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课程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5-01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课程范文篇1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抽样调查、内容分析和个别访问的方法,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探讨以美国为主流的新闻与传播教育汇流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过程,并由此探讨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走向。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从最初重视人文学科基础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传统模式,历经历史变迁,逐渐融入社会科学研究,重视跨学科发展,内容由窄渐宽,培养目标由专才而变为通才。现今新闻教育内容已经包括新闻、广告、公关等所有的传播领域。这也是目前美国传播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威斯康星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是综合性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几十年来该学院一直按照分专业的教学模式发展,其基础课程设置和5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全面丰富,强调社会科学的量化研究方法的培养,很有特色。这种模式对目前中国的新闻与传播教育颇具参考价值。最近两年该学院致力于课程改革,取消原有的专业,代之以新闻学和战略传播两个方向,在战略传播方面又发展出新的特色。改革的目的是打破专业界限,着眼于传播通才的培养,以适应复杂环境中的不同媒介。这个新的课程模式已然成为美国主流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发展趋向。宾夕法尼亚大学安那堡传播学院是重视传播研究的典范,重视跨学科建设,重视各层次学生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的训练和基础素养的培养,强调传播学核心课程,比较系统地开设有传播学各层次多领域的丰富课程。新闻专业性研究院的传统是哥伦比亚大学奠定的,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人文学科底蕴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把写作、新闻法规与伦理定为核心课程。加州大学柏克莱新闻研究院在专业教育中还讲求特色教育,课程重视本土特色和跨学科特点,视野比较开阔,与时事和社会变迁紧密联系。新闻研究院的传统目前正面临跨学科的挑战。新闻教育是从人文传统逐渐与社会科学汇流的,并以社会科学作为主要基础,由此开创了跨学科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主题词:新闻与传播教育课程设置跨学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AbstractByapproachofsampleresearch,contentanalysisandinterview,thispaperdiscussestheprocessoftheconvergingofthemainstreamoftheeducation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into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inUSA,andbasedonthatdiscussion,itwillprobeintotheinternationaltrendoftheeducation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Fromtheverybeginning,theAmericaneducation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tucktothetraditionalmodeloftherecognitionofthefoundationofhumanitiesandtrainingtheprofessionalskills.Aftergoingthroughmanyhistoricalchanges,itgraduallyblendedintothestudyofsocialscience,attachingmoreimportancetothedevelopmentofcorrelationofdifferentsubjectswhilethestudyrangewidening.Theaimoftheeducationchangedfromcultivatinganexperttoageneralist.Currently,thejournalismeducationhasbeenbroadenedinrangetoincludethepress,advertising,publicrelationsandotherfieldsincommunication.TheSchoolof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isoneoftheexamplesoftheintegratededucation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Forsuccessiveseveraldecadesofyears,thatSchoolhasbeendevelopingitselfbystickingtothemodelofteachingaccordingtothespecialities,therearebasiccoursesand5sequences.Thecurriculumsettingiscomprehensive.Emphasisisonthecultivationofresearchmethodologybasedonstatisticsinsocialscience.Ithasitsownfeatures.Thismodelcanbeservedatavaluablereferencetothecurrenteducation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inChina.Inthelastcoupleofyears,thatSchoolbenttothereformofitscurriculum,replacingtheformerlysequenceswiththetwotracksofjournalismandofthestrategiccommunication.Andnewcharacteristicshaveemergedintheeducationofthestrategiccommunication.Thepurposeofthereformwastobreakdowntheconfinesoftheprofessions,withaviewtocultivatingthegeneralistssoastoadaptthemselvestodifferentmassmediaincomplexcontext.Thenewcurriculummodelhasbecomethetrendinthedevelopmentoftheeducationofthemainstream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inUSA.AnnenbergSchoolfor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Pennsylvaniaisamirrorinstressingthestudyofcommunication,itpaysmuchattentiontointerdiscipline,tothetrainingofthestudentsatdifferentlevelsofthestudyinhumanitiesandmethodologyinsocialscience,tothecultivationofthebasicaccomplishments.Italsopaysattentiontothecorecoursesofcommunication.Thecoursesaresystematicandcolorful,theyareindifferentlevelsandcoveringdifferentfields.TheprofessionaltraditionofthejournalismstudyinstitutesbeganfromColumbiaUniversityattheverystart,itattachedgreatimportancetothecultivationofhumanitiesattainmentsandprofessionalskills,andwriting,pressregulationsandethicwerechosenasthecorecourses.GraduateSchoolofJournalism,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erkeleyalsotriedtohaveitsowncharacteristicsinprofessionaleducation,thecurriculumprojectsreflectedthelocalfeaturesandinterdiscipline,fieldofvisionwasrelativelywider.Thesubjectsarecloselylinkedwiththecurrentaffairsandsocialchanges.ThecorrelationofsubjectsisnowputtingachallengetothetraditionofthatJournalismInstitute.Theeducationofjournalismhasgraduallyblendedfromthetraditionofhumanitiestosocialscience,andmadesocialscienceasitsmainbase.Fromthatpoint,thetrendofcorrelatedandpluraldevelopmentofeducationofjournalismhasbegun.一、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抽样调查和内容分析的方法,从课程设置角度研究典型的新闻教育模式。本文的抽样研究采用类型抽样方法。卡耐基委员会的一项权威性研究报告,曾将美国的高等院校分成4大类。Oregon大学新闻学院在80年代做的一项关于新闻与传播教育研究课题报告中,依此分类模式按类型、规模和形式,将新闻与传播学院系分为以下4类:(Univ.OfOregon,1984)第一类是综合性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这些院系设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教育,并专设传媒业研究机构和研究中心。如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印第安那大学、伊利诺伊斯大学的新闻与传播院系;第二类是以传播学研究为特色的传播教育。这类教育很少专业导向,培养传播通才,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传播学院;第三类是专业性研究院。他们以培养记者、编辑、广播专业等人才为主,如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新闻研究院;第四类是只有本科专业的学院和社区学院。设有新闻和传播的课程,规模较小。前3类可以称作美国主流的新闻与传播教育模式。本研究以这3类为总研究样本,从每一类中随机抽取一个分类样本,即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Schoolof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宾夕法尼亚大学安那伯传播学院(AnnenbergSchoolfor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Pennsylvania)、加州大学(柏克莱)新闻研究院(GraduateSchoolofJournalism,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erkeley),对其课程设置、办学方向及特色等方面,探讨世界主流新闻与传播教育融会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情况。人文学科(Humanities)一词源自拉丁文humanists,意即人性、教养,指与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后泛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刘大椿,2002)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如语言、文学、音乐、美术、宗教等作品及规范、技能。社会科学则是与人类在社会与文化方面的行为相关的科学的分支,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大英百科全书》)二、新闻教育潮流:以人文学科为基础,融会社会科学1、美国潮流:从人文传统走向融合世界最早的新闻教育起步于美国,早在1869年,弗吉尼亚的华盛顿学院就开设了“印刷与速记”课,并让学生参与报道和印刷实践。1878年,密苏里大学开设了新闻史课程。189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商学院曾经开设最早的广义上的新闻学课程,第一次将实践训练和理论引导结合起来,开设了“制作报纸的历史和艺术”、“诽谤法和商业管理”、以及报纸实践、当前事务专题讲座、记者开设的讲座等5种课程。1908年,世界第一个新闻学院在密苏里大学正式创立,开创了传统新闻教育模式。(Sutton,1945;UNESCO,1954)1912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成立,也是走重视人文学科、以语言文学为基础的路子,强调采写编评方面的技能课程,创设了重视人文学科基础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传统。中国的新闻教育就是沿承了这种传统。其后,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经过了几段重要的历史变迁。20年代开始,威斯康星大学新闻系开始挑战由沃尔特·威廉(WalterWilliams)开创的密苏里式的职业训练模式,其创始人布莱耶(WillardG.Bleyer)认定新闻教育应当包括一整套的知识,应当给学生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一部分新闻方面的技能训练。他的课程设计成为全美大多数新闻学院的基本蓝本。在四年制新闻本科的课程中,他规定新闻学的课程只占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应当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历史和英语等内容。他的观点至今对美国的新闻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922年他在威斯康星组建了一个舆论学研究生研讨班,他的课是用社会学、政治学的理论和发现去考察大众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他的新闻教育的核心课程是新闻学原理,以便学生理解报纸会对读者的观点、道德、品味和生活标准方面尽可能产生影响。20年代他还在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博士课程中,开设新闻学辅修,奠定了新闻学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传播学大师施拉姆也在跨学科新闻教育方面作出过贡献。1943年至1947年,他任爱荷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时,曾重组本科生新闻学课程,减少了写作、编辑技能,代之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内容。施拉姆还提出,博士生课程必须具备7个方面:传播史,传播法,传播与政府的关系,舆论学,传播与世界事务,传播学研究方法,传者的权利与责任。同时,每位博士生要从下列项目中选学3方面的技能:印刷、设计和排版,口头传播,写作传播,图片传播,电子学,声学,传播经济学。课程核心是内容分析和调查方法、宣传学、舆论学。博士生指导委员会由他本人、研究生院院长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演讲学的教授组成。(Rogers;Chaffee,1994)类似的跨学科的传播学博士项目,同时也在明尼苏达、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稍后在密西根州立大学、伊利诺伊斯大学建立。