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投资分析范例(3篇)
林业投资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林业政策;政策模拟模型;经济福利
中图分类号F310.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6-0198-05
林业政策在对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利用方面起相当大的作用。合理有效的林业政策是推动资源建设、林业的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建设的不竭动力。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林业政策,通过政策调节利益,通过利益激励和促进林业建设,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区域林业政策的作用效果,把森林资源的培育、采伐利用第一产业环节与以森林资源为原料的第二产业发展的整个林业产业链整合,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设立林业经济福利为目标,构建林业的政策模拟模型。利用该模拟模型,对林业政策的影响展开分析,为合理的林业政策设计和选择提供参考。
1政策模拟模型
本文将价格变动率、税费引起边际成本变动率、利率引起的边际成本变动率、采伐限额政策引起的采伐限额的变动率作为四个政策调节变量Z1、Z2、Z3、Z4,通过该政策调节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资源培育、木材采运和林产工业在内的整个产业链的经济福利的变化作为政策目标变量,来认识政策作用的效果,以经济福利作为政策工具的目标变量国外有类似的研究[1]。如果木材收获的经济福利为EW1,林产工业的经济福利为EW2,因木材收益所激励的投资于林业新增林地收益为EW3,那么,全部政策的作用效果及其优化:
MaxEW=EW(Z1)+EW(Z2)+EW(Z3)+EW(Z4)
=(EW1(Z1)+EW2(Z1)+EW3(Z1))+(EW1(Z2)+EW2(Z2)+EW3(Z2))+(EW1(Z3)+EW2(Z3)
+EW3(Z3))+(EW1(Z4)+EW2(Z4)+EW3(Z4))(1)
其中:
EW1=PQC(1+z1)(1+z2)(1+z4)-∫QC(1+Z4)0(e+fQ)(1+z3)dQ(2)
等式(2)为木材生产的生产者剩余计算公式[1],其中的z1、z2、z3、z4分别表示为政策变量,即价格变动率、税费率、利率、采伐限额的变动率;P-木材价格,QC-采伐限额;区域市场木材供给函数MC(P)=e+fQ。木材价格由开放市场形成与决定:
Q'=(1/εS+1/εD)/(1/(εS(1+α))+1/(εD(1+β))Q0(3)
P=P0(1-1/εS)+P0/(εS(1+α)*Q0)Q',(4)
orP=P0(1+1/εD)-P0/(εD(1+β)*Q0)Q'(5)
εS、εD分别为供给和需求价格弹性,假定供求函数为线性函数。P0、Q0分别为木材供给和需求量在没有发生变化之前的均衡交易量和均衡价格。α、β分别是木材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增长率。
EW2=∑3i=1(PiSi-∫Si0(ai(1+ρz1)Sbi)dS)(6)
等式(6)为林产工业的生产者剩余计算公式[1],Pi、Si(i=1,2,3)为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和造纸业的综合平均价格和交易量。林产工业的供给函数为Pi=ai(1+ρz1)Sbii,ρ-木材原材料在林产工业成本中的比重。ai、bi-分别为供给函数参数。
EW3=EW1/QC*QA*dA=EW1/QC*QA*α*dr(7)
r=净收益/投资额=
(PQC(1+z1)(1+z2)(1+z4)-∫QC(1+z4)0(e+fQ)(1+z3)dQQR÷QA)/(IAn)(8)
等式(7)为新增造林面积经济福利。在等式(8)[2]中:r=投资收益率,QC=采伐限额,QR=一定的投资造林面积下的资源总量,QA=单位面积的产材量,IA=单位面积的投资额,n=年限。
dA=α*dr,其中dr为投资收益率的变化量,α为收益率变化引起的投资经营林地面积的变化参数。dr=drz2+drδ。
