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综述范例(12篇)
生物化学综述范文篇1
加强高中物理只是重点内容的学习和巩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这些内容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举例说,每年高考中力学和电学(包括电磁学)占很重要的比重,特别是涉及力学和电学(电磁学)的综合题更是难题中的重点部分,是考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那么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呢?首先学会模型解题,口诀为“实际问题理想化、复杂问题抽象化、化繁为简寻模型、知识结构规律化、情景分析找对象、持果索因求算法”。如运动学中的匀变速运动(包括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这些内容在高考大题中也是时常见到的。针对这些内容不仅要理解、掌握好这些内容的规律和基本公式,还要特别注意到应用它们的条件和特征。只有深刻理解了它们的应用条件和特征才能够灵活应用,切记不能够生搬硬套公式来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注意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融会贯通。
在解决了基本模型后,接下来就是几个模型的综合应用的问题。解决综合问题的首要步骤就是审题。同学们往往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只能从题设中理解到之鳞片爪,思路就会混乱,所有条件还没有审完就急于定模型、套公式、陷入误区。要解决审题问题就必须建立完整的审题过程,而这个过程一般要我们考虑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考生弄清楚研究的对象是哪个。因为一般在最后三道题中会涉及多个物体,要搞清楚这里面哪些是要分析的,哪个是首要分析对象。当然,如果遇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就要考虑到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第二个问题是同学们要搞清楚该题可以分成几个物理过程。如果研究对象的物理过程只有一个,分析起来就很简单,即分析找出这个过程的初始状态、中间过程、末状态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判断外力是否变化,运动性质如何,具备哪些条件和特征。比如,在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牛顿第二定律:
,,
可知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在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之间架起桥梁,灵活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就能够解决这个物理过程中的任何问题。
另外,如果题目中不止是一个物理过程,而是连续多个物理过程,一般情况下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好几个小的物理过程。但划分的范围通常不是根据时间长短,而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受力变化情况或者是研究对象的物理特征。划分好后,对每个小的物理过程也进行如上面所说的进行初状态、中间过程、末状态分析。然后再找出每个物理过程之间的联系,比如,第一个过程的末速度一定是第二个过程的初速度。最后考虑时把几个物理过程分段列方程求解还是把整个过程列方程求解。
这样通过对后三道题的解题方法的分析,可见,熟练的解题技巧和融会贯通的基础知识必然能够提高解答题的得分率。
那么还有什么可以在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得分率呢?我想这就要涉及第二个方面的问题:解题的规范性问题。
在理科综合考试中,相对于化学、生物来说,物理解答题的分值较高,同时对规范化解题要求也很突出。一旦解题的规范性要求不严密,失分就较为严重。有了良好的规范化解题习惯,使解题过程表述得简洁明确,把自己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现在阅卷教师面前,减少过失性失分,把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充分反映出来。物理上的规范化解题包括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以及物理语言和物理符号的规范化(当然直接展现在教师面前的是后面两种)。高考对此要求很明确:“理解所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涵义及其适用条件,能用适当形式(如文字、公式、图或表)进行表述;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表达出来”。物理非选择题的解答书写与答题格式,高考试卷上还有明确的说明: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字计算的题目,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评分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说明:只有最后答案而无演算过程的,不给分。解答中单纯列出与解答无关的文字公式,或虽列出公式,但文字符号与题目所给定的不同,不给分。”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在答卷时规范化答题方面有哪些可以改进呢?
1.解题要有逻辑性,要有必要的整体把握
不能答题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解答题所列方程没有前后照应关系,跳跃性太强,很难推理,或者经不起推敲,总之解题不能带有盲目性和拼凑性。
2.解题依据必须要有必要的文字叙述,不能就写几个方程式
很多学生在答题试卷上只有几个方程,连最基本的叙述性文字都没有,展现在阅卷教师面前的既不知道研究对象是哪个物体,也不知道要研究哪一段物理过程或是哪一个物理状态。特别是解答过程中学生自行设的物理量,如果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就根本看不懂。
3.有一定的文字叙述,但是要注意物理语言的恰当使用,叙述是否具有科学性
很多学生在解题时,物理语言使用不严密,随意性强,甚至胡编乱造,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叙述,令人啼笑皆非。
4.规范的作图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试卷上作图要注意图像的必要性
因为图像往往是分析、解答的有力工具,能够使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更加形象和具体。但在答题时只能将与试题有关的或者与解答方程有关的图像画在试卷上,没有关联的图像就不要画在试卷上。
生物化学综述范文
成牙骨质细胞研究现状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黄兰(综述)白丁(审校)(172)
细胞外基质磷酸化糖蛋白与其多肽链片段的生物学作用李伟(综述)刘兴容(审校)(174)
根管充填后粪肠球菌再感染的研究张静兰(综述)凌均棨(审校)(177)
热休克蛋白在牙周病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姜茵(综述)董伟(审校)吴亚菲(审校)(180)
齿垢密螺旋体外膜蛋白与牙周炎研究进展古丽波斯坦·吐尔逊(综述)钟良军(审校)(183)
环氧化酶-2的致癌机制及其与头颈部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税桦桦(综述)罗玲(综述)梁尚争(审校)(186)
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路彤彤(综述)赵怡芳(审校)(189)
唾液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王国云(综述)平飞云(审校)(192)
颌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赵领洲(综述)金岩(审校)(195)
牵张成骨中骨形成蛋白的应用王明(综述)杨小平(审校)(198)
生物活性盖髓剂发展现状张琛(综述)侯本祥(审校)(201)
根管树脂充填材料的研究进展林正梅(综述)凌均棨(审校)(204)
复合树脂基体树脂的研究潘领战(综述)刘小青(审校)(208)
钛金属种植体表面生物化学改性刘同军(综述)程祥荣(审校)(210)
文摘
正畸方法结合牙槽牵张成骨术快速移动尖牙张奇峰(摘)邹淑娟(校)(182)
人第三磨牙牙囊前体细胞的分离肖长杰(摘)李纾(校)(185)
尼古丁和可替宁对牙周病原菌在上皮定植中的作用张琳(摘)黄海云(校)(207)
adamts5基因敲除抑制大鼠骨关节炎模型中关节软骨降解的实验研究洪宇娟(摘)易新竹(校)(230)
消息广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变更的声明(191)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被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收录(200)
2006年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老年口腔医学新进展暨口腔临床实用新技术学习班”通知(215)
第四届北京国际种植学术会议通知(218)
2006年深圳世界口腔医学大会通知(224)
第十届中国国际口腔医学学术研讨会暨十周年庆典活动征文通知(227)
2006年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口腔颅颌面肿瘤综合治疗高级研修班”通知(236)
第二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口腔正畸学术会议通知(239)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刊名变更的声明(242)
关于举办第六届“贺利氏”杯铸造冠桥制作技术展评的通知(246)
临床研究
激光漂白牙齿的研究进展程立(综述)胡德渝(审校)(21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牙周病治疗中的意义朱雪梅(综述)孙钦峰(审校)杨丕山(审校)(216)
低功率激光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邹多宏(综述)周健(审校)(219)
口腔黏膜黑色素异常相关性疾病聂艳萍(综述)林梅(审校)(221)
脱细胞真皮基质在口腔临床的应用刘曼(综述)王少安(审校)(225)
咬合接触的定量研究技术杨文丽(综述)林雪峰(审校)(228)
快速成型技术及其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李慧(综述)南欣荣(审校)(231)
远移上颌磨牙对[牙合]及颔面垂直关系的影响李石(综述)段银钟(审校)(234)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颌位关系记录——铰链轴关系记录及垂直关系记录孟艳华(综述)林雪峰(审校)(237)
颌位关系记录——水平关系记录孟艳华(综述)林雪峰(审校)(240)
颌位关系记录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及应用孟艳华(综述)林雪峰(审校)(243)
青海省人群龋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分析胡勇李子坤郭敏华(355)
重度牙周病患牙拔除后即刻自身牙移植2年疗效与体会桂和明王唯唯杜丽娟黄杰英雷公元兰倩(358)
苦参碱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增殖抑制的研究赵军方李峰李新明王海斌方政李青川(361)
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和口服美菲康对下颌复杂阻生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熊绍勤田正东任朝阳(363)
综述
龋齿研究的物理模型吴娜孙建勋(综述)周学东(审校)(365)
根尖手术与美学刘晓斌(综述)侯本祥(审校)(369)
根管微渗漏实验方法的研究进展危薇(综述)陈作良(审校)(372)
次氯酸钠作为根管冲洗液的研究进展史彦(综述)杨健(审校)(375)
基因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牙周炎易感性的关系安志国张浩(综述)丁一(审校)(379)
