拔逐渐升高的幼林松土时,往往选用人工松土除草,因为这种种植环境往往土壤较稀松,除草时可进行填坑掩埋,作为幼苗生长的肥料。无论采取哪种除草方式,都要以不损坏原有栽植坑为基础进行松土除草,同时应注意在靠近树苗根部的除草时,采取手工拔草的方式,防止根部受到机械的破坏。

一般而言,幼苗管理的松土除草要连续进行3-4年,按照第1年3次,第2年2次,第3年1次的数量对幼林进行除草,直至幼苗郁蔽为止,松土除草的时间选择在春秋两季,因为此时幼林吸收养分的能力最强;松土深度要因地制宜,做到冠内浅冠外深、坡地浅平地深的原则,并且随着树冠年龄的增加,除草深度逐渐加深,保证除草时不伤害幼苗的根部,将杂草尽量覆盖在种植坑附近,增加有机质的形成,抑制杂草的2次生长。

3.2幼苗的浇灌管理

浇灌不仅在幼苗种植时进行,在幼苗的生长过程中,对树木及时补充水分能有效促进幼苗的成长发育。在进行幼林的浇灌管理时,要根据树木品种、树木年龄、当地气候条件以及种植土壤的水分含量计算灌溉量,水分过多或水分过少都会对树木的成长产生不利条件,浇灌量过多会影响树木的生长,甚至可能使树木淹没致死;而浇灌量过少,则可能使树木不能得到充足的水分,导致树木枯萎,因此应严格控制树木的浇灌量。

3.3幼苗的施肥管理

树木要想快速成长,就必须对幼苗进行定期的施肥,树木的施肥主要分追肥和基肥,追肥主要使用化学肥料,使用时合理搭配钾肥、氮肥以及磷肥,根据幼苗的年龄掘取相应大小的施肥坑,按照科学标准施肥,使幼苗能更好地发育。

3.4幼苗的补植

无论抚育手段如何完善,幼苗的成活率都不可能达到100%,原因是幼苗自身生存能力不同,有的幼苗由于先天缺乏吸收肥料或者水分的能力,导致枯萎或者死亡,此时,幼苗管理人员应及时进行补植。一般而言,在植树造林的1-2年后,如果发现幼林成活率在85%以下时,应进行相应的补植,如果幼林成活率没有达到40%,就应重新种植,补植时,选择的树种大小要与已经存活的树木大小相等,防止出现林分的现象。

3.5幼苗的修枝

根据树木不同品种对幼苗的修枝要求不同,人为修剪枯枝是幼林抚育的一种措施。修枝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林内通风和透光、减少森林火灾、防止虫害,保持幼林内部营养平衡,促进树木光合作用有效进行,修枝时间一般选择春季和秋季,因为这两个季节幼苗分支生长较快。对幼苗进行修枝,能保持树木主干的通直,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范文篇11

关键词:农村留守青少年;未来就业保障;犯罪率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部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农村留守青少年未来就业保障的PPP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10295056)

中图分类号:D917.6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3日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转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形成。为了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国家统计局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8,17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同比增长1.5%,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6,934万人,增速为0.3%。与此同时,农村留守青少年作为进城潮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3~20周岁的人。

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人扩增到2016年的765万人,增长近5.7倍,加上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后不再升学的学生,2016年的就业群体大约有1,500万人。由此可见,整体的就业形势十分复杂、非常艰巨,而与城市生源毕业生相比,农村生源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2013年中国社科院“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调查”的数据显示,来自城市家庭的毕业生就业率为87.72%,而来自农村家庭的毕业生就业率只有69.51%,远远低于平均水平。由于就业的困难,很多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农村留守青少年由于自身特点,其犯罪率一直高居不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这一现状,深入分析就业对犯罪率的影响,探讨未来就业保障对于降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率的作用。

一、我国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政府工作的落实,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人数在不断减少,刑事犯罪案件中主体为青少年的比例也在稳步降低,但是2015年仍有236,341名青少年因刑事犯罪而受到刑罚,形势十分严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舆论的传播更加快捷,过早地接触复杂的社会生活给青少年带来物质、心理等方面的冲击,由于心智尚未成熟,青少年极易受到他人言论的影响而导致价值观的歪曲,从而违法犯罪。目前,青少年犯罪现象逐渐呈现低龄化、团体化、智能化、暴力化和突然性等特点。(图1)

