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一体化设计范例(3篇)

daniel 0 2023-12-31

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

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概念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中各行各业分工的深化,设计师之间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在不同的设计阶段也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建筑行业与室内设计一体化就是要建立设计中各个阶段的衔接和协调,确保不同层次的设计相互贯通,相互融合,以达到做出更好的设计为人民的生活服务。

关于建筑的概念: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这就要坚持将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的观念。

我国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发展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缓慢,除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会有一定程度的室内设计外,大多数民用建筑是进行简单的粉饰与家具摆放,再者城区的单位集资房普遍,大多数的集资房被资金,施工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不在交房之后个人再进行二次装修,哪怕是发展到今天的室内设计,也有多数的房地产开发商出于施工周期,人力物力等方面的考虑,在建筑还是毛坯房的时候就开始出售。这就造成了我国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一体化设计的观念重视程度不够,在现实的生活中二者往往是各行其道,除少数有实力的建筑工作室或是房地产开发商坚持建筑与室内的同步设计外,充斥市场的更多的还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相分离:先是建筑师负责设计建筑的骨架,而内里则完全由室内设计师独立负责,二者很少有相适宜的沟通,建筑与室内设计脱节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一方面是由设计发展的不成熟造成的,更多的却是利益驱使下的不正常的发展状态。但建筑与室内设计脱节往往会带来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

如果建筑能充分的与室内设计相融合,既符合基本的使用功能,又凸显一体化设计的优势:建筑与室内相融合,为使用者设计出更加合理,具有整体美感的室内空间。

以2012年武汉市黄陂区的一栋未装修的私人别墅为例,因室内设计人员未能做好设计之初的准备调查工作,更未能与建筑师进行沟通,私自将承重梁打坏导致整栋别墅被拆掉重建。虽然这个案例发生的概率极小,但在一定方面却真实的反映了建筑与室内设计分离造成的负面后果,虽然整栋建筑倒塌视为少数案例,但是在室内设计中为满足不同需求而拆墙补墙者却决不在少数,在建筑与室内设计相分离的情况下,室内设计师只是一味的追求业主的满意与自己的设计创意而不与建筑的创建者进行沟通,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业主使用功能与视觉方面的需求而大拆大建,不仅了破坏他人的设计,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的积极意义

1.首先能够促进建筑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随着当代社会分工逐渐明确,无论是建筑,室内设计还是其他各相关产业也都呈现出更加专业化,明细化的趋势,但目前各专业之间缺乏交流的,合作的观念。所谓术业有专攻,大多数设计师都会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设计,而少有整体化的设计理念。如果中国当代建筑,室内设计都能坚持一体化设计理念,无论建筑外部,室内空间,还是室内的设施与陈设都能从一个理念出发,各方面协作设计,那么无论是建筑外部环境,还是室内细部,都会更加和谐统一,为我们营建更多舒适环境的同时也促进居住者各方自身的发展。

2.体现设计的整体性,合理使用功能的同时,创造更具人文情怀室内空间

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坚持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就建筑方面来讲,就理应纵观全局,不仅将建筑合理的安排在周遭的大环境之中,确定建筑的功能,明确建筑风格,还要在此基础上与室内设计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和相互信任,确立有关室内空间的设计,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建筑所要表达的氛围。而室内设计师则应该在了解建筑师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秉承建筑理念并以此为设计依据,转化成为自己的设计理念。总之,建筑与室内设计不仅要有整体性统一性,更要有精确到细部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一体化,才能为我们营造更多更好的人居氛围。

结语

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景观;方案设计

随着现代都市的高速运行,建筑与景观的发展空间日益拓展。虽然,景观的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对自然模拟,建筑也不再视景观为配角,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筑与周围的环境依然无法达到如自身体系般的完整性,景观仍然无法摆脱表层修饰的命运。此外,建筑形态越来越标新立异,而景观仍然处于硬地、花草拼贴的层面,往往忽略垂直性视域里的建筑因素。

该工程用地位于惠州市江北西区8号小区,用地面积约58000,基地地势平坦,东侧与南侧为36米宽城市道路,场地东面约300米为惠州大道,东北面为惠州新火车站,用地位于由小金口进入惠州市区的咽喉地带。地理位置十分显要。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文化产业基地,总建筑面积约154867,其中地上部分为124000,地下部分约30867,主楼建筑高度120米,工程分两期建设。

一、总体设计原则

1项目定位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文化产业基地,位于城市北大门,同时也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在惠州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群体。

