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特征范例(12篇)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特征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生态建筑观的应用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就是为了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建筑观的特征
1.1以人为中心,以自然为本
生态建筑观是在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建筑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建筑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生态建筑的出现不是对传统建筑模式的完全否定,而是选择性的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人为核心,同时也是居住环境的核心,生态建筑观关注的是人身心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以最大化、最优化的方式利用自然,最小化、最低程度的改造自然。然而,生态建筑观所说的以人为中心,并不代表人类可以随心所欲无限制的向自然索取,它有一定的规则限制,就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要以生态环境的健康为前提,并且起着决定性作用,发展生态建筑,不是从“以人类为中心”飞跃到“以生态为中心”过程,要在发展中求平衡,在平衡中求发展,生态建筑观需要“以人为中心”和“以生态为本”的有机结合。
1.2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地域是建筑存在基础,也是生态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地域一方面包括地区的气候特点、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包括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生态建筑要与特定地区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相适应,也要充分体现出地区的文化特征;各个不同的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特征和文化特征,因此,地区建筑也应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生态建筑的地域性,是对本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深层次挖掘和理解,是本地地域特征的充分体现。
3生态建筑观应用于建筑设计的策略
为了能够确保建筑设计工作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在基于生态建筑观的建筑设计活动的开展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就必须具有一定的使用工具及技能才能够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中,基于生态观角度下的建筑设计技术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果缺少了建筑设计技术,必然会导致设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1高效利用优势能源
在建筑施工建设中,一方面在强调建筑过程中生态环保的同时,也要注意在建筑设计中把各种优势资源的利用尽可能的展现出来,充分发挥有力条件的辅助作用。例如:靠海比较近的建筑,在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海岸的优势,像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等独特的自然优势,建筑的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时可以在建筑的顶部安装风车利用风能,在建筑前方按矩阵排列安放太阳能电池板,充分利用太阳能。
3.2因地制宜,把不同的环境和建筑科学融合
地域的差异性特征,对于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的应用上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建筑设计在实现生态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的创新,与不同的环境科学融合,不能只是简单的固定模式。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中,建筑与环境良好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建筑适应环境,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出发;第二,环境适应建筑,根据建筑方案的要求,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实现两者完美的结合,从而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
3.3充分利用原生态能源
原生态能源的利用技术是生态视域下发展出的各类新型建筑的核心技术,这部分技术也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生命活力。对于原生态可循环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相关领域,在建筑领域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原生自然能源都能够极大的为建筑提供能源供给。首先,太阳能可以作为建筑采暖、干燥、降温的能量来源,只用在房屋的窗户或屋顶上安装太阳能集热板,便能够很有效的获取这种自然资源。
4建筑设计应用生态建筑观需要注意的因素
4.1自然因素
从自然中发现原材料,并应用于自然环境。生态建筑观的内涵就是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没有污染,最后融解于自然。生态建筑对环保的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或施工地的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科学融合,构建良性循环系统,此外,也要考虑到自然环境中其他对生态建筑有制约性的因素。
4.2技术环境
发展生态建筑,要有专业的技术做支撑,最大化的减少因技术因素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4.3社会环境
从传统的建筑业来看,存在着很明显的污染高、损耗高的问题。运用生态建筑观,把建筑的层次由单一变为多样化发展,涉及到众多科学领域,并在每个领域内始终贯穿生态学理论,在此指导下,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才得以完全实现。
结语
建筑设计是建筑施工中重要的组成环节,面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处理好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尤为重要。生态建筑观应用于建筑设计是当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它独有的优势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制定最优的方案,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谢静.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2):44.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生态位概念特征功能
产业集群生态位的形成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获取的理论演进
产业集群在复杂多变环境中如何以各种资源要素为基础,有效梳理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利用能力和规避能力,提高集群竞争优势与整体绩效一直是产业集群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理论界主要从两个角度解释了产业集群适应环境、参与竞争的能力差异:从资源因素角度解释资源优势能够使产业集群获得发展;从动态核心能力角度探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取。
在以资源因素理论为代表的观点看来,不同性质的产业集群对资源要素有着不同的要求,资源要素吸收、消化和整合能力较强且与集群结构功能实现最佳匹配的产业集群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这一观点从资源要素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的创新行为和优势成长,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区位因素、集聚经济、社会网络、技术创新与扩散的交织催化和有机结合,这就给产业集群管理者提出了包括怎样丰富资源要素流入渠道和提高资源要利用能力的难题。成功的产业集群取决于对集群内部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和外部环境资源要素的广泛汲取,通过构建资源要素利用体系和流动机制来实现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而以动态核心能力为代表的强调产业集群内部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观点则通过构建包括知识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社会资本和集群文化的有机系统,提高集群各行为主体适应动荡环境的变化,即当外部环境处于复杂多变时,产业集群动态核心能力各要素之间需要保持非线性作用态势,以提高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正趋向于从产业集群的区域生态特征和自组织特征考察产业集群竞争力演化的过程。新的理论视角综合了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共有特点,体现了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竞争力演化过程的生态关怀,以及对产业集群内部行为要素聚集、创新、协同发展的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借鉴自然界物种生态位思想,采用生态位所蕴涵特殊、整体、协调和竞争内涵,来研究社会组织或个体的发展演进过程逐渐成为一种学术潮流,促成了社会生态位理论。
(二)产业集群生态位形成的理论阐释
在产业经济学上,产业集群通常被理解为某一特定产业(相同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关系,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具有聚集经济性的产业组织。作为一个复杂有机的组织系统,产业集群具有空间聚集性和产业关联性特点。空间聚集性表现为产业集群内部行为主体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长期、稳定的空间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通过价格水平、产品数量、产品特色、生产规模等形式表达出来,主要以信息交换、知识流动、文化共享和战略互动为内容;产业关联性表现为基于专业分工、优势和功能互补而形成的生态关系,既包括群内不同性质企业间的协同共生关系,也包括同类企业间的竞争关系。
产业集群遵循从初创期到成长期,再到优化期、衰退期的生命演化过程。要想保持生命机体的生态活度,产业集群就需要在内部层面有效整合集群内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结构、组织的行为,积极营造和谐有序、健康稳定的内部氛围,在外部层面不断增强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催化互动,着力构建集群内外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机制体系。正是通过内部层面与外部层面的动态结合,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产品形态、市场效益、技术水平、物流机制、资产规模以及产业链条等,这些维度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产业集群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的生态特征,构筑了企业集群生态位空间。从这意义上讲,产业集群生态位是伴随产业集群的生成发展而逐步演化的,其生命演进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历史过程。产业集群生命机体的发育,促进了产业集群生态位的不断优化和产业集群内外环境关系的演绎,塑造了产业集群生态位的不断变迁。
产业集群生态位的特征
产业集群生态位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着集群结构关系的重构和功能机制的转换。从本质上看,产业集群生态位是集群内外关系协同演进并依赖其实现市场空间绩效的一种价值系统。产业集群生态位的存在运行,不仅仅意味着产业集群功能地位、作用角色的优化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其生命机体演进过程蕴涵并体现出丰富的内涵特征。
空间性。产业集群生态位在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资源维度和规模形态的空间结构,是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互动过程中,依赖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竞争与合作关系所构建的空间整体。
目的性。作为一种基于产业集群与环境双向互动的结果体现,产业集群生态位要保持竞争优势,重在保持其在外部环境中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功能地位和作用。由于现代产业集群的外部关系往往多样化,众多复杂的关系相互交错影响,产业集群生态位通过与这些关系网络进行物能流转和信息传递过程中不断提升价值能力和角色水平。
多维性。产业集群生态位是基于人力资源生态位、资金生态位、市场生态位、技术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等相互影响、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形态,其目的主要在于保持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发挥集群的整体效应和集体优势。这些维度是构成产业集群生态位的主要层面,是产业集群生态位运作的纽带和载体,是实现产业集群生态位功能的重要方式。
动态性。产业集群生态位形成初期,由于产业集群对内部结构要素和外部环境因子的控制能力较低,对生存资源和发展空间的把握程度不高,其与外部环境尚未真正建立起互动联系的有效渠道。随着产业集群生态位结构和功能趋于稳定,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效应的不断增强,有利于提高集群内企业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积累性。产业集群生态位是产业集群对外部环境适应性的有机综合,这种适应性是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竞争合作、交流沟通、资源流动和协同创新,以及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与产业集群的性质类别、规模形态以及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产业集群生态位的功能
(一)内部结构优化功能
产业集群生态位具有典型的网络形态特征,这种特征产生于集群生态位内部的产业生态位之间、组织生态位之间的互动过程,根植于集群生态位内部的由“企业网络、生产网络、知识网络、社会网络和空间网络构成”的关系结构之中。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产业集群生态位内部结构各层面之间交叉催化、互动影响,形成一个纵横交错且错落有致的复杂关系网,各层面间不断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流转。由于各层面之间的物能交换、流转往往突破单一层面所拥有条件的限制,使内部结构层面之间相互交错影响,通过彼此的广泛互动和频繁交流,一方面提升了产业集群生态位内部结构的整体价值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集群生态位内部结构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的协同共生性。因此,产业集群生态位是从整体层面上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优化思考,将内部结构的正常运作置于各层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情景中,通过一定的关系链将内部各层面有效联结起来形成有机综合的结构体系。
(二)外部关系整合功能
产业集群生态位本质上是一个要素丰富、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有机系统,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的和结构化的复合体。产业集群生态位的生成演进,除了构建和优化有序稳定的内部结构模式,还必须不断改善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结关系、互动流程和作用方式,有效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内外环境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单向度、传统线性、均衡、确定的物能输入输出关系,而是在综合考虑内部结构要素形态特征、要素间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因子、条件状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元复杂的交互式联系。可以说,产业集群生态位的任何一个生态特征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并通过良好的内部运作机制加以吸收、内化。
从外部层面上看,产业集群所处的环境“越来越近似于生物有机体生存的环境,充满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如何动态适应和发展外部环境变化,有效处理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成为产业集群生态位面临的战略难题。通过合理建构产业集群生态位空间,可以充分利用有利的外部关系,提高应对和处理外部关系变化的能力,增强对外部关系变化态势的预见性和把握性。
(三)要素优势互补功能
相对于集群生态位内部每一个构成要素来讲,产业集群生态位为各构成要素的协同演进与共生发展提供了特定环境。从资金生态位的构建与补充,产品生态位的开发扩展,到技术生态位的研发,以及信息生态位、人力资源生态位的变更优化,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的生态位都是构成产业集群生态位空间的主要方面,这些方面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同适应的生态关系。在产业集群生态位结构体系中,每个构成要素和行为主体都具有和扮演一定的功能作用与角色地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集群生态位的运作机制和演化机理。
然而,每个构成要素的价值性又具有条件性,极易在外部环境变动和内部结构调整中出现功能退化、优势散失,导致产业集群生态位衰退。要消除内部结构要素对产业集群生态位发展演进的负面影响,就需要构建增进要素之间优势互补、功能互补的作用机制。借助于相关作用机制,能够促进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往来,为要素间优势互补不断创设条件,从整体上提高产业集群生态位的竞争优势。
(四)集群态势扩充功能
生态位态势理论揭示,从个体到生物圈,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中的生物单元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态”是指生物单元的状态,“势”是指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任何生物体单元的生态位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主体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转换状况;二是主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即主体内部各个部件运行及相互协调状况。可以说,产业集群生态位是产业集群“态”和“势”两方面属性的集合体,是产业集群在所依存环境中占据的位置以及对各种资源选择和利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为产业集群能动地与环境及其产业集群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通过“扩态增势”,即扩充产业集群过去成长发育和生活学习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结果的“态”,增强产业集群对外部环境影响力和作用力的“势”,有助于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空间,提高产业集群选择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促进集群内部主体要素的不断发展与外部环境关系的有序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步芳.企业群居:集群经济学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对历史时期华南少数民族体质生理及民族心态的形成特征进行了探讨,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民族体质生理及民族心理心态的演变发展,不仅是人类社会进化的结果,生态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要题】民族文化
【英文摘要】ThispaperexploresthedevelopmentfeaturesofthephysiologicalconstitutionsandnationalmentalitiesofthesouthChinaminoritiesduringdifferenthistoricalphases.Itshowsfromanaspectthattheevolutionofnationalphysiologicalconstitutionsandmentalitiesisnotonlyaresultoftheevolutionofhumansociety,butalsoinfluencedbytheecologicalenvironmentconsiderably.