到1950年代,美国新闻教育内容已相当广泛,一些学科相对独立,比如原来隶属于新闻学下的广告,在不少新闻学院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Peterson,1960)当时多所新闻学院都以分专业为模式(sequencecurriculum),包括广告专业、广告管理专业、农业新闻专业、家政新闻专业、管理专业、社区新闻专业、杂志专业、期刊新闻专业、广播新闻专业、新闻编辑专业等。新闻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3个方面:一是专业的和综合的课程;二是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三是专业性伦理道德教育。(UNESCO,1954)此后,新闻与传播教育发展迅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中指出,各大学提供了非常广泛的课程,新闻学院75%的课程是通识教育的内容。(UNESCO,1958)60年代,新闻教育的角色和任务仍在调整之中。值得一提的是,Syracuse大学得到传媒大王纽豪斯200万美元的捐赠建立了纽豪斯传播中心,并在拥有1亿美元的纽豪斯基金会资助下启动该中心。纽豪斯的捐赠是用于鼓励更多跨学科的大众传播研究,用于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捐赠者希望新闻教育比当时更重视基础性、哲学性内容和公共政策。(Peterson,1960)此时的新闻教育主流,正在从传统的培养报纸记者的职业性方向,转向更广阔的空间,重视各学科的融合,重视研究,重视大众传媒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情境研究,传播教育的内容包括整个人类传播,目标是培养能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任职于报刊、广播、电视、广告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人才。大多数“新闻学院”倾向于淡化新闻学,纷纷改称“传播学院”或“新闻与传播学院”。密西根大学取消了新闻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减少了新闻学课程。(Beasley,2002)各院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注重自己的研究特色,比如威斯康星大学新闻学院在量化研究方面就很有特色。该学院把统计学视为博士生研究的基础,以统计学作为研究工具。一些著名学院开始建立研究机构。明尼苏达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伊利诺伊斯大学等在50年代前后都开始设立新闻与传播研究机构。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中心在1959年成立后的一年内,研究项目竟达33项之多。(Peterson,1960)当时新闻教育的变化如此之大,“新闻学院”一词简直就失去了意义。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Mills教授曾说:从60年代开始,传播新闻教育时常被肆意抨击。(Medsger,Betty,1996)目前在美国大约有14万学生在进行4年制的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课程学习。据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AEJMC)的年度调查,在1998—1999学年度,估计有35000名学生取得了学士学位,3000名学生取得了硕士学位,1000名学生在读博士。(Beasley,2001)那么,市场对新闻教育的需求到底有多大呢?美国报纸主编协会(ASNE)的调查显示,2001年美国日报净裁2000个记者职位。过去美国媒体用人量的标准是,每1000份发行量就有1位工作人员,现在这几乎成了神话。据2002年5月的调查,仅《纽约时报》接近此数,《华尔街日报》每3000份发行量有1人,《今日美国报》则是每5250份销量才有一人。而同时,美国大约有300份报纸缩减版面和规模。1999年,新闻与传播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传播领域工作的有65.1%。单纯在某个领域的毕业生已经不是市场所需求的,在美国,报刊、广播电视、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新媒体领域,都更愿意雇用新闻与传播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因此需要学生是“传播通才”。近十数年来,新闻教育内容已经包括所有的传播领域。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AEJMC)年会,近年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即传统新闻学的出路问题,其中有一个共识是:传播领域包括新闻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等多个方面。(Medsger,Betty,1996)2002年8月AEJMC年度研讨会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前《波士顿环球报》总编MichaelJaneway还在《纽约时报》撰文呼吁改革课程。(Janeway,Michael,2002)融会多学科的传播学成为教育的主流,这一点从美国几个主要专业学会的年度论文中也可见一斑。据统计,截止2000年,美国有72个新闻与传播学院设有传播学博士项目,其中42个学院的博士生在1994至1998年在全国传播学会或国际传播学会年度论文中获奖,根据一项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项目的权威目录,这些论文可归属到下列多个领域:广告,合作及组织传播,传播学概论,人际传播,媒介研究,新闻学,电子传播,电子助手管理,戏剧等。(Musambira,2000)不只是新闻与传播教育,美国教育的其他领域也都在扩大与融合,学生修读多专业成为潮流。据《纽约时报》最新报道,为了应对市场的需求,美国大学生修读两个、三个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修读四、五个专业的。不少新生入学之前在中学就已修读了多学科的高级课程。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有四分之一的毕业班学生修读两个专业。有的大学有一半学生修读多专业或多学位。(TamarLewin,2002)2、中国的“胡同式”教育新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传播媒体的需要。近3~5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据调查,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传媒对本科毕业从事一般新闻采编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已接近饱和,今后不再录用大专层次的毕业生。(何梓华,2001)同时,各类非新闻专业毕业生也蜂拥至媒体希望分食一杯羹。研究显示,2000年以前大约50万新闻从业人员中,只有3万人员来自新闻专业,也就是说,95%的从业人员来自其他专业。《北京青年报》每年招聘记者,报名与录用的比例在50:1左右。(张延平,2002)当然,在政策范围内媒体的增多和扩容,还是给了新闻人才一定的空间,据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北京市场最急需的人才是媒介、咨询等行业,而不再是前几年的IT、商务行业。而目前大学生中大约有42.1%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有可能的话另选专业。(《北京青年报》,2002年6月10日p.36)中国的高等教育施行的是专业模式,有人比喻为“胡同式”教育。在中国科协2001学术年会上,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我以为清华大学学生的平均水准要比美国哈佛大学学生的平均水准高,因为这些考上清华的孩子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最优秀的青年。”但中科院院士杨福家认为,在个人创造性、知识广度等方面却并非如此。在哈佛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并不分是哪一个系的,他们可以自由地选课,在知识的大观园里游览、思考,到第三年他们才决定主修什么课程,这样,学生的知识基础就很雄厚,素质提高得很快。中国大学的学生一进校园就被分到了某一个系,这就好像把他们全部领到了一个个的窄小的胡同里让其成长。“你让学生怎么充分发展?”因为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新闻专业教学方案很难做到跨学科、跨专业。