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例(3篇)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文
学生姓名
完成质量的等级【
】
家长检查签字
第一单元《
》
1单元第一课《
》
一、学习后的收获: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
判断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
)和(
),沉浮状况不改变。
二、单项训练:
(一)填空【4题】
1、一枚回形针在水中会(
),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在水中会(
)。
2、一块橡皮在水中会(
),把它切成原来的1/8,橡皮会(
)。
3、胡萝卜在水中会(
),把它切成一半大小会(
)。
4、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
)和(
),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不变。
(二)判断【4题】
1、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与它的轻重和体积有关:轻的和体积大的易浮,重的和体积小的易沉。(
)
2、实验中发现:蜡烛放入水中会下沉。(
)
3、将石块放入小水杯里会下沉,放入大水盆里则上浮。(
)
4、木块在水中是浮的,把它切成四分之一后放入水中就下沉了。(
)
(三)选择【3题】
1、下列实心物体放在水中,能浮在水面上的是(
)。【A铝球
B干木球
C铁球】
2、将一段铜丝弯折后放入水中,沉浮状况是(
)。【A下沉
B上浮
C先浮再沉
D先沉再浮】
3、将一大块泡沫分成大小不同的两份,同时放入水中,则它们的沉浮状况是(
)。
【A大的上浮
B小的上浮
C都上浮
D都下沉】
(四)简答【1题】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是什么?
答: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是:与它的(
)和体积大小(
)。或者【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
)和(
),它的沉浮状况(
)。】
1单元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学习后的收获:1、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
)和(
)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是——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
);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
)原理。
二、单项训练:
(一)填空【4题】
1、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
)和(
)都有关。
2、同样大小的物体,可以通过改变它的(
)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与浮。同样重量的物体,也可以通过改变它的(
)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与浮。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
)的容易沉,(
)的容易浮;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
)的容易沉,(
)的容易浮;
4、潜水艇在水中既能上浮也能下沉与(
)有关:往压载舱注满海水,潜艇(
)增加就会
【双休日】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巩固练习题
(
);利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
)减少就会(
);鱼儿身体里也有类似的构造叫做(
)。
(二)选择【6题】
1、体积相同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的是(
)
【A铝球
B干木球
C铁球】
2、(
)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A体积小重量大
B体积大重量大
C体积大重量小】
3、往空杯子逐渐加水,它会慢慢地(
)
【A往上浮
B往下沉
C没有变化】
4、要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重量的关系,应该选用的实验材料是(
)
【A一组大小、重量都不同的材料
B一组轻重相同体积不同的材料
C一组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
5、潜水艇就是靠改变船的(
)达到自由地上浮和下沉。【A大小
B轻重
C速度】
6、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是(
)【A轻的易浮
B轻的易沉
C都一样】
(三)判断【4题】
1、物体的沉浮只与其自身的轻重有关。(
)
2、将实心铁球放入水中后,铁球一定下沉。(
)
3、木块永远不可能沉入水底。(
)
4、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通过改变物体自身轻重、大小或借助其他物体等方法来实现。(
)
(四)简答【2题必须记忆】
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答:体积相同时,(
)的易浮,(
)的易沉;
重量相同时,体积(
)的易浮,体积(
)的易沉。
2、为什么潜水艇能够在水里自由浮沉?