【关键词】生态环境/华南少数民族/生理/心态
ecologicalenvironment/thesouthChinaminorities/physiologymentality
【正文】
生态环境的不同与变迁,不仅形成自然现象的千差万别,比如气候差异、地貌差异、水文差异、物种差异等,也会对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人类种群繁衍与生理特点带来不同的影响,在这基础上形成风格各异的人种,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类,在生理外貌、遗传变异上的不同。因为不同的民族群体,经过与生存环境的顽强斗争和自然淘汰之后,在不同地域内形成的聚居区,而人类民族群体的生理肌体对所在聚居区的环境也逐渐适应,并通过遗传巩固下来,形成该地区民族的生理特征与外貌特征。同时,人类民族群体适应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表现在生理外貌上,也反映在心理心态的变化特征上。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会具有不同的气质与个性,具有不同的民族群体心态特征。一般而言,民族群体生理特征变化相对较为稳定,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民族,可能数百年或者数千年基本变化不大,因为它主要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影响,而生态环境的变迁,通常具有相对漫长的历史进程。而人类民族群体的心理心态变化则相对较为灵活与明显。由于民族心理心态的变化,不仅容易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随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更为容易,其波幅起伏也较大。因此,民族心理心态,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下,相对于民族生理外貌,更容易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而出现变化。历史时期,华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生理外貌特征与心理心态特点,在一定自然生态环境下的发展变化,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一、生态环境与华南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
历史时期的华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江河纵横,山地起伏,森林密布,植被丰富。这种自然生态环境都会给生产生活在这里的人类民族群体先天或后天的生理体质带来重要的影响。
华南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南少数民族的先民们,已经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如广东地区出土的马坝人化石,广西地区出土的柳江人化石,就是这一时期典型的华南先民的代表。而且从当时有关考古文物的出土,也可以反映当时的生态环境,还是十分适合人类生存的。1974年广西都安仙洞发掘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可能是属于晚更新世。据研究,这里出土的动物种群化石,种类最多是森林动物,例如猕猴、象、貘、熊、犀、野猪和鹿等,可以推测当时的环境主要是多林环境,局部有一些草原和沼泽地区。而且都安仙洞动物群中没有喜冷动物,犀牛、貘、象等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和草原上的喜热动物,可推测当时的气候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气候。[1]又广西柳江田东等地的人类伴生动物中,均有猩猩和长臂猿,这两种灵长目动物的存在说明,该地区森林密布,气候比较热。[2](P362)
类似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人类较容易生息繁衍。因为在远古时期的华南地区,当时既有茂密的山林和大片竹林,也有丘陵或山间平原上的灌木丛林和林间草地,附近分布着一些潮湿沼泽和潺潺河流、溪水,这样的生态自然环境为远古人类采集、狩猎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3](P112-114)同时这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华南少数民族先民的具有热带亚热带地区人类生理体质特点。如柳江人化石头骨属中头型,颧骨较大而前突,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鼻根点并不低陷,鼻梨状孔下缘不成锐缘而低凹,鼻前窝浅,鼻前棘小,犬齿窝不明显,齿槽突颌程度中等,上门齿舌面呈铲形,这些都具有蒙古人种的性质。表明我国华南有可能是蒙古人种发祥地的一部分,也表明蒙古人种在更新纪晚期尚在分化和形成之中。[4]又如广西桂林甑皮岩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化石,其头骨特征表明属蒙古人种,与现代蒙古人种中分布于华南、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南亚种族相近。也有个别例数的眼眶为斜方型,梨状孔下缘呈钝型,则是接近于赤道人种的特征。这应该看作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体质特征的结果,未必意味着有其他人种的混杂。[5]但不管如何,华南地区的远古人类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区域,因而其民族生理体质特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后世。广西贵县罗泊湾西汉墓曾出土殉葬人骨。据分析,罗泊湾人以女性为代表的颅骨形态多呈卵圆形,颅顶缝较简单,面部比较扁平,眉弓不发育,颧骨在转角处欠圆钝,很浅的鼻梁凹陷,犬齿窝不发达,鼻前棘低矮,眶角较圆钝,典型的铲型门齿等,都与我国南方地区的新旧石器时代人类颅骨特征相似,具有明显的亚洲蒙古人种特征。同时,明显的齿槽突颌,短宽的鼻骨,很低的鼻根指数,阔鼻和较低的眼眶等方面,又具有南亚蒙古人种的特征。罗泊湾人的特征,是继承和发展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原始居民的体质特征的结果,所以罗泊湾西汉墓出土的殉葬人骨,无论从形态观察和测量对比,其体质特征与华南人类型最接近,应属华南人类型,而且很可能是长期生活在当地的土著民族。[6]即华南少数民族的先民们。在华南地区,虽然聚居有不同的少数民族,但基本上显示了相似的人种发展趋向。除了东亚蒙古人种的因素之外,还具备了若干较为明显的南亚人种成份。如壮族和黎族,由于其共处一个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区域,其体质生理特征颇为接近。
根据朱泓编著《体质人类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的有关内容编制。
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人体生理特征具有较大的影响,不同民族群体的人类,也会在相同的生态地理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演变,也会渐趋具有类似的体质生理特点。如清代海南黎族,史称:“黎男貌紫黑,圆目直视,高颧骨,妇女面白而且长,不殊民妇,闻竟有绝色者。”[7](P118)而与海南地区生态环境相近的台湾少数民族,也表现了类似的体质生理特点。公元1897年,据日本人实地调查,纪录了台湾一些少数民族的容貌特征如下:
(1)身躯大致上矮小,四个番人都瘦瘦的。
(2)颧骨高挺,下颚狭小。
(3)眼窝深陷,眉毛浓密。
(4)鼻子宽广,尖端成钩型。
(5)耳朵较小。[8](P195-196)
这说明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可以逐渐通过遗传巩固下来,成为某一区域各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或体质特征。体质人类学家已经证实了人体结构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实际上也是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他们认为,一般地说,生长于寒冷气候区的人比起生长于炎热气候区的人来说,其身体相对于四肢(手臂和腿)往往比较肥大,而后者身体趋向于细长。很多人类学家认为身体结构的这种差别代表着一种气候适应,也即是环境适应。有些身体结构比其他类型的身体结构更适于某种生活环境,身体较硕大而四肢较短的人与四肢较长而身体纤细的人相比在夏天更容易受热气之袭,但在寒冷条件下,这种身材就比较有利。因为肥大的身体往往比细小的身体能保存更多的热量,原因是对比体积而言其面积较小。而相反,四肢修长、躯体纤细的人生活于炎热地区则散热较快而能免其受酷热之袭。又如鼻孔,生活在热带森林的人,其鼻孔一般是宽阔的,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因此鼻子的温暖和湿润功能是次要的。较长而突出的鼻子(这是寒冷地带的典型),其作用是帮助将进入肺部以前的寒冷空气加以暖化、润化。[9](P143-144)而华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体质特征明显表现了具有对热带亚热带环境的适应。1964年6月,上海复旦大学人类学教研组对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体质进行抽样检查,初步描绘了瑶族的体质特征:肤色为清棕色,眼色为暗褐色,头发为黑色平直型,个别为波浪卷曲型,头呈圆形,额部微斜,蒙古褶明显。鼻根高,鼻孔大部分为卵圆形,口部两唇厚,口裂宽,身材普遍矮小,男性平均身高1569.29毫米,女性1491.93毫米。属于蒙古人种东亚类型,而在某些方面具有南亚类型的部分特征。[10]主要显示了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人种生理特点。如口唇厚,口裂宽,能够增大口腔通气量,同时扩大了水分的蒸发面积,从而有助于冷却吸入的空气。人类种族生理体质特征的形成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影响人类体质生理特征的因素也很多,其作用机理也很复杂,有些问题至今仍难以给予十分合理的解释。但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人类体质生理特征,就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经过世代遗传而逐步固定下来。
华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对华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生理体质特点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特殊的生理体质特点,也反映了华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如健走,尤其是在山路上健走如平地,就是华南地区少数民族一个重要的体质特征。明代有所谓生丁、白丁、黑丁等少数民族,“椎结斑衣,儿时即烧铁石烙其跟蹠,沁以蛇油,重趼若鞹,穿箐走棘,履险若夷”。[11]又清代广西庆远府过山瑶,其“僻处山颠,以焚山种植为业,地力渐薄辄他徙,故以过山为名,不知纺织,布帛皆市之僮人。性善走,生子始能行,烧铁石烙其足底,使痛痒皆无所知,故履险如平地。”[12](P390)华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多聚居于崇山峻岭,交通艰险,山路崎岖,荆棘丛生,没有健走的体魄,寸步难行。所以必须从小就为适应生态环境在生理上作好充分的准备。而且经过长期的演化适应,也可能把其身体体质生理的某些特殊性遗传下去。有谓:“瑶人素不著履,其足皮皴厚,行于棱石丛苇之中,一无所损,其事想自开闢皆然。”[13]因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只有适应环境方为生存之道。所以华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对自己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体质生理特征而颇感自豪。有载,粤北八排瑶,“其人耐寒暑,善走险,精药弩,惯捕猎。儿始能行,烧铁石烙其跟蹠,虽践枳棘巉石,终不能伤。或令儿童著长齿木屐,旋转石碛上,日十数回登山,俾其习惯陟岭,健如猨猱,平民莫能及。而瑶人亦颇以此自恃”。[14]域内在同样生态环境下的其他少数民族,也表现了类似的体质生理特点。如台湾少数民族。有载:“番俗以驰走飞逐为活计,状腰肥为累,从髫齔便令箍腹,以细竹编如篱,阔有咫,长与腰齐,围绕束之,故有力善走,重茧累胝,能数千里。”[15]“其善走者曰雄麻达,编五色篾束腹至胸,以便奔驰”[16]。这也是与台湾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史载:“诸罗、凤山番,有土番、野番之别,野番在深山中,叠嶂如屏,连峰插汉,深林密箐,仰不见天。棘刺藤罗,举足触碍。盖自洪荒以来,斧斤所未入,野番居处,血饮毛茹,种类实繁,其升高陟巅越箐度芥之捷,可以追惊猿,逐骇兽。平地诸番恒畏之,无敢入其境。”[17]健走已成为在恶劣生态环境下,少数民族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那些居住在台湾深山密林中的少数民族,更表现了攀树如飞的体魄特征。有谓:“内山有社,名曰嘟啯,其番翦发,突睛大耳,状甚恶,足指如鸡爪,上树如猿猕,善射好杀。番境补遗云,鸡距番,足趾楂*[木+丫],食息皆在树间,非种植不下平地,常深夜独出,至海滨取水。遇土番往往窃其首去。土番亦追杀不遗余力。盖其足趾楂*[木+丫],不利平地,多为土番追及,既登树,则穿林度棘,不可复制矣。其巢与鸡笼山相近,无路可通,土人扳藤上下,与之交易,一日一次,虽生番亦慑焉。惟惧炮火,闻声即跳遁”[18],由于长期在山区密林中生活,形成了其攀树如飞的体质生理特征,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结合,而成为其重要的生理特点。