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的学分数在150个左右,学生除了修学分,很少有精力再去学别的了。有的大学已经改革到130个,但教学管理部门的指令性课程达50学分以上(当然这些课程有的在通识教育的范畴)。在剩下的学分中,本专业最基本的一些课程又占去了不少学分,最后所剩可供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学分、可供学生自由使用的时间都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校中跨专业选课基本上成了无法实现的空话,通才教育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新闻实务界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实务的竞争,已经从80年代的稿件层面上升到90年代的版面层面,进而激烈到版组层面,现在俨然进入机制层面了,他们需要的是既能采写、又肯研究有创意,既会管版、又懂合作会管人,既懂媒体、又懂经营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张延平,2002)中国所禀承的美国传统新闻学教育,在现实中就遇到了太专太窄的问题。新闻实务界认为:如今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做新闻上手很快,但发展潜力不如非新闻专业的学生。他们做突发新闻可能会很到位,但是做那些深度性的报道,就远不如经济学、法学、政治学背景的学生。不少发展迅速的市场类媒体说,这两年我们不愿意引进新闻系、中文系的毕业生,新闻系可能是以任职传统党报为培养方向,不能适应正在变革的媒体格局。(陈昌凤,2002)另据中国记协的统计,在获全国性新闻大奖的人员中,新闻专业毕业生的比例很低,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中国新闻教育的质量不够理想。(童兵,1999)有媒体主管甚至认为,我们过去4年的大学本科,用很多的精力在教新闻技能,其实这些技能教育有一年就足够了。(陈小川,2002)新闻实践并不是新闻学教育的目标,就象外科医生的目标并不是开刀、而是如何把病人治好,新闻教育应当教给学生人文追求和综合素养,使他们有超出职业能力的理想和目标。英国传播学者S.Splichal和C.Sparks在考察了22国的新闻教育之后,提出21世纪的传播人才应该具备4方面的素养: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及3种才能:清晰准确的写作才能,传播才能以及创造才能。(Splichal&Sparks,1994,1989)新闻教育重视的是综合素质和独创性的培养。新时代的中国新闻人才,应兼具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素养,视野开阔、知识面广、综合素质强、富创造力。3、从新闻学到大众传播学新闻学是研究新闻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学科,是从“报刊学”开始的,研究中心也是报刊。新闻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式的定性研究。早期西方新闻学研究,重视历史、哲学、宗教等背景和影响,如名著《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学可以说是从新闻学延伸出来的,但研究范围更广阔,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电影,研究方法是以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为主。传播学起初是从研究媒介效果开始的,在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结合后,历经几度枯荣,从而成为一门科学。大众传播学兴起以后,新闻学的地位逐渐消减,著名学者、新闻教育学家EvertteE.Dennis甚至将新闻学称为“濒临危险的物种”。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新闻传播研究的主要视角,放在了新闻传播过程方面,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人际层面的特点、规律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却忽视了传播本身与社会的关系、传播作为社会交往的特征和规律,用梅尔文·德弗勒等人著的《大众传播学诸论》中的话说,是“忽视了社会‘大图象’,忽视了长期或大规模的社会力量会关系到人们受大众传播影响的可能性”,最后基于量化方法的实证式研究不免陷入困境。于是,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西欧的批判学派开始受到关注。不少学者正重新梳理研究,试图更注意传媒与社会体系的研究。中国传统的新闻学历来重视从社会体系的层面,尤其是从政治的角度,把新闻媒介机构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文革以前,新中国的新闻理论基本上是党的新闻机构理论;改革开放后,研究视野从机构推移到新闻本身,有学者提出,新闻学是事学,这样就构成了新闻、新闻事业、新闻工作的基本体例。这样的研究,又忽视了人际的层面,不重视研究传者、受者(有人称“人学”)的层面。所以80年代刚刚引进“反馈”、“双向交流”概念时,许多人都觉得十分新鲜,有些学者、新闻工作者言必称“双向交流”,认为这也正是党报理论的一个方面:既是党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为党服务,又为人民服务;既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由此,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传播学开始在中国渐渐受到重视。传播学在与其它学术领域分工与整合中,产生了其它学问的应用科学,如政治传播、组织传播、教育传播、健康传播、环境传播、危机传播等跨学科的新领域;传播学在其它学科基础上,逐渐自立门户,形成了一部分分支,如:传播社会学、传播生态学、传播政治经济学、口语传播学、大众文化、传播的文化研究、传播的批判理论等,大大丰富了传播学的内容。也因此,新闻与传播教育视野开阔起来。数十年前,西方新闻与传播教育的主流,就已经渐渐从新闻学教育转向传播学教育。三、跨学科的教育:威斯康星个案研究1、宽口径的教学模式:重视课程广度和深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于1905年开始开设新闻课程,1912年设新闻系,1927年设新闻学院。现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下设于文学与科学学院。该学院有悠久的传统、很强的教师阵容。50年代前后,该学院就开始走专业教学的路子(sequencecurriculum,系列课程),本科设有农业新闻专业、家政新闻专业、杂志新闻专业、广播新闻专业、新闻编辑专业。(UNESCO,1954)经过调整,2000年以前的约30多年里,本科设有5个专业:新闻与编辑、广电新闻、公共关系、广告、大众传播。这样的教学设计基本上也是同时期美国主要新闻与传播教育的思路。近年,这种专业设置方式已经得以改革。威斯康星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从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学生中选拔新闻专业学生,要求学生入专业以前已经修满40学分,并且已经修读过“大众传播概论”一课。本科生毕业要求120学分,其中要修新闻与传播学专业30~40学分,专业以外80~90学分。专业外的课程相当广泛,可以是商业、工程、农艺、生命科学、教育等多种领域,其中在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所隶属的“文学与科学学院”的总学分不少于100。专业以外的课总体包括两类课,一类是概论性课程,一类是高级课程。社会科学概论类课程,包括8个领域,分别是: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学,文科综合课程,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学生必须从3个不同院系各选1门课,其中必须有一门经济学或政治学课程。社会科学高级课程中,必须修满12个学分。它们可以包括社会科学的任何领域,但必须包括一门高级历史课程(人文类或新闻学历史课程不在其列)。/www.journalism.wisc.edu,2001年6月。现已改变)(1)新闻编辑专业课:课程类别课程名称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类人才;一般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68-03