在青少年犯罪案例中,大部分是由于缺乏P爱、缺乏监管、缺乏教育、经济贫困、心理扭曲等原因,而这部分群体中农村留守青少年占较大比例。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陪伴,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现象更加严重。据全国法院相关资料,2006~2012年全国法院判处留守青少年罪犯人数由41,707人增长至97,895人,年均递增9.7%,2013年和2014年人数有所下降,但2014年仍高达67,420人,占全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总数的27%。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特点。通过对近年来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例的分析,其犯罪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犯罪年纪低龄化。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以上,呈现上升趋势;二是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以财产型犯罪为主。农村留守青少年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攀比心理,追求物质主义,当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生邪念,引发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抢劫、盗窃等侵犯财产型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80%以上;三是犯罪手段暴力化。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大部分农村留守青少年缺乏对法律红线的辨别能力,没有明确生命和犯罪的概念,易受网络上的暴力游戏和不良信息的诱导,不仅侵犯财产而且危害人身健康与生命。近年来,校园暴力层出不穷,农村留守青少年因矛盾杀人的悲剧也时常发生,如2014年的肖明案、薛毅案等;四是犯罪行为偶然性强。农村留守青少年往往会因为一时冲动而犯下罪行,作案动机比较单纯,多为临时起意,突发性犯罪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五是犯罪方式团伙化。农村留守青少年易情绪冲动、盲目随从,但是非辨别能力不足,缺乏法律知识,聚集到一起时易受人多势众心理的影响而共同犯罪。

二、就业对犯罪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基于郭飞对于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因素的分析,本文着重研究国家政策、劳动力素质、劳动力市场三个就业因素对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率的影响。根据经济政策作用的直接性与调节性,选取国家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作为国家政策对于就业影响的具体指标。根据农村留守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机会与层次,选取普通本专科招生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作为劳动力素质对于就业影响的具体指标。由于缺乏青少年就业市场岗位供需与就业人数的具体数据,故以我国就业总人数作为劳动力市场对于就业影响的具体指标。由于农村留守青少年是青少年刑事案件中的犯罪主体,并且缺乏近几年我国青少年总人数的数据资料,无法直接计算犯罪率,故以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数作为犯罪率的具体指标。

(二)模型构建。为了进一步研究就业对降低犯罪率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2015年的数据材料,以我国青少年刑事罪犯数(用Y表示)为被解释变量,国家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用G表示),普通本专科招生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用E表示),我国就业总人数(用X表示)为解释变量,利用Eviews软件建立计量模型,用最小二乘法做回归分析。通过对不同模型结果解释能力的比较,最终选取半对数模型与倒数模型相结合的回归模型。(表1)

根据Eviews输出得到表1所示结果:

(三)结果分析。2=0.965223说明样本回归直线的解释能力为96.52%,即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数变动的96.52%可由国家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普通本专科招生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我国就业总人数作出解释,回归直线拟合观测点较为理想。方程的F值为84.2629,说明回归模型总体是显著的,国家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普通本专科招生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我国就业总人数对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数的共同影响是显著的。从每个自变量的t值看,在5%显著性水平上,三者分别对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数的影响都是显著的。由回归方程系数可知,其他条件一定时,国家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与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数成正相关,与理论分析不符,可能是由于时间序列的有限性或模型固有的局限性;其他条件一定时,普通本专科招生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每增加1万人,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数将会减少0.05%;其他条件一定时,我国就业总人数每增加1%,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数将会减少31.40%。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扩大普通本专科招生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可以增加升学机会,提高劳动力就业素质,从而增加我国就业总人数,减少我国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对于高犯罪率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提供未来就业保障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对于降低其犯罪率有更大的积极效应。