早婚,是华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普遍的社会文化特点,也是与生态环境因素有关。热带地区的炎热气候,造成了人类发育较为早熟,比较形成早婚的民俗文化特点。古代华南各少数民族,择偶年龄普遍偏小。如瑶族,每于仲冬既望,命“男女年十七八以上者”,集体对歌择偶。[19](P220)据宋人记载,时瑶女参加集体对歌择偶活动,“其无配者,姑俟来年。女三年无夫负女,则父母或杀之,以为世所弃也。”[20]近代大瑶山茶山瑶,结婚的年龄一般都在10岁之下,最多也不能超过16岁。据解释,年纪小娶到家里来才容易惯熟,而家里又可多一个人帮做工夫。[21](P338)反映了早婚特点,延续后世。当然也有个别时候,个别地区,有些婚龄可能相对较晚,但并不普遍。正如广西大瑶山茶山瑶,一般实行早婚。但据老人们传说距他们三代(距今约100年),男女要在20岁左右才订婚,超过30岁才结婚。理由是说早婚损伤身体,促短寿命。但晚近45~50年以来,一般12~13岁就订婚,18~19岁就结婚,少数人甚至更早[21](P335)。又壮族,清代永宁僮人,“昏姻书男女年庚置瓮中酿酒,酒好乃取,女家聚族,吹芦笛送之,歌饮达旦,辄挟女而返,逾数年,女长更为治妆如初嫁礼”。[22]近代广西隆林壮族,此地盛行早婚,男女长到5、6岁,父母即为之订婚,或者7、8岁订婚,7、8岁或12~13岁就结婚。据调查,在委乐乡第4、5组已婚的男女结婚年龄:解放前5~10岁结婚的,男22人、女23人,11至14岁结婚的男3人、女4人,15至17岁结婚的男5人、女4人,18~20岁结婚的男5人、女2人,21~25岁结婚的男1人、女3人;这种早婚现象,直到解放初期还没有改变[23]。海南地区也是盛行早婚,如感恩县,“俗重早婚,中户人家有十四五岁至二十岁者”[24](P238)。择偶早婚,是历史时期华南少数民族普遍的社会现象,或与华南地区的生态自然环境及社会条件有关。华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人们的生理体质较为早熟。如近代大瑶山坳瑶女子,年龄到13~14岁以后,绝大多数就开始找情人私通,假如怀了孕,怕石牌处罚,家长就不得不替她找个丈夫来负个名义,在这种情况下,丈夫的年龄,一般小于妻子。往往有“父亲”年仅11~12岁,而“儿子”已有2~3岁,但社会并不以此为怪[21](P343)。可见华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对于民族内部的早婚现象十分认同与接受。同时,华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低下,生产与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民族内部人口出生成活率一般较为低下,早婚有利于早育多育,以弥补人口成活率较低之缺陷,以维系民族集团内部的人口水平。而且古代乃至近代,华南少数民族多数实行较为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人力生产,也希望民族内部人口增多,增加劳动力数量,这样在开垦山地或渔猎采集中相对较有优势。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篇4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煤矿;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TD82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有效和科学的评价方法,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煤矿建设是否合理,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法来评价煤矿建设工作,将能够促进我国煤矿建设健康发展。
二、煤矿建设项目的特点
相对于其它工业建设项目而言,煤矿建设项目有以下特点:
1、环境影响时间长。煤矿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一般按照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2、煤矿建设活动属矿产资源开发,所处地区多与自然资源所在地交织一起,一切生产过程都牵动生态系统,所以煤矿建设对周围环境影响特征主要体现在以生态破坏为主,兼有环境污染问题。
3、煤矿建设项目的选址主要受煤炭资源的赋存地点和条件所决定。从全国范围看,煤矿建设项目的选址大多在偏远山区,这就产生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受煤矿建设影响的群体是村民。
(二)由于项目厂址的偏远,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容易被人们忽视。
三、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煤炭开采对生态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煤矿生产排污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对生态的影响,如锅炉烟气、储煤场扬尘、煤炭加工粉尘、矿井水、煤矸石等;二是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对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在上述环境影响因素中,废气、废水、废渣对生态的影响属于污染生态影响,地表沉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属于非污染生态影响。可见,煤矿生产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相比之下,地表沉陷对生态的影响更显著,更能反映煤矿生产的影响特征。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下水、土壤和植被的破坏,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生产能力降低,植被覆盖率减小,水土流失量增加。
四、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和范围
1、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确定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根据项目对生态影响程度和范围的大小,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1、2、3级。
在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首先是确定评价等级,按评价的要求选择出1-3个主要评价因子,然后根据表1方法分级,其要点是:对采煤造成直接影响的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出1―3个主要评价因子,然后根据该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在选择的因子大于1时,根据评价级别高的因子确定其工作级别。(表1)
表1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2、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
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
(二)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km,2-8km和1-2km。
除此之外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还应该包括:直接作用区,指生态系统可能受到采煤直接影响的区域;间接作用区,指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因子变化通过生态环境运输、食物链转移等产生间接影响的区域;对照区,为了对比和提供某些背景资料而选择的与评价区自然生态条件相似的其它地区。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是直接作用区和间接作用区。评价区域的大小与评价区域周边环境的生物、生态多样性及完整性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运行特点和生态环境功能都是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才能完全和清晰地表现出来,因此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空范围宜大不宜小。
在实际工作中,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表水系特征。要能说明地表水系特征、地表水功能及使用情况、采煤的影响范围和主要影响因素、流域内敏感的生态目标等。
②地形地貌特征。特征较为简单的如平原或微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的相似性一般较高,调查范围可选择直接影响区域:特征较复杂的如山地丘陵区,可以选择山体构成的相对独立或封闭的地理单元为评价范围,但沿着河道或沟谷等廊道应适当延伸。在水陆交接处,调查范围应沿岸延伸到相邻的其他功能区。
③生态特征。要能说明受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特殊生境如湿地、红树林、保护区等应视为独立的生态系统而进行全面的调查。此外,采区或影响的生态系统物流的源与汇、生态环境功能也应列为调查与评价的范围。
④采煤的特征。采煤过程中地质构造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因此,评价范围的确定要考虑到地质因素。
五、环境影响评价在煤矿建设中的作用
煤炭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环境现状监测、试验和类比调查,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建设项目在矿井建设期、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并对矿井开发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分析,按照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对可研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分析论证,并根据评价结论,提出科学、经济、合理、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为决策部门和建设、设计单位提供依据。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保证煤矿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合理的经济布局是保证环境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不合理的布局则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环境影响评价将从矿井建设所在地区的整体出发,考察矿井井口和工业场地位置、场外公路和地面铁路专用线走向、工业场地平面布置的不同选址和布局对区域整体的不同影响,并进行比较和取舍,选择最有利的方案,保证建设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并分析与国家产业政策及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项相关规划的相容性,得出选址的环境可行性结论。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可保证矿井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价格上涨以及煤炭需求的增长,吸引了各大矿区新建矿井项目纷纷上马。由于煤炭行业属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主的建设项目,因此矿井的开发将会导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在这种形势下,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掌握拟建矿井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和自净能力,根据环境特征和自净能力确定的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将会收到巨大的环境效益,这样做的结果是制止环境污染和破坏,或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尽可能小的限度之内,将煤矿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矿井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等进行综合分析,在认识并掌握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等情况的基础上,为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发展矿区型农业、综合利用塌陷区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建设矿区型生态农村等调整建议,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4、控制新污染源和促进老污染源治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规定,对产生污染的新建矿井必须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重点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在对新建煤炭矿井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对废水、大气、噪声等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可行性可靠性分析,对重点污染物烟尘、SO2和CO2进行总量控制分析,确保满足总量控制指标,并提出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整治措施、土地复垦方案、生态重建方案。对改、扩建及技术改造的矿井项目必须“以新带老”,并且环境影响评价中要求制订控制新污染源、带动老污染源治理措施,达到区域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
5、推动煤炭企业技术进步,实现清洁生产。煤炭行业清洁生产起步迟于其它行业。对于煤炭工业而言,清洁生产也就是开采清洁煤、清洁开采煤、清洁利用煤。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将对矿井建设项目的开采技术、煤质、污染物产生量、煤的洗选率、矸石产生量、耗水、耗能和环境管理等指标进行清洁生产水平评价,并提出进一步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的建议,对矿井水资源化途径、矸石等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减量化措施等提出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推动煤炭企业的技术进步。
6、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必然是对相关煤炭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的挑战,进而推动相关煤炭科学研究和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由于煤矿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煤炭环境保护的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法规和管理制度、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环保产业等方面取得的大批科研成果,所取得的很多成果已直接应用于煤矿建设的环保实践,为煤炭矿区环境保护工作做出很大的贡献。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煤矿开采大国,必须要重视煤矿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做好煤矿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而促进我国煤矿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1篇5
[关键词]高校生态课堂构建
[作者简介]王开伟(1979-),男,安徽肥西人,新乡医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河南新乡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73-02