答:
1单元第三课《
》
一、学习后的收获:
1、什么叫做排开的水量?——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
)。
2、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后,它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会发生改变。规律是——把实心橡皮泥做成空心的,增大排开的水量。
3、钢铁造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的主要原因是(
)很大。
二、单项训练:
(一)填空【4题】
1、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
)。
2、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
)不变,但它浸入水中的(
)改变了,在水中的沉浮状况可能改变。3、一个量杯原来有200毫升水,把一个物体放入后水面刻度为260毫升,那么这个物体排开的水量是(
)毫升。
4、将一块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泡沫放入水中,有五分之三露出水面,则此泡沫排开的水量是(
)立方厘米。
(二)判断【5题】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
)
2、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在水中的沉浮不会发生变化。(
)
3、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
4、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它的重量会发生改变。(
)5实心橡皮泥比空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多一些。(
)
(三)选择【4题】
1、铁球放入水中上浮,说明铁球是(
)。
【A空心
B实心】
2、用钢铁造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改变了(
)【A它的重量
B液体的性质
C它的体积】
【双休日】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巩固练习题
3、一只空瓶浮在水面,一块橡皮泥沉入水底。用(
)方法让瓶子沉下去,用(
)方法让橡皮泥浮起来。
【A往瓶里装沙
B把橡皮泥捏成船型】
4、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主要与物体的(
)有关。【A重量
B体积
C颜色】
(四)简答【1题必须背诵】
解释:为什么铁块在水中会下沉,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钢铁造成的大轮船,船舱内部是(
),放入水中,排开的水量很大,水的浮力远远(
)船的重量,所以能浮在水面;而铁块是(
)的,排开的水量很小,受的浮力远远(
)铁块的重量,所以铁块会沉入水底。
1单元第四课《造一艘小船》
一、学习后的收获: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
),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凡体积越(
),自身重量越(
)的船可以装载更多的货物。
二、单项训练:
(一)填空【3题】
1、改变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的主要方法有改变物体的(
)和(
)。
2、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小船,在重量一定的情况下,船的体积越(
),载重量越大;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小船,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船自身重量越(
),载重量越大。
3、一艘能浮在水面上的小船的体积都(
)排开的水量。
(二)选择【3题】
1、用一定量的橡皮泥做船,把船的排水量做的大一些,装载的货物(
)。
【A多
B少
C不变】
2、小廖制作的小船重量为80克,体积为120立方厘米,这艘小船最多还能装载(
)物品。
【A20克
B30克
C40克】
3、小黄向制作好里的小船加砝码,当砝码为20克时,小船刚好没入水中,则小船的载重量是(
)。
【A小于20克
B等于20克
C大于20克】
(三)判断【2题】
1、把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如果改变它的形状,它也不会上浮。(
)
2、古时候的独木舟就是利用木头在水中上浮的性质做成的。(
)
(四)简答【1题】
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
答:①增大船体(
);②货物摆放要(
);③把船分隔成几个(
)。
1单元第五课《浮力》
一、学习后的收获: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
)的作用,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
)测出浮力的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的的(
)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
)重力时,物体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
)重力;如果浮力小于向下的重力,则物体(
)。
二、单项训练
:
(一)填空【4题】
1、一个木块在空中重量是10牛,老师用了3牛的力把它压入水中,这时木块受到的浮力是(
)。
2、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
)它受到的重力,而且方向(
)。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重力时,物体就会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重力时,物体就会下沉;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重力时,物体就会静止的浮在水面上。
4、同一块橡皮泥浸入水中的(
)越大,即排开的水量(
),受到的浮力也(
)。
【双休日】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巩固练习题
(二)判断【5题】
1、当把一块泡沫慢慢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会变化。(
)
2、曹冲称象利用了浮力原理;测力计测量浮力时可以放入水中。(
)
3、物体受到浮力的方向都是向下的。(
)
4、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是7.5牛,放入水中后的重力是5牛,它受的浮力是12.5牛。(
)
5、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三)选择【4题】
1、计算水中上浮物体受到的浮力公式是(
)【A空中重力+拉力【压力】
B空中重力-水中重力
C空中重力+水中重力
D空中重力-拉力【压力】
2、铁块沉在水底,它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重力。【A大于
B等于
C小于】
3、浮在水面的物体,它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重力。【A大于
B等于
C小于】
4、水中上浮的物体,它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重力。【A大于
B等于
C小于】
(四)简答【2题】
1、什么叫做浮力?
2、把泡沫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等到浮到水面后为什么不再往上冒?