三、我国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一)就业对犯罪的影响原因分析。就业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就业层次与就业质量更是不容乐观。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农村青少年的升学率明显低于城市青少年;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青少年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自卑、孤僻、叛逆等都会造成人际沟通方面的缺陷;由于学校教育方法的失当,重视升学率、就业率而忽略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农村留守青少年自律意识薄弱,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上原因都造成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就业困难。

由于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农村留守青少年自我认识存在不足,如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弱、情感需求强烈、意志薄弱,再加上缺少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青少年易夸大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而形成阴暗的人生观,面临就业的困境往往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过分追求物质满足而置法律法规于不顾。失业问题也可能引发青少年对秩序的叛逆、对社会的不满,从而产生报复心理,增大了犯罪的可能性。

未来就业保障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就业困境,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一方面未来就业保障使农村留守青少年感受到社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注与呵护,有利于情感上的感化,减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矫正扭曲的心理,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另一方面通过未来就业保障的各项措施,农村留守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专业技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找到能发挥个人价值的岗位,在获得劳动收入的同时实现自尊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从根本上预防犯罪行为。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调研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原因,研究就业对降低犯罪率的机理,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广安市的农村留守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50份问卷,回收224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有210份有效问卷。

在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分析中,由图2可知,共有33.3%的受访者认为心理问题为主要原因,即亲情缺失导致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内心封闭、情感冷漠和行为孤僻,这一类青少年极易形成扭曲的价值观而导致犯罪。26.2%的受访者认为教育问题为主导因素,大部分犯罪的农村留守青少年都存在厌学、逃学、辍学的情况,由于学业知识的不足无法进行就业技能的学习,从而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为了追求物质生活极易进行犯罪。此外,部分受访者认为社会风气的不良倾向、周围同学的欺凌行为、家庭教育缺失而形成的错误道德观等也是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图2)

由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分析可知,扭曲的价值观、道德观是犯罪的根本原因,物质的生活需求则是犯罪的主要目的。大部分农村留守青少年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由于专业技能的薄弱导致就业困难,在金钱主义不良倾向的诱导和攀比心理的鼓动下导致犯罪行为。由此可知,提供未来的就业保障对于降低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率有一定的促进效应。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受访者认为学校再教育、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基金的支持等都能提供未来就业保障,促进就业从而减少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四、促进就业、避免犯罪的对策

(一)职业教育培训。为了让农村留守青少年更好地就业,提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针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普遍情况,开展以门槛低、费用少、时间短的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培训,通过实行免试入学、放宽年龄限制、建立弹性学制、加大扶持力度等措施积极促进农村青少年的就业,并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业资格证书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让更多的农村留守青少年获得工作技能,可以通过劳动所得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从而降低犯罪率。

(二)对接就业岗位。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针对就业岗位培养专业人才,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学校应围绕市场进行教学行动,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调整专业结构,在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条件下通过模块化教学提高青少年的职业能力。此外,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联合办学让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基地,加强实践教学,便于对口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利于就业岗位的对接。学校的老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更好地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进行订单式培养。通过对接就业岗位可以提高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就业率,通过在工作上获得的成就感纠正被扭曲的价值观,从而避免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三)创新创业扶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各种补贴与优惠政策的扶持为农村留守青少年进行就业与创业提供良好的机遇。积极发挥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建立完善创业培训、项目推荐、资金扶持、专家指导为一体的创业扶持机制,提高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创业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创业风险。此外,在银行贷款、税收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也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并充分利用社会的就业创业基金,大力表彰成功创业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青少年勇于创业”的新机制。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保障机制,为农村留守青少年梦想的实现铺垫道路,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减少犯罪行为。

(四)调整产业结构。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出现负增长,第二产业劳动力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劳动力增速不断加快,逐渐成为我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但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就业总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与产值比重的增加幅度不对称。相较于城镇,农村的产业结构更不合理,第一产业已成为劳动力净流出的部门,第二产业未合理吸收劳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因此应大力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首先,通过强化农村科技、引入先进设备提高农村第一产业的工作效率;其次,增加第二产业中的技术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注重与生产业的融合发展;最后,应将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作为调整重点,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运输、保险等项目,同时抓住农村的地域特色,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等产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就业与创业创造更多机会,教育培训与不同产业岗位需求的密切联系也增加了未来就业的保障,从而降低犯罪的可能性。

总之,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应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未来就业保障,满足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犯罪行为,从而降低犯罪率,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训伟.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2]索文斌,宋欣.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青年研究,2015.3.