从1983年全国设有新闻专业的高校共14所、教师364人、在校本科生1482人(仅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的0.12%)、硕士生103人、进修生220人,到目前300余所高校设有新闻学与传播学各专业点700余个、教师1万余人、在校本科生13万人、研究生超过万人。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新闻媒体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量。整体供大于求的形势给一般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一般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往往很难与重点院校抗衡,加之培养模式的落后,使得一般高校的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为此,改进一般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则是当务之急。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时下,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革新催生了便捷的网络、丰富的网络资源,这给了一般高校谋求发展的契机,即使是比较偏远的一般高校。要提高一般高校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培养质量,则亟需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吸收网络资源,比如网络公开课、海量的新闻与资讯信息等,紧跟学界发展、传媒业界动态,并启发学生充分利用新的传播工具,在新传播环境下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模式,由此弥补地域劣势和资源不足。网络资源更新与现实社会信息变化的同步性更能激发学生们对课堂学习、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在课堂上经常引导学生们关注新闻的同时,留心节目、栏目的运作。比如2012年夏天热播的《中国好声音》,笔者就告诉学生们观看该节目、浏览与该节目有关的新闻时,多注意该节目的运作,特别是其在网上的运作,比如如何做营销,如何做节目包装等。比如,通过关注专家、学者等名人的微博,及时了解专家、学者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态度,还可以通过私信的方式与之交流,这样就很好地突破了一般高校在师资和交流资源上的欠缺。