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理念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影响也逐渐超出生态学的领域,开始出现在教育领域。以生态学的理念探讨高校课堂教学,为有效解决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的高校课堂教学生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和特征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生态”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课堂指的是学校里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因此,生态课堂就是由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其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
(二)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1.自然和谐。生态学认为,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生态元素都有自身固有的生长、发展规律,每一个生态系统整体上都呈现出自然和谐的特征。生态课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自然和谐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主要体现为:第一,课堂环境的自然和谐。生态课堂无论从物质环境如教室的空间结构布局、视觉色彩设计、教学资源的组织形式等,还是从人文环境如教师的教学理念、师生关系的构建与互动等,都呈现顺乎自然、和谐、人性的特征。第二,教学过程的自然和谐。生态课堂符合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学生在生态课堂中呈现自然、自由、和谐发展的特征。第三,生态主体发展状态的自然和谐。生态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然生态差异、个性特征和认知特点,生态主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凸显自身个体的生命特点和自然成长状态,整个课堂系统呈现出富有生机、多姿多彩的自然和谐景观。
2.多元共生。依据生态学的理念,在由各生态主体共同形成的生态系统中,每一生态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其他生态主体的同时并存和发展为条件的,各生态主体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共同发展的显著关系特点。生态课堂系统也是这样,具体体现为:第一,教师和学生相互依存,互利共生。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态体系中的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是通过科学的生态定位、和谐互动实现的。第二,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元并存、互利共生。生态课堂系统中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个体性格、兴趣、能力特征差异的学生,通过课堂生态系统的多元并存、和谐互动,巧妙地实现了生态个体间的优化组合、互利共生和共同发展。
3.开放性。生态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与外界的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才是有活力和可持续的。可见,对于生态课堂而言,开放性是提供课堂这一生态系统生机和活力的能量之源,也是保证课堂生态系统呈现生态性的根本。课堂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为:第一,教学主体的开放性。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精神领域体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即教师和学生之间意识、思维、情感的开放性。正是这种开放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了师生认知、情感、观念的相生相长。第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生态课堂从教学空间上虽然是有限的,但其教学内容的来源是无限的。教师、教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学生生活都是鲜活教学内容的来源,而且随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和教学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和快捷化,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将愈加明显。第三,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生态课堂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师自身特征、课堂状态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且随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将呈现出更加灵活和开放的趋势。
二、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非生态问题
(一)课堂教学环境的非生态
首先,师生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在传统的仅突出教师主导和控制,而弱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非生态教学理念指导下,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仍主要以固定的行列式空间布局结构为主。此种布局结构不仅拉大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远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而且不利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展开和师生之间的有机互动。其次,课堂环境色彩设计不和谐。当前高校课堂环境色彩的布置一般是:桌椅颜色为灰色、蓝色、咖啡色等,墙壁为白色,窗帘为蓝色、红色或随意色。这些色彩的搭配和组合并不完全符合色彩自身的和谐统一,也不符合色彩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最后,班级规模失衡。目前高校对于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的课程,在教学中普遍采取大合班授课的方式,授课学生人数众多,通常班级人数规模在百人以上。班级规模的失衡,严重影响了的教学效果。
(二)师生关系的非生态
高校课堂当前存在着严重的师生关系非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师生生态定位不科学。生态位指生态主体在其生物系统中的地位及功能作用,反映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依据此理论,处于同一生态环境中的各生态主体“各司其职”,共同形成了有利于各生态主体共同发展的同一生态环境。在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中,通过处于不同生态位的教师和学生的生态互动,以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功能。为此,教师和学生生态位的正确定位,才能共同构筑师生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而当前高校师生的生态定位现状依然是过分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外在单向性非生态功能定位。在课堂教学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教师定位,大大限制了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生态关系形成,严重压抑了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造成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功能失常,师生关系面临危机。
(三)课堂教学方式非生态
依据生态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遵循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同时还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及学习规律采用适切性的课程教学方式。然而,当前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却仍突出存在非生态的课堂教学方式。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强制灌输的教学方式。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思想品德教育的特殊学科,其学科特点要求教学方式应以潜移默化的学生自主体验和师生情感共鸣式教学方式为主。而当前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强制灌输方式,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吸引力,甚至引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第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无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中心地位,教师转辅为主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严重抑制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机械的标准式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是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实际教学中,高校为了便于教学管理普遍采用合班制排课,教师为便于授课则采取统一标准和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忽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压制了大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造成机械式、无生机的非生态课堂的基本诱因。
三、构建高校生态课堂的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生态教学理念
教师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课堂生态环境的构建。只有教师具备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产生先进的教学方式。因此,要构建高校生态课堂,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教师,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树立生态教学的先进理念是关键。
生态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尊重学生的生态个性、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遵循学习过程的生态规律的自然和谐、自主自由、开放可持续的教学过程,是一种顺乎自然、敬畏生命、遵循学生生长节律的课堂。要构建高校生态课堂,要求教师要了解高校课堂的生态规律,按照课堂生态主体的生态特征,准确定位其生态位,按照学生学习的原生态规律来展开教学,营造一种使课堂各生态主体各司其职、多元并存、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将教学过程从单纯的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转向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控,把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转向关注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把课堂由“知识的加工传输场”转变为有利学生自主学习的“和谐的生态场”。
(二)营造生态的课堂教学环境
第一,教室座位排列的调整。打破传统“秧田型”教学组织形式,将固定的桌椅排列方式改为灵活的可任意移动组合的移动式、折叠式排列,将突出教师、不利互动的排列方式改为平等的、利于沟通的、开放的“月牙型”“马蹄型”“圆型”“环型”等组织形式。还可根据不同教学活动的目的采取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第二,教室色彩的调整。选择积极轻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室色彩,如绿色、天蓝色等。同时,加强教室的绿化建设。第三,组建适宜的班级规模。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大班授课规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减少规模,倡导适度的小班教学。相关调查普遍认为,把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是较理想的班级规模。通过教学环境的变化,促进课堂多元生态交往机制的形成,最终使课堂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平等共生具有生态性的“学习共同体”。
(三)科学定位师生生态位
要构建生态课堂,必须使课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构成因素――教师和学生,形成合理的生态位,以使学生处于有利于学习的最佳“生态位”。高校师生生态位的重新确定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仅突出教师教的“以教师为中心”,而轻视学生的学的师生生态定位,还原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即“原生态位”和知识建构者的角色定位。
(四)创建生态化教学方式
实现任何教学目标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必须了解并遵循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课程,其教学规律主要是强调课程影响的潜移默化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体验。教学对象是大学生,其学习特点是自主学习需求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和大学生学习的特殊规律,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一般而言,高校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范国睿,王加强.当代西方教育生态问题研究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9).