[3]宋洪杰.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0.

[4]操学诚,路琦,牛凯,王星.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6.

[5]郭飞,夏建军,余欣.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出与就业(就业版),2011.24.

[6]郭秀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以农村青年就业为导向[J].理论导刊,2007.7.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范文篇12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75-01

宫内节育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可逆的节育方法,是我国妇女广泛采取的避孕方法之一,深受广大妇女的欢迎。但一些人因惧怕上环疼痛迟迟不愿上环,本文对100例人流手术后即时放置节育器妇女进行了临床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8年1月~2008年6月,均在本仙居妇保院门诊诊断为早孕,要求在妇保院行人工流严流手术的病人,自己要求放置避孕工具的己婚育龄妇女。无合并内科疾病,无人流禁忌,元过敏体质者。在知情的前提下,选择放置安舒环和吉妮环。

1.2类型。

吉妮环是由天津和杰医疗嚣被有限公司生产。由比利时专家dirkwildemersch发明。其结构为6个小铜套被固定在一根00"号的聚乙烯手术线上;将其悬吊在子宫底部肌层:含铜表面积(330mm2),无支架。

安舒环由上海医用缝合针厂生产,产品名称为“活性γ型宫内节育器Ⅱ”,形状为丫形状,是由不锈钢丝螺圈和99.99%高导铜丝以及消炎痛硅胶组成(其中含消炎痛20mg一25mg),带铜面积380mm2,无尾丝。

两者均为含铜TUD。

1.3方法由本妇保院医生按常规方法放置。置节育嚣后1、3、6月分别到医院或电话随访3次。了解自觉症状、放环、妊娠、副作用及B超检查环位等,了解其临床使用效果。随访率100%。

1.4放置时间在B超引导下人流手术同时放置。

1.5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X?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两组对象的年龄、孕次、产次、宫腔深度进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O.05),见表1

表1两组对象一般情况

2.2临床副作用

3讨论

避孕节育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和核心,由于现有的避孕节育措施中没有一种是百分百地适合所有育龄人群的。人流后的半数妇女3周即该复排卵,人流后如未能及时避孕造成的重复流产,严重危害妇女健康,而人流术本身对妇女造成的严重危害,使妇女在流产后避孕产生强烈的愿望,此时放环避孕更易接受,依从性好。人流术后子宫内膜剥脱一致,不规则出血发生率低,宫口松弛,置器容易且术后休息时间长,利于恢复。避免了多次宫腔操作,减少了感染机会。但人流术后宫腔相对较大,放置后易下移甚至脱落,影响子宫收缩,术后出血时间多且时间长。所以,选择一种失效率低、脱环率低、副作用小的节育器尤为重要。

本文对2种含铜IUD进行临床比较观察,在年龄、孕次、产次、宫腔深度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意义,其临床结果有可比性。

3.1结构特点

吉妮环,属无支架型宫内节育器,6个小铜套被固定在一根“00”号的聚乙烯手术线上,在手术线的一端有一个锚状的小结,用专门的放置器将环植入子宫底部肌层,使吉妮环能够悬吊在子宫腔中,因没有塑料支架,具有随意弯曲性。

安舒环,Y型设计适合子宫动能原理,可随子宫收缩而无刺痛;环体材料选用忆合金,铜不外露,降低铜对子宫的侵蚀,并带有25mg消炎痛,缓解炎症并降低对经期影响。可以根据宫腔大小选择不同规格自IUD。

3.2避孕原理

台镉含IUD,在以填充作用破坏受精卵着床的宫腔环境的同时,通过释放铜离子杀死,实现更加有效的避孕效果。

3.3使用效果

本组研究资料100例病人。使用安舒环和吉妮环6个月后,显示妊娠率、脱环率为0。仅有1例放置吉妮环的病人,3个月后困自觉腰酸腰痛取环。分析原因可能因为该病人患有子宫内膜腺肌症,子宫壁较厚。引起腰酸痛尤为明显。观察表明2种环的使用效果接近。