税费率变化引起投资收益的变化存在双重性,一方面直接引起收益率变化drz2=dr/dz2,另一方面税费率变化引起公共收入和公共服务投入的变化,进而引起林业经营的风险变化,影响收益率drδ=dr/dδ。
δ=δ0*eμ/(T+P*Q*z2)(9)
公式(9)为经验公式,其中:δ-风险变量,δ0-最低风险值,T-财政转移支付,P-木材价格,Q-木材交易量,z2-林业税费率,μ-参数。
dδ/dz2=-δ*(μ*P*Q/(T+P*Q*z2)2)(10)
因税收变化导致的风险变化,进而引起的收益率变化,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drδ=(r-r0)/δ*dδ=
-(r-r0)*(μ*P*Q/(T+P*Q*z2)2)(11)
2政策模型运算与分析
2.1初始状态下的林业经济福利估算
本文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之前的状态作为初始状态。在没有实行新政策之前、保持初始状态下的有关模型参数的情况如下表1。
表1中的参数z1、z2、z3、z4为设定的初始状态的数值。
P、Qc、e、f、QR、QA、IA参见已有的研究成果[3],PSi、Si、ai、bi(i=1,2,3)参见有关的研究成果[4],δ=44%参见已有的研究成果[5],r0=0,n=20,δ0=10%;α=6.29是根据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前后减税增加了投资收益率36.3%激励,江西新增造林面积228.4万亩,进行比较计算得到;μ=33.43是根据以下依据计算得到:公式δ=δ0*eμ/(T+P*Q*Z2)。2004年江西的财政林业支出为16.34亿元,以及不合理的收费6.24亿元,这些收费主要是乡村基层机构收取,假定也用于了林业的公共事业管理。计算得到:μ=ln(δ/δ0)*(T+P*Q*Z2)=ln(44%/10%)*(6.24+16.34)=33.43。
本文以江西为例,利用上述参数和公式(1)~(11),在不考虑动态因素作用的情况下,计算得到初始状态下的包括林产工业在内的林业经济福利,森林培育利用的经济福利为-2.54亿元,政策对造林激励的效果为零,林产工业的林业经济福利为6.98亿元。
显然,在林业的税费高达收入56%的情况下,林业经营者的经济福利是负值,缺乏对造林的投资激励。江西省实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产权的明晰和大幅度降低税费由原来的56%降低到现在的20%,可使得林业经营者的经济福利EW1达到7.24亿元,EW3达到1.99亿元,如果有转移支付至少保持经营风险不提高,可以极大激励投资于森林的培育使EW3达到26.9亿元。
2.2林业政策变化的影响分析
2.2.1价格变化的影响分析
在其他因素和政策保持初始状态以及仅税费率改变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保持20%税费率的情况下,仅木材价格发生变化,根据公式(2)、(6)和(7)~(11),计算分析价格变化将引起EW1、EW2、EW3的变化,结果见表2。
从上表的结果中可以知道,木材价格的降低和较大的提高,都将增加整体林业经济的福利。降价减少EW1时可以提高EW2,价格每变动10%,EW1同方向变动1.2亿元,EW2反方向变动1.76亿元,降价可以带来福利的净增长,但是降价不会激励资源培育的投入,从而提高经济福利,当降价时,投资收益率降低,对资源培育无激励作用,EW3为零。高幅度提价对资源培育的EW3部分的影响很大,但是在现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达到40%的价格增长率将使得林产工业出于经济福利负值的状态,对第二产业的发展不利。当税费率在20%的水平时,木材价格提高对资源培育的激励作用很大,可增加林业经济福利。
2.2.2税费变化的影响分析
林业工作者的直观经验和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林业的税费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很大,国内学者对税费有过较深入的研究[6~7],多年以来的高税费明显妨碍林业的发展,在其他因素和政策保持初始状态的情况下,根据公式(2)、(6)和(7)~(11),计算分析仅税费率发生变化,将引起EW1、EW2、EW3的变化,结果见表3。