牙周致病菌对各类抗菌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苗棣张晖(综述)徐屹(审校)(383)
控制牙齿酸蚀症的研究进展李文卿(综述)赵玮(审校)(387)HttP://
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的研究进展喻刚(综述)叶玲黄定明(审校)(390)
复合树脂充填窝洞聚合收缩应力的控制陈颖周岚(综述)杨锦波(审校)(393)
慢性口腔感染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于淼(综述)郝玉庆(审校)(396)
X连锁磷酸盐调节基因的研究进展任利彬(综述)叶玲谭红(审校)(399)
牙髓干细胞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刘路(综述)凌均棨(审校)(402)
根管治疗药物及其材料的细胞毒性研究进展汪莉(综述)尹仕海(审校)(405)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在成体干细胞迁移中的作用龚启梅蒋宏伟(综述)凌均棨(审校)(408)
细胞介导免疫在小鼠抗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的作用胡雁(综述)CamileS.FarahRobert(411)
药物性牙龈增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黄雅玲李升(综述)杨明华(审校)(414)
颞下颌关节髁突组织工程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房维(综述)龙星(审校)(418)
脱细胞真皮基质胶原网架转归的研究进展刘道峰(综述)左金华(审校)(421)
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杨荣涛(综述)李祖兵(审校)(424)
可见光三元光敏引发体系林艺娜(综述)刘小青(审校)(427)
胰岛素的植入式给药吴璇(综述)马卫东刘洪臣(审校)(430)
口腔骨组织工程研究进展王绍义(综述)蒋欣泉张志愿(审校)(433)
牙周膜细胞分化相关因子Scleraxis的研究进展袁亚娣(综述)谢昊(审校)(437)
胎儿唇腭裂手术无瘢痕愈合机制骆堃梁(综述)黄剑奇(审校)(440)
舌鳞状细胞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李宜磊(综述)樊明文(审校)(444)
手术导航系统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高超(综述)汤炜田卫东(审校)(447)
同种异体舌移植的研究进展张同韩(综述)廖贵清(审校)(450)
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成像对头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徐波(综述)李龙江(审校)(453)
极低频电磁场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环腺苷酸信号传导陈悦(综述)梁星(审校)(456)
后牙缺失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黄卓珊(综述)林雪峰(审校)(458)
根管壁不同处理对粘接效果的影响姚科(综述)李彦(审校)(461)
自体牙移植预后的影响因素陈婷(综述)陈亚明(审校)(464)
组织工程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廖大鹏(综述)宫苹(审校)(467)
全瓷固定桥的研究进展高文玲(综述)夏海斌李智勇(审校)(471)
口腔种植体颈部骨吸收和平台转换设计的研究进展孙平(综述)谷志远(审校)(474)
颏兜在口腔正畸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程敏陈小滨(综述)邹淑娟(审校)(477)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收录(371)
《口腔设备学》(第3版)征订通知(395)
超音波刀在颈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的优点王舒婷(摘)刘磊(校)(398)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荣膺2007年度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404)
第4届中B口腔医学大会(423)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对来稿格式的要求(429)
敬告读者·作者(446)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下颌阻生智齿》第2版出版(452)
第8届中国西部口腔医学学术会议(460)
关于举办口腔正畸临床新技术学习班的通知(479)
文摘
有关上颌窦提升手术中生物材料运用的综述伍颖颖(摘)宫苹(校)(386)
2008中国国际口腔医学大会暨设备器材展览会(389)
根管治疗对牙根部牙本质机械性能的影响揭有琼(摘)尹仕海(校)(436)
生物化学综述范文篇3
述评
(1)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乔杰李红真
论著
(3)spermagic在自然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中的临床应用王雪梅王兴玲荆、丽君张霞娄华管一春王婧彦李真张展
(5)重组人黄体生成激素与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对ivf-et结局影响的对比研究王松陈雷宁全松
(9)胚胎移植14天血β-hcg及孕激素对ivf—et妊娠结局的预测李艳项云改张梅马丽影谭丽赵冬梅
(13)宫腹腔镜联合辅助生殖技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疗效苏丽霄张梅项云改谭丽张丹李艳
(16)代谢综合征对女性生育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孙挺李蓉郝桂琴耿岚郭梁洁
(20)二甲双胍对体外受精中pcos妇女治疗有效性的系统性评价肖劲松陈双郧张春莲常双
热点问颢
(26)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雄激素代谢紊乱疾病的相关性袁纯刘嘉茵崔毓桂
(30)1-磷酸鞘氨醇在生殖系统中的作用耿旭景郭磊全松李红
综述
(34)人胚胎干细胞向肝脏样细胞诱导分化中限定性内胚层分化的研究进展孙博(综述)孙莹璞(审校)
文摘
(37)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茵病致病菌的微卫星分析秦娟
综述
(38)垂体降调节与卵泡发育同步化的研究进展李洁(综述)刘雨生(审校)
(42)雄激素在卵巢储备功能低下妇女中的研究进展安锦霞(综述)倪亚莉(审校)
(45)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研究进展赵硕(综述)邓晓惠(审校)
(50)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对哺乳动物生殖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周婉格王统菲周任(综述)丁之德(审校)
文摘
(54)光滑球拟假丝酵母菌及白色假丝酵母菌在不同ph值环境中对抗真菌药的敏感度研究王昕
综述
(55)哺乳动物血睾屏障相关细胞连接及连接蛋白的研究进展薛珂(综述)丁之德(审校)
(59)药物胎盘转运体外模型研究进展韩芳(综述)宋殿荣(审校)
(63)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吕瑞莎(综述)张建伟(审校)
(67)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杨华(综述)魏振河(审校)
读者·作者·编者
(70)本刊层次标题的分级编号新方法无
综述
(71)宫内节育器异位及其诊断王琨(综述)邹燕楚光华(审校)
生物化学综述范文1篇4
用正确的观点,采用恰当的方法,通过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学历史;人物教学
Abstract:Historyteachinginsecondaryschools,thefigureofteachingistheimportantpartofteaching.Howtouseintheclassroomteachingthecorrectpointofview,usingappropriatemethods,throughthecharacterofteaching,thethinkingabilityofstudentstoraisetheideologicalandmoralqualityofstudentsisourclassroomstudyofthehistoryofoneoftheimportantissues,itisthistalkabouttheirownview.
Keywords:middleschoolhistory;peopleteaching
1明确学科要求,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前提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尽管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过程错综复杂,但都离不开人的活动,每个时代、每个王朝、每个国家都要推出自己的代表人物。正是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加快或延缓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现行中学历史课本中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科学家。课本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使很多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正确讲授和判别各个历史人物及他们从事的活动,是我们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正确地、具体地、实事求是地给予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和批判”,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依据大纲要求,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文系统,准确地讲述和评价课本中涉及的各类人物,激起学生强烈的爱憎感情。
2紧贴课本内容,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基础
历史课中的人物教学,既不能用数理学科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也不能采用理化实验那样的手段,必须充分发掘课本中的图文因素,紧贴课本内容去描述人物的神态、特征及其活动,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教材,经过一定的心理活动,尽量使历史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接近于历史的基本面貌。
2.1通过赏析引文,活化人物品格
为了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掌握人物的思想精髓,必须准确把握课本中直接引用人物自己的言论、著述以及历史学家、名人作家对该人物的褒贬之词的真实含义。这些都是我们讲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及性格特征的最好佐料。在教学中,教师本人或引导学生对这些引文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和赏析,从而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表现人物的精神,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讲张自忠时引“为国家民族死亡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讲谭嗣同殉难时引“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长期坚持,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益处。