二、推进人文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目前,很多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着重讲授媒体应用技能等专业课程,比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网络时代,也很注重新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设置。强化专业课,过分追求技能,而忽视学生的人文学科基础,往往造成培养的学生“后劲”乏力,因此,业界有一种说法,不喜欢科班出身的新闻传播类毕业生,而倾向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高素质的新闻传播类人才不是从使用某种技能而来的,它不是一门技能科学。只教会学生们如何采集信息和表达信息,培养的学生很可能只会成为别人原创性的新闻和影视作品的剪贴员或包装工。作为新闻传播学教育来说,技巧的培养一年足以,剩下的时间是要培养学生们发掘和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学习一种文化精神,最重要的是对人文学科的学习。2012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刚入校的2012级本科生教育将采取“2+2”的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回应媒介变化对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即本科第一、第二学年,学生可在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中任选一个方向,并按上述4个方向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第三、第四学年,按照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学习。这种“厚积薄发”的人才培养方式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尤其是对一般高校可以借鉴此模式,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安排跨学科、跨专业课程,或者鼓励学生旁听、选修其他院系课程。

三、注重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培养

当下,新闻业出现大量的道德失范事件,新闻业的最大危机是公信力危机,即公众对新闻业的态度。要解决受众对媒体的信任问题,除了媒体公司的高层需要开动脑筋,更应该从高校教育抓起。在学习阶段,除了技能之外,更要培养其新闻理想,进行新闻专业主义教育。重在使学生明确新闻的真正价值所在,新闻道德规范如何。促使学生们开始非常严肃、慎重地思考新闻传播活动和职业生涯,即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新闻工作者。作为记者,应该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并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内在兴趣和执着信念,建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可以增强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对新闻业的认同,而不仅仅是将新闻职业看作是“求职谋生”的现实层面,从业后不以“新闻民工”自嘲。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培养也有助于克服新闻媒体对新闻专业学生的“不认同”,有的媒体甚至以不用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为荣。社会转型期、媒体业的现实均迫切需要注重对学生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培养,方能规范媒体运作,以有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失却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整个新闻学教育也就如海市蜃楼。