从表3的计算结果中可以知道,税费率对木材的培育和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当税费率变化时,降低税费可以提高投资收益率,但税费的减少在没有转移支付的情况下,提高经营风险,进而降低投资收益率,所以在税费率减少到20%的情况下,风险的增加不会激励投资于资源的培育。同样地,税费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公共的收入并用于森林资源的公共服务,降低经营风险,但同时提高税费率将使得投资收益率降低,在现有56%的水平上的经济福利为负,高于该水平的税费率使投资于资源培育的激励为零。在无转移支付的情况下,降低税率的资源培育激励不明显。从EW3的有无转移支付的经济福利比较看,在有完全转移支付的情况下,降低税费率的资源培育激励作用大。有转移支付是指至少将保持原来的公共服务的投入水平,不至于增加林业经营风险。总的来说,税费的降低将增加林业的经济福利。
江西的林改和降税,调动了社会从事林业经营的积极性,林业经营的风险降低,投资收益率达到36.3%,根据江西“十五”期间年均造林面积297万hm2,江西在2005年冬和2006年春的人工造林面积达到222万hm2相比较,江西林改实施了大幅度降低林业税费的政策,激励社会新增造林面积达到1523万hm2,相当于提高1%的投资收益率将激励林业投资新增造林面积042万hm2。
当转移支付额度不同的情况下,随着税费率的变化,林业的经营风险将会改变,使得林业经济福利发生变化。具体见表4。
显然,高于50%的税费率,林业经济福利为负值,降低税费率林业经济福利增加,但低于一定的标准以后,经济福利因公共服务的投入减少而减少。无支付转移的情况下,25%的税费率是最优的。税费率越低,需要的转移支付额度越大,才能保证风险不会增加。如果有一定的转移支付,最优的税费率还要比25%更低。
2.2.3林业的贷款利率变化的影响分析
林业的贷款利率主要是影响成本,根据公式(2)、(6)和(7)~(11),计算分析随利率变化的林业经济福利EW1、EW2、EW3的变化,计算见表5。在税费率高达56%的情况下,利率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当税费率降低到20%的水平时,利率变化对EW1和EW3产生明显的影响。当然,如果考虑动态时间因素的作用,利率的影响作用将更加明显。
2.2.4采伐限额变化对经济福利影响的分析
采伐限额大的变化对林业的经济福利产生影响,根据公式(2)、(6)和(7)~(11),计算分析采伐限额变化将引起EW1、EW2、EW3的变化。在56%的税费率情况下,林业木材生产的经济福利是负值,采伐限额的减少可以减少损失。相对于原来的投资收益率,减少采伐限额反而增加收益,尽管相对投资收益率有所提高,但收益的投资激励作用不明显。当税费率降至20%的水平时,随采伐限额的增加,林业经济福利增加,同时对投资于资源培育的激励作用也在增加,见表6。上述分析如果进一步考虑投资激励用于资源的培育,所增加的资源数量会影响每五年的采伐限额调整,那么经济福利的影响将会有所不同。
3研究结论与思考
本文分析的研究结果如下:
(1)以整合林业产业链的林业经济福利为目标函数构建的政策模拟模型,可以作为分析林业政策效果的一个工具,林业经济福利会随着林业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当林业经济福利为最大时所对应的林业政策就是最优的林业政策。
(2)林业的木材价格降低和较大的提高,都将增加整体林业经济的福利。在高税费的条件下,价格变动对林产工业的影响要大于对第一产业的影响,降价可以带来福利的净增长,但是降价不会激励资源培育的投入,高税费时的低幅度提价的资源培育激励作用不明显,20%税费率水平时木材价格提高对资源培育的激励作用很大。木材价格的提高达到40%的价格增长率将使得林产工业出于经济福利负值的状态,对第二产业的发展不利。
(3)高税费明显妨碍林业的发展,降低税费的呼声已经转变到现在的实际行动,如江西林改后的税费率降到20%的水平,调动了社会从事林业经营的积极性,林业经营的风险降低,投资收益率达到36.3%,且提高1%的投资收益率将激励林业投资新增造林面积042万hm2。
税费的降低将增加林业的经济福利。林业税费率有双面性影响。降低税费率可提高林业经营者的收益率,但减少用于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风险而导致降低林业经营者的收益率。无支付转移的情况下,25%的税费率是最优的。税费率越低,需要的转移支付额度越大,才能保证风险不会增加。如果有一定的转移支付,最优的税费率还要比25%更低。