[2]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
[3]张慧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树立教学生态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
关键词:土地征收;生态补偿
一、生态补偿概念
生态补偿是当前生态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保护法学等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采取的重要政策措施。生态补偿(Ecologicalcompensation)的概念源于自然生态补偿,《环境科学大辞典》将自然生态补偿定义为“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所表现出来的缓和十扰、调节自身状态使生存得以维持的能力,或者可以看作生态负荷的还原能力。”这个概念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着眼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可优化性特征,将生态补偿理解为生态系统由于遭受外界活动的干扰、破坏后,功能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内部稳定机制和自我调节作用,强调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补偿,反映出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废物具有净化和消纳能力。但是,自然状态的消纳自净容量是有限的,过程也是缓慢的,人类自身的规模及他们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规模、强度和速率,大大地超出了自然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和限度。随着人类活动越来越多的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补偿能力,生态补偿概念必然有了新的涵义。
毛显强等认为生态补偿是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昌忠梅认为生态补偿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指对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广义的生态补偿则还应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的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以及为增进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费用的支出。沈满洪认为生态补偿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实现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殖。
从本文研究视角来看,生态补偿就是为了解决资源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外部性问题,利用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原理,使资源和环境被适度、持续性的开发、利用和建设,从而达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平衡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日标。
二、土地征收中生态补偿的缺失
(一)征地补偿原则的范围和标准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第一款的规定,目前,我国土地征收的补偿范围主要包括上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三项。土地补偿标准为除地上附着物按实际情况补偿外,土地补偿费为征收前三年平均产值的6-10倍,每个劳动力安置补助费为前三年平均产值的4-6倍,最高为15倍,但土地补偿费和劳动力安置补助费之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产值的30倍。
(二)农地价值分析
农地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胡静、陈银蓉、汪峰等学者在其研究中都将农地总价值划分成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所谓经济价值,主要是指农地所提供的粮食、纤维等农副产品及农业资料的价值。所谓社会价值,由农民的生存保障价值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价值构成。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本空白,所以农地不仅是生产生活资料的载体,而且对农民具有生活保障、提供就业、直接收益、继承、资产增值等效用,承担了农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将使得农地的社会保障价值淡化。农地又是提供粮食生产的唯一实体,国家为了在紧急时刻能够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就必须保护农地,以求得国家的长远利益和粮食安全,由此可见农地粮食安全保障价值的重要性。所谓生态价值,是指农地的景观价值及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物种多样性、保育环境等功能的价值。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农地的生态价值也越来越被重视。
(三)征地中生态补偿的缺失
从征地的标准和范围来看,我国实行的是部分补偿原则,即当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征收个人或团体的私有土地而给其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国家针对具体损害给予相对人一定的补偿。其显著特点是征地补偿数额与土地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不相等,往往低于被征土地的市场价格。我国征收土地是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的。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仅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征地补偿涵盖的范围明显较小。另外,补偿金额是基于农地收益计算的,不能准确反映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预期收益,而目前,相对于土地的增值潜力,土地补偿费远远低于土地出让价格,属于低价征收,没有以市场决定地价。据王仕菊、黄贤金等人以耕地价值为基础测算,2007年全国征地的补偿标准是现行征地补偿标准的2.51倍,且高于耕地最低市场价格。在测算中王仕菊等将耕地价值分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分别计算各自的价值(见表1)。
征地中生态补偿其基本理论是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原理。从生态补偿与征地的关系看,征地是一种政府行政行为。这种行政行为的后果,不仅改变了土地的资产价值,同时也改变了土地的资源价值。根据生态补偿的定义,这种政府行政行为使大量的土地资源改变用途,而作为资源的生态价值也往往受到损害而不断减少,但当前征地中这种政府行政行为导致的生态价值减少并没有得到补偿(或收费),生态补偿缺失。
从理论角度来看,土地征收补偿的理论基础应为资源效用价值理论、生态位理论和外部性等理论,且以“受益者负担”为原则。在征收补偿理论研究方面,理论界就土地征收中农民土地权益遭受侵害的经济学原因、历史原因、政策和制度原因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都不涉及征地生态补偿的内容。而且在土地生态价值及其损失研究方面,日前的重点和热点主要集中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农地的外溢效应、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研究、农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等方面。但这些涉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都没有对土地征收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而引起的土地生态功能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没有针对征地生态补偿提出合理的补偿机制和补偿方式。而土地的双重属性――资产属性和资源属性又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环境资源,土地生态系统拥有生态服务价值,这是农地价值的一个本质属性,这一重要内容的缺失恰恰反映了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深层缺陷。
三、土地征收中生态补偿的缺失的后果分析
(一)绿地较少,生态失衡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建设占用农地,特别是占耕地数量具大。农地特别是耕地被征以后,其农产品生产功能(表现为直接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功能(表现为间接利用价值)随之不复存在。耕地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绿地所具有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调节气候、保持水上、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环境净化等多种功能。耕地的不断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绿地数量的流失。耕地的流失也使得土地被征前后原有的生态平衡不断被人为打破,生态环境难以恢复。被征农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的发展丧失殆尽,但征收者和使用者却没有为土地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付出任何成本,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生态补偿在征地补偿中的缺失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由于不当征地不仅导致了城郊土地抛荒、闲置现象,还形成了城市周边的污染带,已丧失了其应有的田园景观功能。
(二)土地配置效率降低
土地配置效率的高低不仅要从空间考虑,还要从时间上加以分析。随着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持续利用更加注重的是土地利用的生态可持续性。但是目前的征地行为总是在局限条件下追求最大化利益。在征地中,征收者和使用者总是偏向于以较低的征地补偿费取得土地,从而忽略生态服务价值等外部性价值,更不会对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进行应有的生态补偿,甚至会尽量避开一切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补偿费用。从时间、代际间的持续利用角度看,这种只是维持当前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未来成本配置方式影响土地的持续利用。
四、实现我国土地征收中生态补偿建议
(一)更新观念,审视农地价值
要审视农地总价值,改变以往只关注农地较低经济价值而忽视农地较高生态价值的观念,明确农地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社会、经济等价值,明确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征地补偿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及受益者,因此,全体社会成员、政府、投资者和农户都应该关注被征农地的生态价值。政府及工作人员享有国家的公共权力,是生态补偿的直接操作和运作者,对生态补偿问题的认识及提高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投资者是土地资源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必须把生态保护的观念植入到生产过程中去;农户是征地行为的直接受害者,也要转变观念,捍卫自身最大的利益。
(二)完善征地补偿制度
实现生态补偿首先就要解决的是在征地补偿中的利益冲突,对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进行完善。在对生态补偿利益冲突的制度协调中,法律制度是其中核心的内容之一,建立和完善征地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可以有效降低政策协调、经济协调、观念协调的主观随意性和变动性,最大限度地保持利益平衡和社会稳定。目前,由于技术的原因,土地的生态价值还难以准确量化,耕地转换后的外部经济性也很难被量化到每一个社会主体身上。因此,从法理的公平原则出发,可以通过税收的方法,让有能力者即土地资源的使用者承担生态责任。通过对土地使用者征收生态税等进行征地的宏观调控等手段,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实行多渠道、多形式安置补偿,包括就业培训或公共医疗保障等。对于补偿方式,除传统的征地资金补偿外,生态补偿可以从实物补偿、智力补偿、政策补偿等方面做起,减缓农民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生活质量的下降,促进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征地生态补偿的理论和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从理论上厘清生态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区分失地者和用地者的生态责任。尤其亟需建立农地生态补偿评价指标及其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可以根据被征农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或者根据被征农地生态系统类型转换的机会成本(或恢复成本)来对被征农地进行定价。也可以采取“意愿价值评估法(AVM)”,对征收前的农地及征收后土地覆被发生显著变化的土地分别进行生态价值估算,通过计量分析乎段揭示影响评估价值的过程变量和主要因素,确定补偿标准,或者对农地生态环境质量引入生态补偿指数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提出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补偿者的承受能力和受偿者的受偿效果,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四)多渠道筹措征地生态补偿资金
生态是一种全社会的公益性问题,补偿费应由社会承担,不能全靠国家,应按照“有偿使用,全民受益,政府统筹,社会投入”的思路,全社会一起来筹集生态补偿基金。一方面,可以尝试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来推行征地制度改革,明晰土地的财产价值和生态价值,推行土地股份制、年租制或发行土地债券等,实行征地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征地补偿金制度,对因开发利用农地生态系统而损害生态功能,或因生产、生活行为导致土地生态价值丧失的征收者和投资使用者收取经济补偿,并对为保护和恢复土地生态及功能而付出代价的农户进行补偿。由于土地的资源属性决定其许多功能和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土地覆被变化中的外部性很难内部化,在补偿过程中,无法把邻地的不经济性纳入到补偿范围。因此,要依靠政府建立不同层次的补偿金制度,拓展实现补偿的有效途径。
五、小结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张,土地征收是不可避免,合理补偿标准和补偿制度是保障农民利益和社会总体效益的根本。征地中生态补偿的实现还需要土地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权利制度的不断明晰以及对土地资源价值的进一步认识,土地征收补偿制度逐渐重视对土地的资源价值、生态价值、发展价值的补偿,扩展土地资源价值的补偿的内涵,这不仅关系到土地资源的现实开发、利用和持续发展问题,而目也关系到土地资源利用与代际发展问题,这是我国未来土地政策、制度和法律都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而征地补偿中增加生态补偿是解决这种外部性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对征地生态补偿进行理论探析,有助于解决土地补偿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并为此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孙新章,谢高地,张其仔等.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J].资源科学,2006(4).
2、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3、彭丽娟.生态效益补偿涵义初探[J].湖南林业科技,2005(4).
4、毛显强,钟瑜,张胜等.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
5、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法律出版社,2003.
6、沈满洪,陆箐.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J].浙江学刊,2004(4).