2.2通过描述图画,趣化人物形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还附有图画。这些图画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示了重要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图文并茂,学生喜读易学,为教师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借助这类图画,对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进行描述,使人物形象立体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并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鲜明的印象。如讲《刘胡兰英勇就义》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边观察图边讲述。这样,学生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关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2.3通过总结概括,强化人物活动
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一定的活动过程,或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或以地域转换为线索,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要客观地展现历史人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就必须对其历史活动进行阶段性揭示和评论。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呈点、线、面,散见在各个章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课本内容,了解人物活动,除描述图画,赏析引文外,还应根据教科书对于人物活动的叙述分阶段、分方面进行综合归纳,围绕人物图像叙述人物活动,在叙述人物活动中再现人物图像,图文结合,相得益彰,或教师综合,或学生复述,在综述人物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化,完成历史人物教学的德育任务。
3正确指导评价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重点
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从纵的角度看,一生变化起伏,具有阶段性;从横向看,在同阶段,也可能有不同性质、不同方面的活动,具有多重性。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正确指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在阶级社会里,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是由他们的社会实践和思想主张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评说他们在当时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评价中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对历史人物评价,应采取以下几个方法:3.1进行功过评价
凡需评价的历史人物,有些是具有两面性,即功过兼有,所以评价历史人物须从功与过两方面考虑。有的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并存于同一时期的不同方面,有的则分别存在于不同时期。教学中要将其活动分解为几个方面,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
3.2进行定性评价
历史好比是个大舞台,历史人物好比舞台上的某个角色。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多方面的,社会的曲折发展变化,决定他们活动的复杂性,但这些活动有其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主要方面,给予总的评价定性,然后围绕这一定性对人物的活动的叙述具体化、形象化。如近代史上的龚自珍,课本在开头就用“是道光时候的思想家和诗人”一句定性评价,概括了他的一生。然后在课文中进行比较细致、全面地阐述。总之,对具体人物要具体分析,在功过之间,抓主要方面作定性评性,不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3进行分析评价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倾向,并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揭示其阶级内容和阶级实质,既不能笼统地进行综合或加减抵消,也不能互相取代,以瑜掩瑕或以瑕掩瑜。例如,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的罗斯福,当时虽然通过采取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农业等措施使美国经济得到缓慢的恢复,但他毕竟是资产阶级政治代表,只是“稍微抑制一下个别最不受抑制的资本主义利润的代表者,稍微加强一下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由此,对其新政既不能评价过高,也不能全盘否定。
3.4进行阶段评价
生物化学综述范文篇5
[关键词]EDA技术电子系统仿真
二十世纪后半期,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电子技术发展周期不断缩短,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设计面临着难度不断提高与设计周期不断缩短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和使用高层次的设计工具。在此情况下,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即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及缩短电子系统设计周期的要求,EDA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一、EDA技术的定义及构成
所谓EDA技术是在电子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是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以硬件描述语言为系统逻辑描述的主要表达方式,以EDA工具软件为开发环境,以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LogicDevice)为设计载体,以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单片电子系统SOC(SystemOnaChip)芯片为目标器件,以电子系统设计为应用方向的电子产品自动化设计过程[J]。在此过程中,设计者只需利用硬件描述语言HDL(HardwareDescriptionlanguage),在EDA工具软件中完成对系统硬件功能的描述,EDA工具便会自动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直至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最终形成集成电子系统或专用集成芯片。尽管目标系统是硬件,但整个设计和修改过程如同完成软件设计一样方便和高效。
现代EDA技术的基本特征是采用高级语言描述,具有系统级仿真和综合能力。EDA技术研究的对象是电子设计的全过程,有系统级、电路级和物理级各个层次的设计。EDA技术研究的范畴相当广泛,从ASIC开发与应用角度看,包含以下子模块:设计输入子模块、设计数据库子模块、分析验证子模块、综合仿真子模块和布局布线子模块等。EDA主要采用并行工程和“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然后从系统设计入手,在顶层进行功能方框图的划分和结构设计,在方框图一级进行仿真、纠错,并用VHDL等硬件描述语言对高层次的系统行为进行描述,在系统一级进行验证,最后再用逻辑综合优化工具生成具体的门级逻辑电路的网表,其对应的物理实现级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或专用集成电路。
二、EDA技术的发展
EDA技术的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电子线路的CAD是EDA发展的初级阶段,是高级EDA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计算机的图形编辑、分析和存储等能力,协助工程师设计电子系统的电路图、印制电路板和集成电路板图。它可以减少设计人员的繁琐重复劳动,但自动化程度低,需要人工干预整个设计过程。
EDA技术中级阶段已具备了设计自动化的功能。其主要特征是具备了自动布局布线和电路的计算机仿真、分析和验证功能。其作用已不仅仅是辅助设计,而且可以代替人进行某种思维。
高级EDA阶段,又称为ESDA(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系统。过去传统的电子系统电子产品的设计方法是采用自底而上(Bottom-UP)的程式,设计者先对系统结构分块,直接进行电路级的设计。EDA技术高级阶段采用一种新的设计概念:自顶而下(TOP-Down)的设计程式和并行工程(ConcurrentEngineering)的设计方法,设计者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所设计电子产品的准确定义上,EDA系统去完成电子产品的系统级至物理级的设计。此阶段EDA技术的主要特征是支持高级语言对系统进行描述。可进行系统级的仿真和综合。
三、基于EDA技术的电子系统设计方法
1.电子系统电路级设计
首先确定设计方案,同时要选择能实现该方案的合适元器件,然后根据具体的元器件设计电路原理图。接着进行第一次仿真,包括数字电路的逻辑模拟、故障分析、模拟电路的交直流分析和瞬态分析。系统在进行仿真时,必须要有元件模型库的支持,计算机上模拟的输入输出波形代替了实际电路调试中的信号源和示波器。这一次仿真主要是检验设计方案在功能方面的正确性。仿真通过后,根据原理图产生的电气连接网络表进行PCB板的自动布局布线。在制作PCB板之前还可以进行后分析,包括热分析、噪声及窜扰分析、电磁兼容分析和可靠性分析等,并且可以将分析后的结果参数反标回电路图,进行第二次仿真,也称为后仿真,这一次仿真主要是检验PCB板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可行性。
可见,电路级的EDA技术使电子工程师在实际的电子系统产生之前,就可以全面了解系统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从而将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缺陷消灭在设计阶段,不仅缩短了开发时间,也降低了开发成本。
2.系统级设计
系统级设计是一种“概念驱动式”设计,设计人员无须通过门级原理图描述电路,而是针对设计目标进行功能描述。由于摆脱了电路细节的束缚,设计人员可以把精力集中于创造性概念构思与方案上,一旦这些概念构思以高层次描述的形式输入计算机后,EDA系统就能以规则驱动的方式自动完成整个设计。
系统级设计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进行系统划分。
第二步:输入VHDL代码,这是系统级设计中最为普遍的输入方式。此外,还可以采用图形输入方式(框图、状态图等),这种输入方式具有直观、容易理解的优点。
第三步:将以上的设计输入编译成标准的VHDL文件。对于大型设计,还要进行代码级的功能仿真,主要是检验系统功能设计的正确性,因为对于大型设计,综合、适配要花费数小时,在综合前对源代码仿真,就可以大大减少设计重复的次数和时间,一般情况下,可略去这一仿真步骤。
第四步:利用综合器对VHDL源代码进行综合优化处理,生成门级描述的网表文件,这是将高层次描述转化为硬件电路的关键步骤。综合优化是针对ASIC芯片供应商的某一产品系列进行的,所以综合的过程要在相应的厂家综合库支持下才能完成。综合后,可利用产生的网表文件进行适配前的时序仿真,仿真过程不涉及具体器件的硬件特性,较为粗略。一般设计,这一仿真步骤也可略去。
第五步:利用适配器将综合后的网表文件针对某一具体的目标器件进行逻辑映射操作,包括底层器件配置、逻辑分割、逻辑优化和布局布线。
第六步:将适配器产生的器件编程文件通过编程器或下载电缆载入到目标芯片FPGA或CPLD中。如果是大批量产品开发,通过更换相应的厂家综合库,可以很容易转由ASIC形式实现。
四、前景展望