(4)林业的贷款利率与林业经济福利是呈反方向变化,贷款利率主要是影响林业的经营成本,在认定自有资金也存在机会成本的情况下,全部资金的使用成本按贷款利率计算,利率越高经营成本越大,经济福利越小。但在高税费的条件下利率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在20%的税费率水平上,利率降低对资源的培育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5)如果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竞争性市场中高税费下的木材供给与价格综合作用,将使得供求均衡的木材交易量低于采伐限额的水平,可以使采伐限额的作用失效。在当前的采伐限额之所以存在的经济理由就是可以控制对不计成本的资源采伐以及天然林的采伐。
还要关注的是:森林资源的培育、利用将对生态环境、采伐限额调整等产生影响,利率长期影响将更显著,如何认识林业政策间接作用,另文将对此做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PingXinqiao.Microeconomics.Beijing:BeijingUniversityPress.2001.]
[2]周惠珍.投资项目评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ZhouHuizhen.AppraisalofInvestmentProject[M].Dalian:DongbeiUniversityofFinancial&EconomicsPress.1999.]
[3]曹建华.商品林经营:环境与经济分析及政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70~81.[CaomercialForestManagement: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nalysisandPolicy[M].Beijing:ChinaForestryPublishingHouse,2004.70~81.]
[4]曹建华.林产加工业要素投入与影子加工及其影响分析-以江西林产加工业为例[J].林业经济.2007,(4):63~66.[CaoJianhua.TheForestryProcessIndustryofInput
FactorsandShadowPricesandtheirEffectsAnalysis:TaketheCaseofJiangxiForestryProcessIndustry[J].ForestryEconomics.2007,(4):63~66.]
[5]曹建华.基于林业政策的商品林经营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研究[J].林业科学,2006,(12):56~60.[CaoJianhua.StudyontheBenefitandRiskoftheInvestmenton
theCommodityForestManagementBasedonForestryPolicies[J].ForestScience.2006,(12):56~60.]
[6]徐怡红.林业税费改革理论与实践.哈尔滨[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XuYihong.TheoryandPracticeofForestryTaxationandFeeReform.Harbin:NortheasternForestryUniversityPress,2004.]
[7]刘金龙等.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税费问题与改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LiuJinlong.ForestryTaxationandFeeProblemandReforminSouthernCollectiveForestRegionofChina[M].Beijing:ChinaForestryPublishingHouse,2002.]