7、王仕菊,黄贤金,陈志刚,谭丹,王广洪.基于耕地价值的征地补偿标准[J].中国土地科学,2008(11).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1篇7
1生态建筑观的特征
1.1以人为中心,以自然为本
生态建筑观是在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建筑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建筑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生态建筑的出现不是对传统建筑模式的完全否定,而是选择性的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人为核心,同时也是居住环境的核心,生态建筑观关注的是人身心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以最大化、最优化的方式利用自然,最小化、最低程度的改造自然。然而,生态建筑观所说的以人为中心,并不代表人类可以随心所欲无限制的向自然索取,它有一定的规则限制,就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要以生态环境的健康为前提,并且起着决定性作用,发展生态建筑,不是从“以人类为中心”飞跃到“以生态为中心”过程,要在发展中求平衡,在平衡中求发展,生态建筑观需要“以人为中心”和“以生态为本”的有机结合。
1.2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地域是建筑存在基础,也是生态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地域一方面包括地区的气候特点、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包括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生态建筑要与特定地区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相适应,也要充分体现出地区的文化特征;各个不同的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特征和文化特征,因此,地区建筑也应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生态建筑的地域性,是对本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深层次挖掘和理解,是本地地域特征的充分体现。
3生态建筑观应用于建筑设计的策略
为了能够确保建筑设计工作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在基于生态建筑观的建筑设计活动的开展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就必须具有一定的使用工具及技能才能够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中,基于生态观角度下的建筑设计技术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果缺少了建筑设计技术,必然会导致设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1高效利用优势能源
在建筑施工建设中,一方面在强调建筑过程中生态环保的同时,也要注意在建筑设计中把各种优势资源的利用尽可能的展现出来,充分发挥有力条件的辅助作用。例如:靠海比较近的建筑,在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海岸的优势,像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等独特的自然优势,建筑的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时可以在建筑的顶部安装风车利用风能,在建筑前方按矩阵排列安放太阳能电池板,充分利用太阳能。
3.2因地制宜,把不同的环境和建筑科学融合
地域的差异性特征,对于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的应用上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建筑设计在实现生态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的创新,与不同的环境科学融合,不能只是简单的固定模式。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中,建筑与环境良好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建筑适应环境,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出发;第二,环境适应建筑,根据建筑方案的要求,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实现两者完美的结合,从而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
3.3充分利用原生态能源
原生态能源的利用技术是生态视域下发展出的各类新型建筑的核心技术,这部分技术也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生命活力。对于原生态可循环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相关领域,在建筑领域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原生自然能源都能够极大的为建筑提供能源供给。首先,太阳能可以作为建筑采暖、干燥、降温的能量来源,只用在房屋的窗户或屋顶上安装太阳能集热板,便能够很有效的获取这种自然资源。
4建筑设计应用生态建筑观需要注意的因素
4.1自然因素
从自然中发现原材料,并应用于自然环境。生态建筑观的内涵就是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没有污染,最后融解于自然。生态建筑对环保的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或施工地的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科学融合,构建良性循环系统,此外,也要考虑到自然环境中其他对生态建筑有制约性的因素。
4.2技术环境
发展生态建筑,要有专业的技术做支撑,最大化的减少因技术因素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4.3社会环境
从传统的建筑业来看,存在着很明显的污染高、损耗高的问题。运用生态建筑观,把建筑的层次由单一变为多样化发展,涉及到众多科学领域,并在每个领域内始终贯穿生态学理论,在此指导下,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才得以完全实现。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篇8
中医体质9种基本类型与特征
平和质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大小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甜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阴虚质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痰湿质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湿热质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血瘀质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气郁质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特禀质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等特征。
〖发病倾向〗过敏性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篇9
关键词:乡土民居;形态特征;聚落更新
Abstract:VernacularhousesinChinahavevarioustypes,whosespacefixationcorrespondstothenaturalenvironmentintheregion,whoselayoutcorrespondstolifestyleandpatriarchalidea,whosewayofconstructioncorrespondstobuildingmaterialsavailableintheregionandwhosecharacteristicsofformcorrespondstoclimateconditionsandreflectsreligiousfaithandbuildingtechnologyofthenationintheregion.Onthebasisofregionaltypeofvernacularhouses,housesafterdeformationassembletogethertobeasettlement,whichstrengthensthelocaleattributeofvernacularhousetypeandmeanwhilehighlightstherulesofhumanisticreliefwithrespecttoconstitutionofsettlement.Drivenbythedevelopmentofcurrentnewtypeurbanization,thetransformationandrenovationofvernacularhousesandsettlementshavebeencarriedoutinmanyplaces,inwhichautonomousrenewalbyvillagershasanimportantvalueonmaintenanceofregionalcharacteristicofvernacularsettlements.
Keywords:vernacularhouse;characteristicsofform;renewalofvernacular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04-73(5)
1乡土民居的地区类型
乡土民居类型有其所在地区和民族的特征,类型的结构组成源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在空间和建构上的物质形态特征涉及自然和人文的众多方面,并因影响作用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地区类型样式。
与当地的民族性和地区性有密切关联的乡土民居类型,构成了地区建设的基本样式,在基本类型上的“形变”,不仅不会冲淡乡土民居的类型特征,反而会通过丰富多样化的形态样式强化乡土民居的地区类型特征,并进而构成地区的整体建成环境。
1.1空间定型与自然环境
乡土民居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类型的空间定型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影响。自然环境通过所能提供用以民居建设的材料、地貌和气候所形成的建造条件,影响乡土民居类型的外部形态;所处地区的自然资源通过农田资源规模和质量等,决定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进而影响到乡土民居类型的内部功能组成和形态。
以这个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高原地区为例,地理范围东西向跨度近2000公里,面积120万平方公里,海拔由不足1000米至5000米以上,拥有多样化的自然环境条件。藏东高山峡谷、藏南平原以及北高原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迥异,可获取的建造资源有木材、石材和生土等,因资源条件不同,形成了半农半牧、农耕和游牧的多种生产生活方式,相应地,在民居营建方面,形成了碉楼、碉房、平房、帐篷、窑洞等多种乡土民居地区类型,从外部的形态到内部的功能构成都反映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应定型关系。
1.2形态特征与气候条件
地区的气候条件对乡土民居形态特征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南方炎热地区通透、开敞的干栏民居到北方寒冷地区厚重、敦实的合院民居,其形态特征皆是对不同气候条件的直接呼应。在高原地区,除了藏东南的低海拔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出现相对轻巧的木屋,并且因雨水较多而使用坡屋顶外,绝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原寒冷气候,气候寒冷、干燥,且降雨量较少,乡土民居在建设上以保温和隔热为重要目标,并进一步影响到民居内部空间的布置、开窗的大小和朝向、屋顶的形态等方面。
对应于冬季严寒、干燥且早晚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多数地区的乡土民居普遍采取增加围护结构厚度以及减小门窗面积的建造方式,围护结构厚度较东北寒冷地区更大,窗墙较东北寒冷地区更小。民居建筑的主体空间向南开大窗,其余面的围护墙体开小窗、平屋顶厚实以利保温。此外,受建筑材料限制,地区乡土民居的空间普遍低矮,也有利于建筑的保温以应对当地的气候条件。以上三种方式共同构成了多数地区乡土民居封闭、敦厚的形态特征。
1.3建构方式与材料获取