21世纪将是EDA技术的高速发展时期,EDA技术是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方向,并着眼于数字逻辑向模拟电路和数模混合电路的方向发展。EDA将会超越电子设计的范畴进入其他领域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系统正朝着更高集成度、超小型化、高性能、高可靠性和低功耗的系统级芯片(SoC,SystemonChip)方向发展,借助于硬件描述语言的国际标准VHDL和强大的EDA工具,可减少设计风险并缩短周期,随着VHDL语言使用范围的日益扩大,必将给硬件设计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谭会生,张昌凡.EDA技术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生物化学综述范文篇6
关键词:詈语内容分类综述
詈语,俗称骂人话。长期以来,囿于传统观念,詈语一直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语言垃圾”。不过詈语在每一种语言中都存在,且因它是非理性的心理冲动的产物,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性情和心理。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论对语言学,还是对社会学和文化学都有着比较积极的意义。
对詈语的研究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其成果不可谓不丰硕。关于詈语的分类,很多研究者从内容、目的和性质三个方面划分,以内容分类为主。对于詈语的内容,张廷兴、尹群、刘福根、胡士云、周荣、江结宝、孙顺霖、郭沈青、刘雅茹、姜明秀等研究者都尝试进行了分类。从数量上看,有分成四类的,如郭沈青的灾祸诅咒、异类贬损、伦理道德和性詈语,姜明秀的不敬类、不吉类、不雅类和不洁类;有五类的,如胡士云的与性有关,与死亡、疾病等灾祸有关,与种族集团有关,与辈分孝悌有关,与性格、品质、能力有关;有六类的,如孙顺霖的与人相关的、动物类、植物类、灾异和神怪类、工具器物类、时间地域类;有八类的,如周荣的与禽兽及其行为有关、与鬼神妖精有关、与什物有关、与种族有关、性语、排泄物、死亡、职业身份歧视;有十一类的,如刘福根的与相貌、生理缺陷有关,斥人低能,斥人品德恶劣、行为,与年龄、性别有关,与地位身份、职业有关,咒死类,与鬼神等有关,与种、族意识有关,以“东西、货色”等骂人,以动物之名骂人,与人体器官、排泄物、性有关。
从以上所列举的各种分类的具体内容来看,它们之间显然既有较多的交叉的地方,又有较小的相异之处。这种交叉不但体现在不同研究者之间,在同一研究者身上也存在。如刘福根分类最详尽,其第四类中对年幼者的骂詈如“狗崽子”与第十类以动物之名骂人有所交叉。这种交叉既与研究对象本身有关,又与研究者大致相似的研究方法、认知传统相连。至于相异之处,较明显的是孙顺霖《中国人的骂》明确列出植物类、工具器物类和时间地域类,这无疑是对詈语内容分类研究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尽管汉语詈语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但细究起来,突出表现为动物类詈语、死亡类詈言、尊卑类詈语、性詈语四类詈语。本文对这四类典型詈语研究情况作简要综述。
一、动物类詈语
骂人为禽兽是汉语詈语分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该类詈语进行研究时,大都是在分析詈语全部类型时囊括动物类詈语,也有一些专题研究,如关英伟《詈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含义》、段佳音《析动物类詈语的文化心理成因》、张艳艳《汉语动物詈语研究》。其中关英伟对动物类詈语的划分较全面,包括动物本身;动物体貌,如“猪头”;动物后代,如“龟儿子”;与这些动物搭档的其他动物,如“猪狗”;与动物行为、习性相关的,如“狗吃屎”。后来姜明秀既将关氏第四类的“搭档”一词改为“某些特征相似”,又补充了动物动作类,如“滚”。
对动物类詈语的研究特别全面,既有社会语言学上的探讨,又有专门的语法研究。前者如李群认为蕴藏在动物类詈语中的是贬物观念;李朵透过动物类詈语看到了人优物劣的传统价值观;关英伟认为动物类詈语来自社会对禽兽行为的禁忌,是传统的天地万物等级格局带来的人贵畜贱观念的一种反映;周荣认为这些动物类詈语无不体现出“人为动物之尤”的优越感;郭沈青认为强调人性和蔑视异类是动物类詈语产生的深层社会心理根源。后者如张艳艳的《汉语动物詈语的语法研究》专门从语法层面对动物类詈语进行初步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刘福根和段佳音从历时角度对动物类詈语进行了研究。刘福根《古代汉语詈语小史》提出:“以禽兽骂人,最初只是个别的比喻性用法。”“这种比喻着眼于被骂者的行为或品格与某种动物劣性的相似之处。”他认为动物类詈语主要在于之辨,体现了人性论思想。段佳音《析动物类詈语的文化心理成因》认为动物类詈语自先秦开始出现以后一直是詈语的主体,并总结了各种类型的动物类詈语,归纳了该类詈语的几种主要构成方式和产生的内在文化根源。
二、死亡类詈语
死亡是人类感到恐惧的事情,死亡类詈语成了汉语詈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死亡类詈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死亡的时间,主要诅咒对方早一点死去,如“短命鬼”;其次是死亡的方式,主要诅咒对方死于非命,如“吃枪子”、“挺了尸”;最后是死后的命运,主要诅咒对方死后不得安宁,如“五鬼分尸”。尹群《汉语詈语的文化蕴含》、周荣《汉语骂詈语研究》即采用这种分法。姜明秀《汉语詈骂语研究》又补充了两类:死亡本身,如“挺了尸”、“上西天”;和死亡有关的葬礼,如“停尸”、“报丧”。死亡本身这一类较复杂,与上述三类略有重合,如“挺了尸”可以归为死亡方式,“上西天”可以归为死后的命运。以上皆是在研究各种詈语时涉及死亡类詈语,而米敏《“死亡”类詈语》则以单篇形式专门探讨此类詈语,详细阐述“鬼”类詈语的起源和发展演变。
死亡类詈语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尹群认为“中国人讲究体面地去死,‘寿终正寝’乃人生最好结局。那么,与此相反的任何死亡便都可转化为詈语”。米敏认为死亡类詈语是人类詈骂词中最为恶毒的,“它直接指向人类心灵的最薄弱处,既发泄了咒骂人愤怒的情绪,又给了被咒骂人以沉重的打击”。姜明秀认为正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对死亡高度禁忌,詈骂者才以此为内容大作文章。
三、尊卑类詈语
曾长期处于封建集权统治下的中国,其等级观念非常严格,主要包括长尊幼卑、男尊女卑、官尊民卑、富尊贫卑。这种等级观念也体现在詈语中。尹群《汉语詈语的文化蕴含》把上述四尊分为两类,一类为官本位和等级制度,包括长尊、官尊、富尊;一类为性别差异,所言即是男尊。周荣《汉语骂詈语研究》将此类詈语分归入职业身份歧视类,清晰明了地归纳了尊卑类詈语的种类,即长尊幼卑类,如“小子”、“小崽子”;官尊民卑类,如“苍头”、“叫花子”;富尊穷卑类,如“穷鬼”、“穷光蛋”;男尊女卑类,如“”、“臭娘们儿”。在官尊民卑类下又按照身份分了八小类,包括以奴隶之称骂人,骂人为乞丐,骂人为匹夫、村夫,商人之称骂人,读书人的贬称,士兵的贬称,以娼妓之称骂人,戏子等。刘福根《古代汉语詈语小史》注意到汉语中有关女性卑贱的詈语集中体现为三类:一是将女性“物化”,包括“动物化”和“货物化”;二是对强干的女性十分反感,动辄以“妒”“悍”称之;三是丈夫背称妻子时虽美其名曰“谦称”,但有不少实际上是詈语。
从尊卑类詈语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者对其范围界定差异较小,均认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严格的等级观念。如尹群认为尊卑类詈语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等级观念,是维护官本位和等级制度的一种手段;周荣认为尊卑类詈语的语义深受等级观念的影响,又反过来把这一观念予以显示。
四、性詈语
性詈语,指与性有关的詈语。性在日常生活中较为隐秘,对其忌讳也很多。骂人者不顾避讳,对被骂者进行言语上的攻击,从而发泄自己的情绪。大部分性詈语指向女性。刘澍声《说骂――“骂”语言文化现象研究综述》提到中国的骂,绝大部分以“性”为主题,为立论基础为归结点。郭沈青《汉语詈语及其文化底蕴》认为性詈语是最龌龊的詈语。江志全、范蕊《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认为人们破口而出的詈语常与性有关,性詈语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宣泄方式,指出性詈语主要包括五类:与性器官有关的,如“”、“”;与有关的,如“日”、“操”;与性心理有关的,如“”、“破鞋”;与性职业有关的,如“娼妓”、“”;涉性的词,尤其是与身体有关的,如“放屁”、“屁话”。应该说除第五类涉性的词归入性詈语稍显牵强外,其他四类基本上囊括了目前性詈语研究中提及的所有类别。
可以说性詈语的广泛使用与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积淀有关,性詈语的研究者们就此展开了深入的阐释。刘澍声提出性詈语既与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生殖崇拜有关,又与其对在理论上源远流长并且愈后愈烈的贞节观念的变本加历的强调有关;周荣认为涉性骂语是性心理压抑之后的一种变相发泄;郭沈青认为个体本能发泄是性詈语产生的源动力,性詈语是本能发泄冲破语言规范的一种表现;江志全、范蕊把性词汇突破了社会禁忌作为其成为詈语的首要原因。
五、小结
除了上述四大类外,詈语内容分类需提及的主要还有八小类:(一)生理缺陷类,如“独眼龙”、“瘸巴熊”;(二)能力类,如“蠢才”、“笨蛋”、“窝囊废”;(三)排泄类,如“屁话”、“狗屎”;(四)品质类,如“流氓”、“痞子”;(五)性格类,如“火药桶”、“磨子压不出个屁”;(六)鬼神类,如“丧门神”、“扫帚星”;(七)种族类,如“杂种”、“”;(八)什物类,如“蠢物”、“人渣”。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詈语内容分类研究方面收获颇丰,不过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说詈语内容的分类有些混乱,对所分各类詈语的研究十分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类上。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与詈语内容本身的争议有关,比如胡剑波认为有些詈语易与民族侮辱语、贬称、蔑称、赌咒等混淆;仇伟、张法科认为诅咒语与咒骂语是需要区分的;还有的学者提出要区分言语上的詈语和语言上的詈语,但是在区分时界限不明。客观来说,詈语研究本身不过才二十年左右的时间,相信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自然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廷兴.民间詈词詈语初探[J].民俗研究,1994(3).
[2]胡剑波.我国詈语研究综述[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
[3]周荣.汉语骂詈语研究[D].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北京语言大学,2000.
[4]江结宝.詈骂的构成与分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1).
[5]刘福根.古代汉语詈语小史[D].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7.
[6]胡士云.骂人话及骂人话研究杂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7]谭芳芳.近二十年来汉语詈词詈语研究综述[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9(3).
[8]郭沈青.汉语詈语及其文化底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4).
[9]孙顺霖.中国人的骂[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5.
[10]陈伟武.骂詈行为和汉语詈词探论[J].中山大学学报,1992(4).
[11]姜明秀.汉语骂詈语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吉林大学,2006.
[12]刘澍声.说骂――“骂”语言文化现象研究综述[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13]尹群.汉语詈语的文化蕴含[J].汉语学习,1996(2).
[14]李朵.古代汉语詈语中的文化蕴含[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2).
[15]江志全,范蕊.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8(3).
[16]孟建安,柳金殿.詈语与社会文化[J].修辞学习,1997(5).
[17]米敏.“死亡”类詈语[J].滨州学院学报,2005(2).