ApplicationofthePolicySimulationModelof
ForestResourceEconomicUtilization
CAOJianhua1WANGHongying1YANCheng2
(1.CollegeofEconomicsandTrade,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45,China;
2.ForestryBureauofJiangxiProvince,NanchangJiangxi330001,China)
AbstractForestrypolicyplaysasignificantroleincultivation,protectionandutilizationofforestresources.Forestrypolicy,firstly,adjuststhepriceinformationoffoestryproductionandfactorbythemarketmechanism,furtherinfluencingthebenefitandcostanddecisionmakingbehaviorofproducersaccordingtothepriceinformation,atlastinfluencingeffectofcultivation,protectionandutilizationofforestresources.Itisimportanttoanalyzeandunderstandmechanismandeffectofforestrypolicyonforestrydevelopment.Basedonmarketmechanism,thisarticleusesapolicysimulationmodelwhichisintegratedofforestindustryandforestcultivationandtimberproduction,takesforestryeconomicwelfareasagoalanddiscussesthemodelandparameters.Applyingthemodel,thearticleanalyzesthesepoliciesquantititively
林业投资分析范文
关键词:要素投入;林业经济增长;增长效应
林业经济增长情况在研究分析阶段,需要选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进行,要素投入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明确林业管理的重点内容。经济增长状况分析离不开数据收集与处理,下面文章将针对工作各流程的技术要点展开探讨,帮助选择有效的分析方法。
1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
1.1数据收集和处理。
分析林业经济增长情况时,现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数据整理分析来得到准确的结果。要素投入方法对经济情况分析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应用过程中,仍然需要完善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将收集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以此来提升结果的可靠性。林业作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净化环境的同时,还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分析要考虑全面因素,因此数据分析也比较复杂,需要将收集到的信息与额定指标做出比较,再结合投入自己数额来分析,方便判断经营管理期间是否出现亏损现象。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也与经济增长指标存在必然联系。数据收集工作需要由基层员工完成,在任务开展阶段,要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学习任务流程,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来完成任务,确保数据来源可靠,分析任务才能够高效进行。
1.2林业总产值增长情况。
黑龙江地区森林覆盖面积比较大,在对产值进行计算时也发现正在呈逐年上涨趋势。林业发展虽然属于环保公益类项目,但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总产值上涨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会逐渐增高。林业产值受环境因素影响严重,同时也与管理情况存在必然连续,加强管理并采用科学的虫害预防方法,能够增大树木的生长效率,死亡数量也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长期以来,林业经济过于依赖国民经济,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正在向独立发展方向转型,需要一段过渡时间。
1.3林业要素投入情况
1.3.1劳动力数量变化。
要素投入需要明确管理任务中的要点内容,并结合林业发展方向来进行,使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初期林业工程建设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随着林业逐渐发展进步,管理技术也有所进步,广泛应用信息设备,减少数据传递阶段的误差。人力资源的使用量逐渐焦减少,这与要素投入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还存在林业单位大量辞退工人,采用买断的方式减少劳动力数量的方法。
1.3.2资本数量和结构变化。
为提升经济增长速率,林业管理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洪涝灾害对林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林业经济损失会影响到国民经济,为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经济管理在主要体系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促进了工作开展流程的创新。引入资本理念后,虽然在经济体系上仍然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并不会发生严重的连带影响。林业工程建设也可以分阶段进行,制定科学的目前,这样各个阶段所完成的工作任务都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促进作用,这也是要素投入带来的积极促进作用。
1.3.3造林面积变化。
林业发展需要植树造林,确保林业种植的数量,这样才能够形成森林系统,管理任务开展所面对的主体也更加明确。将要素投入方式应用在林业数据采集分析中,能够帮助管理人员确定造林面积,最大程度的发挥森林对生态环境乃至经济体系的促进作用。开展要素投入后,植树造林的面积发生了很大变化。荒废的土地也得到了重新利用,这种造林面积变化具有很大的优势。
2模型估计与分析