乡土民居的地区类型与建构方式、建造技术紧密相关,且建构方式和建造技术取决于可获取什么样的建造材料,而材料的获取随所处地区自然资源的变化各不相同。以藏区为例,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森林植被资源由东向西逐渐减少,东部高山峡谷地区木材较为丰富,中部和南部地区石材较多,西北部地区砂土成为可获取的主要建筑材料。由此,藏东南山区的乡土民居多为木构,逐渐向西的地区以石木结构、土木结构的民居为主,西部阿里地区则出现土窑洞的乡土民居类型。
高原地区由于交通运输的不便,民居的建造材料主要靠牦牛及人力运输,限制了大规模、大重量、大尺寸建筑材料的流通和使用,因此形成了地区民居独特的构建方式与形态。如受限于牦牛驮运物品的长度,藏式民居的平面规模普遍以一个柱长为基本单位尺寸,柱距为2米左右,形成梁跨和檩跨均为一柱形成“一柱间”方形平面单元。在木材匮乏地区,乡土民居多以“一柱间”平面单元进行延展,组合出较大规模的主体结构,再以当地的土石材料建构民居的围护结构。
1.4空间布局与宗法观念
乡土民居地区类型的内部功能构成由生活方式决定,具体到功能空间的布局则对应于所在地区和民族的家庭观念。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宗法观念形成了固定的社会等级体系,并对家庭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乡土民居在空间布局上显现出差序等级规则,即民居建筑的规模对应于家庭规模、民居空间功能的布局序列对应于家庭成员的等级秩序。以合院民居类型为例,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构成形式多么复杂,其基本空间布局均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厢房组成,具有明显的轴线关系。其中正房由家庭中长辈、老人居住,厢房按照等级制度分配给家中兄弟及其家庭使用。如门头沟区的爨底下村中的合院民居,在合院的进数规模上对应家庭规模,以长辈合院为聚落的秩序中心,随着家族人口规模的增长,民居建筑向外延伸建设,形成基于北方四合院民居类型的乡土民居聚落(图1)。
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自然资源匮乏状况相对应,高原地区的农牧民重视独立的家庭生活,人群的社会结构相对分散。与之相对应,各个地区的乡土民居类型没有等级化的空间序列,而是对应于全民信教的家庭精神生活,形成以礼佛空间和家庭聚会为中心的内部空间组合布局,亦形成民居之间相互独立、相对分散的乡土聚落形态。
1.5形态特征与
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文化内涵,在客观世界中必然有其外在物质化的体现,如作为承载着成佛愿望和礼佛行为的实体崇拜、作为承载着祈福驱魔愿望的具象和抽象的物体形态等。在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下,世俗生活中各种用品在形态上多表现出具有浓厚意义的形式与色彩,促使藏族居民的生活习俗与环境营造带有的烙印和特征。
色彩在藏传佛教中有其独特的意义,如白色在藏传佛教中是最为神圣和内涵最多的颜色,象征观音菩萨、象征神圣的莲花、象征性格仁厚的天神、象征生活的富裕、象征无垢与善果;红色在藏传佛教中象征菩萨胸间的光辉、象征性格暴躁的神灵、象征空间守护神;深青色在藏传佛教中是金刚手菩萨的象征,象征威猛、狰狞、恐怖以及对鬼怪和敌人诅咒等。色彩在建筑上的运用,尤以萨迦地区的乡土民居最为独特,即在应对自然环境、地区材料和气候条件等的建筑基本形制基础上,将观音、金刚和文殊菩萨的象征色彩进行组合运用,形成了萨迦地区乡土民居地方类型的形态特征(图2)。
2乡土聚落之建构规则
乡土民居随着人群规模的增长逐渐生长而形成聚落,聚落的生成过程非乡土民居地区类型的复制与建设,而是有其聚落建构的规则。即有着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信仰观念的人们,在当地乡土民居类型的基础上建造各自的建筑,并依据人群社会的组织关系和地形条件将民居建筑的地区类型汇集而成乡土聚落。
2.1建构规则与聚落定型
乡土聚落定型的基础决定因素为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生产从业方式,即聚落选址地点的地形状况决定了聚落的规模,地貌状况决定了聚落的空间结构,选址地点的区域状况和人群的生产从业方式决定了聚落的职能结构。这些基本决定因素从人地关系、人业状况两个方面构成了乡土聚落在空间形态上定型的建构规则。
人地关系方面,农耕社会中土地资源与农业生产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聚落建设用地不占农业生产用地是乡土聚落建构的基本规则,因此选址地点环境中聚落适宜建设的用地规模、形态等自然地貌条件,直接决定了乡土聚落在物质空间上的定型,且使得乡土聚落具有了自然环境的特征。如丹巴县的甲居藏寨处于大渡河支流的大金川河与高耸的雪山之间,该地区多坡度较大的山地、宜于农业耕作的平坝用地浅狭且破碎,民居建筑的建设均选址于平坝边的山坡地上,使得整体聚落依据山间耕作用地的分布而呈现出独立民居的松散式集聚状态。
人业关系方面,作为人群生存和定居基础的生产从业方式是支撑乡土聚落建设的核心,适应且方便生产从业方式的开展是乡土聚落建构的又一基本规则,因此人群的生产从业方式顺应选址地点环境中农田资源的状况、区域交通状况等条件,进而决定了乡土聚落在空间结构上的定型,并使得乡土聚落具有了自然环境的利用特征。如为适应与方便农业劳作的活动,平原农田资源丰沛地区的乡土聚落多呈现团状形态;为适应与方便手工业和商业运输,水路交汇处的乡土聚落多呈现带状结构形态。
乡土聚落的建构规则由应对自然环境条件和支撑人群生活两个方面而来,并凝结成为与聚落类型相对应的建设共识,聚落中的人群遵守但非恪守乡土聚落的建构规则,在强化了乡土聚落地区类型的同时,更丰富了聚落类型之下的形态样式。
2.2人文环境与聚落特征
相同或相似类型的乡土聚落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各地的乡土聚落在形态方面却各有其特征,其特征的形成与人群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等密切相关,即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文环境决定了乡土聚落特征的形成,并通过聚落的物质空间特征将地区人文环境的特征体现出来。
人文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肇始于自然环境及资源的影响,发展于人群之间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以及共同秉持的生活习俗和观念信仰等。不同地区和不同族群的人们,在生活习俗、家庭血缘关系、社会组织关系和等方面呈现分化的走向,并在其各自的价值取向上逐渐凝结、定型,由此形成了人文环境的地区、族群差别与特征。人群集聚所形成的社会组织结构关系,以及人群集聚所形成的乡土聚落营造均是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带有地区和族群人文环境的特征。人群的社会组织关系投射在民居建筑由单体汇聚成群体的组合关系上,构成了乡土聚落的类型化特征。
以血缘关系为人群社会组织关系而集聚起来的乡土聚落,聚落往往以宗族祠堂占据聚落的中心位置,形成逐渐向外扩散的聚落特征。如爨底下村在选址的最高处中心位置为家族祖先的居所,随着韩姓家族人口的增长,聚落依据宗法制度的组织方式逐渐扩大延伸,由此聚落形态反映出家族人群宗法组织结构明显的向心化特征。另外,少数民族的族群聚落、具有宗教供养关系的聚落,中心位置为族群标志构筑物、公共活动场地或寺庙建筑,在聚落形态上也呈现出向心化的特征。
乡土聚落的特征反映出集聚人群的社会组织结构,并将人群关系特征转化成物质空间形态特征,同时也根据聚落选择地点的环境条件进行调适,从而呈现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的特征。
2.3建构共识与民居营造
人群建构民居住屋和乡土聚落的共识源于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的共同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建构共识转化成地区或族群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并体现在民居和聚落营造的理念、规则和形态之上。建构共识在两个层面发挥着作用,一是乡土民居营造层面;二是乡土聚落营造层面,而聚落层面也可视作民居营造的汇聚。建构共识在民居营造层面的作用是建立起地区民居类型,并形成了乡土民居建造的基础样式。
民居类型样式作为具体某个家庭民居建筑营造的参照,由建造者根据自身家庭人口规模、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等予以调适,从而造就了每一栋乡土民居建筑在具有地区共性特征的基础上都拥有其独特的个性形态特征。如四川甲居藏寨的单体民居(图3)在类型上为三至四层的独立建筑,底层为牲畜圈和储物空间,二层为厨房、客厅和卧室,三层以上为卧室及经堂,逐层收进所产生的楼层平台承担着日常活动和谷物晾晒场的功用。在民居的建造材料上,以木材为承重结构、石材为围护结构,向阳面开窗较大且顶层南向部分多为木构,另三面厚重的石材墙体开窗较小或不开窗,以达到日间采暖和夜间保温的功效。而各户的民居建筑在总体形态上大体相同,但在规模上、层数上和朝向上则略有不同,究其原因则是各户家庭的差异和建造地点的差异使然,体现出个体家庭和个案地点的特殊性。
对于有着深厚的藏族而言,作为建构共识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在其乡土聚落营造中尤其显现出对聚落特征的影响力,如聚落的入口门户和构成中心往往以宗教构筑物作为集聚群体的标志。集聚群体中个体的反映出在人文共识上对于族群的文化认同,故也同样在民居类型特征上显现出其影响力,如民居建筑的入口与房屋的内外部装饰有宗教意义的纹样和图案(图4)。然而在具体的乡土聚落和民居营造上,装饰图案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源于集聚群体和单个家庭在精神生活和理想图景方面的个性化追求。
3乡土聚落的当代更新
乡土聚落建立在传统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在当代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不适应状况普遍存在,如乡土聚落的衰败和空心化现象等。就中国各地乡土聚落在当代的更新方式而言,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村民自主更新与规划建设更新。两种更新方式在实施主体和形态等方面有较大差别。
3.1村民自主更新
乡土聚落自主更新的主体为当地村民,通常是村民在宅基地上自主选择更新、翻建或新建住宅的方式,政府采取建设指导和限定面积予以货币补贴的方式开展建设,如各地的富民安居工程等(图5)。在这种更新过程中,村民既是使用者和改造者,更重要的是最直接的受益人,自主更新的行为最能体现出村民自身的利益和价值取向。
村民自主更新的方式基本延续了传统乡土聚落中民居的建造方式,村民自主决定建设的样式,也可在设计图纸的类型样式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建设调适(图6)。由于村民自主更新方式的改造、更新的对象聚焦于具体的单个民居建筑,且需限定在已有宅基地范围内,因此对周边的地形环境改变不大、对乡土聚落的整体规模形态改变不大。
村民自主更新的特点在于改造更新的主体即是使用者,由此保证了改造更新内容契合具体的实际需求。这种由下至上的改造更新途径,可在地区民居类型的基础上造就多样的单体民居建筑形变,不但没有弱化地区民居类型的特征,反而通过丰富的形态强化了地区类型的特征。自主更新的方式由于单体建筑与建造地点环境的融合度高,由此汇聚成的乡土聚落具有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尤其适合于传统乡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
3.2规划建设更新
乡土聚落的规划建设更新作为由上至下的改造更新途径,其建设的主体为政府,如各地的新农村建设。通常为规划出一片地块由政府统一进行村民的住房建设,为达到每户的均好性而在形态上整齐划一(图7、图8)。这种更新方式的特点在于建设有统一的规划,市政和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较好,但与村民各户的家庭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别。
由于各地乡村聚落在规划建设更新时,通常是在新辟的规划建设用地上均匀布置民居建筑,尽管新建的民居建筑在设计时考虑到当地的民居类型和当代村民生活方式的功能需求,但是单一类型样式阻碍了多样化民居建筑功能布局和形态的产生。加之新辟村庄建设用地与自然地形环境之间缺乏关联度,导致规划建设的乡村聚落难以在集聚形态上反映出所处地区的环境特征。如地区新农村建设,虽然其单体的民居建筑形态具有藏地民居的传统风貌,但建成的村庄聚落在整体形态上无法体现出在聚落建设方面的影响力。
4结语
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和城镇化发展,推动着广大农村地区对于传统乡村聚落进行改造更新以及开展新农村的建设。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最令当地村民诟病的是民居建筑的不适用问题,最令学者诟病的是地区或民族特征丧失问题。
传统乡土民居和聚落的调查研究,核心内容在于研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地区民居类型定型上的影响作用,以及人们秉持的建构规则对于传统乡土聚落特征形成的作用。研究目的并不指向对于传统乡土民居或聚落原封不动的保护,而是指向基于地区民居类型和建构规则的当代乡土聚落更新。
参考文献:
[1]范霄鹏,李蓓茹.原型与形变――社会结构形态下的民居营建格局调适[J].华中建筑,2010,(01):157-160.
[2]范霄鹏.民居建筑的三重建构脉络――高原乡土聚落的生境[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北京: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08:90-96.