。
1单元第六课《
》
一、学习后的收获: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2、影响水中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因素是物体浸入水中的(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
),受到的浮力也越(
)。
3、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
)。
二、单项训练:
(一)填空【5题】
1、把物体没入水中,当受到的浮力﹥重力时,物体(
);当受到的浮力﹤重力时,物体(
);当受到的浮力=重力时,物体(
)。
2、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石块,完全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
)。
3、水中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
)。
4、装满水的水桶离开水面后比在水中感觉(
)得多,这是由于水桶在水中受到了水的(
)。
5、水中上浮物体浮力大小的计算公式是(
)。
水中下沉物体浮力大小的计算公式是(
)。
(二)选择【2题】
1、杨暄测得一个木块空气中的重力是10牛,她3牛的力把木块压入水中,这时木块受到的浮力是(
)。孙欣实验时,测得一个铁块在空中的重力是7.5牛,放入水中后测得的重力是5牛,它受到的浮力是(
)
【A13牛
B7牛
C12.5牛
D2.5牛】
【双休日】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巩固练习题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
)
【A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B受到水的浮力,且浮力等于重力
C受到水的
浮力,且浮力小于重力
D受到水的浮力,且浮力大于重力】
(三)判断【4题】
1、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重量和体积大小无关。(
)
2、铁块在水中是沉的,但是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
3、物体在水中下沉是因为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
4、把大小不同的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相等。(
)
(四)简答和作图【2题】
1、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吗?
2、画一画:石块和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情况。
浮力(
)重力
石块下沉
浮力(
)重力
泡沫块上浮
1单元第七课《
》
一、学习后的收获:1、物体的沉浮除了与“自身重量和浮力大小”有关外,还与“(
)的性质”有关。
2、要明白:达到(
)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3、死海淹不死人的道理?——由于死海的(
)太高,是普通海水的(
)倍,海水的浮力(
)人的重量,所以人只能漂浮在水面上而沉不下去。
二、单项训练:
(一)填空【3题】
1、实验发现:同一块马铃薯在清水中会(
),在浓盐水中会(
)。
2、物体的沉和浮与物体的(
)(
)和液体的(
)有关。
3、人在死海中不下沉,是因为死海中(
)很高。
(二)选择【3题】
1、体积相同的两个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关系是(
)【A相同
B不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可以使清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的方法是(
)【A加足够多的盐或糖B倒掉一些清水C继续加清水】
3、改变物体的(
)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A重量
B体积
C颜色】
(三)判断【5题】
1、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只有浓盐水。(
)
2、只要水中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就一定能浮起来。(
)
3、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
)
4、只有盐水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
5、清水和浓盐水产生的浮力是一样的。(
)
【双休日】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巩固练习题
(四)简答【2题】1、外观一样的两杯水,一杯是清水,一杯是浓盐水,请你想出4种办法把它们区分开。
答:①用(
)尝;有咸味的是(
),无味的是(
)。
②(
)验证;把同一块马铃薯先后放入两杯液体中,下沉的是(
),上浮的是(
)。
③加热(
)实验;从两杯中各取1-2滴液体在铁片上用(
)加热,有白色痕迹的是(
),无痕迹的是(
)。
④(
)称重;从两杯中取相同体积的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重,重的是(
),轻的是(
)。
2、把同一个马铃薯先后放入2个水槽中,在甲槽中是下沉的,在乙槽中是上浮的,这可能是什么原因?你有什么办法让乙槽中的马铃薯沉下去?