3.4临床副作用

3.4.1月经异常为常见副反应,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其根本原因在于节育器材料的支架对内膜的机械性压迫,刺激子宫收缩等引起机械性无菌性炎症。3个月随访显示不规则出血发生率安舒环明显低于吉妮环。分析原因安舒环内层含缓释消炎痛,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点滴性出血的不良反映,故近期出血低于吉妮环。6个月后随访安舒环的各方面自述症状则低于吉妮环。

3.4.2宫内节育器形态与宫腔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副作用发生的程度。安舒环环件Y形,对宫腔壁有潜在的支撑作用,两弓臂固压在左右两个宫角部脱落率低,但易刺激子宫收缩。所以术后1个月病人主诉腰酸疼痛多见:6个月后随访,病人均无明显不适。吉妮环设计独特、柔软、能按子宫的形态改变形状、体积小、减少了对子宫的机械性压迫,故腰酸的副作用发生率较少。但因铜套暴露在宫腔内:高浓度铜离子刺激内膜,故在随访3个月、6个月时不规则出血,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发生率要高于安舒环。

3.4.3放置年限上,由于安舒环制作材料为不诱钢丝,钢丝、消炎痛硅橡胶故建议使用年限为10年,如无异常,可使用至绝经,而吉妮环制作材料为尼龙丝、铜套。建议使用年限仅为5年。

4总结

本组调查显示;人流术后立即放置安舒环和吉妮环均有良好的使用效果。操作方便.一次成功率高:安舒环作为一种新型IUD,设计合理,脱落率低,人流术后立即放置对减少术后近期出血,有明显的改善。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新型的IUD。

参考文献

[1]钱金凤,黄紫蓉.人工流产后立刻放置宫内节育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7(23):390

[2]叶联顺,计垣.放置含铜宫形器,TCU220C和圆形宫内节育器后人子宫内膜形态的比较[J].生殖医学杂志.

[3]林农,曹小明,张雏嘉,王丽媚,李春华.吉妮宫内节育器于人工流产后即时放置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13(8):488-489.

  • 下一篇:教室小学作文(精选8篇)
    上一篇:人口老龄化的解决对策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对策范例(12篇)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对策范文篇1摘要: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来势猛,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必然加重国家的负担。人口老龄化还导致劳动适铃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进..

      daniel 0 2024-04-22 08:16:21

    2. 管道运输的现状范例(12篇)

      管道运输的现状范文篇11.管道运输企业出现库存的原因当管道工程项目施工完成后,在日常的运行中,管道是输送油气的载体,为了确保油气能正常输送,天然气管道运输企业就必须对管道..

      daniel 0 2024-04-22 06:40:15

    3. 公共交通的缺点范例(12篇)

      公共交通的缺点范文篇1关键词:低碳经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问题;对策当前,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上了私家车,而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城市的碳排放..

      daniel 0 2024-04-22 06:39:56

    4. 管道运输方式的特点范例(12篇)

      管道运输方式的特点范文篇1目前石油运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管道目前,石油的陆路运输主要采用的是管道运输。管道直径为0.72米,一年可以运输2000万吨左右的原油,和一条铁路..

      daniel 0 2024-04-22 06:26:09

    5. 生态环境特征范例(12篇)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篇1【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特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问题的产..

      daniel 0 2024-04-22 06:24:53

    6.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例(12篇)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关键词新时期党建精神文明工作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核心,并在我国社会主义道路上发挥着引领作用,因此,保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尤为重要。所以必须..

      daniel 0 2024-04-22 05:28:56

    7. 管道运输现状范例(12篇)

      管道运输现状范文篇1关键词:物流运输;运输成本;员工管理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127-02一、天目酒精有限公司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运输成本高1...

      daniel 0 2024-04-22 05:28:13

    8. 医疗卫生的重要性范例(12篇)

      医疗卫生的重要性范文篇1“健康中国战略与卫生基本法立法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社会法室召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西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

      daniel 0 2024-04-22 04: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