生物化学综述范文篇7
关键词:象物质直觉感悟中医学
象是中国古典文明的灵魂,作为中国四大国宝的京剧、书画、武术和中医无不讲求意象,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更是以象为内容的。唯即第一性。在中医学中,象具第一要义,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一、象的含义
象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易传·系辞上传》中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说明古人看到世界万物的微妙变化,感到难以言传或无从言说,故立象以达意,这就是象产生的缘由。《系辞上传》又将形与象对举,象与器对举,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说明象与形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可感知的,但象是视觉对象,形同时又是触觉对象。而王夫之解释《正蒙》中“神为不测”时说:“不测者,有其象,无其形,非可以比类广引而拟之。”(《张子正蒙注·神化》)在这里,象已超越于一定的形之外,己脱离客观的事物,成为超越视觉的意识中的象。对象的最高理解当数老子,《老子》云:“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韩非子·解老》对老子的象解释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是说所谓象在客观世界中有其根源,但决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没有具体的形态,却代表某一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共性并非是形态结构的共性,而是运动变化的共性。它是事物的运动、联系、变化被人的头脑加工过后形成的整体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象不是一般所讲的形象的象,形象之象是完全客观的物体的外部特征,而这里的象则是一种超越于具体物质形态之上的对事物的内涵、相互联系、特别是运动变化有充分理解之后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一种综合把握。其中即有客观的成份,又有主观的成份,是一种主观融化客观后形成的综合的感受。
二、中国古典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至了象的产生
中医完全体现了中国古人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观察不在于对个体的形态、结构的描画及分析,而注重对事物整体的、动态的把握,形成一种整体的感受,即整体观。正如汉字的形成,有别于欧洲的纯粹以字母符号和发音来表达思想,中国人用一种象形的图案来表述思想。这种象形文字的产生有力地说明了中国人是多么善于在整体上把握事物之象。加之,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在思维过程中并未将主体与客体分开,从未将客体作为对象看待,是一种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这种非对象性直接导致了在思维上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古人对运动变化的重视。无论是《周易》中各卦象的交感变化,还是《老子》中“道”的“周行而不殆”,都体现了古人对生生不息的万物运动的重视。以上几点是产生象的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条件。
对于人们在头脑中形成象的过程,我们不得不引入“悟”的概念,因为在人们观察事物与形成象之间决不是一个罗辑推理的过程,而是物我合一的直觉体悟的过程。当整体观和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紧密结合后,在对生生不息的万物运动的直觉体悟的过程中,象的产生便成为必然,而不可能产生其它具体的、或逻辑的结论。
诺思罗普(Northrop)认为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他说:“用直觉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表示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它的全部意义是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给予的。……用假设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出现在某个演绎理论中,它的全部意义的由这个演绎理论的各个假设所指定的。”他将直觉得到的概念分为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区分的概念”。在他看来道家的学说则是“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构成了哲学内容。”[1]我们赞同这种看法,这种“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我们用一个字来表示,即“象”。值得指出的是,只有在西方那种以分析还原为特征的对象性思维过程中感性认识才必须上升到理性阶段,完成一个认识过程,从而在演绎理论中得出一个西方式的逻辑概念;在中国这种以整体性、运动性为特征的非对象性思维过程中,直觉体悟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而不必,也不可能产生逻辑推理等理性过程,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中国式的完整的、综合的象。当然,这里的直觉体悟与西方的感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由上文可知,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重在对运动变化的把握,事物的这种永恒而又微妙的运动反映在人脑中,便形成了一个综合的象。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中医对人体及疾病的认识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将疾病与人、生活环境、气候变化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即天人相应的观点。中医不同于西医,不将疾病或有害物质或受损组织单独分离出来,正与邪、阴与阳、疾病与健康完全是互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对疾病的治疗与其说是治病,不如说是治人。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中医便只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形成独特的以象为内容的理论体系。
三、中医学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
1、中医学的哲学核心是以象为内容的
关于阴阳、五行、气的学说可以说是中医学的核心,这三者均直接来源于先秦哲学。当时,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采取观物取象的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象为内容的哲学理论。
阴阳本指日光的向背,而古人取其象,会其意,指天地之气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关系的变化解释地震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老子又以阴阳说明万物之生成,在《老子》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中也多次谈到阴阳,《则阳》篇云:“天地者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也。”又云:“阴阳相照,相盖相治。”都是取阴阳之象说明万物运动的最根本的两种方式。而《周易》更以阴阳两象而生天、地、雷、火、风、泽、水、山等八卦,由八卦交感变化而生六十四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水火相济,雷风相薄,从而呈现出各种综合的象,从整体、运动中把握事物。而这一切都是以阴阳两爻为基础的,难怪《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
而当《洪范》提出五行时是这样描述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不难看出,这里对称作“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并没有作具体的形态描述或结构分析,因其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意在阐明此五种事物所指之象。王安石著《洪范传》,对五行作了详细的解释:“五行者也,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其耦。”表明了五行是五种不同的象,运用于说明事物的各方面的性质而无碍。冯友兰说:“汉语的‘行’字,意指toact(行动),或todo(做),所以‘五行’一词,从字面上翻译,似是fiveactivities(五种活动),或fiveagents(五种动因)。”[2]这既是活动,就是不具体事物,就可以运用于各种事物的描述,就是象。充分表明了五行的指象作用。
对于气的认识更是观物取象之典范。《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的言论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这里的气即是天地万物交感变化之象。《管子·内业》中对气作了以下描述:“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说明气代表的是事物无所不在、微妙至极的运动变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声”,即气非有形实体。《庄子》则将气与形区分开来,他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由此可知,古人是取“气”之象来描述世界万物永恒运动的特性的。这时的气和阴阳、五行等一样,已经脱离了物质的含义,而只有象的意义。
当阴阳、五行、气的哲学理论应用于中医后,中医学直接继承了其辨象以明理的特色。用阴阳、五行、气之象来阐明人体不同特性的运动变化,以达到认识人体的目的。
2、中医基础理论是以象为内容的
中医基础理论除了上述的阴阳五行学说,还有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及精气神学说。这里无不体现着取之以象,以象会意的精神。
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腑功能的学说。古人虽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视之。”(《灵枢·胀论》)但又认为“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同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对于整体性和运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学未从解剖入手,分析人体的结构、成分,而是以极简单的解剖为基础,构造出了以象为内容的有机的学术体系。由“藏象”之名可知,中医是以现之于外的象来把握藏之于内的脏的,即“执其见功处见其形”。对此《灵枢·顺气一是分为四时》中论述道:“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而《素问·六节藏象论》对心的描述是这样的:“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其它四脏与此相仿。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心己不是解剖学中的有一定形态结构之心,而是一系列相关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在人脑中形成的综合的象。它不具有实体性,如果非要与现代医学解剖相比较的话,与之对应的是多个系统、器官、组织及其功能。
关于经络学说,《灵枢》对十二经脉循行起止的描述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使人觉得确有这么一个经络系统实体存在,其实并非如此。首先,古人不可能由解剖发现经络,因为即使是现代人用最为精密的仪器和最先进的技术也未能找到经络,更何况古人?古人是从不重视用解剖手断来认识事物的。其次,经络是与五脏六腑密切联系的。中医的脏腑并非实体器官,而是一组生命活动综合之象,所以很难解释经络是实体组织。第三,《灵枢·九针论》有:“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气,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如以实体理解,经络则须是一有气有血的庞大管道系统,这是难以想象的。最后,运行于经络之中的是气,《灵枢·营气》中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隨,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所以,所谓经络的实质即是在人体中不断运动着的气。而气本身就是人体生命运动之象。《灵枢》对经络形态的描述即是对这一运行轨迹的描画,而非实有其物。至于古人是如何感知这一轨迹的,则可能是长期针灸实践的积累,也不乏出自内修者的体验的可能。总之,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经络就是在人体中不断运动着的气的轨迹,是人体生命活动所表现出的象。
关于精气神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其中一些仅有指象的意义,如:营、卫、三焦、神等,它们不具有实体特征,只能意会,这是容易理解的;而另一些概念,如精、气、津、液、血、脉等都有其实体物质,但这些名词在多数情况下又都是一种象。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灵枢·决气》)这就是说,人体的总的生命活动之象是气,而这种生命活动又有不同特性,这样又形成了不同的更低一级的象。精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表示生殖之精,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用来形容对人体有用的、极为珍贵的、非常细微的物质,是精微、珍贵之象。对气的描述《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是与精、津、液、血、脉并称的气,显然也是象。而中医的津液虽有特指,如汗、唾、尿、涕、泪等,然《灵枢·五癃津液别》有:“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又统称一切液体状的物质。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过程中,津液同血、脉一样,多是指象,如讲津液受寒,聚沫则为痛,这里的津液只能以象会意。同样,当我们描述血虚的时候,并没有说血的总量有所减少,也不是西医的贫血,而是一系列生命活动失衡的综合之象。还有,当我们说经脉空虚或经脉闭塞时,也非指某一血管空虚或闭塞,而是指象,如此等等。
3、中医诊断是以象为对象、内容、结论的
不同于西医,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讲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它不是通过生理、病理、化验、影象、解剖等手断对疾病进行认识,而是通过对人的气色、神情、体态、气味、声音、脉象及生活习惯、环境等的了解,对人形成整体的印象,以察其生命活动的失衡之处。对于整体性和活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诊断的对象不是疾病,而是人,不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或生物体,而是人的整体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的象;其结论不是某种病菌或病毒,而是人体生命活动平衡的偏离所表现的象。西医诊断的结果力求准确、精细、具体,有可视性或可测性;而对于中医,诊断的结果总是某种整体的、综合的象,虽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仍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对于很多自我感觉已经非常明显,但各种仪器都不能检查出病因的病人,西医往往认为没有病,或归于臆症;而中医则能通过对其生命活动之象的考察,洞明其偏性,得出一个以象为内容的诊断,给以治疗。
中医的诊断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对于望而知之的追求正说明了象对于中医诊断的重要性。在诊断过程中,望、闻、问、切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形成某种特定的象,最典型的是望诊和脉诊。望诊的每一项内容都有特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并非逻辑的推理,而是中医先辈们长期以来对于人体外在表现的领悟,即象。如“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五官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灵枢·五色》)又“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同上)以上并非任何分析、解剖所得,却是对人体机能活动综合把握的象。在望诊各项内容(包括面部神色、行为举止、环境等等)所得之象的基础上,中医会形成更为概括的象,望而知之便是由此而得出。中医的脉诊更是取之以象,故称之为脉象。《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有:“色脉与尺之相应,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这是多么生动的有关脉诊指象意义的描述。所谓洪、大、细、数、弦、代、涩、滑等,都各辨其象,只能形容、体会,非言语所及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等所描述的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更非以象会意不可。闻诊和问诊也都有相似之处,在闻和问之后,中医会综合所得之信息形成一整体的象。四诊合参则是将四诊之象再进行融合,最终得一更为完整全面之象,是人生命活动在目前时刻的综合把握。
4、中医所辨之证即是象
中医辨证包括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无论用何种方法,所得之“证”均为对病人现阶段状况综合认识的象。如《伤寒论》对太阳病的描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显然是在对疾病的深刻的了解之上得出的综合的象。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各自为一独立的象,在具体应用中,其中几项相结合,形成更为综合的象,如:里实热证、表虚寒证等。卫、气、营、血、三焦都是用来表示人体部位的名词,它们同样是一定的象,而非具体的解剖定位。依具这样表示部位的象来辨疾病的深浅、进退、及当时疾病的特征,所得之结果必然是象,兹不赘述。
5、中医治疗用药理论是以象为内容的
中医治疗标准讲究以平为期,所谓:“阴平阳密,精神乃治。”这不正是象吗?中医的治疗原则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等等,其中的寒、热、微、逆、甚……等,都是象。而“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治疗方法也是由象而出的。
中医对药物的认识也是从象而来的。中药理论讲的是四气五味,即温、热、寒、凉及苦、辛、酸、咸、甘,其中的每一项都不是人对温度或味道的感觉,而是相关药性的综合之象。对中药的运用,中医方剂学讲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在此处,君、臣、佐、使不是象又是什么呢?