[3]范霄鹏,杜晓秋.传统聚落中的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J].中国名城,2012,(03):63-66.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篇10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分析
0引言
生态与经济是一对相关概念,而且这种相关是正相关,也就是说,生态制约着经济,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着生态,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生态具有了一定的区域性,同一区域内的生态组成要素是彼此相互影响的,且互相交叉,这种状况的存在就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了不同于其他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一定路径也就成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1生态经济的特征
任何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组成,生态与经济作为人类社会不可跨越的两大环节,其组合自然也就具备了一定的特征。
1.1协调性特征协调是一种普遍规律,无论在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起着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存在协调,才可以表现出整体效应,才能反映出1+1>2,但协调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不仅要懂得正反馈还要懂得负反馈,既要懂得加也要懂得减,因为在一个系统里只有有加有减才能保证它是最稳定的,才能得到良性循环。如一个地方若鸟很多,那就会使虫很少,而虫一少,树就长的好,进而就为鸟创造了更好的生存条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里有一个负那就是虫少了。假如虫多了,那就会使树少,鸟也就没了生存条件,那这个系统里就不稳定了。
1.2系统性特征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但在这众多要素之中,生物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这种系统性是以生物为中心的,没有生物的存在就不存在生态系统,而生物与环境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它们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某些信息流使得生物得以跟环境进行交换,从而形成开放系统。这种开发系统的存在,使整个自然界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诸多难以解决的后患问题。
再者,生态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其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必须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只有这样,生态经济的系统性特征才能凸显出来。
1.3循环性特征整个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循环,而这种循环也是其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的,在这一点上,外力的作用很是有限,但人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干预这种循环的进行,由此也才形成了“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概念。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惟独生态没有形成循环。而生态经济则要求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因为如果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就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而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此外,生态经济还具有一定的新的价值特征。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时,已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仅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经济这些特征的存在,就要求人类在采取经济发展手段时,必须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路径,进而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篇11
关键词:生态建筑;发展趋势;方法
Abstract:thispapermainlyexpoundsthegreenbuildingdesignofecologicalarchitectureofthebasiccharacteristicsandthedesignrequirements,andputsforwardthebasicprincipleofgreenarchitectureanddesignmethodforyourreference.
Keywords:ecologicalarchitecture;Developmenttendency;methods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所谓生态,可以解释为生物的生理特性及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生态建筑亦可能理解为既能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等生理特征需要,又与自然环境协调友好的建筑模式。生态建筑(有人亦称为绿色建筑或绿色生态建筑)并不是当今人们新的发现,只是随着社会,尤其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加之自然环境的异化,人们对居住的健康条件要求日渐提高,生态建筑这一概念才不断被人们所认识,并日渐受到广泛关注。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自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在环保大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口号后,“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在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绿色建筑”热潮。由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传统建筑体系是不可持续的体系,是污染环境、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的体系,因此,在绿色文化的影响下,思想敏锐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开始探索建筑发展的“绿色”道路。所谓“绿色建筑”就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理想建筑。目前,“绿色建筑”已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生态建筑的基本特征与内容
传统建筑是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忽视甚至无视建造和使用建筑物过程中的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生态建筑则把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作为考虑的基本因素,在充分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使用者心身健康条件的提升。由此,生态建筑就其本质应具有下面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建筑物与其所处自然环境的友好与协调;二是建筑物应让使用者舒适与健康。
对上述基本特征,可理解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②注重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结合与协作;③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域性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④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的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⑤树立建材蕴能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⑥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再生能源;⑦提高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⑧减少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破坏环境,杜绝资源和建材的浪费。
2生态建筑对其设计的基本要求
生态建筑设计应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物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物和周围环境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结合体;同时,应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以满足建筑物使用者居住生活的舒适和健康要求,进而使人和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和谐状态。据此,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就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2.1调整设计程序:首先需要对工程建立生态建筑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性设计,编制绿色生态建筑的性能技术标准,然后选择可采用的技术,进行投资与效果的比较,最后再进入技术设计。要有效实施上述程序,要求设计人员应尽可能具有包括建筑、环境、能源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可聘请环境、能源及经济方面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
2.2完善技术要求:生态建筑对设计的要求应具有下述几大要素:①选地应尽量保护原生态系统;②资源利用高效循环,尽可能使用再生资源;③采取综合措施做到有效节能并能尽可能利用生物能、地热、太阳能和风能等自然能源;④建筑环境舒适,日照及通风良好,能有效控制室内各种化学污染;⑤建筑废料排放要尽量无害,并能采用生态技术实施废水、废物的净化和再利用。
2.3考虑微气候因素:通过选址、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物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要做到这一要求,就需要:①合理选择地址:应根据当
地气候、士.质、地形和水质等周边环境条件来综合考虑;②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在建筑物地址确定后,应认真分析所选地址的微气候特征,进行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微气候条件,如在建筑物四周种植树木、植被等;③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在规划布局上,可通过建筑物的朝向改善阳光的照射程度和形成不同的室外气压,改善风流状况;在建筑体型设计上,尽可能使自然风能在室内回旋,产生良好的室内通风效果。这样,可使居住者更为倒康和舒适,能更充分显示生态建筑的价值和功能。
3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3.1整体环境的设计
所谓整体环境设计,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整体环境设计的方法有:
(1)引入绿色建筑理论。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一方面,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让城市的历史文脉、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袭。
(2)加强环境绿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绿化不单是可以创造空间,还可以美化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用绿化覆盖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发,往往可以造成比较凉爽、舒适的环境;高大的乔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较大树荫,减少路面吸热,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提高空间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环境住宅区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绿化环境设计,创造出良好的微气候,应该将绿化量化标准引入设计规范。当前,环境绿化主要包括小区周围环境绿化和建筑立体绿化。
A小区周围环境的绿化。尽量减少硬质铺地,扩大草坪面积,并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要比同面积的草坪高几倍。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常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对小区环境很不利,应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如格状铺地砖,方格中可以种草等。
生态环境特征范文篇12
关键词:金融生态;社会信用;区域经济
金融生态,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任何一种金融生态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我们把作用和影响金融生态的这些环境条件称之为金融生态环境。树立科学的金融生态观,重视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这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金融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首先,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只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才能带动整个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金融业掌握着国家的信贷资源,只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才能把自身的微观经营行为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目前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基础差,起点低,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搭建平台。
一、完善以法律为基础的生态调节机制
正如自然生态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并因而具有不同类型的生态特征一样,金融生态也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下形成的,也具有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许多特征是通过法律制度来体现的,因此,法律制度是影响金融生态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因素。
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是一国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的保证。目前,针对我国社会信用环境不理想、交易违约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风险的状况,需要尽快修改完善现有的《合同法》、《破产法》、《证券法》等法律,对《刑法》中有关贷款欺诈的规定进行修订,并进一步提高和改进会计准则,规范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促进金融机构会计信息透明化,使金融法规真正对违法违规行为发挥最后的“杀手锏”作用,支持和维护整个金融生态的建设和发展。应以市场原则为基础,加快出台有关金融机构破产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尽快建立起以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调节机制。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努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序运行的前提,社会诚信环境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信用环境建设,信用环境正在优化,但尚未彻底好转,主要表现在: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时有发生;企业改制时将有效资产剥离,“金蝉脱壳”情况在一定范围比较普遍;司法对银行债权的保护力度不够,银行维权的法律成本高昂。
建设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征信公司可以根据金融机构的要求,广泛收集信息,从而减少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信贷机构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更有针对性地发放贷款和科学定价,减少逆向选择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征信体系大量的信息还可以成为提高金融机构经营决策水平的重要分析基础。金融机构通过对征信数据的深入挖掘,可以发现最有市场价值的客户群体以及不同客户群的增长变化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定位。目前,人民银行继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已实现全国联网查询,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全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全面了解掌握客户信用状况,防范信贷风险。要加快诚信法制建设,尽快出台征信管理、信息披露等法规,完善社会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强化中介机构及人员的责任追究及惩罚制度,提高中介机构的信用,使中介机构成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市场主体。
三、地方政府要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财政、税务、工商、公检法、新闻宣传、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等部门,这就决定了加强金融生态建设需要各部门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作用。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资金按市场原则流动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形势下的客观必然性,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
地方政府应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的积极氛围。通过有效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认知度,争取社会各方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其次,政府应当着力改善自身行政和工作作风,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政府应当坚持依法行政,打造“诚信政府”,结合地方金融生态建设实际,清理、废除过去不利于金融业发展的各种规章、制度,尊重地方金融机构的依法自主经营权,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金融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干预,形成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合力;再次,加强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政府应成立有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委员会,统筹吸纳银行、企业、社会各界意见及建议,制定金融生态建设的规划、目标、任务、程序,在作出经济决策时也要充分听取委员会的意见,及时向金融机构通报本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
面的重大政策、规定。
四、人民银行要提高履责能力和水平
首先,要发挥中央银行的信息优势,加强对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调研和评估。其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地方法院和有关部门的沟通,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协同开展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工作,使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发挥作用。再次,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正确引导信贷投向。基层人民银行应当加大央行“窗口”指导力度,对新出台的重要金融政策都应结合辖区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落实措施。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方向,切实加强和改善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搭建合作信息平台,真正建立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协调沟通机制;最后,加大对重点项目、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三农”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例(12篇)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关键词新时期党建精神文明工作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核心,并在我国社会主义道路上发挥着引领作用,因此,保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尤为重要。所以必须..
-
管道运输现状范例(12篇)
管道运输现状范文篇1关键词:物流运输;运输成本;员工管理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127-02一、天目酒精有限公司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运输成本高1...
-
医疗卫生的重要性范例(12篇)
医疗卫生的重要性范文篇1“健康中国战略与卫生基本法立法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社会法室召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西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
-
双减政策的措施范例(12篇)
双减政策的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单边贸易政策,贸易收益,多边贸易体制,风险美国单边主义贸易政策及其现实特点1.美国贸易政策的两次转变第一次转变是从战后鼓吹“多边自由贸..
-
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性范例(12篇)
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性范文篇1一、深圳建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基本目标深圳市在跨世纪发展过程中,应把现代物流业列为战略性产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应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战略..
-
人口老龄化状况范例(12篇)
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篇1“目前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上海市副市长周太彤坦言。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为7%左右,而上海这一数据是19.5..
-
动物生物化学的定义范例(12篇)
动物生物化学的定义范文1篇1〔关键词〕卢卡奇,现代性批判,路向,价值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卢卡奇和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早在20世纪之初就非常集中并深入地分析..
-
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现象范例(12篇)
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现象范文篇1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元联合体;利责平衡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把行业企业看成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之一,是职业教育领域的理念创新。多年来,参与高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