答:甲槽中是清水,乙槽中可能是浓盐水或浓糖水。办法——①往乙槽中添加足够多的(
),使含盐量(
);②把乙槽中的(
)绑在一个大铁块或大石头上。
1单元第八课《
》
一、学习后的收获: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大小(
)。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
);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
)。
3、比同体积的液体(
)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
)。
4、同体积的塑料块、清水、浓盐水、食用油的轻重比较——由重到轻排列是:(
)>(
)>塑料块>(
)
5、酒厂里有一种专门用来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做(
)。
二、单项训练:
(一)填空【4题】
1、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
)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则(
),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则(
)。
2、在重量上,同体积的清水比同体积的盐水(
),一般情况下,液体越重产生的浮力会(
)。
3、同一个物体浸没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
)的。
4、“木块、泡沫、石头、铁块”这4个物体放入水中,在水中上浮的是(
)(
),因为它们比同体积的水(
);在水中下沉的是(
)(
),因为它们比同体积的水(
)。
(二)判断【4题】
1、铜可以漂浮在水银表面上。(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在食用油中会浮起来。(
)
3、在清水中漂浮的物体一定会在盐水中上浮。(
)
4、酒厂里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一种仪器叫做比重计。(
)
(三)选择【3题】
1、体积相同时,塑料块在清水中会(
),在盐水中会(
),在食用油中会(
)。【A上浮B下沉】
2、体积相同时,软木塞比油(
),塑料块比油(
)又比水(
),葡萄比水(
)又比糖浆(
);这三种固体和液体,最(
)的是糖浆,最(
)的是软木塞。
【A轻
B重】
3、体积相同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比较,清水是最(
)的,浓盐水是最(
)的。【A重B轻】
(四)想想回答【2题】
1、用手把一个木块按入水中后放手。刚松手时木块受到的浮力(
)重力;此时木块会(
)运动;最后木块的位置是(
),这时木块受到的浮力(
)重力。
2、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了(
)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文
关键词:受力分析;浮力;控制变量;抽象思维
对于“度”的思考相信每位老师都曾经经历过,在教学中照搬课本的内容还是扩展开来教些更深的知识,都值得我们深思,也会充分的体现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小学生理解能力的把握应要有一定认识,不能小瞧了他们的理解能力,也不能高估了他们的能力。
力的教学在小学科学中一直都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学生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除了知道自己使出的力叫力外,其他概念的力几乎很少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因此对力的教学困扰着许多没有经验的教师。而浮力是学生心中最抽象的力之一,因为分析浮力我们会发现浮力是不能简简单单靠弹簧秤就能测量出来的,甚至在不同情况,同一个物体它所受到的浮力都是不同的。基于这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难免要讲一些书本上没要求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但怎样才能适度,以免讲的太深,学生理解不了,更有反作用呢?
一、“取”的智慧
受力分析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都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而在小学阶段教材对受力分析的内容几乎没有,经过对五年级《浮力》和《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这两课的三次教学,从对受力分析的粗略讲解到不去讲解再到仔细讲解,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逐步提高。即粗略讲解的效果比不上不去讲解,不去讲解的效果比不上仔细讲解。
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次教学:
图1是一幅上浮物体受到拉力浸没在水中的图片,此时物体受到三个力:向上的浮力,向下的拉力和重力,这时浮力=重力+拉力;
图2是一幅下沉物体被拉着浸没在水中的图片,此时物体受到三个力:向上的浮力和拉力,向下的重力,这时重力=浮力+拉力;
第二次教学:
图1是上浮物体受到拉力浸没在水中,有上浮物体的浮力公式得:浮力=重力+拉力;
图2是一幅下沉物体被拉着浸没在水中,有下沉物体的浮力公式得:浮力=重力-拉力;
第三次教学:
先进行受力分析,当物体受多个力时,方向相同的力可以变成一种合力,共同抵抗和自己方向相反的力,就像拔河一样,哪边的力大,物体就会向那边移动,假设两边的力相等时,物体就会静止不动。(这是初中阶段受力分析及二力平衡的内容,而我忽略了其中部分的内容,即两边的力相等时,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以及知识的局限,加上小学阶段的课程并没有要求对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因此只取初中二力平衡的部分内容。)
图1此时物体受到三个力:向上的浮力,向下的拉力和重力,物体静止,因此浮力=重力+拉力;
图2此时物体受到三个力:向上的浮力和拉力,向下的重力,物体静止,因此重力=浮力+拉力;
2.效果检验及原因分析
分别画出图3、图4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并判断它们的大小关系。
第一次教学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分别画出了图3中小石块和图4中塑料块的重力和浮力,但不能准确判断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第二次教学的学生:
大部分画出了图3和图4中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示意图,但判断出图3中浮力小于重力,图4中浮力大于重力;分析:虽然没教过受力分析,但画力较容易,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就能轻松完成,图3根据下沉物体的浮力公式得:浮力=重力-拉力,这时拉力没有,所以浮力小于重力,图4根据上浮物体的浮力公式得:浮力=重力+拉力,这时拉力没有,所以浮力大于重力;
第三次教学的学生:
大部分画出了图3和图4中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示意图,判断出图3中浮力小于重力,图4中浮力等于于重力;分析:学生先进行受力分析和情况分析,图3中石块静止在水底,受到三个力,重力=浮力+支持力,所以浮力小于重力,图4中塑料块静止在水面,受到两个力,浮力=重力;
从这三次的教学案例中看,第三次的教学效果是最好的,我在“取”与“舍”之间,选择了“取”,适当的选取了初中力学内小学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不歪曲但隐瞒了部分内容,做到“度”的把握,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舍”的智慧
简单的知识点再加上考察的全面性,按道理理应只有加上的份,怎么还会有舍弃的部分呢?其实我们舍弃的是一些不能深究的细节。经过沉和浮单元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两次设计及实践结果,让我深知“舍”的魅力。由于这个单元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了解到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第二课我们将要探究,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的关系。
第一次设计:
我非常注意两课的衔接点,即第一节课研究的是同种材料,第二节课研究的是不同材料,经过第一个环节对七种物体观察和实验,得出要对物体进行比较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了影响,如图5就是控制了体积相同,来研究重量变化对沉浮的影响,改变量只有一个就是重量,而我又执着地强调他们是不同材料,改变量被我强调出了两个。虽然强调这个并没有错,这节课本来就是要探究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当体积相同时,物体重量和沉浮的关系,然而过度注意这点却让我上课思路发生了混乱,学生思维跳跃也到了其他地方,纠结起了材料、物体重量和体积的关系。
第二次设计:
我只稍微在课的开头提了一下这节课研究的是不同材料,就再也没说起,在做图5实验时,强调的是他们体积的相同以及质量的不同,并没有说起他们的材料。甚至拿着相同材料做成的体积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实验器材让他们做实验时,他们也没发现,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书本的实验中,在他们的眼里改变量就只有一个。
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的有限,抽象思维能力弱,有些细节不能深究,能过就过,若有学生问起再说也不迟,过度强调学生不能理解的细节,不仅让你的课堂索然无味,更让学生留下科学好难好麻烦的印象。舍让我们舍去了麻烦,增加了智慧。
“取”与“舍”各有自己的智慧,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取与舍,其实就是一个“度”的把握。对于浮力这个复杂知识点,连一个初中生都难以完全掌握。我们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思维,总结规律,不管是你用“取”的方法还是用“舍”的方法,争取把复杂的教材教简单,把简单的内容教充实,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然而对“度”的把握何止能用于浮力的单元呢,它贯穿了我们整个小学科学的教学。最后我想说让学生轻松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邓奎.关于动手学科学的认识及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
[2]严国峰.浅议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王其南,孟宪玲.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哪种材料传热快》教学实例与评点[J].中小学教学研究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文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只是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浓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在以往的实验中,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目标:
从教学实际出发,深挖教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认知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原有认知经验确立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认识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教学难点:推测及验证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五、教学材料准备
1、演示实验:马铃薯、两个一样的烧杯、。
2、学生实验:滴管一个、火柴、酒精灯、三脚架、金属碟、马铃薯块、食盐50克、白糖50克、装有100毫升温水的烧杯、搅拌棒、药勺、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策略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我综合运用了演示法、发现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对马铃薯的沉浮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
七、教学流程
(一)、实验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由自然界中神奇的湖引出不会游泳的人也能享受在水面上漂浮的乐趣,要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我们用马铃薯来研究一下吧。(板题)