除以上的几个方面,我们还能从其关于养生、运气的论述中看到象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兹不赘述。总之,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整个中医的学术体系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
四、中医唯象理论的意义
中医这一唯象理论体系既没有解剖基础、实验方法,又没有明确的概念、逻辑的推理,更没有客观化的原则,对于经典中的描述也不能给出统一的解释,对其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如此等等,都是因为其体系是由有中国特色的象构成的。也正因如此,标榜科学性、客观性的现代人对中医或不理解,或无从学起,或盲目指责。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对世界的认识是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的,不能盲目的认为只有西方式的才是好的,才是正确的,才是先进的,而中国古老的被实践检验了两千年的中医理论只有被西医证明后才给予承认。在现代科学的前沿领域中,不稳定性和涨落在从宇宙学到分子生物学的所有存在层次上产生的演化模式,非平衡过程物理学及不稳定系统的物理学表达及测不准原理的发现,使现代科学将与牛顿、爱因斯坦为我们描绘的那个无时间的、非动态的、确定性的世界告别。这一结果,将西方科学拉近了中国哲学,更强调了主体与对象的互动。现论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写道:“只要我们涉及活物质的结构,我们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是以不能还原成通常的物理学定律的方式起作用的。原因不在于某种‘新的力’或某种类似的东西支配着活的机体中的一个个原子,而是其结构不同于任何我们已从试验室研究中认识的东西。”[3]在这一点上,“执其见功处见其形”的唯象理论体系非但不落后,而且具有其勿庸置疑的超前性。这并不是国粹主义,而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客观评价。
总之,中医学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象对于中医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要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不从象入手,不以象会意将是不得要领的。
参考文献:
[1]FilmerS.C.Northrop,《东方直觉的哲学和西方科学的哲学互补的重点》(TheComplementaryEmphasesofEasternIntuitionPhilosophyandWesternScientificPhilosophy),见《东方和西方的哲学》(Philosophy,EastandWest),C.A.Moore编,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46年版,第187页。
生物化学综述范文篇8
一、明确学科要求,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前提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现行中学历史课本中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科学家。课本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使不少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在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正确地、具体地、实事求是的给予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和批判”,是我们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依据大纲要求,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文系统,准确地讲述和评价课本中涉及的各类人物,激起学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对学生进行理想及人生观教育。
二、充分利用课本,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途径
历史课中的人物教学,必须充分发掘课本中的图文因素,充分利用图画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字的生动具体性等特点,去描述人物的神态、特征及其活动,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教材,经过一定的心理活动,让历史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接近于历史的基本面貌。
1.描述图画,趣化人物形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还附有图画。这些图画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示了重要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图文并茂,学生喜读易学,为教师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讲《刘胡兰英勇就义》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边观察图边讲述,这位十六岁的年轻共产党员,穿着普通妇女朴素的上装,短头发迎风略吹向后,双目炯炯有神,面对敌人铡刀毫无惧色,对革命充满信心。这样,学生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关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2.赏析引文,活化人物品格
为了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掌握人物的思想精髓,课本中或直接引用人物自己的言论、著述,或引用经典作家对该人物的褒贬之词,是我们讲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及性格特征的最好佐料。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人物的活动,对这些引文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和赏析,对于展示人物的个性,表现人物的精神,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迁移概括,强化人物活动
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一定的活动过程,或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或以地域转换为线索,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要客观地展现历史人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就必须对其历史活动进行阶段性揭示和评论。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课本内容,了解人物活动,除描述图画,赏析引文外,还应根据教科书对于人物活动的叙述分阶段分方面进行综合归纳,围绕人物图像叙述人物活动,在叙述人物活动中再现人物图像,图文结合,相得益彰,或教师综合,或学生复述,在综述人物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化,完成历史人物教学的德育任务。
三、正确指导评价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重点
在历史人物教学中,除采用多种方法讲授外,更为重要的是正确指导学生评价。在阶级社会里,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是由他们的社会实践和思想主张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评说他们在当时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评价中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在历史人物评价中,通常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评价:
1.功过评价法
凡需评价的历史人物,有些是具有两面性,即功过兼有,所以评价历史人物须从功与过两方面考虑。有的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并存于同一时期的不同方面,有的则分别存在于不同时期,呈现前后变化。教学中要将其活动分解为几个方面,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
2.阶段评价法
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随着变化。或由好变坏,或由坏变好,好坏相间。评价跨越不同阶段的历史人物时,应引导学生应用阶段论,根据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活动,分为几个不同阶段,结合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去评价其功过是非。
3.分析评价法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倾向,并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揭示其阶级内容和阶级实质,既不能笼统地进行综合或加减抵消,也不能互相取代,以瑜掩瑕或以瑕掩瑜。
四、开展课外活动,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补充
进行人物教学仅仅依靠历史课堂是不够的,还必须针对学生身心特点,有序地设计和开展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历史人物知识,拓展学生视野,补充课堂教学不足。
1.举办历史人物图片展览
开学初就有准备地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历史人物图片,然后分阶段、分方面进行综合整理,并在图片上编写好人物活动的文字说明,然后通过办墙报等形式面向全班或全校展出。这样,不但密切地联系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课内所学人物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满足和发展了学生在历史人物学习中的兴趣。
2.撰写重要人物小传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内容学完后,教师根据大纲要求选择重点人物,布置学生写人物小传,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补充一些有关内容。这样,学生既可进一步掌握教材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写作历史小论文的能力,为将来进行历史科学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生物化学综述范文1篇9
关键词:生物化学;糖类;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一般从糖类、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开始讲授,随后再介绍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同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不但使教学工作相对枯燥难懂,而且学生也不易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许多专家学者在课堂教学方法和理念上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创新[1-4],也有许多教学工作者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5-7],为生物化学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如何将生物化学的部分实验合理的融入教学课堂,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恰当的融为一体,此类教改文献较少。本文以糖类教学过程为案例。
一构建糖类的知识结构体系
学习生物化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有机化学》课程中关于糖类的章节,对重要的单糖、二糖及多糖并不陌生。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糖类讲授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讲述要为糖代谢的章节做好铺垫,而糖代谢则是糖的化学的延伸。虽然课程设计上是先讲完糖类、蛋白质、脂类、核酸、酶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后,再讲述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但教师不能按照教材孤立糖的化学和糖代谢的关系。因此,围绕糖类一章要为糖代谢章节服务的思路,重新构建《生物化学》中糖类的知识体系,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在讲完糖的概念和分类后,由“最简单的糖是什么”的问题导入,通过介绍甘油醛过渡到同分异构的讲解,重点介绍D/L构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果每延长一个碳,会增加多少同分异构体的同时,引出重要的单糖,如葡萄糖、核糖等。针对性的介绍单糖的化学性质,为糖代谢做铺垫。如葡萄糖半缩醛羟基上可发生酯化反应,形成葡萄糖的磷酸酯,而葡萄糖的磷酸酯是生物体内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在从α-D-葡萄糖如何形成糖苷键转变为学生所熟知的麦芽糖开始,讲述二糖及多糖,最后介绍多糖的化学性质。
二课堂教学中加入演示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可将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理论和实验分离,教师普遍认为演示实验简单,培养不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忽视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然而,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糖的演示实验为例,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对糖的一些化学性质比传统的讲授记忆更为深刻。如在讲糖类的还原作用方面,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准备好斐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麦芽糖溶液和淀粉溶液、试管、加热设备等。通过实验,向5支试管中加入菲林试剂,再分别加入上述五种糖溶液(10g/L),置沸水中加热数分钟,取出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8]。这样可直观的观察不同的糖类颜色有何不同,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颜色差异的原因。引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概念。即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又对糖官能团进行了直观的讲解。学生课堂反馈积极,可明显感觉到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是有效的。
三启发学生设计综合性试验
化学实验通常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然而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到综合性实验,由于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方面缺乏主动性,加上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所限,综合性实验在实施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综合性实验带有一定的综合应用性质或部分设计性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化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检测手和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用配套仪器设备、独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写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报告或学术论文[9]。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糖的化学,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详细讲解糖的化学性质及这些化学性质和什么官能团相关后,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加以完成。如还原糖因含有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在碱性条件下,还原糖可与黄色的3,5-二硝基水杨酸(DNS)共热,被氧化成糖酸和其他物质,3,5-二硝基水杨酸则被还原成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棕红色的深浅和糖的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并查标准曲线,可求出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由此,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结合糖类的化学性质,思考并设计其它的测定还原糖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中完成。不管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实验是否进行顺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糖的化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总结
以实验为导向,结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不但使抽象的生物化学学习变得具象化,也容易引发学生兴趣,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吴震洋邱岚李丽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威,郑玉娟.思维导图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58-259.