林业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增长情况的分析会产生大量数据,数据整理与保存也成为了难题。通过建设完善的施工制度体系。借助计算机设备对数据进行分析,更加简单高效,将数据输入到其中后,可以建立出统一的模型,与额定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判断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趋势,是否存在严重的下滑情况。如果发现经济收益下滑,也要对引发的原因进行分析,避免类此问题再次发生在林区中。数据分析也需要公式的参与,这些公式都是固定的,不需要工作人员临时更改,分析处理所用时间有明显的减少。要素投入有明确的针对对象,因此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建立模型概况,再逐渐对其内容进行完善,实现对数据进行分析的目标。其结果可以作为林业发展情况判断的依据,应用在经济增长情况分析上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果。较低的A值还存在另外一种合理解释:即林业是一个正外部性较强的产业,林业要素投入中以国家为主的部分大多用于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入多转化为林业生态效益和资源储备,并没有计入林业经济产值核算。国家林业投资所占比重的参数估计值β4=0.837,说明国家投资占全部林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这一指标是弱显著性的。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方面,虽然林业具有正外部性,增加公共投资能够促进林业发展;由于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多用来进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结果说明林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具有特殊性,需要实行国家投资为主的形式。
3对策与建议
在对林业发展状况以及经济收益进行研究时,可以将日常维护中遇到的问题引入其中,促进森林资源生产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经济收益增长与森林资源的产值具有很大联系,因此要协调好成本投入与资金收回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在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应当加强林业的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林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还需要大力提高;林业投入要素有相当部分转化为生态资产,发挥了公益作用,从而没有计入经济效益,造成了林业产出被低估的现象;国家投资对林业的支撑十分重要,应不断加强。结合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下几个方面努力。
3.1增加对林业的资本投入。继续坚持生态林业的建设方针,进一步增加国家财政对林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开拓林业投融资渠道,对社会资金进入林业给予政策优惠,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参与林业发展,提高林业投资的整体水平。
3.2要提高林业系统工作人员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充分保障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的各项权益,免除基层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强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的工作环境,丰富林区的精神文化生活,招贤纳士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致力于林业建设的工作。
3.3继续扩大造林面积,做好森林生态价值核算。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积极借鉴林业发达国家的评价制度,评估我国林业的生态价值。建立合理的换算体系,将造林的生态收益转换成经济收益,更全面的反应林业的产出。
4结论
加强林业领域的科研投入,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财政对农林院校和林业科研机构的资助力度,建立林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强化基层林业科技工作站和推广站的建设,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岚,张自强.产权管制、要素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林业投资分析范文
安徽是农业大省,全省国土总面积13.9万平方公里中有耕地422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30.36%.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表明,全省总人口5950.1万人中有3391.0万居住在乡村,占总人口的56.99%.但安徽还不是农业强省,2000至2009年,安徽省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06%,低于14.36%的全国平均增长.安徽省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2000年为第七位,2009年降至全国第十位.安徽省农业增长低于全国水平,这与各种农业投入的结构及其比重息息相关.安徽省农业投入要素及其比重与农业发达省份相比,尤其是在农业科技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本文就科技资源对安徽农业发展的贡献进行分析,并给出政策建议.
2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0-2010年《安徽统计年鉴》为面板数据(表1)[2].选定安徽GDP、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等指标.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衡量农业的总产出,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能准确的反映农业的生产状况,在统计数据中它包括了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生产总值;二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时间序列数据容易查找,有利于研究.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为相应年份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相应年份的农业资本投入;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来代替科技资源投入.为剔除价格波动因素,以2000的价格作为不变价对表1进行处理.以2000年安徽省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4]和2010年安徽省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4]为面板数据(表2)进行安徽农业科技资源投入分析.
3数据分析
3.1文献回顾
吴海民的《基于新C-D生产函数的广东省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在原有C-D生产函数基础上,加进了制度因子θ,把资本、劳动力、科技、制度作为决定产出的投入要素.并以广东的经济发展数据为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化的转变,就必须进行制度的革新[5].龙海亮的《基于DEA回归的C-D生产函数分析》,把DEA回归和C-D生产函数结合起来,分析了2001-2006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资本和劳动产出效率.分析结果表明建立在DEA基础上的回归模型对经济现象的释义比一般的生产函数要优秀得多[6].韩静舒在《安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测算分析》一文中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表明科技进步对安徽农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文章分析的各要素贡献率如表3[7].