四、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学科,因此,新闻学课程要把实践经验引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规避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引入案例教学法,即案例—理论—案例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的剖析深入学习新闻传播理论,认识新闻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观察新闻传播实践,思考实际的能力,这对学生日后从事新闻传播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课堂训练。其次,传媒人士进课堂。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写作教学模式与理念之一便是把一线记者、编辑的知识与经验带到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的课堂上,该大学要求所有讲授新闻业务的教师必须拥有媒体工作经历。再次,强化实习。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学理念之一是:学习新闻最好的方式是动手实践。其创建者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Williams)认为,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书本内容在现实中的作用,进而从实践中学习经验,也更能明确理论学习的方向,提高采写和编辑技能。为此,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密切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科学规划集中实习,并充分利用假期、课余时间增加实习机会,帮助学生熟悉新闻工作程序,进而全面、深刻了解新闻工作基本规律。

五、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鉴于目前很多从事新闻传播类教学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常常使得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往往一味地介绍理论观点,课堂学习比较枯燥,学生接受的是死板、教条的理论。或者只讲历史上比较成功的案例,这不仅表现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核心的业务课程中,在与之相关的其他课程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显然没有考虑到新闻实践的发展性。新闻传播学教育实践性非常强,它强调理论和观点的时代性,理论只能是一个总体的、宏观的框架,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新闻传播学教育既要学习新闻传播理论和过往的经验,更要认识当前的理论新发展和实践新动向。后者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科研,通过科研了解业界、学界动态,一方面增强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到课堂上,使得教学案例和教学思想都具有时新性,增强新闻传播类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时代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新闻采写的原则、新闻业运作的规律,也能使学生在新闻教育的学习中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后者是一个媒体从业者的首要素质。时代的发展,对一般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不断探寻新的发展道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笔者以上建议旨在探寻增强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时代性、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希望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能对我国一般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科学、良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它关乎中国未来的新闻人,关乎中国新闻业的未来,甚至也关乎中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童兵.中国高校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发展三十年理论回顾与展望[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1).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闻传播类学生;市场对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61-02

一、我省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传媒业的兴盛,媒介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直接影响到新闻传播学科学生的就业。高等学校的育人机制需要根据社会要求去调整育人内容和创新育人模式。新闻传播学科应该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力图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可行性措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提高新闻传播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更加有效地完成高校育人目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涉及我省石家庄、衡水、唐山、廊坊、保定、张家口、邢台、沧州等地级市300家企事业单位。调查主要对新闻传播类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哪些素质和能力有所看重或者期望高校培养出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的毕业生。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5份,回收率91.2%。

三、调查统计结果

1.单位对新闻传播类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85.6%的受访者认为新引进的新闻传播类毕业生普遍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创新能力(45%)、自我学习能力不强(33%)、缺乏进取精神(16.%)。这说明高等教育传媒专业的发展不但要培养学生掌握技术、具备实际的操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现代传媒与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式的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实践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被调查者认为新闻传播类学生最需要培养的依次为实际操作能力(32.8%)、创新能力(29%)、复合型知识结构(22%)、团队合作能力(17.2%)、沟通能力(7.1%)。可以看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对于传媒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

2.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86.7%的受访者认为专业知识重要,80%的认为人文基础知识重要,72%的认为艺术专业知识重要,63%的受访者认为这三类知识都很重要。有近7成的人认为人文基础知识和艺术专业知识与传媒专业知识同样重要,这充分说明了传媒专业的特点。社会的发展对于传媒人才提出了复合型的要求。因此,从课程设置方面,真正将具有人文、艺术、技术不同属性的课程有效组合为一个专业整体,切实构建人文、艺术、技术三位一体的专业结构平台,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所用的高等传媒专业人才。