[2]杨志伟,张玮玮,陈志玲,等.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J].生命的化学.2013,33(01):105-108.
[3]李科友,朱海兰.创新理念,培养能力—生物化学教学之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02):250-255.
[4]朱素琴,季本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08),1238-1242.
[5]舒乐新,苗戎,杨琳,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13,16(05):53-55.
[6]程驰.生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42-244.
[7]史锋,周楠迪,田亚平.浅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47-248.
生物化学综述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物理学;毕业论文;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刘婷婷(1978-),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孙海滨(1974-),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泰安271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0GG04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75-02
信息素养是人们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它形成了终身学习的基础,[1]是人们成为信息化社会中独立的终身学习者的关键。信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及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收集、整理、评估、利用、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信息协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将所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发能力。[2]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了获得最佳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必须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即实施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是高等教育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3]
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有效的一个现实途径。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是物理学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交集。[4]在物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要素有机融入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中,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信息素养教育,以满足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迫切需求,进而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5]
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以物理学专业为例
作为物理学专业学生重要学习环节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是全面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论文内容可以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或应用开发。论文应具有完整性和一定的系统性,对所研究的问题应有比较充分的调研,分析具体,结论可靠。提交的论文应符合通常科技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内容基本正确。对论文的评价重点是学生的学风、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因此,结合物理学专业特点制订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自身能力建设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而得到不断的强化,并最终成为保障其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7]
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总目标是在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策略,学会运用专业数据库,具备检索物理学专业信息的良好能力;二是使学生学会批判性的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并选择有益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会在所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学术创新;三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遵循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信息道德;四是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传递、交流信息。
二、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这种渗透式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1.通过论文选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是教师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题。例如,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一维三原子链的晶格振动分析,一维线性谐振子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计算,相互作用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航天器变轨过程分析,光学涡旋的产生及衍射特性,数字全息显微技术研究,光学实验中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等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增加科研实践机会,拓展物理学专业知识视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专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中自主选题,也可以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无论如何选题,都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的,充分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为己所用的信息,了解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和国内外最新进展,就会大大拓宽研究思路。[8]
在论文选题过程中,课题检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题检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物理学专业数据库的检索途径、方法和技巧,如学会熟练运用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了解SCI、EI、ISTP、EBSCO、IOPP、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IEEEXplore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馆藏文献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课题检索,掌握文献检索知识,丰富信息知识,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信息能力得到发展。
2.通过文献综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确定好论文题目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进行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与课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课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9]
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注意文献资料的新颖性、价值性和真实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筛选、评价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完成文献综述。当然,本科生的文献综述只要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述评即可。文献综述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充分了解课题的全面情况,把握课题的发展规律,熟悉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事该课题工作的主要学者的成就和水平;[10]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的能力以及根据主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文献综述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第四,文献综述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抄袭现象,便于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3.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占有的各类信息资源,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在综合归纳材料、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各个细节,如要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一是论文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名、中英文摘要、目录;二是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三是附录;四是致谢。在开始论文写作前,要列出论文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要提纲挈领、主次分明、组织合理。在写论文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衔接自然、用语符合技术规范,图表清楚,格式规范。论文中的论据应该真实可靠;论证要合情合理;论述要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结论与全文观点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通过论文答辩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专业信息素养能力
论文答辩是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由答辩委员会就论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及修改意见的过程。论文答辩是学生展示、交流毕业论文成果及学业成就,检验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可以全方位检验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知程度,对物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运用论文观点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文中创新点的解释能力。
三、结论
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整合是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是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整合。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拓展信息视野,锻炼信息能力,培养信息道德。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既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也是全面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信息交流、信息伦理等内容渗透到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如文献查阅、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文献综述、论文提纲与结构、论证方法、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图表处理、论文撰写与排版、文献引用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信息能力,发展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享各类信息,充分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11]
参考文献:
[1]AbdelazizAbid.Informationliteracyforlifelonglearning[EB/OL].http:///IV/ifla70/papers/116e-Abid.pdf.
[2]TingtingLIU,HaibinSun.AnalysisofInformationLiteracyEducationStrategiesforCollegeStudentsMajoringinScienceandEngineering[J].ModernAppliedScience,2011,(5):227-231.
[3]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4):8-11.
[4]黄波,殷玉华.信息素质课程教学设计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J].图书馆杂志,2010,(6):57-60.
[5]杨晓光,王丽娟,安秀敏.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运作[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3):93-94.
[6]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J].物理与工程,2011,(4):3-26.
[7]符勤.嵌入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案例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89-92.
[8]戴艳阳,钟晖.信息素养培养与文献检索课和毕业论文的关系[J].中国冶金教育,2009,(5):80-81.
[9]王琪.撰写文献综述的意义、步骤与常见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49-52.
生物化学综述范文篇11
关键词:地理视角;教学内容;教学程序
地理视角就是地理学看问题的切入点、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表达问题的逻辑。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阶段,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地理视角的渗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思想与方法,形成从地理视角看问题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地理教师和学生已潜移默化地运用着某些地理方法,但自觉地将地理方法上升为地理视角、地理思想的意识还不强,教学中怎样选择与运用地理视角看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区域视角的选择与运用
地理学习对象具有区域性特征,认识一个地理事物,有的要从全球角度去认识,有的要放在一个地方的角度加以考量,这些都涉及空间尺度大小和转换问题。空间尺度大小及转换是区域视角的具体体现和操作要领,在不同的尺度下看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大尺度的是宏观的或整体性的规律,小尺度的是局部的特征、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对尺度大小的敏感,教给学生划分区域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
教学程序:将地理事物置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如果把区域视角比作“透镜观察”的话,对大区要“推镜头”――下分分区,对分区要“拉镜头”――上位视角,由此体现区域差异性教学。区域视角的分析方法:①区域定位,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②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相应的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③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④评价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⑤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二、综合视角的选择与运用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认识地理环境,是当今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思想,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综合主要是区域基础上的综合,包括区域内部各个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区域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的综合、本区与邻区相互关系的综合、不同层次的地域间的综合。
教学程序:区域特征是区域地理的核心知识,运用综合视角学习区域特征的具体思路为:区域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人口、聚落、交通、经济、文化等)―区域整治和开发利用(资源条件、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工程等)。应用综合视角时可利用因果联系框图,把有关的因素归为若干组,再根据具体条件,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主导因素,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三、动态视角的选择与运用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地理学的哲学特性已经影响到了地理学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描述地理事物发展过程的动态视角主要有两个维度:时间和空间。首先,地理事物总是沿着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发展的,在内部、外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地变化,最终呈现一定的状态。其次,地理事物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变化动态,地理位置、海拔、地形等因素成为制约或促进地理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学程序:运用时间视角把地理事物放到一定的历史过程中分析,在不同历史阶段事物发展程度不同,教学程序为“过去―现在―将来”;地理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不同,教学程序为“初期―中期―末期”。运用空间视角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教学程序上“按纬度顺序、按经度顺序、按空间远近、按相对位置、按垂直高度、按人类活动路径等对空间规律进行探究”。针对面状地理事物(地形区、行政区、气候区、工农业区等)描述轮廓特征、分布范围及区域差异;针对线状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交通线、划界线、海岸线等)确定走向和分布特征;针对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矿产、山峰等)描述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
四、生态视角的选择与运用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全人类最关心的三大问题,生态视角包括“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等观点,突出自然界所有要素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整个系统,必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程序:区域地理的案例教学中经常用到生态视角。因地制宜观点的教学进程:区域不同―资源(种类、组合、数量、质量等)和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发展潜力和可能性存在差异,存在问题也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理环境。人地协调、可持续观点的教学程序:人地关系背景(自然环境特点)―人地关系现状(环境问题表现)―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生物化学综述范文篇12
“综合题”的定义或者说概念,不同场合各不相同,难于划一.本文所称“物理综合题”指题述内容(题面)或解题过程牵涉到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物理知识元(PKC)或物理信息节(PIS)(包括物理理论、非公式规律、公式、定型数据等四种表现形式)的一种高中物理题型.其本身按解题运作方式等标准又可分为选择题、填充题、计算题、是非题、实验(操作)题等若干种类型.与单一题相比较,笔者认为综合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题面(题述)一般较长;②题涉物理量及其他类量较多;③往往存在隐含条件(包括隐含关系和隐含量二类);④一般地讲,求解物理量较多;⑤出间中间结果(过渡量值)较多.综合题按其所跨学科分支数量(m)和知识元出现数量(n)等标准,可命名为m度跨n元综合题(未跨学科分支的规定为零度跨,n≮2).