3.2数据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2000-2010年,农林牧渔总值占安徽GDP的比重逐年降低,且降幅趋于平缓.随着安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二、三产业已成为安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这是促使安徽农林牧渔总值与安徽GDP比值下降的关键,而2000-2010年安徽的农林牧渔从业人数逐年减少.但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在全社会的从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高,2000年为58%,2010年仍然占39.1%.这说明在安徽农业经济增长中,劳动力投入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资本投入强度的加大导致劳动力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有所弱化.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资本投入是一项重要的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数逐年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产出比从2000年的11.5%上升到2009年的59.07%.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如:农业机械、农田水利设施等提高了农业耕作的机械化、自动化,替代了农业劳动力的使用,导致农业从业人数逐年下降.表一显示相对于资本、劳动力的投入,安徽的农业科技的投入较低.2000—2004年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缓慢,2005-2010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开始出现较快的增长.上表显示2001-2005年间对安徽的农业增长贡献中,物质消耗增长亦即资本的贡献率为74.67%;劳动力的贡献率为-4%;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94%.而改革开放到2005年间,对安徽的农业增长贡献中,物质消耗增长亦即资本的贡献率为51.32%;劳动力的贡献率为4.78%;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20%.在科技贡献率中科技资源的投入占据绝大部分,因此科技资源投入是安徽农业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2000年安徽农林牧渔R&D经费支出为0.34亿元,占同期全省R&D经费总支出比重的1.7%,高于同期0.9%的全国水平,此年安徽农业总值全国排名第七位;2009年安徽农林牧渔R&D经费支出仅为0.18亿元,占同期全省R&D经费总支出比重的0.13%.低于同期7%的全国水平,此年安徽农林牧渔总值全国排名第十位.安徽农林牧渔R%D经费支出与安徽农林牧渔总值全国排名呈现出了高度的相关性.安徽农林牧渔R&D经费的低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安徽农业的低产出.
4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安徽农业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资源的投入.当前安徽农业科技资源投入力度不够,成为制约安徽农业由大变强的根本因素.为实现安徽农业跨越式发展,提高安徽农业科技资源投入的强度是必要的.
4.2政策建议
4.2.1加强安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强化农业科技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在职培训,制定农业技术人员轮训、跨岗、跨地区交流计划;对有志于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工作者,提供政策上、财政上的支持;加大农村的基础教育投资,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民夜校、农技培训辅导班,对有意愿参加培训的农民给予财政补贴、减免培训费用.
4.2.2加强安徽农业科技财力资源投入.提高安徽在农林牧渔R&D经费支出方面的投入强度,赶超国家投入的平均水平.积极地把企业资本、私人资本引入农业科技研究领域.让企业参研到有关农业科技的项目,实现农业科技研究与企业需求、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对于农业科技领域投入研发资本的企业,政府应该运用税收政策给予特别支持,减免其企业所得税.
-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例(3篇)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作者简介]龙瑞全(1978―),男,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魏宏伟(1978―),男,南..
-
绿色建筑的特征范例(3篇)
绿色建筑的特征范文篇1【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误区;策略近年来,全球都在协作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的建筑能源消耗量据统计可以达到总耗能量的27.6%,排放的温室气体更是占到..
-
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范例(3篇)
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范文【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具体措施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指在生产经营中企业受到无法控制或者无法确定的因素和内外经济环境的共同影响,导致企业..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重要性范例(3篇)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重要性范文论文摘要: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网络安全隐患,诸如陷门、网络数据窃密、木马挂马、黑客侵袭、病毒攻击之类的网络安..
-
超声医学论文范例(3篇)
超声医学论文范文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0年8月~2011年3月收治的58例肝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有35例,女患者有23例,年龄25~78岁;肝脓肿的直径为﹙4.5~12.5﹚cm;腹部超声检查显..
-
文化文艺活动方案范例(3篇)
文化文艺活动方案范文篇1一、指导思想为贯彻落实《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十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意见》,积极配合校学工处开展好以倡导主流校园文化,创设和谐文明校园..
-
社区经济统计工作总结范例(3篇)
社区经济统计工作总结范文关键字:市土地利用驱动力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分析中应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
-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范例(3篇)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范文跨文化适应理论模型跨文化适应的相关理论类型众多,许多跨文化心理学家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理论框架。这些理论框架的构建、验证和比较,有力地推动了文化..
-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