2设计构思

a.探索新旧媒体融合之道,迎接数字化时代,拓展报业多元化发展的新空间,乃当今所有报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共同课题。

b.城市设计视点和建筑语言,结合惠州本身丰厚的历史文化缔蕴,传达报业传媒文化产业在新时代的巨大社会作用,是本设计

方案的出发点。

3设计主题的提出

开放、融合、高效的报业文化产业基地高人文、高情感的城市文化生活港湾

4“建筑――景观”一体化的设计手法

“建筑――景观”一体化的设计手法。即以景观规划为指导,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建立建筑与景观互为参照的体系的设计方法。

a建筑群体形象注重“建筑既为景观,景观生成建筑”的东方二元统一思想,满足建筑空间功能的要求的同时,塑造出错落

丰富的城市景观体系。通过具有较高共享性的开放空间群,在表现城市性方面,显示出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交融、共生。真正

实现“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的理念。

b注重建筑立面的标志性和文化性表达,形成含蓄而富于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城市景观。

c注重城市空间节点的塑造,主体建筑退让尺度适宜的城市公共广场,强化文化传媒基地对公众的服务性和开放性。

二、总图布局解析

1分期规划研究和总平面布局

惠州报业传媒文化产业基地用地呈南北走向,其南面东面为36米城市规划道路,项目分两期开发。

A印务中心选址

1、通过对基地内不同功能性质单体建筑的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其中印务车间和纸品库属于内向型性质,其位置要求独立,不受外界干扰,且交通运输方便。本方案选择将印务中心和纸品仓库设于用地西北角,形成独立完整的生产区域和物流后院,通过便捷专用车道与东面城市干道联系。

2、同时根据惠州地区季风主导风向,厂区位于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的下风向,冬季主导风向东北风主风轴的一侧,有效避免了生产车间对办公区和公共区可能产生的空气污染,符合城市规划有关条例的规定。

B一期建设选址的确立

一期建设的项目还包括主办公楼,配套服务裙楼及运动场地,前两者设于用地西南角,呈“L”形布置,主楼前留出100米进深城市广场,有效缓冲超高层建筑对城市街道空间的压迫感,配套服务裙楼靠近南面规划路,可以同时兼顾部分对外服务功能。在主楼和印务中心之间,设置大面积室外运动场地,满足职工体育锻炼需要,同时拉开基地空间层次,保证主楼办公区与印务生产

区的各自独立性。

一期建筑项目,前广场、主楼办公区服务区、运动区、生产区,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功能分区明确,相互联系方便,同时为二期建设留出了可观的临街文化产业发展用地。

C二期布局分析

二期建设项目有:惠州国画院,文化产业综合楼,印刷器材批发中心以及为印务中心配套的纸品仓库。

惠州国画院的作为惠州市未来重要的文化建筑,其选址位于用地东南,南面留出市民广场与主楼前广场结合,围合成尺度宜人,界面丰富的市民文化广场。文化产业综合楼与印刷器材批发中心整体设置于用地东面,东临36米城市道路,北面留出足够面积广场作为批发市场的物流集散场地。纸品仓库与一期建成印务中心大楼呈“L”型布置,结合物流后院,形成高效独立的生产区域。其东面以生态林与批发中心广场间隔。

三、总平面空间关系解析

1城市空间分析

按外部空间性质划分,基地建筑群体由南至北分为:报业文化广场,沿街文化产业走廊,办公及文化产业区内院,物流广场,独立生产区后院各部分空间分区明确,相互衬托,在各功能板块之间形成有机城市空间关系。按公共性划分,有效形成“内一外”空间体系。最大限度利用了临街界面与城市形成良好渗透共生关系。

2城市景观、视线分析

主体建筑强调体量的纯洁性,保持理性变化同时注重城市各向的均质性,成为惠州大道与三环路交汇处地标性建筑。文化产业综合体以其东面和南面为城市主立面,体型强调寓变化于统一,极大丰富城市空间景观;国画院将成为文化广场上镶嵌的一颗明珠,同时使主楼体型在城市街道级空间得到完整展示,更加挺拔。

单体功能分析:

1.报业大厦主楼及配套裙楼

报业本部办公配套解析:

(1)实用经济的平面布局办公标准层平面方正严谨,超高使用率,高效舒适:

(2)创造高品味、高人文办公空间和微观生态环境。

配套裙楼通过南北室外楼梯及园林组合运用,强化服务功能与城市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其服务设施的对内对外的辐射能力。

2.印务中心厂区,独立管理,交通及物质运输畅顺,满足对内对外的印务需求。印务车间大楼分区明确,工艺流程清晰。纸品仓库在满足各方问消防间距的前提下与印务车间紧密联系。