在上述语境下,解物理题策略狭义而言指最优化(糅合了最有效、综合成本最低化二个方面)的谋略、计谋.物理解题策略广义而言则是指解物理题的一般路径与方法,是解决各级各种物理题目的方法、步聚、手段、技术、技巧乃至艺术等的统称.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题策略的掌握.美国心理学家格里诺曾指出,问题解决必须具备模式辩认、命题和策略方面的知识;奥苏伯尔认为使学生掌握解题策略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关键任务.有关研究也表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随着一系列策略运用而发展提高的.
“认真审题、联想情境”是物理解题的首位步骤.物理问题中物体的运动都是在一定场景下进行的,物体的运动变化的实际场景叫物理情境.每道物理题目都会涉及相应的物理情境,解题时必须能将题目所描述的物理情境在头脑中浮现、再现.要做到这点,更应强调重视观察和实验,以及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仔细观察物理现象,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具体、明确和扎实的把握,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即使一旦遇到了自己没有亲历过的物理情境,也能畅游于自己的想象空间而具备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行物理过程分析”是物理解题的第二步骤.大量的物理题,所描述的物理情境中,物理过程往往是复杂的,但一定会遵守“积木原理”,即复杂的物理过程往往是由若干简单的物理过程组合而成的,而且这些过程并不是独立的,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而能否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物理过程的分析,是将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成N个简单的有规律的子过程,并找出子过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条件.经过分割、重组和匹配,既可全局把握,又可各个击破.应使学生解题时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清晰而又生动的物理情境,以此为基础而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公式类计算型综合题最优解题策略――全息呈示表式珠联法的一般流程及教学论本质
依照逻辑顺序,笔者认为这类题目的解题策略可叙述为以下几条:
(1)认识解题思维过程的客观规律性.这些客观规律,包括最近联想区理论、思维渐展性、“8020”最省力思维法则、“本征速度规律”、“全心思考”原则、近距诱导原理、“正确准确完善自趋”原理等.一步到位,一次性(即不用草稿、不需正误反复等)直接写出正确准确无误的解题表述,绝大多数情况下,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集意搜索、试探比较、去伪存真、梳理整合的复合过程,才可找出量间、元间、量式间的正确、准确联系,并将其无误写列.
(2)认真审题,对条件全面分析、转译和改造,是解好综合题的前提;分割物理过程,化复杂为单一,拆综合为基本,善于联想与转化是关键,恰当地分离与重组是重要手段.
(3)审阅题述后,在草稿纸上“写示”出全部的有关独立公式及恒量(根据心理学中联想近距性原理和视引导原理分析可知,“写示”与“不作写示”,后续效果迥异.限于篇幅和本文性质,不作展述),这些公式“充目而视”、“视而随思”,对帮助进行逻辑思维、有限广泛联系会有不小的效用,万不可轻视和忽视.
(4)图示的“扩、增、补”方法,即根据具体解题、析题的需要,对
附图示(即附图)的可“扩(放)大或增加”图示,对无图示的可予补画.
画作图示,直观、形象、具体,以取得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动互补的协同效果、协力效应,大大地帮助铺展解题.
(5)再察看有无隐含条件(包括隐含关系和隐含量二类),有者予以一一写列呈示,将隐含条件表式化.
(6)在全面考察、科学思辩的基础上,根据“全方位、立体化、准确化、无遗漏”的列式原则,对题中存在及可能存在的对应所有物理状态,过程段节的物理关系及非物理关系[几何的、代数(包括逻辑代数)的、所有其他非物理的]书写出其相应的公式,依据或其他依据的符号性表式群(亦即“求解演算方程组”),即根据“写出公式群”(Written-formulagroup)全面、准确列式,然后进行整合排列――称为“表式珠联”或“表式蛛合”.
(7)对能否求出最终解作出逻辑判断.[]当全部未知量数≤演算式数目时,可以得解.
[]虽并不满足[]的条件,但有特殊的式群结构(如比值结构),可能获解;反之,则需馈寻谬错与不足,继续研究,找关系列式和改式.
总之是文、图、式、量四个方面综合运筹考虑,科学列式,全息呈现.
(8)在“可能得解”情形下,具体解算,得到正确结果.
(9)用量纲法、合理性原则等判断果值的正确性、准确性、精确性和有效性.
上述(3)(4)(5)(6)均贯彻了“全息呈示”的原则,是“全息呈示法”的精髓所在.“式”(公式、关系式)、“图式”(图示)与“量”,形成“全息呈示法”的三足鼎立态势.
全息呈示表式珠联法,有助于加速物理性情境联想,在心理学和教学论本质上是一种高度情境化解题思维策略.“全息呈示”呈示的是“全集化相关信息”之“情”,让解题相关信息全部进入“充目而视”的“当前状态”,并在纸载有形信息的视引导下,类似于“超级链接”(HyperLink)和“超文本”(Hypertext)产生的效应,使解题者――学生自然进入左右逢源的解题思维之“境”,将信息联系近距化,对解题信息的思维调用活动实现高度随意化、快速化、捷径化、连续化和耗能最小化,从而实现考时解题高效化.可以断定,“全息呈示表式珠联”求解法是关于物理综合题的最优解题策略.
以上九条是对“公式类计算型综合题的学生考时解题”这个假定范围的“全集情形”而言的,具体的某个题目的解题,可能只需其中部分.
三、全息呈示表式珠联法应用例示
限于篇幅,仅举一公式类1度跨多元计算型综合题作出简例示范.
例如图示,两板间电压为300V时,一带电液滴静止于距水平下板S=1.6m处,求当两板间电压突然减到60V后,液滴到达下板时间多大?
本题是一条高中段公式类1度跨(电学、力学)6元(参后详析)计算型综合题.
从学生考时角度出发,根据上述解题策略应作出如下过程.
(第一步,全面审析题意[脑海中进行,无外形表现])(括号内文字表示学生考时操作不予写示,下同)
(第二步,图示扩增补)
(第三步,列写全部与本题全部状态、过程段节相关的公式)
F合(液滴)=0,(二力平衡,对应于“静止”状态)
F合(液滴)=ma,(对应于“加速下落”过程的动力学方面)
S=v0t+12at2vt=v0+at(可能用到)
v2t-v20=2as(可能用到)F=qE,E=Ud(静电学基本公式)
(第四步列式,判断能否得解)
-F静电+mg=0(1)-F静电+mg=ma(2)
S=12at2(3)F静电=qE(4)
E=Ud(5)F静电′=qE′(6)
E′=U′/d(7)
(考虑其有特殊的简单比值结构,可解)
(第五步,对第三步所列式群进行梳理并舍,写出下列各式,可作为正式解题的内容主体,按照一定格式“拷贝”到试卷答题处)
mg=qu/d(1)mg-qu′/d=ma(2)
s=12at2(3)
(以上式群也是未知量数>方程式数,但经观察其有特殊的比值结构,可解)
(第六步,将有关必要内容叙写、誊写到答题空白处)
解根据题意及静电学、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有关公式,得下列各式:
mg=qu/d(1)mg-qu′/d=ma(2)
s=12at2(3)
将(2)式写成mg-ma=qu′/d(4)
再将(4)÷(1),速得a=g(u-u′)/u=4g/5.可知t≈0.63(s)
答:液滴到达下板时间约为0.63秒.
四、结语
上述全息呈示表式珠联解题策略,乃笔者对高中学段物理任课老师胡新(江苏省特级教师,已故)所创“搂(搅拌)玉米粞粥解题法”思想在其通俗阐述基础上扩充、提炼和升华的理论表达.当时笔者意会、理解和领悟该法精神、掌握要领后,将其灵活地运用于解题实践,物理成绩(分数)从平时一贯的六十几分水平飙升到九十几分水平,高考取得了99分的单科佳绩(百分满分制).
-
公共交通的特点范例(12篇)
公共交通的特点范文篇1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存在问题;对策1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1城市交通的现状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公共汽车、电车占主体,承担了城..
-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范例(12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范文篇1【论文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
-
生物化学的应用范例(12篇)
生物化学的应用范文篇1一、物理教学的现状1.传统物理课本枯燥乏味,缺乏生活化色彩。当前,许多物理教科书只是枯燥的举例,却并未关注所举例子是否成立;或者只是列出纯粹的物理公..
-
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范例(12篇)
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范文篇1一、主要成效(一)查找问题充分。在本阶段中,我局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运用在学习调研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八查八看”..
-
公共交通定义范例(12篇)
公共交通定义范文篇11(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民主进程作用的不同理解。“自由主义”认为,民主进程的作用在于根据社会的不同利益来安排国家,其中,国家是公共管理..
-
电力市场形势范例(12篇)
电力市场形势范文关键词:供电企业现状电力市场优质服务1、目前我国电力市场现状1.我国的电力行业是垄断性行业,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电力市场基本是卖方市场,即..
-
运输公司安全工作总结范例(3篇)
运输公司安全工作总结范文2010年,瑞安运输部和我个人在公司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公司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也圆满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任务,我个人也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
运输公司工作总结范例(3篇)
运输公司工作总结范文1、开展送温暖工程,做好09年春节困难职工的调查摸底及慰问工作,认真研究困难职工补助并走访慰问了离退休老干部及困难职工,为困难职工送去15000多元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