1、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马铃薯分别放在1号杯和2号杯,分析为什么会有沉有浮?(【让学生明确1号杯中是水,以此为基础分析不知名液体。降低学习难度,有利教学难点的学习】
2、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沉浮现象?(让学生大胆猜测是液体的不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习新知
1、推测探究认识不同液体
①、学生讨论:不知名液体和水有什么区别?(学生:加东西了)加了什么?水合其他物质混合形成溶夜,怎样把水和这种物质分开呢?(学生面露难色,在教师引导下产生很多方案:闻、尝、晒、烧……讨论后形成共识要用科学方法;火烤。)【利用水和溶液的区别,引导学生把水分离出去。突破教学难点】
②学生分组实验:对不知名液体进行加热、蒸发。
③、分析推理:加热后留下的白色颗粒是什么?(学生猜是盐、白糖、味精等)
【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测,再动手做这一探究学习过程,通过亲身经历获得了发现,实现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完成对教学难点的学习】
2、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①、讨论:假如它就是盐,你怎么证明?(学生:加盐试试)(板书)盐该怎么放?实验时要注意什么?(盐的溶解、每次马铃薯的取出)【试验前的准备,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效果】
②、学生活动:按方案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各组巡视、指导。
③、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浮了)全班交流马铃薯浮起来用的盐量:……(板演记录表)【通过汇报交流实验数据,认识到只有加了一定量的盐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板书浓)
学生质疑:怎么不一样?师:举起你们的马铃薯看看。生:兴奋地噢--大小不一样。【活动中学生自然生成对“物体大小和液体浓度决定物体沉浮”的认识】
【这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给足时间学生探究,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探究环境,让学生不仅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学生初步建立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这一科学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总结延伸
1、现在我们能解释那神奇的湖的秘密吗?阅读课文中介绍死海的段落。同时介绍中国死海。
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盐水、糖水等液体达到一定浓度使马铃薯、人体浮起来,那么,这样的液体能不能让鸡蛋、葡萄也浮起来呢?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这神奇的探索好不好。
八、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清水
马铃薯
沉
盐水
(浓)
马铃薯
浮
糖水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附:实验记录表
水的量
食盐/白糖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
非遗经济消费报告范例(3篇)
非遗经济消费报告范文篇1由于此调查的指导单位为“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学术支持为J.D.POWER亚太公司,并且有大量的媒体支持,所以其影响应该比较大。文中的几个结论,笔者..
-
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范例(3篇)
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关键词:园林,建设,绿化,问题,城市,育苗,资源[前言]园林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我国古代园林艺术风格与结合现代西洋艺术的基础上,,人们越来..
-
班级思想文化建设总结范例(3篇)
班级思想文化建设总结范文关键词:二级学院;团学工作为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提高学生工作水平,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学院团学工作积累经验。学院结合自身实际,丰富完..
-
化工的专业知识范例(3篇)
化工的专业知识范文关键词:修艺修文学生工作完善艺术高校高考录取文化分数相比较其它综合大学来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线上,这一事实使艺术高校招收的学生群体文化素质长期以..
-
预防医学相关知识范例(3篇)
预防医学相关知识范文篇1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不够重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产生这种现象最重要..
-
煤炭行业发展范例(3篇)
煤炭行业发展范文篇1[关键词]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1引言煤炭在我国能源和经济结构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尽管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呈..
-
动物医学防治范例(3篇)
动物医学防治范文[关键词]基层兽医畜禽疾病防治误区对策[中图分类号]S85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1-0280-01一、动物防疫工作现状长期以来,我县的动物防疫..
-
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范例(3篇)
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关键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少数民族文化;路径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101-02精神家园是指人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
-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