3.体育运动区充分重视职工文化体育生活需求,开辟专门的网球场、篮球场和羽毛球场。

4.二期建设,文化产业综合体

由国画院和文化产业综合楼组成,裙楼为印刷器材批发中心,整组建筑以生态设计手法,主要建筑体量均为南北向采光通风,东西向立面设置绿化外廊遮阳,不同高度和大小的开放式庭院穿插其中,打造生机勃勃的全新生态建筑。

六、景观园林设计

本项目旨在创造一个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健康、生态办公及生产环境。运用设计手段营造出高效率的工作场所,提升企业活力和凝聚力,并充分体现企业对职工对社会公众的人性关怀。

广场空间:前广场为开放式广场,通过引导性极强的铺地、喷泉、灯柱引向办公大堂入口。前广场通过园林空间的组织,使基地东南城市广场带步行空间自然延伸到基地内,加强了建筑和城市环境的对话。建筑主体与裙楼围合形成开放式的主广场,对入口广场落客区形成环抱之势,同时办公大堂正对落客区,空间开扬,流线简洁。

景观设计充分体现生态、健康、人性关怀的设计理念,大面积的水面和生态花园不仅改善了产业基地的小环境,同时为市民和员工提供了优美的休憩环境。

在城市中景观是舞台,而建筑就是舞台中的主角。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包容。建筑要与景观相和谐,但不是绝对的服从;景观需要建筑的画龙点睛,但不是一味的放纵。建筑与景观应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参照、相互协调,以实现建筑组群、建筑单体与景观、环境的共生和融合。

建筑一体化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建筑表皮太阳能设计一体化

一、引言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围护系统逐渐被人们成为建筑表皮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表皮的设计要求更加生态、节能、绿色。我们在追求建筑物本身功能的同时,也要求建筑表皮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了追求更加生态绿色的建筑设计方式,太阳能技术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节能技术。太阳能技术利用在建筑中的综合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建筑将大量应用太阳能技术来减少常规能源的依赖,从而达到建筑节能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仍不完善,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对太阳能技术业已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但是建筑与太阳能系统的结合仍然普遍存在很多问题:

(1)利用形式单一。1999年全世界的太阳能热水器面积达5400万m2,我国高达到400万m2,居全球之首。但光伏发电为全世界太阳能光伏1/150。因此,我国建筑利用太阳能以光热为主,其使用方式、使用时段单一,基本利用真空管热水器生产热水;北方地区冬季基本不能使用。

(2)安装使用粗放。国内虽然鼓励大规模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但安装缺乏统一规划:热水器规格各异、位置参差不齐、管道布置零乱、施工困难,太阳能装置易破坏屋顶防水层。无预设管道,管线长期暴露;建筑的防水、防雷、防风、承重方面造成安全隐患。

(3)设计缺乏考虑。建筑师对于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建筑本身相互结合欠缺考虑。建筑外观处于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形成视觉污染。

三、太阳能与建筑表皮一体化的具体应用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水平的综合运用。它是将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等优化组合,调整建筑耗能比例结构、提高太阳能保证率,为建筑提供采暖、制冷和热水,营建低能耗、高舒适性的使用环境。

(一)光电系统与表皮结合

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往往由于建筑师设计与施工方安装不同步不协调而显得相互间格格不入。“一体化设计,统一施工”就是建筑方案设计之初,将光伏电池系统作为美学一部分纳入设计思路中,并做到从技术层面使之可行、可用,从艺术方面可观、可赏。

光伏电池的物理特性为隔热保温,防水防潮,可作为玻璃幕墙成为建筑表皮的一部分;当光伏电池位于屋顶与墙壁等护结构时,彩色光模块与造型光模块可以成为屋面或墙体的构成材料,不仅节约外装,同时使建筑外观更具魅力。

光伏系统与建筑表皮一体化的优点有:

(1)建筑物的表皮能为光伏系统提供足够的面积,不需要额外的占地面积,而且省去了光伏系统的支撑结构和输电费用;

(2)光伏部件是建筑物总构成的一部分,除了发电功能外,还是建筑物耐候的外部装饰材料,从而节省安装和材料费用。如果安装光伏系统被集成到建筑施工过程中,可大大降低安装成本。

(3)对电网起到调峰作用,对于大多数商业、办公建筑来说,白天是用电的高峰时期,同时也是光伏系统工作的时间。

(4)光伏系统的外观与现代建筑追求的视觉效果非常协调,甚至能够强化建筑物的现代感和建筑质量。

(5)光伏系统与建筑表皮的优化集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建筑表皮特别是透明建筑表皮的热工性能。

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出,建筑表皮洗头工与光伏系统的结合将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辐射板技术建筑一体化