四、启示与对策

1.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修订教学培养方案。高校结合社会实际需要,针对就业方向,努力打破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与市场需求相对脱节的局面,按照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修订教学培养方案,试行“三学期制”,探索“融通”育人思想,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注重各方面知识的通识教育,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完善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的办学特色。“三学期制”将一学年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三学期制”教学模式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我校教学时间安排为:秋季学期(19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3周)+暑假(约7周),两个长学期实行17周授课,1周考试的教学安排,秋季学期有1周机动安排;短学期实行3周授课与结课考核。夏季短学期教学内容安排为:小学分高水平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研究性与开放性实验、实习实训、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聘请专家学者讲授反映学科前沿动态的学术专题讲座、各类大学生竞赛集中培训与科研训练。根据新闻传播类学科专业特点,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规格、主要课程和学分要求进行了审阅,接着从课程对专业特色和人才质量的支撑作用、课程名称的规范性、学时学分、前后衔接关系以及学期课程设置的密集度与学生承受度等五个方面对每门课程逐一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论证。

2.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全面修订教学计划,调整、重构课程设置,减少陈旧、冗长的课程内容,课程之间避免内容交叉、重叠,采取课内精讲、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入研究性教学新理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动态、丰富的社会实践、学科前沿专题讲座等短期课程,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逐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的课程结构体系。突破印刷媒体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培养能够适应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媒体传播的综合新闻人才,并把多种媒体传播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形成了符合综合新闻人才的培养的完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理论课教学中,严格推行讲授、讨论、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理论课程授课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增添了特色课程,补充了一些媒体实务课程,同时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总体要求,鼓励去业界实习、着力打造实践教学特色。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大量新的课程,如媒介经济、媒介管理、网络新闻传播、新闻伦理、新闻法规、新闻传播心理学等,供学生自由选择的专业课程大量增加,以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新闻传播学科学生的就业市场比较广阔,但这一学科招生规模的扩张会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结合社会实际需要,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公关礼仪”等全校选修课程。从大一到大四,系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刻探讨工作规律,对学生人生规划和长远发展提供精细化指导。搭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基地与网络为一体的就业平台,实现就业市场立体化。鼓励学生到当地报社和其他媒体单位实习,也可以到社会上去做兼职或专职工作,鼓励和引导他们大胆去做,这对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很有效。也可以聘请适合从事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的有实际经验的人才,来学校作报告、举办讲座或者直接请他们到校任教,可以改变学生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严重制约了创新思维的发展的不良状况。同时,这些经验丰富的媒体从业人员担任教师,与社会接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豪兴.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孙胜存.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

  • 下一篇:非生物和生物的区别范例(3篇)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措施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初中数学教学措施范例(3篇)

      初中数学教学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措施笔者在这里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下初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且阐述了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daniel 0 2024-05-01 18:49:47

    2. 电工理论基础范例(3篇)

      电工理论基础范文篇1关键词:《电工基础》机电专业课程重要性《电工基础》与机电专业课程的发展、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都息息相关。所以,对于《电工基础》在机电专业..

      daniel 0 2024-05-01 18:48:13

    3.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范例(3篇)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范文关键词:民间美术现代艺术设计源头融合一、民间美术1.民间美术的概念定位民间美术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纯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是民族民间生产者..

      daniel 0 2024-05-01 18:16:43

    4. 厨艺职业技术培训范例(3篇)

      厨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篇1一、烹饪学校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一)当前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内容陈旧。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人们一直把马列主义、思想、党..

      daniel 0 2024-05-01 18:16:13

    5. 厨艺的常识范例(3篇)

      厨艺的常识范文篇1关键词:餐厨垃圾;预处理;厌氧消化中图分类号:X799.3;S2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9-0001-03餐厨垃圾处理是近年环保行业新兴的热点领域,国内餐厨垃..

      daniel 0 2024-05-01 17:44:44

    6. 厨艺培训方案范例(3篇)

      厨艺培训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大众餐饮中央厨房精细化管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全面改革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产业升级进一步加快。同时奢华消费的禁令规范,使高端餐饮..

      daniel 0 2024-05-01 17:44:13

    7. 智慧校园内涵范例(3篇)

      智慧校园内涵范文篇1【关键词】智慧校园;高职;教学管理平台一、智慧校园的内涵与外延所谓智慧校园,是指将人、设备、环境及资源的几大教育要素以及社会性要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

      daniel 0 2024-05-01 17:13:34

    8. 计算机基础教案范例(3篇)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范文松江大学园区7所高校因学科特点和培养特色不同,各有其教育资源优势。东华大学为多科性大学,专业覆盖理、工、文、管、艺,有专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daniel 0 2024-05-01 1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