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空间供热制冷不仅只有真空管热水系统,还有更为先进的辐射板一体化技术。在建筑的墙面和屋顶上安装具有选择性吸收涂层的辐射板,提高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空气源和低温太空源,建立超低能耗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建筑,既可降低建筑所需能耗,又可减少对大气和环境的污染。辐射板系统可以满足建筑的外观材质与颜色的需要,管道藏于墙内,可替代暖气与空调,做到与建筑表皮融为一体。

(三)结构与构件蓄热

为了贮存热量,把建筑物的围护结构里皮,装以蓄热材料,作成“特隆布墙”,将蓄热体直接设置在南面窗户的后面,当蓄热体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后能再通过辐射和对流方式加热房间内部空气。新型建筑外墙双层中空玻璃可以同时起到太阳热水器的作用,玻璃40%的面积是透明的,余下部分被盘旋状的可以通水的铜管以及银反射管所覆盖,覆盖物位于玻璃内层双层中空玻璃可以吸收太阳能,并把水加热,对于一个大楼来说,仅仅利用外墙玻璃就能把热水问题解决,每年可节省大量的电力和煤气。

(四)太阳能与建筑表皮一体化――采光、遮阳

据统计,建筑的空调系统与公共建筑的照明耗费的能源数据相当惊人。国内建筑由于文化传统考虑自然通风与采光,但国外一直以来崇尚机械通风采光。在节能为首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建筑师通过不同的采光与遮阳手段展现建筑的魅力。当前遮光材料应用广泛,可以为建筑的表皮提供各种介质:玻璃、混凝土、金属材料、电池等;处理手段也较多,主要是依靠建筑物自身的空间布置以及特殊而巧妙的处理,使热流生产自然循环,从而对太阳能进行吸收、传递和存贮。在夏季又可产生反射与阻尼太阳能的作用,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1.导光系统与表皮结合

通过外部构件的设置,使得外部光线合理的引入内部空间,避免强光,同时也为背光侧引入太阳光。这样就使整个建筑呈现一种类似于“暖水保温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建筑物的单向热传导性,降低建筑内热能或冷能的流失,减少建筑的整体能耗。

2.遮阳系统与窗结合

在室外或室内甚至双层体系中增加可调遮光百叶或安装倾斜角度可控的钢制遮阳板。此类建筑的前期投入并不比普通建筑高很多,但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却能取得很好的节能效益。

四、总结

现代建筑表皮设计更趋生态、绿色和节能,太阳能更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生态能源,将太阳能与建筑表皮进行一体化设计,满足了生态节能的要求。太阳能与建筑表皮的应用具体体现为光电系统与表皮结合、辐射板技术建筑一体化、结构与构件蓄热以及采光遮阳上的应用,当然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还有很多方式,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探索和研究,发现更新的技术,使建筑设计更加生态、环保。

【参考文献】

[1]宣晓东.太阳能光伏技术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初探[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 下一篇:绽放读后感(精选4篇)
    上一篇:短视频的特色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短视频的特色范例(12篇)

      短视频的特色范文红包拜年、微信视频、直播以及短视频拜年,越来越多的科技融入到春节里,为春节增添了更多的趣味,也将那些远距离的亲情拉得更近。短视频拜年的改革据2015(羊年)..

      daniel 0 2023-12-31 12:56:12

    2. 创意产业的特征范例(12篇)

      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关键词:民营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特征;对策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75-02一、中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中国民营企业的..

      daniel 0 2023-12-31 12:24:12

    3.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范例(3篇)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篇1西充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东临重庆、南接成都,西出绵阳,北上广元,面积1108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人,农业人口59.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2%。距南充市30公里,是..

      daniel 0 2023-12-31 11:52:12

    4. 社会主义范例(3篇)

      社会主义范文篇1【关键词】“马恩设想”;;中国传统社会主义;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5)03―0022―09从1956..

      daniel 0 2023-12-31 11:20:12

    5. 社会与经济范例(3篇)

      社会与经济范文和谐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系,需要将社会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与冲突后果的破坏性降低至最低点,而排解社会冲突的核心机制与效率机制是进行有机的社会整合,即在矛盾、..

      daniel 0 2023-12-31 10:48:12

    6. 生态价值论文范例(3篇)

      生态价值论文范文篇1论文摘要: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生态文学有着积极参与现实的姿态和内在的伦理价值诉求,所倡导的“生..

      daniel 0 2023-12-31 10:16:12

    7. 生态主义文学范例(3篇)

      生态主义文学范文一、生态女性主义情怀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生态女性主义,这是经过一定时期产生的,主要表现是把生态学与政治、文化和社会运动结合在一起。女性生态主义的..

      daniel 0 2023-12-31 09:44:12

    8. 气象局扶贫工作总结范例(3篇)

      气象局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省国税局党组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将扶贫项目开发、定点援扶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形成了“一把手”负..

      daniel 0 2023-12-31 0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